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壁清野,坚壁和清野分别是什么意思?

2.文夕大火详细情况

3.想知道罗马帝国的后期的朱利安?

4.河曲之战:以李元昊的西夏完胜而告终?

5.什么是焦土政策

坚壁清野,坚壁和清野分别是什么意思?

坚壁清野和焦土政策-什么叫坚壁清野

坚壁清野

?

[ jiān bì qīng yě ]

也说空室清野。加强工事,使堡垒坚固;将野外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物资清理收藏起来。使敌人深入后增加困难,消耗力量,无所获取。《晋书·石勒载记上》:“勒所过路次,皆坚壁清野,采掠无所获,军中大饥,士众相食。” 壁:营垒。

出 ?处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敌军;将军攻之不拔;路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固耳。”

例 ?句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一个~就足以使敌人望而生畏了。

近义词

空室清野

焦土政策

文夕大火详细情况

与“马日事变”的“马日”一样,民国时期电报代码中的日期是用汉字的韵目字代替。“马日事变”的“马日”是21日,而12日的韵目代码为“文日”,长沙大火发生在12日夜晚,即“文日”之夕,电报中即称为“文夕”。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日军继续南犯,湖南由抗战的大后方转变为抗日的前线。

11月9日日军攻陷岳阳,继续向南推进至新墙河北岸,湖北门户洞开。

在此严峻形势下,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在长沙两次召集军政会议,讨论战局问题。因对确保长沙缺乏信心,指示实行“坚壁清野”和“焦土抗战”的方针,在长沙沦陷前将全城焚毁。

11月7日,在长沙召开的重要军事会议上再一次指示:长沙要实行“焦土抗战”,如不守,必须彻底破坏,“不资敌用”。省政府主席张治中据此于11月10日召开省府会议议决,由长沙警备司令部第二团团长徐昆任放火总指挥,组织放火队伍,准备放火工具。放火时,以城南天心阁处举火为号,全城统一行动。

按此计划,徐昆将警备第二团以3人为一组,编成100个放火小组,分发放火器材,调集大量消防车,灌入汽油,作为放火车。11月12日上午9点左右,由衡阳上行的火车宣布停开。当天下午,一些主要街道便堆放了大量易燃物。有些墙壁上用石灰写着“焦”字,或画了其他纵火暗号,或用日文写着对敌宣传标语。几乎同一时候,限一小时到达的密令送到张治中手中:“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随后,张治中又接到蒋侍从室副主任林蔚的电话,内容是“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

当时,“前线平静”,敌我双方还相持于新墙河以北,距长沙还有100多公里。但是,焚城计划已经制定并通过,还成立了破坏长沙指挥部。这天晚饭后举行会议,宣布:今晚如发现北门方向出现火光时,全市即放火。而警察局在会后即通知各分局,“今晚有撤退的可能,要他们整装待命。”然后,各项准备工作加紧进行。当晚10点,引火汽油已分发到各防火单位班(小队)。12时,警备二团、社训总队均进入了准备位置。火烧长沙的全部准备工作均已就绪,长沙大火已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了。

这是一段焦灼的等待。11月13日凌晨2时许,南门某处突然起火。省保安处处长徐权回忆,当时他迅速得到士兵的报告,判断是失慎。打电话找警察局文局长,要求救火。不到一刻钟,南门已经3处起火。徐权判断是放火。可麻烦的是消防队走了,谁能控制火势?不多久,长沙已是“全城火光冲天”。不多久,连天心阁也火光四射,接着全城起火。

据时任长沙市市长的席楚霖回忆,大火发生时,市民从睡梦中惊醒,“面对熊熊烈火,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一些不能行走的伤病员被烈焰吞没;被大火逼得走投无路的妇幼老弱,或躲进水缸,被活活煮,或躲入防空洞,被烤焦致。

大火从11月13日凌晨到17日,整整燃烧5天之久,(席楚霖《长沙文夕大火前后》)全城街道、建筑90%被毁,直接于火灾的有3000余人。据国民党湖南省政府统计室编印的《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估计,大火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多亿元,相当于抗战胜利后的1.7万亿元。大火前长沙30万人口已疏散90%,长沙全城焚毁殆尽,此30万人顿成无家可归的难民。据统计,至12月9日最后一次发放赈济款,全市登记灾民共12.4万人,其中仅仅黎沌、螽斯港收容的孤儿即达815人.

