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迫利诱是成语吗-威迫利诱的意思
1.留取丹心照汗清的意思是什么?
2.迫促的意思 迫促的意思是什么
3.含有批评的成语四字成语
4.诱善的意思诱善的意思是什么
5.留取丹青照汗青中“取”的意义与用法。
留取丹心照汗清的意思是什么?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但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便写了“过零丁洋”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抑郁。其诗的下半阙如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后,文天祥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
迫促的意思 迫促的意思是什么
迫促的词语解释是:迫促pòcù。(1)急迫;紧促。(2)催促。
迫促的词语解释是:迫促pòcù。(1)急迫;紧促。(2)催促。 注音是:ㄆㄛ_ㄘㄨ_。 结构是:迫(半包围结构)促(左右结构)。 拼音是:pò cù。
迫促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逼近;接近。引《汉书·梁怀王刘揖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即诈僵仆阳病,徼幸得_於须臾。”《后汉书·党锢传·范滂》:“_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⒉逼迫;催促。引《汉书·薛宣传》:“_部刺史_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郡县相迫促,亦内相刻,流至众庶。”宋苏轼《答李琮书》:“又汉永和中,交趾反,议者欲发荆、扬、_、豫四万人讨之,独李固以谓四州之人,远赴万里,无有还期,_书迫促,必致叛亡。”郭沫若《沸羹集·无题》:“就好像受着迫促的一样,今年自一月以来,比较写了一些东西。”⒊急促;急迫。引汉王符《潜夫论·爱日》:“《诗》云:‘王事靡_,不遑将父。’言在古_暇而得行李,今迫促不得养也。”唐白居易《论重考试进士事宜状》:“昨重试之日,书策不容一字,木烛只许两条,迫促惊忙,幸皆成就。”艾芜《石青嫂子》:“石青嫂子气得呼吸都迫促起来了,只是直着喉咙地嚷叫。”⒋谓短促。引汉王逸《九思·悯上》:“年齿尽兮命迫促,魁垒挤摧兮常困辱。”《后汉书·张奋传》:“比年不登,人用__,今_久旱,秋稼未立,阳气垂尽,岁月迫促。”唐刘知几《史通·品藻》:“史氏自迁固作传,始以品汇相从,然其中或以年世迫促,或以人物寡鲜,求其具体必同,不可多得。”
二、国语词典
短促。词语翻译英语tourge,urgent,pressing
三、网络解释
迫促迫促,汉语词语,拼音:pòcù,释义:1、.逼近;接近。2.逼迫;催促。催促由于他母亲再三的迫促,他才答应去看一看。3.急促;急迫。4.谓短促。
关于迫促的诗句
四序相迫促畏途常迫促虎符日日相迫促
关于迫促的成语
促膝谈心迫于眉睫迫在眉睫促襟见肘迫不得已威迫利诱迫不及待刁钻促_短寿促命
关于迫促的词语
迫在眉睫促襟见肘计穷势迫迫于眉睫短寿促命促膝谈心迫不及待年迫日索_天促地迫在眉尖
关于迫促的造句
1、调查显示,许多基金经理忽略了社会、伦理、环境及政府管理问题,只顾迫促他们的投资对象专注于季度和年度的投资收益。
2、聚贤庄乃是处在河南地界,只因时间迫促,来到聚贤庄的,大都是少林寺左近方圆数百里内的人物。
3、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4、高遵岳两眼散光,呼吸迫促,浑身发冷,上下牙齿直打架。
5、他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人,气氛不由变得更加迫促。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迫促的详细信息
含有批评的成语四字成语
1. 含有批评的四字词语
守株待兔
详细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成语出处:《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的兔子。
示例造句:吾料兄必定出身报国,岂是~之辈。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四
近义词: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反义词:通达权变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掩耳盗铃
详细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示例造句:硬把汉奸合法化了,只是~的笨拙的把戏。 ◎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开诚布公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画蛇添足
详细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
示例造句:这也是一则事实,并非做书的人~,为此奇谈。 ◎《花月痕》第五一回
