1.禅房花木深的前一句是什么 禅房花木深原诗及译文

2.题破山寺后禅院以写景表达所谓什么的诗

禅房花木深的前一句是什么 禅房花木深原诗及译文

曲径通幽处下一句接什么-曲径通幽处下一句

1、禅房花木深上一句:曲径通幽处。出自唐朝诗人常建古诗《题破山寺后禅院》。

2、《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 朝代: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以写景表达所谓什么的诗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除钟磬音。

解说:这是以写景表达所谓“禅意”的诗。全诗突出一个“静”字。清晨,太阳出来了,但在高大的树林的遮蔽下,古寺仍沉睡在幽暗中。进到寺里,在重重花木的掩映下,通过弯弯曲曲的小路,来到了更加幽静的地方。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诗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曲径”一句,写出了禅房的位置及环境,弯弯曲曲的小路将人们引向一个幽静的去处,那就是在繁花簇拥中,高木掩映下的禅房。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的程度都是不确定的,它们只是点出了景物的主要特点,而小路究竟是弯曲成什么样子,后禅院幽静到何种程度,深僻成何种境界,则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种答案了。诗句留给读者无限暇想的空间,读者会身不由己地进人这个加入了自己想像成分的境地,使原来的“无我之境”成为“有我之境”,读者的心灵也受到这种清灵幽深环境的吸引与净化,“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人与自然成为和谐的一体。因为一个心存杂念的人是不配进入这种画面的。诗句既给人美妙的想像、愉悦的感受,又给人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而且这一切全在不动声色之中进行,这便是其超人之处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悦”与“空”都是 使动用法,应理解为“使……欢悦”“使……消除”否则整句诗歌的意义将无法把握。

常建的诗在当世就颇受重视,这是一首旧时为人们所欣赏的诗篇。常建在这首诗中,通过新颖的构思,把当时佛教寺院的幽静环境和淡泊情志,生动鲜明地反映了出来,并表现为一种“静”的情趣。诗的开头,出以偶句,即所谓“十字对”,一意到底,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写出诗人清晨入古寺,即目所见的最初景象。平平道出,生意盎然,幽趣宜人。三四两句,随着诗人的行进,来到了僧人的住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禅房深隐在花木丛中,象这样幽静的我地方,只有曲径可通,写出了一片富有色彩的静而有趣的世界。本诗最精采的正是这中间两联,抒写细腻,状物精微。“曲径”两句诗把禅房环境的幽静雅致,写得出神入化。“曲径”一作“竹径”,也可通,但还是以“曲径”为佳。一字之差,意境不同。“曲”字写出诗人在竹木掩翳的曲折蜿蜒的小径上行走时的情景,转来转去,小径一直通到最幽深的地方。这才发现,在花木丛生处有一座禅房。“幽”、“深”二字把禅房所在位置的僻静凸现出来。禅房本是僧人们的宿舍,也是其日常生活之所。这里静谧清幽,毫无世俗尘嚣的烦扰,令人心驰神往。可见诗歌中的“炼意”,是比“炼词”更为重要的。接着的五六两句,就这一诗意,进一步写出了这万象纷呈中的静的世界。上句写自由飞翔的鸟儿,在晨曦映照下的山上娱乐自行;下句写名利场中的人,在澄澈的潭影的反照中万念俱消。这里,不仅正面写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也写了幽静环境所给予人生启示,极富禅理,却又自然生动。结尾两句,正是这一禅理意趣的反映。此时,古寺万籁俱寂,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那回荡在寂静山林中的阵阵的钟磬声音,更加使人感到了禅院生活的宁静幽寂。全诗风格清丽,意境幽绝。

辛弃疾词云:“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亦如是”,人与自然相亲相近不分你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种相合是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写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环境无语,但总能给人以人生与生命的启示,因为山水花草的形色光影无形中能给人的各种感觉以刺激,进而产生联想与想像,于是人们想到了自然的永恒与豁达,所以便有了超凡脱俗的心理反应,暗合了自己所坚守的人生观与名利观,这首诗中流露出来的遁隐与逃避情怀便显而易见了。

现代人还有多少诗的拥虿者?我不敢乐观。现代人有多少金钱的拥趸者?我更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