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晋文公周游列国的故事

2.“汉初三杰”中谁的功劳最大,都说是萧何、韩信,为何却是张良?

3.燕昭王求士中的历史典故

4.曹参轶事典故介绍

5.历史上王敦是个怎么样的人?王敦简介

晋文公周游列国的故事

论功行赏是成语吗?-论功行赏的典故

晋文公周游列国的故事

 晋文公,生于周桓王二十三年(前697年),卒于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

 晋献公有八子,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三人最受宠爱。晋献公灭骊戎后,获骊姬并纳之。骊姬得宠,献公疏远了申生、重耳、夷吾三人。后骊姬得子,名曰奚齐,献公意欲废申生而立奚齐。申生被逼而自尽,重耳和夷吾逃跑到外地。

 『削足适履』

 淮南子?说林训爻评述的时候说:「这种骨肉相残的事,如同把脚削去一块以适合鞋子的大小,把脑袋削去一块以适合帽子的大小一样愚蠢。」 『削足适履』,原比喻骨肉相残。现形容委屈自己去迁就不合理的事,不会变通。

 这样,重耳便开始了十几年的流亡生活。

 重耳的母亲是戎族,他决定往狄族人的地方逃跑。

 晋献公逝世后,荀息当国相,骊姬立她的儿子奚齐为国君,里克杀了骊姬和奚齐,荀息自杀,里克派人迎接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辞谢。

 后来,重耳的弟弟夷吾登位自立,是为晋惠公。晋惠公派勃鞮追杀重耳,重耳没,知道不能在翟族地区逗留。他听说齐桓公的宰相管仲去世了,决定去齐国给齐桓公效劳,他同时希望得到齐国的帮助和保护。重耳在齐国过安逸的生活,放弃了恢复君位的愿望。齐桓公送了他20辆马车,并许配了宗族之女齐姜给重耳。

 齐桓公后,齐国发生内乱。齐姜劝告重耳离开齐国,但是重耳不肯。因此,赵衰等人将重耳灌醉了,把重耳抬到马车上离开齐国。

 西元前638年,楚国打败宋襄公军队不久以后,重耳到了宋国。宋襄公款待他,并送他20辆马车。

 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接待他,并问他以后如果复国打算如何报答楚国。重耳回答「万一晋国和楚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我愿意命令军队撤退三舍(即九十里)」。楚国大夫成得臣建议楚成王马上杀重耳,以免给自己留下后患,但是楚成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最后,重耳到了秦国,秦穆公热烈接待他,并把亲生女儿怀嬴许配给他。

 西元前636年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

 西元前635年,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发起,周襄王逃到郑国并向晋文公紧急请求援助。同时,秦国正准备去救周王。晋文公想当霸主,他乘这个机会显示他的权利和威力,所以不顾晋国刚刚才安定,决定在秦国行动之前,拯救周天子,不让秦国得到功劳。因此,他答应了周襄王,打败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回京城。

 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卫国的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

 “城濮之战”把北上争霸的楚国打败后,晋文公为周襄王在践土(今河南省荥泽县西北)建起一座行宫,举行向周襄王献俘的盛大仪式。周襄王命大臣王子虎等册命晋文公为齐桓公以后的又一位侯伯,从此晋文公便成为春秋时代的又一位霸主。周襄王赐给文公象征霸 *** 威的礼器,及黄河以南大量土地。晋文公从此可以直接祭祀天神,自由征伐。他随即在践土与各国诸侯举行了盟会,史称“践土之盟”。

 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内乱,太子被杀,公子重耳被逼出走,经过多年流亡,来到了秦国,秦穆公十分钦佩重耳贤能,把女儿怀赢许配给他。当晋惠公过逝后,重耳在秦穆公协助下,终于重返晋国夺得国君之位,是为晋文公。

 侍奉晋惠公的旧臣吕省和却芮害怕遭到晋文公的迫害,所以想谋杀他。他们计划放火烧他的宫室。

 勃鞮听到了他们的阴谋,想预告晋文公,但是文公拒绝让他觐见,因为他曾经试图刺杀文公两次。勃鞮回答他当时奉命行事,提醒他「过去齐桓公没有记恨管仲向他射箭」,晋文公听了,便接待了勃鞮,勃鞮就揭露了吕省和却芮的阴谋。

