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灭亲的意思和道理是什么-大义灭亲的意思和道理
1.什么是石碏大义灭亲?
2.带义的成语
3.儒家是主张“亲亲相隐”呢?还是“大义灭亲”?
4.左传卫石碏大义灭亲文言文
什么是石碏大义灭亲?
春秋时,卫庄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所生,受到庄公的宠爱并且喜欢惹事,庄公也不加以禁止。刚正不阿的大臣石碏向庄公进谏说:“我听说疼爱孩子,应该用正当的道理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四种毛病。这四种毛病的产生,是由于给他的宠爱和俸禄都过了头。国君如果要立州吁为太子,那就确定他的地位;如果还没有拿定主意,目前的现状恐怕会逐步地引导他酿成祸乱。大凡受到宠爱而不骄横、不骄横而能安于地位下降、地位下降而不产生怨恨、产生怨恨而能够克制的人,是很少的。而且,低贱妨害高贵,年轻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进离间故旧,弱小压迫强大,*邪败坏道义,这是六种逆理的事。国君行事得当,臣子奉行君命,父亲慈爱儿子,儿子孝顺父母,兄长爱护弟弟,弟弟敬爱兄长,这是六种顺理的事。背离顺理的事而效法逆理的事,这就是使祸患很快降临的原因。作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应该尽力除去祸患,而您却让祸患很快降临,恐怕不能这样吧!”卫庄公听不进去。
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交往,石碏加以制止,但制止不了。卫庄公后卫桓公即位时,石碏就告老退休了。这时骄横霸道的州吁一心想杀哥哥桓公夺取君位。
鲁桓公四年的春季,在石厚的积极策划下,州吁杀掉了卫桓公而自己做了国君。州吁封石厚为上大夫。
州吁设法使他的百姓和睦安定,于是石厚就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办法。石碏说:“朝见周天子就能够安定君位了。”石厚问:“用什么办法能朝见周天子呢?”石碏回答:“陈桓公正受到周天子的宠信,陈国和卫国关系又正密切,如果去朝见陈桓公,让他向周天子请求,就一定能办到。”石厚就跟着州吁到陈国去了。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国土狭小,我老头子老了,不能干什么了。这两个人,正是杀了我国国君的凶犯,请趁此机会想法处置他们。”陈国人把这两人抓了起来,并且请求卫国派人前来处理。九月,卫国派右宰丑前来,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他的家臣孺羊肩前来,在陈国杀了石厚。
州吁和石厚沆瀣一气,弑君夺位,属于大逆不道;石碏秉公执法,设法除掉这两个叛逆,其中包括自己的儿子石厚,实属公正无私。自古以来,凡是违法乱纪、胡作非为的人,终究要落得个可悲下场;而遵守法纪、大义灭亲的人,会得到人们的唱颂。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略见一斑。
带义的成语
带义的成语有义正辞严、大义灭亲、恩断义绝等
义正辞严[yìzhèngcíyán]义:道理。辞:语言。道理正确,措词严厉。也作“义正词严”、“辞严义正”。
大义灭亲[dàyìmièqīn]亲:亲属。为了维护正义或人民的利益,对违法犯罪的亲人也不徇私情,使之受到应有的惩处。
恩断义绝[ēnduànyìjué]恩:恩爱。义:情义。夫妻或亲属朋友之间恩爱和情义全部断绝。也作“恩断意绝”。
开宗明义[kāizōngmíngyì]开:阐发。宗:宗旨。明:说明。义:意思。阐发主旨,说明意思。指说话或写文章一开头就说明目的和主要意思。
毫无疑义[háowúyíyì]疑义:可疑的道理。一点也没有可以使人怀疑的地方。意思是表示完全明确肯定。
义薄云天[yìbóyúntiān]形容某个人非常有情有义,正义之气直上高空。形容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极其崇高。
义不主财,慈不主兵[yìbùzhǔcái,cíbùzhǔbīng]解释为遵从道义就不能掌管钱财,心怀仁慈就不能掌管军队。
儒家是主张“亲亲相隐”呢?还是“大义灭亲”?
