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型有哪些,怎么判断?

2.文言文特殊句式

3.文言文前置类型

4.文言文各种句式特点详细点的

5.现代文学句式除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还有什么?古代文言文的4中句式又是什么?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型有哪些,怎么判断?

马首是瞻是什么句式-马首是瞻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

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

(二)省略句

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

1、省略代词

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

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

(三)被动句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

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④受制于人。(……受……于……)

⑤为天下笑,何也?(为)

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

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被……缠绕

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有两种类型:

(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

(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文言文特殊句式

1、判断句式

1)"……者,……也"式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2)"……,……也"式

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3) "者""也"都不用式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4) 用"皆、乃、为、即、则"表示判断。

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 用"是"直接表示判断

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2、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就是宾语移置在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有下列五种情况: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3、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5、介词结构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的现象,一般由"与、以、为、自、于、"等为标志。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6、省略句

1)主语省略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

2)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竭。(《曹刿论战》)

3)宾语省略

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屠惧,投(之)以骨。(《狼》)

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4)介词省略(以省略"于"最为常见)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7、 被动句

1)"……于……"式。例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孟子》)

2)"……见……"式。例如: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于……"式。例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4)"……为……"式。例如: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为……所……"式。例如: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高祖本纪》)

8、 固定句式

在文言文中,常常将某些虚词结合在一起使用,形成一种固定的表达方式,这种习惯使用的句式称之为固定句式。常见的固定句式如下:

1)"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2)"……之谓也、其……之谓也(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例如: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3)"孰与、……与……孰……"意思是"和……相比,谁……"例如:

我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讷谏》)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4)"如何、若何、奈何"意思是"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5)"奈……何、如……何、若……何"意思是"对……怎么办、对……怎么样"例如:

则较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6)"得无……乎(耶)、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非、恐怕(只怕)……吧"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如: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

8)"何为、何……为、何以……为"可译为"用(要)……干什么?"例如:

客何为者?(《鸿门宴》)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

9)"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10)"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11)"尚……况……、且……况……"意思是"尚且……何况……"例如: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 句式和翻译练习答案

1 曹冲智救库吏

太祖(指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①库吏惧必,议欲面缚首罪(自首请罪),犹惧不免。冲(曹冲,曹操儿子)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自首)。”冲于是以刀穿(戳破)单衣,如鼠啮者,谬(谎称)为失意(内心有不快活的事),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世上一般人)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主人)不吉(祥)。令单衣见啮,是以忧戚(悲伤)。②太祖曰:“此妄言耳(罢了),无所(不需)苦(忧愁)也。”俄而(不多时)库吏以啮鞍闻(上报),太祖笑曰:“儿衣在侧(身旁),尚(尚且)啮,况鞍县(同“悬”)柱乎?”一无所问(丝毫不加追究)。 (选自《三国志》)

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太祖马鞍在仓库中,但却被老鼠咬环。“为……所”表示被动。

②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如今单衣被老鼠咬了,所以悲伤。“见”,表示被动。

2 多多益善

上(指刘邦)尝(曾)从容(随意)与信(韩信)言(评论)诸将(各位将领)能不(不, 同“否”。没才能),各有差(ci,不同等第)。上问曰:“如我,能将(统率)几何(多少)?”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对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越多越好)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①!”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是)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②” (选自《史记》)

①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逮住。这是被动句。“禽”同“擒”。

②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您不能统率(很多)士兵,但却善于统率将领,这是我韩信被您逮住的原因。

3 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复姓长孙,名顺德)受人馈赠送(此指贿赂)绢,事觉(发觉,暴露),上(指唐大宗)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国库)耳,何至贪冒(贪婪)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①大理少卿(官名)胡演曰:“顺德枉法(违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为什么)复赐之绢?”上曰:“彼(他)有人性,得绢之辱(羞辱),甚于受刑(比受刑罚还要厉害)②;如不知愧,一禽兽耳(罢了),杀之何益!” (选自《资洽通鉴》)

①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我)仍然爱惜他(曾经)有功劳,不惩罚他,只在朝廷上赐给他几十匹绢。文言文中,遇到用“不”“未”“无”“弗”“勿”“莫”等词表示否定句时,如果宾语是代词,这宾语往往要提到动词谓语之前,这便是所谓例装句。

