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是什么意思-王昌龄不护细行什么意思
1.闻王昌龄原文及翻译注释
2.求翻译,唐才子传,王昌龄的,十分感谢!
3.塞下曲 其二 翻译 王昌龄
4.出塞王昌龄注释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写了什么意象?
闻王昌龄原文及翻译注释
《闻王昌龄》是唐代文学家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以下是《闻王昌龄》的全文、译文,以及有关的出处、创作背景、使用环境和作者简介。
全文:
吾宁而后听此艳诗哉!
火红的夕阳衬托出王昌龄,笑容动人。
昔日他在长安城,仰望道术星辰。
如今他在烟波浩淼的江南,深思熟虑。
青年人已经凋谢,老去。
我听他的歌声,宛如醉上心头。
译文:
我情愿去,然后再听到这美丽的诗!
夕阳映衬着王昌龄,笑容迷人。
曾经他在长安城,仰望道术和星辰。
如今他在江南烟波之中,沉思默想。
青春已逝,年华老去。
我听他的歌声,就像陶醉在心间。
出处:
李白的《闻王昌龄》是收录于他的诗集《李太白集》中。
创作背景:
李白是中国唐代的文学家,他生于唐太宗贞观元年。《闻王昌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景仰和羡慕之情。王昌龄是唐代的一位文学家,李白对他的才华和美貌深为钦佩与称赞。诗中描绘了王昌龄的形象及其在长安和江南的境遇变化,透露出李白对人生和时光流转的思考。
使用环境:
《闻王昌龄》是一首流传广泛的古诗,常常被用于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领悟感受李白的豪情壮志和对他人才华的赞美。这首诗也经常被人们用来表达羡慕和向往优秀人才的情感。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有“诗仙”之誉。他是中国唐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也被誉为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李白的诗歌作品涉及广泛,擅长抒发豪情壮志、描绘山水景色、讴歌英雄和寄托感情等。他以奔放豪迈、语言华丽而著名,文辞华美,形象生动。李白的作品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求翻译,唐才子传,王昌龄的,十分感谢!
王昌龄,字少伯。山西太原人,开元年间李嶷榜中进士,官授汜水尉。又中宏辞(不解)改任校书郎。后来因为不注意细节被贬为龙标尉。在刀火之际(不解)回归故乡,被刺史闾丘晓嫉妒而。后来张镐的军队驻扎在河南,闾丘晓因为延误军期将要被处斩,他以父母年老为理由请求宽恕,张镐说:“你因为父母需要奉养请求宽恕,那王昌龄的父母要靠谁去奉养呢!”闾丘晓大为惭愧。王昌龄工于写诗文思缜密,格调清新,被当时的人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那是因为他曾做过江守令。他和王之涣、辛渐交情很深,都是当时文人仰慕的榜样,他的名声大的如此。王昌龄著有诗集五卷,又有论述作诗格律、意境、体例的文章十四篇,收为《诗格》一卷,还有《诗中密旨》一卷,《古乐府解题》一卷,现在都在世流传。自元嘉年间至今四百多年内,曹操、刘(不知)、陆机、谢灵运等人之后,建安风骨的风格几乎没有了,直到储光羲、王昌龄出现,就颇有那种诗风了,两位诗人的写作体例不同但诗风是一样的。王昌龄的名气还稍大了些,他的诗句奇峻,能震惊人的耳目。可惜晚期不注意小节,以至招来议论很多,被两次流放,让他的朋友知音为之叹惜,没有保全自己的声望,实在让人感到惋惜呀。
塞下曲 其二 翻译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1]见临洮[2]。
昔日长城战,咸[3]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
注释译文
注释
[1]黯黯:同“暗暗”
[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译文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 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 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 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 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
出塞王昌龄注释
《出塞》的注释是:秦汉以来的明月一直照耀着边关,守边的征夫在万里之外御敌鏖战,还没有回家。如果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作者小传: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人。登开元十五年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卒。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出塞》是唐朝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内容主要是慨叹远征之苦,良将之苦,体现出了诗人对家国的爱重和维护、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以及对良将的信心。
古诗全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长征:长途出征。
2、还:回来。
3、但使: 假如。
4、飞将: 指汉朝名将李广,以英勇善战著称,先后与匈奴人作战七十余次,匈奴人数年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
5、教:让,使。
6、胡马:胡人骑兵。
7、阴山:山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山间缺口自古就是南北交通的要道。
《出塞》鉴赏:
这是一首慨叹千古边塞变迁,没有永久的和平,思念传说中的名将威名的边塞诗。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这里的历史感,包含着正义性,是对边塞护卫汉文明的功绩的赞美。
诗人指责当时将领的无能,实际上是讽谏唐王朝要善用人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任用尽忠为国的“龙城飞将”来加强边防,确保国家太平的爱国热情。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写了什么意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首句中有杨花和子规两种意象。
杨花即柳絮,柳絮纷飞,既点出了时节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而子规即是杜鹃,相传为蜀帝杜宇后精血所化,杜鹃啼血表达了一种悲伤的心境。
此处王昌龄左迁即贬官到龙标,地处荒凉,诗人用“杨花”、“子规”两种意象意在表达对好友不幸遭遇的同情,也同时结合自身的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际遇,体现了内心的哀伤。
“杨花”是表明时间,且又是一种给人飘零之意。“子规”即杜鹃。杜鹃的叫声是极为凄凉的,可以渲染气氛。
“杨花”离别之意,“子规”杜鹃鸟,蜀帝魂魄所化。杜娟鸟叫声凄凉。两物道出了离别的凄凉,羁仇别恨的惆怅。
全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怀化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尉(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
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也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纯洁无辜。李白在听到他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一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二、赏析
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点出诗歌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境,已见于前此的一些名作中。
如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都与之相近。这两句诗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
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