儒家以"家"为核心,强调家庭的和谐与教化作用,当然是主张“亲亲相隐”了.
下面的文章对这个做了精彩分析,仅供参考.
先说一下“大义灭亲”和“亲亲相隐”的出处和含义,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正直不阿,其子石厚却勾结公子州吁,发动政变害国君,篡夺了卫国政权。石碏在邻国的帮助下粉碎政变,并不顾劝阻,坚持处了石厚。他的这种行为,被《左传》作者左丘明赞为“大义灭亲”。在我国,“亲亲相隐”的雏形最早可以上溯西周,亲亲、尊尊是西周贯穿于周礼中的两条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宗法制度的萌芽。记载最早见于汉宣帝时期,指亲属之间有罪应当互相隐瞒,不告发和不作证的不论罪,反之要论罪。实行这项原则,是为了维护封建伦常和家族制度,巩固君主专制统治。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史记·循吏列传》记载:石奢为楚昭王相。其父,纵其父而还自系,王赦其罪,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臣职也。”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的伦理道德,明文写入律法则是在唐朝以后。
在西方,古希腊的宗教和伦理就反对子告父罪,而在古罗马法中关于亲属相容隐规定则更多,甚至亲属之间相互告发要丧失继承权。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如意大利、日本、英美法系都有“婚姻关系的配偶,直系亲属之间有权拒绝作证”的法律规定。
出台“大义灭亲”这样的规定当然是出于立法者为了降低执法成本、提高破案率的考虑;再者就是受我国立法指导思想的影响,“亲亲相隐”的规定与法律观相悖,也与罪刑平等原则相矛盾。但是“大义灭亲”的行为,又会对亲情伦理造成伤害,这是肯定的。但是再刚性的法律都要出于人性考虑。有网站就此调查,竟然有高达55.4%的人表示反对这种“大义灭亲”,认为会冲击传统上的家庭观念,加剧社会对传统道德的漠视;更有网友讥讽说,“大义灭亲”的着重点恐怕不在“亲”,而在“灭”。
那么“亲亲相隐”原则为什么能够得到古今中外国家法律的肯定和延续,其中的道理不外乎“人性”二字。任何一种刑法规范,只有建立在对人性的科学理论基础上,其存在与适用才具有本质上的合理性。亲情是一切爱的起点,“亲亲相隐”能够避免将无辜的犯罪嫌疑人近亲属置于指证犯罪的尴尬处境。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出身河南农村的少年张鸿雁,辍学打工供哥哥上学。为了给哥哥筹措上大学的报名费铤而走险,偷了舍友的4万块钱。警方接到报案后,找到正在上海上学的哥哥张洪涛,要他协助抓捕自己的弟弟。于是张洪涛联系到张鸿雁并将他骗到了上海,使张鸿雁被提前埋伏的警察抓获。张洪涛是劝弟弟自首还是诱骗弟弟让警察抓获只是量刑情节的问题,但是哥哥终究都逃脱不了“是他把弟弟送进监狱”的事实;如果当初哥哥不是检举揭发而是“窝藏”那哥哥也要受“窝藏”牢狱之苦。回过头来不仅要问哥哥守法错了还是揭发错了呢?结果就是哥哥要为“帮助警察抓捕弟弟”的行为而良心受谴责终身。
左传卫石碏大义灭亲文言文
1. 石碏大义灭亲文言文翻译
翻译自左传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名叫庄姜。庄姜长得很美,但没有生孩子,卫国人给她作了一首诗叫《硕人》。后来卫庄公又娶了一个陈国女子,名叫厉妫。厉妫生下孝伯,孝伯早。厉仍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庄姜把柜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
