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2.都说林黛玉的心机很深,从哪几点可以看得出来?

3.宝玉爱吃胭脂,黛玉劝说不听,宝黛爱情却埋下阴影

4.浅谈林黛玉

5.林黛玉不是贾府的管家,她为何知晓贾府的账簿呢?

6.林黛玉是否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

解析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为什么不缠足-林黛玉说后手不接

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是曹雪芹十分喜爱和同情的一个人物,曹雪芹在塑造这个形象的时候也花了大量的心血,这个形象是非常丰满的,读完《红楼梦》一个活生生的林黛玉已跃然纸上了。那么,从小说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林黛玉有哪些性格特征呢?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理特征的总和。性格主要是由理智特征、情感特征、态度特征、和意志特征组成的。我们只能从黛玉的言行和态度等方面,对其性格进行分析。

3 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因素

性格是在后天精神论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个体的生物学因素的影响〔3〕。巴甫洛夫认为:人的性格是神经类型特征的环境的合金。即性格的形成有其生理基础和社会制约性。

至于环境和后天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刘金花老师在她主编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有着深刻的分析,她认为: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基础,是个性塑的起跑线。儿童先天的生理上的差异或特点特约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和教养者对儿童作用的效果[4]。如:对于一个生下来对人十分冷淡的孩子来说,可能不需要母亲对他表示更多、更亲热的行动,这是环境随着孩子的气质在改变;当然有时候孩子也会随着环境做相应改变,如:一个安静的儿童可能不讨喜爱说说笑笑的母亲的欢心,那么他就能在父母的影响下,而变得活泼起来。所以在分析林黛玉性格的成因的时候,也要把握好两点:内在的——生理和外在的——环境。

3.1 身体虚弱、抑郁性的气质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研究表明:正常儿童的身体体格与个性特征存在着小的但有意义的相关。其中有个研究材料指出,10岁、11岁个子矮小、协调性较差、体质相对比较羸弱的儿童倾向于害臊、胆怯、消极、忧愁,对照之下,那些同龄中长得高的、强壮的、精力充沛的、协调性好的儿童往往是爱开玩笑的、自我表现的、健谈的、有创造性的[4]。那么黛玉的体格特征与她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呢?

在黛进贾府之后,众人见她,身体虚弱,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笔者认为:身体的健康状况不佳,给她的性格着上了灰暗的底色。从她作的诗中就可以看出来:

她在《葬花吟》中她这样写:

尔今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时.

在《秋窗夜雨夕》中,她写道: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在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湘云和黛玉在月夜作诗,湘云作了上句: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下句:冷月葬花魂。

由此可见: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已的离情别绪。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老、分散、衰败。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身体上的先天虚弱,黛玉对事物的反应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面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玉在思维方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人的气质是和性格联系在一起的,某种气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血质人的容易形成乐于助人,活泼好动的性格,而黛玉属于抑郁质,这种气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大观园中的女儿们知道她天生气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玉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而不会首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玉与别人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

3.2 父母双亡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母爱在5岁前儿童的性格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儿童性格发展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缺乏母爱的儿童往往形成孤僻、不合群、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性格特征。父爱在儿童心理发展,特别是在性别角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父亲为男孩提供模仿与同化的榜样,为女孩提供与异往的样例,幼年没有与父亲接触过的孩子,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存在着不完全[5]。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亲子关系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黛玉7岁丧母,11岁丧父,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她的学龄期和少年期,此时正是她的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她心灵又是两次重大的冲击,笔者认为:父母的相继辞世,是影响黛玉性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林黛玉父母双亡,孤苦零丁,不得不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一回中,林如海这样对黛玉说:

“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 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 。

可以看出来,黛玉是极不愿离开自己的家的。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时她才七岁,一个七岁的孩子就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在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个“自已身世不幸”的情结。

在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当看到宝姑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黛玉流泪叹道:

