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秦诸子选读的第一单元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全文及翻译

2.仁者智者的古文翻译

3.譬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4.所爱文言文

5.问仁文言文原文

先秦诸子选读的第一单元第四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全文及翻译

能近取譬全文翻译-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翻译

1、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使唤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夫做事不怨天尤人。"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4、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 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人。"

5、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如有人能让百姓都得到实惠,又能扶贫济困,怎样?可算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必定是圣人!尧舜都做不到!所谓仁人,只要能做到自己想成功时先帮别人成功,自己想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就可以了。推己及人,可算实行仁的方法。"

6、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仁,仁就来了。"

7、原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全人类和平友爱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8、原文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维护正义的人。"

9、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品质恶劣的人,忍受不了贫穷,享受不了快乐。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算计得精明的人利用仁。"

仁者智者的古文翻译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因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譬什么意思?近义词和反义词是什么?英文翻译是什么?

譬 拼 音 pì? 部 首 言 笔 画 20 五 行 水 五 笔 NKUY [譬]基本解释

1.打比方 :~如。~犹。~若。~语。~喻(比喻)。

2.领悟。

3.晓谕 :~解。~说(晓示述说)。

[譬]详细解释

〈名〉

(形声。从言辟声。本义:譬如比喻) 同本义

譬喻也。——《说文》

譬彼舟流。——《诗·小雅·小弁》

能近取譬。——《论语》

臣窃为公譬可也。——《战国策·齐策》

又如:譬如(举例以比喻);譬犹(譬诸。譬若。譬如);譬况(比喻形容);譬谕(比喻)

〈动〉

晓谕使人知晓

又譬诸外戚。——《后汉书》。注:“譬晓谕也。”

又如:譬称(用譬喻的言辞解说);譬类(以类相比喻)

明白晓得

言之者虽诚而闻之未譬。——《后汉书》。注:“譬犹晓也。”

[譬]百科解释

譬通“僻、擗、辟、避”,出自《左传·昭公六年》:“楚辟我,衷若何效辟。 更多→ 譬

[譬]英文翻译

metaphor simile example

[譬]组词 譬喻 譬如 譬方 譬使 譬旨 慰譬 譬则 启譬 假譬 譬称 敦譬 解譬 引譬 譬成 更多譬组词 [譬]相关搜寻 譬如的近义词 譬如 譬喻 譬如的近义词是什么 譬解 譬字成语 譬况 譬若

所爱文言文

1. 兼爱之辩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译文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圣人既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仇恨而不劝导彼此相爱呢?所以,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天下之人皆不能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译文天下的人都不相爱,那么强大的一定会压迫弱小的,富有的一定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一定会轻视低贱的,诡诈的一定会欺骗愚笨的.天下一切祸乱、篡位、积怨、仇恨等之所以会发生,都是由于互不相爱引起的.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译文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残害他.无言而不应,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把桃子投给我,我用李子回报你.这就是说,爱人的必定被人爱,而憎恶别人的必定被人憎恶.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译文爱别人并不是不爱自己,自己也在所爱之中.爱人非为誉也,其类在逆旅.译文爱人不是为个人沽名钓誉,就像旅店接待客人一样,是为了与人方便.爱众众世与爱寡世相若,兼爱之有相若.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译文爱世间多数人和爱世间少数人相同,兼爱就是这样.爱上世之人和爱后世之人,都像爱今世之人一样.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译文现在有人犯了小过错,人们知道了就非难他;对于犯了像攻打别国那样的大错误,却不知道非难他,还加以称颂,称之为义,这能说是懂得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2. 孟子的文言文< >(上)怎么翻译

>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译文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圣人既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仇恨而不劝导彼此相爱呢?所以,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 天下之人皆不能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译文天下的人都不相爱,那么强大的一定会压迫弱小的,富有的一定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一定会轻视低贱的,诡诈的一定会欺骗愚笨的。

