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久弥坚用法-历久弥坚后面接什么
1.客观的评价,《小女花不弃》小说和电视剧哪个好看?
2.挽回情感,情感挽回的100种方式
3.中国的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有什么不同?
4.美国家族企业名单和介绍
客观的评价,《小女花不弃》小说和电视剧哪个好看?
在《小女花不弃》的小说和电视剧之间,伙哥觉得很显然是电视剧更为精彩一些。这部剧从开播到现在虽然只更新了十几集,但是网友们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整体的收视率和话题度也一直居高不下。
首先《小女花不弃》在从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剧本的过程中有一点特别可取之处在于编剧并没有对原著中的情节做过多的改动,而是最大程度上尊重了原著中所讲述的内容并对其进行了还原。
综合以往诸多通过网络爆款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可以总结出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切记不要对原著内容随意改编,不然很容易引起原著粉们的不满。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电视剧拍完后不仅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同时也破坏了原著在书迷们心中的地位。
其次是通过人物来演绎整个故事远远比书中文字带给大家的感受更为真切和直观。在看书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都是在靠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作者所营造的氛围和刻画的人物。但通过演员们演绎出来的效果其实要比我们自己靠想象力所幻想的画面更为丰富和精彩。
如果说同一部作品,在它的文字版小说和真人版演绎的电视剧之间,更多人都选择了前者的小说的话,那么我只能是认为这部电视剧作品定然是在讲述整个故事的过程中将原著改得面目全非了.不然的话谁会不看感情饱满场景真实的电视剧而去选择看那些冷冰冰的文字呢?
除了情节尊重原著之外,《小女花不弃》的电视剧还有一点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此次片方选择的演员阵容真的很给力!男女主角分别由张彬彬和林依晨出演,他们俩之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年龄差,但是搭起戏来简直是配一脸,cp感爆棚到不要不要的!重要的是他们俩的颜值和演技双双在线,“莲花cp”之间的高甜已经成为了广大观众们追剧的主要动力之一!
除了男女主角之外,剧中一众配角们的表现也都颇为亮眼。其中人气最高的莫过于宠妹狂魔“莫若菲”小哥哥了。有意思的是这一角色竟然是由女演员邢恩反串出演的,不得不说导演这样的选角方式真的呈现出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惊艳效果,伙哥甚至觉得没有人比邢恩更适合演绎“莫若菲”这一角色了。
而他也成了除莲花cp外大家积极追剧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总之伙哥认为《小女花不弃》的电视剧比小说要更具吸引力也更为精彩一些!
挽回情感,情感挽回的100种方式
我们在一起一年多,我27岁,他30岁,感情还不错,但是相处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小矛盾,大概就是你说的对于恋爱的需求不同,他会经常要求我上进,或者是对未来更有规划。而我总会抱怨他没时间陪我,也不太会哄我开心,非常理性的一个人。
这次吵架分手的原因其实就是,我最近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试,关系到我工作的职称,但是因为我前一天着凉了,第二天考试的时候发烧,然后后来成绩出来我没过,就跟他说了。他非但没有安慰我,还指责了我一顿,我们就吵起来了,然后他提出了分手,说我们不合适,不是一类人,无论我怎么挽回,他只有一句话,就是不合适。
其实我们相处一年多了,也有很多开心的时候,我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就不合适了?十二,你能帮我解答一下吗?”
Answer:
1. 你们为什么会分手?
看完你的描述, 其实你俩分手的本质,是彼此不了解对方在恋爱里的需求是什么。
从曼丽亚角度 :在亲密关系中情感需求比较强,所以容易患得患失,需要伴侣给予更多的陪伴才会觉得伴侣爱自己,需要自己。
从帕格马+斯托吉角度 :在亲密关系中追求“细水长流”+有价值的一段感情,所以与伴侣相处过程,非常理性,凡事更考虑适合不适合,而不是喜欢不喜欢,也不会有过多的情绪宣泄或者情感表达。
所以从不同的恋爱人格,可以看出你们彼此对于这段感情的需求不一样,你要的是他能够多陪伴你,多照顾你的情绪;而他认为你们不需要有太多情绪的表达,现实因素和物质因素没有干扰你们的话,就可以正常走下去。
而这一次考试事件之所以会吵架, 是因为你希望他能够安慰你,站在你的角度理解你支持你 ;而在他看来,你在考试前生病,从而影响了考试进度, 这是对自己不负责,对这段关系不负责。
所以你觉得他不爱你,凡事只论对错。当然,他也认为你不懂他,不为你们未来着想。
2. 男人说的不合适是什么意思?
接下来,十二想和你聊一下:你男友分手的时候说的那句不合适,是什么意思?
其实“男人说的不合适”,通常情况就是他对你的感情淡了,觉得相处起来不舒服。
恋爱并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多数情况就是觉得和你相处很开心很舒服就在一起,不开心不舒服了就分开,虽然你们相处了一年多,有过开心,但是他意识到你们对于恋爱的需求不一样,做不到很好的沟通,开始有了矛盾,争吵的次数多了,他就会觉得疲惫,然后选择分手 ,这种及时止损的行为不过是人性的本能而已。
归根结底,对方会有这种想法还是因为你们之间感情积淀不够深,其实如果他是真心爱你的话,不论如何他都会有解决的驱动力。
而他选择直接放弃,就说明对方觉得没有必要在你们关系上浪费时间。
所以你也可以理解为,对方所说的不合适,几乎约等于他在告诉你,他没那么喜欢你了。
3. 该如何挽回?