“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破裂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发展会带来不良影响。家庭破裂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亡。孩子由于父母亡而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容易形成悲观和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从年龄上看,婴幼儿期间,丧母对个体性格特征的影响很大,学龄期,则是丧父对孩子性格的影响较大[4]。而黛玉的家庭可以说是一种破裂家庭,她先后失去父母,这对于处于性格形成期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残。

亲子关系对儿童性格形成有重要影响。亲子关系是儿童人生中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6]。这种关系的好坏影响着儿童的性格发展。7岁的时候当是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的时候,不幸的是林黛玉失去了这一环节。5岁的学生就能进行自我评价了,5——6岁的儿童已表现有自我情绪体验[7]。而7岁时母亲的病故,对她打击可见一斑。

3.3 家道中落对黛玉性格的影响

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影响着个体性格的形成。如在一个富裕环境中长大的人来说,可能性格中就比较有优越感,而家庭的衰落就可能给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人带来自卑感。笔者认为:林家的家道中落除了直接冲击着黛玉的心灵之外,还间接地影响着她爱情的成败,这反过来,又影响着黛玉性格的形成。

林家原来是很兴旺的:小说中这样描述: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出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之后,林家却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在一个充满人情世故的家族中,人的价值是与他的家族地位联系在一起的。封建社会的婚姻观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试问:贾家的命根子,怎么会娶一个一身是病的,又家道中落的,守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信条,对整个家族没什么利用价值的儿媳妇呢?

薛家对贾家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宝玉娶宝钗可谓是顺理成章。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性格的形成也必然深受社会的影响。家道中落对黛玉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而不敢言,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期待着别人能帮她一把,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只把着了一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至深,伤也深。最后,直至为爱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都说林黛玉的心机很深,从哪几点可以看得出来?

林黛玉给很多人的印象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更多的表现是真性情,说话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投向周围的庸俗和虚伪,以至于有人认为她尖酸刻薄,但是细品这个人物形象,林黛玉有着大家闺秀的心机和眼力,我们先来看林黛玉进贾府时候的表现。

在第三回中,林黛玉表现出谨言慎行”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当王熙凤驾临现场时,林黛玉”忙起身“,”陪笑见礼“这是合乎礼数的世故。后来到了王夫人房中,看见”炕沿上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当众人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林黛玉见诸多饮食不合家中之式,也知”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此当她接过饭后的茶时,看见有人捧过漱盂的时候,立刻心领神会同用人漱口。

到了晚上,对于袭人过来要取宝玉的通灵宝玉给她看,她连忙阻止“此刻夜深,明日再看也不迟”,表现出的“总是体贴,不肯多事”。林黛玉完全具备入乡随俗,审时度势的从众能力,这个地方脂砚斋也做了批注“黛玉自幼之心机”

这也是贵族家庭中所孕育出的心机眼力,察言观色、拿捏取舍、长幼尊卑的进退之道,林黛玉一点也不差。

第三十五回中,林黛玉心里记挂着宝玉,又不好自己过去,只好立在花阴下,远远地看着怡红院。林黛玉看见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等人去怡红院探望宝玉,一起一起地散了,唯独没有王熙凤。这里面有一段林黛玉的心理描写,是这样写的,黛玉心里盘算道

她如何不来瞧宝玉,即便是有事情缠住了,也必来打个花呼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才是。

这里用了一个词是盘算,也就是说对于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王熙凤一贯曲意逢迎、趋炎附势这种作风非常熟悉。林黛玉绝非心无城府之人,果然后来贾母在王熙凤的簇拥下来了,黛玉见了不觉点头。

从这点上可以说林黛玉料事如神,她掌握了王熙凤的心性,她的率真单纯,那只是真性情的表现,但是绝非无知,她同样拥有着薛宝钗的玲珑剔透。

在第三十一回中,晴雯摔坏扇子和宝玉吵架,袭人一句”我们错了“遭到晴雯的奚落,一场混吵不可开交。恰逢林黛玉听到,她并没有贸然进入,而是站在院子里听了一会儿,弄清原委,才进来劝解。她的是以叫袭人”嫂子“开始的。