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喜好武事,庄公不加禁止。庄姜则讨厌州吁。大夫石碏劝庄公说:“我听说疼爱孩子应当用正道去教导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 *** 、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这四种恶习的产生,是给他的宠爱和俸禄过了头。如果想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下来;如果定不下来,就会酿成祸乱。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下位,地位在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克制的人,是很少的。况且低贱妨害高贵,年轻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人离间旧人,弱小压迫强大, *** 破坏道义,这是六件背离道理的事。国君仁义,臣下恭行,为父慈爱,为子孝顺,为兄爱护,为弟恭敬,这是六件顺理的事。背离顺理的事而效法违理的事,这就是很快会招致祸害的原因。作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来,这大概是不行的吧?”卫庄公不听劝告。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但禁止不住。到卫桓公当国君时,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
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说:“能朝见周天子,君位就能安定了。”石厚问:“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能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年纪老迈,没有什么作为了。来的那两个人正是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陈国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这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臣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2. 东周列国志 卫石碏大义灭亲 郑庄公假命伐 白话文一百字左右急亲,你好,这篇文章不知道是否来的急,但是很抱歉的说一下,100字是不可能的,如果还需要“公孙阏争车射考叔公子翚献诌贼隐公”请向我提问(因为字数不够),满意的话请采纳哦 卫石碏大义灭亲 郑庄公假命伐宋 话说石厚才胜郑兵一仗,就要班师回国。
将军们都不明白他这是什么意 思,一齐来向州吁报告:“我军锐气正盛,正好乘胜进兵,为什么突然叫我 们撤兵?”州吁也觉着这事可疑,就把石厚叫来问他。石厚回答说:“臣有 一句话,您叫手下人退下我才好说。”
州吁命手下人出去,石厚说:“郑国 的军队一向也不是吃素的,何况郑伯还是周朝的卿士。现在不管怎么说,也 是叫咱们给打败了,咱们树立威信的目的已经达到。
主公刚刚即位,国里还 不安定,要老是在外边转悠,恐怕国内要发生变故。”州吁说:“爱卿的话 真是精深透彻,我还没想到过这事呢。”
一会儿,鲁、蔡、陈三国都来祝贺 卫国打了胜仗,顺便表示了想班师回国的意思。州吁也不挽留,于是,三国 的兵马就各自回国了。
从包围到解围,总共才五天时间。石厚自认有功,让 三军齐唱凯歌,拥着州吁得意洋洋地也回国了。
半道上只听见乡村百姓唱歌: 一雄毙,一雄兴。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恨无人兮诉洛京! 州吁听了有点扫兴,说:“老百姓跟我还是有点拧着劲儿啊,这可怎么 好?”石厚说:“我父石碏,以前当过上卿,一直受卫国老百姓信服。
主公 如果请他入朝,一块管理国政,那您的地位也就用不着发愁了。”州吁便命 人带了一双白璧,五百锺白小米,去问候石碏,同时请他入朝议事。
石碏借 口病得很重,坚决不接受。州吁只好又去问石厚说:“你父不肯入朝,我想 干脆我自己去见他,问问现在该怎么办,你看成吗?”石厚说:“主公就是 去了,他也未必见您。
