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到中流击水”运用的典故是什么?

2.成语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是出自哪个古代将领的故事

“到中流击水”运用的典故是什么?

中流击楫典故简介-中流击楫出自哪个古代人物

1、“中流击水”运用的典故是晋朝祖逖为收复中原,横渡长江时“中流击楫”的故事。

(祖逖因为倾覆,时刻怀着振兴光复的心志。……(劝说晋元帝后)元帝就让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供给他一千人的军粮,三千匹布,但不给战衣和兵器,让他自行招募士众。

祖逖仍就率领随自己流亡的部属一百多家,渡过长江,到江心时他扣击船桨发誓说:“我祖逖不能平定中原并再次渡江回来的话,就像长江的水一去不返!”言辞激昂神色悲壮,众人都为他的誓言感慨赞叹。)这里指(用桨)敲击水面。

2、“浪遏飞舟”则是青年自己的豪迈情怀,没有运用典故。

扩展资料

这首词写于1925年秋,当时,诗人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

第一阙主要写秋景:深秋时节,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眺望湘江北去,群山上枫叶红遍,树木的颜色斑驳参差;江水清澈碧绿,江面上百舟竞发。鹰在长空翱翔,鱼在水中遨游,大自然中的万物都在这秋霜里争相过自由的生活。由此,引出感慨: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兴衰成败呢?

下阙回忆。当年曾和好友多次来此游览,光荣的革命岁月依然萦绕心头。那时候,我们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意气风发。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把那些达官贵人看得如同粪土。可曾记得,到中流游泳,浪遏飞舟?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有两种理解:一是江浪很高,连飞驶的行船都觉得吃力,我们却敢于到江中游泳;二是我们到江中游泳,击起的浪花可以阻挡住飞驶而来的船只。我以为这两种解释都能说得通,都能衬托出同学们当时激情满怀,不畏风浪的英勇精神与豪情。

这首词有两大特色:

一、是写景。短短几笔勾勒出橘子洲的深秋景色。作者仿佛立在很高的地方放眼远眺,北去的湘江、万山、层林、漫江、百舸,尽收眼底;上视苍穹,看到飞鹰,向下俯视,鱼游水底,空间非常开阔,接着总结,“万类霜天竞自由”,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二、是立意高远。在广阔的空间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诗词引入到历史的纵深之处。接着回忆激情飞扬的青年时代,曾用豪情书写壮志,似乎就是在回答上阙的提问:苍茫大地之上,难道不正是要我们这些人来建功立业、主宰沉浮吗?

主席作为一代伟人,具有非常典型的伟人气质。什么是伟人气质呢?我个人认为,核心是乐观主义精神。

毛主席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悲观消沉、自怨自艾,哪怕是在革命最低潮的时候,他也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在积极思考、寻求对策,从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指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成语闻鸡起舞中流击楫是出自哪个古代将领的故事

1成语解释编辑

成语: 中流击楫

拼音: zhōng liú jī jí

解释: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2成语典故编辑

出处: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