 为了解决内乱晋文公重新来到秦国,秦穆公帮晋文公俘获吕省和却芮并杀了。之后秦穆公派三千精兵称为「纪纲之仆」护送晋文公返回晋国,后人遂以纪纲借指管家仆人。晋文公与秦穆公之女的婚姻,被后世称为「秦晋之好」,成为祝贺新人结婚的贺辞。

 寒食节与清明节

 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护驾感人肺腑的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晋国国君晋献公的宠妾骊妃为使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害了太子申生,又想陷害晋献公的另一个儿子重耳,重耳为了逃避骊妃的迫害,而被迫逃离晋国。

 一天,公子重耳迷路在山中,好几天没有食物。当时大臣介子推护驾跟随重耳,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熟了给重耳充饥,重耳流亡了19年后,返国即位,即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掌理朝政后,即论功行赏。看到众人争相邀公的嘴脸,介子推非常厌恶,失望之余便带着母亲隐居山林。晋文公经他人提醒,想起旧事,心中愧疚。便亲自到介子推的老家绵山探访,却找不到介子推的踪影。

 由于介子推是个出了名的孝子,有人献计说,如果放火烧山,介子推为了母亲,一定会出来的。晋文公便下令火烧绵山,直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却没有出来。等火熄灭后,人们看见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烧在一棵柳树下。

 晋文公伤心欲绝,更是痛悔不已,除了命人厚葬介子推母子,还将这棵树砍下来,做成了一双木屐,每当他穿着这双鞋,就会想起那段在外流亡患难与共的往事,晋文公即不由悲叹︰「足下,悲乎!」

 所以「足下」一词,是因这个典故而来,取其赌物思人,感念昔日恩情,进而衍生出对朋友的敬称之意。

 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每年在这一天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次年寒食节,晋文公到介山祭介子推,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发现那棵柳树已长出了翠绿的嫩条。晋文公便走上前去,折了一支柳条,编成一个圈儿带在头上。随从的臣子也纷纷仿效他折柳插头。于是,晋文公便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也因此称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这就是清明「折柳插头」习俗的由来。在宋朝以前,清明仅是个附属在寒食节习俗中的一个次要的节日,而清明节扫墓,那是是宋代以后出现的事了。

 城濮之战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西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大臣狐偃向晋文公说:「您以前在楚国的时候,曾向楚王说过,如果将来跟楚国打仗,要让楚兵九十里。现在您如果跟楚兵打,不是失去信用了吗?」晋文公说:「您说得对。」就下令退兵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这时晋文公梦见同楚成王格斗,楚成王把他打倒,趴在他身上吸他的脑汁,因此有些害怕。狐偃说:“这是大吉大利的征兆。大王仰面倒地,我们得到天助,楚王伏在身上,是伏地请罪,脑子是柔软的东西,我们以柔克刚,当然胜利。”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晋文公因这一仗出了名,继齐桓公成了霸主。

“汉初三杰”中谁的功劳最大,都说是萧何、韩信,为何却是张良?

因为张良多次帮助刘邦成功脱险,就拿鸿门宴来说,要是没有张良出计谋,估计就没有后来的刘邦了,还有在帝王的继承人上面,也是多亏了张良的帮忙,才没有引起国家的动摇了,所以说他的功劳最大了。

鸿门宴

刘邦跟项羽吃饭的时候,项羽就有想法要杀刘邦的,但是刘邦有张良的应对之策,硬生生把杀机重重的鸿门宴化解了,要知道在危机的时候,张良知道项羽喜欢性情中人,就让刘邦装成这样,给项羽一个错觉,以为刘邦其实是无害的。就不知道要不要杀他的犹豫中。

从而给刘邦争取时间,刘邦接着尿遁就来个胜利大逃亡,而张良就留下来应对项羽,最后也帮刘邦逃过了鸿门宴这一劫了所以说张良的功劳是非常大了,如果没有他的计谋,估计就没有后来的刘邦了。