②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果)他还有人性,得到绢的羞辱比受刑罚还要厉害。

4 宋濂正直

宋濂尝(曾经)与客饮,帝(指明太祖朱元璋)密使入侦视。翼日(翼同“翌”,第二天),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是)谁?①馔(zhuan,食物)何物?濂具以实对(一一将事实回答)。笑曰:“诚然(真是这样),卿不朕欺②。”间(隔了一段时间)召问群臣臧否(好坏,善恶)。谦惟(同“唯”,只)举其(那些)善者(品行好的人)对(回答);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

①坐客为谁:在座的宾客是那些人?“为”作判断词“是”用。

②诚然,卿不朕欺:卿,你;朕,我。真是这样,你没欺骗我。在否定句里,代词宾语“朕”置于动词渭语“欺”之前。

5 唐太宗吞蝗

贞观(唐太宗年号)二年,京都(京城)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古代帝王游玩和打猎的园林)视禾,见蝗虫,掇(dùo,拾取)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对百姓危害)。百姓有过(过失),在予一人(古代帝王自称“予一人”)。尔(你们,指蝗虫)其(若)有灵(神灵),但(只)当蚀(此指啃咬)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急)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希望)移灾朕躬(我身上),何疾之避①!”遂吞之。 (选自《贞观政要》)

①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正)希望将灾难转移到我的身上,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这也是一种倒装形式,为了强调宾语“何疾”,故将它提到动词谓语“避”之前,用“之”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6 三人成虎

庞葱与(跟随)太子(魏王的儿子)质(做抵押品)于(到)邯郸(赵国国都),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市场)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①”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距离)大梁(魏国国都)也远于市(比宫内到市场远),而议臣者(说我坏话的人)过于三人(超过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自有主见)。”于是辞行,而谗言(攻击庞葱的话)先至。②后(后来)太子罢质(结束抵押任务),果不得见③。 (选自《战国策》)

①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庞葱说):“二个人说集市有虎,大王您相信吗?”在这句话之前,应有“庞葱曰”三字,即省略了主语和谓语。

②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于是(庞葱)向魏王辞行,但攻击庞葱的话(已经)提前到(魏王那里了)。省略了主语和介词结构。

③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后来太子结束抵押任务,(庞葱)果然不能进见(魏王)。省略了主语“庞葱”和宾语“魏王”。

7 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盲乐师,名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晚)矣。”师旷曰:“何不炳烛(点燃蜡烛学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①?”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阳光);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②?”平公曰:“善哉!”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哪有做臣下的跟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呢?“安有……乎”,解释为“哪有……呢”,这是一种固定句式,表示反问。下文的“安敢……乎”,即“怎么敢……呢”。

⑦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在)烛光(下行走),与在黑暗里行走,哪一种好呢?“孰与”常用在比较性的选择问句中。

8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用很多财物陪葬),布帛尽于衣裘(皮衣),材木尽于棺椁(guo,棺材之外廓)。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①,而人厚葬之不休(停止),禁之奈何②?”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行动)也,非名之,则利之也③。”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超过限度)者戮(辱)其尸,罪夫(那些)当(主持)丧(丧事)者。”夫(发语词)戮尸,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为什么还要干那种事)也。

⑦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布帛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遮身的,材木用尽了,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防守的。“无以”,指“没有用来……”,这是文言中的习惯句式。

②禁之奈何:禁止它怎么样?“奈何”或“奈……何”,是固定句式,表示询问。

③凡人之有为(行动)也,非名之,则利之也:大凡人有(什么)行动,不是为了求名声,便是为了得利。“非……则……”,即“不是……就是……”,表示选择。

9 哀溺

永(永州)之氓(百姓)咸(都)善游。一日水暴甚(突然猛涨),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横渡)湘水(即湘江)。中济(渡河到一半)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达不到平时游泳水平)。其侣(同伴)曰:“汝善游最(最善游)也,今何后为(呢)?”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落后)。”曰:“何不去之(扔掉它)?”不应,摇其首。有顷(一会儿),益怠(更加乏力)。已济者(已经游过江的人)立岸上呼且号(号叫),曰:“汝愚之甚(极点),蔽(糊涂)之甚,身且(将),何以货为①?”又摇其首,遂溺。 (选自柳宗元《柳柳州集》)

