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宋八大家有哪八位

2.什么是狼性文化,为何有的公司如此推崇?

3.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4.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

5.求沂蒙山区的资料

唐宋八大家有哪八位

推崇备至的解释-推崇备至打一动物

这八个人是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与曾巩。虽然他们都是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文章千古流传,人们读了他们的诗、词、文章肃然起敬。

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的名气实在是够大的。他是唐代的一个高官,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现代的副部级干部,主张尊儒排佛,强调自尧舜至孔孟一脉相承的道统,维护儒家的传统思想。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六先生文集》,因并三苏为一家,所以实际是“八先生文集”。明中叶唐顺之所纂的《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说,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此书在旧时流传甚广,“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随之流行开来。

自明人标举唐宋八家之后,治古文者皆以八家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有明万历刻本及清代书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评唐宋八大家文读本》8卷。

中国新闻网-唐宋八大家大部分风流好色 欧阳修与儿媳有染

什么是狼性文化,为何有的公司如此推崇?

狼性文化曾一度在企业很流行,至于什么是狼性文化,在学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倒是曾被一些老板所推崇或挂在嘴上,这些溢美之词多是从狼的正向特征去解读狼性,比如“敏锐的嗅觉、团队合作、奋不顾身、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精神(这不就是革命战争年代强调的同志和艰苦奋斗精神么)”,甚至列举出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台词作背书:“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对狼推崇备至,对狗却极尽挖苦和贬损,这种现象,在近些年来十分泛滥,甚至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如果有人说你有狗性你肯定很生气,如果说你有狼性你肯定在暗喜。

其实老板的这些把戏,不过是假借狼性而敲打员工而已,教育员工要好好干出业绩,要能够抢食,尤其是从对手那里抢客户,将对方彻底打趴下,不这样干就再见,这才是真实逻辑和潜台词。

所以一些企业搞狼性文化,就是片面地想到狼的执行力很强,却不想到自己的领导力不足。对内,希望员工是羊,听话,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生怕真变成狼了又得处处防着;对外,又希望员工是狼,能够嗷嗷叫去打猎,搞双重标准,对自己公司的发展极其有利。

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也有许多

成语典故跟这一时期的人物有关,除了

以下故事,你还知道吗

燕王喜二十八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 .荆轲出发时,太子及宾客都穿白衣戴白帽到易水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悲壮地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完上车离去,头也不回一下,表示了他义无反顾的决心.燕太子丹曾与秦王政一起为人质,两人同甘共苦,但随着泰国的势力日盛,便对燕国开始轻视.燕太子丹怨恨秦王政不念友情,傲然无礼,与鞠武共谋报复秦王之事.鞠武劝太子丹西约三晋,南连齐楚.而太子丹认为这乃长久之计,不如找人行刺秦王.鞠武推荐田光,田光说自己已老,不能胜任,他推荐荆轲后自刎而.太子丹与荆轲纵论天下形势,再三请求荆轲担任刺杀秦王的重任,荆轲答应了.太子丹于是尊荆轲为上卿,派其出使秦国,乘机刺杀秦王政.荆轲到了秦国,买通秦王宠臣中庶子豪嘉,以得秦王在 咸阳宫召见.荆轲献呈燕国地图,展开地图时,卷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来.荆轲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刺去.秦王急退, 匕首将秦王衣袖划断,秦王所佩之剑长,惶 恐之中未能拔出,绕殿柱而跑,荆轲紧追不舍.群臣惊愕,不知如何是好.秦王绕柱奔逃,将长剑移至背后,拔出,猛刺荆轲,断其左腿.荆轲负伤,便 将匕首掷出,未中.秦王又击了荆轲八剑.荆轲倚柱长笑,大骂秦王,后被杀.