想知道罗马帝国的后期的朱利安?

权威回答:(详细)

弗拉维乌斯·克劳狄乌斯·尤利安努斯(Flavius Claudius Iulianus),英文作「朱利安 Julian」,331年-363年,公元331年-363年,君士坦丁王朝的罗马皇帝,361年-363年在位。他是罗马帝国最后一位多神信仰的皇帝,并努力推动多项行政改革。

他在位期间,由於他对学问的热爱,让他赢得了「哲学家」的称号。但后来的基督教文献中,却称他为「背教者/叛教者」。尤利安少年曾入教受洗,但后来却转向希腊传统的信仰。他师承於新柏拉图主义,并崇信神秘仪典,压抑当时已经十分风行基督教信仰。因此他受到后世基督徒的诋毁,流传的谣言愈来愈偏离事实。有时候他被称为尤利安二世,以与193年在位的狄图斯·尤利安努斯区分。

尤利安在331年生於君士坦丁堡,是尤利乌斯·君士坦提乌斯的儿子。尤利安的父亲与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尤利安的祖父是西罗马帝国的君士坦提乌斯·克罗鲁斯。

君士坦丁大帝在337年亡后,皇室诸子都想成为帝国唯一的领袖,於是国家陷入不断的战斗与阴谋。尤利安的堂兄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崇信基督教阿里乌教派)决定消灭尤利安的家族,将其祖父的异母旁支宗室全数屠杀殆尽。最后,君士坦丁王朝的同族男性只剩下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君士坦斯、尤利安以及尤利安的异母兄长加卢斯(Gallus)。后来帝国便由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君士坦斯与君士坦丁二世各取得一部分领土,共同统治罗马帝国的疆域。但君士坦提乌斯二世对两位幸存的堂弟尤利安与加卢斯心存戒蒂,因此让他们远离帝国中枢,并接受严格的阿里乌派基督教教育。

尤利安早年所受的教育,在他未来的心理成长中造成相当大的影响。他在卑斯尼亚(Bithynia)由外祖母扶养,并在七岁时开始接受优西比乌斯(Eusebius)的教育。优西比乌斯是阿里乌派的神学家,并担任尼科美底亚的主教。342年,尤利安与加卢斯流放到卡帕多奇亚的马塞鲁(Macellum),他在那儿遇到了基督教的主教乔治。在他十八岁时,尤利安的流放结束,并短暂地生活在君士坦丁堡和尼科美底亚。

公元351年,尤利安回到小亚细亚学习新柏拉图学派,后来并受教於以弗所的马克西穆斯学习杨布里科斯的哲学。后来他在雅典认识了后来受封为圣徒的纳齐安的格列高里和凯撒里亚的巴西尔。

君士坦丁二世在340年进攻君士坦斯时亡。君士坦斯在350年被自立为帝的军人马格嫩提乌斯所杀。尤利安的兄长加卢斯在351年被君士坦提乌斯二世拔擢为「凯撒」(注:自戴克里先之后,凯撒专指「副帝」,而奥古斯都则是「正帝」的封号),负责管理帝国的东方。后来君士坦提乌斯击败了马格嫩提乌斯,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奥古斯都。加卢斯在354年因为残暴统治而被皇帝处决,尤利安同时下狱。然而罗马帝国此时在东方受到波斯的威胁,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行省落入波斯的势力下,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仍需要一个同血族的亲人协助,355年他在梅狄欧拉姆(即今日的米兰)封尤利安为「西方的凯撒」,并将妹妹海伦娜嫁给尤利安。

之后的数年里,尤利安到帝国西部平定高卢地区的的日耳曼乱事。他在356年收复了阿格丽匹娜殖民地(今日的科隆),并在斯特拉斯堡战役中击败了强大的阿拉曼人。358年,尤利安征服下莱茵河地区的撒利法兰克人,并将他们迁徙至托克桑德利亚。在高卢期间,尤利安减轻了当地税赋,并直接管理比利时高卢行省。