商山四皓出山的妙计

刘邦成功上位之后,到了后面他喜欢上了戚夫人,连带戚夫人生的小孩都喜欢,就越来越看不顺眼吕后了,也想把太子废了,好让他心爱的人得到最好的。就在群臣都没有办法阻止刘邦废太子的时候,张良给吕后出了一个主意了,让吕后去请出商山四皓,只要这商山四皓肯出山帮助太子,那么刘备自然就不废太子了。

张良看似对帝王的继承人毫不插手,实际上,他却是最大功臣,这也是他为人的智慧之处:“不做出头事,不引帝王疑,不抢头等功”,这样做总归是没错的。《史记》、《汉书》对张良帮助萧何筹谋划策多不记载,但亦无妨张良后期的功绩。

果然刘邦看到自己都请不到有才之人,归顺了太子,就知道这个太子动不得,以后再也没有提过废太子了。所以说张良的功劳是非常大了。

燕昭王求士中的历史典故

燕昭王求士中的历史典故如下: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音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

迸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找,找了三年都没找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

燕昭王听了大受启发,回去以后,马上派人造了一座很精致的房子给郭隗住,还拜郭隗做老师。各国有才干的人听到燕昭王这样真心实意招请人才,纷纷赶到燕国来求见。其中最出名的是赵国人乐毅。

赵、韩、秦、魏的将士打了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燕昭王认为乐毅立了大功,亲自到济水边劳军,论功行赏,封乐毅为昌国君。

曹参轶事典故介绍

曹参(音cān,?—公元前190年),字敬伯,汉族,沛人,西汉开国功臣,名将,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身经百战,屡建战功,攻下二国和一百二十二个县。刘邦称帝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参功居第二,赐爵平阳侯,汉惠帝时官至丞相,一遵萧何约束,有“萧规曹随”之称。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他了以后,被谥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宁不乱。”曹参继相三年病逝,汉史上与萧何齐名,“萧规曹随”一辞遂成为历史上的佳话。

曹参的轶事典故介绍

萧规曹随曹参的儿子曹窋(zhú)做中大夫。汉惠帝埋怨曹相国不理政事,觉得相国是否看不起自己,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试着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说:‘高帝刚刚永别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根据什么考虑国家大事呢?’但这些话不要说是我告诉你的。”

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

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

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您和高帝谁强?”

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

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

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

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

惠帝说:“好。您休息休息吧!”

饮酒无度

另根据据前汉书记载,曹参担任相国时之所以饮酒无度,是为了使前来关说之人灰头土脸、无法开口而归,所以当关说之人一会见曹参,曹参辄不停敬酒,至灌醉对方为止,使对方根本无从开口。但此风为下属模仿,下属均好宴乐,有人深深以此为患,希望曹相国纠正之,但曹相国目睹时,却呼叫下属一同饮酒作乐 。

曹参自己整天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上门来的人都想有言相劝。可是这些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美酒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有的人想说些什么,曹参又让他们喝酒,直到喝醉后离去,始终没能够开口劝谏,如此习以为常。

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里整天饮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参的随从官员们很厌恶这件事,但对此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中游玩,一起听到了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狂呼乱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把他们召来加以制止。曹参反而叫人取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

历史上王敦是个怎么样的人?王敦简介

人物生平 立身乱局

王敦出身士族,娶晋武帝司马炎女襄城公主为妻。早年任给事黄门侍郎,王衍荐为青州刺史,东海王司马越掌权时,任为扬州刺史。司马睿移镇建业,召为军咨祭酒,后又继刘陶任扬州刺史、都督征讨诸军事。与王导共同扶植司马氏的江东政权,消灭不从命的江州刺史华轶,镇压以杜|为首的荆湘流民起义。东晋的经济、军事重心在于荆、扬二州,王敦进位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掌握长江中上游的军队,统辖州郡,贡赋入己,将相官吏多出其门,专擅朝政,威胁晋室。晋元帝司马睿既畏惧又嫌恶,重用刘隗、刁协等与之抗衡,并放免扬州地区的僮客组成军队,任命刘隗为镇北将军,戴渊为征西将军,名义上北讨石勒,实则防御王敦。

永昌元年(322)正月,王敦以诛隗翦恶为名在武昌(今湖北鄂州)起兵,江南大族沈充也起兵响应,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周、刁协,刘隗投奔石勒。朝廷以敦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还屯武昌。当年元帝病,明帝即位,在胁迫下手诏征敦入朝辅政。敦自武昌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以王导为司徒,自领扬州牧,不久病重。

