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伦逸群的意思-绝伦逸群形容的谁
1.关于魏延的诗句
2.三国演义
3.自古能征惯战之士无数,为何独尊关羽为圣?
4.有关关羽的简介
5.绝伦逸群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关于魏延的诗句
1.关于魏延的诗句
《咏史下·诸葛孔明八首》
年代: 宋 作者: 陈普
关羽不能当一面,魏延何敢比淮阴。
流星只缓身徂落,一木终能作邓林。
《读史》
年代: 宋 作者: 陆文圭
魏延及杨仪,两人蜀俊乂。
各怀专忌心,曲直竟谁在。
孔明惜其才,未尝辄偏废。
渭南反斾归,师在千里外。
朝臣意左右,魏为杨所害。
杨亦不得,晚用姜维辈。
蜀竟以是亡,束手付邓艾。
艾复矜其功,受制于钟会。
四人共一律,皆以专忌败。
家国莫不然,鸣呼可为戒。
2.关于“黄忠”“黄汉升”的诗句有哪些诗句:
1. 罗贯中:将军气概与天参,白发犹然困汉南。至甘心无怨望,临降低首尚怀惭。宝刀灿雪彰神勇,铁骑临风忆战酣。千古高名应不泯,长随孤月照湘潭。
2. 杨戏:将军敦壮,摧峰登难,立功立事,于时之干。
3. 诸葛亮: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4. 陈寿: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5. 罗贯中:老将说黄忠,收川立大功。重披金锁甲,双挽铁胎弓。胆气惊河北,威名镇蜀中。临亡头似雪,犹自显英雄。
1.人物简介: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1]),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在定军山一战中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升任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改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谥刚侯。黄忠在后世多以勇猛的老将形象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三国演义》里,刘备称汉中王后将其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黄忠的名字在中国也逐渐成为了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2.艺术形象:
小说《三国演义》里,黄忠出场于第五十三回,刘备于赤壁之战大获全胜,趁机夺取江南四郡,时黄忠镇守长沙郡,关羽率五百校刀手来攻,与黄忠大战,关羽用拖刀计将黄忠击败,但不忍将其。次日,黄忠计诱关羽,为报关羽不杀之恩,用弓箭只射关羽盔缨,但太守韩玄却因此怀疑黄忠有二心,想将黄忠斩首,但遭魏延劫场,韩玄被杀,黄忠与魏延一同投降。
3.歇后语:
1. 黄忠射关公---手下留情
2.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3.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4. 黄忠出阵---不服老
5. 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3.关于魏延的不算,他是冤枉的 蜀国名将魏延是三国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有人说他是蜀汉后期最为重要的大将,因“性矜高”而与“平日诸将素不同” ;屡次北伐时,“延每随亮出,欲请兵万人,与亮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深为一生谨慎的诸葛亮所“制而不许”。建兴12(公元234)年秋,在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因与丞相府长史杨仪争夺蜀汉最高军事统帅权,被诬以叛蜀而遭杨仪部将马岱所追杀,为后人叹惜不止,深以为冤。
如冒鹤亭先生就在《疚斋日记·读三国志蜀志》中云: “魏延之反,亦冤辞也。其人过于自负,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故诸葛卒后,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
府亲官属(指长史以下)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约束),作断后将乎!’。盖欲遣行者护丞相丧归,自留渭南,与司马决斗。
其才不及诸葛则有之,其兴复汉室之心,与诸葛同也。而杨仪素与延不平,不欲下之,便引诸营相次还,延于是怒,先仪南归,烧绝栈道,使仪归不得。
此则逞一朝之忿,而忘君国之大事矣。陈寿于延传末云:‘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就背叛。
’斯为得之。蜀中人才本少,横加延以反名,长城自坏,仪之肉宁足食哉!” 也有人说“魏延脑有反骨,久后必反”,且多次卖主求荣,为“鞠躬尽瘁,而后已”的诸葛丞相而所不容,并在其后设计除掉之。
这种说法常见于流传甚广的《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毕竟为小说家之言,且大都人都认为它只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不可尽信。况且史书《三国志》中的魏延就看不出反叛蜀汉的意图,正如《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所言: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知人论世,斯为得之。魏延有错,但无反骨,事去千载,言之慨然而又枉然。
且考诸史籍,只见其忠义双全、勇略过人,而无叛蜀之迹。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魏延桀骜不驯的性格和骄傲粗鲁的脾气,导致在关键时刻被人诬以谋反,终惨遭灭门之祸。
正如蜀人杨戏著《季汉辅臣赞》中云: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 因此我们说魏延脾气固然偏激,但在政治上他绝对忠于蜀汉政权,毫无叛蜀之迹。
有问题的只是他性格上的“不协不和”,才导致其身族灭。下面我们将深入探讨魏延所谓的“叛蜀”之说。
二、心存汉室,足见其忠 蜀将魏延是先主刘备最为欣赏和看重的名将之一,也是第一批随刘备西入益州、力定巴蜀的功勋之臣。《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就曰:“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
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战有功,迁牙门将军。”可见,在刘备西取益州的战争中,魏延多次力战有功,从军队的基层开始,一步一步往上爬,以致最终完全取得先主之信任,将镇守汉中的重任交给他。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就曰: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及拨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在当时,汉中是蜀国的最前沿阵地,得汉中,可不仅可北争关陇,而且还能南蔽巴蜀。正如杨洪对诸葛亮云:“汉中则益中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
(《三国志?蜀书?杨》)。蜀将黄权亦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也。”
(《三国志?蜀书?黄权传》)。清人顾祖禹曰:“汉中府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襄邓,西控秦陇,形势最重。”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六)。曹魏若是占领汉中,将严重威胁巴蜀。
当时蜀汉的五虎上将俱在,有“绝伦逸群”的关云长、“雄壮威猛”的张翼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的马孟起、“老当益壮”的黄汉升及“智勇双全”的赵子龙。但先主却把这肩关益州安危的重任交付于魏延,足见其知人善任,对魏延是绝对信任的。
故在大会群臣之际,试问说:“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气干云霄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先主称善,众威壮其言。”
可见其忠义双全、勇略过人。但魏延也不辜所负,在他镇守汉中的十五年里,曹魏从末越过汉中半步。
直至蜀汉后期姜维调整军事部署,采用诱敌深入之术,最终被魏将钟会长驱直入,导致蜀汉的直接灭亡,深为后人叹惜不已,如郭允蹈就在《蜀鉴》云: “蜀之门户,汉中而已。姜维之退屯于汉寿也,撤汉中之备,而为行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拔矣。
异时钟会长驱直入,曾无一人之守,而敌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邓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智者而能见。
