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辞同轨的辞-一辞是什么意思
1.一口同声哪个字错了
2.辞的四字成语
3.轨距的词语轨距的词语是什么
4.车同轨的词语车同轨的词语是什么
5.有关辞字的成语
一口同声哪个字错了
一口同声“一”字错了:异,异口同声
解释: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1.近义词:
一辞同轨:犹众口一词。众口一词:形容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不约而同:没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同声一辞:犹言众口一辞。不谋而合:谋:商量。合:符合,一致。事前没有商量过而彼此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也作“不谋而同”。如出一口:犹言众口一词。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对突出的好人好事一致称颂。
万口一辞:犹言异口同声。形容所有的人都是一个说法。相与一口:串通一气,异口同声。
2.反义词:
言人人殊:殊:不同。对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指对同一事情人们的见解有差异。众说纷纭:各式各样的说法纷乱不一致。各执己见:见“各持己见”,持:坚持。见:意见,见解。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也作“各执己见”。
智者见智: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聚讼不已:多人在一起争论不休,没有一致看法。各抒己见: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大相径庭:形容彼此矛盾,相去很远。议论纷纷:纷纷:多而杂乱。议论很多、很杂。指看法不一致,各种说法很多。也作“纷纷议论”。
成语的意义: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们认识和思维活动长期抽象化的结果,它通过词和句子构成,巩固下来,成为人们交往和社会化发展的工具。在语言的表达与发展上成语、典故有很大的作用。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辞的四字成语
1. 辞开头的四字成语
辞简意足、辞有枝叶、辞致雅赡、辞富居贫、辞赋风骨、辞旨甚切、辞金蹈海、辞多受少、辞尊居卑、辞穷理极、辞不获命、辞巧理拙、辞赋注评、辞简理博、辞丰意雄、辞穷理尽、辞微旨远、辞喻横生、辞简意赅、辞趣翩翩、辞顺理正、辞不意逮辞严意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同“辞严义正”。辞严谊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同“辞严义正”。辞严义正: 辞:言词,语言。
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辞严气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辞微旨远: 辞:文词,言词。微:隐蔽,精深。
旨:意思,目的。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辞穷理屈: 理由站不住脚,被驳得无话可说。辞巧理拙: 文辞虽然浮华,但不能阐明道理。
辞金蹈海: 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辞简义赅: 文辞简要,意义完备。
辞多受少: 辞:推辞掉。受:接受。
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辞不获命: 指辞谢而未获允许。
辞不达义: 指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辞尊居卑: 辞:推却。
不受尊位,甘居卑下。辞富居贫: 辞:推辞,推却。
原指拒绝厚禄,只受薄俸。现形容抛弃优厚待遇,甘于清贫的生活。
辞不达意: 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2. 带辞的四字词语带辞的四字词语 :
与世长辞、
万不辞、
义不容辞、
隐约其辞、
不辞劳苦、
不辞而别、
在所不辞、
辞简意足、
班妾辞辇、
浮语虚辞、
辞有枝叶、
*辞邪说、
一辞同轨、
辞致雅赡、
辞富居贫、
义无所辞、
黄台瓜辞、
含糊其辞、
利口巧辞、
辞赋风骨、
利喙赡辞、
正义严辞、
空言虚辞、
理不胜辞、
楚辞集注、
楚辞章句、
游辞巧饰、
不辞辛苦、
一辞莫赞、
假以辞色
3. 含有其辞的四字成语闪烁其辞
shǎn shuò qí cí
注释
闪烁:光一闪一闪,比喻说话吞吞吐吐。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
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又诘妇缚伤,则云搔破,其词闪烁,疑乙语未必诳也。”
举例
或者定伯故意~,更未可定。(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五回)
近义词
含糊其辞、隐约其辞
反义词
直言不讳、心直口快
谜语
灯话;霓虹灯广告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轨距的词语轨距的词语是什么
轨距的词语有:距人千里,不轨之徒,齐轨连辔。
轨距的词语有:一辞同轨,投石超距,一轨同风。2:注音是、ㄍㄨㄟˇㄐㄨ_。3:结构是、轨(左右结构)距(左右结构)。4:拼音是、guǐjù。
轨距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同轨距(trackpitch)
二、引证解释
⒈铁路轨道上两股钢轨头部内侧间的距离。有标准轨距、宽轨距和窄轨距。我国铁路采用标准轨距。
三、国语词典
两条铁轨内侧的间隔距离。标准轨距为四英尺八又二分之一英寸。
四、网络解释
