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名联的姓氏典故

2.跟才有关的成语故事

3.成语“七步成诗”,为何是代指人才思敏捷的意思?

古代名联的姓氏典故

才高七步的故事-才高七步故事概括

 在我国古代,许多诗书门第喜好把自己的姓氏寓于对联里,贴在门庭或悬挂在家中,或示缅怀祖德,或为标榜家声,或显光耀门楣。有趣的是,在这些姓氏对联中,都蕴藏着本姓历史名人之典故,可谓华夏姓氏文化中的奇葩。这里,集其几则,以飨读者。

  一、蔡姓:

 琴声字体中郎业,荔谱茶笺学士风。

 这是一副蔡姓典故联。上联叙述东汉蔡邕的才艺,史实见《后汉书·蔡邕传》:“蔡邕,性笃孝,博学,好词章、天文、术数。工书画,善鼓琴。建宁中,拜郎中,奏定六经文字,自书册立太学门外,后学咸所取正。”今之戏曲将其面目完全弄颠倒了。下联为宋代蔡襄(君谟)之著述及雅称。蔡襄为宋代仙游人,工诗文,善书法,累官知谏院,迁直史馆,出知开封、福州、泉州、杭州等府,有《茶录》、《荔枝谱》等著作传世。

  二、谢姓:

 江左称风流宰相,程门重道学先生。

 这是一副谢姓典故联。上联极言晋代名臣谢安的风流洒脱,吟诗作文,最出色的是淝水之战中的沉着镇定。下联则誉美宋代名人谢良佐的.修养功夫及治学精神。传说北宋年间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四人拜程颐为师求学,一天冒雪来到程颐住处,见老师正在睡觉,就站立雪中等候。程颐一觉醒来,见门外大雪下了一尺多深。当时的情景使老师深受感动,遂将四人收于门下。后来四人成为程门高徒,合称“程门四子”。

  三、孔姓:

 安富尊荣公府弟,文章礼乐圣人家。

 这是一副孔姓典故联。联语所涉及孔姓人氏有:孔子,古代称之为礼乐圣人。孔伋,汉武帝时的大司农,兴农事而富国。孔光,汉明帝时为博学官尚书。孔融,汉献帝时为北海相,兴校重儒。其幼时的“让梨故事”,尤为人们传颂。孔颖达,隋唐人。炀帝集天下之明经集至东郡,与国子秘书学士论议,颖达年少为冠,撰有《五经正义》。

  四、沈姓:

 三善名世,

 四韵家声。

 此联为沈姓典故联,联言沈度和沈约二人事。宋代兵部尚书沈度,字公雅。善政,曾为余干令,时人称其有三善:一曰无荒土;二曰无游民;三曰狱无积案。后为其建三善堂。南朝梁大臣、声律学家沈约,字休文,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笃志好学,仕宋及齐。官至尚书令。有《四声谱》等书传世。提出“四声八病”之说,指出如何运用声调变化,能使诗歌动听。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发明。

  四、曹姓:

 平阳世守三章约,子建才高七步诗。

 此联为曹姓典故联。上联出自曹参,为西汉王朝开国功臣。沛(今江苏沛县)人。惠帝二年继萧何为相国,举事无所变更,按照萧何制订的成法行事。他委任属官,总是选择郡国官吏中不善辞令的忠厚长者,还经常宴请卿大夫和部下、宾客。任相国仅三年,就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汉初的安定局面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下联出自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为人所熟知。

跟才有关的成语故事

才高八斗: 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才高行洁: 才智高超,操行纯洁。

才高意广: 才学高的人,抱着奢望,难以成事。

才华盖世: 盖:覆盖,超过。才能很高,远远超过当代的人。

才华横溢: 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才貌双全: 才学相貌都好。

才气过人: 才:才能;气:气魄。才能气魄胜过一般的人。

才疏学浅: 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才子佳人: 泛指有才貌的男女。

才占八斗: 才:文才,才华。形容人学问高,文才好。

才疏计拙: 指才识疏浅,不善谋算。

才疏德薄: 才识疏浅,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谦之词。

才轻德薄: 才识疏浅,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谦之词。同“才疏德薄”。

才貌双绝: 才学相貌都好。同“才貌双全”。

才貌两全: 才学相貌都好。同“才貌双全”。

才貌兼全: 既有才学,容貌又美。同“才貌双全”。

才学兼优: 才能和学问都优秀。

才秀人微: 秀:优异。微:卑微,低微。指才能优异而地位卑微。

才墨之薮: 指文人聚集的地方。

才貌俱全: 俱:全,都。既有才学,容貌又美。亦作“才貌兼全”、“才貌双绝”、“才貌双全”、“才貌两全”。

才夸八斗: 夸耀才华出众。

才过屈宋: 屈、宋:战国楚文学家屈原和宋玉。比喻文才极高。

才广妨身: 妨:妨害。自恃才能广博,有时反而害了自己。

才贯二酉: 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才高七步: 形容才思敏捷。

才多识寡: 才:才识。识:见识。寡:少。天资高,但见识少。

才大如海: 多用来称誉对方的才学渊博。

才大难用: 原意是能力强难用于小事。后形容怀才不遇。同“材大难用”。

才蔽识浅: 蔽:塞而不通。才能蔽塞见识浅陋。

才望高雅: 形容人富有才学,享有很高的声望,不同流俗。

共找到45个才字开头的成语,还包含带才字的成语大全,以才字开头的成语大全;相关查询:才的意思

成语“七步成诗”,为何是代指人才思敏捷的意思?

七步成诗,汉语成语,意思是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比喻有才气、文思敏捷。《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操后次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觉得先下手为强。夺了三弟曹彰的兵权。此时就剩下四弟曹植,曹丕深恨之。便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

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能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故事赞扬了曹植的才思敏捷,同时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的黑暗场景。

一次,曹植被人告发经常喝酒骂人,他还把曹丕派去的使者扣押起来。但他并没有犯什么大罪,也没有招兵买马,要以阴谋反叛的罪名处罚他不能服众,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来治他的罪。

曹丕把曹植从封地召到洛阳,指着大殿上一幅“两牛相斗于墙下,一牛坠井而”的水墨画,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一首诗,但诗中不许犯“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字样,如作不成就要从重处罚他。

曹植答应后,未走完七步就作成一首诗:“两肉齐道行,头上戴凹骨。相遇块山下,欻(xū,忽然)起相搪突。二敌不惧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丕和群臣都感到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