①身且,何以货为:自己将要淹了,(还)要钱币干什么呢?“何以……为”是一种固定句式,表示反问,解释为“要……干什么呢”。

10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好的桐树)焉,斫(砍削)而为(做成)琴,弦(按上弦,动词)而鼓之,金声而玉应(发出钟磬般的声音。金和玉作状语),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全国第一流的乐师)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②(跟漆工商量。诸,之于),作(画)断纹焉(在琴上);又谋诸篆工,作古款(题识)焉;匣(用匣子装着)而埋诸土。期年(一年)出之(把琴挖出土),抱以适市③。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④。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世上少有)之珍(宝贝)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⑤!岂独一琴哉⑥?莫不然矣(万事没有不象这样的)。”

(选自刘基《郁离子》)

①献之太常:工之侨将琴献给太常。这里省略主语“工之侨”,又省略介词“于”,应为“工之侨献之于太常”。下文“使国工视之’,省略主语“太常”。

②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工之侨把它带回家,跟漆工商量这件事。省略介词宾语“之”,应为“工之侨以之归”。

③期年出之,抱以适市:一年以后(工之乔)把琴挖出土,抱着琴而到集市(去卖)。适,到。这里省略宾语“之”,应为“抱之以适市”,并省略主语“工之侨”。

④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有地位的人经过那里见到这把琴,用百金购买它,把它献给朝廷。介词结构“以百金”放在动词“易”之后。“献之朝”,省略介词“于”。

⑤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可悲啊!主谓倒装。

⑥岂独一琴哉: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岂独……哉”,表示反问。

UID232979 帖子351 精华0 积分13755 阅读权限150 来自广东广州 在线时间4 小时 注册时间2002-10-17 最后登录2006-10-4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沈在连

历任版主

Member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2# 中 小 发表于 2004-8-5 22:24 只看该作者

常见的文言句式(教师用)

文言句式练习(学生用)

阅读下面短文,解释加点的词,翻译划线的句子。

1 曹冲智救库吏

太祖(指曹操)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①库吏惧必,议欲面缚首罪(自首请罪),犹惧不免。冲(曹冲,曹操儿子)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自首)。”冲于是以刀穿(戳破)单衣,如鼠啮者,谬(谎称)为失意( ),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世上一般人)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主人)不吉(祥)。令单衣见啮,是以忧戚。②太祖曰:“此妄言耳(罢了),无所(不需)苦(忧愁)也。”俄而(不多时)库吏以啮鞍闻(上报),太祖笑曰:“儿衣在侧(身旁),尚( )啮,况鞍县( )柱乎?”一无所问(丝毫不加追究)。 (选自《三国志》)

①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②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2 多多益善

上(指刘邦)尝( )从容( )与信(韩信)言(评论)诸将(各位将领)能不( ),各有差(ci,不同等第)。上问曰:“如我,能将( )几何(多少)?”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对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①!”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②” (选自《史记》)

③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④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3 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复姓长孙,名顺德)受人馈赠送(此指贿赂)绢,事觉( ),上(指唐大宗)曰:“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国库)耳,何至贪冒(贪婪)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①大理少卿(官名)胡演曰:“顺德枉法( )受财,罪不可赦,奈何(为什么)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②;如不知愧,一禽兽耳( ),杀之何益!” (选自《资洽通鉴》)

①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

②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

4 宋濂正直

宋濂尝( )与客饮,帝(指明太祖朱元璋)密使入侦视。翼日( ),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①馔(zhuan,食物)何物?濂具以实对(一一将事实回答)。笑曰:“诚然,卿不朕欺②。”间(隔了一段时间)召问群臣臧否( )。谦惟(同“唯”,只)举其(那些)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选自《明史》)

①坐客为谁:

②诚然,卿不朕欺:

5 唐太宗吞蝗

贞观(唐太宗年号)二年,京都(京城)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古代帝王游玩和打猎的园林)视禾,见蝗虫,掇(dùo,拾取)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对百姓危害)。百姓有过( ),在予一人(古代帝王自称“予一人”)。尔( )其( )有灵(神灵),但( )当蚀(此指啃咬)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急)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①!”遂吞之。(选自《贞观政要》)

①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6 三人成虎

庞葱与(跟随)太子(魏王的儿子)质(做抵押品)于邯郸(赵国国都),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市场)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①”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 )大梁(魏国国都)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自有主见)。”于是辞行,而谗言(攻击庞葱的话)先至。②后(后来)太子罢质(结束抵押任务),果不得见③。 (选自《战国策》)

①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②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②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7 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盲乐师,名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 )矣。”师旷曰:“何不炳烛(点燃蜡烛学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①?”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②?”平公曰:“善哉!”