太宁二年(324)明帝下令讨伐。王敦以兄王含为元帅,使钱凤等率兵三万攻建康,明帝亲率六军抗拒。敦病卒,戮尸悬首南桁。有集十卷。(案:《祖纳传》,平北将军王敦辟为从事。《华阳国志》、《大同志》又有王敦,皆非处仲,盖同时同姓名有三。)立身乱局王敦娶晋武帝司马炎之女襄城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后任太子舍人。元康九年(299年),皇后贾南风废太子司马y,迁他于许昌,并不许东宫官属送行,王敦则与太子洗马江统、潘滔、太子舍人杜蕤、鲁瑶等违命去送行,得到当时议论者的称许。后王敦改任给事黄门侍郎。

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篡夺帝位,并派王敦到兖州慰劳担任兖州刺史的叔父王彦。三个月后,齐王司马仔吮讨伐司马伦,诸王都响应,此时王彦收到齐王的檄命,邀请一同起兵;王彦畏惧司马伦兵力强盛,不敢应命。王敦此时劝王彦响应,最终齐王击败司马伦,王彦亦获功勋。司马伦失败后,晋惠帝复位,王敦迁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侍中。永嘉元年(307年),司徒王衍推荐他做青州刺史,拜广武将军。不久又征命王敦为中书监,王敦将襄城公主的侍婢都分发给将士,又向人分发金银财宝给部众后才回到洛阳。此时在荥阳遥控政权的太傅司马越来朝,王敦认为他此行一定时有诛杀处罚,后司马越果然收捕中书令缪播等十余人,并处。司马越后来任命王敦为扬州刺史;潘滔认为让王敦到外偏远地会令他肆意妄为,成为无法制约的地方豪强。但司马越不听。

助建东晋

王敦到扬州后与堂弟王导一起辅助司马睿在江南地区建立名望,为著中兴晋朝;因司马睿依靠王敦及王导才能建立力量,所以当时人有说:“王与马,共天下。”及后被征拜尚书,但王敦坚持留在扬州不上任。司马睿于是任命王敦为安东军咨祭酒。此时扬州刺史刘陶逝世,司马睿于是任命王敦为扬州刺史,加广武将军。后更升任左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假节。永嘉之乱后,晋怀帝被掳,司空荀藩推司马睿为盟主;但当时的江州刺史华轶不肯顺从司马睿的指挥,司马睿于是派王敦与历阳内史甘卓和扬烈将军周访一起进攻华轶,并将他击败,华轶败走被杀。

同时,不久以前杜|在湘州作乱,后又攻破零陵,侵扰武昌、长沙、宜都、邵陵等郡,荆州刺史周因而退走。司马睿于是又派王敦、陶侃等进攻,王敦让陶侃等进讨,而自在豫章作援。最终杜|被击破,王敦因功任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

王敦自此开始自选官员,兼统属下州郡。后来杜|部将杜弘南走广州,请求收降并愿意讨伐在桂林的盗贼,及后又与交州刺史王机图谋叛变,但遭陶侃讨平。杜弘最终向零降太守尹奉投降,尹奉将杜弘送给王敦,王敦于是收他为部将,甚为宠信。另南康人何钦当时据险聚众数千人,王敦私下加任他四品将军。王敦专擅的迹象渐见明显。

权重遭忌

建武元年(317年),因晋愍帝被掳,司马睿改封晋王,统摄万机。王敦此时获进位征南大将军。次年司马睿因晋愍帝被杀而即位,是为晋元帝,东晋建立,王敦改拜侍中,升任大将军、江州牧。王敦以他讨伐杜曾失利而请求自贬,免任侍中并不拜州牧。后司马睿又加任王敦为荆州牧,王敦又辞让州牧,仅听任刺史。

