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山填海的故事视频-移山填海的故事
1.愚公移山阅读理解
2.怎么评价“愚公移山”?
3.移山填海是什么动物
4.列子寓言故事有哪些
愚公移山阅读理解
本文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是根据《列子?汤问》中同名故事改写的。
《列子》相传战国时列御寇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8篇,早佚。今本《列子》8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可能是魏晋人的伪作。其内容很复杂,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虽然基本上反映了道家学派“贵虚”、“无为”思想,但有些篇章还受了佛家思想的影响,其中有的篇章(如《杨朱》篇)反映了个人享乐的颓废思想。这部书中也有精华部分,特别是《汤问》《说符》两篇收录的一些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短文,很有教育作用。唐天宝元年(742年)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为道教经典之一。
《愚公移山》用主谓词组作标题,点明本文是写愚公与其子孙移山填海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反映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热情赞美为达到某种理想,敢于奋斗,自强不息,博大自信的民族精神。主席曾在中国***第七次代表大会闭幕词中,批判地运用这个故事,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最终挖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毛主席说,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深刻地阐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理,赋予这个故事以新的内涵。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事件发展顺序写的,共14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两座大山挡住了村人的出路。这是移山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写愚公召集家人商议移山大计。这是移山的准备。
第三部分(第7~13自然段),写愚公率领家人紧张地移山。这是移山的过程,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对移山这件事,人们的态度有两种,有人赶来帮忙,智叟却嘲笑、吹冷风。愚公排除干扰,仍坚定地移山不止。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玉皇大帝感动了,派大力神把山背走了。这是写移山的成功。
〔语意理解〕
“有一位叫愚公的90岁的老人,住在太行山、王屋山山脚下。两座大山挡住了他们村的出路,给他们的生活、劳动带来了很多困难。”
这是本文的第1段,交代了愚公移山的原因。“愚公”是本文的主人公,和下文的“智叟”都是虚拟的人物。“愚”,愚笨,傻的意思。“公”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愚公”,字面意思指愚蠢的老头儿。“智”,智慧,聪明。“叟”,年老的男人。“智叟”,字面意思指聪明的老头儿。句中用“90岁”一词,强调愚公年事极高。古人认为,70岁为“古稀之年”,90岁则更为高龄,肯定体力不佳,然而却豪迈地主张移山,更显愚公理想之伟大,气魄之雄壮。一般地说,年高者考虑问题比较成熟,极言年高,也说明移山设想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太行山”,横亘在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之间,主峰在今山西晋城南面,高2000米。“王屋山”,在山西省垣曲和河南省济源等县间,是中条山的分支,济水的源地。“两座大山挡住了他们村的出路”一句,指出自然环境不利于人民生产、生活。所以移山,在于重新安排大自然,改善自己的生活。
“只是愚公的妻子有不同的看法:‘算了吧,老头子,就这一家子人,哪能搬得动两座大山呢?再说,即使搬吧,那么多石头、土块又往哪里放呢?’”“愚公说:‘这个不难,我们可以把土石倒进渤海。’”
这是在商议移山大计时愚公与妻子的对话。妻子的话体现了女人的细微心理,她在众人情绪热烈时提示大家冷静思考,把移山中的困难考虑充分,事先做好准备。她提出人少与土石归放处两个具体问题。妻子的献疑,使愚公移山方案更加完善。愚公的解答表示自己雄心不改,移山不变。他计划把山的土石填入渤海。太行与王屋山距渤海十分遥远,填石入海更显其移山之难。两山高耸,土石量十分大,非填入渤海难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最好的选择。这句话是点题之句,扣住题目“移山”。
“山那么高,像你这样风烛残年的人,哪能搬得了两座大山呢?”
这是智叟嘲笑愚公的话。智叟是“冲着愚公大声说”这句话的。“冲”字说明智叟盛气凌人。他把两山之高大与愚公之年高放在一起比较,阐明愚公太“蠢”,以微力移巨山是异想天开。这是智叟嘲笑愚公的根据。“风烛”,风中的蜡烛。“残年”,晚年,残剩的年华。“风烛残年”,比喻随时可能亡的晚年。这句话表现出智叟见解的肤浅与自以为是。
“我了,有我的儿子,儿子了,还有孙子;孙子又会生儿子,儿子还会有儿子,子子孙孙干下去,不怕大山平不了!”
