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立文字的含义《宗教》

2.佛祖捻花一笑,佛祖为何而笑?

3.禅画的禅画目的

4.关于佛教的成语故事

不立文字的含义《宗教》

以心传心是禅宗所讲究的-以心传心是禅宗所讲究的内容吗

这是禅宗祖师

菩提达摩所说

意思是说

佛法内涵

妙不可言

仅靠文字

无法呈现其真实境界

释尊曾说过

<四依止>

一、依法不依人:在佛教里,不以人事为中心,而以法制为中心,以真理为中心。世间人事会有变化、有主观、有生,没有一定的标准;只有依真理才会平等。佛教里,佛陀虽为教主,但是佛陀并不要人皈依他,而要皈依法,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离开法,那里有佛?所以经典中处处强调「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要我们皈依自己,皈依法,皈依佛性,不可以皈依其他。何等伟大的佛陀,何等伟大的佛法。

二、依智不依识:「识」是认识、了别、明白的意思,因为「识」有主观的成分,难免会有错误。例如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对外攀缘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各有所见,深浅各有不同。佛陀开示,要我们依「般若智慧」行事,不要以「分别意识」为标准,因为般若智慧如「大圆镜智」,任何东西摆在镜子之前,他会依原来的样子如实呈现。关於「依智不依识」,浅显一点说,人常常用情感行事,对人对事依所爱、不爱来分别,如此必然有错误,所以要理智一点,要用智慧才能平等的把原貌还原出来。「依智不依识」,才能认识宇宙万有,至为重要。

三、依义不依语:世间上,最不统一的就是语言,一个国家若有数十种不同的方言,全世界一两百个国家,你说会有多少不同的语言。在如此多不同的语言中阐扬一个道理,怎麼会不因为语言不同而走样呢?所以佛法强调要「依义不依语」,语言尽管不同,但意义不能改变,所以佛法翻译成世界各国的语言,不管英文、日文、德文,尽管腔调、语汇可以改变,但法的意义不能改变。

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经分有三藏十二部,有大乘、小乘。佛陀对众生说法,因应各种根器不同的众生而观机设教,故有长行、重颂、授记、孤起、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议论等类别,而且深浅不同。因应众生程度不同,而有各种的方便解说,但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佛陀纵然有方便示教,然而佛法的缘起、真如、自性、苦空、无常、无我等真理,则是不容许稍有更改,所以就需要遵循「依义不依语」的原则。所谓「以四依止,入佛智慧」,我们亲近师长,研究佛法,应该时时谨记,以「四依止」作为学佛的方针,才能把握佛法要义。

佛祖捻花一笑,佛祖为何而笑?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佛经出处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①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②于金婆罗华③,各各顶礼佛足④,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⑤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⑥,涅盘⑦妙心⑧,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⑨,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① 大梵天王:佛教语,印度神话中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盘古。因为他善恶不分,所以既是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也是魔鬼、灾难的制造者。他高兴的时候,世间安稳,万物兴盛;他愤怒的时候,世间不安,灾难欉生,众生苦恼,连草木也不能幸免。

② 世尊:佛陀的尊称,指佛祖释迦牟尼,简称为佛,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

③ 金婆罗华:金色的婆罗花,(一说紫色的金莲花),“华”为“花”的通假字。

④ 顶礼佛足:礼拜佛陀的足,这是佛教最隆重的敬礼法。

⑤ 迦叶:摩诃迦叶尊者,佛祖的大弟子,后成为印度禅宗初祖,至第二十八代达摩时传入中国,中国奉达摩为禅宗始祖。

⑥ 正法眼藏:佛教语。正法是指全体佛法,眼是指普照宇宙,藏是指包含万有。

⑦ 涅盘:梵语的音译,旧译“泥亘”、“泥洹”。意译“灭”、“灭度”、“寂灭”、“圆寂”等。是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轮回后的境界。

⑧ 妙心:奥妙的心法。心法:佛教语,指经书典籍以外传授的佛法。

⑨ 实相无相:

相:事物的外形和状态。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因缘条件下形成的,都是空幻无实的;空是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体现于具体的万物,然而它本身却是没有形象、没有聚散生灭、超越于一切万有之上的,难以用文字来表达。

实相:佛教语,指世间事物本来的面貌或状态。佛教认为,实相也就是无相、空相。

无相:佛教语,与“有相”相对,是指摆脱对一切事物的有相认识后感悟真知的最高境界,即“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

