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这句话用一句成语来概括是什么?”

2.如何做人,要做个怎样的人

3.我心目中的邹忌作文

4.贞观后期的唐太宗,究竟有多骄纵奢侈?

“对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饰.”这句话用一句成语来概括是什么?”

文过饰非下一句-文过饰非是什么短语

文过饰非读音wén guò shì fēi解释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出处唐·刘知几《史通·惑经》:“期则圣人设教,其理含宏,或援誓以表心,或称非以委屈.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

如何做人,要做个怎样的人

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平时我们经常听到“做人难,难做人”的感慨,也经常能感受“先做人,后做事”的领悟。可见,做人不是个小问题,而是大问题,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人来一世,无外乎两件事: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做人固然没有一定的法则和标准,但它存在一定的通则,一定有它的技巧与规律。这里只能说些小道理,大提示。 一、做个有志向的人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拿破仑也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些名言就是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有信仰,应该有信心。信仰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航灯,自信是达到人生顶峰的动力。美好的前途来自于自强、自立、自信,不达目的不罢休,咬定青山不放松,打跨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不要把一次的失败看成是人生的终审。逃是懦弱的,避是消极的,退就显得更加无能。成功的道路得靠自己闯,做人有困惑,做事有困境,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只有坚强不倒的信心与毅力。男儿立世,自己拍板,不怕失败,不言放弃。成功时,不要醉倒,失败时,不要灰心丧气,不要怨天忧人,面对“山重水复”之关卡,唯有勇往直前,持之以恒,用信心去克服一切困难。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甘于干大事,揽难事,立个志向,树个目标,人生才有行走的方向。心在那里,路就在那里。有了志向,才有做人的本事、气魄和胆略。所以,做人需要问问你的志向在那里,要问问你有没有信心。 二、做个善良的人“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一缕。人生不一定人人都很成功,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英雄豪杰,但一定要善良仁慈。善良是和谐、美好之道,心中充满慈悲、善良,才能感动、温暖人间。没有善良,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就不可能有世界的祥和与美好。爱是基本的善良情感,遇到乞讨者,我们就施舍他点钱,遇到老弱病残、孕妇,我们就主动让座,遇到迷路的小孩,我们就把他送回家,为他指点方向。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发自内心的问候,这对我们并不难做到,却可能因此帮助别人走出困境。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连的,在施予他人的时候,你实在是利益自己,当伤害另一个生命时,实质是在伤害自己。所谓善良,无非就是拥有一颗大爱心、同情心,不害人、不吭人、不骗人。有了善良的品性,就有真心爱父母、爱他人、爱自然的基础和可能。一个善良的人,就象一盏明灯,既照亮了周遭的人,也温暖了自己,善良无须灌输和强迫,只会相互感染和传播。所以,做人不一定要顶天立地,轰轰烈烈,但一定要善良真诚。所以,做人得要问问你想不想善良。 三、做个有教养的人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修身养性、崇尚道德的民族。五千年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勤俭、忠义、谦让、孝顺都是恒古不衰的美德,多少古圣先贤更是视之为传家宝。小事业的成功靠机遇,中事业的成功靠能力,大事业的成功就完全靠品格、看操守。大凡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德行高尚的人。所谓教养,就是应该知深浅、明尊卑、懂高低,识轻重,应该是讲规矩、守道义。有教养的人,往往不以术而以德,往往不以谋而以道,往往不以权而以礼。有教养的人在自己独处时,超脱自然,会管好自己的心,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则为他人着想,与人为善,淡然从容,管好自己的口。方圆做人,圆通做事,宁静致远,自我反思,则事事放心、顺心。所以,做人得要问问自己有没有教养。 四、做个乐观的人人到世间,不是为苦恼而来,所以不能天天板着面孔,整日忧愁、悲伤、苦恼、失意,这样的人生没有乐趣,世上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这世界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心平气和,它就还你一个心平气和;你气势汹汹,它也还你一个横眉冷对。乐听赞美,不喜他人的批评,心欲名利,不欲失去它们,这种心态只会像锁链一样囚住自己。只有超越它们,才可体验自在与快乐。拥有一颗快乐之心,见到的就是一个值得欢欣的世界,心中满是忧伤,见到的则只是一个充满悲哀的世界,与其对不能得到的耿耿于怀,倒不如对你已经拥有的满足感恩。快乐不在心外寻求,只能在心内寻得,心中若然满足快乐,哪怕身在牢狱茅厕,一样可以悠然自在。存好心,做好人,欢喜充心,愉悦映脸,乐观向上,这样就能站成一座丰碑,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人生苦短,与其事事张弓拔弩,不如学着“幽它一默”。所以,做人得要问问自己乐观了没有。 五、做个宽容的人海纳百川,靠的是宽容的心。