在这段期间内,波斯国王沙普尔二世运用外交与战争两面手法,将罗马的美索不达米亚置於自己的势力之下。360年2月,君士坦提乌斯以东方战事不利为由,命令尤利安将麾下的高卢部队送往东方战场。尤利安深惧自己将重蹈兄长加卢斯的覆辙:先抽离他身边的兵力,再将他逮捕下狱。此时,高卢部队不愿前往陌生的东方,军队哗变。他们在巴黎拥立尤利安为皇帝,与君士坦提乌斯正式决裂。同年6月,尤利安的部队来到义大利,双方的内战即将展开。但此时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病,遗命中,他只能承认尤利安为皇位继承人。

铸有尤利安皇帝侧面像的罗马金币尤利安登基后,他立即减少宫廷的排场以及各项奢华支出,并驱逐与减少宫内的太监与佣人警卫,私人生活中奉行俭约的原则。妻子海伦娜在高卢因难产过世之后,尤利安便过著单身的生活。特别值得注意的,公元四世纪之前的罗马公民皆习惯剔除胡须,但尤利安喜欢穿著希腊式长袍,打扮成古代学者的蓄胡造型;为此他还写了一篇文章《厌胡者》。

尤利安即位后就宣布宗教信仰自由。在当时,基督教教派繁多,一派得势即宣布其它派为异端,横加迫害(绝罚、免除教职、革出教门、流放、乃至於)。尤利安宣布各教派享有同等地位,包括异教等多神信仰,他本人则大力扶持多神教与传统罗马信仰,意欲改变自君士坦丁大帝以来,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独尊地位。这便是四世纪异教在罗马的复兴运动。

他的第二件大事是东征波斯。罗马帝国与波斯之间争夺西亚领土与亚美尼亚宗主权的战争,数百年来从未间断。363年春天,尤利安承续前任皇帝的事业,亲自率领六万精兵加上强大舰队出征,并占领了不少地方,但未能攻下波斯的国都泰西封。

为了改善国家经济状况,他进行了财税制度改革,并从平民阶层(Plebeii)中大力拔擢人才,进入以地区和地方宗社为基础的议会团体「库里亚」(Curia),为帝国的中间阶层注入新血。在司法方面,由於三世纪以后的地方司法已收归中央负责,为了减轻行官与其幕僚的负担,同时杜绝贪污、增加贫民上诉的管道,尤利安授权行官任命「代理法官(Iudicepedanei)」处理较小的案件。此外,尤利安完善邮政,改进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以提高战斗力等等。

尤利安的宗教改革,尽乏在知识界不乏同情者,但却缺少社会认同的基础。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播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从下层民众到宫廷、官吏,信仰者众多,其中更累积了许多神学学者的发展精华。而他对多神教的提倡则脱离不了神秘仪典的色彩,希腊罗马古神只早已落入庸鄙的形象,恢复多神教的尝试不得人心。

他在位不过短短的二十个月,在历史上却留下「背教者」的恶名——当然是基督教写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出教会对他的怨恨。

至於他的远征波斯的结果,最后也以自己的阵亡以及继位者约维安的「割地求和」而告终。

363年3月,尤利安开始进行波斯萨珊王朝的远征,意图收复沙普尔二世攻下的美索不达米亚都市。受到罗马西比拉预言书的鼓舞,皇帝动员了九万人到了罗马东方都城安提阿,4月7日,大军集结后便进入了波斯的领域。

他的大战略如下:由普罗柯庇乌斯(Procopius)与埃及公爵塞巴斯蒂安(Sebastian)率领的三万人部队,向北朝尼昔比斯(Nisibis)前进,做为扰乱波斯情报的疑兵,并寻求亚美尼亚的增缓,再迂回南下波斯,平定米地亚(Media)和阿底比尼(Adiabene);而皇帝本人则亲自率领六万人的主力部队(包括罗马兵、高卢兵、阿拉伯的撒拉森等庞大的联合部队)进行主要的战斗,靠著一百艘船舰的运输与补给,沿著幼发拉底河南下进入波斯的核心地区。最后,两支部队将在波斯南都泰西封会师,一举消灭萨珊王朝。

