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意思

2.《心经》中有一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3.请问大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什么意思 ?

4.亦复如是的是什么意思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意思

亦复如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亦复如是的意思和造句

“色不异空”的意思是,一切有形的物质都是虚假的。佛教认为,一切有形的事物都是由因缘产生的,就是由各种条件凑到一块产生的,条件不存在了这个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空不异色”的意思是,虽然事物都是虚假的,但又确实存在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色和空是非一非异。我们既不能说事物是不存在的,又不能说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是虚假的存在,既虚假,又存在,这是中道。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意思是,佛教认为人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组成的,色指物质,也就是人的身体,受想行识则指人的一切感受、思维、行动与认识,也就是人的精神。既然物质是虚假的存在,那么一切精神现象也都是虚假的存在。

扩展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义理。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和现象,而这些事物和现象是由因缘聚合产生;空是事物的本质,有从空中生。外在为空,表象为空,内在为本,实质为本。

色、空从本源上说,是一体的。色是空性“因缘和合”而产生或幻化而出;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或表相。色来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则是色的本源或本质。一切色都可以回归其本性,也就是回归到空性。当色回归到空性或本源,也就是成佛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经》中有一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结合前文:色既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既是空~意既色空不二。“色”指“有形”也就是“物质”。物质都具有一定形态,占据一定的空间。一切物质都是依缘而生,借助、依赖各种条件才能存在。既为缘起法,物质就没有实在的、独立的自性,本质就是空。色是物质的表现形态,空是物质的属性。二者不可分割,所以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四蕴和色蕴一样,也是空有不二。

佛教用语,“五蕴皆空”中“五蕴”中除了“色蕴”之后的四蕴。出自《般若波若蜜多心经》。

世界的所有事物都由五蕴和合而成。

五蕴分别为:色、受、想、行、识。

《心经》首先说五蕴中的色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然后说五蕴中的其它四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是这样。

如果将受蕴代入,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其它的也可照此代入,简洁的亦复如是,省略了繁复的代入语句。

请问大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什么意思 ?

意思是,因果并不是可以分开的,有因有果,但之前的果就可以变为后来的因,是所谓因果循环。

色即因,空即果;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因同果,果同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受想行识:应该分开来看,即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都是如此。

[色不异空] 的色是代表物质的现象,指存在的东西,也就是具备形体之物。空,并非虚空或无之意,更不是表示什么都没有,都不存在的意思,而是 指[没有实体性]、[没有自主性]的就叫做空。

不异,可以解释作[不离],世间的物质现象在形相作用上虽有种种差别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的性:无实体无固定的性。我们姑且称它为[空]或[空性]。

[色不异空] ,是指一切事物都不离空性的存在,以眼睛可以看见的最具体的物质来说,它是由众多因缘条件造成而存在的,因此一切物质虽然存在, 却没有实体性,自主性。所以说[色不异空],由于本身没有固定的实体性,所以可以随因缘条件而变化,所谓[空不异色]。

[空不异色]是说明空性的显现,是不能离开一切法而有的,并非灭除物质,等物质变坏灭了,然后才知道它是[空],无自主性。当它宛然存在的当下,就要觉察到无我,无常的道理,才能彻悟其空性。

只要我们稍加思考[有形之物,皆不离空] 的道理,并不难了解.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切的体悟到:不管如何坚固、豪华、伟大的东西,其实都没有实体性,它只是因缘组合的现象而 已,唯有超脱心中的执着,人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色不异空,等于色即是空。[空不异色] 等于空即是色。这四句的意境都在说明物质现象皆依各种因缘条件而产生的。也依于不同的因缘条件而消失,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依因缘 存在而无实体性的,所以说,色尘事物,一切皆空。

佛教指示我们以[空] 来观察世间一切事物,并非要我们对事物绝望,或以悲观消极的态度来对待一切,而是让我们了然大悟,确知世间一切的真实现象。不要 一味向外追求不实的东西,应反观自己的内心,发掘自性智慧,建立一个新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扩展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历史、宗教地位

这部经文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

英国佛经译者爱德华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

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同时《心经》与禅宗的经典有异曲同工之处,而《金刚经》则被禅宗奉为至高无上的经典。

百度百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亦复如是的是什么意思

“亦复如是”,出自《金刚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万物都是无常的,一切都如影像、泡影、梦幻和闪电,都是短暂的。我们不能依附于这些表象,而应该了解事物的本质,寻找永恒的真理。这一思想深刻地体现了佛教的理念,它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要放下那些一时的虚荣和欲望,去探寻更深刻和真实的事物本质。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刻,让自己更加地沉淀和平静。

“亦复如是”这句话直接受到了现代人的追捧。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渴望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寻求一个内心宁静的空间。这种渴望也促使着人们探寻自己的内在世界,追寻生命中更深刻的意义。我们应当多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学会减缓生活的节奏,去探究自己内在深处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从心灵的深处找到生命中真正的意义。

“亦复如是”这个表述不仅仅适用于佛教的信仰和理论,在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中也有其广泛的应用。在文化传承、社会变迁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亦复如是”都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理论告诉我们,一切在不停地变化和演变,我们应该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去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去寻找并理解世界的本质。我们必须意识到,每一个事物都可以存在多种解释,我们需要多方面的思考和碰撞,才能够真正理解和应对这个多变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