近义词: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亡羊补牢
详细解释: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示例造句:张学良始则失地,今幸固守锦州,~,可称晚悟。 ◎章炳麟《与孙思昉论时事书》二
近义词:知错就改
反义词:时不我待、知错不改
语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刻舟求剑
详细解释: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示例造句: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胶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近义词:守株待兔、墨守成规
反义词:看风使舵、见机行事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百无一用
详细解释:百样之中无一有用的。形容毫无用处。
成语出处:清·黄景仁《杂感》:“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示例造句:
近义词:
反义词:价值连城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一无是处
详细解释:是:对,正确。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
成语出处:明·张岱《与胡季望》:“是犹三家村子,使之治山珍海错,烹饪燔炙,一无是处。明眼观之,只发一粲。”
示例造句:我们看问题要全面、要一分为二,不要因为人家有缺点,就认为人家~。
近义词:一团漆黑、一无可取、百无一是
反义词:十全十美、白璧无瑕、勿庸置疑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补语、宾语;含贬义
损人利己
详细解释: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
成语出处:《旧唐书·陆象先传》:“为政者理则可矣,何必严刑树威。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
示例造句:凡有~之心的人,其结果都不妙。 ◎ ***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近义词:自私自利、见利忘义
反义词:大公无私、舍己为人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2. 含有批评意思的四字词语1.衣冠禽兽
拼音发音 yī guān qín shòu
解释意思 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象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成语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三回:“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2.厚颜 ***
拼音发音 hòu yán wú chǐ
解释意思 颜:脸面。指人脸皮厚,不知羞耻。
成语出处 《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蒙耻。”
3.忘恩负义
拼音发音 wàng ēn fù yì
解释意思 恩:恩惠;负:违背;义:情谊,恩谊。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
成语出处 《魏书·萧宝夤传》:“背恩忘义,枭獍其心。”
4.丧心病狂
拼音发音 sàng xīn bìng kuáng
解释意思 丧失理智,象发了疯一样。形容言行昏乱而荒谬,或残忍可恶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 《宋史·范如圭传》:“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
3. 带有批评的四字词语忘恩负义
道貌岸然 口是心非 出尔反尔 监守自盗离经判道 口蜜腹剑 喜新厌旧 是非不分
描写心情的四字词语:
心旷神怡,怡然自得,兴高采烈,乐不思蜀,心花怒放
欣喜若狂 悲喜交集 悲愤填膺 百感交集 感人肺腑 动人心弦 情不自禁 心潮澎湃 激昂慷慨 慷慨激昂 感激涕零 感恩戴德 谢天谢地 没齿不忘 感同身受 垂头丧气 灰心丧气 心灰意冷 心灰意懒 万念俱灰 自暴自弃 黯然销魂 大失所望 心如刀割 切肤之痛 哀毁骨立 悲天悯人
4. 表示批评的四字词语有哪些呀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画蛇添足 亡羊补牢 刻舟求剑 百无一用 一无是处 损人利己
从谏如流 疾恶如仇 荒诞不羁 尸位素餐 酒囊饭袋 粗心大意 一文不值 岂有此理
不可救药 一派胡言 纨绔子弟 暗箭伤人 嫁祸于人 落井下石 无中生有 无事生非
招是惹非 长袖善舞 抗尘走俗 投机取巧 钻头觅缝 明火执仗 巧取豪夺 鹊巢鸠居
越贷 无恶不作 敲诈勒索 敲骨吸髓 臭味相投 朋比为奸 裙带关系 同流合污
同恶相求 同恶相济 一唱一和 一丘之貉 引绳批根 招降纳叛 调嘴弄舌 挑拨离间