尤利安首先来到由阿拉伯人所居住的波斯城市安纳塔(Anatha),当地人见到罗马大军与船舰阵式,立刻开城投降;尤利安将城内民众全部迁移到叙利亚去。接著到了梯卢塔(Thilutha)的堡垒,由於难以攻克,罗马军便继续向下游推进。十五天后,罗马进入波斯人弃守的玛西普拉克塔(Macepracta)。5月,尤利安攻下了亚述行省的第二大城佩里萨波(Perisabor,或称安巴Anbar),罗马军队得到十分丰厚的胜利品,并将无法带走的物资烧毁或倒入河里。推进到毛加玛恰(Maogamalcha)时,罗马人以挖掘地道的方式攻进城内,毛加玛恰城於是陷落,所有的堡垒和防御工事全部被夷为平地。

罗马军队来到萨珊波斯的南都泰西封南郊的都市柯区(Coche),5月29日,罗马人在夜间渡过底格里斯河进行攻城战。经过十二个小时激烈的恶斗之后,波斯***弃城而逃,罗马军获得了重大胜利(亡数为70对2500)。大量的金块和银币、精美的武器和马饰,连纯银精制的家具,都成了罗马士兵的战利品。远征军只花了五十多天,便来到泰西封的城下。此刻为罗马远征波斯的最高成就。波斯王萨普尔派使者求和,但受到尤利安的拒绝。

不过,罗马军缺少围攻大城的能力,萨普尔的主力仍然留在城内避开决战;而罗马北方分遣部队,则由於两个将领的争执,以及亚美尼亚国王的阳奉阴违态度,迟迟无法与到达前线与尤利安会合。尤利安独排众议,决定离开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地区,向波斯的内陆行省挺进,以避免受制於敌方并期待扩大战果,寻求决战。

6月3日,尤利安下令放火烧毁自己的运输船舰。有的史学家认为这是尤利安严重的错误举动,断绝了自己的补给线与退路,而基督徒更是附会传说,指称不信基督的异教皇帝,上帝便令他看到异象而疯狂;但另一派则认为此举无关正确与否,因当时罗马的进军方略已决定深入内陆,船舰无法跟随部队移动,与其抛弃贵重工具而资助敌人,不如自行消毁。无论如何,这件事造成了后来远征军严重的后果。

进入内陆后,波斯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焦土政策作为应对。沿途的都市全都残破,罗马人「就食於敌」的想法破灭。大军缺乏补给,尤利安只能带领部队以快速的行军速度,前往大城苏萨(Susa)。此时,波斯派出一群间谍进入罗马部队,以苦肉计取得了尤利安的信任。他们自愿担任向导,却将罗马人引入东方旷野中迷途漂荡。部队士气低落,粮食短绌,尤利安只能无奈地带著部队撤回罗马帝国边界行省。

在罗马撤军的过程中,波斯精锐骑兵紧紧追击。363年6月26日,罗马与追击的波斯部队在马兰加(Maranga)附近遭遇,这是一场规模广大的会战。波斯集结数个军团埋伏在小山丘后方,以骑兵与战象攻击罗马军营,拂晓时开始交战。由於气候炎热,尤利安未著护甲即上马援助己方的后卫部队。从敌方投射出来的一阵掷矢与箭雨中,有根标枪画破尤利安的手臂表皮,贯穿助骨刺入他的肝脏,翻摔落马。罗马军激起勇气,与敌人展开誓激战,直到天黑才收兵。罗马主将安纳托留斯被杀,统领萨鲁斯特仅以身免;但波斯人的受创更严重,两将领与五十名贵族全部战,大批士兵亡,萨珊波斯元气大伤,暂时无法与罗马大军对抗。

大约在午夜,尤利安皇帝就过世了,享年三十二岁,统治罗马帝国的时间是一年零八个月。没有子嗣,君士坦丁王朝结束。

河曲之战:以李元昊的西夏完胜而告终?