及后司马睿渐渐重用刘隗,同时疏远一开始扶持他而名声似乎比皇族更高的琅琊王氏士族,王敦因而上疏为王导抱不平。而其实司马睿重用刘隗、刁协等人就是为了减弱立下大功而又有极高名声的琅邪王氏势力,而面对在外地专权而手握强兵,更有意图专擅朝政的王敦就更为畏惧和厌恶。太兴三年(320年),司马睿任命湘州刺史甘卓改任梁州刺史,王敦要求以从事中郎陈颁代替甘卓担任原本湘州刺史的位置,但遭拒绝,司马睿更派谯王司马承移镇湘州。王敦见此,上表陈说古今被皇帝猜疑的忠臣和小人如何离间忠臣和皇帝的关系,想要感动司马睿。司马睿见奏表后更为忌惮王敦,表面上增加他的属官和尊贵待遇,同时放免扬州地区的僮客组成军队,任命刘隗为镇北将军,戴渊为征西将军,表面上是要抵抗北方胡族政权的入侵,实际上是要防备王敦。

发动叛乱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从荆州起兵,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司马睿知道后大怒,命刘瑰等人回建康准备防守,司马睿更亲自披甲出镇城郊。王敦率军一路前进到石头城(建康西边的军事要塞),王敦打算进攻刘隗镇守的金城,但杜|劝他攻石头城,先攻破周扎。王敦听从并进攻石头城,守将周札开城门投降,王敦又击败了戴渊、刘隗、王导、周、郭逸和虞潭的进攻,刘隗和刁协北走。

王敦入石头城后,并不立刻到建康朝见司马睿,反而拥兵在石头城,更放纵兵士四处劫掠。官众因乱逃走,只余安东将军刘超领兵与两名侍中一同侍奉司马睿,司马睿亦只得求和。王敦见王导时又怪责他当日司马睿继位前不听他劝,改立幼主而让他可以专擅朝政,才令内乱发生,几乎令王氏覆灭。但王导仍秉正地与王敦议论,王敦无法争辩。及后王敦自任丞相、江州牧,进封武昌郡公,又加羽葆鼓吹,让太常荀嵩拜授,王敦曾假意辞让。王敦又杀周、戴渊;更因太子司马绍为人有勇略,意图诬陷他不孝而废掉他,但遭温峤大力反对而不能成事。王敦不久即回到武昌,遥控朝政。王敦得势后,谋害易雄等忠良之士,又在朝中树立党羽,将相州牧都是王氏族人,而且又以沈充、钱凤二人为谋主,纵容手下为非作歹,无法无天;有识之士都知道王敦很快会败亡。堂弟王棱曾不断劝谏王敦,但却遭到王敦暗杀。王敦后又自领宁州和益州都督。同年,司马睿因忧愤而,由太子司马绍继位,是为晋明帝。

太宁元年(323年),王敦谋求篡位,讽谏朝廷征召自己,司马绍于是手诏征召王敦。又拜受加黄钺、班剑武贲二十人,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王敦到姑孰时,司马绍派侍中阮孚设牛酒犒劳王敦,但王敦却称病不见,只派主簿接受,不久王敦自任扬州牧。后王敦侄儿王允之听到钱凤与王敦讨论夺权的计划,王允之后即告诉父亲王舒,而王舒及王导就告诉司马绍,让朝廷都准备应付王敦。

太宁二年(324年),王敦患病,部将钱凤和沈充暗中筹划一旦王敦后如何是好,最终决定在王敦后作乱,颠覆东晋,并劝王敦铲除有名望的周札以及司马睿腹心冉曾和公乘雄,王敦都一一照做。及至王敦病情转坏,司马绍一方面派侍中陈晷等人问候王敦病况,另一方面却暗地里打算讨伐,并微服到芜湖察看王敦军的营垒,又派大臣查问王敦起居。

王敦任命温峤为丹阳尹,意图监察朝廷动静。但温峤却向司马绍告发王敦夺位的图谋,司马绍于是下令讨伐,并伪称王敦己,激厉起士气并派兵讨伐王敦的部众。此时王敦病重,根本不能统率军队,于是以诛温峤等奸臣为名,以哥哥王含为元帅,命钱凤、邓岳、周抚等率五万兵,水陆并进地攻向建康。后中军司马曹浑在越城击败王含,王敦听到后大怒,更意图亲自领兵作战,但因病重乏力而无法下床。另一方面,钱凤等人率军到建康,屡遭司马绍亲率的军队击败。此时王敦逝世,终年五十九岁。王敦前仍然和养子王应及羊鉴说他后要先置文武百官,然后再处理葬事。但王应及后秘不发丧,用席包裹尸身后在外涂腊,再埋在屋中,即与诸葛瑶等人纵情酒色。不久王含、沈充、钱凤等军都被击败,王敦之乱得以平定。之后王敦即被起出尸身,烧毁衣冠,并摆成长跪的姿势戮尸,头颅被斩下后与沈充等人的头颅一同被挂在城南朱雀桁上,向平民展示。及后王敦的尸首都没有人敢收葬,最后在尚书令郗鉴的建议下才让王敦家属收葬。

