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人的汉语

2.杜康酿酒文言文

3.什么成语形容人很有酒量一个人特别能喝酒能用什么成

4.古代读书人称什么

读书人的汉语

斗酒学士是指哪个人指什么生肖-斗酒学士是指哪个人

读书人可以分成两大类:中心人和边缘人。

中心人:中心人,是世俗的,是大多数的,他们在这个物质社会里如鱼得水。

边缘人:边缘人,是精神上的先行者,是稀少的。他们在生活里大多是另类的,甚至是与世俗社会几乎格格不入的。时光的隧道里,大多数的人和事情都将转眼间消失得干干净净,只有那极少数的边缘人,他们的名字和思想都凝聚成了一个个闪光的里程碑,成为人类历史的重要节点和支架。边缘人通过自己世俗生活的涅盘,从而升华了整个人类文明。

古代有专门读书给别人听的人,也俗称读书人,著名学者罗振宇自称做新时代“读书人”,开辟了罗辑思维电视专题讲座。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闻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人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能够与崇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谢冕 古代的人们对读书人有种种谑称,典型的有:

书痴 “书痴”即书呆子,带有贬义。《旧唐书·窦威传》载:“威家世勋贵,诸兄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诸史哂之,谓为书痴。”但是,古代读书人也有以甘当“书痴”而自豪的,如陆游诗云:“白头尚作书痴在,剩乞朱黄与校雠。”

书簏 “簏”本义是指用藤条或柳条编结的圆形盛器。“书簏”用以讽喻读书虽多但不解书义、获益甚少的人。这名称首见于《晋书·刘柳传》:刘柳为仆射,傅迪为右丞相。“傅同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柳唯读《老子》而已,迪每轻之。柳云:‘卿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簏也。’”

书库 喻博学饱识之士。《隋书·公孙景茂传》载:他“少好学,博涉经史”,“时人称为书库”。

书* “*”有“过于沉溺”“越过常度”之义。“书*”誉称好学不倦、嗜书入迷的人。《晋书·皇甫谧传》称皇甫谧“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

书癫 喻指读书入迷、忘形似癫的人。如陆游在《寒夜读书》一诗中曾用“书癫”一词自我解嘲,诗云:“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钞那计年,不是爱书即欲,任从人笑作书癫。”

书橱 有两义,一是喻学问渊博之人。如《宋史·吴时传》载:“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成橱’。”又宋代的李纲以博览群书、博学强记闻名,人号“书橱”。还有一义是讽喻读书多却不能应用的人,义与“书簏”近。如《南齐书·陆澄传》记:“澄当时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橱也。’”

书种 犹言读书种子,省作“书种”。不让读书种子断绝,这是“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的封建社会里的“书香门第”思想。宋代诗人杨万里诗云:“高文大册传书种,怨句愁吟恼化工。”

书生 古代多指儒生。《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注云:“(赵)咨曰:‘吴王……虽有余闲博览书传,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当“书生”与“白面”连在一起时,特指少年文士,含有年轻识浅之义。

书迷 心迷恋于书的人。元末宋濂,因家贫无力购书,只好到处借阅,读后还把书全抄下来。即使天冷砚台结冰,手指僵硬,也抄书不止。被称为“书迷”。

学究 古代泛称儒生,后常讽刺腐儒为学究。如宋刘延世《孙公谈圃》载:“艺祖(赵匡胤)生西京夹马营,营前陈学究聚生徒为学,宣祖(赵弘殷)遣艺祖从之。”

白衣秀士 指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如马致远《岳阳楼》曲:“至如吕严,当初是个白衣秀士,末流书生,上朝求官,在邯郸道、王化店遇着钟离师父,再三点化,终得成了道。”

即掉书的口袋,含有贬义,讽喻爱好广征博引炫耀自己学问渊博的读书人。《南唐书·彭利用传》载:彭利用不顾对象场合,“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

蠹书虫 字面意为咬书的害虫,转喻读书的人。唐韩愈主张“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反对读书。其《杂诗》云:“古史散左右,诗书置后前。岂非蠹书虫,生文字间。”

小儿学士 称北周宗懔。据《北史·宗懔传》“宗懔,字元懔,南阳涅阳人也。少聪敏,好读书,昼夜不倦,语则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

不栉进士 栉乃男子束发的梳篦。“不栉进士”喻称有文才的女子。如唐刘讷言《谐噱录·不栉进士》载:“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

斗酒学士 指唐代王绩。《新唐书·王绩传》记:王绩性简放嗜酒,武德初,待诏门下省。依定例,官给酒日三千。或问:“待诏何乐耶?”答曰:“良酿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酒一斗。时人遂送王绩“斗酒学士”的谑称。