面对袭人和贾宝玉那点小秘密,晴雯简单粗地?说出”连个姑娘还没有挣上呢,就论起我们来了”,叫袭人尴尬无比,林黛玉幽默轻松地叫袭人嫂子,即连上了她们的话茬,又缓解了尴尬。不能不说林黛玉的智慧。

林黛玉在贾府从来不管家,对待金钱表现出来的不占有的态度很豁达,小丫头佳蕙给林黛玉送茶,林黛玉随手抓两把钱给她。看起来对金钱没有概念,也不可能看贾府的收支账目。

但是在第六十二回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算了贾府的经济账”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由此可以看出,她对于贾府的财政,简单一算就能算出赔赚。

林黛玉成长的家庭是四代列侯,一代探花的门庭。所以林黛玉是有高度诗书涵养的名媛,有心机和眼力,只是她本身是真性情的人,对待身边无论是丫头婆子都是以真心相待,不屑于耍心计算计人而已。

宝玉爱吃胭脂,黛玉劝说不听,宝黛爱情却埋下阴影

(我是君笺雅,欢迎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贾宝玉有个爱红的毛病。这个毛病就是爱胭脂,不但自己为奴为婢为丫头们淘弄胭脂,还经常吃女孩子唇上又香又甜的胭脂。关于这一点,大人们是觉得贾宝玉年纪小胡闹,贾母王夫人都没有管教的意思。这事尽人皆知,她们也不可能不知道。丫头袭人强烈反对,并以自己出走威胁贾宝玉与之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就是不许吃胭脂!那么林黛玉关于贾宝玉这个恶意有什么看法呢?其实书中已经给我们写明了。

这是十九回袭人刚刚劝过贾宝玉不要吃别人嘴上的胭脂和那爱红的毛病,转回头,贾宝玉就脖领子上带了一块“血渍”出现在林黛玉面前。显然袭人的劝说都当了耳旁风。林黛玉太了解贾宝玉,这种事说了也没用,还要他自己领悟才好。所以上面那一段话就是林黛玉对贾宝玉淘弄胭脂和吃别人嘴里胭脂的态度。

“你又干这个了”。 表明林黛玉是反对贾宝玉做这个的。用了又字,既表明贾宝玉屡犯,也表明林黛玉经常发现,不止一次说过他。正常来讲,贾宝玉爱红,吃胭脂这毛病都不会被接受。史湘云就干脆打掉了贾宝玉伸向胭脂盒子的手,林黛玉也一定会有相似的行为。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关系是你喜欢的我接受。所以林黛玉的反应反而是所有人中最轻的。

很多人觉得林黛玉为何如此放纵贾宝玉,我认为不是放纵,而是管过管不了。两人从小一块长大,摩擦不断,自然是意见不统一才拌嘴吵架,林黛玉自然也曾经强烈反对过贾宝玉的种种,但没效果,反倒越吵越了解,真正了解了,就会理解了。才有后面两人的心有灵犀,和“林妹妹从不说这些混账话”,这一句不是林妹妹不说,而是还没到说的时候就自己咽了回去。

六十二回,林黛玉和贾宝玉说贾家应该省检,不然恐后手不接,宝玉笑道 :“凭它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听了,转身就往厅上寻宝钗说笑去了。

看,林黛玉绝不是不管,而是贾宝玉这个态度让林黛玉管无可管,终至不管。

林黛玉劝过贾宝玉不要弄这些胭脂,贾宝玉当成耳边风,林黛玉也无法。所以就转换了一个策略劝说。既然戒不掉,就不要尽人皆知。“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也罢了,说明林黛玉彻底无奈。反对无效只有顺从。顺从过后就是伙同了。林黛玉就成了狗头军师吴用,出主意给贾宝玉,让他防止被贾政发现。

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相处之道并不是贾宝玉说的那样“林妹妹从不说这些混账话”。可贾宝玉这句话却也害了他和林黛玉的关系。他自己不听话,别人劝了都当耳边风,却拿林黛玉做幌子,堵别人的嘴。林黛玉将如何自处?袭人为何对林黛玉有看法?就是因为袭人的苦劝和林黛玉的放任是针尖对麦芒,事实上林黛玉不但劝,还经常劝,总是贾宝玉不听,慢慢也了解贾宝玉的性格,变规劝为疏导而已。