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狭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赏识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不足,靠的是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为你的仇敌而怒火中烧,烧伤的只能是你自己。忍不下一口气,就恶言刀枪相向,忍受不了他人的春分得意,就嫉妒诬陷,这样的人生只能昏暗无光,路会越走越窄。人间的是非善恶喜乐,世道的好坏、冷热、荣宠,要放宽肚皮,坦然接受,路才会越走越宽。宽容不是懦弱、退缩的压抑,而是一种忍辱负重的大智大勇,是能识实相、敢担当、懂化解融通。为他人着想,是为自己铺路,宽容不是纵容,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考虑的是别人的自尊和承受度。善待别人,等于就是善待自己,无论生活受到怎样的伤害,不必忿忿不平、耿耿于怀、怀恨在心,学会忘记,忘记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学会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磨砺自己的机会,心灵充满阳光,生活自然充满灿烂。所以,做人要问问自己宽容大度了没有。 六、做个实在的人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办事,把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永远爬不上成功的。多一些努力,便多一些成功的机会,天道酬勤,不要光耍嘴皮子,不要好逸恶劳,勤字当头,苍天不负有心人,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才能成就大事业。从不获胜的人很少失败,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交,要想知道成功的滋味,就得敢闯敢干,少言多行,决而不断,断而不行,必然贻误时机。小事不想做,必然大事做不了,对工作拈轻怕重,好高骛远,很难成就一番事业。先扫一屋,才能扫天下,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小节做起, 从点滴细节做起。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干老实事,这才是长久和根本。所以,做人,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实在。 七、做个智慧的人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加以应用,知识就失掉了价值。知识是静态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没有智慧,充其量不过是一本记载着知识的书。智慧是头脑的智能,是一种洞察力和判断力。有勇气能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能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而有智慧却能分辨出何时能改变,何时不能改变,知道什么时候“为”,什么时候“不为”。知道你在做什么事,知道热爱做什么样的事,知道能把什么事做成什么样,这就是智慧。只有方向,而没有智慧,方向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智慧有时就是一种权衡和折中,用中庸拒绝极端,用理智分析情景,用务实发挥影响,用冷静掌控抉择,用自觉端正态度,用学习积累经验,用勇气放弃包袱,这就是智慧显现。对弱者,光关心不够,要帮助;对下属,光公正不够,要善良;对别人的失误,光原谅不够,要忘记;对自己的未来,光梦想不够,要行动。空才能生慧,学才能生智,心宁智生,智生事才成。每一个人都有值得尊重及学习的地方,慈悲的人教授慈悲之道,横蛮的人教授忍辱之道。如果一个人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水,那么谈何成功,所以,做人要看你有没有智慧。 八、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正派,堂堂正正,公公正正,才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人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 身正心安魂梦稳。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就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己不正,何以正人?正直的人不谋私,不贪利,不文过饰非,不偷奸耍滑,不阿谀奉承,不溜须拍马,不阳奉阴违,平等待人,公正处事。说话有根有据,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说该说的就说,该做的就做,说的都是真话,做的都是正事。心术不正、故弄玄虚、口是心非,用心计,耍手腕,当面一套,被后一套,台上说君子言,台下行小人事,谈何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所以,做人一定要走得直,行得正,做得端,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正直、公道。 九、做一个谨慎的人智在于治大,慎在于畏小,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堤溃自蚁穴,细微可不慎。恭为德首,慎乃行基。谨慎是“不糊涂”的基础。一个处事谨慎的人,必然是头脑清醒的人,必然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人生在世,有招来灾祸的言语,有招来耻辱的行为,要建功立业,当然要格外谨慎。低调做人,虚心做事,慎而思之,勤而行之。远虑在先,就能近处无危。处顺境飘飘然,洋洋得意,遭挫折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必定难成大气。“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看的是你的功力和定力,低下头的时候,也要学会抬头看看天。静观默察,心如止水,谦虚谨慎,则事易成。谨慎还是远离危险,确保安全的良方,靠谨慎比靠鲁莽更能制胜,只有谨慎,才能稳操胜券,所以,做人一定要问问你谨慎了没有。以上九条,并非十全十美。人非圣贤、完人,怎能无瑕疵,怎可无遗憾,要想面面俱到,全能全有,从古之今,未曾有之。但世间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我是谁?我怎样如何做人?我能干什么?我做得怎样?我要到哪里去?在茫茫的人生旅途,我们必须时时问问自己,叮嘱自己,给自己亮起一盏心灯,磨砺自己,这样才能把人做好,把事做好。你说是吗?