轨距轨距是铁路轨道两条铁轨(钢轨)之间的距离(以钢轨的内距为准)。现在全世界有多种不同的轨距,分为普轨、宽轨、窄轨。国际铁路协会在1937年制定1435mm为标准轨即普轨(等于英制的4英尺8_英寸),世上百分之六十的铁路的轨距是标准轨。这普通轨距又称标准轨距或国际轨距。比标准轨宽的轨距称为宽轨,比标准轨窄的称为窄轨。双轨距铁路或多轨距铁路铺有三或四条钢轨,让使用不同轨距的列车都可行驶。相同轨距可以有不同车身宽度高度,例如,中国标准轨道上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比传统列车宽一些、高一些、舒服一些。
关于轨距的单词
gauge
关于轨距的成语
九攻九距闭门埽轨距跃三百麟角凤距深闭固距投石超距投石拔距距人千里覆车之轨轨物范世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轨距的详细信息
车同轨的词语车同轨的词语是什么
车同轨的词语有:不轨之徒,一辞同轨,齐轨连辔。
车同轨的词语有:闭门埽轨,一辞同轨,闭门扫轨。2:结构是、车(独体结构)同(半包围结构)轨(左右结构)。3:拼音是、chētóngguǐ。4:注音是、ㄔㄜㄊㄨㄥ_ㄍㄨㄟˇ。5:词性是、成语。
车同轨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各种车辆的车轨大小相同。亦用于形容统一。
二、引证解释
⒈各种车辆的车轨大小相同。亦用于形容统一。引《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三、网络解释
车同轨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各地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
关于车同轨的近义词
一轨同风
关于车同轨的诗句
食无误蟹车同轨方今天下车同轨食无误蟹车同轨
关于车同轨的成语
闭门埽轨车轨共文轨物范世覆车之轨八_同轨如出一轨
关于车同轨的造句
1、当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车同轨,书同文,天下就此变成了他一个人。
2、铸九鼎定九州,封千侯,车同轨,书同文。
3、教育的事情基本敲定,王汉章还需要车同轨、书同文、同意度量衡,这些东西都是非常繁杂的东西。
4、那是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5、大秦帝国横扫六国独尊宇内,统一法度衡,车同轨,书同文。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车同轨的详细信息
有关辞字的成语
辞不达义 指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
出处:语出《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辞不达意 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
出处:《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宋·惠洪《高安城隍庙记》:“盖五百年而书功烈者,辞不达意,余尝叹息之。”
辞不获命 指辞谢而未获允许。
出处:《庄子·天地》:“鲁君谓葂也曰:‘请受教。’辞不获命,既已告矣,未知中否。”
辞多受少 辞:推辞掉。受:接受。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
出处:《周书·裴文举传》:“宪矜其贫窭,每欲资给之。文举恒自谦逊,辞多受少。”
辞富居贫 辞:推辞,推却。原指拒绝厚禄,只受薄俸。现形容抛弃优厚待遇,甘于清贫的生活。
出处:《孟子·万章下》:“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辞简义赅 文辞简要,意义完备。
出处:《清史稿·刑法志一》:“诸臣以律文昉自《唐律》,辞简义赅,易致舛讹,于每篇正文后增用总注,疏解律义。”
辞金蹈海 比喻不慕富贵,慷慨有气节。
出处:《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战国时,秦军围赵都邯郸,齐人鲁仲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昭王为帝,并表示若秦王为帝,则自己将蹈东海而。秦军退后,赵平原君以千金谢之,鲁仲连却不受,以为为人排难解纷而取酬,是商贾之事。
辞巧理拙 文辞虽然浮华,但不能阐明道理。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公孙之白马孤犊,辞巧理拙,魏牟比之鸮鸟,非妄贬也。”
辞穷理屈 理由站不住脚,被驳得无话可说。
出处:《宋书·郑鲜之传》:“时或言论,人皆依违之,不敢难也;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要须高祖辞穷理屈,然后置之。”
辞微旨远 辞:文词,言词。微:隐蔽,精深。旨:意思,目的。言词隐微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出处:《梁书·刘之遴传》:“省所撰《春秋》义,比事论书,辞微旨远。”
辞严气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出处:《宋史·孙长卿楚建中等传论》:“建中雅量却敌,辞严气正,尤为厅伟。”
辞严义正 辞:言词,语言。义:道理。言辞严厉,义理正大。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辞严谊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出处: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六》:“蕃武忠君爱国,辞严谊正,不暇自恤,枚蹈危机,其失在于疏尔。”
辞严意正 言辞严厉,义理正大。同“辞严义正”。
出处:宋·欧阳修《读张李二生文赠石先生》诗:“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
辞尊居卑 辞:推却。不受尊位,甘居卑下。
出处:《孟子·万章下》:“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