轻信多疑,妇人之仁,所以,即使正如一些人说的如果项羽少一些霸气,少一些高傲,渡过了乌江,也未必能东山再起,更何况项羽又拥有别人不所有的残暴,攻襄城之余,项羽屠杀全城,巨鹿一战,秦将章邯已率军投降,可仍下令坑杀20万秦军降卒,入咸阳,又杀秦降王,火烧秦宫室,劫掠妇女宝货.项羽如此残暴,百姓又怎能信服于他,纵使他有卓越的才能,纵使他能效仿勾践卧薪尝胆,试想如此 一个出尔反尔的"膘悍祸贼"到了江东,江东百姓还会真心辅佐他,依然替他出谋划策,他日伺机东山再起吗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事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这首诗一点不错.与其屈天下,不如惊天动地刎于乌江,让天地为之动容!?

我欣赏项羽,因为项羽的豪迈性格,我敬重项羽,因为项羽的傲气和霸气,我赞赏项羽,更因为李清照的点评,"生当作人杰,亦为鬼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项羽也算是其中折腰的一位英雄了,却是一位带有浓厚悲壮色彩的失败的英雄,用他自己的话说乃"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公元前663年,北方的山戎国(在今河北省东北部)侵略燕国.燕国的国君向齐国求救,齐国的国君齐桓公亲自率领大军去救助. 齐桓公的军队赶到燕国时,山戎国的军队已带着掠夺的财物,逃到东部的孤竹国去了.齐桓公命令军队继续追击敌人.山戎国和孤竹国的军队听说齐国的军队打来了,就吓得躲进了深山荒林中.齐桓公顺着敌人的踪迹攻进深山.最后,把敌人的军队打得四散逃奔.齐桓公取得了胜利,并把敌人掠夺的财物也夺了回来.当他们要返回齐国时,这时他们却迷了路.因为齐军来的时候是春天,山青水绿,道路容易辨认.而返回去时已是冬天,山野白雪皑皑,山路弯曲多变.所以,走着走着就辨不清方向了. 这时,齐桓公手下的谋士管仲说:"大王,狗,马都有辨认道路的本领.我们挑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引路,就可以走出山谷."齐桓公立刻让人挑选了几匹老马,放开缰绳,让它们在前随意地走,军队跟在马的后边.没有多久,在马的带领下,齐国的军队果然走出了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路.学习中转站 .3.

.4. 煮酒论英雄

申无守大喜,方知庄王并非庸主

,庄王果然一改过去的做法,罢歌舞,亲政事,任用贤臣,诛杀奸佞,选拔良才,国人为他的所作所为欢声高呼.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楚庄王开始听政.周匡王王年(公元前608年),楚庄王亲率大军伐陈,宋,与晋师战于北林(今河南新郑),掳晋大夫解扬,晋师大败而返.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春,楚庄王率军攻郑,夺取郑国的栎(今河南禹县).于是郑国转而成为楚国盟国.夏,楚庄王召集郑襄公,陈成公会盟于辰陵(今河南淮阳县西),郑,陈表示依附于楚国.后来,郑叛楚与晋结盟.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率军攻郑.楚军包围郑都.经过3个月的围攻,终于破城.郑又向楚投降言和.六月,晋军出发救郑.晋军到达黄河岸边时,知道郑已与楚媾和,中军统帅荀林父想率晋军还归,但副帅先榖不听从他的命令,独自带着中军渡过黄河,与楚军作战.经过一天交战,晋已溃不成军.楚军取得胜利后,楚庄王命令在黄河边上祭祀河神,修建先君神庙,报告战争的胜利,然后回国.楚庄王的霸权由此建立.

年不鸣,一鸣惊人."

周顷王五年(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其子旅即位,是为楚庄王.楚庄王开始即位的几年,不问国事,终日于宫中饮酒嬉戏,并下令:有敢谏劝者斩.大臣申无守问他说:"楚国的山上有一只大鸟,一连3年不飞不叫,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楚庄王答曰:"三年不飞,一飞冲天,3年不鸣,一鸣惊人."