河曲之战:以李元昊的西夏完胜而告终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春,由于连年征战,西夏国国力已臻衰竭,元昊就乘机派出使臣上书宋国商谈和议。宋仁宗密诏庞籍与元昊谈判,“元昊闻之大喜”。关键问题仍然是元昊称帝的问题,宋国坚持要元昊自削“僭号”。元昊恼怒,大言:“(我)如日方中,止可顺天西行,安可逆天东下。”经过拉锯谈判,元昊派使臣至延州上书,“自称‘男邦泥定国兀卒,上书父大宋皇帝’,更名曩霄而不称臣”。虽不称臣,元昊以儿子自居,总算给了宋国一个台阶。正当宋国准备答应与西夏国的和议,辽国派来使臣,要宋国不要与元昊讲和。两难境地下,宋国的礼部郎中吴育发表意见,顿解愁结:“契丹受恩,为日已久(指宋辽两国自澶渊以来一直关系友好)。不可纳一叛羌(西夏国元昊),而失继世兄弟之欢。今二番自斗(夏辽关系吃紧),斗久不懈,可观形势,乘机立功。万一吾朝速纳元昊,为臣恐契丹窥兵赵魏(河北),致使辽宋战事又起。”接着,吴育又出主意,宋国可派使臣到西夏国,告诉西夏国要一如既往与辽国和好,宋国方许约和;同时,又派使臣去辽国,告诉契丹人,宋国已经命令元昊向辽国道歉,在此前提下,才接受西夏国的求和,否则,当再兴兵征讨。宋廷依计施行。果然,此举中规中矩,西夏国、辽国皆无借口向宋国发威,宋国总算在外交上取得一次成功。辽国方面,早在1031年辽兴宗即位之初就把辽国的兴平公主(辽兴宗姐姐)许配给元昊,但夫妻二人关系一直不睦,完全是政治婚姻,政治婚姻带来的冷淡与疏隔。后来,兴平公主病重,元昊仍旧搂着别的美女狂欢,对公主不闻不问。直到公主病,元昊才向辽国“汇报”此事。辽兴宗闻讯大怒,当时就派人持诏“切责”元昊。元昊由于正忙乎攻宋,也低头装孙子,献贡献宝讨好辽兴宗。后来,辽国从宋国又讹诈每年多二十万“岁币”后,很是站在宋国方面说话,劝阻元昊不要伐宋。元昊恼怒至极。再往后,夏辽两国因边境地区的党项部落归属问题发生争执,最后发展到元昊劝诱辽国的党项人叛逃,辽国派使臣令元昊归还,元昊不从,双方翻脸。既然与辽国闹僵,自然要加快与宋国的和议。公元1043年夏天,宋仁宗派使臣到夏州,答应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岁赐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虽然说是“赐”,文字游戏而已,实则是花钱买平安。大臣蔡襄上言,“元昊自称兀卒,有时又自译为‘吾祖’,以此侮朝廷,万万不可许和。”宋仁宗厌战,不听。并下诏召韩琦、范仲淹还朝为官。大臣富弼上言劝宋仁宗应留韩、范之中的一人守边,但当时执政晏殊等人“厌兵”,答应了元昊的一切要求。转年,公元1044年五月,辽国内党项族叛乱,辽国派军前去镇压,元昊派兵救援,竟把辽国的招讨使也杀掉。大怒之下,辽兴宗在国内征调人马,准备亲征讨战西夏国。在此情况下,西夏国更急于与宋国讲和。最后,在元昊的加码要求下,宋国把“岁赐”提至“银、绮、绡、茶二十五万五千”,西夏国答应奉宋国为正朔,并在高平寨与保安军设立榷场。其实,宋国使臣前往,西夏国只是在宥州“接待”他们,从来未到过兴州(银川),未到过兴州(银川),“元昊帝其国中自若也”,当年其父李德明还会在宋使来时把“皇宫”内的匾额暂时撤下来一会儿,元昊索性连这道手续也免了,根本不让宋使入“首都”。宋夏议成。当年十月,辽夏二国开始大打出手。