这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止的宣言,显示出他的信心与气势。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我虽肉体不在,但我的精神永远不灭。愚公针对智叟嘲讽他“风烛残年”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最后,用感叹句收尾,语言有力,突显愚公坚韧不拔的品格与移山定会成功的信念。
〔写作特点〕
1.夸张的情节,显现崇高的精神。
文章讲述了一个夸张的故事———愚公移山填海的故事。故事从头到尾,从人物到事件,都使用夸张法。一家人要搬两座大山,这本身就不合乎自然逻辑。作者又偏把移山领头人写成“90岁”的老人,移山填海的距离又极为遥远。种种超现实的写法,使故事具有极大的震撼力。故事虽短,但情节完整,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环环不落,故事生动又有波折,如妻子的献疑,尤其是设计出“智叟”这个人物,让其嘲笑愚公,为移山吹冷风,愚公在战天斗地的同时,又要斗“人”,情节跌宕起伏。
2.诙谐的人物设置。
文章设置两个对立的人物,作者别出心裁地把两人命名为“愚公”与“智叟”。称正面人物为“愚”,反面人物为“智”;反之,对愚者又尊称为“公”,对智者又贬称为“叟”。这似乎是抑正扬邪,贬美褒丑,其实,作者用的是反语法,突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名实相反的两个人物性格,让人感到滑稽可笑,使文章具有极大的讽剌性。
怎么评价“愚公移山”?
坚持不懈、保守派。
《愚公移山》主要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这个故事通常给我们的启发就是要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即使是很大的困难也有可能得到解决。但是这个故事也分两个方面来看。
一、积极方面《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就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愚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学习、生活、工作当中需要的也是持之以恒、脚踏实地的精神。
二、局限性《愚公移山》讲述的是人和大自然斗争的情况,因为大山挡住了人们出行的道路,因此人们想持续不断的挖平大山。按照我们现在环境保护角度理解,则这种行为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不符合人和环境和谐发展的需求。还有就是也反映了有些人固守陈规、不善于与时俱进的保守思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认理”、“顽固派”。
三、广泛性《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天动地,后来被韩永久作词,卞留念作曲,选为电视剧《王屋山下的传说》片尾曲。江涛演唱,收录在专辑《我的梦在雪里燃烧》中,1998年,该曲MV获得全国MTV电视大赛金奖 。
移山填海是什么动物
精卫填海是《山海经》记叙的一则故事,说的是中国上古时期一种叫精卫的鸟努力填平大海。根据《山海经》记述这种叫精卫的鸟,原来是炎帝宠爱的女儿,有一天她去东海玩,可是突然风暴袭来,她了。女娃变成了鸟,名字就叫作“精卫鸟”。精卫鸟去西山衔来石子儿和树枝,一次又一次投到大海里,想要把东海填平。晋代诗人陶渊明写诗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后来人们常用“精卫填海”这句成语,比喻按既定的目标坚毅不拔地奋斗到底。
列子寓言故事有哪些
1.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年近九十岁的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挖山,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河曲智叟还嘲笑他:甚矣,汝之不惠(hu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有着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实则"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的典故最早也出现在《列子.汤问》,讲述了著名的琴师伯牙在弹琴,樵夫钟子期一听就能听出来伯牙想要表述的。
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高山流水除了用来比喻乐曲高妙之外,也比喻知己,常说"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3.纪昌学射
纪昌学射出自《列子.汤问》,讲述了纪昌向飞卫学射箭的过程,飞卫让纪昌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学会视物,然后再谈射箭,然而并没有难倒纪昌,无形中飞卫也把射箭诀窍告诉了他。
纪昌学射,虚心听取师傅的教导,吃苦学习,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下功夫,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怕苦,不怕枯燥乏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