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之言君子纳焉-君子纳于言而敏于行翻译
1.三国中!张松献西川地图,庞统进川,于洛凤坡 ,一种说法是孔明恐庞统得西川,功高于自已,在地图下手
2.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的前几句是什么?
3.陋室铭赏析及原文翻译
4.带言字的五字成语有哪些?
5.关于诚信的古诗
6.什么之言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三国中!张松献西川地图,庞统进川,于洛凤坡 ,一种说法是孔明恐庞统得西川,功高于自已,在地图下手
一,难得的奇才谋士
一开始司马徽就向刘备荐到:“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①在文本中我们看到庞统的奇才大智早已是享誉荆襄,盛传江东。孙权早闻其大名,而周瑜多用其计;刘备也是久闻芳名却未得一见,鲁肃称“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②可见庞统的才智谋略非比常人。
(一)才智谋略 可谓奇才
第一次出现庞统这个名字是在刘备马跃檀溪,逃难至南漳水镜先生庄上,水镜指点道:“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 、“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庞统因避难寓居江东期间,周瑜通过鲁肃多次请教庞统,并多用其谋。庞统的第一次正面出场是在曹操80万大军压境,直逼东吴时。周瑜使鲁肃问策于庞统,统先献“火攻”之策,后献“连环”之计。周瑜顿时茅舍顿开,深服庞统之计,并请庞统出山为其施行最关键的连环记。曹操被称为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要想对其施计谈何容易!非智谋超常、胆识过人者莫敢当此大任。但庞士元却游刃有余,圆满完成了巧施妙计的任务。正如小说中诗曰:“赤壁鏖兵用火攻,运筹决策尽皆同。若非庞统连环计,公瑾安能立大功。”③庞统能智胜生性多疑、诡计多端的曹操,可见其智绝才奇和出神入化的应变能力。鲁肃也深深折服其才,多次向周瑜论道,《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写到周瑜后又立马推荐给孙权,孙权以貌相人,用看周瑜的审美标准来取才而冷落庞统。鲁肃深感惋惜,安慰庞统道:“公抱匡济之才,何往而不利?”当肃得知统欲投刘备时,极力支持并嘱咐道:“无使孙、刘互伐,同力破曹。”足见鲁肃对其能力的肯定。鲁肃在写给刘备的荐书中推崇道:“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展其骥足。”并特别提醒道:“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孔明在东吴吊丧期间,也曾面晤庞统,并写有荐书给刘备,推荐庞统。可见天下名士对其推崇备至。
在赤壁之战中,庞统智献火攻之策,巧授连环之计显示出庞统高超的决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耒阳县庞统理事”表现了庞统明察善断的洞察决断能力、干炼果决的理事能力和快捷神速的办事效率。目睹此情此景张飞惊叹道:“先生大才”。庞统的满腹经伦和雄才大略,犹如蓄足能量的熔岩,直至为刘备取川时,才得以喷发。刘备取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作用的却是庞统的运筹帷幄,巧言善辩。在议取西川的过程中,庞统的学识机谋得淋漓尽致的表现。庞统以敏锐的观察、理智的思考抓住张松议献西蜀的契机,运筹谋划,制定出取西川的谋略方针。尤其是针对刘备以“仁义取天下”指导思想的偏执之处,提出了“宜从权变’’、“兼弱攻昧”、“逆取顺守”、“汤、武之道”的英明思想,从而为困惑中的刘备指点迷津和大展宏图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清除了开拓西川基业的思想障碍,使刘备恍然曰“金石之言,当铭肺腑”终于下定取川决心。
客观地说,刘备在获得孔明的辅佐之后,虽然取得一些胜利,尤其是与东吴联合抗曹,取得赤壁之战大胜。借得荆州,使刘备有了立足之地,但刘备集团处于弱势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观,还不足以与魏吴鼎足抗衡。庞统不仅为刘备开辟西川基业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在实践中,为刘备建立西川基业开辟了通向成功的道路。庞统虽在取川成功在望之际,壮志未酬身先。但其却在短暂的时间里为刘备集团开创西川基业建立了丰功伟绩,表现的才智谋略可谓奇才。
(二)刚正不阿 敢于直谏
庞统不仅才智谋略可谓奇才,同时也是一个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的人才。天下之才或因机遇、或因个性等原因被埋没、被误解而屈沉一隅的人屡见不鲜。庞统则因未遇知己之主或埋没于襄阳,或屈沉于江东。尽管早在赤壁之战前,周瑜已通过鲁肃多用其谋。事实上,统已充当着东吴谋士,但却始终未正式授于任何职位。鲁肃将庞统推荐给吴主孙权时,却被因貌丑“心中不喜”和意见相左视为“狂士”而遭到冷待。
庞统第一次求职对孙权不恭维奉迎,刚正不阿。有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正气和骨气,被孙权指为狂士。《三国演义》第57回中:鲁肃向孙权举荐庞统,并盛赞其才。当庞统见到孙权时:“权观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发,形容古怪,心中不喜。”孙权问统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答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权之所问与统之所答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识观。孙权注重的是专长。庞统“不必拘执”的回答是对孙权学识观、人才观的挑衅。“随机应变”的回答则提出了与孙权截然不同的人才标准。初次晤面,庞统不仅没有任何谦卑之词,反而思路见解处处与孙权相左,显然不仅不会令其满意,反而会被认为“不识时务”、“狂妄”。因而“狂士”一词便脱口而出。当孙权又以周瑜作为取才标准而问统曰:“公之所学,比公瑾如何?”时,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此一回答,不仅会令孙权大失所望,反有冒犯之嫌。文中写道:“权平生最喜公瑾,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最后,孙权给庞统的回答是“公且退,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古往今来大凡求职者总会千方百计迎合上级,投其所好,以搏得好感而被重用。庞统仿佛不通世情,只一味按自己“欲以才气动之”的主观愿望行事,敢于在这位决定自己命运的国君面前坦陈己见,锋芒毕露。历代君主宁用听话愚钝之人也不会重用聪明而难以驯服之人,统一身傲骨,其不被吴主所用也是必然的。