尺二秀才 古文“ ”字的俗写字作“尽”(现用作简化字),由于“ ”字由尺下二点构成,故而戏称书写俗字的读书人作“尺二秀才”。这名称首见于南宋孙奕《履斋示儿编·声画押韵贵乎审》:“初,诚斋先生杨公(杨万里)考校湖南漕试,同寮有易义为魁。先生见卷子上书‘ ’字作‘尽’,必欲摈斥,考官乃上,庠人力争不可。先生云:‘明日揭榜,有喧传以为场屋取得个尺二秀才,则吾辈将胡颜?’竟黜之。”

著脚书楼 宋代赵元考的绰号。他博览强记,宋牛牟《曲洧旧闻》卷二载:“(赵元考)无书不记,世俗称‘著脚书楼’。”意即:赵元考好像行动的书楼一般诗书满腹。

书城 唐代李泌,不但看书多,而且家中藏书汗牛充栋,被誉为“书城”。

书仓 后汉的曹平,积石为仓以藏书,号曰“曹氏书仓”。

书窟 五代人孟景翌,一生勤奋读书,出门则藏书跟随,终日手不释卷。读书所坐之处,四面书籍卷轴盈满,时人谓之“书窟”。

书巢 南宁著名诗人陆游,在山荫家居时建造了一个书房,自命为“书巢”。

书柜 明代文人丘琼勤奋好学,才思敏捷,故有“书柜”的美称。

杜康酿酒文言文

1. 麻烦大家帮我回答几道不算太难的文言文的小题造酒往米一人问造酒之

造酒往米 译文: 有一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

酒家告诉他:“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酒引(酒药子),再加上二斗的水,相互掺和,这样过了七天,就变成酒了” 然而这个人比较健忘,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引,这这样掺和起来做酒了,过了七天后尝一尝,还跟水差不多,于是就跑过去责怪酒家,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呀。 ”这个人说:“我是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引子。”

酒家问他:“米放了没有?”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 哎!连酒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想要自己酿酒却酿不出酒,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着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到,不跟这个人是一样的吗? 注释:于:在.尝:品尝.犹:还是.循:按照. 寓意:求学的人不可只想着直接一步登天而忘记去打基础,结果会什么也学不了。

道理:告诉人们求学不能只想着一步登天而不打基础,否则,会什么都学不到的翻译:吴国有个姓赵的人,家里很富有,有很多收藏品。他的儿子们仗着父亲有钱就每日挥霍不务正业。

有一位老人好意劝导他说:“你的儿子们都游手好闲,一旦你去,他们怎们能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应当让他们学习本事,然后才能有本事独立生活。 ”姓赵的人不听劝告,继续放纵儿子们。

等到赵某去以后,他的儿子们依旧挥霍无度。不久,资产都被挥霍空了,三个儿子有的在街市中乞讨,有的偷邻居的东西,有的饿在路边。

人们都说:“这是自做自受!”然而这难道不是他们父亲的错误吗! 启示:凡事都得靠自己,不能太宠孩子了,是时候就该让他们学会自己做事,学会独立。 有人问陈季方说:“您的父亲太丘,有什么功德,而担负了天下如此好的声名?”季芳说:“我的父亲就好像生长在泰山山腰的一株桂树,上面是万丈高的陡壁山峰,下面有无法测量的深渊;树顶被甘露沾湿,树根为泉水滋润,在这样的时候,桂树又哪里会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渊有多深?当然我的父亲也不会知道这功德是有还是无。

” 1。陈季方的回答一方面阐明了儿子不该议论父亲的儒家伦理观念,另一方面更烘托出了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

2。启示:学识渊博也是重要的。

公元225年,诸葛亮带领军队到了南方的中部,凡打仗的都胜利了。 听说有叫孟获的人,是南蛮人所信服的。

因此下命令使他生着到来(就是生擒啦~~)。擒来后,诸葛亮让他参观汉军的兵营阵列,说:“这些军队怎么样?”孟获回答说:“以前不知道虚实,因此失败。

现在承蒙您的恩德使我观看兵营阵列。如果只是这样,一定可以胜利!”诸葛亮笑了,心里知道孟获还不服,放了他使他继续作战。

七次放了七次活捉。但诸葛亮还想放了孟获。

孟获说:“汉军威镇天下,南方人再不造反了。”于是诸葛亮进军,南方平定。

启示:教育需要等待,要给学生改正的机会、就是攻心,令人心服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正是由于诸葛亮一次次地诘问,使孟获为自食其言而感到羞愧,最终心服口服。