从贾宝玉淘弄胭脂这里我们就发现贾宝玉的一个恶劣习性。这一点贾母作为老人家看的清楚: “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

贾母这句话说到了点子上。林黛玉也就是了解了贾宝玉这个性格,才变换了与贾宝玉的相处之道。贾宝玉身上纨绔子弟的习性一点不少。甚至牛心古怪比别人还多。这样的人,闯祸一流。大观园最后的覆灭,多与贾宝玉有关。无论晴雯,芳官,四儿乃至金钏儿,这些人的悲剧也是贾宝玉一手造成的。贾宝玉在没有完全能力的时候释放天性,随心所欲,必然导致对他人的伤害所不自知。而他完全没有善后的能力,只能请神,不能送神,终致一切美好灰飞烟灭。这当然是封建世俗对他这样异类的反扑,而他太过锋芒毕露,授人以柄才是关键。

宝黛爱情的幻灭也是这样。若贾宝玉不总将林黛玉挡在身前说: “林妹妹从不说这混账话” 王夫人也不见得全然反对林黛玉。贾宝玉不将告白的话让袭人听到,也不会有后边的袭人进言引发的连锁效应。一饮一啄自有天定。在历史的洪流中,贾宝玉终究是一朵浪花,没等浮出水面,就被后面的大浪裹挟消灭。

林黛玉对贾宝玉这爱胭脂,吃胭脂的毛病煞费苦心的一段劝说,贾宝玉终究没听到耳朵,“宝玉总未听见这些话,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这个德行,谁又能如之奈何呢!?

以上都是本人个人之见!若我没说清楚,欢迎留下您的观点。欢迎转发!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非常感谢 !?

浅谈林黛玉

我从来没有用文字表达过我对你的感情,因为知道自己的文笔幼稚。可是自古以来,你总是被人误解,这让我总是心生不满,所以想谈谈我对你的理解。虽然无法改变你依然会被误解的可能,但于我却是重要的。

在我心里的林黛玉,是个真实的女子。

她敏感,多思,有自己的信仰,不流于世俗,宁愿,也不妥协。因为寄人篱下的自卑让她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戒备,所以才会被人误解成刻薄小性儿。

她保卫着自己做人的尊严,有自己心里对信仰的坚持,并且不愿同流合污,却总是被误解成孤芳自赏。

她随时对虚伪挑战,所以在大观园里总是树敌太多。

她身上有难得的真性情,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一切都是发自本心,不做作,也不虚伪。

爱一个人,眼角眉梢全是爱意,讨厌一个人,也绝不矫情示好。

这样真实的她,也许在现代人眼里就如同一个傻子,因为人人都习惯带着面具,以假示人,又怎么会懂得黛玉的美好?

他们说,黛玉不懂得人情世故,所以很难在现实生活生存。但她真的不懂吗?她只是不屑那些虚伪,或者不愿点破罢了。

在宝玉挨打的时候,她站在怡红院门的远处,望着门口络绎不绝的探望宝玉的李纨,迎探惜春三人,独自暗忖,为何在这样的场合中王熙凤没有在?必定是因为有事缠身。

在尤二姐被王熙凤骗进大观园以后,所有人都夸王熙凤贤惠识大体,却只有黛玉和宝玉暗自为尤二姐担心。

在第五十二章节里,“宝黛在潇湘馆闲话,突见赵姨娘走了过来,’姑娘这两天好?’黛玉明知她是探春处来,顺路的人情,却立即赔笑让座,? ‘ 难得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身走来’。一面命倒茶,一面使眼色给宝玉,让他避开。

这一个细节,足以让我们知道:即便是对于自己不喜欢、甚至瞧不起的人,黛玉同样是能够礼貌待人的,别忘了,她的爸爸是科举探花,任巡盐御史,母亲是贾府里千金**,完全是书香门第,大家闺秀的修养让她自有自己的优雅。