呜呼,姜维之亡蜀也。” 以此观之,在蜀国灭亡的后期阶段,若诸葛丞相遗命让“攻守兼备”魏延统军汉中、北进中原,魏国终不能越雷池半步,蜀汉政权也不会在很短时间内灭亡,可历史不容假设。
反观诸葛遗志的继任者姜伯约虽“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但终因其才疏学浅、难堪重负。
4.关于魏延的魏延之忠心日月可鉴,在《三国志》中记载得很清楚:“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然而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却写成了脑后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
作为当年被刘备亲手提拔上来的牙门将,魏延很快就证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刘备手下时间短,在诸葛亮手下时间长。
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魏延曾经 进献过“子午谷奇谋”:“让诸葛亮分拨自己一万军队出子午谷,夺取雍州长安和潼关,诸葛亮自祁山攻雍州,然后异道会于潼关。”可以说这时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即使不能一举统一大业,至少有望将雍州并入蜀地。
当时魏国派驻边防的安西将军夏侯楙乃曹婿,"素无武略","又多蓄妾",因着与魏文帝曹丕的关系才获得这一荷守一方重镇的职位。魏延看准此一机缘,遂大胆向诸葛亮提议道:"给我一万人,自带粮草,循秦岭以东疾进,不出十日可到长安。
胆怯的夏侯楙见我蜀兵天降,必然仓皇而逃。曹丕若想率军亲征,最起码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达。
这样,咸阳以西可一举而定。"今天的公论是:魏延的计划虽然冒险,但成功的可能极大,因为他对当时敌我形势及当地特殊地形的判断都是非常准确的。
考虑到后来蜀国灭于魏国之手,乃是由于魏国大将邓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险"战略,诸葛亮对魏延提议的否决,便只能让我们深感遗憾了。 三国演艺里算反、三国志里是算和诸葛想法不同。
反攻杨仪。
5.请给我写一篇关于魏延的文章,高中生水平 不要太高深哦爱惜魏延
看过《三国演义》很多次了,相比义薄云天的关羽,叱诧风云的张飞,百战百胜的赵云,勇猛无敌的吕布,英俊潇洒的马超,老当益壮的黄忠,忠心护主的典韦,我却更喜欢三国中的一个另类,他,就是普通人很不齿的蜀国大将——魏延,魏文长。
对《三国演义》有粗略了解的人,都知道魏延,但对他的认识莫过于他脑后有反骨,最后命丧诸葛亮算计下,马岱之手。我们很少从魏延一生去挖掘他的人生之路,进而也难以真正的定位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在探讨之前,我们首先要明了,我们是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讨论这一问题,与历史的关系不是很大。日常无事,聊以为乐。
《三国演义》中,魏延首次出场,是刘备率领军民途经他所守卫的城池,他开城迎接,但由于刘备的优柔寡断及文聘的阻拦而至计划搁浅。这一出戏,作为魏延的首次亮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首先,他是一位慧眼识英的人物。当时刘备失魂落魄,流离失所,很多人根本没有认识到刘备的能力及前途,但是魏延放着稳定的职位不做,却一眼认定刘备,可以说此人的眼光独到。其次,他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这是在第一条之上的性格,即他认定的事情他就要做。当他看到自己心慕已久的刘皇叔“活人”站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他果断的行动了:开城迎接。要知道他的官职可不是太守,这个中勇气,不在其位,不知其难。第三,我们可以知道他带兵有道。为何?作为一名城池的将领,并非太守,在当时的情况下,开城纳敌,却有很多士兵相随,可以想象到他的号召力是有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当时是吕布这样做,那么他是很难有这样的结果的,因为我们大家一定还记得当时吕布将他的第一个干爹丁原时无人相随的情景。
这只不过是魏延的第一次出场,就为我们留下了这样深刻的印象,但是,也许由于后人对其的宣传,我们大部分人对他没有太多的留意,所以,这样的细节大家未曾留心也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后面的一些情节,我们很难不看到,因为这些情节很关键,并且左右了魏延的一生。
魏延从逃离后达到长沙,当关羽“战长沙”时,他再次登台。此中他也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在黄忠屡次遭受太守的责难时候,他当机立断,一刀结果,黄忠骑虎难下,不得不降。作为长沙战役的一号功臣,没有任何嘉奖,却要因为“莫须有”的“脑后反骨”被斩,试问给谁这样的待遇谁的心里会舒服。若是张飞早已经杀将出去了,但是,魏延做到了,我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一个字---忍。
作为蜀国的将领,魏延如果没有“忍”字当头,我们可以想象到他很难生存。文有诸葛亮庞统天天算计他,武有五虎上将天天压抑他,他的生存空间不可谓不狭小。要知道诸葛亮的见面礼可不是闹着玩的,平平常常的一句“反骨仔”可能就是刺痛魏延内心的毒刺。
我们再谈论魏延的功劳,从长沙受降后,他经历了西川入侵战,西南讨蛮战,六出祁山战,不可谓不显赫。但是,当评选五虎上将时,为什么他榜上无名呢?关羽张飞我们且不论,武功卓绝且是刘备弟弟,赵云等三人就很值得探讨了。赵云人说常胜将军,但是他长期担任的是刘备侍卫长的职位,正经的大战很少参与,而马超前期在敌人方面是很嚣张,但是来到蜀国后不久就玩完了,相信有卖后悔药的刘备一定会买不少的。而老黄忠呢,确实老当益壮,但是讨伐东吴被一箭搞定,并且于小角色马良(不是神笔)之手,定军山杀夏侯渊还是主要靠法正的作用。因此,我为魏延没有能评选上五虎上将很不平。
我们再来探讨最受人们争议的事件,就是六出祁山中,魏延与诸葛亮关于是否可以从子午谷出兵的争论。史实为:诸葛亮认为从斜谷出兵,攻击长安,以稳为主;而魏延则主张从子午谷出奇兵,突袭洛阳。最后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主张。结果六出祁山而未果。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果。
诸葛亮武仗原病,魏延决议谋反,可惜他识人不真,于马岱之手,人们在这里常常是惊叹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是我却为魏延的失败而叹息。
其实,魏延悲剧的一生,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一个人造成的,这个人就是大家的敬若神明的诸葛亮。诸葛亮与魏延的关系,可以用惟妙惟肖四字来形容。诸葛亮从第一次见面,就给魏延定位为“脑有反骨”,可谓是给了魏延一个下马威,但是,他未曾想到的是,魏延会活得比他都长,并且他竟然成为蜀国后期的主要将领,造成诸葛亮对魏延采取的是“用并防御着”的战略,幸亏在后期诸葛亮得到了姜维,要不我真不知道诸葛亮后将蜀国谁当大任,不是魏延又有谁。
最后,我们也只能用类似周公瑾的遗言作为我们的结束语:“既生亮,何生文长”也。
6.关于魏延的四字成语刚愎自用
拼音: gāng bì zì yòng
解释: 愎:任性;刚愎:强硬固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其佐先谷,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尚书·仲虺之诰》:“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举例造句: 他想起李玉亭所说荪甫的刚愎自用来了。他决定了主意不跟着荪甫跑了。 ★茅盾《子夜》十
拼音代码: gbzy
近义词: 我行我素
反义词: 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歇后语: 木梳给别人
灯谜: 最自以为是的人
用法: 作谓语、定语;十分固执自信
英文: harden the neck
故事: 春秋时期,晋楚因宋国发生战争,楚军打得宋国要投降了就撤军。晋军将领先不听统帅荀林父的命令擅自进攻楚军。楚国大夫伍参对楚庄王说晋军将领先刚愎自用,内部不团结,可以消灭晋军而出兵。结果,楚国大获全胜。
7.三国演义中关于魏延的动作描写的原文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原文节选:
刘琮闻玄德至,惧而不出。蔡瑁、张允径来敌楼上,叱军士乱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敌楼而哭。城中忽有一将,引数百人径上城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众视其人,身长八尺,面如重枣;乃义阳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长。当下魏延轮刀砍守门将士,开了城门,放下吊桥,大叫:“刘皇叔快领兵入城,共杀卖国之贼!”