庞统投奔刘备之时。刘备久闻庞统大名,立即请入相见,由于庞统始终抱着以才学动人的思想,所以无论投奔何处,总是一副桀骜不驯的姿态 “统见刘备长揖不拜。”④这对奉行礼仪的刘备来讲无疑会留下不愉快的印象。小说又写道:“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庞统不拿出鲁肃、孙明两位大贤的荐书投呈,也无恭维、嫌卑之词,仅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刘备便以托词将统派往一偏远小县任县令。统为自己再次遭冷遇屈待而不平,叹曰:“玄德待我何薄?”统上任后,终日饮酒为乐“尽废县事”。张飞、孙乾受刘备之派前往视察,统立即唤来公吏将百日所积之事,不到半日处理完毕,且“分毫不差,民皆叩首拜服。”而后,投笔于地曰:“所废县事何在?曹操、孙权,我视之若掌上观文。量此小县,何足介意”⑤此处庞统恃才狂放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它却是一个令人叹赏的刚正不阿的贤士的真实心声。有识之士面对昏庸之主、偏狭之君唯刚正狂放方可保其人格魅力,有所建树,实现人生价值。否则,唯唯喏喏,会锐气尽堕,一事无成。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一系列诤臣谏士形象。他们多因诤言语获咎,乃至结局悲惨。袁绍手下的田丰、许攸、沮授如此,刘璋手下的黄权、王累、李恢、刘贵、冷苞、张任、彭漾等也如此。尤其是黄权口衔刘璋衣衫而谏竟被扯落门牙两颗,王累因谏阻刘璋引刘备入川而自断悬索撞于城门之下。袁绍因拒谏毁贤而失败于曹操,刘璋因怨诤拒谏而江山移主。诤臣因忠于所事君主,出于公心而冒险进谏,甚至不惜以生命用代价。而这在专制主义的封建时代,在某些专制者的心目中会被视为“狂”而不能相容。封建时代愚忠之臣颇多,诤谏之臣难得。庞统为刘备手下难得的诤臣,有知识分子难能可贵的刚正之气。在刘备西进取川的进程中,庞统曾数次进谏使形势或转危为安,或加速发展 ,从而为刘备开辟建立西川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例如庞统在促使刘备决策取川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刘备在张松、法正议献西川表现出犹豫困惑时,庞统以明锐之语坦言道:“事当决而不决者,愚人也。”使刘备主动向庞统请教取川之策。统又以“宜以权变”“逆取顺守”“汤,武之道” 的思想使刘备疑虑顿释,“金石之言,当铭肺腑”从而下定了取西川的决心。如此一谏,奇功也。其二例是刘璋到涪州来接刘备,统再三劝刘备在筵席上杀掉刘璋,以图其西川之地,而刘备却以“季玉是吾同宗”不忍杀之,在筵席上庞统设计准备杀刘璋时却被刘备阻挠并问责于庞统。刘璋回川,刘备失去了进川的最好时机。小说的第六十二回写到:在镇守葭萌关时得知魏、吴将于濡须交兵的消息,预计胜方将吞并荆州。刘备纳庞统之言,声称拟勒兵回荆州,救援东吴。遣使赍书致刘璋,请求“发精兵三、四万,行粮十万斛。”刘璋仅拨老弱军四千人,米一万斛。刘备得此信息大怒,扯毁回书,大骂而起。刘璋使者见状逃回成都。在此因刘备不冷静行为而导致取川形势恶化时刻,庞统直言道:“主公以仁义为重。今日毁书发怒,前情尽弃。”若无庞统之谏,并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顺利发展的取川形势很可能半途而废。刘备在庞统的帮助下,立即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求策于庞统。最后,用庞统之计,才使形势转危为安,并在张松事发,机密尽泄的被动情况下,随机应变,巧施计谋,智取涪关,强夺雒城,为最后夺取益州扫清了道路。例三,在刘备取涪关后的劳军公宴上,刘备酒酣,醉意朦胧地对庞统说:“今日之会,可谓乐乎?”庞统又直言道:“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统面刺君王之语,使刘备这个声称以仁义取天下的所谓贤德之君顿时恼羞成怒,立即为自己进行辩解,并对统下了驱逐令。刘备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与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⑥
二,导致其人生悲剧的原因
鲁迅先生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阐释悲剧为:“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⑦庞统作为《三国演义》中“智绝”诸葛亮最重要的陪衬人物,虽然他怀抱着安邦定国,渴望在乱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却一直缺少机遇,反而过早地陨落了。纵观庞统的一生,他是悲剧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他的悲剧来自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有性格悲剧,事业悲剧。
(一) 性格悲剧
庞统被当时知名度很高的哲人、隐士司马徽称作“南州士之冠冕”,时才36岁。庞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其悲剧性格的形成紧紧地与当时的背景、环境连在一起。庞统的性格是孤傲、清高,不入俗流,但又有着很强的参与意识,希望实现自己安邦定国的宏图伟志,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缺少诸葛亮那样的谨慎、严于律己的性格,反而自视甚高,易猜忌。
庞统被作者安排在小说第三十五回和诸葛亮同时出场,但只闻其名不见其人,是司马徽向刘备举荐经伦济世之材时提到的。那时的刘备落魄不堪,处处寄人篱下,求贤若渴。司马徽郑重地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和庞统,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正式露面是三十七回,刘备三顾茅庐,可见其求贤若渴,诸葛亮出场的盛大,而庞统自三十五回之后则一直未露面,直到第四十七回赤壁之战时才出现。他的出场一开始就是暗淡的,天下三分轮廓已定,况刘备在得龙之后并未去访凤,这使庞统失去了最初的机遇,暂时寓居江东。
庞统的第一次求仕是为施行连环计而去,并非真意归顺。曹操是当时头号霸主,以用人唯才著称,手下智能之士都得到重用,荆州名士降曹操者授职封侯的也大有人在。又是三巨头中唯一不以貌取人,对统礼敬有加,堪称“知己”。如果功名心切,转而投靠,那是求之难得的机遇。因为庞统只要把孙刘盟军的虚实和火攻之计说出,则胜负立判,成败倒转。他还可美其名曰“心向朝廷,志在促统”,从而功成名就。但他视曹为篡权夺位汉贼,终非正统,坚持联军抗曹是正义一方的政治原则,失去了求仕的最佳良机。周瑜去世之后,鲁肃曾在孙权面前竭力保举庞统,他有鲁肃的举荐,自己还为破曹有献计之功,庞统去见孙权求官本是探囊取物,而且他对孙权性格和周瑜之间关系肯定了解,只要在应对中投其所好,分别奉承一番和赞美几句,再讲点帝王之术,料想不难得到一个好差事。但面对孙权他却恃才傲骨,不注意个人形象而且与主子的意愿大相径庭,孙权以貌取人,见庞统长得“浓眉掀鼻,黑而短髯,形容古怪”,便心中不喜,交谈也是处处不尽他意便把庞统打发了。庞统的第二次求仕失败了。此时,庞统虽然与诸葛亮共立奇功,而两者的境遇却大相径庭,孔明成了神而庞统却未谋得一官半职。庞统在吴得不到重用,改投荆州刘备,刘备势力虽小,民意指数却高,是理想的明主;鲁肃于备有恩又大力推荐,孔明也修书大加赞赏。基于这三层原因,庞统自然是志在必得。但他只想凭自己的才华打动刘备而不愿因人成事,既不先与孔明通关节,又不拿出鲁肃荐书。对这位重礼的君主却长稽不拜,单单想以才学打动刘备,殊不知此时的刘备已是兵多将广,粮草丰足远不是当年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的刘备了,以落魄之身,倨傲之态出现的庞统能有好结果吗?庞统的举动在刘备心里这是何等的无礼。对这两封荐书庞统的处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暗示了庞统固有的性格缺陷。他见刘备,并不将荐书拿出来,其原因无非两个:一,试刘备是否礼贤下士;二,试试自己的实力,看看凭借名声是否能被重用,结果大材小用。刘备慕其名让其做耒阳县令。“耒阳县庞统理事”当张飞吃惊的意识到庞统乃“大才”时,庞统才将鲁肃的荐书拿出;而当刘备接受诸葛亮的劝告不可屈才,主动地请回庞统时,庞统才拿出诸葛亮的荐书,可见他为人过于清高,敏感。这种性格导致了他人际关系的某些失误,更导致了悲剧性的亡。
在进军西川的路上庞统的性格显然影响了君臣之间的默契。诸葛亮辅佐刘备的方式与庞统大大不同,前者缓,后者急;前者以慎,后者以断。君臣配合以诸葛亮略胜一筹。《读三国史问答》中写道:“或问士元,孔明优劣。答问:“但看士元劝昭烈取荆州事,的是大有胆略,大有手策之人,与亦兄弟间也。独孔明与昭烈计议,事事迫而后起,必为昭烈所先,而后应之。士元则不免先昭烈耳,盖养不足也。’”⑧途中因不满孔明的插手而采取了逆反的行动,结果折翅落凤坡走完了他短短的一生,令人扼腕。然这个结局是必然的,这原因又正是庞统的性格:对诸葛亮的疑忌和急功近利之心太甚造成的。
在当时,即使是诸葛亮这般人物尚没有逃脱悲剧命运,庞统虽有才智,但他自视甚高、过于狂放。性格远不如诸葛亮这般乖巧,那么他的悲剧也是必然的了。