王敦覆亡后,王敦各党羽都被追捕,但琅琊王氏并未被牵连,如王导等人更获加官晋爵。朝廷论功行赏,封王导始兴郡公,食邑三千户,赐绢九千匹,进位太保。又加以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特殊礼遇,王导推辞不接受。

轶事典故

王敦刚和公主结婚时,上厕所,看见漆箱里装着干枣,这本来是用来堵鼻子的,王敦以为厕所里也摆设果品,便吃起来,竟然吃光了。出来时,侍女端着装水的金澡盘和装澡豆的琉璃碗,王敦便把澡豆倒入水里喝了,以为是干粮。侍女们都捂着嘴笑话他。

性格特征

史载王敦眉目疏朗,性格简脱,有鉴裁,并通《春秋左氏传》。王敦亦从不说钱财,同时喜好清谈。

王敦亦爱音乐,曾当众表演击鼓,而且音节谐韵,神情自得,旁若无人,在坐观看的人都称他雄爽。

石崇以生活奢华见称,厕所都常有十多名有美貌的婢女侍奉,并放置甲煎粉和沈香汁;而如厕后的人都会更换新衣。很多客人都因为要在众侍婢前脱衣而感到害羞,但王敦则一直神情自若。

王恺与石崇一样都是十分崇尚奢豪华,王恺有一次设置酒宴,王敦和王导都在座。当时有一名女艺伎吹笛吹错了,王恺就立刻将她,此举令在座众人都失色,唯独王敦好像没有看见那样镇定。又一次到王恺家作客,王恺命美人进酒,并命令若客人不喝就要。传到王敦那里时王敦坚决不肯喝,令到行酒的美人恐惧色变,但王敦仍然不屑一顾。

王敦曾经表现得十分荒*,家中拥有美妾侍婢数十名。其他人因而劝谏他,王敦却说:“这很简单。”于是遣散家中数十名婢妾离开,当时的人都十分惊异。

王敦周后,有次玩樗蒲,见到棋子被打回,联想到周家的衰败,因此流泪。

历史评价

《晋书》:“琅邪之初镇建邺,龙德犹潜,虽当璧膺图预定于冥兆,丰功厚利未被于黎氓。王敦历官中朝,威名夙著,作牧淮海,望实逾隆,遂能托鱼水之深期,定金兰之密契,弼成王度,光佐中兴,卜世延百二之期,论都创三分之业,此功固不细也。既而负勋高而图非望,恃劫逼而肆骄陵。衅隙起自刁刘,祸难成于钱沈。于晋阳之甲,缠象魏之兵。蜂目既露,豺声又发,擅窃国命,忠良,逐却篡盗乘舆,逼迁龟鼎。赖嗣君英略,晋祚灵长,诸侯释位,股肱戮力,用能运兹庙算,殄彼凶徒,克固源图,载清天步者矣。”

赞曰:“播越江澹政弱权分。元子恃力,处仲矜勋。迹既陵上,志亦无君。罪浮浞<豸壹>,心窥舜禹。树威外略,称兵内侮。惟身与嗣,竟权齐斧。”

司马睿:“王敦凭恃宠灵,敢肆狂逆,方朕太甲,欲见幽囚。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潘滔:“处仲蜂目己露,但豺声未振,若不噬人,亦当为人所噬。”

王导:“处仲若当世,心怀刚忍,非令终也。”

周:“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杀枉忠臣。”