红楼梦里,对黛玉的服装描写,外貌描写少的可怜,只通过侧面描写她很漂亮。在我理解中,说明她是世外仙株,不属于人间的女子。

所以在宝玉的生日Party上,他们一群好姐妹在怡红院里抽暗示命运的花签时,黛玉抽的是芙蓉花,即荷花,生活在水里的花。所有姐妹们抽的都是陆地上的花,只有黛玉是水里的,暗示她的生命跟别人是没有关联的。也再一次表明她的淤泥而不染,她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人生观 。

所有误解黛玉的人,都只看到黛玉的眼泪,黛玉的小性儿,却很少看见她的洒脱,她的笑容。

黛玉的眼泪,只为宝玉。当她用泪水还完宝玉的恩情以后,她就可以毫无牵挂的离去。因为她拿得起放得下。

金钏儿因为被王夫人骂勾引宝玉,被赶出大观园时无奈跳井,宝玉对她充满愧疚,于是在王熙凤生日Party上,偷偷跑到一个庵里祭奠金钏儿,因为那天也是金钏儿的生日。

回来的时候,王熙凤等一群人正在看一出《男祭》的戏,黛玉讽刺宝玉说,不管在哪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上去祭,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

这里点出了黛玉的不拘形式的东西,也不在意任何世俗的意义。对于她来说,她跟宝玉的情是前世的缘分,这一世她跟宝玉相爱,即使没有好的结局,只要爱过,只要还了他的情他的泪,她就完成了自己活着的意义。

所以在后来高鄂续写的四十回里,写着黛玉带着对宝玉的怨恨和遗憾去,我认为是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的。(啊,原来我以前也是这样想的。)

黛玉从来都是超脱的,也是慢慢成长的。她之前的爱吃醋,爱小心眼儿,都是因为她爱宝玉爱得没有自信的表现。

她的情敌宝钗那么优秀,而且有个金玉良缘的说法,她什么都没有,虽然是大家闺秀,却是寄人篱下,除了贾母疼爱她以外,除了有宝玉这个知己外,她有什么?所以她一次次的试探宝玉的心意。

而且大观园里处处不缺才貌齐全的女孩,湘云有金麒麟。每一个情敌都比她优秀,她又怎么不为此忧愁忧虑?

在那个婚姻不能自主的年代,在贾府这个大家族里,需要靠政治婚姻来巩固家族的兴盛……这些种种的背景,每一个现实因素,都是阻止她跟宝玉爱情的障碍,她又怎么不为此落泪心伤??

? 在第三十二回里,黛玉因知道湘云有一个金麒麟,遂不放心的在怡红院找宝玉,恰好贾雨村来到贾府,请宝玉过去应酬。宝玉十分不满,湘云劝他也要多交交这些当官的朋友,多跟人谈仕途经济。宝玉生气的讽刺了湘云几句,并且说林妹妹绝不会说这些混账话,如果她也说这些话,他早就跟她生分了。黛玉听了,又喜又惊,又悲又叹。从那以后,她就再也不怀疑宝玉的情了。

之后跟宝玉的吵架,其实很容易理解。每一段青春期的初恋,都是这样,像两个冤家,吵吵闹闹,剪不断理还乱。

在后来宝玉挨打以后,宝玉为了不让黛玉担心,就让晴雯给黛玉送了一块宝玉的旧手绢。从那以后,黛玉就变了。和宝玉的感情到了心有灵犀,情到深处无语的地步。她天性里的坦荡,纯真,温柔,善解人意,宽容等特点一一呈现了出来。

很多人不喜欢黛玉的眼泪,不喜欢她的多愁善感,不喜欢她总是那么悲情。在我看来,这恰恰是黛玉超脱的表现。

人生本就是无常,一个人总是谈及生,总是感觉很悲观,这恰恰是拥有一种平常心。因为知道快乐和痛苦都只是瞬间即永恒,所以可以拿得起放得下。因为知道亡和花的凋谢是人生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可以直面生命里的黑暗和残酷。