河曲之战的过程:辽兴宗本人怒气冲冲,连出三路大军,共十万精兵,渡过黄河,直朝西夏国境内杀来。大军一直前进四百里,未遇任何抵抗。最终,辽军在贺兰山北麓发现元昊部队,辽军纵兵进击昊部队,把夏军杀得大败。元昊与宋军打惯了胜仗,初遇和自己实力差不多的辽军,自然压力倍增,尤其是当他看到辽国源源不断的增援士兵,心中大惧。于是,元昊又使缓兵计,派使臣向辽兴宗谢罪请降。辽兴宗想见好就收,其臣下韩国王萧惠等人不答应,劝辽圣宗,一鼓作气,扫平元昊,以免日后他再生祸患。思来想去,辽兴宗点头。于是,辽国的韩国王萧惠为前锋,又朝元昊西夏国军杀去。元昊见势不妙,边撤退,边坚壁清野,烧掉一路上凡有的粮草和居所,连撤一百里之遥。这种焦土政策管用,辽国十万大军本来要以战养战,这样一来,后勤顿失保障,人粮马料皆成大问题。特别是辽国战马,因缺草料,病亡大半。元昊又恰如其分地派人“请降”。辽国君臣正在大营计议,元昊忽然发起猛攻,直袭萧惠大营。萧惠不孬,忙整军出战,把元昊又打得败退。辽军正待追击,忽然天起大风,吹扑向辽军。古人迷信,契丹人更是信神信鬼,大风一吹,兵将皆心惊肉跳,一时军中大乱。元昊已经习惯了自己地盘上这种风沙乍起的天气,立刻命夏兵反攻,把辽军打得大败,俘获数十辽国贵族大臣,辽兴宗本人只与数十骑勉强逃脱,差点成为这位妹夫的阶下囚。

河曲之战的结果:此次大战,发生于河曲(今内蒙伊克昭盟),故称“河曲之战”。据《辽史?伶官传》所记,辽兴宗败后,苍惶逃命,其身边有个戏子名叫罗衣轻,生关头还挺幽默,趁着辽兴宗驻马喘息时,刻意搞笑:“陛下您看看鼻子还在吗?”夏辽之间发生战争,夏人总爱把被俘的辽人鼻子割掉再放归,罗衣轻以此为笑乐想逗辽兴宗开心。辽兴宗此时刚捡得一命,听罗衣轻如此说,怒上心头,叱命旁人(卫士无多)把罗衣轻宰了。时为太子的辽道宗赶紧解劝:“插科打诨的不是黄幡绰(有名的搞笑戏子)”罗衣轻顺口接声:“行兵领队的也不是唐太宗”,仍旧不肯服软,继续拿辽兴宗找乐。辽兴宗闻言也笑,知道此次大败全是自己该断不断。1044年的河曲之战以李元昊的西夏完胜而告终。在辽国北军溃败之前,无所作为的南路军就已经坚持不住而先行后撤。至于漫无目的的中路军,也在得到战败消息后迅速东撤。辽国也因此遭遇了建国以来的重大失败之一。然而,西夏并未获得决定性的胜利。除去因战败和后勤困难而的数千士卒,辽军的主力依然健在。而且因为战争完全发生在西夏境内,对于辽国本身的生产没有任何影响。西夏人却因为大面积军队调动和焦土战术,损失了很多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对于一个经济基础薄弱的小国而言,这样的胜利是非常具有危害性的。辽军虽然被暂时击败,却在战斗中体现出超过西夏军队的战斗力。就连李元昊精心培养的铁鹞子具装骑兵,都无法抗衡辽国骑兵的打击,其他地方部队就更不可能在正面交战中获胜了。人口有限的西夏根本拿不出打长期消耗战的军队。

什么是焦土政策

焦土政策是一个战略军事名词,也就是俗称的“覆盖式轰炸”。

焦土政策是指在指定区域无差别密集投放炸弹,,化学弹或其他武器,以达到杀灭敌方有生力量的目的。被轰炸后该区域内会变成一片焦土,寸草不生,并且几年之内都不可能复原了。

覆盖式轰炸的优点是,它作为一种战争的最终手段,可以确保绝对杀敌方所有有生力量。缺点是,覆盖式轰炸属于无差别轰炸,有可能会误伤到自己人,另外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