第五十三回 关云长义释黄汉升 孙仲谋大战张文远
原文节选:
喝令刀斧手推下城门外斩之。众将欲告,玄曰:“但告免黄忠者,便是同情!”刚推到门外,恰欲举刀,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黄汉升乃长沙之保障,今杀汉升,是杀长沙百姓也!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众共殛之”愿随我者便来!”众视其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乃义阳人魏延也。自襄阳赶刘玄德不着,来投韩玄;玄怪其傲慢少礼,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当日救下黄忠,教百姓同杀韩玄,袒臂一呼,相从者数百余人。黄忠拦当不住。魏延直杀上城头,一刀砍韩玄为两段,提头上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长。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
原文节选:
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马。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马超已退。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
8.诸葛亮不听魏延的话,轻兵出子午谷奇袭长安,可惜呀,不然历史要改诸葛亮进攻曹魏的作战目的是先夺长安,再取洛阳,以达 “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的政治目的。他不采纳魏延的建议,而是西出祁山、趋秦陇,从曹魏的薄弱处下手,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这是稳妥的方案。陈寿在《三国志》中认为诸葛亮 “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 ,本人是不能赞同的。
一就当时魏强蜀弱的总形势来看,如果荆州不丢失,仍能按照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两路出兵的方案,则魏延出子午谷袭取长安的作战方案是可取的。荆州丧失后,两路出兵的计划破坏;再加上夷陵之战蜀汉元气大伤,只能以至多十万之众一路出秦川,势难钳击。长安是曹魏在西方的战略要点,城廓坚固,且地处渭水流域的关中平原,交通四达,骑兵往来驰骋方便。即使蜀军趁魏军疏于戒备,突袭加以占领,魏军必然要倾全力来争夺,蜀军至少需用数万人去防守。为一城而把蜀军大部甚至全部兵力投入,蜀军补给困难,后备力量薄弱;而魏军补给方便,后备力量雄厚,相持下去,蜀军孤军远守,全军堪虞。如若袭取不成功,蜀军以不多的兵力顿兵坚城之下,而曹魏则可将潼关以东的大军西调增援,蜀军将进退失据,可能遭到被各个击破的危险。
二就当时战地资源和补给情况来看,关中地区虽是号称沃野千里的富饶之地,但自董卓造乱以来,继之有李傕、郭汜、樊稠、张济骚扰掳掠,战乱不断,弄的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曹操后来虽派钟繇镇抚关中,卫恺镇抚凉州,推行招抚流民,劝耕植谷的政策,但曹操用兵关陇,击破马腾、征讨张鲁、追击马超,征调频繁,又使关中人心不安,弃业逃走,地荒未耕,资储殆尽。如果蜀军大军贸然进入,很难就地补给,因粮于敌,就有从遥远的汉中运输粮草补给军食的不利。而陇右地区物产丰富,人口稠密,以祁山一地而言,就有民万户,大军进入就地取粮,可供一部分军食。同时祁山以西地区又多产马,更为战争所必须。这应该是诸葛亮出祁山,夺陇右的另一原因。
三就以攻为守的行动来看,王船山认为诸葛亮是从全局着眼,审度了敌强我弱的形势,“ 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而后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复也。其出师北伐,攻也,特以为守焉耳。” 诸葛亮师出祁山原不是他的本意,而因情移势异,“ 主闇而敌强,改图以为保蜀之计 ” 。五次出师北伐,名为攻而实为守计,以攻为守。秦岭是西蜀的门户,陇右高原在战略地位上居瞰制关中之势。夺取陇右为外藩,武都、阴平都在怀抱之中,蜀汉就可巩固以存,而待时以进。诸葛亮之所以用兵谨慎,其实是因为蜀汉国力薄弱,必须谨慎,不能把仅有的十万人马作孤注一掷。
诸葛亮进攻曹魏,屡次兵出祁山,夺取陇右,实为争夺地略上的优势,为后勤补给上的便利,为利用陇右丰富的资源,为 “ 以攻为守 ” 以图保蜀。
三国演义
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歇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关公射黄--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人在心不在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 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比喻来之不易)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三国成语 一手包办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一手建之」 一举两得 出处三国志魏志臧:「将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出处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出处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出处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出处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丰在遇中闻主公兵败,抚掌大笑曰:『固不出吾之所料。』」 不由分说 出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随后掩杀,郭汜兵退,车驾冒险出城,不由分说,竟拥到李傕营中。」 不知所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不容偏废 出处三国志蜀志魏延传:「不忍有所偏废。」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品评历史演义,感受三国风云——《三国演义》读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三国演义》中诸位将军的武力比较 一、关羽 对 赵云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三国志?蜀书?关张赵马黄传》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三国志?蜀书?关张赵马黄传》 据现通行本《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载:……瓒(公孙瓒)翻身落于坡下。文丑急捻枪来刺。忽见草坡左侧转出一个少年将军,飞身挺茅,直取文丑……与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瓒忙下土坡,问那少年姓名。那少年欠身答曰:“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赵,名云,字子龙…… 据现通行本《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载:……文丑沿河岸赶来,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翩,一将当头提刀飞马儿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关羽和赵云同样与文丑交锋,差距竟如此之大,可见赵云的武力不如关羽也。 下回将讲解“关羽 对 黄忠”、“张飞 对 马超” 二、关羽 对 黄忠黄忠的武力高于关羽。 1、比武力 据现通行本《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载:……云长见一老将出马,知是黄忠,把五百校刀手一字排开,横刀立马而问曰:“来将莫非黄忠否?”忠曰:“既知我名,焉敢犯我境!”云长曰:“特来取汝首级!”言罢,两马交锋。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云长也退军,离城十里下寨,心中暗忖:“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来日必用拖刀计,背砍赢之。” 据现通行本《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载:……孔明曰:“……今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只他有一员大将,乃南阳人,姓黄,名忠,字汉升……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不可轻敌……”云长曰:“……量一老卒,何足道哉……”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此时,关羽和黄忠的武力不相上下,且关羽有不及之嫌。 2、比年龄 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二十日孔明祭风(《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关公亡年五十八岁。(《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上述的时间段来看,关羽与黄忠交战时,应该在建安十四年或建安十五年。此时关羽的年纪大约四十八岁左右。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黄忠七十五岁。(《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那么,与关羽交战时,黄忠应该是六十一岁左右。 黄忠六十一岁左右,而关羽应该在四十八岁左右。 黄忠六旬,且与关羽相差十多岁,这十年可想而知,差距有多大。年近七旬古者稀。 黄忠与关羽相差的十多岁,绝不能同二十岁与三十岁相差十多岁,相提并论。 三、关羽 对 张飞 张飞不及关羽。 1、关公 对 许褚和徐晃 据现通行本《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载:“……箭弩百张,箭如飞蝗。关公不得过,勒兵再回,徐晃、许褚接住交战。关公奋力杀退二人,引军欲回下邳……” 2、马超 对 许褚 据现通行本《三国演义》第五十九回介绍,此二人不分胜负。 3、张飞 对 马超 据现通行本《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介绍,此二人也是不分胜负。 依上所述,张飞、马超、许褚,此三人皆是平手。而关羽独战许褚、徐晃,且大胜,可见张飞不及关羽。
--------------------------------------------------------------------------------
自古能征惯战之士无数,为何独尊关羽为圣?
