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马六猴打一动物-五马六猴打一动物谜底
1.五什么六猴成语
2.五马六猴的典故
五什么六猴成语
五马六猴。
五马六猴的释义:形容不守规矩、不受管束的人。
马:
马(mǎ),草食性动物。在4000年前被人类驯服。普氏野马(Przewalski's horse)(66个染色体),家马(64个染色体)可以杂交有可育的后代,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全世界马的品种约有200多个。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小。马匹主要用于马术运动和生产乳肉,饲养量大为减少。但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马仍以役用为主,并是役力的重要来源。马的主食是草。
不同品种的马体格大小相差悬殊。重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到200千克,体高仅95厘米,所谓矮马仅高60厘米。
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俗称夜眼),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毛色复杂,以骝、栗、褐色、青和黑色居多;皮毛春、秋季各脱换一次。
汗腺发达,有利于调节体温,不畏严寒酷暑,容易适应新环境。胸廓深广,心肺发达,适于奔跑和强烈劳动。食道狭窄,单胃,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
无胆囊,胆管发达。牙齿咀嚼力强,门齿与臼齿之间的空隙称为受衔部,装鞍时放衔体,以便驾御。根据牙齿的数量、形状及其磨损程度可判定年龄,听觉和嗅觉敏锐。
两眼距离大,视野重叠部分仅有30%,因而对距离判断力差;同时眼的焦距调节力弱,对500米以外的物体只能形成模糊图像,而对近距离物体则能很好地辨别其形状。头颈灵活,两眼可视面达330°~360°。眼底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感光力强,在夜间也能看到周围的物体,马是站着睡觉的。
与一些拥有惊人智商的啮齿类动物一样,马也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拥有惊人的长期记忆力。根据《动物行为》杂志刊登的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与驯马师等它们熟悉的人有过愉悦经历的马--尤其是那些受到鼓励的马--在分开几个月后更有可能记住这些人,同时也对这些人表现出更大的喜爱。
此外,这些马也更有可能亲近它们并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行为就是用鼻子嗅和用舌头舔。研究人员表示这种行为说明马会形成与人有关的积极记忆,也是一种高智商动物。
五马六猴的典故
五马六猴的典故如下:
“五马六猴”这个词语是一个成语,它来源于中国民间谚语,意为“众多不安分的、难以管束的人”。这个成语的字体表面的面意思是“五匹马和六只猴子”,但实际上它并不是指具体的五匹马和六只猴子,而是用这些动物的形象来象征众多的人。
扩展知识: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当时民间有句谚语叫做“五马六猴,一窝猴”,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地方有五匹马和六只猴子,那么这个地方的人就会很不安分,难以管束。这里的“五马”是指五种难以控制的动物,而“六猴”则是指六种难以控制的动物,因此两者合在一起就象征着众多难以管束的人。
这个成语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形容人的词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性格倔强、不服管教、喜欢自由的人。这些人可能会因为不愿意受到约束而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因此这部分人们被人们形容为“五马六猴”。
除了形容人之外,“五马六猴”这个成语还可以用来形容事物杂乱无章、毫无秩序。例如,如果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言行举止毫无章法、杂乱无序,就会被别人形容为“五马六猴”。
在中国文化中,“五马六猴”这个成语被广泛使用,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难以管束、不守规矩的人。这个成语的形象生动、易于记忆,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之,“五马六猴”这个成语是一个形象生动、易于记忆的词语,它既可以用来形容人,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它在中国人民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