呆若木鸡

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

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

下面全部是晏子的

晏婴(?一前500年),宇平仲,山东高密人,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马迁将其比为管仲,推崇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折冲樽俎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使狗国,故进狗门

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霸业因时而兴

晏相国来到了馆舍,楚国大臣为他洗尘接风,席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楚国下大夫首先发言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晏婴回答:“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齐国称霸于中原,秦国威振于西戎,楚国称雄于荆蛮之地,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就连你们楚国也自楚庄王之后,亦常受吴晋二国的骚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你作为楚国名臣,本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可怎么却也问出这样愚蠢的问题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良臣社稷,不昏君

下大夫脸红着退了下来,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气地质问道:“平仲您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之士,然而齐自内乱以来,齐臣为君的不可计数,而您作为齐国的世家大族,却不能讨伐叛贼,或弃官明志,或为君王而,您不觉得羞愧吗?为什么还留恋名誉地位迟迟不肯离去呢?”晏婴正色反驳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只知道君主为国家的社稷而时,作臣子的才应该与之同,而今先君并非为国家社稷而,那么我为什么要随随便便从先君而呢?那些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虽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来沽名钓誉呢?况且在国家有变时,我不离去,乃是为了迎立新君,为的是保存齐的宗祖,并非贪图高位呀,假使每个人都离开了朝中,国家大事又有谁来做呢?并且国家内乱,哪一国没有发生过呢?你们楚国不是也有这种事吗?又何必责怪我们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貌不足识人

又有人不满地说道:“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相国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说客罢了。单单依靠口舌,而没有实际的本领,欺世盗名,不感到可耻吗?”“我听说称锤虽小,能值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王勇武绝伦,不免身国亡,为什么呢?我承认自己并无出众的本领,愧居相位,却绝不是与您逞口舌之利,只是问有所答罢了。难道我拒不回答吗?那也太无礼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人出使小国

宴会后,楚灵王接见了晏婴,楚灵王一见到晏婴,马上问:“齐国是不是很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子来出使楚国?”“大王,齐国人多着呢。国都临淄人口百万,每人呼一口气,可以呼气为云,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挥汗如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么能没有人才?只是敝国有一个规矩,贤明之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而今我无才无德又最不肖,只好来楚国为使,希望大王原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桔生淮北则为枳

楚王一时无言以对,正好一对武士押一名从殿前经过,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哪一国人?所犯何罪?”“齐国人,犯的是盗窃罪。”“晏相国,齐国人有偷东西的毛病吗?”晏婴知道楚王是以此来取笑自己,报刚才之辱,于是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小臣我听说:桔子种在淮水以南称为桔子,甜美无比,而将其移至淮水以北,则变成了枳树,枳树之果,小而酸涩,苦不可食,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实在是土地的缘故。现在这个齐国人出生在齐国,并非盗贼,而是一个良民,可是为什么来到楚国,却变成了盗贼呢?这是楚国使他发生了这种变化,齐人之于楚国正如桔子之于淮北,这于齐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楚王默然,良久,叹道:“寡人本来打算让您在今日受辱,哪里想到竟被您嘲笑了,这是寡人的过错,见谅寡人吧!”于是楚王善待晏婴,晏婴圆满完成了使命,回到齐国。晏婴面对着国强而盛气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击,他昂然不屈,除了维护个人的名声,最终目标还是在保持齐国的声威。

回答者:baogong2004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12-6 13:14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东迁,名为“东周”。分为“春秋”、 “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100多个诸侯国林立,互相争夺,胜者成为霸主,出现了 “春秋五霸”,一般的说 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问鼎大小轻重”。鼎是王权象征,传说大禹铸了九个鼎,代表九州。楚庄王问鼎,表明他有做天子的野心。

越王勾践决心雪耻。他“卧薪尝胆”,每天高声自问:“勾践,你忘了亡国的耻辱么?”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再次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约2500年前,中国出了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右图)

《道德经》又名《老子》,书里写着:祸有时会成为福的因由,福中有时藏伏着祸。因此要注意“物极必反”, 还要注意“道”“德”相长。

生活于公元前551——前479年的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最早在中国兴办私学,他有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整理编订了《易》、《诗》、《礼》、《乐》、 《尚书》、《春秋》等 “六经”。