既然已经知道对方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意思,所以你要去分析他不喜欢你的原因。
世上没有无端的爱,也没有无端的厌倦。 除了这次考试的事情以外,你可以回想一下在之前的相处过程中对方是否有给你提过一些建议,而你又是如何处理的。
就拿这次你们的矛盾来分析:
他觉得你没有认真对待这次考试 ,是对“你们更稳定的未来”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而你考虑的是考试失败了你很难 过,可对方并没有安慰你,因此你们产生了矛盾,双发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
所以在沟通过程中,你是否可以先站在对方的角度,先尝试理解对方:
1)亲爱的,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这次考试没有过,影响到了我升职加薪,也影响我们之前的计划,这件事情让我很愧疚。(表达自己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影响了俩人的计划)
2)可是亲爱的,也希望你理解一下,毕竟生病这个事情是不可控的,我也不想发烧影响了考试。(解释考试失败的愿意,对对方提出需求)
3)不过幸运的是,这个月月底还有一次考核机会,最近我会好好复习,月底过了你要带我去吃好吃的。(提出解决方案,给双方一个台阶下)
如果当时把责怪对方的话,换成这个内容,两个人对彼此的怨气会少不少。所以当你明确了背后的原因,就往所在的方向去积极的改变,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
不论如何,对方即使说了不合适也不要绝望, 两个人的相处就是一个不断磨合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或许有不少意外的插曲,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些插曲中谱写出美妙的乐章 —— 在每个意外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你们之间的感情也会历久弥坚。
20200916 提问二:
“十二老师你好。我和前男友恋爱六年,十天前他突然提了分手,八月初他还说七夕节给我准备一个我绝对喜欢的礼物。分手那天白天我们还一起约会晚上就分手了,他说他想了很久但是一直不知道如何解决我们之间的问题,而且没感觉了没爱了,逃避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所以就提出分手了。
分手前我们五年异地,但是会偶尔去找对方,因为异地我没有安全感所以一直让他每天固定时间给我打电话。他说过不喜欢像是完成任务,我觉得我可能让他太累了。
最后出去的那天他说手机没电了一直关机我觉得可能是怕我看到他和那个女生的聊天。他不知道我知道那个女生的存在。
分手两天前那个女生发了九张和他在一起做的事情的照片,文案是爱心和他的微信名,他点赞了。他从来不发微博但是我们分手那天他发了微博那个女生点了赞。
分手一个周我没有找他,第七天我找他说了我明白以前我不太懂怎么维护感情,给了他很多压力,他说我没必要反省一段感情不可能两个人都是完美的。我说我理解他的决定,以后还是朋友可以聊聊天之类的。
两天后我找他,他隔一夜回的,我们闲聊了几句。我想挽回他,但我不知道他和那个女生在我们分手后有没有继续发展,那个女生喜欢他是肯定的,刚好我们感情平淡这个女生就出现了。
我现在有每天努力运动让自己变回原来的样子(和他在一起五年我长了30斤),我想变得更好让他看到我的改变,我想挽回她,我该怎么办?请你帮帮我谢谢!”
Answer:
1. 你们为什么会分手?
抛开你们分手的矛盾先不提,但十二可以肯定的是 ,他其实就是出轨了。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男性保证自己基因能延续的方式就是繁衍尽可能多的后代,而女性个体因为生理原因没法持续生育或者一次多胎,所以传递自己基因的方式就是让后代尽可能健康的长大。
因此,在长期的相处(还是异地的情况下)里, 没有一些感官或者精神上的刺激 ,再加上女方要求男方每天固定时间跟自己联系,时间一长,男方难免会对女方感到厌倦。
此时又出现了一个和自己彼此看对眼的女性,很明显这个女生主动展示男生的照片在社交场合, 说明这个女生释放的“可得性”非常高, 这个男生当然不会拒绝一个主动示好恰好又能看对眼的女生,他也会因此而动摇。
基因让男性产生这样的思维倾向,但能不能把持的住看的却 是他的人品。
所以在这里我也想问你一个问题,他真的值得挽回吗?
如果你依然对此持肯定态度, 那么其实你从一开始就该平静的告诉他发现出轨的事实但没必要因此发生争吵。
其实男方在被发现的那一刹那,更多的是想护自己周全而不是对你发飙, 所以用冷静的态度面对他的出轨反而会让他注意自己的行为。
2. 怎么挽回?
但既然事已成定局,首先,你要做的不是去责怪自己在这六年间没维护好这段感情,因为导致你们分手的直接原因在于他的出轨而不在你。
再者说到异地恋,十二真的不建议大家,在恋爱期间异地这么长时间,并且双方还不约定一个结束异地的期限。
这样异地的时间一长,再深的感情也会受到现实的影响:
#比如今天新上了一部你们都很喜欢的**,结果没有办法一起去看;
#比如对方生病了,没有办法第一时间照顾对方;
# 比如突然就是很想和对方一起做一顿饭,但是只能默默一个人点外卖解决......
所以长时间的异地恋,出现出轨的概率非常大,毕竟人性都是趋利避害,谁都不想找一个手机恋人。
第二就是你要展现出比女方更好的生活状态和态度 ,在他能看到的地方多多展示自己的进步,让他看到时觉得念念不忘,六年的积淀可不是说着玩的。
第三,利用好他仍然愿意和你聊天的机会 ,就用朋友的身份和他偶尔聊些有深度的话题,一方面让他对你的印象有所改观,另一方面也说不定能让女方看见而因此对他产生不信任感。
最后,你去运动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一定要继续保持!