(二) 事业悲剧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这样盛赞庞统。诸葛亮也折服庞统才。庞统虽然相貌丑陋“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性格上自傲清高,但也仍然博览群书,深黯兵法,庞统与诸葛亮同怀经天纬地之才又有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不过凤雏先生却没有卧龙先生幸运。他没有被徐庶回马推荐,也没有被刘备三顾茅庐相请出山。当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之时,庞统尚避难于东吴。一直等到三分天下大局将定,魏蜀吴三大集团初具规模,文武班子基本齐备,求贤之心渐趋淡薄之时,才四处投靠,他能过江向曹操献连环计,完全是出于周瑜对他威望名声的仰慕,和他的连环计确实可行。曹操能够听他的计谋,也是出于对自己的军事上有一定的帮助。赤壁之战以后,曹操退回北方,周瑜又病。刘备也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占领了荆州。而当立首功的庞统却是一无所获,曹刘孙三家势力都没有接纳他。鲁肃掌管东吴大权以后,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对凤雏先生的大名也是很仰慕的,但真正见到庞统,就不高兴了,因为卧龙先生的风采他是领教过的,但凤雏先生的外貌却不敢恭维。加上他又对周瑜有些藐视。使得他为东吴集团效力的愿望落空。后来庞统又来到荆州的刘备集团,因为相貌原因,受到了同样的待遇,被刘备安排了一个偏远的县令之职。而跟他并驾齐驱的诸葛亮相比,诸葛亮比他幸运多了,诸葛亮早遇贤主,受到了刘备至高的礼遇,三顾茅庐也早已传为佳话,建立功勋,扬名于四海之内使寄居于篱下的刘备站稳脚跟,刘备集团把诸葛亮奉若神灵。而庞统之所以能进入刘备高级智囊团的核心,全赖鲁肃和诸葛亮的极力引荐,庞统一向自视甚高,靠裙带关系走后门这在他看来是君子不耻的。在刘备集团,诸葛亮早已是神,而此时的庞统并未给这个集团带来什么利益。卧龙,凤雏得其一可以安天下,但一山容二虎必然会失去平衡,自然地庞统急需一个机会来证明自己,生平所学必须有所建业。不然就会屈居诸葛之后,被世人看轻。当庞统的征西大业顺利进行时,马上就要建功立业了,此时刘备收到孔明书信一封“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⑨此时叫他小心,他如何能住手,功名唾手可得。只觉得是孔明在嫉妒他。庞统和诸葛亮一样,都是文人,他们运筹帷幄是其强项,而深处前线,决战两军阵前,就是他们的弱点。刘备曾劝阻庞统,但他还是一意孤行换乘了刘备的白马,按照自己的意图抄近道上险山,本来该刘备的劫数他却来承担了。此处地名落凤坡。似乎早已注定,可怜一代谋臣竟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眼看就要功成名就时,却“雏凤坠地,成就卧龙升天”。也铸成了他悲剧性的人生。
三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
(一)庞统自荐遭冷落的原因
1)庞统怀抱经天纬地之才却遭遇坎坷,究其庞统三次自均荐遭冷落的原因,有其客观的原因——貌不惊人。庞统的相貌是:“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正因为如此,孙权见了“心中不喜”,刘备见之“心中不悦,”这是庞统自荐遭冷落的客观原因。
2)庞统自荐遭冷落的主观原因。(1)骄傲自大,是庞统自荐遭冷落的主观原因之一。在孙权召见时,问其所学,“以何为主”他不正面回答,而是“不必拘执 ,随机应变”,问其才学,与公瑾比何如,庞统回答:“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而不是正面陈述自己的才学和特长。庞统在回答问题时有轻视孙权平生最喜欢的周瑜之意,引起了孙权的不满,落得“狂士也,用之何益”的结局。而在刘备召见时,“长揖不拜”,并未拿出荐书,既是对君主无礼,又反映了庞统自傲,意气用事,欠缺自我修养。在任耒阳县县令之职时,自认为大贤小任“县中之事,并不理问,每日饮酒,自旦及夜,只在醉乡”,充分反映了庞统自傲自大的思想。(2)不饰容貌,是庞统自荐受冷落的又一个主观原因。适当的修饰外表形象,一方面凸显自我素质和审美观和欣赏水平,也是对礼召对象的尊重,是做人的基本礼节。但庞统自以为有才,“道袍竹冠,皂涤素履”,不饰容貌,这是对君主不尊,自然得不到君主重用。(3)未及时呈上推荐信。在见刘备之前,庞统身上有两封推荐信,一封是鲁肃写给刘备的:“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如以貌取之,恐负所学,终为他人所用,实可惜也!”另一封是孔明:“言凤雏到日,宜即重用”。但是庞统见刘备时,没有呈上推荐书,只是自己简略陈述,错过了推荐良机,因而只得到了“百里之外的耒阳县令之职”。
如果庞统不,蜀国或许会苟延残喘很长时间,但是灭亡是不争的事实,蜀国终究会灭亡。(历史的角度啊)
首先,一个国家的存在与否与个人的关系有,但是并不是最直接的;一个人是无法阻止历史的进程的,诸葛亮多次的北伐也是积年无成,除了杀王双,张合,夺取了武都、阴平,其他的基本上是徒劳无功。我们并不是说诸葛亮不努力,而是说蜀国灭亡有它的必然性:
一、曹魏不会立刻灭亡
曹魏虽然在三国演义中老说啊,什么篡汉啊之类的,但是曹魏的实力依旧很雄厚,三分天下有其二,无论是人力,物力,蜀国都远远比不上;我们仅从兵力上说,曹魏60万,蜀国10.2万,东吴20万,这就是极大的差距,仅凭一两个人,是无法消灭这个差距的;
二、益州不是进取之地
益州虽然易守难攻,但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你连军队出去都很困难,更别说粮草啊,辎重啊什么的了;对于刘备来说,进了益州,等于进了保险箱,因为不用再到处乱逃了,但是同时也进了胡同,蜀国的未来也就那么大了;
三、与士族的矛盾
刘备的政权有三股势力,在之前的刘璋集团,益州本土居民,还有刘备的集团;刘备自然更倾向用他自己集团的人,但是士族们大多离心离德,不支持你;有些本土居民,要么散布曹魏不可战胜,要么大肆宣扬刘备必败啊什么的,具体的你可以在参照品三国
四、诸葛亮不是将帅之才
注意,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升华了,什么上方谷啊什么的,但是大多是子虚乌有,靠不住;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语,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治国来说,诸葛亮无敌;管理百姓,也是一等一;治理军队,也没问题;但是要说出奇谋,寻找战机,这就不是诸葛亮的强项了;也就是说,诸葛亮只能打正规战,但是战场形势一旦有了变化,他就猫抓了,不知道怎么办了。
五、庞统能力有限
庞统在他的整个一生中,只有一件大功劳,那便是帮助刘备得到了益州,而且,还有很多人的功劳也很大如:法正等等,但诸葛亮的功劳,却远没有人能比,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地位,层面,庞统远远比不了;可能你会说,庞统得早啊,以后可能还有很多的建功的机会吗。但是由于篇幅有限,我只能说,诸葛亮是政治家,一流的政治家;而庞统只是一个一流的谋士,或叫做政客;所以庞统的水平还是稍差一些。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的前几句是什么?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全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蓝而青於蓝;冰,水为之而寒於水。木直
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
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
无恒安息。靖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
长於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於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
子。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於高山
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槐之
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
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
