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而不伤是褒义还是贬义-哀而不伤的伤是什么意思
1.《八佾篇》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2.哀而不伤是什么意思?
3.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意思及理解
《八佾篇》3.20 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3.20 子曰: “ 《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
注释
▲《关雎》:《诗经》首篇,《国风·周南·关雎》。
▲乐而不*:“*”是过度,如“*雨霏霏”,意思是连绵不断的雨纷纷洒落,雨下得太多了。这里引申为放纵,乐而不*意思是快乐而不放纵。
▲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自身。悲哀而不过度,不伤害自身。形容感情有节制。比喻做事适中,没有过度或不及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关雎》诗篇,快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过度。”
学而思
?本章言“乐”,礼和乐相辅相成,古人通过礼乐来提升身心修养。“*”和“伤”是过度、过分。朱熹《集注》曰:“*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乐而不*”是快乐但不过度,“哀而不伤”是哀痛而不过度,就两句是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对感情的控制要适度,“乐”与“哀”都不要过份,要有所节制。
知识扩展
《礼记·乐记》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
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君子说:“礼乐须臾不可离身。致力于以乐来陶冶内心,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有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自然感到快乐,感到快乐就会心神安宁,心神安宁就能使德行长久,德行长久就会被人如天和神一样敬仰。天虽不言而四季的交替从不失信;神虽不怒而自有威严,这就是致力于以乐来陶冶内心的结果。
致力于以礼来规范自身,就会显得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又会使人感到威严。如果内心有须臾的不和谐、不快乐,那么鄙卑诈伪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如果外貌有须臾的不端庄,轻易怠慢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所以说,乐是影响人的内心的;礼是影响人的外在仪容的。乐追求的是和,礼追求的是顺。内心和谐而外貌恭顺,那么民众只要看到他的表情就不会与他相争了,只要望见他的仪容就不会有轻慢之心。因此德行润泽于内心,民众没有听从的,行为符合礼,民众没有不顺从的。所以说:致力于礼乐之道,以礼乐之道来治理天下,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哀而不伤是什么意思?
拼音 āi ér bù shāng
解释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处 《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
例子 她喜欢打扮,愿意有朋友,可是这都不过是一些小小的、 哀而不伤 的、青春的游戏。(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三)
近义词 哀感顽艳
反义词 亡国之音
相关百度“哀而不伤”
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意思及理解
子曰:“《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意思是“《关雎》告诉我们,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此句诗出自《八佾》。《八佾》篇包括26章,是《论语》二十篇中的第三个部分。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在此孔子引用了《诗经》的第一篇《关雎》,指出《关雎》这首诗好就好在“乐而不*,哀而不伤”。走的是中道精神,没有走向极端,引申为要用德政,不要用异端、玩权术。
此处的*是过的意思,表示过头了,是说《关雎》这首诗表达的情感是快乐却不放纵,哀愁却不痛苦,是最美好、舒服的一种感觉。过头了、放纵了就要乐极生悲,哀愁中有甜蜜、有希望,悲伤了就会痛苦,有的就只剩伤感了。
也是劝诫世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发乎情,止乎礼。”正如修身为政一样要具备“思无邪”的感情,和“乐而不*,哀而不伤”情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