20200919 提问三:
“十二老师你好,我与老公婚姻十年,我家庭条件比他家好很多,所以物质方面我帮助他很大,再加上我家里有一些资源,事业方面帮助他很多,但是他本身自己也很优秀,工作上也非常努力,凡事都做的很好,事业方面也很不错。
我们一直是我高位他低位的状态,我的性格属于说话逻辑很清晰,遇到问题我会很积极去解决,但是有时候会给对方咄咄逼人的感觉。而他性格就特别温和,很包容我,凡事都是听我的意见多,但是我俩一遇到问题他回避,不愿意解决问题。
目前现状就是,他提出离婚,说觉得我从来没有认同他,我一直在挽回,有时候我也会觉得,我和家人都在帮助你,可是你却不懂珍惜,有点“白眼狼”,但是我还是爱他,所以才来挽回。
但是挽回期间他非常的回避我,十二老师,针对我老公这种回避型人格,我该如何挽回呢,我很困惑他的行为,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觉得他太爱逃避了。所以日常生活中,我该如何和他相处呢?”
Answer:
1. 老公真的是白眼狼吗?
首先,针对他这个情况,无论你们过去谁在感情中付出更多,在挽回期间,尽量不要去计较曾经婚姻的得失 ,很多人婚姻当中的争吵,都是源于计较“得失” 。既然你们已经是夫妻了,夫妻本来就是一家人,如果说两家话,两个人都会让彼此心寒。
所以不要去指责他是一个“白眼狼”,不要去跟对方说我付出了多少,指责对方不够珍惜你。 因为人在情绪状态下,也会说出一些伤人的话,比如一旦他生气了,他也会开始数落你在婚姻里的不足,这就变成农夫与蛇的故事了。
虽然目前阶段,可能你和家人都觉得你们给予了他很多物质资源的帮助,结果他觉得你不够尊重他,就提出离婚,很心寒。
但是既然你也舍不得这段感情,他在婚姻十年里也对你很包容,所以挽回期间, “指责类”的话就不可以再说了。
2. 怎样挽回 "回避型" 的人?
接下来十二来聊一聊回避型的人。
其实为什么有的人在感情中会习惯性回避?
要么源自于他过去的成长经历 ,父母曾经的争吵给了他很多的伤害,所以他潜意识会觉得只要不争吵就不会受到伤害,矛盾不会更大;
要么就是源于和你长期的相处模式 ,每一次他想和你沟通的时候,都被你“咄咄逼人”“逻辑清晰”的沟通方式给压回去了,所以长期相处形成了回避的状态。
所以无论原因是哪个,“你的那些指责”对他的杀伤力是非常大的,因为回避型的特质就是内心比较敏感自卑,很害怕受伤,因为害怕自己受伤所以遇到问题就躲起来。
所以,从你的描述能感觉到 ,其实他的内心是真的非常自卑敏感,但是也很好强。 这种自卑和敏感还有好强的心态,也会让他尽可能想把所有的事情做的尽善尽美,才能获得一点点的小自信。
可能过去相处的过程中,你给对方的理解认同很少,有时候你挑剔否定他,就会让他感觉到受伤害,可能你本身没有那个意思,只是希望两个人更好。
所以我现在给你的相处建议:
1)以后在相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适当放权
很多人往往在生活中就忽略了这一点,意识不到放权的重要性。在婚姻关系里,家庭其实是两个人互相尊重彼此,而不是一方完全听另一方的,没有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你可以适当让对方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让他体会到他在家庭里有自己的话语权。
然后就是说话语气方面,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还有语速,可以适当放慢一些,让对方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2)学会表扬他,称赞他
因为曾经相处过程中,你给对方的理解认同很少,所以从现在开始,称赞表扬对方会让他获得价值存在感。
因为他本身就是比较自卑的,在夫妻相处中又一直处于低位,所以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他会首先考虑自己会不会受到伤害。
所以,你一旦发现对方在满足你的需求的时候,一定要以表扬或者肯定的方式去认同对方的做法,表示很欣赏。
3)学会倾听
从你的描述来看,其实你老公他不是不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时候因为你的“过于表达”,让他被迫把自己的内心的想法给埋了下去,因为他不想和你发生冲突。
所以,你们以后相处的过程当中, 最好以“互相交流”“问问题”的形式跟对方沟通交流。
比如说,可以向对方提问,问一问对方目前的感受是怎么样的。虽然他回避的这个状态一时半会儿很难改变,但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会逐渐信任你,也会让对方慢慢习惯和你沟通的状态
中国的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有什么不同?
经过我的深思熟虑以后 我得出了这些的结论样的东西 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迪
现代音乐中的冲动、夸张、任性、幻想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乐派之后,直至今天的全部西方音乐创作。现 代音乐的特点是追求探 索性、开拓性以及新意尤其讲究自由的结构、奇特的节奏、不和谐的和声语言、繁杂的 多调性及无调性、奇异.的音响效果,因而往往带有很大的刺激性;以上的标新 立异,也并不是所有作曲家都追求的,更有一些作曲家主张将古典主义音乐和本民族风格、现代作曲技巧完美 结合,创造出更优秀的音乐作品。
那么
一、什么是“古典音乐”?
在国外,这种音乐类型被称之为“classical music”,“classical”有“古典的、正统派的、古典文学的”之意,所以我们国人将之称为“古典音乐”,确切地说应该是“西洋古典音乐”。首先从概念上解释,“古典音乐”是一种音乐类别的名称。然而即使在国外,对于“classical music”一词的具体意义,也有诸多不同的解释,其中主要异议来自于对“古典音乐”时代划分理念的不同。最狭义的解释是,把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20年代,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巨头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特指为“classical music”。最广义的解释则是,把时间前移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从那时起直到后来的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印象主义直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的现代乐派,甚至包括所有非纯粹娱乐性质的现代专业音乐,统称为“classical music”。
或许大家看了上面的文字会感觉有些复杂,因为对音乐这样一种自由的艺术形式进行分门别类本来就是一件非常费神的事情。不过我们还是应该尽可能应该把古典音乐的概念简要化。普遍的观点认为,相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早期音乐和十九世纪末期开始初露端倪的现代乐派,巴洛克时期直到印象乐派出现之间这几百年的西洋古典音乐发展最为迅捷,也最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因此,短歌行的这个入门系列主要为大家介绍的将是从十七世纪直到十九世纪末期,这样一个将近300年时间跨度内的经典西洋音乐作品,这同样也就是我们所特指的“古典音乐”概念。当然一些超出这个时间跨度的优秀著名作品,譬如二十世纪,苏联现代派作曲家肖斯特科维奇的音乐,我们也会适当的择以介绍。
二、别称——“高雅音乐”与“严肃音乐”?
