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飞蛾为什么要扑火?飞蛾扑火的寓意有哪些?

2.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三个典故

3.飞蛾扑火的典故

飞蛾为什么要扑火?飞蛾扑火的寓意有哪些?

飞蛾扑火的典故和寓意-飞蛾扑火的意思及典故

相信飞蛾扑火这个典故大部分的朋友都听说过,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飞蛾也确实喜欢往光亮的地方扑,民谚也历来有“飞蛾扑火自烧身”的说法。

那么大家知道飞蛾为什么要扑火吗?原因是什么?相信飞蛾扑火这个典故大部分的朋友都听说过,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飞蛾也确实喜欢往光亮的地方扑,民谚也历来有“飞蛾扑火自烧身”的说法。

那么大家知道飞蛾为什么要扑火吗?原因是什么?

飞蛾为什么要扑火?

首先飞蛾是喜光性的动物,尤其是在夜间飞蛾飞行的时候,飞蛾都主要是靠光来辨别方向的,它们确定光后就会记住这个飞行方向。

这就是昆虫的趋光性,昆虫的趋光行为也常常被人类利用。

一些光源性的诱虫器,很多都有针对昆虫的趋光行为。

如果大家曾观察过飞蛾扑火,应该能注意到它们的一个飞行特点。

那就是,飞蛾并非全都笔直地撞向光源,而是绕着圈螺旋式地向光源靠近。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的飞蛾扑火轨道,就成了一个个螺旋。

所以更准确的说,飞蛾并非扑火而是绕火。

其实飞蛾以天体作为参考点,是一种横向导航定位。

因为挂在天边的星星和月亮,都是一种极远的光源。

所以这些光到达地球后,就已经可以看作是互相平行的光线了。

以月亮发出的平行光线为参考物,飞蛾的飞行路线是一条直线

而飞蛾的正常飞行,正是以这些互相平行的光线作参照的。

它们只需要与入射光线按固定的夹角飞行,就能保证航线是一直向前的。

但人造光源出现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相对月亮和星星来说,人造光源都属于近处光源,因此光线是从一点呈发射状的。

以街边的路灯为例,并想象有一只飞蛾刚好从较远处看到这一光源。

当飞蛾以为路灯就是月亮时,它就会试图以与光线呈45°的夹角飞行。

因为路灯光线并非平行光线,所以飞蛾越是固定这一夹角飞行,轨道就越向内弯曲。

于是,飞蛾的轨道便形成了一个等角螺旋。

在坐标系中,等角螺线的螺线和射线之间的夹角就始终是一个固定值。

而飞蛾也随着这个螺旋轨道,盘旋着逐渐逼近路灯,最后直接与路灯撞个满怀。

飞蛾扑火的寓意有哪些?

飞蛾扑火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通常都是用来形容自取灭亡或者是玉石俱焚等现象。

飞蛾扑火的歇后语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飞蛾扑火—惹火烧身、飞蛾扑火—引火烧身。

飞蛾扑火的寓言故事

南北朝时期,梁朝有个名叫到溉的人,他年少时父母双亡,成为一个孤儿,生活十分艰难。

但他并未因此而退缩,有时间便潜心苦学,日子一长便积累了很多学问,成为一个聪敏有才的人。

到溉为人豪放,性情直爽,后来为朝廷所用,官位直做到散骑常侍、侍中、国子祭酒。

到溉有个孙子,名叫荩,自小聪明过人,到溉十分喜欢他,一有时间就陪着他读书、写诗,从而养成了到荩喜爱诗文的好习惯。

到荩成年时,在诗文方面的成就已超过了到溉,,颇得梁武帝的赞赏。

有一次,到溉与梁武帝聊天时,武帝开玩笑说:“你孙子的文章写得那样好,你的文章都是他为你代写的吧?”为此,梁武帝还写了一首名为《连珠》的诗,踢给了到溉。

诗的大意是:用砚台磨出墨汁来写文章,挥起笔来非常自如。

这时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完全忘记了自身_能会毁灭。

不过你已是年迈之人了,何不让你的孙子荩来代替你写文章呢?不久到荩即被梁武帝任命为丹阳尹丞。

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极大的文化理念,生物的自然现象也是我们很多成语的由来典故,除此之外大家还有想了解的内容吗?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三个典故

飞蛾扑火:成语

〖解释〗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

〖出处〗《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

夸父逐日:来源于神话的成语

[解释]夸父拼命追赶太阳。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出处]《山海经·海外北经》

这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神话之一,讲的是夸父追赶太阳、长眠虞渊的故事。

夸父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载天山上。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太阳将要落入的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便去喝黄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干后,口渴仍没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泽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了。夸父临,抛掉手里的杖,这杖顿时变成了一片鲜果累累的桃林,为后来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夸父追日的神话,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向大自然竞胜的精神。《山海经》记载这个神话时说他“不量力”,晋代陶潜在《读山海经》诗中却称赞说“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夸父神话故事主要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和《大荒北经》。《列子·汤问》在手杖化桃林的细节上稍有不同,说夸父“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关于邓林,据清人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山海经·中次六经》所说“夸父之山,……北有……桃林”的桃林。此夸父之山,郝懿行说一名秦山,与太华相连,在今河南灵宝县。后代以“夸父”名山的还有一些地方,其中也多有与夸父追日相联系的传说。

嫦娥奔月:神话故事(多版本)

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另一种说法是屈原(约前340年)《天问》的记载,说后羿后来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暖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便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

参考:嫦娥奔月是远古神话。 “嫦娥”亦作“常娥”,是神射手后羿的妻子。《准南子·览冥训》:“羿请不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药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初学记》卷一引古本《准南子》,于“姮娥窃以奔月”句下,尚有“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十二字,今本并脱去。姮娥即《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生月十二”之常羲。古音读羲为娥,逐渐演变为奔月之常娥。《文选》注两引《归藏》,均谓常娥服不药奔月。知常娥神话古有流传,非始于《准南子》。又《准南鸿烈集解》引庄达吉云:“姮娥,诸本皆作恒,唯《意林》作姮,《文选》注引此作常,准南王当讳恒,不应作恒,疑《意林》是也”。汉文帝名恒故讳之,知姮娥作恒娥,而恒亦即常之意。《集解》又引洪颐煊云:“说文无姮字,后人所造。”

民间的传说又略有不同,大体谓嫦娥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所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她倍感弧寂之心情的写照。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平时我没法下来,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到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翌日,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届时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表现这一情节的嫦娥图,当是世人渴望美好团圆,渴望幸福生活的情感流泄。

参考: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飞蛾扑火的典故

意思:明明知道没有什么好的下场,却还是不顾一切的错下去.通常用来比喻一种精神,明知会也要勇往直前的悲壮的精神。

由来:飞蛾扑火这个典故出自《心地观经·离世间品第六》:“过去有佛,欲令众生厌舍五欲,而说偈言:譬如飞蛾见火光,以爱火故而竞入,不知焰炷烧然(燃)力,委命火中甘自焚;世间凡夫亦如是,贪爱好色而追求,不知染着人,还被火烧来众苦……”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过去有佛(觉悟到宇宙真理的人),想让众生不要贪恋于五欲的执着(即享乐主义),便说了个偈子,其中劝化众生不要过分沉迷于的那部分大意是说,比如飞蛾见到了火光,由于非常喜爱火的原因而竞相飞向火内,却不知道火会伤害自己,从而自取灭亡;世间贪图的人也是这样,他们不知道会污染和伤害人的身心,从而被欲火烧伤,引来众多苦恼。

现在这个成语比喻自寻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