中国是个崇尚“内圣外王”儒家思想的国度,文尊孔子,武尊关羽。
几千年来,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称孔子为“文圣”,根本没人提出过贰言。
可是,爱崇关羽为“武圣”,多多少少会有些不同声响――凭什么?
理由许多,只说三个。
榜首,称“武圣”者,必定武力指数拔尖,冠绝一时。
尽管《三国演义》写的诸如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文丑等等业绩归于虚拟,但并不能否定关羽的高超绝伦的战斗力。
《三国志》作者陈寿清晰称关羽是“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其会集体现在斩颜良一事上。
书中写:“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前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阵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两军对垒,颜良端坐在自己的数万兵众拥簇之中、安坐于麾盖之下,全面指挥作战。这个时分,关羽凭着自己无可抵御的盖世武力,从万军之中杀开一条血路,直奔到颜良跟前,手起刀落,把颜良斩了。不光斩了,还拎着颜良的脑袋按原路杀回,“绍诸将莫能当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溃众而出。
什么叫百万军中取大将首级好像探囊取物?
关羽这次玩的就是。
或者有人强词夺理,以为关羽这归于狙击,玩虚的,趁颜良不备,突施杀手。
可是,镇定一下,就算颜良是在战场上打打盹被关羽狙击了,也不可能战场上颜良手下的成千上万名将士兵卒都是在打打盹吧?他们为什么阻拦不住关羽的冲杀?以至于关羽说来就来,说走就走,在千军万马之中来去自如,如收支无人之境。如果关羽不具有予取予求的才干,恐怕做不到这点吧?换其他人,恐怕完成不了这样冷艳的扮演吧?
事实上,三国以降,历朝历代,每有凶悍骁勇之士呈现,人们都喜爱以关羽作为标杆来比较,如刘宋之薛安都、南齐之周盘龙、隋之史万岁、唐之尉迟恭等等。
即便是宋之名将岳飞,早年也把关、张视为自己的偶像。
可见,关羽的“万人敌”之名,还真不是《三国演义》的夸大和虚拟。
第二,能被冠“武圣”之名,必定军事策略拔尖,独掌方面大军,战功赫赫。
上面说到的薛安都、周盘龙、史万岁、尉迟恭等等,也都是武力绝伦、战斗力爆表,均可称为“万人敌”,但他们的名望仅仅停留在猛将、悍将之类的称谓上。为何?军事才干缺少,并非统帅等级的人才。
蜀汉集团运营荆、益二州,关羽独掌一州,可谓无足轻重,国之大梁。
关羽独领一军北伐,大北曹仁,自江陵突进五六百里,围困襄阳,又把曹仁锁樊城。于禁、庞德引军来救,结果是七军被关羽放水淹灭,于禁跪降,庞德就。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心胆俱寒,只好驻军原地等待张辽。曹操在许昌都坐不住,一度想迁都以避关羽矛头。
从北伐开始,到败走麦城,关羽所控制和交兵的对手有曹魏方面的曹仁、于禁、庞德、徐晃、满宠、张辽;孙吴方面的吕蒙、陆逊、朱然、蒋钦、潘璋;自己一方的叛将糜芳、士仁等等。
无怪乎陈寿用了这四个字来形容关羽的赫赫威势:“威震华夏”。
当然,因为东吴的诡计多端,从背面捅刀子,关羽壮烈身,但这并不能扼杀关羽过人的军事才干。
关羽传闻西凉马超来投,曾写信问询诸葛亮:“超人才可比谁类?”诸葛亮答:“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西汉开国大将英布)、彭(西汉开国大将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字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声称美髯)之绝伦逸群也。”
诸葛亮的话并不是单纯阿谀和吹捧关羽,的确是客观的评估。
说到这,凭心而论,论个人武力拔尖、军事才干拔尖的,中国古代历史上也不泛其人,如唐之薛仁贵、宋之韩世忠等辈,但他们和关羽比较,明显少了许多忠义色彩和个人魅力。
史书中并没说到关羽、张飞和刘备结义为兄弟,但记叙有他们早年“出则同坐,入则同卧”的阅历,情意已胜似兄弟。《山阳公载记》:“超因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关羽怒,请杀之。”马超入蜀后,因宠恃骄,常直呼刘备的姓名,关羽为刘备抱不平,要杀马超,这是一种兄弟义气。而关羽身陷曹营,心系汉室,留下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民间谚语。
以关羽建议的襄樊大战论,因为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以成败论英雄,这场大战是以关羽的败亡降下帷幕的,许多人就喜爱以之为论据大斥关羽的种种不是,责备关羽过分盲动,以至于自己身之外,还葬送了蜀汉集团的大好前程。
可是,历来战事凶险,战场上的状况转眼万变,没有谁能意料下一秒会发作什么,也没有谁有百分百的胜算。
假若不是事后诸葛亮,我们在关羽建议这场大战之前,设身置地地来想,这场大战是否建议得毫无道理。
襄樊大战的爆发时刻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此前一年(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刘备建议汉中之战,不光占有了汉中之地,还阵斩了曹操大将夏侯渊。曹操被逼亲征,但刘备拒险而守,曹操寻找不到有利战机,不得已撤兵。
刘备由此具有了出秦川的条件,则曹操的大军必要分重兵据守关中。
而蜀东孟达、李平(李严)的戎行已从房陵进攻上庸,刘封则从汉中沿沔水顺流而下相夹攻,迫降了上庸太守申耽。
关羽所驻扎的荆州,襄、樊把握在曹操手中,江夏、长沙、桂阳操控在东吴手里,关羽所据只要南郡、零陵和武陵,生计压力比较大。
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又给刘备及其集团策划好了战略大方向:曹操实力微弱、风头无两,暂时难于与之争锋;孙权积父兄三代功业割据有江东,能够以之为外援而不能够图谋,刘备集团能够运营的唯有荆、益二州。一旦跨有荆、益二州,拟定、履行好表里方针,静观全国有变,派一员大将带领荆州戎行前进宛县、洛阳,刘备亲率益州大军出师秦川,雄图大业可成,汉室可复兴。
刘备在这以后的举动中,都严格依照“隆中对”的战略思想规划履行。
而在刘备的心目中,关羽明显就是那个“带领荆州戎行前进宛县、洛阳”的最佳人选,不然也不会让关羽独领一军来驻扎来镇守战略要地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这年,关羽现已年近六旬了,自然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刘备现已成功攫取汉中,出师秦川的条件现已具有。上庸申耽现已屈服,后顾之忧好像现已免除。
别的,樊城守将曹仁尽管现已平定了宛城的侯音之乱,但宛城被屠,曹仁的后方不稳。
作为一个武士,关羽负起应有的责任感,他以为出宛、洛的条件现已老练,所以挑选了进击魏国驻扎的樊城。
虽说蜀汉和孙吴在建安二十年达成了协议,荆州分属已定,但来自东吴的要挟,关羽也不是没有考虑过,但他迎难而上,更加彰显出要光复华夏、忠于汉室的碧血丹心。
一句话,关羽的北伐,其气魄和决计一点都不输于诸葛亮之五出祁山。
为了防范孙吴小人使坏,关羽曾做了精心的预备:修筑江陵城、缔造烽火台预警系统、练习水军。
关羽以为,一旦出击樊城顺畅,东吴方面如果要搞什么小动作,自己有这套烽火台预警系统,足可处理一切问题。
反过来说,关羽如果不在这个时分进击樊城,一旦樊城的曹仁打过来,始终不忘克复荆州的东吴说不定会合作曹军做出什么事来。
主动出击,反而会占据先机。
所以,襄樊之战就打响了。
初期战事完全依照关羽的想象开展,发展顺畅,梁、郏、陆浑等地反曹实力纷繁遥接关羽的印信和号令,形势大好。
但遗憾的是,关羽孤军北伐,没有得到有力的策应和帮助,樊城守将曹仁以据守,曹操的援军源源不断地赶来,东吴遽然背面捅刀,糜芳、傅士仁又不战而降,江陵城中将士的妻、子都做了俘虏,关羽的部众散尽,形势急转直下,终究关羽在临沮兵败被杀。
关羽的兵败身影响巨大,也终究构定了三国格式,使整个蜀汉国成了偏安一隅的小国。
但无论如何关羽是以己一支偏师对立孙、曹两大集团,虽败犹荣。
楚汉相争,项羽是在具有绝对优势的状况下被刘邦一点点逆袭,终究在垓下做了逃兵,逃来逃去,在乌江自刎,姑且成为光照千古的大英雄。
关羽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审时度势,强挑横梁,可谓气势磅?,而且搅得华夏翻天覆地,简直就要成功,壮哉!
纵观整个三国时期的大规模战事,以一人挑大梁独唱主角的,仅此一出!
无怪于刘晔因称誉:“蜀,小国耳,名将唯羽。”
综上所述,个人武力拔尖,军事才干一流,影响力巨大,个人存亡关系到全国形势的改变,赤心报国,行事历历落落,以忠义自律,鞠躬尽瘁,则关羽被尊为“武圣”,实至名归。
千载而下,以此为标准,有资历称“武圣”者,除关羽之外,也只要宋之岳飞能够比肩。
