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诚意致良知-诚心正意自证良知
1.阳明先生《四句教》-《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2.毋自欺!
3.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
4.读《答魏师说书》,体会“意”与“良知”
5.描写诚实守信用的词语
阳明先生《四句教》-《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先生《四句教》
[原 文 ]
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复征思田,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论学。汝中举先生教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德洪曰:“此意如何?”
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话头。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
德洪曰:“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
是夕侍坐天泉桥,各举请正。
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们来讲破此意。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既而曰:“已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利根之人,世亦难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
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
[译 文 ]
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九月,先生被朝廷起用,第二次讨伐思恩(今广西武鸣县北)和田州(今广西田阳县北)。即将启程时,钱德洪和王汝中探讨学问。汝中据引先生的话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德洪说:“你认为这几句话怎样?”
汝中说:“这句话大概还没有说完全。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的,那么,意也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也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也是无善无恶的物。若认为意有善恶,在心体上终究还有善恶存在。”德洪说:“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本是无善无恶的。但是,人有受到沾染的心,在意念上就有善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其正是要恢复那性体的功夫。若意本无善恶,那么,功夫也就不消再说了。”这天夜晚,德洪和汝中在天泉桥陪先生坐,各人谈了自己的见解,特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如今,我将要远征,正想给你们来说破这一点。两位的见解,恰好可以互为补充,不可偏执一方。我开导人的技巧,原本有两种:资质特高的人,让他直接从本源上体悟。人心原本是晶莹无滞的,原本是一个未发之中。资质特高的人,只要稍悟本体,也就是功夫了。他人和自我、内和外一切都透彻了。另外一种人,资质较差,心不免受到沾染,本体遭蒙蔽,因此就教导他从意念上实实在在为善除恶,待功夫纯熟后,污秽彻底荡涤,本体也就明净了。汝中的见解,是我用来开导资质特高的人;德洪的见解,是我用来教导资质较差的人使用的方法。两位若互为补充借用,那么,资质居中的人都可被导入坦途。若两位各执一词,在你们面前就会有人不能步入正轨,就不能穷尽道体。”
先生接着说:“今后和朋友讲学,千万不可抛弃我的宗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只要根据我的话因人施教,自然不会出问题。这原本是上下贯通的功夫。资质特高的人,世上很难发现。对本体功夫一悟全透,就是颜回、程颢这样的人也不敢妄自尊大,岂敢随便指望他人?人有受到污染的心,若不教导他在良知上切实用为善除恶的功夫,只去悬空思索一个本体,所有事都不切实加以处理,这只不过是修养成了一个虚空静寂的坏毛病。这个毛病不是小事情,所以,我不能不提前向你们讲清楚。”
这一天,钱德洪和王汝中都有所得。
[评 析 ]
钱德洪(1496——1574年),初名宽,字洪甫,浙江余姚人,时称绪山先生。在王门中,他是“授业师”之一,待子弟严而有礼,教学上因势利导。嘉靖十一年进士。著有《阳明先生年谱》、《濠园记》等,其主要哲学言论见于《明儒学案》中所录《会语》和《论学书》等。钱的学说也有“三变”的过程。起初以“为善去恶”功夫为“致良知”,反对王畿的“四无说”而主张“四有说”;而后认为良知是“无善无恶”的,否定了前期的“四有说”;后期则强调“和”,认为“充天地间只有此知。”
毋自欺!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之,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自欺欺人的原始出处,但之前看了《王阳明传》的“致良知”,如今再看这“毋自欺”,仿佛一下子找到了那“良知”的根源。
“良知”语出《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就是说人不通过学习就能得到的能,是为良能;不通过思考而获得的知,是为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也就是说,“良知”是人的本心、初心、真心,与生俱来,不生不灭,本自具足。
我们所说的明心见性,那个心,那个性,就是所谓的“良知”。而《大学》所云“毋自欺”,欺的对象正是这“良知”。“良知”一直都在那里,一直都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只不过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发现它,甚至被世间的幻想所蒙蔽而执幻为实,这就是“无明”。无明则无法致良知,良知遭掩盖,遭抛弃,人的行为就缺乏了良知的指引,所做之事自然违背良知。而且因为我们“无明”,所以经常做着违背良知的事而不自知,这就是自欺。