不如让我把您的意思带给他。”于是回京去见父亲, 把州吁的敬慕之意转达给他。
石碏说:“新主为什么想见我?”石厚说:“只 因为现在老百姓的心还不平和,怕君位不稳,想请您替他出个主意。”石碏 说:“凡是诸侯即位,都要经过周朝的同意才能被天下所承认。
新主如果能 够前去觐见周桓王,得到桓王赐给的诸侯用的车马服饰,那就成了奉命为君, 百姓还有什么可说的?”石厚说:“这话真对。可是无故入朝,周桓王必然 起疑,一定得先找个人替咱们向桓王通通气儿才好。”
石碏说:“陈侯始终 忠顺周朝,桓王特别赏识他。卫国和陈国一直关系和睦,近来又有借兵的交 情。
要是新主能亲自去陈国,请陈侯去向桓王说情,然后再去觐见桓王,那 还不容易吗?”石厚就把父亲说的,转告给州吁。州吁非常高兴,当时就准 备好礼品,命石厚护驾,往陈国进发。
石碏与陈国的大夫子针素有深交,于是割破手指,写了一封血书,派心 腹秘密前往陈国拜见子针,再托他把血书转给陈桓公看,只见上面写着: 卫国臣子石碏恭敬地致信贤能的陈侯面前:卫国狭小,上天降下重 灾,不幸发生了君侯的大祸。这虽然是卫侯弟弟州吁所作的事情, 实际上是我不孝的儿子石厚贪图禄位助纣为虐。
这二个逆臣不杀,乱臣 贼子就会接踵而来,遍于天下了!我年纪已老,力不从心,有愧先公。 现在二个人一同朝见上国,实在是我的主意。
希望贵国把他们抓住正法, 以确立臣子的纲常。这实在是天下的大幸,不独是我国的幸运! 陈桓公看完信,问子针说:“这事你看该怎么办?”子针说:“卫国所 憎恨的,就是陈国所憎恨的。
现在他们来陈,是自己找,不能让他们跑了。” 桓公说:“好。”
于是商量好捉住州吁的办法。 再说州吁和石厚到了陈国,还不知道这是石碏的计策。
陈侯派公子佗 出城迎接,把这一君一臣请到馆驿安歇,同时转告二人,陈侯次日在太庙和他 们相见。州吁见陈侯待他既尊敬又热情,喜出望外。
第二天,陈桓公命人在 太庙里设置了用于照明的火炬,自己站在中间,左右接引宾客的官员也都排 列得整整齐齐。石厚先到,只见太庙门口,立着一面白色的牌子,上面写着: “为臣不忠,为子不孝者,不许入庙!”石厚大吃一惊,问大夫子针说:“立 这个牌子是什么意思?”子针说:“这是我们先君的遗训,我们主公不敢忘 记。”
石厚这才放心。一会儿,州吁也到了,石厚把他扶下车,领着他站在 来宾的位置。
两边列队迎接宾客的官员请他们进庙。州吁整理好穿戴,正要 鞠躬行礼。
只见子针站在陈侯旁边,大喝一声:“周天子有命:‘只拿弑君 贼州吁石厚二人,余人俱免。’”话音未落,已然有人先把州吁捆了。
石厚 急忙要拔佩剑,一时着慌,剑怎么也拔不出鞘,只好用手格斗,打倒了两个 人。太庙墙后埋伏的甲士一拥而上,把石厚也给捆上了。
跟车来的卫国兵将, 还在庙外边远远看热闹呢。等子针把石碏的血书宣读了一遍,才知道这些都 是老大夫石碏的主意,也是天理难容,州吁、石厚两人活该有此下场,于是 一哄而散。
史官有诗感叹道: 州吁昔日饯桓公,今日朝陈受祸同。 屈指为君能几日,好将天理质苍穹。
陈侯当时就想把这俩人杀了。大臣们都说:“石厚是石碏的亲儿子,不 知道他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
不如请卫国。
3. 关于《左传》“石碏大义灭亲”的疑惑1、首先,懂得理论不等于懂得实践,就好比赵括的纸上谈兵一样,他有可能只是在理论上知道怎样教孩子,但真正操作不行,就好比不是从师范类学校毕业的老师就都能教得好学生;其次,他懂得教孩子,但是也要受到实际情况的制约,就像现在的某些孩子就是被爷爷奶奶一辈惯坏的;再次,石碏也算是贤臣,兢兢业业工作,有可能没有时间教孩子,疏忽了自己孩子的教导;最后,孩子都是有逆反心理的,如果方法不当,不听他的话也没什么不正常的。
2、人的一生,孰能无过?难道一个人有了过错,我们就忽视他做的正确的事情么?也许他没有教育好儿子是他的过错,但他后来大义灭亲,我们可以视为他勇于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这样的改正错误可不是说说就可以的,而是自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错误否定他的正确,我们批评他的错误,但赞扬他的正确,很正常。