孔子享年73岁,后葬在鲁国都城北边(今山东曲阜“孔林”处)。孔子故居后来改建为“孔庙”。

35、孔子的学生们追忆孔子日常教诲和生活行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书,称作《论语》,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孙武,是春秋未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传世有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提出了著名的“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等许多战争原则。

《孙子兵法》的根本宗旨在于:精通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因此被称为“兵学圣典”,并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外交、商战、体育等领域。

《孙膑兵法》是另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战国时期的孙膑所著,孙膑是孙武的后代。

齐将田忌与齐王赛马屡败。孙膑教田忌改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败一场;再用自己的上等马、中等马分别与齐王的中等马、下等马对阵,田忌胜二场,总比分2:1,田忌胜。“孙膑赛马”是一个很著名的策略。

、战国时期开始后,各个诸侯国都和周王一样,自称为王,其中的七个强国号称“战国七雄”,他们展开了“兼天下”、“一宇内”的战争。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盛行“钟鼓之乐”。近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了124件古代乐器。

在出土的钟鼓乐器中,有一套大型编钟,最为珍贵。这套编钟在地下埋藏了2400余年,现在仍能以准确的音调、优美的音色演奏古今乐曲。(右图)

、中国古代第一个享有盛誉的名医,是春秋战国后期的民间医生扁鹊 。

、扁鹊精通各种医术,又总结前人方法,创造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几千年来一直为中国传统医学所采用。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战国争雄激烈之时,也是百家争鸣鼎盛之际。

秦在公元前770年才被封为中国西部的一个诸侯国,疆域较小,国力不盛,始终被中原诸侯鄙视。但自从实行了商鞅变法后,国势蒸蒸日上,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公元前238年,雄才大略的 秦王赢政,开始亲理朝政,经过短短的17年,灭其他六国,于公元前221 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朝 。

、秦灭六国后,赢政称“皇帝”,意即“德过三皇,功高五帝”。

为尽快改变春秋战国500多年分裂造成的各种混乱,巩固秦王朝的统一,秦始皇下令统一币制,使用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柳宗元是哪个朝代的?

柳宗元是唐代的。

柳宗元是唐文学家。唐朝时期的唐河东解县人。字子厚,公元773年出生。顺宗贞元二十一年因为参与永贞革新,被贬为永州司马。

那时候的永州人事环境都非常险恶,也有人落井下有利石,指责柳宗元当差不力。柳宗元知道以后奋发图强,辛勤写作,在永州居住了9年,于文学、哲学,均有重大贡献。

到了宪宗元和十年二月,柳宗元被召回京师。不久以后又被贬为柳州刺史。在元和十四年的时候病。到了宋朝时,永州人为他建了柳子庙。

扩展资料: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擅长诗歌、散文,信手拈来的寓言故事也是一绝,柳宗元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

柳宗元写过一篇《蝜蝂传》,说有一种小虫子名叫蝜蝂。它有个习性,就是特别喜欢背东西,看到什么就背什么,它背上的东西越来越重,虽然疲惫不堪,但却不愿停止,最终蝜蝂被压得爬不起来。

有时人们可怜它,替它拿掉背上的东西,可是它缓过来劲儿,还能继续爬行后,就又开始像原先那样接着抓取东西背上。

这种小虫还喜欢往高处攀爬,直至用尽力气,摔在地上。写到这里,柳宗元感慨道,世上也有这种贪得无厌的人呀,见到钱财就只管取来,积满了屋子还嫌少,即使被贬谪、遭罢官,也不吸取教训。

一旦被起用,仍不思悔改,终日想着升官发财,变本加厉地贪赃枉法,总有一天,他们的下场也如那小虫一样。

柳宗元对这些人是这样评论的: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这些人的见识与小虫无异,实在可悲。

百度百科—柳宗元

求沂蒙山区的资料

沂蒙山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井冈山、延安与沂蒙山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后来,沂蒙曾被无数革命后人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坐落在沂蒙山区腹地的山东临沂市是抗日战争时期和时期举世闻名的“两战圣地”,也是沂蒙山区的政治文化中心。抗日战争时期和时期,这里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红色沂蒙