游辞巧饰 用没有根据的话多方掩饰。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评》:“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百辞莫辩 用任何话语都无法辩白。
出处:鲁迅《准风月谈·后记》:“被责难者处于时势潮流之下,百辞莫辩,辩则更为证实。”
卑辞厚币 指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参见“卑辞重币”。
出处:《新唐书·李抱真传》:“抱真喜士,闻世贤者,必欲与之游,虽小善,皆卑辞厚币数千里邀致之。”
卑辞厚礼 指言辞谦恭,礼物丰厚。参见“卑辞重币”。
出处:《后汉书·许劭传》:“曹操微时,常卑辞厚礼求为己目。”
卑辞重币 卑:谦恭;重:厚;币:礼物。说谦虚的话,送厚重的礼。形容对人有所求。
出处:《战国策·秦策三》:“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
便辞巧说 指牵强附会、巧为立说。
出处:《汉书·艺文志》:“便辞巧说,破坏形体,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
不辞而别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出处: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
不辞劳苦 辞:推托;劳苦:劳累辛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出处:唐·牛肃《纪闻·吴保安》:“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苦。”
陈辞滥调 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出处:吴晗《朱元璋传》第七章三:“逢年过节和皇帝生日以及皇家有喜庆时所上的表笺,照例由学校教官代作,虽然都是陈辞滥调,因为说的都是颂扬话,朱元璋很喜欢阅读。”
奉辞伐罪 指奉严正之辞而讨有罪。
出处:《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伐,一本作“罚”。
谩辞哗说 指谎言乱语。
命辞遣意 运用文词表达思想。亦作“命词遣意”。
遣辞措意 指写文章、说话时的用词立意。
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则遣辞措意,皆相缘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
清辞丽句 指清新美丽的词句。同“清词丽句”。
清辞丽曲 指清新美丽的词曲。同“清词丽句”。
修辞立诚 写文章应表现出作者的真实意图。
出处:《易· 乾》:“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脩辞立诚 原指整顿文教,树立诚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出处:语出《易·乾》:“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颖达疏:“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
玄辞冷语 玄妙冷隽的言辞。
一辞莫赞 赞:赞美。没有一句妥贴的赞美话能表达。形容诗文写得极好。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一辞同轨 犹众口一词。所有的人都说同样的话。
出处:《韩非子·八奸》:“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又《内储说上》:“今群臣无不一辞同轨乎季孙者,举鲁国尽化为一,君虽问境内之人,犹不免于乱也。”
以辞害意 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出处:《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辞取人 根据人的口才去判断其智能。同“以言取人”。
出处:《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 ……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辞秽语 *:不健康;秽:肮脏。指轻薄的下流话。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词秽语,概所不录。”
*辞邪说 夸大失实的言论,荒谬的学说。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头先圣之道,距杨、墨,放*辞邪说者不得作。”
枝辞蔓语 指繁冗芜杂的言辞。同“枝词蔓语”。
出处:《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民报〉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吾驳论者之文,列举其主要之点,而一一辨之,未尝有枝辞蔓语。”
属辞比事 原指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后泛称作文纪事。
出处:《礼记·经解》:“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不以辞害志 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原意是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后也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假人辞色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待人。
假以辞色 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六回:“叫他传了那厨子来当一次差,我们在旁边假以辞色,逐细盘问他,怕问不出来?”