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8 管仲破厚葬

齐国好厚葬(用很多财物陪葬),布帛尽于衣裘(皮衣),材木尽于棺椁(guo,棺材之外廓)。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①,而人厚葬之不休(停止),禁之奈何②?”管仲对曰:“凡人之有为(行动)也,非名之,则利之也③。”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超过限度)者戮(辱)其尸,罪夫当( )丧(丧事)者。”夫(发语词)戮尸,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①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

②禁之奈何:

②凡人之有为(行动)也,非名之,则利之也:

9 哀溺

永(永州)之氓(百姓)咸( )善游。一日水暴甚(突然猛涨),有五六氓乘小船,绝( )湘水(即湘江)。中济(渡河到一半)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达不到平时游泳水平)。其侣曰:“汝善游最(最善游)也,今何后为(呢)?”曰: “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落后)。”曰:“何不去之(扔掉它)?”不应,摇其首。有顷( ),益怠(更加乏力)。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极点),蔽(糊涂)之甚,身且,何以货为①?”又摇其首,遂溺。 (选自柳宗元《柳柳州集》)

①身且,何以货为:

10 工之侨为琴

工之侨得良桐(好的桐树)焉,斫(砍削)而为( )琴,弦( )而鼓之,金声而玉应(发出钟磬般的声音。金和玉作状语),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①,使国工(全国第一流的乐师)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②(跟漆工商量。诸,之于),作( )断纹焉( );又谋诸篆工,作古款(题识)焉;匣( )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③。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④。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世上少有)之珍(宝贝)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⑤!岂独一琴哉⑥?莫不然矣(万事没有不象这样的)。”

(选自刘基《郁离子》)

①献之太常:

②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

③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④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

⑤悲哉世也:

⑥岂独一琴哉:

文言文前置类型

1. 高中语文问题文言文那些谓语前置什么之类的怎么判断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2. 什么是文言句式类型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第一部分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 *** .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4.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判断方法哪位高手能帮我讲解高中文言文的倒装句

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介宾短语,什么是宾语,什么是定语 如:我坐在床上看着漫画书.这里,我 是主语 坐在床上 是状语 在床上 是介宾短语 看着 是谓语 漫画 是定语 书 是宾语 介宾短语后置,是将本应放在前面的介宾短语放在了后面,如:囤兵三万于关外.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在关处囤兵三万,这里将其后置.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硕鼠》 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余欺”就是“不欺余”.《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3、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4、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中“自信”应理解为“信自”.定语后置,定语应该在中心语(被修饰词)之前,后置原因和宾语前置差不多.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北山年且九十的愚公面山而居.。

5. 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宾语前置是文言文最常见的特殊句式.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或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要前置;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代词作宾语,宾语也要前置;为强调宾语,加重语气,借助助词“之”或“是”使宾语提前,有时构成“唯(惟)……之……”或“唯(惟)……是……”的形式.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类型.另外,还有几种形式的宾语前置,在一般的古汉语书籍中讲解不多,但在古文阅读中又经常遇到,这里略作说明: (一)介宾前置.宾语并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便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1、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项羽本记》) 3、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是以”即“因此”,“一以当十”即“以一当十”,“竖子不足与谋”即“不足与竖子谋”.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现在使用的成语“夜以继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一言以蔽之”属于这种形式. (二)并不出现前置的标志词,但为了强调宾语,而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前.如: 1、臣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老夫其国家不能恤.(《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3、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论贵粟疏》) (1)句中,“”“卮酒”分别作“避”“辞”的宾语;(2)句中“国家”作“恤”的宾语;(3)句中,“四方”作“择”的宾语.为达到强调宾语的目的,而提前到动词宾语之前. (三)一则为了强调,二则为变长句为短句,以加强句子的灵活性和表现力,而把宾语提前,并独立出来.如: 1、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2、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3、夫羊,一童子可制之.(《中山狼传》) 这种形式,把宾语提前后常用代词“之”代指.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看,提前了的宾语,又可作全句的主语,即“反宾为主”. (四)有时因为平仄或压韵的需要,而把宾语提前.如: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句中“北望中原”倒置为“中原北望”;(2)句中“应笑我多情”倒置为“多情应笑我”;(3)句中“无觅英雄”倒置为“英雄无觅”.这种形式多见于诗词和韵文中. (五)“相”有时表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有指代作用,作宾语,放在动词前面.如: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孔雀东南飞》) 2、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3、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黔之驴》) 4、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1)句中“相”代“我”(刘兰芝),作“谴归”的宾语;(2)句中“相”代“他”(焦仲卿),作“逢迎”的宾语;(3)句中“相”代“它”(驴),作“知”的宾语;(4)句中“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 (六)“见”在动词前,表示受事者自己,有指代作用,指“我”“自己”,充当句子的宾语.如: 1、.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2、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3、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4、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1)(2)句中的“见”代“我”(刘兰芝),分别作“丁宁”“录”的宾语,即“嘱咐我”“记住我”;(3)句中“见”代“我”(王安石),作“恕”的宾语,即“谅解我”;(4)句中“见”代“我”李密),作“背”的宾语,即“背离我”(指去). 上述古汉语中的几种宾语前置,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能够识别和理解,则有益于文言文的阅读.。