而那些冠冕堂皇的歌颂者,一味的激情昂扬的乐观者,在遇到打击和困境时,反而常常容易一蹶不振。

在诗社里,黛玉的诗词或是风流洒脱,或是独具一格,虽然总是有淡淡忧愁的感觉,却恰恰反应出她的个性。

若是黛玉生活在现代,一定会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她总是喜欢和自然对话,与心灵对话。这说明她的精神世界饱满而丰富。

曾有读者说黛玉把爱情当作自己全部人生的意义,用现代的观点评价她,说自己如果是黛玉,一定不会把宝玉当作自己的全部,而是用父亲留下的遗产,自在的生活,旅行,陶冶情操,都可以。

在我看来,黛玉又何尝不是如此?她在精神上,心灵上有一种怡然自得,有一种忘我的境界。

不相信?如果一个人精神世界不饱满丰富,又何曾能够写出葬花吟的诗?

在大观园里,她房间叫潇湘馆,表示她的院里有很多的竹叶,黛玉喜欢院里的幽静,还有阶台前的青苔。王维的诗里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和第二十七回林黛玉便回头叫紫鹃道:“把屋子收拾了,撂下一扇纱屉,看那大燕子回来,把帘子放下来,拿狮子倚住,烧了香就把炉罩上。这两种特质,即使是现代,也是难得一见,不可缺少的。

黛玉还拥有透彻的眼光。二十二回里,宝玉听了一出戏以后,写下了参禅诗,被黛玉问了几句后,立刻哑口无言。黛玉说,无立足境,方是干净。意思是真正透彻的人,是不会去寺庙里去的。因为修行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第四十五回里,宝钗探病,黛玉由衷的说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这是何等坦荡的心胸?

晚上宝钗房里的妈妈过来给她送燕窝,她也能笑着给她打赏钱。后来宝琴出现,黛玉也可以跟她好的如同亲姐妹。

薛姨妈的一句“我每每和你姐姐说,心里很疼你,只是外头不好带出来的。你这里人多口杂,说好话的人少,说歹话的人多,不说你无依无靠,为人作人配人疼,只说我们看老太太疼你了,我们也洑上水去了。”黛玉就立刻认作薛姨妈为干妈。

这些种种迹象,说明黛玉多么的纯真无邪。

很多人说黛玉不会做家务,也不会理财。在第二回里,黛玉出场时,曹雪芹就写了她妈妈生病,她在床边照顾,侍汤奉药,守丧尽哀,这都说明黛玉是会做家务的。只是因为那时候的千金**,是不能再人前做这些事的,那是一种教养。

王熙凤有一次流产生病,不能管理大观园,由探春帮忙代管。她曾在私下跟平儿谈了心里话,话里表明她知道宝钗和黛玉管事的能力,只是因为宝钗明哲保身,黛玉身体不好,所以不能把事物交给两人管理。王熙凤的现代管理是红楼梦里出了名的。她看中的人,又怎么会有错?

探春在解题王熙凤总经理的位置时,黛玉曾悄悄和宝玉说了几句话,“要这样才好。咱们也太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如果黛玉真的只是千金**,不懂得理财,又怎么会知道大观园里的入不敷出呢?

红楼梦里,紫鹃的描写很少,唯一精彩的一次,是紫鹃试探宝玉对黛玉的感情,引得宝玉大病一场。

从侧面也可看出,黛玉跟紫鹃实际情同姐妹。在封建时代,阶级观念那么重,**和丫头,又怎么可能是平等的?紫鹃在黛玉跟宝玉吵架以后,紫鹃可以指责黛玉太浮躁了,试问黛玉如果真的不讲理,小性儿?又怎么能够容忍一个丫头如此的骂她?这里不仅点出了黛玉的平等观,也又一次反衬出她的识大体和宽容心。

有时候我想,如果黛玉生活在现代,我一定会是她最好的知己。但我宁愿她存在红楼梦里,可以质本洁来还洁去。即使最后香消玉殒,她也完成了她人生里的使命。生命是各有各的意义,昙花一现也挺好的。

? 写于2016年2月2日

林黛玉不是贾府的管家,她为何知晓贾府的账簿呢?

