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其问诸水滨什么意思-君问可,非问子也翻译
1.左传全集《齐桓公伐楚》原文赏析与注解
2.其诸之滨
3.释义: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4.形容一个人为了推卸责任 ,而找了许多烂理由而来掩饰自己过错。成语有哪些 。
5.问诸水滨的典故
6.吾觉所谓人之问诸水滨也什么意思
左传全集《齐桓公伐楚》原文赏析与注解
齐桓公伐楚
(僖公四年)
题解
文中最值得称道的非楚国的屈完莫属,面对咄咄逼人的霸主,军容强大的联军阵势,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屈服退让,反而以其理直气壮的词锋,阻止了齐桓公的侵略野心。
原文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译文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其他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蔡国大败,然后他们又去攻打楚国。
原文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2]。’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3],王祭不共[4],无以缩酒[5],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6],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注释
[1]风马牛不相及:比喻齐国和楚国距离遥远,互不相干。
[2]夹辅:左右辅助。
[3]包茅:包扎捆束好的菁茅。菁茅是一种带刺的草,用来滤酒。
[4]共:通“供”。
[5]缩酒:滤酒去掉渣滓。
[6]不复:不回。
译文
楚成王派遣使臣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即使牛马 *** 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会进入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呢?”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扎捆束好的菁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问吧!”于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原文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7]。师退,次于召陵[8]。
注释
[7]楚子:楚成王。
[8]次:驻扎。
译文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诸侯军的驻地去交涉,诸侯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原文
齐侯陈诸侯之师[9],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10]?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11],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12],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注释
[9]陈:摆开,陈列。
[10]不谷:不善。谦词。
[11]徼(yāo)福:求福。社稷:指国家、土地。
[12]绥:安抚。
译文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列开队伍摆出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的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没什么问题吧?”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不惜降低身份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愿望。”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有什么样的城会攻不下呢?”屈完回答说:“假如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假如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尽管您的兵马人多势众,但恐怕也没什么用处!”
原文
屈完及诸侯盟。
译文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评析
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时候,南方的楚国也正在大肆侵吞汉水流域的小国,势力一度扩展到现在的河南南部,最终不可避免地跟齐国发生了摩擦。
这次齐国出兵的矛头直指楚国,表面上看是讨伐楚国的附庸蔡国,其实更深层一层的原因是想威慑正在崛起的楚国。不过显然齐楚双方都有所顾忌,所以并未直接开战,而是各自互相让步之后签订盟约了事。
不过,这场战争之所以名留青史,引起人们的兴趣,并不是谁是谁非、谁代表正义与非正义的问题,而是在一个只凭强力来获得利益的时代之中,弱者怎样凭借智慧保护自己的技巧,以及在强大的武力面前不甘俯首称臣的精神。
内在的智慧,通过巧妙的外交辞令表达出来,没出一兵一卒,纯粹以智慧的力量使敌手在心理上先行崩溃,从而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即使是抛开利益之争一类的背景,单是那些巧妙的外交辞令本身,也足以让人赞赏和惊叹不已:一来一往,针锋相对,表面显得礼让、温和、谦恭,言辞又让人听起来比较舒服,而内在的凛然正气,却透过温和的表面使敌手无心恋战。可以说,屈完真正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
其诸之滨
父侧:父亲左右 父亲身边