口谐辞给 指言辞诙谐敏捷。
义正辞严 义:道理;辞:言辞。理由正当充足,措词严正有力。
出处:宋·张孝祥《明守赵敷文》:“欧公书岂惟翰墨之妙,而辞严义正,千载之下,见者兴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赐也哉。”
义正辞约 道理严正公允,措词简炼。亦作“辞顺理正”。
百喙难辞 喙:嘴,借指人的嘴。指纵有众多百口也很难解释。
出处:清·夏燮《中西纪事·江上议款》:“江自以卖城之罪百喙难辞,因乘间自尽。”
悖言乱辞 指胡言乱语。
出处:《公孙龙子·白马论》:“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辩口利辞 指善辩的口才,犀利的言辞。形容能言善辩。
出处:《后汉书·班昭传》:“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
不谋同辞 指事前没有商量而意见完全一致。
出处:《后汉书·祭祀志上》:“群下百僚,不谋同辞。”
传闻异辞 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出处:《公羊传·隐公元年》:“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大放厥辞 指写出大量优美的辞章。
出处:唐·韩愈《祭柳子厚文》:“玉佩琼琚,大放厥辞。”
大肆厥辞 大肆:毫无顾忌。厥:其,他的。铺张辞藻,大展文才。
出处:明·刘基《〈宋景濂学士文集〉序》:“先生不分至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其气韵沉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
恶言詈辞 中伤辱骂的言辞。
烦言碎辞 形容文词杂乱、琐碎。
出处:《汉书·刘歆传》:“分文析字,烦言碎辞。”
放言遣辞 放言:敞开说;遣辞:用词造句。指无拘无束地说话或写文章。
出处:晋·陆机《文赋》:“放言遣辞,良多变矣。”
浮语虚辞 指大话、空话。
出处:《东观汉记·隗嚣传》:“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厌浮语虚辞耳。”
过甚其辞 指话说得过分,不符合实际情况。
出处: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三:“说来恐怕有些人不大肯信,以为我是过甚其辞。”
含糊其辞 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出处:宋·袁燮《絜斋集》第十八卷:“是非予夺,多含糊其辞;公则不然,可则曰可,否则曰否。”
何患无辞 何患:哪怕;辞:言辞。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常与“欲加之罪”连用,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无端捏造罪名,还说得振振有词。
出处:《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厚貌深辞 外貌厚道,内心不可捉摸。同“厚貌深情”。
出处:唐·李公佐《谢小娥传》:“小娥厚貌深辞,聪明端特,煤炼指跛足,誓求真如。”
瘠义肥辞 内容贫乏而辞句堆砌冗长。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捶子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绝妙好辞 辞:同“词”,文辞。用以指极其美妙的文辞。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蒱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
夸大其辞 把事情说得超过原有的程度。同“夸大其词”。
理不胜辞 道理不能胜过文辞。指由于不善于推理立论,尽管文辞丰富多彩,道理并不充分。
丽句清辞 华丽清新的辞句。同“丽句清词”。
利喙赡辞 指口齿伶俐,辞令优美。
片语只辞 犹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
出处:易宗夔《〈新世说〉序》:“酷嗜临川王之书,以彼片语只辞别具炉锤,自甘吻颊,非凡响所能及耳。”
巧言偏辞 巧言:浮华不实的话;偏辞:便巧的话。指花言巧语。
出处:《庄子·人间世》:“言者,风波也;行者,实丧也。夫风波易以动,实丧易以危。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
情见乎辞 见:通“现”;乎:于。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
出处:《周易·系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闪烁其辞 闪烁:光一闪一闪,比喻说话吞吞吐吐。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又诘妇缚伤,则云搔破,其词闪烁,疑乙语未必诳也。”
善为说辞 说辞:讲话。形容很会讲话。后指替人说好话。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宰我、子贡善为说辞。”
水火不辞 指不避艰险。同“水火不避”。
