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唐圣教序原文和译文

2.圣教序逐句译文

3.谁可以帮我把圣教序用白话文翻译一下

4.净土寺的东都净土

5.圣教序译文逐句释文

大唐圣教序原文和译文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仙露明珠的意思是什么

大唐圣教序原文和译文:

原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已含生;四时无行,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象显可徵,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吕,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甚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凝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行分际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隐之世,人(一作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像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一作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概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威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警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种寒暑,蹑霜露(一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起。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爱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部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乾焰,共拨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唯人所托。

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华;莲出绿波,飞尘不得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恁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成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译文: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所以天地的形象易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审,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

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音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当今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礼仪。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世道更替,法度发生了变化。

早先佛祖那光辉的容颜被一种颜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天世界之上: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它身上的三十二个昂著特征都清晰可见。干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才得以从生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于是先辈说的有道理的话得以长久地传播,也才能在广阔的大地上引导众生度过苦难。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的正教很难广泛流传,各种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华统一归属到一起;而邪僻的不正当的学问却容易使人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观点;有时沿袭着旧俗便产生了争执。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学说,就暂时沿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流传。

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他从小就很聪明,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三,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饮的景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比?

所以他智慧超群,没有牵挂,精神清透,并不显露;他超出“六空”,不同于常人,多少年来没有人可以和相比。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曲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裴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因此他向往净十,就到西域去求学。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他拄着拐杖独自远行。途中艰险无以计数,早晨的漫天飞雪,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月难辨方向。

在万里山川之上,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身影;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脚印。他凭着对佛祖的诚心,视付出的辛苦为小事,期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他游遍了西域各国,历时一十七年。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探询追寻正教。

他经双林;到八水,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他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他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对干“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他很快就牢记在心中,对“八藏”“二箧”的`佛学理论,他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水,滔滔不绝。

干是玄奘从所经过的大小国家中,总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传布,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象及时雨一样遍洒在大唐的国土上。

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熄灭了火屋里燃烧的熊熊烈火,(解救众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不再迷失方向;佛光普照,驱散了昏暗,照耀着众生到达超脱生的彼崖。因此懂得了做恶必将因果报应而坠入苦海,行善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升入天堂。

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为。比如桂花生长在高高的小岭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够滋润它的花朵:莲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飞扬的尘十就不会玷污它的叶子。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洁净,桂花原本贞洁,的确是因为桂花所依附的条件本来就高,所以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莲花依附的本来就很洁净,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

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更何况人类有血有肉有思维,却不能凭借好的条件去寻求幸福。希望这部《大唐三宿圣教》经得以流传广布,象日月一样,永放光芒;将这种福址久远地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发扬广大。

圣教序逐句译文

圣教序译文如下: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流传到东汉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传布着慈爱。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佛的语言还没完全传播开而教化的方式已经完成。当佛教深入人心,恒显于世,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世道更替,度发生了变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佛陀金色之相;不用镜子而观照三千大千世界。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佛像不用任何凭借即能显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丽象:美好的形象。开图:展示描绘。空端:无有凭借。,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从三途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佛陀遗留的经说长久地传播,引导众生按十地修行。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

然而真正的佛教难以追溯,所以不能统一到根本归属。

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而邪僻的不正当的学问却容易使人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观点,有时沿袭着旧俗便产生了争执。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学说~就暂时沿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流传。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

他从小就很聪明~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比,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所以他智慧超群~没有牵挂~精神清透~并不显露,超脱六尘~不同于常人~多少年来没有人可以和相提并论。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他拄着拐杖独自远行。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

途中艰险无以计数~早晨的漫天飞雪~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月难辨方向。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在万里山川之上~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身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脚印。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诚心愿望为重,千难万苦的辛劳为轻,期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他游遍了西域各国,历时一十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探询追寻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

他经双林、到八水,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

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探寻到幽深神妙的途径~精通了深奥的学问。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对于“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他很快就牢记在心。对“八藏”“三箧”的佛学理论,他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水,滔滔不绝。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于是玄奘从所经过的大小国家中,总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传布,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象及时雨一样遍洒在大唐的国土上。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熄灭了火屋里燃烧的熊熊烈火,,解救众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不再迷失方向,

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佛光普照,驱散了昏暗,照耀着众生到达超脱生的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

因此懂得了做恶必将因果报应而坠入苦海,行善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升华。

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为。

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禄波,飞尘不能污其叶。

比如桂树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云露才能够滋润它的花朵,莲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飞扬的尘土就不会玷污它的叶子。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洁净,桂树原本贞洁,的确是因为它们所依附的条件本来就高,所以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所依附的本来就很洁净,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

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

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更何况人类有血有肉有思维,何不凭借好的条件去寻求幸福:

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希望这部佛经得以传布广播,像日月一样永远散发着光辉;使这福祉长久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且至高无上。

《圣教序》的由来:

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到达印度。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玄奘艰苦取经伟大精神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大家认为这篇碑文,非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足贵”,然羲之乃晋人,不可再起而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文工作。释怀仁原是一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人,据说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怀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全文。太宗为了方便怀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许将宫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迹供给钩摹缀集。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心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清人蒋衡在《拙存堂题跋》中说:'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一气挥洒,神采奕奕,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集字圣教序》问世后,宋、明、清以来的历代书家对这一作品评价甚高,称之为'百代模楷。模仿羲之书,必自怀仁始。'的确,这一碑刻充分地表现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美典雅和灵动多姿。此碑功德无量,直至今日仍是我们学习书法不可多得的珍贵碑帖。

谁可以帮我把圣教序用白话文翻译一下

《圣教序》原文及白话逐句对照翻译: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大概都能听说过:“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说宇宙混沌之初,是由两仪,即阴仪,阳仪这两个抽象的对立统一成分组成的。阴仪,阳仪,作为具体的表象之一,就是地和天。显示出天覆盖地,地承载万物,以此来包含天地间一切有生命的物类。四象作为具体的表象之一,就是四时---四季。四季不能象二仪那样可用有形的天地来作表象,但它却正是无形地通过天气的冷热变化来促成万物的生长。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或粗略的或详细的来观察天地,一般平庸,少知识的人都可以观察到其中的一些特征。而要洞察阴阳的本质,就是贤人哲士,有知识的人,也很少能穷究其“数”,即难以穷究种种事物的本质和其变化规律。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于天地而难穷者, 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是起始于阴阳且被作为具体的表象之一,而易为人们所认识,正是因为天地是有形,即是有表象的。而阴阳处于天地之间,而难以彻底的认识其本质就是因为阴阳是无形的。阴阳还概括的抽象的无形的代表着种种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故知像显可徵,虽愚不惑;行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作为像,如天地这个像,显露在外,是能得到现实的验证,即使是缺少知识的人,也不至于就会被迷惑。而其像,其形,不能显露在外让人看到,即使是有知识的人,也犹有被迷惑而仍然掌握不了,其抽象的种种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

况乎佛道从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何况圣教佛道崇尚无形的虚空,它运用深奥的自我修性的方法,来控制自己,使心灵能达到空寂的境界。并以此来广泛地普济,普渡不同品质的芸芸众生,运用佛典,佛法来抵御从各个方面侵袭本性的各种邪恶的欲念。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於宇宙,细之则摄於毫厘。

佛典,佛法所发挥的作用与威力,至于无上,即是指无有止境的;想要抑制其神奇的威力,而无下,下与上相对,即是指也是绝无可能的。其作用与威力之大,可大到遍布于整个世界;要说细小,最小的事物也可以从佛法中吸取力量。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1

佛道不生不灭,不灭不生。佛道本身就是历经各种劫难,却并未因之而衰绝。佛道更是或明或暗的以其作用与威力,造福于众生而延续至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佛道凝含着神妙的玄机,遵循佛法去做,可谁也无法知道自己修成正果的边际在哪里。佛法的流传湛深而寂远,要从中来探究某些佛法的做法,也很难掌握佛法的本性。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所以想到那些平凡无知的,庸碌浅陋的芸芸众生,虽然对佛道能极为投入并感到兴趣,但这些人对崇尚虚空的,极其深奥的佛道,果真都能毫不会产生一丝疑惑吗?

然则大教之兴,基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城而流慈。

然而佛教的兴起,其根基在于西土。在东汉,腾越而至朝庭上下,让人们从迷惘的物欲梦中醒悟过来。从而照亮了东土,使佛教的慈悲为怀的理念,得以广泛地流传。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早在佛教各派流传之初,佛典并未广为流传,却也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当今当佛经广为传播的时候,人们也能敬仰其德而皆遵循。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但到现在,佛道的传播中,随着世代的更替,加上不同流派的互相干扰,也产生了不少阴暗面。这就亟须将不同的礼仪统一起来,使之合乎当今的需要。因为佛祖的真正的光辉已被掩盖,,导致佛光不能普照于大千世界;而展现的佛祖的美好形象,只能端坐在空中,昭示出其三十二种各类不同的法相。却不能让芸芸众生心悟佛性。

於是微言广被,拯含类於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於十地。

于是各种精微的不同教派的作法,覆盖于世,均想以其作法来拯救万物于生轮回之道。就像古代的遗训那样,被久远的宣导众生在广袤的大地上。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於焉纷纠。