天下一切祸乱、篡位、积怨、仇恨等之所以会发生,都是由于互不相爱引起的。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译文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残害他。 无言而不应,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把桃子投给我,我用李子回报你。这就是说,爱人的必定被人爱,而憎恶别人的必定被人憎恶。

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译文爱别人并不是不爱自己,自己也在所爱之中。

爱人非为誉也,其类在逆旅。 译文爱人不是为个人沽名钓誉,就像旅店接待客人一样,是为了与人方便。

爱众众世与爱寡世相若,兼爱之有相若。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

译文爱世间多数人和爱世间少数人相同,兼爱就是这样。爱上世之人和爱后世之人,都像爱今世之人一样。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译文现在有人犯了小过错,人们知道了就非难他;对于犯了像攻打别国那样的大错误,却不知道非难他,还加以称颂,称之为义,这能说是懂得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来自: ?si=1) >中关于"仁"的论述 [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古文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个人浅析]孔子在这里从反面讲仁。

孔子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

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古文今译]子贡说:“偃粲幸桓鋈耍芨习傩蘸芏嗪么Γ帜苤芗么笾冢趺囱靠梢运闶侨嗜肆寺穑俊笨鬃铀担骸捌裰故侨嗜耍蛑笔鞘ト肆耍土ⅰ⑺瓷星夷岩宰龅侥亍V劣谌嗜耍褪且胱约赫镜米。

纫镏苏镜米。灰胱约汗煤茫惨镏鹑斯煤谩4由肀叩娜撕褪伦銎穑萍杭叭耍梢运稻褪鞘敌腥实姆椒恕!? [个人浅析]孔子在这里提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理念。

同时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做到“仁”的重要原则。这是孔子论述的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论语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古文今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要领。”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论语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古文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个人浅析]这里孔子谈到了“仁”的。

3. 求短篇文言文带译文要求原文60字左右译文100字左右准确说字越少越

海之鱼, 有乌贼其名者, 响水而水乌.戏於岸间, 惧物之窥己也, 则响水以自蔽.海鸟视之而疑, 知其鱼而攫之.呜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灭迹以杜疑, 为窥者之所窥.哀哉! [翻译] 海中有一种鱼,名叫乌贼,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变黑.有一次,它爬上岸边游玩,它怕别的动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隐蔽起来.海鸟看到了乌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乌贼在里面,就毫不犹豫地往水里把乌贼抓了出来. 1、弈秋诲弈 原文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 下棋在众技艺中,只是一种小技巧,但不专心致志,就没法学会.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向弈秋学习,全神贯注地听弈秋的讲授;另一个人虽然也坐在弈秋面前,但心里老想着会有天鹅飞来,想着张弓搭箭去射它.这个人虽说是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远不及前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赶不上前一个人聪明吗?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2、豚子食于母 原文 仲尼日:"丘也尝游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母者,少焉晌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庄子·德充符》 译文 孔子说:"我曾在去楚国的时候,在路上正巧遇见一群小猪在一头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便都惊慌失措地逃跑了.因为它们看到母猪不再用眼睛看它们了,不像一头活猪的样子了.小猪们爱它们的母亲,不仅是爱母猪的形体,更主要的是爱充实于形体的精神. 3、巫马其买鸩 原文 巫马其为荆王使于巴.见担鸩者,问之:"是何以?"日:"所以鸩人也."于是,请买之,金不足,又益之车马.已得之,尽注之于江. ——《尸子》 译文 巫马其作为荆王的使者出访巴国.在途中,他遇见一个肩挑毒酒的人,于是问道:"这是做什么用的?"那人答道:"是用来毒害人的."于是,巫马其就向他买那毒酒,带的钱不够,又押上随行的车马.买来后,全部都倾倒到江里去了.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醉翁谈录》节选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一日,嘴对鼻子说“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子说:“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子对眼睛说:“子有何能,而在我上也?”眼睛说:“吾能观美丑,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子又说:“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毛说:“我也不愿与诸君相争,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 眉毛,眼睛,嘴和鼻子他们四个都有灵性.一天,嘴对鼻子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鼻子回答:"我能识别香味和臭味所以才能在你的位置之上."鼻子对眼睛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眼睛说,:"我能观察善恶美丑,遥望东方和西方,我的功劳不小,所以位置在你上面."鼻子又说,"如果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领,也在我上面呢?"眉毛说,"我不能和各位相互争辩比较.如果我在眼睛鼻子下面,不知道你的脸放到哪里?" 未尝一遇 昔周人有仕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少年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主君好用老.用老主,后主又用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翻译:从前周国有个想当官总当不上的人,年纪大了头发白了,在大路上哭泣,有的人就问他:“为什么哭啊?” 回答说:“我几次想当官都不被看中,自己可怜自己年老了没有机会了,所以就哭啊.”别人说:“求官怎么就一次都没求到呢?”回答说:“我少年的时候,学的是文,道德文章学好了,准备去当官,国王喜欢用年老的人.用老人的国王了,后来的国王又用武将.(等我)兵法武功学好了,用武将的国王又了.少年的国王刚刚登基,喜欢用年轻人,我又老了,就这样没求成一次官.” 商汤见伊尹 昔者汤(商朝建国君主)将往见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 *** 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