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
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
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
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
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々之事者无
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
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
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
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
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
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
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
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
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
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
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口赞>。傲,非也;<口赞>,非也;
君子如向矣。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
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
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
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
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
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
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
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
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
“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
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
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
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
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
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
乎由是,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
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陋室铭赏析及原文翻译
《陋室铭》赏析: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的技巧,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和反复推敲了。四到七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一到三句是一种铺垫,那么四到七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以及两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卧龙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荣辱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陋室铭》原文:
《陋室铭》
刘禹锡?〔唐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全文翻译: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词句注释:
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在:在于。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灵:神奇;灵异。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
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住屋的人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儒家经典。金:珍贵的。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子云:即扬雄,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论语·子罕》:“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创作背景: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表达主题: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名家点评: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陋室之可铭,在德之馨,不在室之陋也。惟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之中,触目皆成佳趣。末以“何陋”结之,饶有逸韵。
清·谢有煇《古文赏音》:陋室但作知足话头,终脱不得个“陋”字。以“德馨”为主,则室以人重,陋而不陋矣。此文殆借室之陋以自形容其不凡也。虽不满百字,而具虎跳龙腾之致。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通篇总是“惟吾德馨”四字衍出,言有德之人,室藉以重,虽陋亦不陋也。起四句以山水喻人,次言室中之景、室中之客、室中之事,种种不俗。无他繁苦.即较之南阳草庐、西蜀玄亭,匪有让焉,盖以有德者处此,自有不同者在也。末引夫子“何陋”之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若全引,便著迹,读者皆不可不知。
清·过珙《详订古文评注全集》:句句将“陋”字翻案,末引孔子语作证据归束,最为有结构。
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起以山水喻引,则来不突;末引古结,则去不尽,中间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布置层次。末引“何陋”之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起首四句,兴起室以德重意。“惟吾德馨”一语,道尽陋室增光处,最为简要、以下皆言吾德之能使陋室馨也,是故苔痕草色,无非吾德生意;谈笑往来,无非吾德应酬、调琴无丝竹乱耳,阅经无案牍劳形,愈不问而知为吾德举动矣。吾德之能使陋室馨者如是,虽以是室比诸葛草庐、子云玄亭,无多让焉,末引“何陋”作结,而诵法孔子,其德又何可量耶?室虽陋亦不陋矣。至其词调之清丽,结构之浑成,则文虽不满百字,自具大雅。
带言字的五字成语有哪些?