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

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踩到。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王右军闻而大笑,说:“即使安期(王蓝田父亲王承)有这个脾气,也没什么值得可取的,何况是王蓝田呢!” 豪通毫,是丝毫的意思 表现他性急的动作:掷、碾、啮、嗔、刺、吐、取,告诉我们做任何事不可以太急迫,有时一过头就会乱了套了。 译文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

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才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 "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 "随即,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

说明融二子不懂得害怕,从中可以知道融二子也不是一个很贪玩的人。(最后一篇不会了,我可是费了很长时间的哦,给分哦)。

2. 诗词古文中酒的别称

酒的别称有:杜康、欢伯、杯中物、金波、秬鬯、白堕、冻醪、壶觞、壶中物、酌、酤、醑、醍醐、黄封、清酌、昔酒、缥酒、青州从事、绿蚁、碧蚁、天禄、椒浆、忘忧物、扫愁帚、钓诗钩、狂药、酒兵、般若汤、清圣、浊贤。

1、以酿酒者命名的:杜康、白堕等

杜康:杜康是古代高粱酒的创始人,后世将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唯有杜康”出自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译文:用什么来解决忧愁呢,只有这酒罢了。)

2、欢伯

因为酒能消忧解愁,给人们带来欢乐,故借此意而取名“欢伯”。焦赣《易林坎之兑》:“酒为欢伯,除忧来乐。”(译文:酒能消忧解愁,给人们带来欢乐)

3、流霞

对美酒的喻称。李商隐《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译文:寻得芳菲不觉被美酒陶醉,倚着花树酣眠红日已西斜。)

4、椒浆

用椒浸制而成的酒。古代多用以祭神。李嘉祐《夜闻江南人家赛神》:“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译文:大雨过后清新的微风在小岛上悠闲地吹过,大伙喝的醉醺醺地迎接神仙归来。)

5、杯中物

因饮酒时多用杯盛,故称。 陶潜《责子》:“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黄庭坚《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心犹未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译文:假若天意真给了他这些不肖子,那也没有办法,还是喝酒吧。)

6、般若汤

僧徒称呼酒的隐辞,以避法禁。苏轼《东坡志林》中有“僧谓酒为般若汤”的记载。

3. 关于杜康造酒的传说是怎么回事

据《史记?夏本纪》及其他历史文 献记载,在夏朝第四位国王帝相在位的 时候,发生了一次政变,帝相被杀,那 时帝相的妻子已身怀有孕,于是逃到娘 家“虞”这个地方,生下了儿子,因希 望他能像爷爷仲康一样有所作为,所以,取名少康。

少年的少康以放牧为生,带的饭食挂 在树上,常常忘了吃。7段时间后,少康发现挂在树上的剩饭变了味,产生的汁水竟甘美 异常,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就反复地研究思索,终于发现了自然发酵的原理,遂有意识地 进行效仿,并不断改进,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工艺。

有些文献中少康作杜康,于是 杜康便被称为粮食酿酒的鼻祖。后世又将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曹操《短歌行》中有“何以 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

4. 文言文《王绩传》的翻译

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性情简易放纵,不喜欢交接宾客。王绩的兄长王通,是隋末的大儒。

王通和志趣相同的人聚在黄河和汾水一带,仿古写作《六经》,又比拟《论语》写作《中说》,但不被儒生们称道,所以他写的书总不闻名,惟有《中说》单独流传。王通知道王绩放涎,就不拿家事烦扰他,对于同乡家族的喜庆、丧事、子女成人礼及婚礼等,从不要求他参与。

只允许他和李播、吕才善结交。大业年间,王绩被授官为秘书省正字。

王绩不喜欢在朝廷做官,请求担任六合县县丞,因为嗜好饮酒而不管公务,加之天下也,因为被弹劾,于是就解官去职。王绩感叹说:“如同陷入天罗地网一样,处处都是束缚,我将能到哪里去呢!”于是就回到了家乡。

王绩在黄河的洲上有十六顷水田。仲长子光,也是一位隐士,没有妻子儿女,在黄河北岸边建了简陋的房屋,三十年来,不是自己生产的东西就不肯食用。

王绩喜爱他的真诚,移居为邻与他交往。子光缄默,不曾与王绩对话,但很喜欢与他对酌饮酒。

王绩有几个奴仆,他们种小米,春秋季节酿酒,养鹅鸭,栽种药草等用于自己的生活。王绩把《周易》、《老子》、《庄子》等书放在床头,其他书很少读。

想看望兄弟,就渡过河去回家。王绩在北山和东皋闲游,为自己的著作题名叫《东皋子》。

王绩乘牛车经过酒店,有时就在那停住几天。yishujia.findart.cn唐高祖武德初年,王绩凭在前朝所任的官职被授官为门下省待诏。

按照旧例,官府每日供给三升酒,有人问:“担任待诏有什么乐趣呀?”王绩回答说:“是美酒让人留恋啊!”侍中陈叔达听说了这件事,每天供给王绩一斗酒,当时人称王绩为“斗酒学士”。贞观初年,因患疾病而免职。