为虎傅翼 为虎作伥 助桀为虐 得鱼忘筌 恩将仇报 反面无情 辜恩背义 孤恩负德
过河拆桥 鸟尽弓藏 弃旧怜新 六亲不认 卸磨杀驴 小恩小惠 五斗折腰 不三不四
落魄不羁 趁火打劫 乘人之危 顺手牵羊 投章摘句 买空卖空 日削月朘 藏头露尾
刁钻古怪 腹有鳞甲 狡兔三窟 老奸巨猾 三头二面 杀妻求将 舞文弄法 嘴甜心苦
笑里藏刀 心怀叵测 兴妖作怪 胸中鳞甲 阴阳怪气 鹰视狼步 脏心烂肺 钻天打洞
暴戾恣睢 惨无人道 豺狼成性 赶尽杀绝 狼子野心 狼心狗肺 狼心狗行 灭绝人性
忍心害理 如狼牧羊 如狼似虎 如麻 丧尽天良 丧心病狂 嗜杀成性 虎视眈眈
率兽食人 天理难容 荼毒生灵 削木为吏 鹰击毛挚 鱼肉百姓 狗仗人势 横眉竖眼
怙恶不悛 祸国殃民 青面獠牙 穷凶极恶 杀气腾腾 鼠牙雀角 人心惟危 一蛇两头
凶神恶煞 包藏祸心 诡计多端 借刀 居心叵测 人面兽心 蛇蝎为心 为鬼为蜮
十恶不赦 有余辜 图财害命 为富不仁 五毒惧全 血债累累 寻花问柳 作奸犯科
作恶多端 作威作福 罪该万 罪恶滔天 罪大恶极 罪孽深重 罪不容诛 罪恶昭彰
擢发难数 大逆不道 离经叛道 出尔反尔 附庸风雅 干名采誉 苟合取容 故作高深
好戴高帽 好大喜功 假仁假义 明知故问 沐猴而冠 巧言令色 仁义道德 闪烁其辞
酸文假醋 退有后言 虚情假意 雨后送伞 鬼鬼祟祟 鬼头鬼脑 假公济私 冒名项替
背信弃义 背恩忘义 言而无信 欺软怕硬 恃强凌弱 威迫利诱 穷极无聊 弱肉强食
5. 谁有带有批评,赞扬感情的四字词语谁有带有批评,赞扬感情的四字词语
带有批评感情的四字词语:
百无一用、一无是处、酒囊饭袋、粗心大意、一文不值、不可救药、纨绔子弟、恩将仇报、过河拆桥、弃旧怜新、不三不四、狼心狗肺、狗仗人势、
带有赞扬感情的四字词语:
气吞山河、英伟不凡、功名盖世、气壮山河、英姿勃发 、龙驹凤雏、大义凛然、宁不屈、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智勇双全、横扫天下、扫清四海、一往无前 、一身正气、临危不惧
诱善的意思诱善的意思是什么
诱善的词语解释是:1.劝勉_引导人为善。
诱善的词语解释是:1.劝勉_引导人为善。拼音是:yòushàn。结构是:诱(左右结构)善(上下结构)。注音是:一ㄡ_ㄕㄢ_。
诱善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劝勉、引导人为善。引南朝宋何承天《又答宗居士书》:“徵暴之戒莫苦乎地狱,诱善之劝莫美乎天堂。”唐陈子昂《为朝官及岳牧贺慈竹再生表》:“信可以惩残创酷,诱善旌_。”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紫微王夫人》:“诱善之功,千古不泯。”
二、网络解释
诱善诱善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yòushàn,是指劝勉、引导人为善。
关于诱善的诗句
善诱善导善诱善导赖得诗翁诱善邻
关于诱善的成语
诱敌深入天诱其衷诱掖_劝威迫利诱谆谆善诱恂恂善诱诱掖奖劝善诱循循循循善诱
关于诱善的词语
诱掖奖劝诱掖_劝威胁利诱利诱威胁诱敌深入威迫利诱天诱其衷诱秦诓楚诱掖后进危迫利诱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诱善的详细信息
留取丹青照汗青中“取”的意义与用法。
“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但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及谭嗣同均是为国为民而肯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其壮烈情怀均与这两句诗的诗意吻合,那到底这两句诗是谁人手笔呢?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便写了“过零丁洋”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抑郁。其诗的下半阙如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后,文天祥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
“取”字从产生到现代意义和用法有很大的变化。上古时是实意动词,中古近代时候被广泛用作动态助词,而到近代末期这种用法又消失殆尽。在“取”的变化过程中,汉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导致了“取”字用法的“一波三折”,最终在现代汉语中仅保存在了“夺取”、“领取”、
例如:
取,捕取也。――《说文》
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周礼》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取吴元济。――《资治通鉴?唐纪》
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宋?苏轼《阳关词》
取数斗归。――三国魏?邯郸
后来“取”字的意义引申扩大化:
⒈拿,得到:~书。~款。~得成绩。
⒉采用,选用,接受:~材。录~。去粗~精。~长补短。
⒊寻求:~乐。求~。~笑(开玩笑)。
⒋攻克,强夺:~城。夺~。
⒌按一定的根据或条件做:~齐。~决。
⒍〈古〉通"娶"。
