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是何意啊

2.佛教的正法是指什么

3.如来拈花一笑谁明白了?

4.成语以什么传什么

5.佛教一一薪传、心传是什么意思

6.禅宗精神的理论基石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是何意啊

以心传心法-以心传心是什么意思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的意思是达摩从印度来中国的时候没有带来任何经卷,带来的是“以心传心”的佛法禅法。

出处:《禅宗七祖谈禅》:“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译文: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中国的时候没有带来任何经卷,带来的是“以心传心”的佛法—禅法。如果要从纸堆上来寻求佛法,就算墨水装满了洞庭湖,也写不完佛法的经典。

扩展资料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寓意:

世人多喜欢从经文典故里学习佛法,却不知佛法是要身心参悟修行而来,并不是枯坐空谈读书可求。

佛家的宗传“禅宗武学”,是禅武合一的功夫。通过武学来强化筋骨,再通过参禅悟化来开启智慧天真,使文武合一,以致天然。

这句佛门偈颂,极言返观内照,观心自在,即心即佛的般若风光,说的是佛性就在心头,不假外求,而且佛法不是光用来纸上谈兵的,是完全可以用来实践、应世的。

佛教的正法是指什么

正法,就是佛法。

正法时代,就是当某位佛还在世时,有法可传时,对那位佛来讲是正法时代。但是任何时候都有佛,所以,任何时候都有正法,就是要找到在世佛求法。

佛法是无为法,只能以心传心。法,就是内在音、内在光、佛性、无极、空性........

欢迎上网搜寻:奇哉!中国人,不懂中国字!

希望对你有帮助。兹节录一些供你参考:

〖乙?心=法〗:

1.《达摩悟性论》言:

经云:心也,法也

2.《大乘起信论》亦说: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一切法皆从心起

3.《占察善恶业报经》亦说:

一切诸法悉名为心

4.《华严经》说:

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

所以,《心经》就是『法经』,是在讲『法身』的经。

●而『法』就是『空』、『无相』,所以《心经》才说:

诸法空相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但《楞严经06-08》却说:

依空立世界…皆依空所生

可见『空』虽是『无』,却也是一切之所由生,这与无极生太极的意思雷同,难怪《心经》会有这句子:

色不异空…色即是空、空不异色…空即是色

而《金刚经离相寂灭分第十四、庄严净土分第十、无得无说分第七》提到的:

菩萨应离一切相…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也是在谈无相,叫人打坐时不要用到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而是无为的让内在光、内在音自然来。

●其他谈到『无相』的经典也不少,如:

1.《宝星陀罗尼经》:

应修无相一法性

2.《大乘起信论》:

一切法本来无相、心性不生不灭

3.《大宝积经》:

一切法无相

4.《华严经》:

如来拈花一笑谁明白了?

拈花微笑的典故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五灯会元》卷一) [译文] 佛在灵山法会上,突然停止宣讲,顺手拿起一枝金菠萝花,似乎要给大家看。当时在座众徒都不知何意,一个个默不作声,只有十大高足之一的摩诃迦叶,脸上忽然露出会心的微笑。佛于是说道:“我有清净法眼,涅盘妙心,能够明见实相无相,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首先传给摩诃迦叶。” [评析] 一枝花,在普通人的眼里,无非是颜色、香味、名称再加以美或丑的评价。在诗人的笔下,则会再添风韵,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便再现了梅的超逸精髓。 而在觉悟到了无上智慧的佛手中,它既是花又不是花。“一花一世界,一叶一来”,它蕴藏了整个世界的秘密。因为,在觉悟者的心中,花的精神生命是同万事万物的精神生命深融一体、不可分割的。 我们肉眼所看到的森罗万象,各各差异,甚至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这一切不过是无限虚空中瞬间的生生灭灭,起起落落,它们的本来面目同为寂静的虚空。觉悟到这一点,人的心中所生的种种分别、善意、是非、美丑、高下还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呢? 拆除心灵的封界,回到那个更高更广的真实之中,居高临下的关照万物,等同梦幻空花,有而不实。 佛祖拈起了花,也非花也非佛,只是虚空中绽开的笑颜;迦叶情不自禁以微笑回应,哪里又是迦叶?一刹那,心心叠印,性性相通。 如此微妙的境界,其中已包含了几许不可言传的禅意。可这样的默契在人类中间实在太少了!也正是为了寻求这种人与无限、人与人的默契,两千多年前灵山法会上,这么不经意的一拈一笑,引来了后世中土一派盛大蓬勃的佛教禅宗。