所以,要做到“毋自欺”,必先明心,这也是王阳明在“良知”之前加个“致”的原因。“致”可以理解为寻求、求证之意,也可以理解为达到、做到之意。于是王阳明还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按王阳明的说法,“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因为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就看你想不想成。欲成圣人者,须做到“随物而格”,时时刻刻致良知。
而《大学》此章,可以看作王阳明“致良知”的原始版本。首先,它给“毋自欺”打了个比喻:“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就好像厌恶恶臭的味道那样,好像喜好美好的事物那样,这是人的本性。“谦”通“慊”qiè,满足,“自谦”此处可以理解为自足之意。就是说要做到“毋自欺”,那么就应当像“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那样,一切从本自具足的人性出发。否则,“人之视之,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其次,《大学》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慎独:“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君子独处必然非常谨慎,因为他一个人的时候,他想要欺骗谁呢?小人则不一样,小人的思维刚好相反,总以为天知地知,我知你不知。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总是为所欲为,不加约束,总以为别人不知道。这就是自欺欺人。但小人的所作所为,在君子面前就被一眼望穿,“如见其肺肝然”。所以小人总是在君子面前躲躲闪闪,避而远之。
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
儒家“慎独”思想的伦理意蕴
摘 要:?慎独?乃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我们有必要在解析慎独的词义基础上从主体性、人性本善、修养功夫、道德境界四个方面阐发慎独的伦理意蕴。
关键词:慎独,伦理意蕴,现代价值。
?慎独?作为儒家?入德之方?,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历代儒家从心性、功夫、本体等不同角度对这一范畴进行了诠释,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慎独?学说,至今依然浸*于我国人文精神之中,尤其对国人的个体道德修养思想影响深远。我们有必要重温原典,返本开新,充分挖掘?慎独?学说的现代价值。?慎独?在历史沿革中,词义多有变化,但大体可以这样理解:?慎独?意指以敬天诚意为本,不自欺,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向内保持发挥内心的善念,通达天人合一,向外表现为独处而不欺暗室、不愧屋漏。
一、道德主体性。
何以要?慎独???慎独?思想根源于西周初年的忧患意识。小邦周取代殷商之后,周人需要对其政权合法性进行理论上的论证。?殷人尚鬼?,这由商纣?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尚书?西伯 戡 黎》)可见一般。殷人因缺乏对天命的自觉而为周人取代。而周人则认识到?天命不于常?(《尚书?康诰》)、?天命靡常?(《诗?大雅?文王》)、?天惟时求民主?(《尚书?多方》)。周人已认识到上帝选择自己在于以德配天,能?克明德慎罚?(《尚书?康诰》),由此,这种理性的自觉为周人继承扩大,形成了一个包含?敬德?、?明德?等观点的忧患意识。德从直从心,指直心而行的行为,所以有凶德,也有吉德,?敬德?、?明德?则演化为好的德行之义,进而指内化于心的德性。敬德指道德行为的认真,而明德则指道德选择的明智。这种忧患意识不同于原始宗教对鬼神的敬畏。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人由于恐惧、绝望而舍弃自我意志,任凭神的摆布,还谈不上行为的道德性。而周人正是在对殷革夏命,凶吉成败等现象中产生的.洞见。这种洞见自觉到这些现象与周人的行为密切相关,以及自身在行为上的应负的责任。而这种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来突破天命的责任感或担当意识促使周人具有了忧患意识,而这种忧患意识则显示了原初的自觉,亦即?人文精神的跃动?[1]。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诸子百家基于自觉的人文精神而提出各种学说,试图重建大同世界。尤其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奔走于各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这种自觉自为的忧患精神的体现。儒家后学在《大学》、《中庸》中正式阐述了?慎独?范畴,并把?慎独?作为正心诚意的重要方法。这种忧患意识不仅促使?慎独?思想的形成,而且贯穿整个中华人文史,警诫人们谨小慎微,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
二、人性本善。
何以能?慎独??显然要追溯到中国的传统人性论。西周初,人文精神的自觉导引周人开始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某种程度的自主性,主体性出现了。但周人依然将自己的行为根源与归宿指向天命,远没有达到在人自身求其根源的程度。这一任务将由儒家的思孟学派来完成。一般认为孔子没有直接言明性善性恶,但他以?仁?沟通天命和人道,提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穧述而》)实际暗含了人具有向善、为善的潜能。《中庸》则为这种能力奠定了形而上的根据。《中庸穧天命》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朱熹注云:?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己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紧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2]。?