在我们国家,很多人喜欢把“古典音乐”与“高雅音乐”、“严肃音乐”混为一谈,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还是古典音乐的“推崇者”。粗看之下似乎并不不妥,但这两种观点在某些人理解下,却很容易成为“让古典音乐走向大众”道路上的一道鸿沟。
第一个问题,古典音乐是不是“高雅”?我觉得应该肯定这种说法,不过我们对于这里所指的“高雅”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有些朋友之所以认为古典音乐“高雅”,是因为瞧见了台上指挥家们西服笔挺、冠冕堂皇的庄重模样;是因为看到演奏这些音乐的乐团演奏家们整齐划一、一丝不苟的装束;是因为注意到了音乐厅典雅华贵、祥和隆重的布置气氛;甚至连观众们都要衣冠楚楚、注重礼节。其实,这些表面的“高雅”并不能体现出古典音乐的精髓所在,音乐的高雅气质是从旋律中透出来的!严谨而完整的结构、优雅而曼妙的旋律、丰富而深邃的思想内涵,这些才是古典音乐“高雅”的根源。其中我们可以听到属于人类最圣洁的情感、发自心灵最深处的呼唤和最崇高的理想。表面的高雅其实只是长期以来西洋音乐发展中形成的定式与惯例,虽然我们可以将之看作一种“浮华”,但却又很难想象,一群衣冠不整、装束各异、甚至蓬头垢面的演奏家、指挥家出现在观众面前,能够演绎出好的效果。因为表面的堂皇正好可以烘托出西洋古典音乐中那独特的严谨、庄重气质。其实当今的欧美古典乐坛也在力图改变自己过于拘谨、与大众较为疏远的形象,著名的柏林森林音乐会就是很好的例证,在那里人们可以无拘无束的以悠然自得的方式欣赏古典音乐,不必拘泥服饰是否得体,也不必正襟危坐,更可以随心所欲的鼓掌喝彩甚至一边野餐一边听音乐。
当今中国的教育界尤其喜欢把“古典音乐”称作“高雅音乐”,原因很简单,老师们看不惯学生沉迷于对港台歌星的追捧,所以时常组织学生去欣赏一些所谓的古典音乐会,美名曰“陶冶情操、提高品位”、“让高雅音乐进入校园”等等。这种做法的初衷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简单的组织学生去看、去听,而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难有实质性的效果,甚至会让学生从小就在心中埋下对古典音乐(高雅音乐)的厌恶之情。加上如今的大环境、大气候,通俗娱乐占据了大部分视线,或许很多人就会终生对古典音乐心存畏惧。
其次,一些媒体把古典音乐和“严肃音乐”之间划上等号,我觉得更是一种极大的不妥。很多外行人对古典音乐的第一感觉就是“晦涩、难懂”,如果再不分青红皂白统统被冠以“严肃音乐”的统称,恐怕今后对古典音乐感兴趣的人将越来越少。虽然从某种角度来看,一部分古典音乐的表达形式以及旋律主题确实是“极其严肃”的,但同样应该看到大部分西洋古典音乐的主题是歌颂、是赞美,拥有美妙明快的旋律以及无比欢畅的情怀。而且即使是某些主题严峻、思想深邃的古典音乐,也往往想要传达出一种“严肃中的快乐”。譬如贝多芬著名的《欢乐颂》、勃拉姆斯著名的《第一交响曲》第四乐章和柴科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的第四乐章,虽然这些作品都饱含着高尚而深沉的哲理,但最终无不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振奋之感。其实入门之后,听众们就会发现其实古典音乐并不难懂,也并不只有严肃和深沉。
之所以在国内出现古典音乐的这两个并不准确的“别称”或者说“代名词”,我只能遗憾的说,一些媒体和“学者”对古典音乐的推崇只停留在一个十分形式化的层次上,他们并没有真正对古典音乐有系统的、深刻的理解,以至于弄巧成拙,反而让更多的人感觉到了自己与古典音乐之间遥远的距离,成为一个误区。
三、古典音乐魅力何在?