红楼梦里,宝玉就是个富贵闲人,从来不操心家事,不算计营生,对于探春在贾府管家的措施,他不懂事的一通埋怨,但黛玉却夸探春说她做得好,而且做的每件事都在分寸之间。黛玉才是真的明白人,而且对当家理政也是有一定的见识的。

黛玉从来不管家,但是她闲来一算就能够知道贾府的财政入不敷,宝玉生日一回,她说“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看似简单的一句闲聊,却足见黛玉当家理政的天赋和才能,以及对事物观察的缜密和细心。如果当初让黛玉一同管家的话,她也一定不逊于探春和宝钗。

黛玉从不管家,她对于当家管事的这些算计,都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第一、黛玉自小在贾母身边教养,当家理政自然不在话下

黛玉自小在贾母身边长大,对于大家闺秀该学会的东西贾母一点都不会少教给黛玉,就像《知否》里盛家祖母对明兰的教育一样,对明兰不单单是娇养,而是各种技能都慢慢教给明兰,让她在以后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当家主母。

贾母对黛玉的教育我们没有看到,但是从黛玉的母亲贾敏身上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二。贾敏做了林家主母很多年,不仅把林府打理的井井有条、蒸蒸日上,而且还夫妻恩爱、妻贤子孝,这一切都是贾母教养的结果。

贾母从一开始的愿望就是让黛玉和宝玉在一起,那么教给黛玉当家理政的技能就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即便黛玉没有参与管家,可是黛玉闲来一算就能够知道贾府入不敷出,可见黛玉平时除了诗书,如何管家这些事应该也没少接触。

第五十五回,凤姐议论贾府的姑娘们“……再者林姑娘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主意,‘不干已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

王熙凤在和平儿讨论管家人选的时候就肯定了黛玉的才能,只是王夫人因为私心,贾母也因黛玉体弱多病,所以黛玉才并没有管家。

第二、黛玉观察入微,在贾府生活的小心翼翼

黛玉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她能够看到花鸟树木的悲伤,能够感受到贾府的人情冷暖,她如何会观察不到贾府的收入支出。贾府这么一个庞大的集团,虽然很复杂,但其实它的账目也并不难算,黛玉自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如何会看不透其中的门道。

其实黛玉能够很容易明白贾府的收支状况,除了黛玉的观察入微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黛玉在贾府生活的小心翼翼。

黛玉曾经和宝钗说她在贾府的尴尬,她一个人寄居到贾府,所用的一切都和贾府的**是一样的,因为她看病已经惹起了很多事情了,实在不便再添熬燕窝粥的麻烦。

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其实这些话如果没有人传到黛玉耳内的话,黛玉不会无缘无故就想到这些。黛玉从未跟宝玉和贾母说起过这些,但黛玉在贾府的生活实在不像我们想的那么容易。一些爱挑事儿的人恐怕也会无意中把黛玉花销大的事传播出去,因此黛玉也自然会格外留心贾府中的这些收入开销的事宜。

且以黛玉的七窍玲珑心,即便众人不说,她寄人篱下,“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但她却不是这里的正经主子,她如何不去算计?生怕花销的多了,惹人厌烦。

黛玉不是只懂风花雪月的傻子,他能够在贾府这个漩涡中保持自我,没有任性沉迷其中,且以她的聪慧,如何感觉不到贾府流水似的往外花钱,但却收益甚微的事实呢?

第三、此时的贾府已经捉襟见肘,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黛玉能够随便一算就知道贾府的财政入不敷出,其实在贾府内部稍微有点心眼的人恐怕也都看得出,就像贾琏的奶妈赵嬷嬷,周瑞家的女婿冷子兴。

贾府虽然还是豪门公府的架子,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内囊早就大不如前,贾府在外表光鲜,但内里早就不堪一击了。贾府的探春能感受到,因为发出“百足之虫而不僵”的警语,寄居其中的黛玉,自然也感受得到。

贾蓉的一句话很直接的点出了贾府的财政危机,贾蓉等忙笑道:“这二年那一年不多赔出几千银子来!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算那一注共花了多少,就知道了。再两年再一回省亲,只怕就精穷了。”

可见贾府的入不敷出,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黛玉在贾府一方面是客,一方面又是主子,所以对贾府的收支状况,她心里是很清楚的。

林黛玉是否意识到了贾府的衰落?