6. 古文特殊句式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并举出课内的例句.

中学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动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宾语(名词性语言单位)=动宾短语,及物动词与后面的宾语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可是,在文言文中,时有将宾语放在动词前面的语言现象,即“宾语前置”.现将常见的几种类型归纳于下.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恶、何、奚、曷、胡、恶、安、焉“等.(1).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2). 沛公安在?《鸿门宴》(3).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就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1).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离骚》(2). 不吾知其已矣兮.《离骚》(3).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3、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之”“是”在这类句型中作结构助词,无实义,只作宾语前置的标志.(1).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4). 惟命是听 (成语)(5). 惟利是图 (成语)(6).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7).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l 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名词性语言单位)=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它经常放在谓语前充当状语,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放在谓语后充当补语,对谓语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要注意的是,它的结构是介词在前,宾语在后.可是,在文言文中,这种介宾短语时有将后面宾语提前到介词前面的现象,即介词宾语前置.常见情况有以下几种.(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1、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恶、何、奚、曷、胡、恶、安、焉“等.(1).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岳阳楼记》(2).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4).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5).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6).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7).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8).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2、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宾语,也可以将宾语前置.(1). “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是”是一般代词.)(2). 一言以蔽之(“一言”是名词短语)(3).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秋”是名词.)3、方位名词作介词宾语时,有时也将宾语前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者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7. 文言句式的种类有哪些

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刘备天下枭雄.(……)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3.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余马首是瞻. 惟你是问. ⑷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以后世无传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女夕以. 夜以继日 4.成分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5.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

文言文各种句式特点详细点的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除了“疑问句、否定句”之外,其他叫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一. 判断句(10种类型)

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2. 此帝王之资也。(……也)

3.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者,……)

4. 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

5.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

6.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

7.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为)

8.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则)

9. 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即)

10.巨是凡人。(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

二.被动句(9种类型)

1.而君幸于赵王。(……于……)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4.受制于人。(……受……于……)

5.为天下笑,何也?(为)

6.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7.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8.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9.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三.疑问句(不是特殊句式)

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能发出疑问的句子叫疑问句。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二者有时全用,有时不全用。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借否定词“不”)

(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 (借疑问词“谁”)

四.否定句(不是特殊句式)

文言的否定句,必须用否定词(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

五.词序(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2)介宾结构。

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A、甚矣,汝之不惠!

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六.省略句  

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的省略。

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②蒙后省③不规则省略)

例: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承前省)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

③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不规则省略)

2.省略谓语(包括承前省和蒙后省)

例: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承前省)

②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蒙后省)

3.省略宾语(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③省略兼语)

例:①可烧()而走()也。(动宾)

②竖子,不足与()谋!(介宾)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省兼语)

4.省略介词

例:故久立公子()车骑中。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七.固定结构

1.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2.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3.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4.得无……乎(耶)?

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

5.无乃……乎?

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翻译为“恐怕……吧?”

6.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7.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

8.……孰与……

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

9. 何……为?

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

10. 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现代文学句式除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还有什么?古代文言文的4中句式又是什么?

现代文学句式除了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还有祈使句,反问句,排比句,比喻句,强调句等。

古代文言文的4中句式:

(一)、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二)、判断句

(三)、省略句

(四)、被动句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回答者:香砌 - 魔法师 四级 12-17 11:12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