『壹』 带有言字的成语
1. 第一是言的成语:
言行一致 言笑晏晏 言之凿凿 言不由衷
言不达意 言不及行 言之有理 言而不信
言不及义 言犹在耳 言行不一 言简意赅
言传身教 言行相悖 言外之意 言听计从
言近旨远 言无不尽 言过其实 言归正传
2. 第二字为言的成语:
一言难尽 察言观色 一言九鼎 出言无状
讷言敏行 一言为定 不言而喻
3. 第三字为言的成语:
不可言状 名正言顺 握手言欢 广开言路
溢于言表 不可言传
4. 第四字为言的成语:
闭口不言 成一家言 口不择言 自不待言
『贰』 带言字四字成语有哪些
甜言蜜语、
总而言之、
千言万语、
不言而喻、
言简意赅、
至理名言、
勿谓言之不预也、
微言大义、
难言之隐、
流言蜚语、
一言难尽、
言之凿凿、
人言可畏、
溢于言表、
一言九鼎、
巧言令色、
知无不言、
言不由衷、
危言耸听、
只言片语、
自言自语、
察言观色、
言传身教、
危言危行、
不苟言笑、
一言以蔽之、
金玉良言、
妙不可言、
谨言慎行、
直言不讳
『叁』 带有言字旁的字的成语和名句
语重心长
语无伦次
花言巧语
说三道四
道听途说
话不投机
言听计从
无计可施
设身处地
天方夜谭
不谋而合
诉诸笔端
诸如此类
千言万语
花言巧语
甜言蜜语
流言蜚语
胡言乱语
风言风语
一言半语
三言两语
不言不语
自言自语
『肆』 带有言字的成语,和带有词字的成语。
闳言崇议制、
立马万言、
一言九鼎、
不恤人言、
言芳行洁、
蜜语甜言、
情见乎言、
言无伦次、
小小不言、
季路一言、
庸言庸行、
出言吐语、
偏听偏言、
涩于言论、
苦不堪言、
流言混话、
事核言直、
甘言厚礼、
沉默寡言、
口不择言、
身轻言微、
行不副言、
谈言微中、
流言飞文、
微言大义、
顿腹之言、
轻言细语、
疾言倨色、
交浅言深、
骚人词客、
词言义正、
*词亵语、
遣词立意、
强词夺理、
念念有词、
词约指明、
词不逮理、
陈词滥调、
不赞一词、
义正词严、
理正词直、
大放厥词、
词穷理极、
词正理直、
理屈词穷、
词穷理绝、
虚废词说、
造言捏词、
属词比事、
谄词令色、
情见乎词、
出词吐气、
绝妙好词、
造言生事
『伍』 带言字的成语大全
带言字的成语 :
冷言冷语、
一言为定、
快言快语、
自言自语、
甜言蜜语、
妙不可言、
言不由衷、
言之凿凿、
大言不惭、
闲言碎语、
不言而喻、
危言耸听、
肺腑之言、
金口玉言、
言归于好、
『陆』 带言字和语字的成语有哪些
千言万语、花言巧语、甜言蜜语、流言蜚语、胡言乱语
『柒』 5个带有言字的成语
杯酒言欢 背惠食言 悖言乱辞 秕言谬说 币重言甘
闭口不言 闭口无言 变色之言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博闻辩言
薄唇轻言 不苟言笑 不堪言状 不可胜言 不可言传
不可言宣 不可言喻 不可言状 不幸而言中 不恤人言
不言不语 不言而信 不言而谕 不言而喻 不以人废言
不知所言 惨不忍言 察言观色 察言观行 谗言佞语
昌言无忌 畅所欲言 沉厚寡言 沉静寡言 沉密寡言
沉默寡言 沉毅寡言 沉重寡言 沉重少言 陈言肤词
陈言老套 陈言务去 成一家言 耻言人过 出言不逊
出言成章 出言吐词 出言吐气 出言吐语 出言无状
出言有章 刍荛之言 创意造言 词言义正 大辩不言
大言不惭 谠言嘉论 谠言直声 得意忘言 德容言功
德言工貌 德言工容 德言容功 笃论高言 杜绝言路
杜口绝言 杜口无言 敦默寡言 顿腹之言 顿口无言
多言多语 多言繁称 多言或中 多言数穷 讹言惑众
恶言厉色 恶言詈辞 耳食之言 发言盈庭 烦言碎辞
犯言直谏 方言矩行 放言高论 放言遣辞 肺腑之言
风言醋语 风言风语 风言雾语 风言影语 肤受之言
附耳低言 腹饱万言 甘言厚礼 甘言美语 敢怒而不敢言
敢怒敢言 敢怨而不敢言 姑妄言之 瞽言萏议 瞽言妄举
顾而言他 顾左右而言他 广开言路 规言矩步 诡言浮说
贵不可言 罕言寡语 毫不讳言 豪言壮语 好言好语
黑言诳语 闳言崇议 闳言高论 胡言汉语 胡言乱道
胡言乱语 花言巧语 话言话语 秽言污语 极而言之
急不择言 疾言倨色 疾言遽色 疾言厉气 疾言厉色
疾言怒色 计行言听 季路一言 嘉言善行 嘉言善状
嘉言懿行 尖言尖语 尖言冷语 缄口不言 缄口无言
交浅言深 矫言伪行 金口玉言 金口御言 金石良言
金石之言 金玉良言 金玉之言 谨言慎行 靖言庸回
靖言庸违 静言令色 静言庸违 酒后失言 举止言谈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侃侃而言 课语讹言 口不择言 口出大言
口出狂言 口无择言 苦不堪言 苦不可言 款语温言
狂瞽之言 乐不可言 冷言冷语 冷言热语 立马万言
临别赠言 流言飞文 流言飞语 流言蜚语 流言风语
流言混话 流言惑众 流言止于智者 龙言凤语 乱语胡言
落花无言 满纸空言 媒妁之言 美言不信 扪虱而言
秘而不言 绵言细语 妙不可言 妙言要道 敏于事,慎于言
名不正,言不顺 名正言顺 默默无言 木讷寡言 目动言肆
难言之隐 讷口少言 讷言敏行 能言快说 能言快语
能言巧辩 能言善辩 逆耳良言 逆耳之言 片言一字
片言折狱 片言只语 片言只字 偏听偏言 七言八语
千里结言 千言万说 千言万语 千语万言 前言不搭后语
前言往行 钳口不言 遣言措意 巧言利口 巧言令色
巧言偏辞 巧言如簧 巧语花言 轻言寡信 轻言轻语
轻言软语 轻言肆口 轻言细语 情见乎言 人微言贱
人微言轻 人言籍籍 人言藉藉 人言可畏 人言啧啧
人之将,其言也善 仁言利博 仁言利溥 日试万言 软语温言
三夫之言 三复斯言 三言讹虎 三言两句 三言两语
散言碎语 涩于言论 伤言扎语 少言寡语 身轻言微
身微言轻 绳墨之言 诗以言志 食言而肥 事核言直
拭面容言 书不尽言 殊言别语 肆言詈辱 谈言微中
谭言微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恬言柔舌
甜言美语 甜言媚语 甜言蜜语 甜言软语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同日而言 徒讬空言 徒托空言 退有后言 吞言咽理
托于空言 托之空言 托诸空言 万语千言 王顾左右而言他
妄言妄听 危言高论 危言核论 危言核论 危言逆耳
危言耸听 危言竦论 危言危行 危言正色 微言大义
微言大谊 位卑言高 握手言欢 无稽之言 无可讳言
无言可对 无庸讳言 五言长城 勿谓言之不预也 西邻责言
析言破律 下笔千言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闲言长语 闲言淡语
闲言冷语 闲言泼语 闲言碎语 闲言闲语 闲言赘语
涎言涎语 相对无言 小小不言 信口胡言 信言不美
行不副言 行浊言清 询事考言 训格之言 哑口无言
言必信,行必果 言必有据 言必有物 言必有中 言不达意
言不逮意 言不二价 言不顾行 言不及行 言不及义
言不尽意 言不由中 言不由衷 言出法随 言出祸从
言出祸随 言传身教 言从计纳 言从计听 言从计行
言颠语倒 言多必失 言多伤行 言多伤幸 言多伤幸
言而不信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言而无信 言而有信 言发祸随
言方行圆 言芳行洁 言高语低 言寡尤,行寡悔 言归和好
言归于好 言归正传 言过其实 言和意顺 言简义丰
言简意该 言简意赅 言简意少 言简意深 言近意远
言近旨远 言近指远 言来语去 言类悬河 言论风生
言气卑弱 言清行浊 言人人殊 言若悬河 言三语四
言十妄九 言是人非 言谈举止 言谈林薮 言提其耳
言听计从 言听计行 言听计用 言听谋决 言听事行
言听行从 言外之味 言外之意 言为心声 言文行远
言无不尽 言无二价 言无伦次 言笑不苟 言笑晏晏
言笑自如 言笑自若 言信行果 言行抱一 言行不贰
言行不符 言行不一 言行计从 言行若一 言行相悖
言行相符 言行相副 言行相顾 言行相诡 言行信果
言行一致 言扬行举 言犹在耳 言有尽而意无穷 言与心违
言语道断 言语路绝 言语妙天下 言约旨远 言者不知