贾府是四大家族之首,它是钟鸣鼎食之家,也是翰墨诗书之族,贾府的生活到底有多富贵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贾府几乎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宴,贾府餐桌上的美食每天都有新的式样;贾府的大观园美轮美奂,几乎集合了众家园林之所长;贾府的衣裳,贾母和宝玉的都是针线活灵巧的丫头们的手工定制,有些衣裳上用内造都比不上;贾府出行车马都可以占满整条街道。

贾府的富贵是显而易见的,可是贾府的败落也是慢慢而来的,贾府的管家人们自然是最先预料到贾府的败落的,可是其他人却都高枕无忧的生活。那么“不食人间烟火”的黛玉到底有没有意识到贾府的败落呢?

第一,在探春管家期间,林黛玉和宝玉谈起贾府入不敷出的现状

黛玉是在贾母的调教下长大的,从鸳鸯和袭人能够独当一面的能力,就可以知道贾母教育女孩子是很厉害的,黛玉是贾母的最喜欢的孙女,贾母对她教育自然不会差。琴棋书画是黛玉要学的,可是当家理政和女红也是闺阁女儿必备的技能,这些方面黛玉自然都不会差。

所以黛玉即便没有参加贾府的管家事宜,她对贾府的现状也是略知一二点。

黛玉对宝玉说: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黛玉只是闲暇的时候一计算就能够知道贾府此时已经出去入不敷出的状况,这是黛玉学习当家理政比较好的效果。黛玉不管事并不代表她不懂事。黛玉这样身份的姑娘日后都是要嫁给别人家做管家大娘子,所以当家理政只是必备的技能。

第二,黛玉在贾府的生活状态,每况愈下

黛玉从进贾府的那天恰就保持着小心翼翼,不肯多走一步路,不多说一句话,虽然后期黛玉变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是这份小心从来都没有放下过。黛玉对贾府的人情世故都熟悉了之后,她才能稍微流露自己真性情和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来生活。

因为是寄人篱下,特别是在林如海去世之后,黛玉在贾府生活就是格外的小心。黛玉为了不给贾母添麻烦,宝钗建议她吃一点燕窝来调养身体,黛玉都不去对贾母说。燕窝在贾府只是平常,王熙凤的生病之后就会吃这个,可是黛玉此时却连这么小的要求都在顾忌。

因为黛玉在贾府受到的待遇都和贾府的**一样,所以她已经感到很不安了,燕窝虽然不贵重但是却容易被下人们抱怨“她轻狂”,其实黛玉不能说的一个原因,就是贾府已经慢慢败落,黛玉的生活状况在变差,所以她不能再给贾府添麻烦了。

第三,贾府的衰落,黛玉的聪慧如何会看不透

贾府的衰败其实是不太明显的,如果不是身在其中的人是很难知道其中的真实情况的。贾府在外边的体面一直都保持得很好,也许不乏“要面子活受罪”,可是贾府外边的体面却是一直都保持得很好。

黛玉是一个“心比比干多一窍”的聪慧姑娘,她在贾府事事都看得很通透,如何会看不懂贾府的败落,只是大家都知道却都不说,于是黛玉何必谈及呢?

黛玉并不介意平凡的生活,因为林家向来就不像贾府这般奢靡和浪费,黛玉喜欢的清减平淡的生活,所以贾府不管废与兴黛玉都不会特别在意。“无为而治,保持我心”这是黛玉的特色,也是黛玉的生活的常态,有此心黛玉的生活就会在贾府的波澜壮阔中保持自我的平静。

作者:十一,欢迎关注:小说红楼,一起找寻红楼梦中有趣的人和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