4. 石碏的大义灭亲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卫康叔——姬封建立卫国(今河南淇县境内)。传至卫庄公时,庄公有一个爱妾生了个儿子叫州吁,州吁喜欢练武、打仗,庄公任命他为将军。当时卫国有一个贤臣叫公孙碏(此处公孙并非姓氏中的公孙,因石碏源出于公(靖伯——卫康叔六世孙),公之子称为公子,公之孙则为公孙),字石,人们称他为石碏,是卫康叔姬封六世孙靖伯的孙子,他劝庄公说:“庶子(指州吁,因为他是庄公妾所生,所以叫他庶子)喜欢打仗,又拥有兵权,将来会出乱子的!”卫庄公不听。庄公后,太子完即位称卫桓公,他即位的第二年,由于弟弟州吁过于骄横、奢侈,桓公便撤了他将军的职位,州吁于是逃往其他诸侯国。十几年之后,州吁率领自己纠集的部属偷偷溜回卫国,与他的心腹石厚(石碏之子)经过密谋,于周恒王元年(公元前719年)在一次宴会上刺杀了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君,并拜石厚为大夫。州吁因为自己得王位不正,为转移国人视线,开始对其他诸侯国用兵,他纠集宋、陈、蔡等国以郑伯不孝的罪名讨伐郑国,虽然打了胜仗,卫国上下却还不拥护他。州吁为了取得卫国人的支持,派石厚回家问他的父亲石碏,石碏假意为他们出主意说:“州吁如果想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必须得到周天子的接见。”石厚问:“那怎样才能得到周王的接见呢?”卫桓公的母亲是陈国人,陈国对卫桓公被害一直耿耿于怀,石碏打算在陈国除掉州吁,就说:“陈侯同周王关系很好,同卫国的关系也不错,如果州吁亲自去陈国,疏通与陈侯的关系,再让陈侯与周王沟通,周王接见的事一定可以成功。”州吁认为石碏的话很有道理,就与石厚一起携带重礼到陈国去。而石碏却暗中派人给陈国大夫子针送了一封信,信中说:“卫国太小,而我已经老了,没有力量做什么事了,这两个人是卫桓公的凶手,请您将他们抓起来!”于是,州吁和石厚一到陈便被陈桓公抓了起来,不久卫国派人到陈杀了州吁,因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有人主张饶了石厚,被石碏拒绝,并亲自派孺羊肩到陈国杀了石厚。
5. 文言文石蜡大义灭亲的译文翻译
石蜡是春秋时卫国大夫。他的儿子石厚与公子州吁狼狈为奸,杀了卫恒公。州吁篡夺君位后,不能
平定国内的骚乱。石厚向父亲请教稳定州吁的办法,石蜡说:“州吁若能朝拜周王室,得到天子的宠
信,他的君位就能稳定,现在陈恒公正受到天子的宠信,若先去拜见陈恒公,让他代为请求,目的
就一定能达到。”石厚信以为真,就陪同州吁去了陈国。这时,石蜡又派人去告诉陈恒公:“州吁和
石厚杀了我们的国君,凡托您处置他们”于是陈人便把这两个人抓住。卫国派人到陈国杀了州
吁,石蜡派他的家臣到陈国,毅然杀了儿子石厚。
6. 大义灭亲大义灭亲
解释: 指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的父亲——卫国的大臣石碏(que),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
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卫国的大臣们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了儿子是“大义灭亲”。
7. 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之事,孔子曰:"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孔子说过这是吧,不敢肯定!
君子曰:“石腊,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 是之谓乎!”
——《左传·隐公四年》
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巨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
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