司马绍:“故大将军敦参处股肱,或内或外,夹辅之勋,与有力焉。阶缘际会,遂据上宰,杖节专征,委以五州。刁协、刘隗立朝不允,敦抗义致讨,情希鬻拳,兵虽犯顺,犹嘉乃诚,礼秩优崇,人臣无贰。事解之后,劫掠城邑,放恣兵人,侵及宫省;背违赦信,诛戮大臣;纵凶极逆,不朝而退。六合阻心,人情同愤。先帝含垢忍耻,容而不责,委任如旧,礼秩有加。朕以不天,寻丁酷罚,茕茕在疚,哀悼靡寄。而敦曾无臣子追远之诚,又无辅孤同奖之操,缮甲聚兵,盛夏来至,辄以天官假授私属,将以威胁朝廷,倾危宗社。朕愍其狂戾,冀其觉悟,故且含隐以观其终。而敦矜其不义之强,有侮弱朝廷之志,弃亲用羁,背贤任恶。钱凤竖子,专为谋主,逞其凶慝,诬罔忠良。周嵩亮直,谠言致祸;周札、周r累世忠义,听受谗构,残夷其宗。秦人之酷,刑不过五。敦之诛戮,傍滥无辜,灭人之族,莫知其罪。天下骇心,道路以目。神怒人怨,笃疾所婴,昏荒悖逆,日以滋其,辄立兄息以自承代,多树私党,莫非同恶,未有宰相继体而不由王命者也。顽凶相奖,无所顾忌,擅录冶工,辄割运漕,志骋凶丑,以窥神器。社稷之危,匪夕则旦。天下长奸,敦以陨毙。凤承凶宄,弥复煽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虞世南:“王敦以磐石之宗,居上流之地,负才矜地,志怀冲问鼎,非明帝之雄断,王导之忠诚,则晋祚其移於他族矣。”

张燧:“且夫刘聪、石勒、王敦、祖约,此其奸诈雄武,亦一世之豪也。”

丁耀亢:“王敦以江南地望,兄弟持衡,遂叛亡之逆,势使之然也。盖亦有天性焉。残灭骨肉,眼白多杀伤,虽藁街亦未尝偿其报。此王导所以有可罪也。”

王夫之:“自晋东渡以来,王敦始逆,桓温继之,代有权臣。而司马、刘、萧之宗社以移。”“王敦、桓温皆于老病奄奄、旦暮且之日而谋篡不已,以为将贻其子孙,则王含、王应奴隶之才,敦已知之;桓熙弱劣,玄方五岁,温亦知之矣。王导知敦之将,起而讨敦;王、谢诸贤知温之将,而坐待其毙;敦与温亦何尝不自知也。其心曰:‘吾一日而居天子之位,虽犹生。’呜呼!天下之不以敦、温之心为心者,吾见亦罕矣哉!”

余嘉锡:“如钟会、王戎、王衍、王敦、王澄、司马越、桓温、郗超、王恭、司马道子、殷仲堪之徒,并典午之罪人。”

蔡东藩:“王敦三计,惟上计最足图存,既已知此计之善,则中计下计,何必再言。其所以不安缄默者,尚欲行险侥幸,冀图一逞耳。钱凤所言,正希敦旨,故敦未尝谕禁,寻即内犯,要之一利令智昏而已。王允之伪醉绐敦,确是奇童,温峤亦以佯醉戏敦,并及钱凤,敦虽狡猾,不能察峤,并不能察允之,而妄思篡逆,几何而不覆灭乎?元帝之为敦所逼,实为王导所误,导固附敦,至温峤入都,敦犹与导书,将生致太真,其往来之密切可知。及明帝决意讨敦,敦尚未,而导且诈为敦发丧,嫁罪钱凤,如谓其不为敦助,奚可得乎?厥后与王含一书,情伪益著,惟郭璞精于卜筮,乃居敦侧而罹杀机,岂真命该如此耶?吾为之怀疑不置云。”

何兹全:“两晋之际,琅邪王氏三人——王衍、王敦、王导,身系一朝安危兴亡。……王敦结局成为东晋叛逆,我看初期的功劳不可没。其功不仅是辅佐东晋王朝的建立,更重要的是对早期东南政局的稳定所起的作用。”

家庭成员

父亲:王基,晋朝书侍御

妻子:襄城公主司马(音灰,非t)

妾室:宋

堂弟:王导

史书记载

《晋书·王敦传》

《资治通鉴》卷八十三至九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