成语以什么传什么

成语是:以讹传讹、以心传心

1、以讹传讹

解释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出自宋·俞琰《席上腐谈》:“世上相传女娲补天炼五色石于此,故名采石,以讹传讹。”

世上相传女娲在这里炼五色石补天,所以名叫采石,就这样传播开来。

示例误会往往产生于不负责任的以讹传讹。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三人成虎、道听途说、耳食之言、谬种流传、拾人牙慧

2、以心传心

解释佛教禅宗用语。指离开语文文字而以慧心相传授。

出自唐宋·惠能《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法则以心传心。”

佛法是以慧心相互传授的。

示例我们要以心传心,坚决向敌人讨还血债。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口传心授

近义词口传心授

扩展资料

1、以讹传讹的近义词

道听途说

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自战国·孔子《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打听别人的隐私然后到处散播,是没有道德的行为。

示例不要轻信别人的道听途说,不要相信谣言,不要绝对信赖一般书籍。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2、以心传心的近义词

口传心授

解释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出自明·解缙《春雨杂述·评书》:“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

学习的方法,除非是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否则得不到精髓。

示例很多武术都是靠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师徒间口头传授

佛教一一薪传、心传是什么意思

薪传:比喻师生授受相传不绝。

心传,佛教语。犹言以心传心。禅宗谓不立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悟解契合,递相授受。见唐希运《传心法要》卷上。宋儒为宣扬道统,借指圣人以心性精义相传,谓《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为尧舜禹递相传授之心法,称"十六字心传"。后泛谓精义相传。

禅宗精神的理论基石

禅宗把自心视为人的自我本质,认为苦乐、得失、真妄、迷悟都在自心,人生的堕落、毁灭、辉煌、解脱都决定于自心。自心,从实质上说是本真之心,也称本心、真心,也就是佛性、真性,正如唐代道宣在《高僧传》中介绍菩提达摩新禅法时所说的“含生同一真性”,此真性为人人所平等具有。由此,禅宗在传法时讲“以心传心”,即师父不依经论,离开语言文字直接面授弟子,以禅法大义使弟子自悟自解,这也称传佛“心印”。“自心”是众生得以禅修成佛的出发点和根据,是禅宗的理论基石。

禅宗也以“自心”为禅修的枢纽,提倡径直指向人心,发明本心,发见真性,以体认心灵的原本状态,顿悟成就佛果。也就是说,禅修是心性的修持。从中国禅宗的发展来看,禅师们都把修持功夫专注于心性上,如,达摩、慧可、憎璨重视坐禅守心,道信、弘忍重视“心心念佛”、“念佛净心”。牛头法融主张“无心”,也是心性的禅修功夫。北宗神秀的禅法,其弟子普寂归结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照”。(见《荷泽神会禅师语录》)南宗惠能提倡单刀直入,自证于心,自悟本性。神会认为灵智是人心的体性、本质,强调开发灵智。马祖及其门下派生出的沩仰和临济两宗,提倡直指本心,强调平时的言语举动、日常生活表现都是本心的自然流露,由此而有屙屎放尿、着衣吃饭、走路睡觉、运水搬柴等都是佛事之说,认为都可以从中体悟真理。石头希迁及其门下衍化出的曹洞、云门和法眼三宗,重视一切尽由心造的唯心论,认为人的心灵是圆满完美的,只要心地自然,就会佛法遍在,一切现成。由此可见,虽然禅宗各派在修行的方式、方法、风格上各有不同,但是,或为了启导心地的开悟,或顺应心地的自然展现,或求得心灵的自由,各种禅修实践都围绕着心性进行,这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