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而诛-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
1.对某个人的错误不提醒,让他犯更大的错误,从而得到惩罚,出于什么典故?
2.不教而诛是何意?出自于哪?
对某个人的错误不提醒,让他犯更大的错误,从而得到惩罚,出于什么典故?
这是不教而诛的典故,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宪曰》。孔子有个弟子,名叫颛孙师,字子张。有一次他问先生:“怎么样才可以治理好国家的政事?”孔子说:“尊奉五种美德,除掉四种恶政,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子张又问:“五种美德是哪五种呢?”孔子说:“不加以教育到时候就(不教而杀),这叫虐;平时不督促到时候就要成绩,这叫暴;开始懈怠,又突然限定期限,这叫贼;给别人财物,出手又悭吝,这就叫小家子气。这就是我说的四种恶德!”
不教而诛成语解释
解释:诛:杀或惩罚。事先不加教育;出错或犯法就惩罚或杀戮。
出处:先秦荀况《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释义:不进行教育而光,这样虽然刑罚多但压不下歪风邪气;光教育而不实行刑罚,这样做坏事的人就受不到惩戒。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不教而杀
相反词:仁至义尽、谆谆教诲
成语造句:惩办主义不教而诛,不仅不能教育犯错误的人改正错误,反而会伤害他们,达不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不教而诛是何意?出自于哪?
“不教而诛”是从“不教而杀”一语变化来的。它的意思是平时不加管教,一旦犯了罪便轻易处。可用它讽喻平时不教育,一旦出了问题便一棍子打的作风。
此典出自《论语?尧曰》:“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这段话意思是说: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说:“怎样才可以管理政事呢?”孔子回答道:“尊重五种美德,排除四种恶政,就可以管理政事了。”子张问题:“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答道:“君子使老百姓得到好处,而自己却不耗费;让老百姓劳作,老百姓却不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子张问题:“怎样才能使老百姓得到一些好处,而自己却不要耗费呢?”孔子答道:“叫老百姓做对自己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老百姓有好处而不让自己耗费吗?选择老百姓能干的活,让他们去干,谁还会怨恨呢?自己追求仁德而得到仁,怎能叫做贪图财利呢?无论人多人少,势力大小,君子都不敢怠慢,这样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君子衣冠整齐,目光严肃端正,使人望而生畏,这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子张问题:“那什么是四种恶政呢?”孔子回答道:“事先不教化而,叫做虐;事先不预告,而要求立刻成功,叫做暴;命令下达得很晚,又要求限期完成,叫做贼;给人东西,却十分吝惜,这就叫做小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