有相:佛教语,指具有外形、能区别于其它事物、会生灭变化的事物。因为佛教认为万有皆空、心体本寂,所以“有相”就是“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本质其实还是“无相”。

本文由拈花一笑(dwh555.blog.163.com)编写,转载请注明此信息。

禅画的禅画目的

当代著名艺术家:四方方云谈禅画目的

江南都市报:禅画:由禅入画 画中悟禅

——陈东有先生专访禅画艺术家方云先生

方云禅画

一、由禅入画:墨彩染空尘

中国传统水墨艺术有与禅宗禅意的相通之处,它可以通过有限的笔墨来传达无穷的气韵。简而见其功,空而得万物。禅画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禅宗特有的艺术。

陈东有:中国的禅宗已是博大精深,中国的绘画也是意境万千。您现在正在从事禅画研究和创作,敢问:什么是禅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与禅宗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禅画、禅宗与我们江西有什么殊胜的因缘?

四方方云:禅宗有两个涵义:一是提倡用禅观概括佛教全部教理和修行的主张。二是指中国佛教宗派,以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摩诃迦叶微笑为其滥觞,奉菩提达摩为中华始祖,以觉悟众生自心为主旨。禅宗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的方式相传,即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的不立文字,不是说和文字过不去,而是反对文字所裹挟的“理性”,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及自身知识的局限性。

中国禅宗文化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盛于唐、宋,经元、明、清诸代发展演变,而为中华传统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其中,我们江西对禅宗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性的,禅宗发展史上有“一花开五叶”之说,就是指早期中国“佛教化”开始步入佛教“中国化”后,传衍为“五家七宗”,其中的三家五宗起源于江西,为沩仰、临济、曹洞及黄龙、杨岐。

如著名的禅师马祖道一,他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开创丛林,二是开创理念。他当年在南昌开元寺,就是现在的佑民寺弘法,四方信徒云集洪州,使开元寺成为江南佛学中心,洪州禅由此发源,其理论核心,就是“平常心是道”。这一命题,对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学禅人明白,禅道就是生活之道。“平常心”、“无造作”是禅的内核:“困了就歇,饿了就吃”,一切顺其自然,“要眠即眠,安坐即坐”,“本来面目”就是无污染,无附着的未然。

中国传统水墨艺术恰恰有与禅宗禅意的相通之处,它可以通过有限的笔墨来传达无穷的气韵。我觉得,禅者用简、空的境界来表达禅事、禅理所绘的画,应该就叫禅画吧。简而见其功,空而得万物。禅画的笔法和主题,是禅者心境,明心见性是其根本,扣合禅宗“法无定法,以心生万法”的特色。禅画所表达的,是从“我执”“法执”的桎梏回归无拘无束的自在,是从浮躁功利的社会回归平静无尘的自性。从某个角度讲,禅画是画禅者与观画者共同完成的创作过程,禅者借用笔墨,写出心灵的声息,在有限的人生水月中,创造广大无边的境界;而观画者“以禅悦为味”,对画面中万里长空、万籁寂静的虚空,产生轻安寂静的感觉,适悦身心,如灵山会上的拈花一笑,这才是圆满的妙高顶上不可言说的禅的境界。

禅画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禅宗特有的艺术。首开禅画先河的,当为唐代王维;唐末贯休、宋代梁楷;明末清初的四僧——石涛、八大山人、髡残和弘仁;近代的虚谷,现代的弘一、丰子恺,在禅画史上都很有影响。“水花凝幻质,墨彩染空尘”,成就了文化史上蔚为清流的禅画大观。

江西人,享受着得天独厚禅声入耳,禅风拂面,而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更是通过他的简空境界将儒、释、道并融的本土禅画推向无可质疑的艺术顶峰。所以,溯本归源,禅宗、禅画都成长于中国,盛极于江西,我们作为后人,自当尤其努力,以激发禅文化的潜德幽光。

方云禅画

二、禅、画相融:观空境逾寂

 真正的艺术离不开宗教情怀。“禅”是一种思维,是一种修行的方法;“禅定”,是对画的境界的要求,也是对画家本身修养的要求。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与画才能相融相生。

陈东有:禅讲究禅定和智慧,在参禅的过程中,体悟世间觉;画讲究品格和境界,在绘画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对意象的理解和追求,或生动气韵,或经营位置。二者一为抽象、一为形象,一为哲理、一为艺术,如何相融、相生?