《左传·僖公四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整句是
如果楚国没有朝贡,那是楚国的罪责,楚国敢不朝贡吗?昭王南巡溺于汉水,你们还是去问汉水之滨吧
“之” 是取独的作用 在形式上变成偏正词组 整体充当全句的主语说的是第一个之
释义: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
周昭王确实有南征荆楚的军事行动。但由于春秋笔法“为尊者讳”的原则,史书上的记载是“昭王南巡不返”。就是说,昭王到南方去巡视,没有回来。是不是被楚国杀的,已不得而知。
周昭王(?~前977年),姬姓,名瑕。周康王姬钊之子,周朝第四任君主。姬瑕在出土青铜器铭文中多作卲王。周昭王继位后,欲继承成康事业,继续扩大周的疆域,从昭王十六年开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经由唐(今湖北随州西北)、厉(今湖北随州北)、曾(今湖北随州)、夔(今湖北秭归东),直至江汉地区,大获财宝,铸器铭功。周昭王十九年,昭王再次亲帅六师伐楚,结果全军覆没,于汉水之滨。
《古本竹书纪年》载:“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周昭王十六年,昭王南巡亲征,征伐楚荆。为了保证进军的顺利,他任命一个姓南宫的人为统帅,一个叫中的人为先锋。中带领军队联络汉阳的姬姓诸侯,为大军开路,并在邓国和曾国为昭王准备行宫。一路上得到了汉北各姬姓诸侯的支持,军队人马更加壮大,很快深入江汉腹地。原来臣服于楚荆的大部族、小方国纷纷归顺。
中的先头部队到达长江,后军随后赶到,王师攻占了鄂部驻地,大军沿汉水东岸南下,到达长江边后,昭王留下一支人马在江北守卫渡口,自己亲率大军渡江南下。扬越的鄂部将主力退缩到南面的大山中,昭王占领了铜绿山。然后昭王渡江北上,在唐国(今湖北随州西北)大会汉阳诸侯,论功行赏,给先锋中很多马匹和铜材,元帅南宫也得到了很多赏赐。后来,中用昭王赏赐的铜材铸造了一批青铜礼器,并在上面刻上了文字,记载此次战争和他所得到的赏赐,昭王给贵族们分发一些铜材,然后将大量铜材运回。
周昭王占领铜绿山后,留下了少数王师镇守铜绿山,率领大部队返回。然而,鄂部一听周军主力已经撤走,又夺取了铜绿山,昭王决定再次亲征。
周昭王十九年,昭王率大臣祭公等,以戍卫镐京的西六师再攻楚荆。开始时形势很好,周军从唐国(今湖北随州北面)出发,经过厉国、曾国向南顺利推进。为了壮大声势,昭王还派出使臣到长江中游的大小邦国,争取支持。昭王本人则率师沿江而上,直抵夔国边境(今湖北秭归)。然而回师汉水时,周军却遭到了楚荆部队的强烈抵抗,又遭遇了异常天气,全军覆没。
姬瑕二十七岁即位,在位执政虚记二十年,卒于昭王十九年(前977),终年四十六岁,尊号周昭王。古书上说“仪容恭美曰昭”,故谥号昭王。
周昭王崩后没有向诸侯告丧,宗室诸侯拥立周昭王长子姬满继位,是为周穆王。
形容一个人为了推卸责任 ,而找了许多烂理由而来掩饰自己过错。成语有哪些 。
有:指李推张、问诸水滨、敷衍塞责、避重就轻、委罪于人。
1、指李推张
读音:zhǐ lǐ tuī zhāng
释义:指相互推委,逃避责任。
出处: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谷·比较》:“临期听比,无指李推张之弊。”
译文:快到期的时候再来比较,就没有相互推委,逃避责任的弊端了。
2、问诸水滨
读音:wèn zhū shuǐ bīn
释义:比喻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干。
出处: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译文:如果楚国没有朝贡,那是楚国的罪责,楚国敢不朝贡吗?昭王南巡溺于汉,你们这是不承担责任。
3、敷衍塞责
读音:fū yǎn sè zé
释义:指工作不认真负责,表面应付了事,出事时,推卸责任。
出处:清·李渔《芙蕖》:“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
译文:仅仅凿了斗大的一个池子,随便种了几株荷茎来敷衍了事,还常常以水池向地下渗水为苦。
4、避重就轻
读音:bì zhòng jiù qīng
释义:指回避重的责任,只拣轻的来承担;也指回避主要的问题,只谈无关重要的方面。
出处:宋·刘挚《侍御史黄君墓志铭》:“民始不以多男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轻相去。”
译文:民众最初不认为多子嗣是祸患,父子最初不认为避重就轻有距离。
5、委罪于人
读音:wěi zuì yú rén
释义:把罪责推卸给别人
出处:唐代房玄龄《晋书·王裒传》:“帝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耶?’遂引出斩之。”
译文:皇帝愤怒道:“司马还想推卸罪责给我吗?”于是将其拉出去斩首了。
问诸水滨的典故
问诸水滨的典故如下:
《左传.僖公四年》:“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春秋时,齐桓公伐楚,以楚之不贡和周昭王南征溺于汉水为问罪之辞。楚与师的回答,首先承担了不贡的责任,但对昭王不返,却不认其咎。
问诸水滨春秋时,齐国以未进贡周室和周昭王南征溺於汉水的罪名攻打楚国,楚国使者认为贡物未送是楚君的罪过,但昭王溺於汉水之时,楚国势力尚未达汉水,应去问汉水边的人。典出左传.僖公四年。後以问诸水滨比喻两不相干。
问诸水滨的意思是不承担责任或两者不相干。
词语拼音:wèn zhū shuǐ bīn。
词语解释:问诸水滨,汉语成语,诸:“之于”二字的合音和连用;滨:水边。你去问水边吧,到水边去问吧。推托之词。比喻与某事不相干,与己无关。
词语出处:
《左传·僖公四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三回:“若夫昭王不返,惟胶舟之故,君其问诸水滨,寡君不敢任咎。”
词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
吾觉所谓人之问诸水滨也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让别人到汉水边上去问情况吧。
指的是昭王南征的故事。
公元前1002年(昭王五十一年),周天子一怒之下,率领大军,涉黄河,渡汉水,跨过长江南征,取得了一系列战果,打击了楚国的东进势头。但由于轻敌等原因,周昭王在战争中溺。
《左传·僖公四年》:“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