我心目中的邹忌作文

《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 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 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贞观后期的唐太宗,究竟有多骄纵奢侈?

唐太宗在贞观初期能够实行轻徭薄赋、慎刑恤罚的政策,也能够做到任人唯贤、从谏如流,但是随着统治地位的巩固,到了贞观中期就已经开始骄纵起来,至其统治后期情况更加严重。早在贞观十年(636),魏征就上书指出,随着唐朝?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太宗的骄傲情绪越来越严重,?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贞观政要》卷5),批评太宗不能前后一致,善始善终。

魏征还指出:在贞观初期,太宗闻谏则喜,见善则扬;到了贞观八九年间,还能乐于纳谏;从此之后,逐渐不愿再听直言,有时虽勉强接受,但远不如往昔那样爽快自如,甚至有把忠于国事者视为擅权,把正直进谏者视为诽谤的现象,以至于出现了?正人不得尽其言,大臣莫能与之争?(《贞观政要)卷5)的局面。

这种情况越到太宗晚年就越严重,尤其是魏征在贞观十七年(643)后,朝廷上谏诤之声日渐稀少,谈悦之言却慢慢增多了。贞观十八年四月,太宗自己也感到?人臣顺旨者多,犯颜则少?,于是要求群臣直言他的过失。宰相长孙无忌等人皆说陛下没有什么过失,唯有刘洎与马周两人婉转地提了一点意见。

此时的太宗已经不能再如以前那样虚心地接受谏诤,史载:?群臣言事者,上引古今以折之,多不能对。?(《资治通鉴》卷197)太宗的这种态度实际上是变相地拒绝进谏,言事者非不能对,而是不敢对,因为双方地位高下悬殊,没有相当的胆略谁敢轻犯君威?太宗在政治上的这种变化,是其事业成功后不能保持清醒头脑,骄傲情绪日渐滋长的结果。

随着这种情况的发展,贞观末年朝廷内部的内耗也愈来愈严重。比如魏征曾是太宗最为信任的大臣,后太宗亲自起草碑文并亲自书写。魏征生前曾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与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才。后杜正伦任太子右庶子时屡次向太子李承乾进谏,李承乾不听,杜正伦遂对其说,如再不改过,将向太宗上奏,并说这是太宗对他的叮嘱。此事被太宗知道后,认为杜正伦泄露密情,将他贬官。

侯君集因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之事被诛杀。于是太宗怀疑魏征?阿党?,即搞政治小集团。魏征曾将他前后进谏的言论拿给当时的史官褚遂良看,太宗知道后更加不高兴,遂下令推倒了魏征墓前的碑石,又撕毁原来答应把衡山公主嫁给魏征之子魏叔玉的婚约。后来太宗征伐高丽失败,损失很大,感到非常后悔,认为魏征如果活着一定不会让他有这次行动,遂又命人再次立起推倒的魏征墓碑,并赏赐了魏征的家属。