可是真正的佛教很难受众生的敬仰,互相指责的各个不同流派的宗旨,也很难统一起来。因为曲解正宗佛法的各流派的做法,比较容易为人们所遵循。因此佛教中正邪之间的纠纷常时起时伏,连绵不断。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所以佛性的本质是“有”还是“空”纷争迭起,或因佛事的习俗各有不同而难辨 2其是是非非。佛教中的主流大乘教派,与佛教的原始教派和一般的较小的不同流派所组成的小乘教派之间,随着世代的变迁,也各有其兴盛,衰落。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

先苞四忍之行。

玄奘法师是佛门中的领袖人物。从小就很聪敏并能真诚敬佛,因此能早早心悟佛法中的析法,体法,及妙如的真空心法。因他能长期坚持忍行苦谛,身谛,天谛,道谛这四种佛法,所以成长以后,他的神情性格与佛道也能极相契合。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松林中的清风,湖水中的明月,也难比其神态的清纯华秀;仙人收集的晨露,晶莹的珍珠,又怎能与他的光辉润泽相比。

故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所以他的心智直通佛道而无烦累,也可测知其并不显露于外的神情。他能超脱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远远的胜过所有的人。千年以来,也没有一个人能与之相比。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凌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

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玄奘法师精心修身以明佛性,却常为正道的佛法的日益衰落而感到悲伤。参道之余,也常为佛门中的佛典,长久以来被谬传而感慨。因此常想到要分门别类去分析佛理,使能广泛的为众生所了解。同时要去伪存真,专为后来的参佛者作为新的开始。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因此翘首心仪佛之净土,为求佛法而游历于西方。不去考虑路途是否遥远,是否有多大的困难。身持官书文牒,孤身本着自己的心愿走上征途。

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在旅途中,有时早上大雪纷飞,道上无人,路已迷失在雪下;有时傍晚则沙尘暴起,使得空旷的野外,黯然迷失于天际。万里山野平川,有他拨开重重烟霞在行进中的身影;百重寒冬酷暑,有他踩着冰霜雨雪在前进中的踪迹。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他极重视对佛的虔诚,对旅途的艰难困苦则不屑一顾。为求深奥的佛法,使能完成自己的心愿,他走遍了西方佛家兴盛的各个地方,共计历时十有七年。

3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他历经崇仰佛教的各个邦国,以征询探求佛法的真谛。探访了多少林中河边的佛教圣地,以此来深刻体会佛法的本性,感受佛的风范。并在鹿苑,鹫峰,瞻仰佛祖在宣讲佛法时,所产生的奇异境界。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迹(音:责 非迹字)妙门,精穷奥业。

承受中国古代先圣的至理名言,同时也受教于佛教的贤哲活佛。细致的探求佛门的事迹,精微地穷究深奥的佛典。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并达到了大小乘各派的五条戒律的佛法,能来回奔驰于内心;同时能把多种经,律,论及古代的佛籍译文,滔滔不绝的诵念于口中。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于是从其所经历过的各个邦国中,总共收集佛教的三藏——经,律,论的主要经典,合计有六百五十七部。译成汉文,以传布于中原华夏,来宏扬佛教中这一伟大盛事。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佛的慈悲之心一如云朵,引自西方的极地;佛法之道一如雨露注入于我东方,乃至极边远的地方。佛教典籍中残缺部分乃得以修复整合;芸芸众生的罪恶,得以消除而回归于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就像用水来熄灭屋中干烈的火焰,来一起拔掉迷途的祸根。也像把被搅浑的慈悲之水,变得更加清朗洁净,使能共同普渡苦海,到达佛的超脱一切的彼岸。由此可知,为恶的将以其所做的恶业坠入地狱;为善的则将以所结的善缘进入佛的乐园。其升坠的原因也皆是人本身之心业所托,是善念还是恶念罢了。

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就像是玉桂树,生长在高山岭上,洁净的雨露方能滋润其花。荷莲出于清粼的水波之上,飞扬的尘土就不能污染其叶子。这不是说莲的本性洁净,桂树的本性贞洁,而是因为它所依附的基础就高,既要生长在高岭,还要有雨露的滋润,那样,就不会受卑贱的事物之所累。同样的所凭藉的是洁净,那就不会被肮脏的东西所沾污。

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4

综观花草树木并无知觉,犹能受善的滋养而成就其善事,何况是人,在伦理上就能分清善恶,哪有已结缘于善庆而不去求善的呢?所以希望这些佛教的经典,得以广泛流传,像日月那样永放光辉;由这带来的福缘能长久的普施人间,使能感到它将与天地同在一样广大。

(以上是《圣教序》全文译文。后另有唐太宗的徐敕及唐高宗的《记》及笺答。)

唐太宗徐敕: 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

唐太宗为玄奘上书而写的诏令 我的文才,有却于贵重的玉器,文采也逊于宏博练达。至于佛教的经典,更未得闲认真的阅览。

昨制序文,深为鄙拙。惟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

昨天写的《圣教序文》自觉难登于大堂,只怕所写的,有污于高贵的翰墨之林,就像把瓦砾堆呈于明珠之中。

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益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顷刻间收到来书,实感过奖。再三自我内省,终觉难以掩饰自己的不足。哪里能受如此的褒奖呢?至于能得空有劳作书,特致谢意!