言者弗知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言之不预
言之成理 言之过甚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言之无物
言之有故 言之有礼 言之有理 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言之凿凿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言中事隐 言重九鼎 妖言惑众
药石之言 要而言之 要言不烦 要言妙道 一家之言
一言半辞 一言半句 一言半语 一言不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言九鼎 一言两语 一言难尽 一言千金 一言丧邦
一言堂 一言为定 一言兴邦 一言一行 一言以蔽之
一言中的 以人废言 以言举人 以言取人 以言为讳
以言徇物 倚马千言 意在言外 溢美之言 溢言虚美
溢于言表 溢于言外 *言诐行 *言狎语 *言媟语
隐忍不言 庸言庸行 由衷之言 有口难言 有言在先
语四言三 语言无味 欲言又止 载笑载言 在官言官
造言捏词 造言生事 躁言丑句 啧有烦言 詀言詀语
詹言曲说 仗义执言 正色敢言 正色危言 正色直言
正言不讳 正言厉色 正言厉颜 正言直谏 知无不言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直口无言 直言不讳 直言极谏 直言贾祸
直言切谏 直言取祸 直言无讳 直言无隐 直言勿讳
直言正谏 直言正论 直言正色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言片语
至理名言 智小言大 中冓之言 忠言逆耳 重厚寡言
自不待言 自食其言 自言自语 总而言之 作言造语
坐树不言 坐树无言 坐言起行
半部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不经之语 不可同日而语 不言不语
谗言佞语 沉吟不语 出处语默 出言吐语 出语成章
村学究语 低声细语 对床夜语 多言多语 恶语伤人
恶语相加 恶语中伤 风言醋语 风言风语 风言雾语
风言影语 风语不透 浮文巧语 浮语虚辞 甘言美语
罕言寡语 豪言壮语 好言好语 好语如珠 好语似珠
黑言诳语 胡言汉语 胡言乱语 花香鸟语 花言巧语
话言话语 秽言污语 尖言尖语 尖言冷语 街谈巷语
课语讹言 快人快语 款语温言 冷言冷语 冷言热语
冷语冰人 临别赠语 流言飞语 流言蜚语 流言风语
龙言凤语 乱语胡言 纶音佛语 眉语目笑 绵言细语
妙语解烦 妙语解颐 妙语惊人 妙语连珠 目挑眉语
目语额瞬 喃喃细语 喃喃自语 呢喃细语 能言快语
鸟语花香 琵琶胡语 琵琶旧语 片言只语 片语只辞
七言八语 齐东野语 千言万语 千语万言 前言不搭后语
巧语花言 切切私语 窃窃私语 轻言轻语 轻言软语
轻言细语 人语马嘶 软谈丽语 软语温言 三言两语
散言碎语 伤言扎语 少言寡语 殊言别语 甜言美语
甜言媚语 甜言蜜语 甜言软语 同年而语 同日而语
万语千言 未可同日而语 膝语蛇行 夏虫不可以语冰 夏虫语冰
闲言长语 闲言淡语 闲言冷语 闲言泼语 闲言碎语
闲言闲语 闲言赘语 涎言涎语 玄辞冷语 牙牙学语
言颠语倒 言高语低 言来语去 言三语四 言语道断
言语路绝 言语妙天下 燕语莺声 燕语莺啼 一言半语
一言两语 一语道破 一语破的 一语双关 一语中的
一语中人 溢美之语 *词秽语 *词亵语 *辞秽语
*言狎语 *言媟语 莺歌燕语 莺声燕语 莺啼燕语
鹦鹉学语 硬语盘空 语不惊人 语不投机 语长心重
语出月胁 语短情长 语简意赅 语近词冗 语近指远
语妙绝伦 语妙天下 语四言三 语无伦次 语无诠次
语笑喧呼 语笑喧哗 语笑喧阗 语焉不详 语言无味
语重情深 语重心长 语重心沉 詀言詀语 枝词蔓语
枝辞蔓语 只言片语 自言自语 作言造语
『捌』 带言字的成语有哪些
言之有理,薄唇轻言 不苟言笑 背惠食言 杯酒言欢 闭口不言
不可胜言 闭口无言 不可言传 不可言宣 不可言喻
不堪言状 不可言状 变色之言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博闻辩言
不幸而言中 不恤人言 不言不语 不言而信 不言而喻
不言而谕 悖言乱辞 秕言谬说 不以人废言 不知所言
币重言甘 惨不忍言 沉厚寡言 沉静寡言 沉默寡言
沉密寡言 刍荛之言 畅所欲言 出言不逊 出言成章
陈言肤词 察言观色 察言观行 沉毅寡言 成一家言
陈言老套 谗言佞语 耻言人过 出言吐词 出言吐气
出言吐语 昌言无忌 陈言务去 出言无状 出言有章
词言义正 创意造言 沉重寡言 沉重少言 大辩不言
顿腹之言 杜绝言路 杜口绝言 顿口无言 杜口无言
笃论高言 敦默寡言 德容言功 大言不惭 多言多语
多言繁称 德言工貌 德言工容 多言或中 谠言嘉论
德言容功 多言数穷 得意忘言 谠言直
『玖』 带言字的成语
言必行,行必果
言必有中
言不达意
言不及义
言不践行
言不由衷
言传身教
言而无信
言而有信
言归于好
言归正传
言过其实
言简意赅
言人人殊
言谈举止
言听计从
言外有音
言外之意
言行一致
言犹在耳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言之成理
言过其实
言之无物
言之有物
言之凿凿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察言观色
『拾』 带“言”字的成语有哪些
杯酒言欢bēi jiǔ yán huān :相聚饮酒,欢快地交谈。
币重言甘 bì zhòng yán gān 礼物丰厚,言辞好听。指为了能达到某种目的而用财物诱惑。
变色之言biàn sè zhī yán: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不苟言笑 bù gǒu yán xiào :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不可言宣bù kě yán xuān :言:言语;宣:发表,表达。指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用在说事物的奥妙、味道)。
关于诚信的古诗
1、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诗经·郑风·扬之水》
无诚信品德的人说的话,人是不应当相信的。所以,要使他人相信自己,就必须做诚实之人。
2、君子之言,信而有规,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左丘明《左传·昭公八年》
君子之言,诚实而有证据,所以怨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无根据,所以遭致怨祸。要求人说话要诚实、要有根据,切忌无实事根据的胡言乱语。
3、人先信而后求能。《淮南子·说林训》
应先看他是否讲信用,然后再论及他的能力如何,说明信重于能。
扩展资料:
关于诚信的故事: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小儿子边跟着曾子的妻子边哭,(曾子的妻子)说:“尔回去,等吾回家后为汝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杀了,妻子制止说:“只是闹着玩的。”
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其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欺骗幼子,是教其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于是就杀了猪把它煮了。
百度百科-诚信
什么之言的成语有哪些成语?
