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一个四字成语要求是:动词+名词+名词+名词的形式

2.噤若寒蝉成语

3.噤若寒蝉的下一句是动如脱兔吗

求一个四字成语要求是:动词+名词+名词+名词的形式

噤若寒蝉的成语故事的道理-噤若寒蝉的成语故事

噤若寒蝉

读音:jìn ruò hán chán

“噤”是动词,闭口不说话,像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宋代张守的《题锁树谏图后》:“尝怪士处明时;事贤主;履高位;噤如寒蝉;或至导谀以误国。”噤若寒蝉的成语故事讲了东汉时,有一个叫杜密的人,字周甫。王昱认为杜密太多管闲事了,杜密说:“知道好人不推荐,听到坏事不作声,就像冷天的蝉一样,哑口无言。只求自己平安无事,这是对国家不负责任。这样的人其实是个罪人,有什么可称赞的!

参考资料

噤若寒蝉的成语故事.百度[引用时间2018-1-13]

噤若寒蝉成语

  汉字书写 噤若寒蝉

  汉语注音 jìn ruò hán chán

  成语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成语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重点在于因为害怕而不敢说话。

  噤若寒蝉的意思 噤:闭着嘴巴不作声;寒蝉:深秋的知了;像深秋冷天的知了一样,因为寒冷就不再鸣叫。比喻有顾虑不敢说话。

  噤若寒蝉的近义词 三缄其口、张口结舌、守口如瓶;

  噤若寒蝉的反义词 口若悬河、畅所欲言、侃侃而谈;

  噤若寒蝉的故事:

 东汉末年,有位名叫杜密的人,他任太守期间为官清正廉洁、铁面无私,凡是触犯法律的人,无论是否宦官子弟他都会依法惩治,绝不手软。而且,他还很爱惜人才,只要是能为国为民作项献的人,他都会设法推荐提拔。有一个叫郑玄的小官就是由他推荐到太学里深造,最后成为著名的经学家。后来,杜密因为参加打击宦官集团的斗争中,得罪了权贵,被革职罢官,回颍川老家种田去了。尽管杜密被罢了官,但是仍然关心着国家大事,与地方官畅谈天下大事,还会向他们推荐有贤才的人。不久,他的同乡刘胜也告老还乡,可是刘胜是个不喜欢多管闲事的人,退了职就不再过问政事,与杜密迥然相反,闭门谢客。当地的官吏为此对杜密说:“刘胜是清高之士呀,公卿屡次推举他任职,他都拒绝了。”杜密说:“刘胜这样的人应当为国为民多做些事情,,但是他做官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人了。地位高,俸禄多,见到好人不举荐,见到坏人不揭露,就像秋天的蝉一样,经常闭口不言,只求明哲保身,对国家毫不尽力,这种人又有什么可称赞的呢?”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只求保全自己什么都不管的人。如果人人都像这样,社会将不能正常运转下去。

  噤若寒蝉例句:

 刘锡诚《郭祥性格琐谈》:“由于‘四人帮’的.毒害,使有些作者一提到爱情描写就噤若寒蝉,谈虎色变。”

 马识途《夜谭十记》第五记:“这种千奇百怪的事,从此在公开的场合,大家都噤若寒蝉。”

  噤若寒蝉造句:

 那个时期对于开发商恶意拆迁的行为,很多人迫于他们的势力而噤若寒蝉,忍气吞声。

 他的妻子因为长得太漂亮被地方上的土豪强行占有,他无能为力只好噤若寒蝉,等待时机再作打算。

噤若寒蝉的下一句是动如脱兔吗

不是。

动若脱兔上一句是静若处子,完全是两句话,不能放在一起。噤若寒蝉:像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形容受到压制不敢作声,也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这是一个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名臣杜密,时任河南伊,为官清廉,因得罪了宦官而被削职为民,回原籍颖川老家。但是,他对国家大事依然十分关心。另有同乡刘胜,本来身居大夫职位,享受上宾的礼遇,但他辞职回家后,却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知道有才能的不举荐,听闻恶行置若罔闻,隐瞒实情,明哲保身,如同秋天的蝉一般不出声,这样的人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