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 以逸待劳 出处?

2.三十六计之四 ?以逸待劳解读

成语 以逸待劳 出处?

以逸待劳的释义是什么-以逸待劳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

以逸待劳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yǐ yì dài láo,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出自《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张昭曰:“孤城不可守,不如且回江东。刘表知我破黄祖,必来报仇;我以逸待劳,必败刘表;表败而后乘势攻之,荆襄可得也!”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待劳 据汉水赵云寡敌众》待他倦怠无备,吾却举起红旗,将军便下山击之:以逸待劳,必当取胜。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此书生之言耳。岂不闻水来土掩,将至兵迎?我军以逸待劳,自可取胜。”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回:悼公曰:“何为以逸待劳之策?”荀罃对曰:”兵不可以数动,数动则疲,诸侯不可以屡勤,屡勤则怨。内疲而外怨,以此御楚,臣未见其胜也。“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他踞了碉楼,以逸待劳,我们倒难以刻期取胜。 [1]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三节:“这种时候,敌军虽强,也大大减弱了;兵力疲劳,士气沮丧,许多弱点都暴露出来。红军虽弱,却养精蓄锐,以逸待劳。

三十六计之四 ?以逸待劳解读

第四记:以逸待劳

解释: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出自:《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读后感:以逸待劳的背后,其实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理解:以逸待劳,不是贪图安逸,耍小聪明,而是一种智慧。是居高临下看问题,通观全局来思考。战场以逸待劳,要先把握时机,抢得有利地势,然后我军逸——养精蓄锐,敌方劳——体力消耗,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上,一鼓作气,取得胜利。

生活:有一句话,勤快的妈妈培养懒孩子,懒妈妈培养勤快孩子。这说明事物是转化的。懒妈妈不是真懒,而是培养孩子自立自律有责任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的任务人人分担!由此及彼,家庭,集体,社会都需要厘清界限,好自己,总体才能有序安定。以逸待劳,是管理者应该具有的思维。

以逸待劳,在教育上,就是把握儿童发展规律,在孩子幼儿心理成长的自主期(时机)多鼓励,给予锻炼机会(空间)多探索,家长不怕孩子做得差(人和),无条件接纳。这样的孩子心智发育成熟,家长在孩子以后的学习阶段,将会节省多少精力!在正确的节点做正确的事,把握发展关键期和敏感期,就是教育最好的以逸待劳。

想到一句话:能说的时候会说是聪明,不该说的时候不说是精明,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是高明!家长该管的时候管,是责任,不该管的时候不管,是放手!知道什么时候该管,什么时候不该管,是智慧——以逸待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