四方方云:真正的艺术离不开宗教情怀。禅宗,正是让佛学舍弃了高高在上的哲学上层结构,因而更大众化了、更亲近人了。

前面我说了,禅宗向来主张“不立文字”、而强调悟道者能“以心印心”,所以,禅画之境,本质上也是不可言说的。我想,真正的画禅者,只有心在无任何杂念的状态下,在真性完全呈现出来的时候,才能达到禅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下画的画,也才能叫禅画。这个世界,改变我们的外在力量太强大了,《心经》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所谓“观自在”,首先就是要关照我们的自心还在不在。

“禅”是一种思维,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对画禅画而言,“禅定”,是对画的境界的要求,也是对画家本身修养的要求。外不著相,不执著一切世间相,内不动心,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与画才能相融相生。清代书画家笪重光说:“山林之气本静,笔躁动则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则幽姿顿减。”这就是禅、禅者、禅画之间辅车相依的关系。

我个人最为膺服的八大山人,一生虽出入三教,但正如八大山人在自题《个山小像》时说:“生在曹洞临济有,穿过临济曹洞有。”八大山人艺术作品的孤迥特立(见八大作品《孤鸟图轴》)与曹洞宗、临济禅宗风有着深刻的联系。曹洞禅推崇机关不露,在有限中体现无限,所谓“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见方云禅画《默知神自明》)。临济禅讲究大开大阖,强调破,用峻烈的手段扫掉人的执着。八大山人曾在评价石涛的绘画中表达了自己的艺术核心追求,即“画者东西影”。他在花鸟鱼图中的所谓怪诞,并不是为了表达晦涩的哲理、怨愤的王孙情感,而是为了在寻求“实相”中确立生命的意义。《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画禅画、观禅画,应是见境之时,见心不见境。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八大研究是个显学,然而,禅画、画禅其实并不被标举,这实在是颇为缺憾之事。

我创作的云禅画中的人,是解脱自在的、是无有分辨的、是物我为一的,他们以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日月星辰为友,我想表达的,就是在大自然里,清静、无求的回归是多么可贵,人的生活不一定要依靠物欲才有快乐,在无欲里、在清净里,一样可以安身立命。

方云禅画

三、画者求禅:人生若得如云水

 禅的生活,不是依靠想象力掩盖不如意,而是用禅意智慧明朗地照亮心念,自我净心,通达物我两忘、冷暖皆知的至高境界。

陈东有:您在什么情况下会想到把自己的绘画与禅结合起来?有无融禅的机缘、或者缘分?

四方方云:家严乃黄埔出身,抗日期间戎马倥偬,屡立战功,战后却闲云野鹤,淡然隐居于贤士湖畔;家慈为虔诚的居士,吃斋茹素,知足常乐,年近九旬尚勤于作务,乐善好施。我们方家伯仲联合成立的江西四方书画院,也有着一门九画家的文化传承。这样的血脉传承,让我与禅学、禅画有着某种奇妙的因缘。

江西禅宗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祖庭众多,是推动中国禅宗文化向高峰发展的重要地域。多年来,我几乎走遍了江西各大禅宗祖庭,览习禅学经典,并将心得用简约的文字和简空的画面记录下来。2006年,我前往北京进修,师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博导李少文教授。我的创作尝试得到了导师的支持和赞赏,这坚定了我在禅画道路上寂寞而愉悦地继续探索。七年后,完成了《云·禅·画——中国百副名联中的养心禅》一书。我希望,快生活的人们,或可在这里停一停,安顿此心。

真正的净土其实就是一颗干干净净的心。于禅者,每一心念,都可在禅意之光下检视。

说到《云禅画》,当感恩与星云大师结下的殊胜因缘。

2013年4月13日至5月17日,应台湾佛光大学邀请,我的《云禅画——方云禅画作品特展》在台湾佛光山佛陀纪念馆佛光缘美术馆开展,来自世界各地的300余位哲学界、佛学界泰斗、学者出席开幕式并观展。为期一个半月的禅画作品展受到台湾民众的热烈欢迎,台湾媒体以“现代王维”评价云禅画作品,并破例开出《云禅画》专栏,连载这些作品。

2013年4月16日,星云大师在佛光山亲切接见了我。他说:“如果我们的生活也能像云水一样逍遥自在,没有名枷利锁的束缚,不自我设限封闭,能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自在,随喜而作,该多美、多洒脱。所以热爱人生的人,‘铁树开花遍界春’,自有非凡气象。”2013年10月11日,星云大师回江苏宜兴佛光祖庭大觉寺,再次接见了我。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执行长、佛光缘美术馆总馆长如常法师并就如何进一步将大师著作的艺术化委托给了我。

方云禅画? 特入空门问苦空

四、画中悟禅:无去无来本湛然

画禅画让我领会世间觉:在俗世,能超越世俗,不慕虚荣,就具备了仙人风骨;在凡尘,却悲悯人生,以苦拔乐,就具备了菩萨胸怀。

陈东有:对禅的领悟、对禅画的执着,使您在艺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也是对大千世界的一种宏观。如果再进一步,进入微观,从禅画的体悟中是否也有对大千世界的新知呢?

