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商纣王有关的四个成语典故

2.助纣为虐是什么意思?

3.助纣为虐成语来历

4.商朝的 统治者成语及其典故

与商纣王有关的四个成语典故

助纣为虐的典故-助纣为虐的原型故事

1、酒池肉林

典故:纣王下令在沙丘平台用酒装满池子,把各种动物的肉割成一大块一大块挂在树林里,这就是所谓的“酒池肉林”,以便一边游玩,一边随意吃喝。同时又叫祼体男女互相追逐嬉戏,生活靡烂荒*至极。因此,这个成语就是形容极端荒*腐化、奢侈糜烂的生活。

2、助纣为虐

典故: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而飞廉、恶来父子却相助于他,因此衍生出这个成语。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3、暴殄天物

典故:《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原意是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来则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4、荒*无道

典故:出自纣王宠信妲己,而残杀姜王后与自己两个儿子的事迹。

扩展资料:

帝辛在位期间,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商朝灭亡。

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终致众叛亲离、身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后世就此存在争议。

帝辛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

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让乐师涓为他制作了新的俗乐,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赋税,把鹿台钱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

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他对鬼神傲慢不敬。他招来大批戏乐,聚集在沙丘,用酒当做池水,把肉悬挂起来当做树林,让男女赤身,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

百度百科——帝辛

助纣为虐是什么意思?

助纣为虐

解释: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译文:现在开始进入秦国,就安排他的音乐,这就是助桀为虐。

语法:联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扩展资料:

反义词

1、替天行道

解释:代上天主持公道。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多以此作为动员、组织群众的口号。

出自: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你山上头领,都是替天行道的好汉。”

示例有个公道大王牛皋,聚众在此山中,称孤道寡,~。

2、劫富济贫

解释:劫:强取;济:救济。夺取富人的财产,救济穷人。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五回:“老汉平生最喜欢劫富济贫,抑强扶弱,打抱不平。”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助纣为虐成语来历

助纣为虐 ( zhù zhòu wéi nüè )

解 释 纣:商朝暴君商纣王;虐:暴行。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清·谭嗣同《仁学》:“是则湘军~之罪,英人且分任之矣。” 后又助着薛蟠图些银钱酒肉,一任薛蟠横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约,反~讨好儿。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

近义词 为虎作伥、为虎添翼

反义词 助人为乐、除暴安良

典故 刘邦进入咸阳城后,见宫殿巍峨,珍宝无数,美女成群,就想留在宫中享受一番。当时的武将樊哙劝他不要因小失大,可是他不听,张良又劝他说,我们这所以能够来到咸阳,主要是因为秦国残暴无道。我们应该替天行道,消灭残余势力,改变秦朝的奢侈和*乐,实行艰苦朴素来号召天下,现在您才占领了秦国,就要享受秦王所享受的快乐,这是“助纣为虐”的行为。刘孝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于是撤出咸阳,把军队驻扎在霸上。

这里所说的“纣”是指商纣,商纣是殷纣王,有名的暴君,用来比喻帮助坏人做坏事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商朝的 统治者成语及其典故

助纣为虐 爱屋及乌

传说殷商末代的商纣王,是个穷奢极欲、残暴无道的昏王(参看“助纣为虐”)。“西伯”(西部诸侯之长)姬昌,即后来称为周文王的,因为反对纣王,曾被囚禁,想了许多办法,才得出狱。当时周的都城在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周文王回到岐山,下决心要推翻商朝的统治。他首先聘得军事家姜尚(即姜太公)为军师,积极练兵备战,又兼并了邻近的几个诸侯小国,势力逐渐强大起来。接着,还把都城东迁丰邑(今陕西户县附近),准备向东进军。可是不久,周文王逝世了。

周文王的儿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姜太公继续担任军师。武王的同母弟姬旦(即周公),异母弟姬奭(即召公),是武王两个得力的助手。同时,武王还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的拥护。于是正式宣布,出兵伐纣。大军在孟津(今河南孟县之南的一个黄河渡口)渡过黄河,向东北挺进,直逼商朝的京城朝歌(今河南淇县东北)。因为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军队也多不愿为他送命,逃的逃,降的降,起义的起义,朝歌很快就被攻克。纣王自杀,商朝就此灭亡。以后的八百多年,便成了周的天下,称为周朝。

当周武王攻克朝歌之初,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不能使局面迅速稳定下来,武王心里还没有谱,有些担忧。为此,他曾同姜太公等商量。西汉刘向编撰的《说苑·贵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大意是说:周武王打败了殷商,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厌恶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原文中所谓“余胥”,是地位最低下的小吏,奴隶主贵族的管家之类。(余,末等的意思;胥,胥吏。)

汉朝人伏胜编撰的《尚书大传·大戟》里也有类似记载:纣,武王惶惶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问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这段记载,与《说苑》所载,内容相仿。不过“余胥”一词,这里写作“胥余”。两者含意不同。“胥余”已不属胥吏等级,而是胥吏以外,比“余胥”更加低下的奴隶或刑徒了。例如商纣王时的“太师”箕子,因对纣王不满,被囚禁而装疯,甘当奴隶,所以《庄子》称他为“胥余”。

此外《韩诗外传》《六韬逸文》也都有关于周武王和姜太公上述那段谈话的记载,内容基本相同。由于这个传说,就产生了“爱屋及乌”这句成语。

我国民间自古流传一种迷信习俗,以为乌鸦是“不祥之乌”,它落到谁家屋上,谁家就要遭遇不幸。我国最古的一部诗歌集《诗经》的《小雅》部分,题为《正月》的一首诗里,就有“瞻乌爰止,于谁之家”这样的诗句,意为“且看乌鸦哪里落,灾祸就落谁的家”。可见古人多厌恶乌鸦,而绝少爱它的。所谓“爱屋及乌”,是说:由于爱那个人,因而连他家屋上的乌鸦都不以为不祥,不觉得讨厌了。这句成语,一向被人们用作推爱的比喻。因为深爱某人,从而连带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或其他东西,就叫做“爱屋及乌”,或称这样的推爱为“屋乌之爱”。

唐代诗人杜甫,在他《奉赠射洪李四丈》(射洪,地名,在今四川,李四丈即李明甫)的诗中,开头两句道:“丈人屋上乌,人好乌亦好”。宋朝人周敦颐的《濂溪诗》有:“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宋朝人陈师道的《简李伯益》诗也有“时清视我门前雀,人好看君屋上乌”。都是用的“爱屋及乌”这句成语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