4. 求一篇表达爱意的文言文(不是诗词、小令、散曲等)

与妻书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也,无宁汝先我而。”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 汝而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盗贼可以,瓜分之日可以,奸官污吏虐民可以,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或使汝眼睁睁看吾,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天下人不当而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不顾汝也。吾今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问仁文言文原文

1. 弟子问仁的全文翻译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 *** ,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 *** ,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2. 翻译下面文言文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德。

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⑴克己复礼——《左传》昭公十二年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那么,“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用前人的话赋予新的含义。⑵归仁——“称仁”的意思,说见毛奇龄《论语稽求篇》。

朱熹《集注》谓“归,犹与也”,也是此意。

3. 先秦诸子名著选读

礼制与仁学 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 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 有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恰当和 谐为贵。先王的治理之道,以此为尽善 尽美,事无大小都依靠它。

如礼的作用 有行不通的地方,(这是因为)为和谐 而和谐,不以礼来调节,也是行不通 的。”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以格。

(仅)以政令来治国,(仅) 以刑罚来规范人的行为,百姓 就会心存免于刑罚的侥幸,却 毫无羞耻之心;以德行来教化, 以礼制来约束,百姓会知道羞 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 仁,如乐何?”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 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 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 音乐对他有什么用呢?”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有知礼,无以立也。

有知言,无以知 人也。” 不懂天命,不能成为君子; 不懂礼义,不能立足于社会; 不懂得分辩言语是非,不能了 解别人。

·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 由人乎哉?”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 “克制自己,自觉地以礼来规范 自己的言行,这就是仁。一旦这 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 了。

实行仁德,完全凭自己,难 道可以凭别人吗?”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 使枉者直。”

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 直的人,置于邪恶者之上,这样 就能使邪者归正。”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已。” 孔子曰:“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立得起,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立得起 ;自己要实现人生理想,也使别人实现 理想。

能够从自已做起,可以说是实践 仁道的方法了。”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 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会忧愁,勇敢 的人因无私而不会畏惧。”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 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 爱之心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活 跃,有仁爱之心的人沉静。有智慧 的人快乐,有仁爱之心的人长寿。”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说:“志士仁人决不为了自己活 命而做出损害仁义的事情,而是宁 可牺牲自己也要恪守仁义的原则。

4. 高中语文论语 弟子问仁 的重点句

“仁”的观点在《论语·里仁篇》里较多,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重点句:1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②处:居住。③知(zhì):同“智”。

译文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评析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2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

注释 ①约:穷困、困窘。②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评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

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渝,保持气节。3原文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注释 ①好(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②恶(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评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

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4原文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评析 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既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逸、随心所欲。

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5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评析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

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

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6原文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爱好仁德的人,他的仁德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能再增加什么;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整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评析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

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7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评析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

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