同然一辞 犹异口同声。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同声一辞 犹言众口一辞。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万口一辞 千千万万人说同样的话。比喻意见一致。
出处:唐·孙樵《武皇遗剑录》:“群疑胶牢,万口一辞。”
万不辞 万: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效劳。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曰:‘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令,万不辞。’”
析辨诡辞 亦作“析辨诡词”。谓巧言邪说。
出处:《汉书·杨雄传下》:“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辨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
析辩诡辞 指巧言邪说。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下》:“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或众。”
一家之辞 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论著。同“一家之言”。
出处:《晋书·裴頠传》:“观《老子》之书,虽博有所经,而云‘有生于无’,以虚为主,偏立一家之辞,岂有以而然哉!”
一面之辞 争执的双方中一方所说的话。指单方面的话,版面的看法。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
一诺无辞 一口答应,没有二话。
出处:清·张南庄《何典》第四回:“再没有再荐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诺无辞,就同六事鬼去拣了一个黄道好日。”
一言半辞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同“一言半语”。
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以文害辞 指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出处:《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朱熹集注:“文,字也。辞,语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
义不容辞 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谊不敢辞 犹言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出处:清·顾炎武《答陈亮工书》:“曾蒙令祖先生知己之爱,谊不敢辞,已具一稿,藏之箧中。”
谊不容辞 犹言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出处:明·杨荣《送陈司业诗序》:“予与光世处三十年矣,谊不容辞,故为序如此。”
溢美之辞 溢:水满外溢,引申为过分。过分吹嘘的话语。亦作“溢美之言”。
隐约其辞 隐约:不明显,不清楚。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出处:清·平步青《霞外捃屑》卷四:“使白太夫人,谓欲礼佛行也者,迎抵会城卒岁,无功为亲者讳,故隐约其辞不尽也。”
与世长辞 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仆适自念,以金盆玉碗贮狗矢,真无颜出见同人,行将遁迹山林,与世长辞矣。”
在所不辞 决不推辞(多用在冒险犯难)。
出处:郭沫若《郑成功》第二章:“国姓爷和你是我的重生父母,只要能够为你们效劳,我就献出生命,在所不辞。”
张大其辞 把原来的事情夸大。形容言过其实。同“张大其词”。
出处:《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卿于席间,张大其辞,虽然存了齐国一时体面,只恐三杰之后,难乎其继。如之奈何?”
振振有辞 振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说个没完。
出处:清·《关税权问题》:“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既振振有词,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以授之口实也。”
郑重其辞 谓说话态度严肃认真。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他才恭肃其貌,郑重其辞说道:‘年兄!你今日束修来见我,其实惭愧。’”
众口一辞 许多人都说同样的话,看法或意见一致。
出处:宋·欧阳修《濮议》卷四:“众口一辞,纷然不止。”
不能赞一辞 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欲:要;患:忧愁,担心;辞:言辞,指借口。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出处:《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