很多没怎么接触古典音乐的朋友,往往觉得听古典音乐的人有些古怪,这是因为他们还不能接受这种音乐表现形式。更有不少朋友,面对古典音乐百年来长盛不衰、乃至世界范围内遍地开花的形势感到不可理解,他们对于古典音乐能够历久弥坚的解释是——“每个年代、每个群落总有那么一些以听古典音乐为高雅情趣的“附庸风雅之士”;这群人并不懂得古典音乐的真谛,却煞有介事的和着音乐,闭目凝神、摇头晃脑;正是因为这样的人多了,所以造就了古典音乐在现代社会的繁华,或者说“浮华”,事实上古典音乐早就已经是时代所淘汰东西了”。很多对古典音乐了解甚少,或者有兴趣入门的朋友,在这种言论下会显出犹豫、彷徨,他们会怀疑古典音乐在当今社会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那么我们不妨来和大家谈谈这个话题,如果延伸开去,其实就是——古典音乐究竟有什么好听?它的魅力究竟何在?或许,这对于培养入门者的欣赏兴趣是具有一定引导作用的。
如果只看表象,那么音乐最基本的功能只是取悦听众的耳朵罢了。如果我们要挖掘音乐深层次的内涵,那么我觉得,音乐对作曲家而言是一种表达心境、抒发情感的途径;对于聆听者而言,则是为了从音乐中获取自己需要的情感慰藉、求得精神世界的共鸣。以上两点正体现了音乐的两个特性——娱乐性和思想性。即使是流行歌曲也并非纯娱乐性,而是有思想的。但是古典音乐中蕴含的思想性却要更加深刻、含蓄、多变且耐人寻味。他能够表现出人类最深层、最炽烈的情感和最为跌宕起伏的情绪变化。古典音乐不像流行音乐那样直白,但是留给我们遐想、思考、回味的余地更大,所以它耐听、能够经历岁月和时间的考验,有人说:一旦喜欢上古典音乐,你就找到了自己一生中除了爱人以外的另一个终生伴侣,而且古典音乐是永远不会和你离婚的。虽然比喻有些令人忍俊不禁,但也颇有哲理。
另外,古典音乐拥有经久不衰、常听常新的优美旋律,这与眼下流行音乐源源不断出炉,却迅速又被流行趋势所淘汰的境况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虽然古典音乐肯定不会被这个时代大部分人所接受,但是也不可能被历史所淘汰。原因很简单,不同的听众需要不同的音乐来抚慰心灵。古典音乐中蕴含的那份宁静致远和激情澎湃,能够给我们带来其他音乐类型无法实现的心灵安慰与精神鼓舞。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商业社会中,古典音乐的天地无疑如同世外桃源。
不过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与古典音乐所具备的丰富内涵相比,我的文字实在有些苍白无力。或许一些已经入门的朋友读了上面的文章,会与我取得一定的共鸣,但对于更多站在古典音乐大门外的朋友而言,这些“说教”或许依然难以打动他们。音乐选择是很主观的,所以古典音乐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生活在如今社会环境下的人们。有些朋友一生对音乐这种艺术都没有兴趣,将之视为“噪音”,有些人则一生都不愿意接受古典音乐,认为它过于“枯燥、晦涩”。这些观念上的不同都和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个人偏好乃至知识层面、思想境界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我明白,这个系列文章不可能改变古典音乐在当前的境遇,我只是为了一个理想和爱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因为我遇到了另外一些朋友,他们对古典音乐不熟悉,但是通过一两部作品的引导,却对此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又苦于古典音乐唱片过于昂贵,也不知道该从哪个地方入手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与欣赏范围。短歌行的这个古典入门系列正是为这类朋友“踱身定做”的。让我们共同在古典音乐的天空中翱翔,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理想,共同交流,相互促进,把古典入门进行到底!
(2)——古典入门第一步
转载自“短歌行”网站
在序章中,和大家探讨了一些问题,看到不少朋友很期待这个系列文章的未来,也看到自己的一些观点能够被大家所认可,这就更坚定了把这篇东西写下去的信心。在前面的序章里,我只是很笼统地谈了一些自己对于古典音乐的看法和认识,而在今天我想和大家继续探讨,究竟应该如何走进古典音乐殿堂的大门。
我自己是什么时候,如何喜欢上古典音乐的呢?我想和许多爱乐者一样,应该是循序渐进,逐步跨入的,说不上是从哪一年哪一天开始的,更说不好是怎样开始喜欢上的。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对于音乐就很有兴趣,听得最多的应该是父亲用那台结婚时候买来的港产“四喇叭”从电台节目中录下来的磁带。诸如王结实、谢丽斯的通俗歌曲、苏小明的《军港之夜》、邓丽君的优柔小调等等。不过在我记忆中家里有一盘唯一的JVC牌60分钟录音磁带(其它录音带都是SONY的)——标签上没有任何文字说明录音的内容,但我至今还记得磁带的塑料外壳是灰色的。之所以念念不忘,是因为里面的录音节目令童年的我十分着迷,那时候曾经问过父亲,回答只说放的是外国音乐。记得当时自己会经常拿出这盘灰色的磁带来,放进“四喇叭”中翻来覆去的听,丝毫不觉厌倦。那时候的我,应该还在念小学。
进入了初中之后,也许是那个时期必然的兴趣变化,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开始迷恋港台流行歌曲,只是烧得还不算高,从来没去看过现场演唱会,只是陆陆续续积攒了大约几百盒正版磁带。如今回想起来,那时候自己听流行歌曲,似乎只是跟着媒体的炒作、宣传而在刻意追逐着一种虚无缥缈的潮流。歌词中的情与爱自己能懂得多少?歌曲中激荡的旋律又有多少现在还能被我记起?似乎一切过往的时尚前卫、流行趋势,都随着自己慢慢的成长与时间的推移而烟消云散。自己再也无法从流行歌曲中找到精神的寄托。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找到了那盘灰色的磁带。熟悉的旋律再次在耳边响起,似乎把我带回了童年时,专心致志守在“四喇叭”跟前,不断按动“BACK”与“PLAY”,不知疲倦反复聆听的场景。音乐依然如此的动听,令我感动,似乎让我隐隐约约感受到了音乐中最美好的东西。
当有了一套真正的高质量音乐回放系统之后,我开始尝试着接触古典音乐,这已经是参加工作以后的事儿。在吃惯了流行歌曲带给我们的“娱乐快餐”之后,接受古典音乐的表现风格,自己着实花了不少时间。记得最早的时候,每当电视台、电台播放那些偏于阴沉、艰涩的古典音乐时,我总会有昏昏欲睡之感。看到一些评论文章介绍,说是能够从古典音乐中听很多东西,我虽觉匪夷所思,但又不由不信。只觉得那些音乐应该距离自己比较遥远。所以最初听古典,我显得没什么耐性,总是回避那些篇幅较长,“旋律找不到准心”的曲子,刻意寻找那种录音效果出色、曲目篇幅较短的古典或交响题材的唱片来练耳。起先,被逼真、辉煌的音响效果震撼了一阵子,其后却又隐约感觉这些唱片中的某些段落好像在哪儿似曾相识过,似乎早就浅埋在脑海中。冥思苦想一番,终于找到了根源——那盘灰色的录音磁带。
原来,磁带中所录制的这些我小时候百听不厌的“外国音乐”,其实是由古典名曲改编的联奏,荟萃了许多优美经典的段落,不过当时还叫不上名来,后来才逐渐认识——《卡门》中的《斗牛士之歌》、罗德里格《吉他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开始部分、亨德尔《弥赛亚》中伟大的《哈里路亚大合唱》高潮部分等等等等,实在是不胜枚举。虽然演绎得并不正统,带有些轻音乐倾向,乐团规模也不算很大,但却足以让古典门外汉驻足聆听。因为其中挑选的名曲片断旋律优美无比,而且是连续演奏,曲目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流畅,乐团也充满了澎湃的激情。当我对古典音乐有最初了解的时候,方才明白这盘灰色磁带里众多动听旋律的渊源,更重要的是自己恍然大悟——原来古典音乐离我们这么近!