从以上的例子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上古时期,“取”字基本上是用作实意动词,一般单用在“取+宾语”结构中。
二、“取”在近代的基本发展概况
“取”字在近代汉语中出现了作为动态助词的用法。、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从第一部分的分析中,“取”字本身是一个表示“取得”“得到”义的动词。和其他的动态助词的发展过程一样,在它成为助词之前,也有一个在联动结构中充当并列动词和在述补结构中作补语的阶段。当“取”字充当并列动词和补语时,它就出现在“动+取”和“动+取+宾”两种格式里,这两种格式的出现,可能在魏晋南北朝之际。例如:
1. 春月,蜂将生育时,捕取三两头着器中,蜂飞去,寻将伴来,经日渐益,遂 持器归。(张华:博物志)
2. 打取杏仁,以汤脱去黄皮,熟研,以水和之,绢滤取汁。(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
3. 文规有数岁孙,念之,抱来,左右鬼神抢取以进,此儿不堪鬼气,便绝,不复识人,文规索水噀之,乃醒。(甄异传,古小说钩沉)
4. 桐郞复来,保乃斫取之,缚著楼柱。(祖台之志怪,同上)
5. 复有一身,疑是狐狸之类,因跪急把取,此物却还床后,大怒曰:“何敢嫌试都尉?”(幽冥录,同上)
6. 音、侯伏地失魂,乃缚取考讯之。(搜神记,太平广记,卷四四七)
在这些例子中,“取”字同其他带有“取”意义的词连用,而且有共同的宾语。
(二)唐代
“取”字仍用于“动+取”和“动+取+宾”两种格式里,且用量激增,但是格式内部的语义关系、“取”字所表达的意义和词性,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唐代“取”字的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1. 表示动作的实现或获得结果:该类分两种情况,
① 同魏晋时期取字用法相同的一类,如:
少顷,度方见缇褶在旧处,知其遗忘也,又料追付不及,遂收取,以待妇人再至。(- 太平广记·卷第一百十七·报应十六),
这个时候宾语是动词和“取”字所共有的。
② 但更多的,唐代“取”的用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宾语不再是动词和“取”所共有,“取”字变得与动态助词“得”用法相同。例如:
愿持精卫衔石心,穷取河源塞泉脉。(王睿:公无度河,全唐诗);
待取满庭苍翠日,酒樽书案闭门休。(李群玉,全唐诗)
我们来比较一下魏晋时期和唐代取字用法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我们发现,在魏晋时期“取”字往往与含有“取”字意义的字连用,这就造成了宾语是动词和“取”所共有。但到唐代,能与“取”字连用的字的范围显然扩大了,大量的不带有“取”字意义的动词与“取”连用,取与动态助词“得”的用法相近。例如《近代汉语虚词研究》所举的例子:
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大藏经,卷四七)
说取一丈不如行取一尺。(祖堂集)
2. 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
这是当“取”字与表示动作持续的动词连用时出现的情况,这时,“取”字相当于持续态助词“着”。例如:
若遇丈夫皆调御,任从骑取觅封侯。(全唐诗);
千官待取门犹闭,未到宫前下马桥。(全唐诗)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种变化呢?我们来考察一下唐代的动态助词就会发现:唐代动态助词有明显的混用现象。根据曹广顺先生的《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分析:取、将、却、着四个动态助词中,后两者主要是表示完成,持续,同时兼有其它用法;而前两者则是在表示动作实现,获得结果的同时,兼表持续。根据这四个词本身意义(却:完成,着:持续,取、将:动作实现和获得结果)的不同,却、着的有明确的使用状态,而取、将则可以通用。这就造成了“取”字用法的扩大化。曹先生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还应注意的是,在这个时期,作为后来取代“取“字的“得”的用法尚未成型,否则,“取”字就不会有如此的用法。
3. 词缀:在这种情况中,取字不表动态,这类词句一般都是未然事件,都带有祈使的意思。例如: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薛能:金缕衣,全唐诗)
合是赌时须赌取,不妨回首乞闲人。(冯衮,全唐诗)
这种情况虽然出现较少,但变化不大,最终保留在了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中,象听取,领取,夺取等等。
(三)宋代时期
“取”字上述用法继续出现
1.表示动作的实现或获得结果:
这种情况虽仍有出现,但由于“得”字的大量出现,导致了“取”字用例的大量减少。例如:
一片樵林钓浦。是天教,王维画取。(史达祖:龙吟曲,全宋词)
2.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
这类的使用基本与唐代相同。例如:
开取口,合不得。(五灯会元,卷八)
4. 词缀:
这种用法也与唐代基本相同。例如:
更明年看取,东阡北陌,黄云万里。(杨无咎:水龙吟,全宋词)
宋代“取”字在功能上有一定的变化:即双音节动词中带“取”字的增多了,这种变化同近代汉语复音词的发展是一致的。