后又被主管官员调任当时任太乐署使的焦革家善于酿造美酒,王绩就请求担任太乐丞,吏部认为这不合品级不同意,王绩坚决请求说:“这是我深切的愿望。”吏部最终按照王绩的请求任命了他。

焦革去世后,他的妻子还一直给王绩送酒。一年多以后,焦革的妻子又去世了。

王绩说:“这是苍天不许我畅饮美酒吗?”就弃官离去了。从此以后太乐丞被人们认为是清高的职务。

王绩追随遵循焦革家酿酒法为经典,又采用杜康、仪狄以后善于酿酒的方法编为系统的书,就是酒谱。李淳风说:“王君,您是酒家南董。”

yishujia.findart.cn他所住的地方东南有座盘石,在其上建筑杜康祠用以祭祀,并以焦革相配。王绩著《醉乡记》仅在刘伶《酒德颂》之后。

他饮酒到五斗不醉。有人以酒相邀,无论地位高低,总是前往,著有《五斗先生传》。

刺史崔喜对此很高兴,请他相见,王绩回答说:“为什么徒然邀请严平君呢?”终于没有前往。杜之松是王绩的老朋友,他担任刺史,请王绩去讲授礼法,王绩回答说:“我不能到本郡刺史的官府去应酬,谈论糟粕,抛弃美酒啊。”

杜之松年节赠送给他酒和干肉。当初,王绩的长兄长王凝任隋朝的著作郎,撰写《隋书》未能完成,就去世了。

王绩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也未能完成。王绩预料自己去世的日子,嘱咐薄葬自己,给自己写了墓志。

什么成语形容人很有酒量一个人特别能喝酒能用什么成

1、千杯不醉

是指人酒量很大。

2、饮啖兼人

饮啖兼人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ǐn dàn jiān rén,意思是形容人酒量、饭量很大。啖:吃。喝酒、吃饭比常人多两倍或几倍以上。

出处:《三国志·魏志·典韦传》:“好酒食,饮啖兼人。

举例:只为他年已九十有馀,兀自精神健旺,饮啖兼人,步履如飞,不匡一夕五更睡去,就不醒了。

3、斗酒学士

成语,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出处:《新唐书·王绩传》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三升

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侍诏门下省的差使,每天还乐呵呵的。他弟弟不理解,王绩就说,别看我当这个破官没挣两个钱,又寂寞无聊,可是每天发三升好酒,我图的就是这个。人事部专门管俸禄的陈叔达是王绩的老朋友,听到此事,说:“三升酒哪能留得住王绩这样的人才啊!”就作主每天配给他好酒一斗,于是王绩就得了个绰号”斗酒学士”。

4、酒龙诗虎

比喻嗜酒善饮、才高能诗的人。

出处: 宋·葛长庚《贺新郎·别鹤林》词:“来此人间不知岁,仍是酒龙诗虎。”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举例造句: 莫管存亡家国事,酒龙诗虎尽多才。

5、众醉独醒

众醉独醒,读音zhòng zuì dú xǐng,比喻众人沉迷糊涂,独自保持清醒。

语出战国楚·屈原《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语法用法:作定语、宾语。

古代读书人称什么

古代读书人称书生、学究、书迷、书痴、书麓。

1、书生

泛指读书人,古时候指封建社会的秀才,也比喻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践,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或用来泛指读书人。古时多指儒生,如白面书生、穷书生。

2、学究

学究是读书人的通称。亦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浮夸的学究。最早,『学究』一词是专门名称,出于唐代的科举制度。

宋神宗时改革科举制度,应进士考试经义论策,取中的分为五等:第一等和第二等『赐进士及第』,次之应『赐进士出身』,再次『赐同进士出身』,最后一等『赐同学究出身』。后来『学究』作为书生的美称在民间得到广泛使用。

3、书迷

泛指心迷恋于书的人。元末宋濂,因家贫无力购书,只好到处借阅,读后还把书全抄下来。即使天冷砚台结冰,手指僵硬,也抄书不止。被称为“书迷”。

4、书痴

“书痴”即书呆子,带有贬义。但是,古代读书人也有以甘当“书痴”而自豪的,如陆游以自己为书痴而自豪。

5、书簏:

“簏”本义是指用藤条或柳条编结的圆形盛器。“书簏”用以讽喻读书虽多但不解书义、获益甚少的人。

百度百科-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