沂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在沂蒙琅琊一带区域,自古以来都是人才辈出,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为此,清代乾隆皇帝巡游山东,曾留下诗篇赞美“鲁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对沂蒙琅琊一带人才辈出的历史充满溢美之词。历史也证明,在沂蒙琅琊一带,的确是人才辈出,从古到今,在沂蒙这一块钟灵毓秀的神奇沃土上,诞生了无数的圣贤奇才,如军事家被誉为“智圣”的诸葛亮、书法上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王献之、著名教育家《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东汉天文学家被誉为“算圣”的刘洪、孝圣王祥、孔子高徒被誉为“宗圣”的曾子、荀子、郯子、秦名将蒙恬、清代民族英雄左宝贵、羊祜、刘勰、何承天、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匡衡等的故乡。 孔子七十二贤徒,临沂籍十三人;著名二十四孝,临沂占有七孝。 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折

沂山—中国五大镇山之首[1]国家级森林公园、山东省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5平方公里。沂山风景区东距青岛230公里,紧临省道羊临路;西距泰安140公里,西出口接泰薛公路;南距临沂市150公里;北距济青高速公路65公里,道路交通十分便利。 沂山,古称“海岳”,有“东泰山”之称,居中国五大镇山之首。素享“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的盛名。被誉为“鲁中仙山”。 沂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史记》载,黄帝曾登封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为重镇。汉武帝亲临至其下,令礼官祀之。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屡有增封,祀典不废。历代大家名士倾慕沂山,接踵而至。李白、郦道元、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辙,以及明状元马愉、赵秉忠,清朝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等均至此揽胜,留下了大量诗章名句和碑碣铭文蒙山—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蒙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2000余年来,一直为文人骚客、帝王将相所瞩目。 历史名山—“岱宗之亚”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章上》 蒙山,自古以来就是历史名山,为山东省第二高峰,被誉为“岱宗之亚”,素称“亚岱”。 蒙山,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山东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 蒙山,古称东蒙、东山,为泰沂山脉系的一个分支,跨临沂市蒙阴、费县、沂南、平邑四县。蒙山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绵延百余里(约75公里),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海拔1156米,位于平邑县境内,为山东省第二高峰,被誉为“岱宗之亚”,素称“亚岱”。 蒙山自然风光秀丽,兼有泰山之雄壮、黄山之秀美、华山之险峻、雁荡山之奇绝。 蒙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现有各类珍惜类植物1200多种,古、珍、特树种繁多,森林覆盖率高达95%。1998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测定,蒙山蒙阴云蒙景区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为220万个/立方厘米,是北京生态中心院内最高值的176倍,被誉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场”,为休闲、疗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蒙阴蒙山国家森林公园于1994年12月被原国家旅游局林业部批准设立,1995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9月被省旅游局颁为“山东省十大新景点”。