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尔明朝气数已尽-尔明朝,气数已尽
1.袁崇焕如果不杀毛文龙的话,明朝还会不会灭亡?
2.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李自成,明朝会不会存活
3.崇祯皇帝 事必亲恭发愤图强 为什么会亡国落了个上吊的下场
4.历史上孙传庭为什么打不过李自成?
5.我认为崇祯帝可以算是个明君、只是生不逢时,你如何看明末皇帝崇祯帝?谢谢
袁崇焕如果不杀毛文龙的话,明朝还会不会灭亡?
我认为,和努尔哈赤被红衣大炮打不影响满清入关一样,袁崇焕即是不杀毛文龙,对于明朝的灭亡也无可奈何。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当时明朝内忧外患不断,灭亡是注定的趋势。毛文龙作为一个区区的总兵,并没有什么济世补天之才,无法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他于不,都没什么两样。就像李自成在攻入北京城时所说:?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首先说当时的历史背景,明朝末期,国家天才人祸不断。首先是多年的荒灾,粮食歉收。百姓们流离失所走投无路,因此成为流寇盗贼。像李自成、张献忠这些都是没有活路的老实人,不得已才走上了造反的道路。
另一个方面,明朝的开过之君朱元璋规定,皇室的子孙不得做任何事,不得出自己的领地,生活全由国家供养。到了明朝晚期,经过三百多年,皇室宗族人口到了非常庞大的地步,达数百万人之巨。这些人不能从事生产,像寄生虫一样由百姓纳粮供养,对国家财政造成了非常大的负担,这些负担又层层下压到了老百姓身上。这就加剧了百姓的苦难,这是人祸。所以在百姓们起义之后,最痛恨的就是这些什么都不做,却养的白白胖胖的皇室成员。这些皇室的下场往往很惨烈,往往全家被各种折磨而,甚至有被起义军活活煮熟吃掉的。
再一个是外患,随着满清政权的兴起,明朝在辽东地区的边防越来越吃财政。这也导致在内部百姓起义此起彼伏的情况下,财政已经捉襟见肘明朝朝廷基本上没有足够的钱粮来组织军队品定叛乱,任由起义军攻城略地,慢慢形成一股庞大的军事力量。
毛文龙作为辽东军事要塞上的一个中层军官,被袁崇焕杀掉,对大局的影响其实无足轻重。明朝边防的虚弱在于缺粮缺钱,不在于缺少能打仗的将领,即是没有优秀的将领,在充沛的后勤支持下,明朝敢于打仗,也早晚能培养出来。
另外,清军入关是因为起义军已经占领了北京,吴三桂开关而导致的。所以退一步说,就算毛文龙不,满清不入关,明朝也早已在内部覆灭了。满清入关只是让当时的局面更加复杂化而已。
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李自成,明朝会不会存活
绝对会,如果中原没有流寇,满清都过不了山海关。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两线作战,被这两个对手拖垮的。
明朝在关外的关宁锦防线很强悍,满清也怕,他们的努尔哈赤就是在宁远被大炮炸伤的,回沈阳后没多久就了;后来皇太极发动宁锦大战,也失败了。两次失败对于满清来说无疑是一道深深的伤痕。而即使防线创建者之一的袁崇焕被杀,他们也不敢对关宁锦防线轻举妄动。进入中原还要绕道蒙古,包括1644年的春天,多尔衮率领的八旗兵进攻北京,也是打算绕道蒙古,从长城隘口进入中原。只是后来半路中杀出来个吴三桂,向多尔衮借兵,多尔衮悟出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临时改变决定掉头直扑山海关,最后并参与了山海关大战。这些都说明了满清不敢与明朝正面交锋的原因。
关于明朝为何灭亡,我认为是两线作战拖的。如果没有流寇,明朝完全可以腾出一只手,集中全部火力去弄满清,毕竟崇祯不是万历,不是天启,以他的脾气和性格是绝对可以做得到的,而以明朝的实力也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崇祯皇帝 事必亲恭发愤图强 为什么会亡国落了个上吊的下场
明亡之我见
首先是统治思想的错误,崇祯对于明后期天子传说的失效头脑不清,没有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想摆正应该学习同时代的大不列颠。崇祯对外一味求战,对内加重税赋,事实上也没有能够建立有效的内阁,兵部等结构。这里也有统治方法的错误,实际上崇祯自己就应该是一个兵部尚书,而不应在授权与人。这里有deligation的错误。袁崇焕其实是失效的统治思想下产生的大臣,自大而没有受到有效制约。
其次是战略错误,对于后金采取的战略目标是灭,而不是战和兼容,其实以前历史上和亲的战略数不胜数,但是到了大明天子那儿怎么就不行了呢,大概统治思想上的程朱理学成了俈侄。再有既然毛人龙那么厉害,就应该成为一柄利剑,应该采取赐美女等手段加以笼络,也可以包括他手下的大将,然后再在其中建立有效的间谍制度,该间谍系统应该为毛文龙所容忍,只为军事统计之目的,对毛文龙不应该采取给饷的办法,而是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最惠国待遇,比如用高价买其从后金夺来的马匹,让毛文龙从后金抢夺物质,再利用其与后金的可能贸易进一步削弱后金的战斗力。当时其实制海权在中央手中,还可用质子等手段,所以这个战略意图是有可能达到的。其本质就是与后金的后方与其争夺人才,物质,土地。
战略的错误也包括陆路防线的错误,在袁崇焕之前针对后金军事力量的强大机动性采取了建立突入阵地的策略,这一策略似乎是有效的,但是袁崇焕过于迷信这一战略,用了更大的物资力量建立更突出的阵地,结果导致后金避开这一线据点,而直接袭击北京。再后来也主要因为阵地太长及本身机动性不好而被逐一击垮。
再者对付义军也不对,可能的办法是剿抚结合,一受抚就把他们送到毛文龙那里去,增加附属国的力量,也防止再次生变。再说李自成是当时的失业人员,所以也要控制失业。
再者对付后金应该采取一定的和议,即给予一定的生存权,即一定程度的停战,但毛人龙不在此列。如此则力量消长必然不同。
总之,明末与后金的较量是统治思想,国力和军事力量机动性的较量,若此若干策施行,相信结果大不相同。
历史上孙传庭为什么打不过李自成?