四方方云:您果然问到要处。有这样一首禅诗“无去无来本湛然,不居内外及中间,一颗水精绝瑕翳,光明透出满人间。”是说人的佛性是无所谓去亦无所谓来、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它是那样的湛然通透,就像一颗没有一点瑕疵的水晶,散发出来的般若光明洒满人间。禅画气象,最精妙也在于一个“淡”字。人生中的大起大落,表现在画家画笔之下,是和谐共生的。我以前多画石狮, 狮显霸气;后来我画禅意,禅意淡定。二者看来不是一回事,但我却领会到意象各表虽有不同而情曲互通,犹如“淡定”之“淡”字,不也是水火交融而成一体么。也许,从霸气中走出来的淡定会更实在。我画纸本,亦画陶瓷,二者质地不同,画法也尽不同,相差很大,但轻重之间,山水本一,我可尽得举重若轻、也举轻若重之悟。见狮见禅,有石有云,见山见水,若高似低,抚狮思禅,面山思定,临水照心,其最要紧的,是使对立的东西在自己的淡定从容中成为一种和谐。

从台湾回来后不久,我即收到邀请函,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安排了《云·禅·画——方云禅画创作巡回展》在海峡两岸巡回展的档期。今年五月至七月,是在苏州嘉应会馆美术馆展出;七月至九月在扬州鉴真图书馆美术馆展出;九月至十一月在嘉兴大觉寺美术馆展出;之后,将在台湾环岛巡回展,从明年五月至八月, 在台湾屏东佛光缘美术馆;明年九月至十一月,在台湾台南佛光缘美术馆; 明年十二月至2016年一月,在台湾彰化佛光缘美术馆;2016年三月至五月,在台湾台北佛光缘美术馆展出。

同时,我和我同修一起,敬绘、编辑了《禅画星云大师般若》系列丛书,其中包括六十余米国画长卷《云禅画1:星云大师话心经》、以及《云禅画2:星云大师观自在》、《云禅画3:星云大师说般若》、《云禅画4:星云大师行精进》,共计200余副禅画,并将由大觉文化授权江西教育出版社结集出版成四部书,分别用星云大师法语、云禅画来诠释古德禅偈,一偈一画一大师法语,以“观、说、行”的逻辑递进关系结构全书,希望借此让更多读者得大师慈悲智慧光耀。

书稿完成后,星云大师再次慈悲助缘,发来大师墨宝《心经》和大师一笔字,做书中卷首及辑页。极承挚爱殷拳,我们铭感五中,匪言能罄,发心将《心经》长卷敬赠大师以感恩佛缘,并将四本书的版税全部用来供养常住。我也希望《禅画星云大师般若》系列丛书中大师的慈悲智慧,亦能以无量寿无量光,在一刹那里,展现大师其人其事的至真;在一微处中,示现禅宗文化的真谛。

我也一直在悉心研读江西禅文化史上的禅宗大德,如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仰山慧寂、洞山良价、虚云大师等的禅宗思想、禅林宝训,希望以禅画的形式,播些禅法的菩提种子,为讲好江西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并提升江西地域文化美誉度尽绵薄之力。

方云禅画?南台静坐一炉香

关于佛教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 一尘不染

成语今说:佛家认为,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原指修道者达到真性清净、不为六尘所染的境界。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出自《景德传灯录·弘忍大师》

在流传中土的宗教中,有一支神秘而独特的教派,它就是佛教禅宗。作为中土佛教最重要的流派,禅宗讲究明心见性,不立文字,无迹可寻,它的独特魅力和神韵,曾经征服和影响了无数人。

禅宗重在以心传心,因而产生之初的历代弟子都是一脉单传。迦叶是第一代传人,传到第二十八代时是达摩,达摩来到中国后,在少林寺后面的山上面壁九年,成为中国禅宗的始祖。从此,禅宗在中国代代相传,从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到六祖慧能。慧能以后,传者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