再次回味磁带中那一段段名曲联奏,虽然音色与CD不可同日而语,甚至比MP3都不如,但却如此倍感亲切。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蕴含于古典音乐中无尽的宝藏。此时的我自然不再满足于欣赏联奏中的片断,而是急不可耐的想投入古典音乐浩瀚的海洋中,寻找一个个曾经令我着迷过的亮点。就这样,我对古典音乐的兴趣与日俱增,从中获得的精神财富也越来越充实。有时候回想起来,那盘灰色的录音带真是我最好的入门导师。虽然磁带早已被封存箱底,但每当我回忆起来总是倍感欣慰。
以上谈了我自己的一些经历,目的只是想告诉大家——不要把古典音乐看得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她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留意一下如今精美玲珑的手机铃声、听听某些电视广播节目的背景音乐,您会惊异的发现,我们被林林总总的古典音乐名段所包围着。
所以,抛开对古典音乐的心理障碍是普通听众入门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跨出这一步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所谓“功到自然成”,急不来也求不来。如果您看了我们的系列入门文章,依然感觉对古典音乐毫无兴趣,千万不要强求自己,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在序章中我就说过,古典音乐并不适合每个人,大家的性格脾气、人生观、世界观、文化观各不相同,因此古典音乐对不同人的吸引力也就不尽相同。甚至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古典音乐的认识与态度都会有千差万别。所以读者们尽可以用洒脱的态度来看待这第一步,水到渠成之时您会很自然的跨出,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的……
美国家族企业名单和介绍
只能提供这些了 不能提供再多的了 先看看全世界家族企业排名吧
楼上有人吧微软等一些大公司排名也搞进来。胡闹
以下各项分别为:名次 公司 家族 国家 年销售量
1 沃尔玛 Walton家族 美国 2178亿美元
2 福特汽车 Ford家族 美国 1624亿美元
3 三星集团 李氏家族 韩国 987亿美元
4 LG集团 Koo家族 韩国 810亿美元
5 家乐福 Defforey家族 法国 616亿美元
6 伊菲金融机构 Agnelli家族 意大利 592亿美元
7 菲亚特 Agnelli家族 意大利 547亿美元
8 卡吉尔公司 Cargil/MacMillan家族 法国 508亿美元
9 标志雪铁龙 Peugeot家族 法国 458亿美元
10 考茨工业 Koch家族 美国 400亿美元
首先看“使命感” 关键是“接班人”
曾经一度被认为形式保守、体制落后、难以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家族企业,近些年来忽然引起了经济学界的浓厚兴趣,很多知名大学先后设立专门的工作室,对其方方面面进行解构和研究。让人吃惊的是,种种研究表明,大型家族企业近年来在出乎意料地发展、壮大。从综合数据来看,在各个主要股市中,家族企业的表现要明显好于那些没有血脉传递关系的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家族企业正在经历一场“温和的变革”,呈现给世人一副“新面孔”。
表现往往优于对手
从全球来看,虽然政治上早已不盛行“家天下”,但经济上“家天下”的情况仍比比皆是。在很多国家,家族企业几乎占据了所有企业的半壁江山,且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据美国季刊《家族企业》杂志的统计,美国家族企业的比例达到54.5%,英国为76%,澳大利亚是75%,西班牙是71%,意大利和瑞典甚至超过了90%。在亚洲许多经济体中,家族企业更是成为了企业的主要形式。
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家族企业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据美国《商业周刊》一次调查显示,在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成分股公司当中,有177家属于家族企业,而《财富》杂志500强中37%的企业是家族企业。沃尔玛、福特、洛克菲勒、宝马、索尼、丰田、三星、现代等,每一个名字都举足轻重。
经过多年风风雨雨,大部分大型的家族企业都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按10年平均值计算,美国家族企业的股票投资回报率为15.6%,而非家族企业的股票投资回报率则只有11.2%;在资产回报率、年度收入增幅两项重要指标当中,家族企业分别达到了5.4%和23.4%,非家族企业则为4.1%和10.8%。欧洲的情况也类似,家族企业的发展指数要远高于非家族企业。以德国企业为例,家族企业在过去10年里增长了206%,而非家族企业只上升了47%。
“我爱我家”是成功的首要因素
是什么原因使家族企业出乎意料地发展与壮大呢?世界著名的汤普森金融咨询公司经过调查分析认为,“我爱我家”的信念是家族企业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也是使家族企业表现好于非家族企业的关键原因,这种信念体现在家族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
维护家族团结和财富的共同愿望是家族企业能“同仇敌忾”、齐心协力的推动力。这种共同愿望是一般企业没有的东西。事实证明,在那些家族成员占有董事会和管理层席位的公司中,即使出现严重分歧也能迅速达成共识。沃尔玛董事会成员约翰·沃顿说过,“沃尔玛对于其家族而言,与其说是财富,还不如说是一种信任或是每名家族成员都将对其负责的遗产”。这种使命感和责任心是保证家族企业历久弥坚的内在因素之一。
因为多数家族企业***都是企业名副其实的“主人”,且希望将企业交给子女继承,因此他们会集中精力推动长期战略,而不是像职业经理人那样更关注下一个季度的业绩。有人曾描述家族企业是“小气鬼”,因为在短期内他们很少会向股民派发红利,也很少向其他产业扩张。但事实是,家族企业把资金的大部分都投入到企业主流业务的发展,这方面的数字往往比那些非家族企业高出很多。例如控制德国宝马汽车公司的匡特家族,在上世纪90年代,始终坚持在企业行业的主流方向发展,而与此同时,另一家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则进入了国防和航空领域。最后的结果就是宝马公司十几年来依然是高档轿车的龙头企业,而戴姆勒克莱斯勒却几次陷入了被收购的命运。
富不过三代?