实际上,岳飞一向都是视关羽为偶像,事事争向关羽看齐。《金佗续编》卷二八《江东邵缉献书》中,记载有岳飞说过的话:“若使岳飞能手执重兵,进退禀命,何愁大功不建?存亡又何足道哉!后世史书载上岳飞之名,当与关羽、张飞等英雄豪杰平起平坐。”(原话为:“使某得进退禀命于朝廷,何功不立?一乌足道哉!要使后世书册中知有岳某之名,与关、张辈功烈相仿佛耳。”)
岳飞身后,也被民间尊为“武圣”;而“武圣”岳飞自己对关羽是如此爱崇,则关羽被爱崇为“武圣”,乃是当仁不让。
有关关羽的简介
关羽(160?—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注〕,并州河东解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汉族。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身长九尺,《三国志》中无记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曾任蜀汉政权前将军,爵至汉寿亭侯,谥曰“壮缪侯”。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后受民间推崇,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奉为“关圣帝君”,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最后被封为“盖天古佛”。佛教中称其为“伽蓝菩萨”。《三国演义》中,描述了“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义释曹操”,“单刀赴宴”,“水淹七军”等佳话,亦有“大意失荆州” ,“走麦城”等憾事
关羽兵器:青龙偃月刀
2、关羽的本字,可能因资料版本不同而有所出入,目前流传比较广泛的是“长生”和“寿长”这两说。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
温恢:“关羽骁锐。”
吕蒙:“斯人长而好学, 刘晔称关羽、张飞:“勇冠三军”
周瑜称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傅干称关羽、张飞:“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关云长、张翼德:“关、张赳赳,出身匡世,扶翼携上,雄壮虎烈。藩屏左右,翻飞电发,济于艰难,赞主洪业,侔迹韩、耿,齐声双德。交待无礼,并致奸慝,悼惟轻虑,陨身匡国。 ”
关羽和张飞在当时在后世都成为勇猛善战的代名词:
晋书刘遐传:“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
魏书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可参考赵翼著《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的部分,详细整理了古人以关羽、或关张皆用作为勇将代名词的资料。
《三国演义》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编辑本段]人物特征
19世纪日本画家歌川国芳依三国演义所绘的关羽刮骨疗毒图关羽有美须髯,万人之敌、忠义双全;好读左氏春秋,能诵读如流。投降曹营时,虽受尽礼遇,但仍心向刘备。为人善待士卒。更曾刮骨疗毒,事缘一次被毒箭射伤左臂,每到阴雨,骨特别疼痛,华佗说要刮骨去毒才可病愈,关羽即伸臂给医师,开始刮骨,血流到盘,但关羽却一面食肉饮酒,神态自若。
他对士大夫非常骄矜,与同僚关系也不太好。如马超归附时,关羽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可与什么人相比?”,及黄忠官拜后将军,他愤怒地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幸得诸葛亮和费诗解说,关羽也欣然接受。而糜芳、傅士仁、潘浚都与关羽有隙。
[编辑本段]家庭情况
子女
关平,关羽长子,跟随关羽征战,与关羽一同被斩于临沮。(演义里面是关羽的义子,关定的儿子)
关兴,关羽次子,少已有名,深得诸葛亮器重,弱冠后担任侍中、中监军,数年后去。
关凤,关羽之女,孙权曾为子求婚,遭关羽所拒,并辱骂来使。
关索(此为戏曲演义中人物,史中无载),关羽三子,关羽失荆州后在鲍家庄养伤,诸葛亮南伐孟获时才归军,作先锋。
孙
关统,关兴长子,妻为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
关彝,关兴次子,关统后承袭其位。
后裔
关胜:《水浒传》中人物,梁山好汉之一,梁山排名第五。
《三国志》裴注中言,蜀汉灭亡后,庞德之子庞会尽杀关氏为父报仇,关羽一脉已断。但这段记载的可信度有争议。后世解州、当阳、洛阳等地关姓氏族,常自称为关羽后裔,然多无可查考。
[编辑本段]人物事迹
生平
关羽的身世在清朝以前一直不详。
清初康熙年间,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
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镇)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关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178年)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关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州)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自称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三国演义》则“演义”出他们的誓词:“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这虽是小说家言,但由于符合了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后世好多农民起义,都效法结义的形式,来巩固队伍,加强团结。三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与了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从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随其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刘备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羽、张飞担当他的护卫,是他得力的左右手。中平元年(185年),刘、关、张带着刚刚组织起来的兵马,首先投奔涿郡的校尉邹靖。黄巾军打到涿郡,他们配合官兵出动抵抗,首战告捷,立了大功。接着,他们离开涿郡,前去投奔正在广宗(在河北省威县东)围攻黄巾首领张角的中郎将卢植。到广宗后,因卢植遭诬陷被押回京师,他们便决定返回涿郡。归途中,遇到黄巾军天公将军张角正在追击接替了卢植职务的董卓。关羽和张飞带领一支人马,突如其来地向黄巾军横杀过去,救了董卓。刘备后来投奔幽州军阀公孙瓒,因屡立战功长任平原相,关羽和张飞担任了别部司马,分统部曲。他们三人照样“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和张飞终日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
建安元年(195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曹操表举他为左将军,拜关羽为中郎将(次于将军的武官)。时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密谋除掉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恐曹操猜忌,欲伺机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曹操谋士程昱、郭嘉、董昭等认为,不该放走心怀叵测的刘备,曹操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不及。袁术南逃寿春(今安徽寿县),朱灵班师回朝,十二月,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以关羽代理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太守,自屯兵小沛,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与朝中反曹势力遥相呼应。东海(今江苏郯城)变民首领昌稀等,及周围郡县纷纷归附刘备,刘备部队很快发展至数万人,又派使者与袁绍媾结联盟,形成对曹操的严重威胁。