1. 言之什么成语
言之无物、言之凿凿、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故等。
1、言之无内物
解释:指容文章或言论空空洞洞,没有实际内容。
出自: *** 《反对党八股》:“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译文:空话连篇一直说没有用的,必须停止下来。
2、言之凿凿
解释:凿凿:确实。形容说得非常确实。
出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言之凿凿,确可信据。”
译文:言之确凿,确实是可信的证据。
3、言之有理
解释:说的话有道理。
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陈老道:‘言之有理。’”
译文:陈老道:说的有道理。
4、言之有序
解释:说话和写文章很有条理。
出自:《周易·艮》:“言有序,悔亡。”
译文:汪意说话有分寸,免得以后悔恨。
5、言之有故
解释:所说的话有根据。同“言之成理”。
出自: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六》:“其言之有故,其持之成理,上傅会乎经义,使人主中其腊毒而不自知,君子所深恶也。”
译文:他说他有原因,他有自己的道理,上附会于经义,使君主中那些肉毒却不知道,君子所非常厌恶的。
2. 带言的成语有哪些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食言而肥、甜言蜜语、总而言之、千言万语、不言而喻、
言简意赅、至理名言、微言大义、难言之隐、流言蜚语、一言难尽、言之凿凿、人言可畏、
溢于言表、一言九鼎、巧言令色、知无不言、言不由衷、危言耸听、只言片语、自言自语、
察言观色、言传身教、危言危行、不苟言笑、一言以蔽之、金玉良言、妙不可言、谨言慎行、
一言为定、一家之言、言而有信、闲言碎语、金口玉言、沉默寡言、口不择言、肺腑之言、
三言两语、言外之意、人言啧啧、、能言善辩、言之有物、言而无信、胡言乱语、出言无状、
苦不堪言、哑口无言、言听计从、言归正传、言行一致
够吗?请采纳
3. 成语什么什么之言
什么什么之言的成语有有一家之言、耳食之言、由中之言、媒妁之言、顿腹之言、去梯之言、肤受之言、变色之言、风尘之言、逆耳之言、绳墨之言、狂瞽之言、肺腑之言,等等。
(3)什么之言的成语有哪些成语扩展阅读:
成语解析:
一、一家之言
解释: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
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白话文:“我也想要探究天人关系,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说。”
二、耳食之言
解释:耳食:耳朵吃饭。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白话文:“不观察他们始终就都耻笑它,不敢说,这与用耳朵吃没有什么不同。”
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三、逆耳之言
解释:听起来不舒服的话(多指尖锐、中肯的劝告或批评)。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白话文:“听起来不舒服的话利于行。”
四、媒妁之言
解释:媒妁:说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绍。
出自:春秋孟子《孟子·滕文公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白话文:“不需要父母的命令,媒人的介绍,就自己钻洞扒缝互相偷看,翻过墙头跟,那就要受到父母和社会上其他的人鄙视。”
五、肺腑之言
解释:肺腑:指内心。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
出自: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白话文:“内心的真诚的话没有间隔,形体两不羁。”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与“一番”连用
4. 什么什么之言成语
成语词目
解释
变色之言
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肺腑之言
肺腑:指内心。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
肤受之言
肤:肤浅;受:感受。指肤浅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
逆耳之言
听起来不舒服的话(多指尖锐、中肯的劝告或批评)。
药石之言
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泛指药物。比喻劝人改过的话。
一家之言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
由衷之言
衷:内心。出自内心的话。
中冓之言
中冓:内室。内室的私房话。也指有伤风化的丑话。
刍荛之言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割草打柴人的话。指普遍百姓的浅陋言辞。也用作讲话者的谦词。
顿腹之言
犹言肺腑之言。
耳食之言
耳食:耳朵吃饭。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金石之言
象黄金宝石那样珍贵的话语。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金玉之言
金玉:黄金和美玉。象黄金美玉那样珍贵的话语。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狂瞽之言
狂:狂妄。瞽:瞎眼,盲目。指愚妄无知的言论。旧时常用作自谦之辞。亦作“狂瞽之说”。
媒妁之言
媒妁:说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绍。
无稽之言
没有根据、无从查证的话。
三夫之言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
绳墨之言
可以作为准绳、合乎道德圣智的言论。
训格之言
指可以奉为行为准则的教诲之言。
溢美之言
过分夸奖的话。
~~~~~~~~~~~
5. 带有什么言之的成语有哪些
言之凿凿 我只知道这么一个成语 但好像跟你的不符合
6. "之言"前面两个字的成语有哪些
1、肺腑之言(fèi fǔ zhī yán):肺腑:指内心。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
造句:他这一番肺腑之言,使我们陷入了沉思之中。
2、狂瞽之言(kuáng gǔ zhī yán):指愚妄无知的言论。旧时常用作自谦之辞。亦作"狂瞽之说"。
造句:如果你的看法不同,请不必介意我的狂瞽之言。
3、金玉之言(jīn yù zhī yán):象黄金美玉那样珍贵的话语。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也作“金玉良言”。
造句:先生金玉之言,我将终身铭记。
4、逆耳之言(nì ěr zhī yán):听起来不舒服的话(多指尖锐、中肯的劝告或批评)。
造句: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但逆耳之言往往是推动一个人前进的动力。
5、一家之言(yī jiā zhī yán):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说或论著。 或者是指个人的见解。
造句:在具体的论述中也是不囿于一己之见、一家之言,而是从善如流、广泛汲取。
6、无稽之言(wú jī zhī yán):没有根据、无从查证的话。
造句:你要相信事实,而不是听从那些无稽之言。
7. 带“之言”的成语有哪些
1.负薪之言
2.过耳之言
3.荒唐之言
4.解构之言
5.金石之言
8. 言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含"言"的成语
薄唇轻言 形容多嘴,说话随便。
杯酒言欢 相聚饮酒,欢快地交谈。
闭口不言 紧闭着嘴,什么也不说。
币重言甘 礼物丰厚,言辞好听。指为了能达到某种目的而用财物诱惑。
变色之言 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现在行动上。
博闻辩言 博:多。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不苟言笑 苟:苟且,随便。不随便说笑。形容态度庄重严肃。