家族企业也有自己的独特难题,就像葡萄牙谚语“富裕农民、贵族儿子、穷孙子”说的那样,全球家族企业普遍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富不过三代”。
《胡润百富》杂志去年曾发布一个“胡润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全球100家家族企业荣登榜单,第一名是著名的日本大阪寺庙建筑企业金刚组,传到第40代,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100家长寿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最后一名也有超过225年的历史。但是在全球数以万计的家族企业中,这种能传承百年的只是凤毛麟角。尤其对那些在家族企业中占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在这一问题上比大型家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危机。据美国一所家族企业学院的研究显示,约有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88%未能传到第3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4代及之后还在经营。麦肯锡咨询公司研究结论是:家族企业中只有15%能延续三代以上,很多小企业都只如昙花一现。
一般情况下,在选“接班人”问题上,家族企业总是把有希望的“苗子”先送到最好的经济管理学院进修,再“发配”到基层去锤炼几年,这样经过长期的优中选优,很多家族继承人的经营头脑就相当精明。但是,一旦接班人条件不理想,欧美国家和亚洲国家在传承问题上拥有的截然不同的理念和解决方法就会显现出来。
欧美家族企业决不会因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而过于强调对企业的日常管理权。如果“接班人”不适合接管企业,他们也会选择那些职业经理人来进行企业管理,或者采取“托孤”的办法,建立一个由律师、银行家及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团队协助继承人管理企业。
然而在亚洲,很多国家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更注重血缘和亲缘的联系,董事会的主要交椅被家族内部的成员占领着,从父亲传位给儿子或女儿,而不是家族之外的职业经理人。企业所得利润也会被用来设立兄弟姊妹公司,以分配家族产业给不同的子女,而不是分给股东群。从某种意义上说,亚洲家族企业的管理层结构更像一本盘根错节的家谱,这也是为什么亚洲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尤其严重的原因。
就像《胡润百富》榜所显示的那样,日本家族企业可以说是亚洲的“异类”,很少因传承问题被诟病,寿命也长得多。美籍日裔学者福山认为,这是因为日本家族成员的联系相对脆弱,责任和义务并不强,家庭中的各个角色并不一定要由有血缘关系的人来担当。“宁愿把继承权传给外人,也不传给能力低的亲生儿子”,这在日本很普遍。当然,这里所说的“外人”并不算绝对的“外人”,因为家族掌权者通常会将这个人收为“养子”。所以在日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家族企业中“养父”比“养子”的年龄还小得多。此外,与中国的“诸子均分”相比,日本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这也最大程度地避免了企业在创业者过世后被儿女瓜分的命运,保证了企业规模的持续增长。
家族企业自身有“痼疾”
除了最重要的“接班”问题,家族企业本身还存在其他一些“痼疾”。
首先是家族企业很难走出财产权与经营权不分的漩涡。企业规模小的时候,维持家族经营模式显然更具效率,但企业一旦做大,最初起到积极作用的家族成员往往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干扰因素,而“家长式”的管理也使企业的决策越来越缺乏科学性,又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像最近接连出事的韩国现代、日本三洋、不二家等,都和这些原因不无关系。而像松下家族、本田家族、索尼的盛田家族等等都基本上在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完成了从家族经营向职业经理人经营的转变。这也是当今世界大家族企业普遍采取的一种方法,开始引进现代管理制度,包括成立相互独立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组织体系,使三者相互联系又相互牵制等。
第二个困扰家族企业的问题是资本获取渠道比较狭窄。家族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家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家族内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或邀请和家族保持多年友谊的朋友入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家族企业的发展。因此现代家族企业发展出很多融资渠道,例如金融体系信贷、外来经营投资以及上市融资等。在欧洲,还有很多小型家族企业组成类似于联盟的组织,在资金运转方面互相扶持。
美国《新闻周刊》曾描述过最成功的家族企业形式,认为应当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上市发行股票,按时公布财务报表;二是家族掌控大部分股权,要么由自己亲自抓经营,要么雇用职业经理人打理一切。《新闻周刊》的文章分析说,这样做不但将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放到证券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督之下,而且家族和企业之间的距离最为恰当。而汤普森列出了10个经营状况最好的欧洲家族企业,几乎都是上面两种状态的混合物。