唐俭跟随太宗三十年,忠心耿耿,太宗对他也十分赏识,把豫章公主嫁给了唐俭之子唐善识。太宗晚年时自尊心极强,有一次与唐俭弈棋时发生了争执,这本是游戏之道,不必认真对待,但太宗却认为唐俭轻视于他,大怒,将其从吏部尚书贬到潭州(今湖南长沙)任地方官。太宗还不解恨,要尉迟敬德察访唐俭是否有怨言,准备借故将他处。

幸亏尉迟敬德实事求是,才使唐俭免为刀下冤鬼。张鹜《朝野金载》说:?唐俭事太宗,甚蒙宠遇,每食非(唐)俭至不餐。数年后,特憎之,遣谓之曰:?更不须相见,见即欲杀。?,这种情况正是太宗晚年心态变化的真实写照。

房玄龄为贞观名相,曾经辅佐太宗建立过不朽的功勋,在贞观后期也多次因小事被太宗赶回家中赋闲,经人劝解,又数次任用。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下,不少朝臣战战兢兢,唯恐大祸临头。贞观十八年(644),岑文本被任为中书令(宰相),回家后面带忧色,其母询问何故,岑文本说:?非勋非旧,滥荷宠荣,位高责重,所以忧惧。?亲朋们得知岑文本升任宰相皆来祝贺,岑文本说:?今受吊,不受贺也!?(《资治通鉴》卷197)

岑文本的弟弟岑文昭是一个正九品的校书郎,此人喜欢结交宾客,太宗知道后很不高兴,他对岑文本说,要将其弟贬到地方做官。岑文本再三哭求,说他母亲年纪已老,特别珍爱其弟,从未离开身边,如贬到外地,老母忧愁,肯定不会久在人世。太宗这才收回成命,把岑文昭召入宫中严厉谴责,不许再结交宾客。

岑文昭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校书郎,即便结交一些朋友也不会搞出大名堂,太宗之所以看重此事,关键在于对岑文本的防范,担心岑文本通过其弟拉拢个人势力。太宗晚年疑心之重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一些元老功臣晚年大都闭门不出,以防猜忌。如尉迟敬德,晚年?谢宾客不与通?(《新唐书?尉迟敬德传》)。

刑部尚书张亮好收认假子(义子),曾收认了五百人之多。太宗认为他图谋不轨,下狱追究其罪。张亮不服,太宗说:?亮有假子五百人,养此辈何为?正欲反耳!?(《资治通鉴》卷198)命群臣讨论这件案子,大多数人不敢违背皇帝意愿,随声附和,唯有将作少匠李道裕认为张亮谋反证据不足,罪不当。但太宗刚愎自用,听不进去正确意见,坚持将张亮处,抄没家产。后来他又后悔错杀张亮,遂将李道裕提升为刑部侍郎。

这一时期以宰相刘洎的被诛最为冤枉。太宗征高丽时留刘洎辅佐太子李治,并兼任太子左庶子,总管吏、礼、户三部尚书之事,权力之重前所未有。太宗临出征前对刘洎再三叮嘱,要他尽心辅佐太子,刘洎为了使皇帝放心,遂表示说:?愿陛下无忧,大臣有罪者,臣谨即行诛。?太宗听到心中老大不快。

贞观十九年(645),太宗患病,刘洎探望后神色悲怆,担心太宗将会一病不起,对同僚说陛下病情如此沉重,实在令人担忧!褚遂良乘机向太宗进谗说:?洎言国家事不足忧,但当辅幼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定矣。?(《资治通鉴》卷198)太宗联想起此前刘洎说过的话,认为刘洎有异志,遂赐其自尽。

太宗晚年不仅猜忌朝臣,对地方官员也不能完全信任。贞观二十年(646),他派大理卿孙伏伽等二十二人分赴全国各地巡察,一大批刺史、县令遭到贬黜。这些人不服,纷纷赴阙称冤。太宗亲自处理了此事,?以能进擢者二十人,以罪者七人,流以下除免者数百千人?(《资治通鉴》卷198)。一次处罚贬黜如此之多的地方官员,实在令人吃惊。从本来要被贬黜的官员中经太宗亲自过问后反倒有二十人获得提升的情况看,可以断言这其中冤滥之事还有不少。