人为天所生,人性亦与天道相通,率性而为则可沟通人道与天命。但在人的意念初动时,需要时刻省察意念是出于性,还是出于人的欲望。?道?之须臾不可离,意味着无论在明处、显处,还是在暗处、隐处,都须循?道?而行。孟子则以心善言性善,建立了性善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穧离娄(下)》)人之为人的本性在于?几希?,只要人人能扩充?几希?,即性善的四端,人皆可以为尧舜,所以他提倡集义养气,依靠良知、良能来自觉自省。这实际上奠定了?慎独?得以实现的人性基础。人性本善,只要能时时诚心诚意,慎隐慎微,扩其善端,人人皆可成为君子,乃至圣人。宋明理学家大都沿着这一理路或偏向外、或侧重内来阐发其慎独思想。
三、修养工夫。
如何?慎独??慎独从两个维度展开,向内则诚心正意,向外则慎隐慎微。诚心正意即?诚于中?。道乃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故不可须臾离。不可离,必然会见于日常生活之中。但事实上,于日常生活之中率性而为总是会挣扎于道德与欲望之间。天命之性,常常会为生理欲望所遮蔽,所以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中庸穧天命》)。当然,这里并不否定人的生理欲望,而是通过诚心正意来去蔽,扩充人的天命之性,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这样,天命之性就能主导人的生理欲望,真正实现?率性之谓道?(《中庸穧天命》)。慎独成为保证率性而为是否真的是顺道而行,即?由仁义行?(《孟子穧离娄(下)》)的关键环节。这种向内求天命之性的理路也见于简帛《五行》篇:?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宜一兮。?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婴]婴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 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共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独也。
梁涛先生认为这里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具体讲,是指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专注、统一于内心的状态[3]。陈来先生则认为慎独舍体的功夫是以?内-外?关系为焦点,以求内不求外为导向的。同时也可见,仅仅是专一,不能充分说明慎独之义,专一必须是专诚于内心,专心于内;仅仅使心独自地、不受身体五官影响地发挥其功能,也还不够,还必须明确慎独是不受五官影响而专心于内,才是慎独[4]。
读《答魏师说书》,体会“意”与“良知”
齐帆齐微课第38篇 1196字 共累计44094字
通读《答魏师说书》,文章虽然简短,但内容也相当的丰富,现就关于“意”与“良知”之间的关系,谈一点看法。
阳明先生说,“意”与“良知”是有分别的,“意”有对有错,而良知是人之本有,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可以用来判断“意”的对或错。
我总有个习惯,学习中华优秀文化,总与现代的一些哲学观点相联系起来,所以,“意”在我的理解当中,就相当于人的意识,是基于人的阅历、经验、学识等基础上的一种认知或判断。
针对一个物体,例如,这是一只玻璃杯,那是基于我们内心的一种经验判断或认知。如果是打碎了的玻璃杯,那就不可能称之为杯子了,只是一堆碎玻璃,可能也就是曾经是杯子的一堆碎玻璃而已。
这就是对于物的认知与判断,也就是说“意”,当然,如果是一位还不认识杯子的小孩,可能就不认为这杯子是杯子,可能是碗或是其他的。这就是简单的“意”。
对于具体的事来说,“意”也是一样,例如,对于具体的一项事,可能有规范,有标准,或是有合同,那么,就按照规范标准,或按合同办事就行了。如遵守交通法规等。
如果没有规范标准或是合同之类的,怎么办,那就按良知而行,例如有些是口头约定,没有证据的那种,那么人通过自己的“意”,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这个行为的对或错,就是以良知来判断的。
这就是“意”与良知的关系,“意”是人的意识,有对有错,而良知是固有的,是检验“意”的对错。
当然,阳明先行还提到了“任情任意”这个词,因为致良知有个说法,良知是人之固有,只要是真正从内心从发,是一种良知的表现。
所以有些人把“任情任意”看成了从内心从发,而作为良知来看待。其实这“任情任意”只是一种自以为。
自己觉得是这样,就像有人喝酒,想喝的时候就喝,不想喝的时候就不喝,无拘无束,潇洒自如,认为这也是一种良知。
这完全是背离了良知,这与想骂就骂,想哭就哭一样的道理,一种自以是,完全是满足了自己个人的一种需要,可以说这是个人的一种私欲。
当然,儒家中,有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说法,简单说就是按自己的内心走,就没有逾矩。但这种随心所欲,是到了一定境界之后才所拥有的,而不是大家都这样了。
就相当于一个国学大师,可能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脚上穿再破的布鞋,没有人会说他,相反可能觉得这大师特立独行,是一种精神状态。
但当如果一个普通人,穿一样的装扮,那么大多数的人认为,这人真可怜,这鞋已破成这样了,还在穿。