并击败了前来讨伐的司马长史刘岱和中郎将王忠,暂且取得徐州、下邳地区,作为休养和发展的基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子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唯参与密谋的刘备侥幸逃脱,且势力越来越大。曹操亲自征讨刘备,刘备惊悉曹操军将至,亲率数十骑出城观察,果然望见曹军旌旗,只得仓猝应战,被曹军击溃,刘备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了关羽。刘备则逃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投奔了袁绍。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二月,冀州牧袁绍调动十多万人马进军黎阳(今河南滑县东北),征伐曹操并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刘延告急请援。四月,曹操为解除侧翼威胁,北救刘延。谋士荀攸建议:“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三国志·魏书·武帝传》),曹操依行其计。袁绍闻曹兵渡河,果然分兵向西,挺进延津。曹操趁机引兵向白马疾进,及距白马10余里时,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先锋,率部进击。关羽跃马阵前,远远望见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车,设幢麾、张盖),直冲过去,在万众之中刺颜良,斩其首级而归,袁绍诸将“莫能当者”(《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遂解白马之围。戏曲中的关羽形象
曹操备赞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寿亭侯(汉寿,地名;亭侯,侯爵名)。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从关羽被擒到他立功报曹、重新投奔刘备,这段经历始终口耳相传,流行播衍。到《三国演义》,则形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精彩纷呈的故事单元,包括关公屯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曹操厚待关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罩之,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关公斩颜良;关公挂印封金;古城兄弟相会等。在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段故事。
袁绍兴师南进,派刘备南下汝、颍,攻掠曹操后方,被曹操部将曹仁击溃。刘备逃回袁绍军中,受到猜忌,暗中打算脱离袁绍,于是建议袁绍跟荆州牧刘表结盟,以使曹操腹背受敌。袁绍信以为真,派刘备率领本部人马,再度南下汝南与黄巾军首领龚都等会合,兵力扩充到数千人,对曹操后方又构成威胁。是年七月,曹操为稳定后方,派大将蔡阳率兵讨伐刘备。刘备预作充分准备和部署,率部迎战蔡阳。两军激战,曹军大败,蔡阳被杀。建安六年(201年)秋,曹操统军进击刘备于汝南。九月,关羽随刘备投靠荆州牧刘表,龚都等部皆散。至此,刘备脱离袁绍,获得发展自己势力的机遇。刘表对刘备以礼相待,此后,刘备便在荆州屯兵。
从建安六年到十三年(201—208年),刘备在这八年中致力于礼聘人才,扩大军事力量。特别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他“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看到刘备和诸葛亮关系日益密切,心中不悦。刘备察觉以后,就严厉批评他和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关羽和张飞就再也不表示反对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刘表,继任荆州牧的刘琮投降曹操。刘备为避开曹军锋芒,便撤离樊城,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去,并派关羽率领一万多水军,从水路往江陵会合。刘备军撤退到当阳长阪坡(今湖北当阳东北)时,被兼程追来的曹操骑兵打得大败,去江陵的道路被曹军截断,刘备只好斜趋汉津。关羽率水军前去接应,保护刘备退到了夏口。
据《蜀记》记载,当年刘备在许昌,与曹操一起打猎。关羽曾劝刘备乘人散混乱之际,杀掉曹操,以绝后患。可能由于形势不允许,刘备没有答应。这回在汉津会面,飘泊无依,关羽愤愤不平,说:“当年在猎场上,如果听了我的话,就没有今日的困厄之灾了。”刘备解释说:“当时,也是为国家着想,爱惜曹操是难得的人才。再说,如果天意辅助正人,又焉知今日的飘泊不是咱们的福分呢?”不过,被认为不是事实。
曹操占领江陵后,气势更盛,大有吞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和消灭江东孙权之势。这就发生了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著名的赤壁之战。十一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今蒲圻县西北)大破曹操。关羽所率的一万精锐水军是刘备的主力,在这场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后人为突出关羽“全交重义”的特点,演义出了他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的细节,至今脍炙人口。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都在今湖南境内),刘备得了四郡,加上孙权借给他的南郡,终于在荆州站住了脚。然后刘备封拜元勋。关羽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镇守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刘备带兵入巴蜀,取益州,关羽留守荆州。益州既平,关羽得赐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1]荆州包括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个郡,是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必争的战略要地。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占据着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孙权占据着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所谓“借荆州”,就是孙权将自己占据的南郡南部借给刘备。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孙权便派诸葛瑾为使去跟刘备商量,要求把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归还东吴。刘备托辞拒绝,孙权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关羽坚决不让,将孙权派来的官吏全部轰了回去。孙权一怒,马上派吕蒙率领两万兵马用武力接收这三个郡。吕蒙夺得了长沙、桂阳两郡后,刘备急忙亲率五万大军下公安,派关羽带领三万兵马到益阳去夺回那两个郡。孙权也亲自到陆口,派鲁肃带领一万兵马扎在益阳,与关羽相拒。东吴的军队和关羽的军队都在益阳扎营下寨,彼此对峙。
孙刘两家正在争夺荆州,此时,刘备闻曹操攻下了汉中,急忙和孙权平分荆州,抵抗曹操。在此同时,关羽设宴招鲁肃赴宴,想商议荆州之事,但被鲁肃指责。
赤壁之战后,据守荆州的关羽名为“襄阳太守”,而荆州的襄阳、樊城等重镇还控制在曹操手中。为了实现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对》中所筹划的跨据荆、益二州,待时机成熟时荆州军队直下宛(今河南南阳)、洛,(今陕西南部),完成统一大业的计策,关羽一直虎视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大败曹兵,曹操不得不退出汉中。于是,在手下文武官员的拥戴下,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是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