皇帝在春宫述三藏。

这是太宗皇帝在春宫,为玄奘三藏法师所述的诏令。

净土寺的东都净土

净土寺历史久远,据说是著名佛学大师玄奘首次剃度出家之处,唐太宗撰写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文中所写:“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概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文内“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是说净土寺的松、水和风光条件,虽不足以比得上陕西的华清池,但其独特的仙露,却培育出了像玄奘法师这样的明珠。“翘心净土”,是对佛学大师玄奘首次在净土寺剃度出家之处的赞誉和肯定,使净土寺永远在历史的典籍中留下闪光的名字,这是中国所有的寺院所难有的最有意义的品牌价值。“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概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太宗皇帝对玄奘大师在净土寺精研佛学情景的精彩描述,为后世留下了当年玄奘大师在净土寺出家行时的珍贵史料。“翘心净土,往游西域”。道出了玄奘大师由洛阳净土寺出发到西域求法去经的历史真相。

《洛阳市志》记载:“玄奘,俗姓陈,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玄奘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少时因为家境困难,跟着他二兄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一岁(611)就熟习《法华》、《维摩》。十三岁时(613)洛阳度僧,破格入选。”《大正新脩大藏经》第四十九册《释氏稽古略》载:“(唐高宗)七月诏迎玄奘法师入居西明寺。四年十月。帝以玉华宫为寺。追崇先帝。诏玄奘法师居之。五年帝幸东都。敕召僧义褒慧立等赴洛京,见帝于合壁殿。叙论称旨。留住东都净土寺。”

净土寺出土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净土禅寺记》石碑,记载该寺曾由当时的“布政司、县政府、以及伊阳、嵩县的僧会,会同洛阳乾明寺、汝州风穴寺、洛阳龙泉寺、嵩县龙泉寺等众多的寺院主持---大明嘉靖十一年岁在壬辰孟冬望日后十日立碑”。

圣教序译文逐句释文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玄机,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流传到东汉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传布着慈爱。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佛的语言还没完全传播开而教化的方式已经完成。当佛教深入人心,恒显于世,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世道更替,度发生了变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佛陀金色之相;不用镜子而观照三千大千世界。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佛像不用任何凭借即能显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丽象:美好的形象。开图:展示描绘。空端:无有凭借。,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从三途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佛陀遗留的经说长久地传播,引导众生按十地修行。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

然而真正的佛教难以追溯,所以不能统一到根本归属。

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而邪僻的不正当的学问却容易使人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观点,有时沿袭着旧俗便产生了争执。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学说~就暂时沿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流传。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

他从小就很聪明~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比,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所以他智慧超群~没有牵挂~精神清透~并不显露,超脱六尘~不同于常人~多少年来没有人可以和相提并论。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他拄着拐杖独自远行。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

途中艰险无以计数~早晨的漫天飞雪~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月难辨方向。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在万里山川之上~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身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脚印。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诚心愿望为重,千难万苦的辛劳为轻,期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他游遍了西域各国,历时一十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探询追寻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

他经双林、到八水,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

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探寻到幽深神妙的途径~精通了深奥的学问。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对于“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他很快就牢记在心。对“八藏”“三箧”的佛学理论,他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水,滔滔不绝。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于是玄奘从所经过的大小国家中,总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传布,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象及时雨一样遍洒在大唐的国土上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熄灭了火屋里燃烧的熊熊烈火,,解救众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不再迷失方向,

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佛光普照,驱散了昏暗,照耀着众生到达超脱生的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

因此懂得了做恶必将因果报应而坠入苦海,行善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升华。

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为。

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禄波,飞尘不能污其叶。

比如桂树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云露才能够滋润它的花朵,莲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飞扬的尘土就不会玷污它的叶子。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洁净,桂树原本贞洁,的确是因为它们所依附的条件本来就高,所以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所依附的本来就很洁净,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

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

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更何况人类有血有肉有思维,何不凭借好的条件去寻求幸福:

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希望这部佛经得以传布广播,像日月一样永远散发着光辉;使这福祉长久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且至高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