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哪些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什么意思

3.《训俭示康》译文

4.《论语》中关于道德的有什么?

5.子曰,君子处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什么意思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哪些

恶衣恶食诗更好-恶衣恶食出自哪里

1、犯上作乱《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一言以蔽之《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温故知新《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见义勇为《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7、尽善尽美《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8、朝闻夕《里仁》:“朝闻道,夕可矣。”

9、朽木不可雕《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10、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1、中道而废《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2、文质彬彬《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3、见贤思齐《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4、举一反三《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暴虎冯河《述而》记载,“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6、人之将,其言也善 《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其鸣也哀;人之将,其言也善。’”

17、任重道远《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而后已,不亦远乎?”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9、各得其所《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20、逝者如斯《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1、华而不实《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2、后生可畏《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2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24、登堂入室《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25、过犹不及《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27、成人之美《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28、察言观色《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29、以文会友《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30、一言兴邦《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31、近悦远来《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32、欲速不达《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3、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34、言过其实《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5、以德报怨《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6、怨天尤人《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37、一以贯之《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40、当仁不让《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41、有教无类《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42、祸起萧墙《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43、血气方刚《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4、色厉内荏《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45、道听途说《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

46、饱食终日《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47、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8、无可无不可《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49、见危致命《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50、学而优则仕《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1、天下归心《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52、不耻下问《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3、惠而不费《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54、不亦乐乎《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5、恶衣恶食《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6、发愤忘食《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7、割鸡焉用牛刀《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58、诲人不倦《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59、鸣鼓而攻之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0、内省不疚《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1、能近取譬《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2、匹夫不可夺志《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3、轻裘肥马《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64、三复斯言《先进》:“南容三复白圭。”

65、杀身成仁《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6、善贾而沽《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67、手足无措《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68、驷不及舌《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69、循序渐进《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70、循循善诱《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71、言必有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72、言不及义《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73、仁人志士《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4、慎终追远《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75、富贵浮云《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6、从井救人《雍也》:“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仁人)焉。’其从之也?”

77、侃侃而谈《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的样子)如也,与与如也。”

78、敬而远之《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79、述而不作《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80、箪食瓢饮《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81、斗筲之器《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82、斐然成章《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什么意思

你好!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士是古代的一个阶层,士农工商,士是第一位的。简单的说,就是贵族阶级,当时的贵族阶级,或没落的贵族阶级只要是士阶层都可以称之为士。士要有志于道,如果觉得不好的衣服和吃食时耻辱的话,是没有什么好和他说的。

出自《论语·里仁篇》。

如果你在困境当中就要以这句话来时时提醒自己。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训俭示康》译文

译文:我本来出身在卑微之家,世世代代以清廉的家风相互承袭。我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从幼儿时起,长辈把金银饰品和华丽的服装加在我身上,总是感到羞愧而把它们抛弃掉。

二十岁忝中科举,闻喜宴上独有我不戴花。同年中举的人说:“皇帝的恩赐不能违抗。”于是才在头上插一枝花。一辈子对于衣服取其足以御寒就行了,对于食物取其足以充饥就行了,但也不敢故意穿脏破的衣服以显示与众不同而求得好名声,只是顺从我的本性做事罢了。

一般的人都以奢侈浪费为荣,我心里唯独以节俭朴素为美,人们都讥笑我固执鄙陋,我不认为这没什么不好。

回答他们说:“孔子在说:‘与其骄纵不逊,宁可简陋寒酸,又说:‘因为节约而犯过失的很少’,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而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看作美德,当今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唉,真是奇怪啊!”

近年来的风气尤为奢侈浪费,跑腿的大多穿士人衣服,农民穿丝织品做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担任群牧司判官,有客人来未尝不备办酒食,有时行三杯酒,或者行五杯酒,最多不超过七杯酒。

酒是从市场上买的,水果只限于梨子、枣子、板栗、柿子之类,菜肴只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餐具用瓷器、漆器。当时士大夫家里都是这样,人们并不会有什么非议。聚会虽多,但只是礼节上殷勤,用来作招待的东西虽少,但情谊深。

近来士大夫家,酒假如不是按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菜肴假如不是远方的珍品特产,食物假如不是多个品种、餐具假如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宾客好友,常常是经过了几个月的经办聚集,然后才敢发信邀请。

如果不这样做,人们就会争先责怪他,认为他鄙陋吝啬。所以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有权势的人即使不能禁止,能忍心助长这种风气吗?