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山东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 2005年蒙山被中国新闻媒体和资深专家评为“山东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公园总面积5.5万亩,自然资源丰富多彩。拥有野生动物:兽类10科15种,鸟类28科76种,植物100余科900余种,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有"百里林海,天然课堂"之称。 1999年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再次监测,景区内空气中负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854167个,为北京地区的195倍,居全国之首,为该中心有史以来测得的最高值。被誉为“天然氧吧”、"超洁净地区",成为"中国最佳绿色健身旅游胜地"。蒙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 战国时期蒙山 《诗经·鲁颂》中就有“奄有龟蒙,遂荒大东”的记载;《论语》中记载三皇五帝之一的颛臾王曾主祭蒙山。 春秋战国时期,蒙山留下了儒、道、纵横家代表人物孔子、庄周、老莱子、鬼谷子的足迹。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留有回马岭、圣憩石、小鲁处等遗迹;鬼谷子曾在蒙山修炼授徒,弟子过百,著名者有孙膑、庞涓。 我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书·禹贡》称:“蒙羽其艺。”认为早在夏朝时期,蒙山、羽山带就已种植作物。建国以来,蒙山麓区先后发现的几十处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遗址,对此作了印证。 西周时,成王封颛臾于蒙山之阳,主祀蒙山,说明当时蒙山已路身于我国名山之列。春秋时期,鲁大夫莫斯的颂诗《閟宫》写道:“泰山岩岩,鲁邦所瞻,奄有龟蒙,遂荒大东。”他把拥有泰山和龟蒙,视作鲁国的荣耀。 西周、两汉时期蒙山 汉朝史学家蔡邕曾隐居蒙山。 西周在蒙山南北封国齐、鲁,这两个大国在军事、政治进入的同时,华夏文化也开始在此传播。它和当地的东夷文化由相互阻隔到相互融合,使蒙山及其周围广大地区的文化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而且这种现象经朝历代,不断延续和发展。在蒙山地区发现的汉画像石墓,其建筑和雕刻技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其他如西汉石碑、东汉墓阙以及春秋时期的徐子氽鼎等金石精华,有的属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有的属国家一级文物,都是上述现象的见证。 唐、宋、明、清时期蒙山 孔子“登东山(蒙山,古时称东山、东蒙)而小鲁”(孟子语)。 李白、杜甫、萧颖士、苏轼、张养浩、王世贞、吴梅村、康熙、乾隆、公鼐许多历史名人都曾在蒙山上留下了足迹。 李白、杜甫同游蒙山留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等佳句,北宋苏轼游蒙山诗曰:“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云蒙漏泽春”。 明代文学家公鼐作《蒙山赋》诵叹蒙山,康熙大帝冬游蒙山留下“马蹄踏碎琼瑶路,隔断蒙山顶上峰”的诗篇;乾隆皇帝南巡中游历蒙山则留有“山灵盖不违尧命,示我诗情在玉峰”的赞美诗篇! 一、文人骚客登蒙山 蒙山的壮美和深邃,曾为一些著名思想家所向往并涉足其地。这里既有孔子的游踪,又有鬼谷子的身影。唐朝以来,蒙山更和诗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蒙山的历史道路上,李白、杜甫、萧颖士、苏轼、张养浩、王世贞、吴梅村等许多人都留下了足迹。他们游赏风光,访道吊古,谱写了大量华美的诗文。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登上蒙山,写下“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的名句。唐代大诗人李白、与杜甫结伴游蒙山,杜甫写下“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的优美佳句。 春秋战国时期,蒙山留下了儒、道、纵横家代表人物孔子、庄周、老莱子、鬼谷子的足迹。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留有回马岭、圣憩石、小鲁处等遗迹; 鬼谷子曾在蒙山修炼授徒,弟子过百,著名者有孙膑、庞涓。