就相当于法国一篇《项链》小说里说的,一串假的的项链,在富人家里,人家不会怀疑这项链是假的。想象一下,如果一串真的项链,在穷人家里,不是怀疑假的,就怀疑这项链的来历了。
所以,这“任情任意”与随心所欲不逾矩中的“随心所欲”是一个不同的概念,而差别就在于境界的不同。事上磨,境上练,知行合一以致良知。境界上的不同,人家可能是“随心所欲”,而你那里可能是“任情任意”。
所以,阳明先生说:“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
描写诚实守信用的词语
1.有关诚信词语100个
一诺千金
开诚布公
童叟无欺
言而有信
一言九鼎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言必信,行必果
金口玉言
抱诚守真
诚至金开
赤诚相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闲邪存诚
修辞立诚
抱柱之信
达诚申信
表里如一
诚心诚意
襟怀坦白
光明磊落
拾金不昧
推心置腹
君子一言 快马一鞭
光明正大
海枯石烂
讲信修睦
竭诚相待
开诚相见
开心见诚
传守不渝
披心相什
剖心析肝
刹血为盟
推诚相见
推诚不饰
物微志信
心虔志诚
信誓旦旦
信以为本
言行一致
一言之信
以诚相见
忠信乐易
抱诚守真 抱柱之信 达诚申信 表里如一
诚心诚意 襟怀坦白 光明磊落 开诚布公
一诺千金 拾金不昧 推心置腹 君子一言
快马一鞭 光明正大 海枯石烂 讲信修睦
竭诚相待 开诚相见开心见诚 传守不渝
口血未干披肝沥胆 披心相什 剖心析肝
歃血为盟 推诚相见 推诚不饰 物微志信
心虔志诚 信誓旦旦 信以为本 言而有信
言行一致 一言之信 以诚相见 忠信乐易
诚实守信,一诺千金,拾金不昧,言而有信,信誓旦旦,
讲信修睦,开诚布公,啮血沁骨,修辞立诚,一诺无辞,
一言为定,抱诚守真,一言九鼎,言出必行,推心置腹,
诚心诚意,达诚申信,歃血为盟,言信行果,光明正大,
犬马之诚,信守不渝,徙木立信,心如尾生,闲邪存诚,
诚实可靠,精诚之至,以诚待人,光明磊落,言行一致,
推诚相见,以诚相待,诚至金开,恪守不违,淑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1323539质贞亮,
温恭直谅,金口玉言,抱柱含谤,不轻然诺,履信思顺,
讷直守信,人似秋鸿,信以为本,忠款诚信,至信辟金,
杖莫如信,赤诚相待,说一不二,光明磊落,季路一言。
2.有关诚信的诗句1.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化。《礼记·中庸》只有天下最真诚的心才能感化人。
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真诚,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诚,是为人处世之理。
3.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家人》言:言谈。物:实际内容。行:行为。恒:恒心。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
4.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
5.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明·薛瑄《读书录》衡量自己,服膺上级,领导下属,都应当一概以真诚为准则。
6.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唐·韩愈《原道》正心、诚意:使心思纯正,意念真诚。将:打算。有为:有所作为。想有所作为,必须真心诚意。
7.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唐·柳宗元《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8.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唐·韩愈《原道》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9.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宋·苏辙《三论分别邪正札子》怀着极大真诚又勤勉地撰写文章,就可以感天动地,使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发生变化。
10.至诚则金石为开。《西京杂记》卷五至诚:极大的真诚。金石为开:像金石般坚固的东西也被感动了。谓真诚最能感染人。
扩展资料:
中西方诚信不同的地方:
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方在诚信之道上,不同之处有:“原善说”与“原罪说”
中国人的诚信之道建立在“原善说”的基础之上,儒家认为人类生而具有善性,具有仁爱的“良心”,只要通过自身修养即可求得诚信之道,认为诚信源于人类的“良知”。
西方的诚信之道则是建立在“原罪说”的基础之上,基督教认为人类生而有罪,所以种种灾难随着原罪而来到人间。因此,只有相信上帝是万物的终极真理,是至善的化身,是人类道德的最终根源。
著名神学家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认为,我们“只有照着信心而生活,而且我们只能够这样做,以我们的信心与祈祷,盼望那给我们以信心之上帝会帮助我们。”他认为信仰源于神。