襄阳、樊城隔汉水相对,互成犄角,是曹军抗拒南军北上的战备要地。时魏征南将军曹仁驻守樊城,将军吕常驻襄阳。他从汉中撤军到长安后,又派平寇将军徐晃率军支援曹仁,屯于宛城(今河南南阳)。樊城之战开始后,曹操又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前往助守,屯驻于樊城以北。
于禁在此战中犯下致命错误。曹仁让他和庞德屯兵于樊城以北,和城中相互呼应,他竟未考虑该处地形低下的因素,便把所率领的七支人马都带到那里驻扎。八月,连降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七军均被水淹,只得率少数将士避到高阜之处。关羽乘战船猛攻,于禁欲退无路,被迫投降。庞德率的一部继续顽抗,誓奋战,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箭尽矢竭,就短兵相接。将士有的战,有的投降。关羽加强了攻势,同时,水势上涨更猛,土堤淹没,曹操部队都投降了。庞德想乘船撤回曹仁大营,但水势太大,船只倾覆,被擒,不屈而。
关羽乘胜围攻樊城,并以一部兵力包围襄阳。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满宠认为:“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今河南郏县)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国志·魏书·满宠传》)曹仁乃以必决心,激励将士齐心协力奋勇抵御。
关羽军虽乘船猛攻,一时仍不能下。此际,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均降于关羽,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曹操感到威胁,一度准备迁都,被丞相司马司马懿及曹椽蒋济谏止。他们认为:“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纪》)。
曹操采纳了这一利用矛盾破坏孙、刘联盟,以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见孙权。同时指令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徐晃进至阳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将军徐商、吕建传令:必须待后续援军会齐后方可进击。时关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约五里),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渐向围城蜀军逼近。
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意思是刘备在取得荆、益二州建立基业之后,一定要外结孙权,形成巩固的联盟,然后才能北定中原。可见,孙刘结盟是刘备北定中原的基础。然而,这联盟却因为几个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一是在荆州的所有权问题上。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对孙、刘、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曹操曾想占据荆州,统一天下,但赤壁一战使他美梦成空;孙氏集团一向认为荆州是必争之地。因为荆州据上游之重,只要操在别人手里,自己则处于被动地位。赤壁之战结束,为了继续联刘抗曹,不得已,只好暂借荆州给刘备。可刘备取得益州后,却无归还荆州之意。
二是关羽自恃勇武,对孙氏集团始终踞傲不敬。鲁肃与他单刀相会,讨要荆州,他尽管理亏,但仍然不肯从两家联合的角度着眼来妥善解决问题。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长子孙登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应许亲事,反而厚骂使者,双方关系越来越僵。
三是东吴臣子中,从主张连刘拒曹操的鲁肃已经去世,而其他臣子,如代替鲁肃统兵的吕蒙,就认为关羽平素骁勇善战,且有兼并吴国的雄心,所以,要求出兵对付关羽。他说:“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所以 孙权得到曹操的信后,欣然允诺。他召吕蒙回建业,共商夺取南郡的计划。关羽也知孙刘联盟不巩固,这时既要夺取樊城,又得防备孙权偷袭荆州。他看到东吴大将吕蒙屯兵陆口,就再三嘱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镇守荆州,并将大部分军队留在南郡,还沿江设防,二三十里设一个岗楼,建起烽火台。吕蒙探知关羽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就佯称病重,上书给孙权,要求回去疗养。孙权公开发布命令,调吕蒙回建业养病。吕蒙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当时,陆逊年少多才却无名望,正任定威校尉。孙权便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吕蒙。陆逊到任后,派使者给关羽送去了礼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维关羽水淹七军,功过晋文公的城濮之战和韩信的背水破赵,还勉励关羽发挥威力,夺取彻底胜利。关羽看到陆逊是个无名晚辈,对自己又如此恭敬、诚恳,就大胆放心,把荆州大部分军队陆续调到了樊城,打算趁徐晃的兵马还未赶到,大水又未完全退去,先攻下樊城。他亲自督战,加紧攻城,而曹仁依旧坚守。陆逊把关羽人马的调动情况详细地报告给孙权,且说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关羽可一战而擒。
关羽在襄樊的兵马越来越多,加上新得于禁降军数万人,粮食匮乏。他责备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粮草运送跟不上,大怒说:“还当治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二人于是存有叛心。后关羽为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强占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孙权得知此事,觉时机成熟,便命吕蒙为大都督,发兵袭击关羽的后方。
是年十一月,吕蒙率军隐蔽前出,进至寻阳(今湖北广济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伪装的吴军所骗,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虏,江陵城内空虚,陷入混乱。吕蒙先让原骑都尉虞翻写信诱降驻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将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吴军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二人平时就因为关羽对他们傲慢而心怀不满,这次又听说关羽回来要惩治他们,更是内心恐惧,于是在东吴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献城出迎。吕蒙遂率大军进据江陵,从而,一举夺回蜀长期占据的荆州。吕蒙进占江陵后,尽得关羽及其将领的家属。他对他们加以优待和抚慰,并下令军中不得侵扰百姓,还对全城百姓表示关心,给有病的送医药,给饥寒者赐衣粮,使城内秩序迅速恢复。而骄傲轻敌的关羽,对吕蒙的袭击行动竟一无所觉。
曹操使者返回洛阳,带来孙权密信,说即派兵西上袭击关羽,但请保密,以防关羽得知有备。曹操部属多数认为应代孙权保密。谋士董昭独持异议,认为应佯允保密而暗予泄漏。关羽知孙权来攻,如撤兵回防,则樊城之围自解。关羽南返与孙权交战,两敌相斗,正好坐收渔利。若为其保密,使孙权得势,对我并不有利。再者,被围将士久不见救,担心缺粮产生恐慌,一旦发生意外,局面将难以收拾。故应以泄密为好。曹操采纳董昭意见,令徐晃用箭将孙权密信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被围魏军得信后,士气倍增,防守更坚;关羽得信后,则既恐腹背受敌,又不愿前功尽弃,同时判断江陵、公安城防坚固,吴军若真来攻,一时不可能攻克,因而处于徘徊犹豫,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曹操已率主力由洛阳进抵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并已先后派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进至偃城,归徐晃指挥。关羽军主力屯围头,一部屯四冢。徐晃以声东击西战术,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骑5000出战,然兵少被徐晃击退,当其退走营寨时,徐晃率军穷追不舍,紧随其后冲入营内。当时关羽营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若从营外强攻极为困难。现乘其军陷于混乱之机,由内突袭,一举大破之,杀降蜀之胡修、傅方。时关羽惊悉江陵失守,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曹仁部将多欲乘胜追击,参军赵俨认为,应保留关羽一定实力与孙权作战,不宜追击。曹仁同意赵俨看法,未部署追击。曹操得知关羽撤退消息后,果然派人传达命令,不许追击关羽。