汉朝史学家蔡邕曾隐居蒙山。 二、帝王将相登蒙山 清圣祖和清高宗在南巡中,曾几次驻跸蒙山麓区,眺赏山色,并吟诗赞美,使得蒙山的文化底蕴更加厚重。唐朝玄宗皇帝曾率群臣登临蒙山;康熙皇帝为蒙山写下《蒙阴晓雪》,康熙皇帝冬游蒙山,因蒙山山高雄峻、奇峰秀美,龙颜大悦,巡游蒙山并留下“马蹄踏碎琼瑶路,隔断蒙山顶上峰”的壮怀诗篇。 乾隆为蒙山写下《望蒙山雪色》等诗篇,留有“山灵盖不违尧命,示我诗情在玉峰”的赞美诗句,对蒙山颂扬备至。 此外,还有各种民间典故、流传不胜枚举,秦砖汉瓦、古刹庙宇、碑碣石刻等遗存悠悠林立。 蒙阴蒙山国家森林公园,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年平均气温12.8摄氏度,无霜期196天,年均降水998毫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民间历来 有"七十二场浇花雨"之说,形成了天地和谐、生态良性循环。公园内山、水、林相依,大与小、高与低、动与静、生命与无生命有机的层次整合,使得一草一木一石都是完美中的景点。雄、奇、特、稀,俊俏与朴实,一切源于自然,又融于自然。深山古寺,小桥流水,林木蔽日,踏花蹄香,鸟鸣幽谷,涛声叠荡,使人回归自然,享受自然。 在民族、民主时期,蒙山是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领导的山东党政军首脑机关和八路军115师指挥部,在这里领导山东军民英勇作战,建立和扩大了山东各个抗日根据地。时期,华东局和华东野战军指挥机关,在此组织了举世闻名的孟良崮战役。如今,当年一些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发生地和著名战场以及革命烈士陵园,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有的并新修了纪念建筑物。其中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属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另有多处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些则被定为山东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蒙山的佛教和道教 历史上蒙山的佛教和道教都非常兴盛。僧人、道众对蒙山情有独钟,把这里当作修炼正果、养生长寿的圣地。主要道观有清虚观、万寿宫、九龙宫、观音殿、承天宫、慈宁宫等,香火鼎盛的寺庙有明光寺、海螺寺和云台寺等。早在五代时期,任过后晋水部员外郎的贺亢就修道蒙山,北宋苏东坡曾和他的八十多岁的弟子乔仝有过交往并写诗相赠。宋朝蒙山玉虚观住持贾文,于宣和元年(1119年)被宋徽宗召见于汴京,赐给度牒、紫衣。明清时期,蒙山清虚观属全真道华山派,和道教“天下第一丛林”北京白云观有着密切联系。正是这些宗教的活动,给蒙山留下了多处宏殿重阁,并洋溢着黄卷青灯、钟响磐鸣的神秘气氛。 巍巍蒙山,气势磅礴,风光秀丽,集众多名山优势于一身,雄、奇、险、秀、翠、幽,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说,龟蒙景区以东鲁在望、古道奇观、玉泉枕流、鹰峰奇观、一径通天等十大景观著称。蒙山四季皆景,各有千秋。春来蒙山,百花盛开,彩蝶飞舞;盛夏之时,云蒸霞蔚,瀑流悬空;金秋时节,红叶如醉,硕果累累;隆冬登山,玉树琼枝,银装素裹,一派北国风光。不论何时登临蒙山,都会让人领略以清新、惬意和重返大自然的闲适与旷达。蒙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植被茂密。现有各类植物1200多种,古、珍、特树种繁多,森林覆盖率高达90%,1998年3月,经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测定,蒙山蒙阴云蒙景区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为220万上/立方米,被誉为“天然大氧吧”、“森林浴场”,为休闲、疗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蒙山丰富的自然资源,蕴育了浑厚的文化内涵,由于社会经济的发达和先进文化的哺育,蒙山地区名人辈出,荀子、曾子、蒙恬、刘洪、匡衡、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公鼐、左宝贵等很多业绩卓著的人物,分别在不同的领域,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秋、冬季节,“崮”也会忽然带给人类一种大漠荒凉之美,丘陵上一个个美丽的“花骨朵”—崮、落叶、斜阳、山头尖角,处处给人以云漫之美。夏日近了,雷雨过后,更是让人宛如置身幻境、桃源世外!岱崮地貌钟灵毓秀、造化天工,一个个神奇的方山形态,造就了无数奇绝美景,仿佛上天赐给人类的一个个光芒惊目的神奇明珠。