奥古斯丁以《圣经》中的“诚信即智慧”为根据,宣称信仰既高于理性,也高于知识,只有信仰才能给人类以真理,使人类道德完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诚信 3.坚守诚信的成语和名言一、坚守诚信的成语:一诺千金
读音:yí nuò qiān jīn
释义: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也叫千金一诺。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译文:的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的一个诺言。
近义词:言而有信。
反义词:言而无信。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常与“出言不苟”连用。
二、坚守诚信的名言:
1、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账。—— ***
2、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3、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儒行》
意思是:不要把金玉当成宝物,而忠诚与信用才是宝出自。
4、不诚实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宋)杨时《二程粹言·论道篇》
意思是:没有真诚所涉及不到的,用真诚提高自己以养就能规范,从真诚去处理事情就能完美。
5、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出自《弟子规》
意思是:说话办事,信诚在先;欺骗与胡说,那怎么可以呢?
扩展资料
坚守诚信的典故: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
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4.表示诚实守信的成语童叟无欺.货真价实抱诚守真: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赤诚相待: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心实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心正意: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
犬马之诚:比喻诚心实意。一般谦称自己的诚意。
信守不渝:坚守信用不变。
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言信行果: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信果: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一诺千金: 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比喻一言为定,决不反悔。
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季路一言:比喻信用极好。
5.诚实守信的成语抱诚守真:志在真诚,恪守不违。
赤诚相待:极真诚、忠诚。以至诚之心待人。
诚心诚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心实意: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诚心正意: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
亦作“诚心诚意”。 犬马之诚:比喻诚心实意。
一般谦称自己的诚意。 信守不渝:坚守信用不变。
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言信行果: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同“言必信,行必果。” 言行信果: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同“言必信,行必果”。 一诺千金: 诺:许诺。
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一言为定: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比喻一言为定,决不反悔。 一言九鼎: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
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季路一言:比喻信用极好。
6.描写诚实守信的词语一诺千金bai开诚布公童叟无欺 言而有信 一言九鼎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言必信,行必果 金口玉言 抱诚守真du诚至金开 赤诚相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闲邪存诚 修辞立诚 抱柱之信 达诚申信 表里zhi如一 诚心诚意 襟怀坦白 光明磊落 拾金不昧 推心置腹 君子一言 快马一鞭 光明正大 海枯石烂dao讲信修睦 竭诚相待 开诚相见 开心见诚 传守不渝 披心相什 剖心析肝 刹血为盟 推诚专相见 推诚不饰 物微志信 心虔志属诚 信誓旦旦 信以为本 言行一致 一言之信 以诚相见 忠信乐易。