太宗在贞观前期生活比较节俭,但到贞观十一年(637)时,马周就指出其近来营作过多。使百姓徭役负担过重,并认为后宫嫔妃及诸王妃服饰奢华。说明随着太宗在政治上的变化,生活上也开始发生变化了。

贞观十三年(639),魏征针对太宗近岁颇好奢纵的现象,上书指出太宗在生活上的种种变化:其一,求骏马于万里,购珍奇于域外,追求各种新奇物品,?见轻于戎狄?;其二,轻用民力,营建不息,还强词夺理地说什么百姓无事则骄逸,经常役使则容易使用;其三,喜好田猎,致使?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其四,徭役繁重;其五,生活骄奢,日益严重,口头上说要节俭恤民,心里却不忘追求享乐(《贞观政要》卷10)。

从魏征的上书中可以看出,贞观十一年至十三年,太宗生活作风的变化是很大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还采取两面手法,说一套,做一套。想尽种种办法,寻找各种借口,拒绝群臣进谏,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倾向。

不过在这一时期太宗虽有奢侈行为但还不算过分,贞观后期才有所加重。通观太宗的主要营建活动有:修葺了洛阳宫苑,在东都禁苑兴建了飞山宫、元圃苑。在汝州(今河南临汝)西山修建了襄城宫。在关中修建了汤泉宫,天宝时改名华清宫。修葺了九成宫,兴建了翠微宫和玉华宫等。在关中的这几处行宫规模都较大,耗费了不少人力、财力。兴建玉华宫时,太宗?务令俭约?,?然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资治通鉴》卷198)。

由于这几处宫室的接连兴建,所谓?北阀初见,南营翠微,曾未逾时,玉华复兴?(《唐会要》卷30《玉华宫》),徭役屡兴,给关中人民造成了很大的苦难。修建襄城宫时,?役工一百九十万,杂费称是?((唐会要》卷30《诸宫》)。花费如此之大,太宗仅居住了数日就因当地天气暑热而废去,并将负责工程的阎立德罢官。

太宗虽然曾多次批评隋炀帝骄奢亡国,但内心却对其豪华的生活极为羡慕。他曾盛饰宫殿,明燃灯烛,仿效隋炀帝那样过夜生活,然后将炀帝的萧皇后请来一同观赏,并问她:?孰与隋主?萧后笑而不答,再三询问,她才说隋炀帝不过是亡国之君,陛下乃开基之主,奢侈与俭约,本不相同。

太宗又问炀帝到底奢华到什么程度?萧后说:?每除夜,殿前诸位设火山数十,每一山焚沉香数车,沃以甲煎,焰起数丈,香数十里。一夜用沉香三百余车、甲煎二百余石。房中不燃膏火,悬宝珠一百二十照之。陛下殿前所焚是柴木,所甄膏油,但觉烟气薰人。?太宗听了萧后的这番描述,好长时间不说话,?口刺其奢,心伏其盛?(曾糙《类说》卷31)。这后一句话才是对太宗心理活动的真实描述。

关于太宗晚年的这种变化,他本人也不否认,他曾对太子李治说:?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集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资治通鉴》)卷198)太宗晚年能认识到这些方面的不足,算是对自己有了一个客观的总结,说明太宗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庸主,并没有完全被成功冲昏了头脑,这一点还是难能可贵的。

对唐太宗在贞观后期这种变化的评述,并不是说他已经蜕化到质变的程度,只不过是出于更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的需要而已。客观地看,唐太宗一生还是功大于过。说他晚年文过饰非,不愿纳谏,也是和前期比较而言的,并非如隋炀帝那样任何进谏都听不进去。太宗虽然向往奢侈的生活,然而他也非常清楚如果一味地追求奢侈将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不敢过分地放纵自己。因此,贞观后期的政治风气与吏治还是比较好的,唐朝的社会生产也是在向前发展的,只是与前期相比,励精图治的精神不再那么强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