岱崮地貌—坐落于山东临沂市蒙阴县境内岱崮镇,分布了30多座“崮”,数量多,造型美,分布密集,在我国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见。“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纪灰岩经受了强烈的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地壳切割和抬升运动区经过浸蚀、溶蚀、重力崩塌和风化等多重动力作用,形成了现在外表呈圆形、山顶平展、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渐由陡到缓的崮,多呈驼、帽、桌和鸡冠等形态。 这种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地貌类型,在世界地质学上,并不为绝大多数地理专家和学者认知。“崮”主要分布在蒙阴、沂水、沂源等鲁中南山区,较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说,形成了美丽的沂蒙“崮”群,著名的孟良崮就是其中之一。

编辑本段文化圣地、灿烂沂蒙

沂蒙山钟灵毓秀,名人辈出、灿若群星,是齐文化的代表和翘楚,就名人产出量而言,沂蒙地区稳坐头把交椅。沂蒙之地为代表的齐文化与以孔孟之地为代表的鲁文化,遥相呼应,相互激荡、影响,共同形成了齐鲁文化的两大精神内核。算圣—刘洪(东汉)智圣—诸葛亮(三国)

 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234年),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写有《蜀相》名篇。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历史评价: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复诸葛亮丞相诏书:“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刘禅祭奠诸葛亮诏书:“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古今一也。而不朽,反贵于生。”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八阵图》、《古柏行》、《武侯庙》、《诸葛庙》、《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两首)、南宋诗人陆游的《游诸葛武侯书台》,唐朝窦常的《谒诸葛武侯庙》,唐朝章孝标的《诸葛武侯庙 》,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等。 一代伟人在肯定诸葛亮才智的同时,曾试图分析诸葛亮统一中国失败原因,针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荆州、益州两路出击北伐曹魏的总战略,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亦有人不同意的分析,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尽南海”的全个荆州支持荆州军北伐,再加上益州进行钳形战略,但后来刘备未能达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关羽失去在襄樊之战中的优势,而非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事件,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等的重视,其内容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诸葛亮年谱:书圣—王羲之(东晋)

一、人物生平: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后世珍视其布白之美,临摹者虽难免渗入各自的笔性,但无人稍变其章法布白。正如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兰亭序》的章法,仿佛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的。二、历史影响:后世子孙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书苑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学习高潮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帝、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

一代名相—王导(东晋)

字茂弘,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初年的大臣,在东晋历仕晋元帝、晋明帝和晋成帝三代,是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在历史上被称作“王与马共天下”。 王导是东晋的开国丞相,历事三朝,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建立东晋,治理江南的煌煌功绩,比起人们啧啧称赞的诸葛亮治蜀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由于种种原因,王导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并未得到应有的肯定。 纵观我国历史,自魏晋以降,经济、文化重心渐渐南移,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是多重的,但与王导治晋、开发江南的成功也不无关系。王导所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乱的时代,“五胡乱华”,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他们互相攻伐,天无宁日、饿殍遍野,民不聊生。中原居民大量南迁。在这样的情势下,王导辅助平庸的晋元帝建立东晋,抵御北方异族的入侵,使江南免受战乱之祸;是王导力主团结吴人,统一军政,引进北方文武人才,使江南人才济济,治国有方;是王导以建立庄园形式安置了数百万南逃难民,开荒种地,发展手工业作坊,使江南经济逐步繁荣昌盛起来;是王导不记荣辱、不畏谗言、辅助三代皇帝勘平内乱,使江南局势稳定、人民生活安定。试想如果没有王导,江南定会受到北方异族铁蹄毁灭性的蹂躏。那样江南的繁荣就要推迟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所以王导治晋、开发江南共不可没。

大秦砥柱— 蒙恬(秦朝)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汉族,祖籍齐国琅琊,今山东蒙阴人。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之战。蒙恬率领的军队以锐不可当的破竹之势,在黄河上游(今宁夏和内蒙古河套一带地区),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汉代贾谊就评价当时匈奴的状态说:“不敢南下而牧马。”蒙恬仅一战就将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创,使其溃不成军,四处狼奔。匈奴几十年不敢进汉地,蒙恬功至高也。蒙恬统率重兵坐镇上郡(今陕西榆林市境内),为加强河套地区的防线,在河套黄河以北(今内蒙古乌拉山一带),筑亭障,修城堡,作为黄河防线前哨阵地。进过这次战斗,给北方带来了十几年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河套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蒙恬勇敢作战、出奇制胜、击败匈奴的大战,是他一生征战的最大的一次战绩,人们称赞他是“中华第一勇士”。司马迁在《史记》中叹道:“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