7.描写诚实守信的成语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无信不立 ————孔子
没有诚实哪来尊严 ————西塞罗
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 ————富兰克林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拉罗什富科
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
诚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不再摇摆不定,天平立即稳稳地倾向一端。
诚信是一轮朗耀的明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
诚信是一道山巅的流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假,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 ————莎士比亚
隐瞒真实,就是骗自己。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坦诚是最明智的策略。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言而有信。
金口玉言。
君子说话,一言为定。
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淮南子·缪称训》
真诚才是人生最高的美德 ————乔叟
实话可能令人伤心,但胜过谎言 ————瓦·阿扎耶夫
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 ————罗素
金钱比起一分纯洁的良心来,有算得了什么呢? ————哈代
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莎士比亚
真诚与朴实是天才的宝贵品质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法治长城始于一砖一石,诚信文明凝聚一点一滴。
今天付出诚意,明天收获信誉。
出局才懂诚信重,进‘宫'方恨知法晚。
播种诚信,你收获的就不仅仅是朋友的信任,还有可以信任的朋友。
诚信是在衡量自我得失时失去的。
诚信缺失乃人性之莫大悲哀,共铸诚信不妨从小事做起;法治健全是国家的坚实基础,推进法治务必要领导带头。
诚信是社会的支撑点,法治是社会的生命灯。
诚信是你的存款,信用是你的抵押,名誉是你的帐号,承诺是你的支票,假如失去了诚信 ,你将是一无所有。
立身须以诚为本, 治国必以法为基。
诚信以心为上, 法治以公为魂。
诚取天地正气问人间暖凉,法引规矩方圆律世间万象。
诚信在心,法治在行。
不讲诚信者必被社会所弃, 以身试法者必受国法严惩。
诚信凝聚力量,法治诞生希望。
诚信法治两手抓,共铸辉煌齐万家。
诚信是立身之本,法治乃安国之源。
诚信,人生最珍贵的无形资产; 法治,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扬诚信风帆同度文明人生,树法制大旗共展和谐社会。
赏罚分明, 市场经济讲诚信假一罚十; 宽严适度,法制社会护稳定惩教结合 。
诚信是社会的通行证,法治是国家的座右铭。
诚信是现代文明的晴雨表。
诚信与高尚同行;法治与正义相伴。
诚信有法治保障才有号召力,法治有诚信支持才有生命力。
树诚信风尚,铸法治长城。
谎言浇不开诚信之花,虚伪结不出幸福之果。
行必诚,言必信;法必依,治必严。
无信则人危,无法则国乱。
你诚信我诚信人人有威信 ,讲法治护法治个个能自治。
诚信要靠法律维系,法律要靠诚信遵守。
社会是由诚信与法律组成的双轮车。
送东送西送出良心与理智,诚实诚信成就道德与文明。
信是为人之道, 法是强国之本。
心连心共筑诚信长城 ,手牵手齐建法制社会。
守法律己时时尽心报国,诚信待人处处竭力为民。
以诚待人,人人敬;以信办事,事事成。
诚信处世世界大,奸诈为人人格低。
没有诚信的坚强基石,法制便犹如是建在沙土上的高层建筑。
诚实是智慧之书的第一章。
个个互信,人人守法。
8.有关诚实守信的成语表里如一 诚心诚意 襟怀坦白 光明磊落 开诚布公 一诺千金 拾金不昧 推心置腹 君子一言 快马一鞭 光明正大 海枯石烂 讲信修睦 竭诚相待 开诚相见 开心见诚 传守不渝 口血未干 披肝沥胆 披心相什 剖心析肝 歃血为盟 推诚相见 推诚不饰 物微志信 心虔志诚 信誓旦旦 信以为本 言而有信 言行一致 一言之信 以诚相见 忠信乐易 曾子杀豪 言必信,行必果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襟怀坦白 光明磊落 开诚布公 一诺千金 拾金不昧 推心置腹 君子一言 快马一鞭 光明正大 海枯石烂 讲信修睦 竭诚相待 开诚相见 开心见诚 传守不渝 口血未干 披肝沥胆 披心相什 剖心析肝 0血为盟 推诚相见 推诚不饰 物微志信 心虔志诚 信誓旦旦 信以为本 言而有信 言行一致 一言之信 以诚相见 忠信乐易 曾子杀豪 言必信,行必果 抱诚守真 抱柱之信 达诚申信 表里如一 诚心诚意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