却、了、着、过、将、来这些动态助词基本上都产生于唐代,表示完成、持续、结果几种动态时常常混用,宋代以后,分工日益细致,日益稳定,由于与“得”字的重复,“取”字在“得”字的挤压下,必然的走向衰落。于是,在元明以后,三种用法虽都有保存,但数量更少了,且更重要的是比例有了很大的变化:前两种用法越来越少,词缀的用法比重越来越大。
三、总结作为动态助词的“取”字发展变化的原因:
①“取”字本身带有“获得”“得到”“结果”等一系列的可以用于助词的意义。这些基本的意义为它在以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演化为助词并在唐朝获得空前发展奠定了意义上的基础。
②“取”字在上古时期就有用在述补结构和联动结构的情况,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更加普遍了。这可以看成是结构上的基础。
③作为典型孤立语的汉语,在语言一定发展之后势必需要更多的虚词和结构来表达语法意义。
④近代白话文产生初期,许多助词(特别是却、将、取、着、了、过)产生之初,混用现象非常地普遍,这使得受限制较少的“取”字获得空前的发展。
⑤近代汉语精密化的发展趋势,又使得各个助词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明确,各个助词都有了各自所专有的语法关系。特别是“得”字和“着”字的产生和用法的定型,就使得与它有重复意义的“取”字在相同的用法情况时被排挤。最终,“取”字慢慢被排挤出动态助词的行列。
⑥汉语双音节词强大的生命力,使得“取”字作为动态助词的痕迹保留在了双音节动词中。
四、图示总结“取”字的用法发展脉络:
五、一点猜想
总的说来,“取”的变化主要在两个时期,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是唐末到元明时期。在这两个时期,大体也有两个变化,一是由实意动词变为动态助词,一是动态助词的用法消失。这两种变化的原因前面早有详述,但我还是有一点猜想:
考察“取”字用法变化的两个大的时期,由于北方“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还是语音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势必会影响近代汉语语法的变革。所以我猜想,近代“取”字用法的变化很有可能受到了北方民族“阿尔泰语系”的影响。
阿尔泰语系是语言学家按照语言系属分类方法划分的一组语群,包括60多种语言,说该语系语言的人口约为2.5亿,该语系主要集中于中亚及其临近地区,包括突厥、蒙古、满-通古斯3个语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土耳其、蒙古国、中亚、俄罗斯、伊朗、阿富汗以及东欧的一些国家。
该语系有其自己鲜明的语言特点:
①具有元音和谐现象;
②使用后加成分为词的派生和词型变化的主要手段,粘合多个附加成分以表示多重语法意义;
③名词和代词有数、格等语法范畴,动词有态、时、式等语法范畴;
④动词在宾主之后,定语在被修饰词之前。
⑤东亚及北亚地区该语系受汉藏语系中的汉语族汉语支影响明显。
以上所列特点的第②条表明,阿尔泰语系的语言的结构类型属于黏着语。所谓的黏着语,即一个构形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的语言。黏着语中没有内部屈折,一个构形语素只表示一个语法意义,而一个语法意义也只用一个构形语素表示。也就是说,阿尔泰语系中的词要表示几个语法意义,就要加几个构形语素。
但是,我们都知道,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即没有构形语素或基本无构形语素的语言。也就是说,汉语作为孤立语由于没有或缺乏构形语素,词不发生语法形式变化,语序和虚词成为基本的语法形式。
“取”字,在中古的时候就是用作虚词之一的动态助词,而到近代末,这种用法几乎消失殆尽,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猜想,极有可能,当时的汉语是受了北方少数民族所带来的阿尔泰语系语言黏着特性的影响,使得作为动态助词使用的“取”字很少再用作动态助词,而且这种变化经历了一段时间:
①少数民族入侵前:“取”字保持大量作为动态助词的用法。
②少数民族入侵后:随着少数民族而来的阿尔泰语系的语言,暂时获得了统治地位,“取”字作为动态助词遭到灭顶之灾。
③少数民族统治一段时间后:落后的文化势必会被先进的文化所同化,少数民族汉化、民族融合,汉语重新获得统治地位,势必会在阿尔泰语系的影响下找回一个动态助词来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
汉语不论受到什么外来语的影响,都是在向着精细化、高级化发展,这是汉语发展的大趋势。而“取”由于其本身意义范畴的模糊性(即用法太多),在汉语精细化的大趋势下很容易被别的意义精细的虚词所替换。于是近代汉语找到了“着”、“得”等其他的虚词来取代了“取”字的地位。
参考文献:
《金文编》
百度百科 “取”
许慎《说文解字》
王力《古代汉语》
郭锡良《古代汉语》
曹广顺、江蓝生、刘坚、白维国《近代汉语虚词研究》
高明《中古史书词汇论稿》
王红旗《语言学概论》
曹广顺《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
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