不堪言状 指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不可胜言 说不尽。形容非常多或到达极点。
不可言宣 言:言语;宣:发表,表达。指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用在说事物的奥妙、味道)。
不可言喻 喻:说明,告知。不能用言语来说明。
不可言状 言:说;状:描绘。无法用言语形容。
不恤人言 不管别人的议论。表示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
不言而信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不言而喻 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不以人废言 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
察言观色 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畅所欲言 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沉静寡言 性格深沉文静,不爱多说话。
沉默寡言 沉默:不出声;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陈言务去 陈言:陈旧的言辞;务:务必。陈旧的言词一定要去掉。指写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造、革新。
成一家言 指学问自成体系可派别。
出言不逊 逊:谦让,有礼貌。说话粗暴无礼。
出言成章 本意是出言便成为规范,后多用以形容文思敏捷。
出言无状 说话放肆,没有礼貌。
出言有章 说话有条理。
大辩不言 大辩:善于辩论。有口才、善于辩论的人,并不多说话以显示自己。
大言不惭 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谠言直声 谠言:公正的言论;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气壮的言论。
得意忘言 原意是言词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再需要言词。后比喻彼此心里知道,不用明说。
德言容功 德:妇德,品德。言:言辞。容:容貌。功:女红(旧指女子所做的针线活)。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
杜绝言路 杜绝:断绝,阻塞;言路:进言之路。堵塞和断绝一切进言之路,指不纳谏言。
顿口无言 张口结舌,说不出话。
讹言惑众 讹言:诈伪的话。用谣言欺骗迷惑群众。
发言盈庭 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议论,意见纷纷,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烦言碎辞 形容文词杂乱、琐碎。
放言遣辞 放言:敞开说;遣辞:用词造句。指无拘无束地说话或写文章。
肺腑之言 肺腑:指内心。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
风言醋语 散布嫉妒性的中伤语言。
言语妙天下 形容言语非常精妙。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形容徒费口舌。
言之成理 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
言之无物 指文章或言论空空洞洞,没有实际内容。
言之有理 说的话有道理。
言之有物 物:内容。文章或讲话有具体内容。
言之凿凿 凿凿:确实。形容说得非常确实。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
言重九鼎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
妖言惑众 妖言:迷惑人的邪说。用荒谬的鬼话迷惑人。
药石之言 药石:治病的药物和砭石,泛指药物。比喻劝人改过的话。
要而言之 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要言不烦 要:简要;烦:烦琐。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不烦琐。
要言妙道 要:重要,中肯;妙:神妙,深微。中肯的名言,深微的道理。
一家之言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
一言半语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一言九鼎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疾言厉气 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同“疾言厉色”。
疾言怒色 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同“疾言厉色”。
计行言听 行其计,听其言。形容十分信任。
嘉言善行 嘉: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嘉言善状 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同“嘉言善行”。
缄口不言 缄:封闭。封住嘴巴,不开口说话。
缄口无言 缄口:闭着嘴。闭着嘴,不说话。
尖言尖语 指言语尖酸刻薄。
尖言冷语 指言语尖刻。
矫言伪行 指言论、行为虚伪不实。
金口御言 旧时用以指天子之言。后泛指说话正确,不能改变。同“金口玉音”。
金石良言 象黄金宝石那样珍贵的话语。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金石之言 象黄金宝石那样珍贵的话语。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金玉之言 金玉:黄金和美玉。象黄金美玉那样珍贵的话语。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靖言庸回 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犹言口是行非。同“靖言庸违”。
靖言庸违 指言语巧饰而行动乖违。
静言令色 静:安静;令:和善。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来迷惑他人。
静言庸违 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犹言口是行非。
侃侃而言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课语讹言 多嘴多舌,胡言乱语。
9. 成语(什么的之言)
变色之言使脸色改变的话。多指为争论是非曲直而冲动发怒时说的话。
不言之言意在言外的话。
刍荛之言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割草打柴人的话。指普遍百姓的浅陋言辞。也用作讲话者的谦词。
顿腹之言犹言肺腑之言。
耳食之言耳食:耳朵吃饭。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风尘之言风尘:污浊。指谗言。
肺腑之言肺腑:指内心。出于内心的真诚的话。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妁:婚姻介绍者。旧指儿女婚姻须由父母作主,并经媒人介绍。
肤受之言肤:肤浅;受:感受。指肤浅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
负薪之言负薪:背柴草,旧指地位低微的人。地位低微的人说的话。
过耳之言听来的传言不值得认真对待。
荒唐之言指荒诞无稽的言论。
解构之言解构:附会,捏造。指牵强附会或胡乱捏造的话。
金石之言象黄金宝石那样珍贵的话语。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金玉之言金玉:黄金和美玉。象黄金美玉那样珍贵的话语。比喻可贵而有价值的劝告。
狂瞽之言狂:狂妄。瞽:瞎眼,盲目。指愚妄无知的言论。旧时常用作自谦之辞。亦作“狂瞽之说”。
盲瞽之言盲瞽:眼睛瞎,比喻不明事理。指见识短浅或没有分寸的话。常用作自谦语。
媒妁之言媒妁:说合婚姻的人。媒人的介绍。
逆耳之言听起来不舒服的话(多指尖锐、中肯的劝告或批评)。
两可之言两可:可彼可此,态度暧昧。不肯明确表示自己态度的言论和意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