当关羽撤军而回时,孙权已先到达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在回军途中,关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问消息。每次,吕蒙都礼待来使,并让使者周游城中。使者回到关羽军中,将士们知道家门无恙,斗志尽失,多数都半途而逃。关羽自知势孤,派人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二人以以上庸新定为由,拒绝支援。关羽陷于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遂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这时,陆逊乘胜西进,夺取了宜都。关羽看到麦城东、西、南三面全是敌人,而援兵又迟迟不到,决定突围回西川。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长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被缚见孙权,孙权招降关羽,关羽宁不屈,与其子关平在临沮一起为潘璋所杀,时年约六十岁,其次子关兴嗣“汉寿亭侯”之位。蜀汉怀帝刘禅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关羽为“壮缪侯”。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论及关羽与张飞:“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还说:“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确如此。
绝伦逸群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1963 成语 绝伦逸群 注音 ㄐㄩㄝˊ ㄌㄨㄣˊ ㄧˋ ㄑㄩㄣˊ 汉语拼音 jué lún yì qún 释义 义参「超群绝伦」。
见「超群绝伦」条。
典源 此处所列为「超群绝伦」之典源,提供参考。
《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关羽》先主1>西定益州2>,拜羽3>董督4>荆州5>事。
羽闻马超6>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7>,问超人才可谁比类。
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8>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9>、彭10>之徒,当与益德11>并驱争先,犹未及髯12>之绝伦逸群也。」
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
羽省13>书大悦,以示宾客。
〔注解〕(1)先主:指刘备(西元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县人。
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开国君王。
东汉灵帝末年,讨黄巾贼有功,遂为安喜县尉。
密诛曹操不成,潜逃。
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
后与孙权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取得益州与汉中,自立为汉中王。
西元221年,于成都即位称帝,国号汉,年号建章。
因病崩逝,諡号昭烈帝,史称为「刘先主」。
(2)益州:地名。
汉时设置,即今四川省等地,北周时废。
又汉时置郡,治滇池,地约在今四川省晋宁县东,蜀汉改为建宁郡。
(3)羽:指关羽(??西元219),字云长,本字长生,美须髯,三国蜀河东人。
为蜀汉大将,辅佐刘备成大业,曾大破曹军,威震一时。
官历前将军、汉寿亭侯,后吴将吕蒙袭破荆州,被杀。
諡壮缪侯。
因其为人忠直仁义,广受民间崇祀,尊其为「关公」、「关夫子」、「关圣帝君」。
(4)董督:监督、管理。
(5)荆州:地名。
汉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
地处长江中游,三国至南北朝时代是政治、军事的重地。
辖地约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省西南部。
(6)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人,生卒年不详。
西凉太守马腾之子。
汉末为偏将军,领腾部曲。
进军至潼关与曹操战,败奔汉中,闻先主围刘璋于成都,遂请降。
将兵到城下,璋即稽首,累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封漦乡侯。
卒谥威。
(7)诸葛亮:西元181?234,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
避乱荆州,刘备三访其庐乃出。
为人足智多谋,忠心耿耿。
曾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
刘备殁,辅助后主刘禅,封武乡侯。
与魏长期争战,后鞠躬尽瘁,卒于军中,諡号忠武。
有《诸葛武侯集》。
(8)孟起:即马超,为马超之字。
(9)黥:黥布(??西元前196),原名英布,汉初六县人。
秦末从项羽入咸阳,封九江王。
后降汉,破项羽于垓下,封淮南王。
及韩信、彭越相继为刘邦所诛,遂举兵反,战败逃江南,为长沙哀王诱杀。
因曾受黥刑,故亦称为「黥布」。
黥,音ㄑ|ㄥˊ。
(10)彭:彭越,字仲,三国昌邑人,生卒年不详。
初事项羽,后率兵归汉,为汉初功臣。
佐高祖定天下,多建奇功,封梁王。
后因人告他谋反而被杀,并诛杀他的三族。
(11)益德:即张飞(??西元271),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国蜀汉涿郡人。
少与关羽俱事刘备,号万人敌。
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
刘备伐吴,飞率兵会合,出兵前为部下所杀。
諡桓。
(12)髯:多须的人,此指关羽。
(13)省:音ㄒ|ㄥˇ,阅,察看。
典故说明 此处所列为「超群绝伦」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超群绝伦」原作「绝伦逸群」。
据《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关羽》载,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西边平定了益州,派遣关羽管理荆州的事务。
关羽听闻马超前来投降,就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询问关于马超的人品、才能可同谁相比。
诸葛亮知道关羽向来是自高自大,袒护自己的短处,而不肯居人之下,于是就回信说:「马超能文能武,才能超越一般人,是当世的杰出人才,不过他的才能虽然和黥布、彭越等人不相上下,而且能够和张飞并驾齐驱,但还是比不上美髯公您的才能超群出众。」
关羽看了信后非常高兴,就把这封信让宾客们传阅。
后来「超群绝伦」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的「绝伦逸群」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才能出众。
出现「超群绝伦」的书证如《花月痕》第四回:「自经略到晋,克复平阳,会剿陈汝,他二人便超群绝伦,为经略赏识了。」
书证 01.《三国志.卷三六.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
(源)02.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七.书简四.答安东守约书三○首之四》:「况贤弟未尝晤接,而才识绝伦逸群,笔则笔,削则削,虽有知我,宁无罪之者哉?」 用法说明 近义词: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超群绝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