因为主力调去辽东平叛其全军覆没;孙传庭第二次复出之时,手里只有几千老弱病残;崇祯皇帝态度犹疑不决。
崇祯皇帝把能征善战的陕兵调去辽东平叛了,又在松山之战中全军覆没。至此,明廷北方已无能战之兵。孙传庭当时极力反对崇祯这一决策,力主攘外必先安内,崇祯皇帝大怒,还将孙投入大狱。孙传庭第二次复出之时,手里只有几千老弱病残,又缺少后勤训练,自然一触即溃,孙将军也马革裹尸,以身报国。
崇祯皇帝态度犹疑不决,不能接受洪承畴和孙传庭的正确意见,对李闯时剿时抚。李闯一会儿投降,一会儿又叛了,叛军的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彻底解决。随着官军实力的消解,自身实力不断壮大。
孙传庭在粮草匮乏,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守潼关,准备暂时不与闯军交锋避其锋茫,等待朝廷补给,崇祯逼其迎战闯军,无奈之下孙传庭只得率军出战,大军出关后从陕西入河南与总兵陈永福并肩作战。
刚开始还算顺利,李自成诱敌深入派小股军队引诱明军深入,孙传庭一路追去逢敌必胜,追至河南郏县,襄城一带,天降大雨,孙传庭部过分依赖火车营。
所谓火车营乃孙传庭首创,将大炮架于战车之上守备后勤能力极强但机动性较差,柿园一战,大雨滂沱,道路泥泞,火车营行动极为不便严重的影响了明军的行军速度,火器受潮,无法使用,李自成趁官兵人困马乏之机四面出击,大破火车营。
这一战孙传庭的陕西王牌军基本报销,明军伤4万余人,伤亡惨重,孙传庭沧惶回撤潼关,李自成率军猛追,孙传庭麾下总兵白广恩,高杰等部迅速崩溃,潼关破,孙传庭自知无力回天与副使乔迁高冲入农民军阵中,力战而,嗟尔明朝,气数尽矣。
孙传庭
孙传庭(1593年5月21日—1643年11月16日),字伯雅,号白谷,代州振武卫(今山西代县)人,明朝末年大臣。
孙传庭于二十七岁中进士,历任永城知县、商丘知县、吏部验封司主事、稽勋司郎中,因不满魏忠贤专权而弃官归乡,赋闲近十年之久。
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儿,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我认为崇祯帝可以算是个明君、只是生不逢时,你如何看明末皇帝崇祯帝?谢谢
托尔斯泰说,皇帝是历史的奴隶。而作为奴隶的崇祯,丧失了皇帝让人羡慕的一切———荣耀、富贵、快乐与威权,他有的,只是层出不穷且永无休止的挑战与磨难———他,真是可怜。17年中,他宵衣旰食,励精图治。他不好犬马,不近女色,不喜宴乐,不兴土木,不讲奢华,甚至连历朝历代皇帝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修建陵寝都不干,以至于后只能葬在田贵妃的墓里———皇帝当的甚至不如普通百姓自在,还不算可怜吗?
崇祯十三年(1640)4月皇太极率军围攻锦州,直到到崇祯十四年(41)五月,双方对峙一年。 在这期间(1641年1月)农民军领袖李自成,自封“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攻克洛阳。真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要命的是,此时孙老师(孙承宗)和他的好学生袁崇焕,都以不同的方式“光荣”了。崇祯疲于应付,心力交瘁。终于,心力交瘁的崇祯哭了,说:我登基十四年,饱经忧患,国家事情多,灾荒多,没有粮食,竟然人吃人,流寇四起,这都是我失德所致啊,这都是我错啊。。。文官集团也纷纷表示同情,安慰他说:这不是您的错,都是气数所致啊!这不,闯贼的檄文里就写着——“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崇祯十七年(1644年)3月19日,崇祯帝与太监王承恩登上了煤山寿皇亭,山穷水尽的他卸下皇袍,在衣襟上愤然留下了这样的话:“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呜呼哀哉!大明王朝从此湮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