一项调查表明,现在全球50%—80%的家族企业都面临着传承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不管怎么说,很多国家确实走出了一条“富超三代”的家族企业神话,这也值得正在出现第一代富人的中国学习和借鉴。
年销售额高达2400亿美元的沃尔玛家族:这家公司被人称为“打折店”,富人不屑一顾,但它就是使用“价格力量”,制造了“沃尔玛效应”。经济学家估计,沃尔玛的低价为美国降低通货膨胀率做出了贡献,不去沃尔玛购物的顾客也得到了好处,因为沃尔玛压低了全国的零售价格。专家研究认为,沃尔玛给美国公众的好处超过任何机构,估计每年100亿美元。
安利家族:自创建起,安利就是百分之百的私人企业,由两个家族共同拥有,各占50%的股份。安利从一个家庭小作坊发展成大企业,获得社会公认,赢得顾客信赖,就是因为这两个家庭精诚团结,在企业发展问题上求同存异;在企业内,把员工看作真正的“人”,为其提供优厚的薪酬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在营销中以诚信待客。
杜邦家族是美国最古老、最富有、最奇特、最大的财富家族。这个家族至今已保持了200年长盛不衰,世所罕见。20世纪90年代杜邦家族控制财富 1500亿美元,出了250个大富豪,50个超级大富豪。其家族创始人是伊雷内?杜邦,靠制造火药发财,后来因一次火药大爆炸,家族财富荡然无存。20 世?纪初杜邦家族出了杜邦“三巨头”。他们再次创业,将家族带入史无前例的鼎盛时期。这个家族视家族财富为第二生命,权力传代非常独特。在第三代中,家族内部至少有10对堂表亲之间的婚配,成为美国近亲联姻最多的大家族。
洛克菲勒:美国最富的家族。约翰.洛克菲勒是这个财富家族的创始人,他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位亿万富翁,美国石油大王。他开创的石油王朝在美国垄断地位达 85年之久。他的第二代小洛克菲勒一生中在维持家族事业的同时,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老洛克菲勒留下的慈善事业上,老洛克菲勒的第三代成为银行家的约翰?戴维?洛克菲勒是这个家族的金融管家,他也是五兄弟中最小的一个,这个家族至今在美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IBM沃森家族:创建了雄霸世界的计算机硬件公司IBM。这个财富家族的创始人是托马斯,丁.沃森,他从一个一文不名的乡下人,靠推销起家一手把IBM这个当初生产磅秤、屠刀和穿孔机的小公司发展为世界超一流的硬件公司。他的独生子托马斯.约翰.沃森曾是一个经常去夜总会厮混的花花公子,老沃森教育有方,浪子回头金不换。小沃森继承了父业。把IBM的计算机事业推上峰巅。这个家族以培养最优秀的人才而继续他的使命。
高尔文家族:这个财富家族在美国影响巨大。其创始人高尔文从卖爆米花创业到成为摩托罗拉公司董事长,使这个家族显赫至今。高尔文对他的财富接班人的培养花尽心血。他把独生儿子鲍勃经常带在身边,并热切地希望儿子进入企业界,他细心地回答儿子提出的企业问题。长大后任命他为摩托罗拉副总经理,放手让他去领导一个家族企业,后来又任命他为总经理,但他不打算退休,他还要培养第三代财富接班人,当鲍勃带着自己的儿子克里斯去看望因病住院的高尔文时,他看到孙子的成绩激动了。
福特家族:曾经是美国显赫的财富家族。亨利.福特是这个财富家族的创始人,他成为汽车大王。他对自己惟一的儿子埃兹尔恨铁不成钢,埃兹尔是个面慈心软的人,面对父亲说一不二的“绝对帝王”作风,听任摆布,最终成为悲剧根源,英年早逝。孙子组成“红粉兵团”进行逼宫夺权,曾一度使家族中兴,但福特二世重蹈覆辙,最终福特公司董事长由外人出任。开创了美国企业界将家族企业大权传给非家族人的先例。
迪斯尼家族:这是全世界众所周知的财富家族。其家族创始人是沃尔特。迪斯尼和他的哥哥罗伊。迪斯尼因米老鼠卡通**而名扬天下,接着又推出一系列卡通**。兄弟俩又共同谋划开创了“迪斯尼世界乐园”。迪斯尼在事业未竟时去世,留下一个庞大的财富家族。家族内部派系之间开始争权夺利,“三驾马车”轰轰隆隆地开过来,另有数名“游击队员”也卷进纷争之中。女婿与侄儿大动干戈,侄子小罗伊一手遮天独揽大权,纠集朋党,将迪斯尼公司的触角伸向欧亚。
摩根家族:是华尔街成功的缩影。摩根家族创造的“摩根化经营管理体制”至今仍然统治和影响着华尔街的一切。这一经营思想和战略,贯穿在资本主义由幼年迈向壮年的全过程。在摩根家族励精图治,不断创造经济奇迹的过程中,摩根无疑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摩根开创了“摩根时代”,即金融寡头支配企业大亨的时代。他的名言是:“用以推动历史的不是法律,而是金钱,只是金钱!”
为数众多的家族企业的发展,大体上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虽说成功的企业总是各有各的招数,但都离不开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离不开合理的经营策略,离不开“诚信”二字。这个道理,不管是对美国的家庭企业还是其他国家的家族企业,不管是对大公司还是对小公司,同样都有借鉴作用。
如果说沃尔玛靠“价格力量”形成的“沃尔玛效应”,只是众多的美国家族企业乃至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特别现象,那么,安利靠亲和力赢得发展和壮大起来,却是企业发展的寻常之道,它和许多东方企业普遍采用的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个家族的成功,带给人们的应该不仅仅是成功的仰视,更多的是启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