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担任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建住房,厅堂前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过身。有人说地方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着说:“住房要传给子孙,这里作为宰相办事的厅堂确实狭窄了些,但作为太祝祭祀和奉礼司仪的厅堂已经很宽了。”

参政鲁公担任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是在酒店里找到他的。入朝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的,他据实回答。皇上说:“你担任清要显贵的谏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鲁公回答说:“臣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餐具、菜肴、水果,所以就着酒馆请客人喝酒。”

皇上因为鲁公没有隐瞒,更加敬重他。张文节担任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从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告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像这样俭省,您虽然自己知道确实是清廉节俭,外人有很多对您有张文节像公孙弘盖布被搞欺诈的讥评。

您应该稍微随从一般人的习惯做法才是。”张文节叹息说:“我现在的俸禄,即使全家穿绸挂缎、膏梁鱼肉,怕什么不能做到?然而人之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很容易,由奢侈进入节俭就困难了。像我现在这么高的俸禄难道能够一直拥有?身躯难道能够一直活着?

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去,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奢侈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导致无存身之地。哪如无论我做官还是罢官、活着还是去,家里的生活情况都永久如同一天不变呢?”唉!大贤者的深谋远虑,哪是才能平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御孙说:“节俭,是最大的品德;奢侈,是最大的恶行。”共,就是同,是说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

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费用,避免犯罪,使家室富裕,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的品德共有的特点。”

如果奢侈就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恋爱慕富贵,不循正道而行,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挥霍,败坏家庭,丧失生命,因此,做官的人如果奢侈必然贪污受贿,平民百姓如果奢侈必然盗窃别人的钱财。所以说:“奢侈,是最大的恶行。”

过去正考父用饘粥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此推知他的后代必出显达的人。季文子辅佐鲁文公、宣公、襄公三君王时,他的小妾不穿绸衣,马不喂小米,当时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

管仲使用的器具上都精雕细刻着多种花纹,戴的帽子上缀着红红的帽带,住的房屋里,连斗拱上都刻绘着山岳图形,连梁上短柱都用精美的图案装饰着。孔子看不起他,认为他不是一个大才。

公叔文子在家中宴请卫灵公,史鰌推知他必然会遭到祸患,到了他儿子公叔戌时,果然因家中豪富而获罪,以致逃亡在外。何曾一天饮食要花去一万铜钱,到了他的孙子这一代就因为骄奢而家产荡尽。石崇以奢侈靡费的生活向人夸耀,最终因此而于刑场。

近代寇莱公豪华奢侈堪称第一,但因他的功劳业绩大,人们没有批评他,子孙习染他的这种家风,现在大多穷困了。其他因为节俭而树立名声,因为奢侈而自取灭亡的人还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上面姑且举出几个人来教导你。你不仅仅自身应当实行节俭,还应当用它来教导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作风习俗。

出自:司马光[北宋史学家]《训俭示康》。

原文: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

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guǐ)朱纮(hóng),山节藻棁(zhuō),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qiū)知其及祸;及戌(xū),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

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司马光生活的年代,社会风俗习惯日益变得奢侈腐化,人们竞相讲排场、比阔气,奢侈之风盛行——当差的走卒穿的衣服和士人差不多,下地的农夫脚上也穿着丝鞋,许多人为了酬宾会友常“数月营聚”,大操大办。这种习气上的破败,让熟悉历史的司马光感到深深的焦虑,他深知那种社会风气对年轻人的思想腐蚀作用很大。

为使子孙后代避免蒙受那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侵蚀,司马光特意为儿子司马康撰写了《训俭示康》家训,以教育儿子及后代继承发扬俭朴家风,永不奢侈腐化。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独乐园,既是他的寓所,也是《资治通鉴》书局所在地。这里环境幽美,格调简素,反映了园主的情趣和追求。其书局在汴京时已奉诏成立,除了司马光之外,当时的著名学者刘恕、刘攽和范祖禹都参与了书局的工作。

其中,司马光任主编,刘恕、刘攽、范祖禹为协修,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来洛阳后,便把《资治通鉴》书局由汴梁迁到洛阳。在独乐园中常住的不仅有书局的工作人员,当时洛阳的名贤如二程、邵雍、文彦博等也常来此聚会,堪称是一个学术中心。

《论语》中关于道德的有什么?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论语》中关于道德的有: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出自:《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2、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出自:《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能败坏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

3、子曰:“士志于,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出自:《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埋,但又以穿破衣、吃粗糙的饭食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4、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出自:《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5、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出自:《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中怀有的是道德仁义,小人心中怀有的是诗书礼仪;君子心中怀着对刑罚的畏惧,小人心中怀着对小恩小惠的喜爱。”

6、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出自:《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子曰,君子处之于天下,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什么意思

意思:孔子说:“君子对待天下人,无妄加抵触之念,也无贪慕之心,只是亲近仁义的人。”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里仁篇》

原文节选: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而只考虑怎样做才合适恰当,就行了。”

扩展资料

《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又名《论》。

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