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挂碍是什么境界-心无挂碍出自哪本佛经
1.谁有告诉我一段能驱除心里恐惧的佛经
2.佛经经典语句
3.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帮忙解释?
4.与佛教有关的诗句
谁有告诉我一段能驱除心里恐惧的佛经
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一句佛号,破一切魔障:南na无mo阿a弥mi陀tuo佛fo,末法时期,老实念佛才是王道。这里简单解释一下:经有意思,念时容易打妄想;念咒你不懂,所以不容易产生妄念,可速得感应。 这是从修定的角度而言。念经咒最高的成就是得定;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不可同日而语也。如果害怕,可以每晚在睡觉前念佛108遍,念的时候可以想象你的面前有一尊佛,他的四周放着光,你被他的佛光加持着。要想得感应,天天坚持,看你的缘分吧。南无阿弥陀佛
佛经经典语句
佛经经典静心名句
佛经经典静心名句
1、嗓子落满了红尘,江河在琴弦上走调。《仓央嘉措诗传》
2、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情不为因果,缘注定生《佛经》
3、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日垒起玛尼堆不为修德只为投下心湖的石子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那一瞬,我飞升成仙,不为长生,只为佑你平安喜乐《那一世》
4、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佛》
5、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佛语
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坛经行由品》
7、佛学的精髓在于至不渝的善,高处的空灵和重生的力。
8、——“莫名其妙的生来,无可奈何地活着,不知所以然的掉。——南怀瑾
9、扫地为何?为了净地。净地为何?为了静心。静心为何?心静方能见众生,见得了众生,方能勘破生,生敬天地之心,心无挂碍,无挂而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小西天狄道传奇》
10、强者无敌,慈悲为怀;弱者无能,跪佛求生——月如火《仙武同修》
11、只有在幽暗中起身的人,才更加珍视灯盏的指引;只有真正经历过悲伤的找寻才更有丰厚的质地。也许这就是佛陀给有缺陷而不完整的人类的指引:没有痛失就不会有记取,没有悲伤则无法领会欢愉的意义。——冯娜《一个季节的西藏》
12、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无法占有,只能经历。我们只是时间的过客,总有一天,我们会和所有的一切永别。深知这一点的人,就会懂得:「无所谓失去,那只是经过而已;亦无所谓得到,而只是体验罢了。」——觉乘
13、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佛说四十二章经》
14、佛,你所普渡的众生,为何没有我?
15、所看即所想,所想非所看。
16、人是未醒佛,佛是已醒的人——花濡沫
17、提倡什么安详禅、生活禅,实际上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静中观察,慢慢就有了定力。——惟贤法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悟禅》
18、真正的所谓的修养,真正的所谓的用功,真正的所谓的感受,其实心性,心田里面进行的。——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19、所谓的成佛,就是向上,最后都向善,成佛不是一句空话,佛者,觉也,觉悟的人。觉悟的意思,只要你的存在,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快乐。——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0、心性,时时刻刻把握自己心里面的这种一念之间的思维。起心动念,怎么样善用真的太重要了!一念之间怎么样思考,同样一件事一个正一个反。人家说口下要积德行善,学一学,怎么样能够找到正能量的词去表扬一下你身边的人。——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1、耕种你的心,怎么样利用心的力量传递正能量,实际上只要你用心,没有办不到的事,这个心的力量是无穷的。——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2、不好的念头一定是有的,灭不掉的,与其花太大精力断除不好的,不如花精力培养好的,使不好的慢慢削弱,好的善的东西慢慢壮大,把不太好的东西慢慢移到一边,最后使好的东西形成习惯性的思维。心像一个土壤,看你怎么去耕耘,看你怎么样去选择。——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3、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种子,我们的心就像一个花园,各种各样的种子在里面播种,我想什么就会种什么,我种什么就会有什么,或者杂草丛生,或者是鲜花满园。——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4、"所谓佛性就是善的种子。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净因法师《心性是成佛的土壤》"
25、一念放下,万般自在,了然。人心只一拳,别把它想得太大。盛下了是非,就盛不下正事。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一事无成,那就是对细枝末节的琐碎关注得太多。米可果腹,沙可盖屋,但二者掺到一起,价值全无。做人纯粹点,做事才能痛快点。——紫云轩
26、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27、三车喻云花安去,生如来家辆福祉。具静律己用缘起,入报喜地梦佛世。《文心雕龙》
28、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山水坦然平,敲冰来煮茶。——傅翕
29、相由心生境由心造
30、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感觉很不错的佛经语句1、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2、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3、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
4、明明白白无生,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5、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
7、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8、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
9、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10、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11、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12、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13、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
14、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15、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
16、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
17、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18、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19、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生亦不奈我何。
20、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
21、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2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3、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
24、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无血,其过甚恶。
25、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26、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
27、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28、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29、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
30、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31、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
32、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3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34、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二字生之根。
35、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36、(经典语句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37、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
38、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
39、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40、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41、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
42、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43、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44、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45、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46、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47、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
48、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49、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50、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51、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
52、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
53、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54、诸行性相,悉皆无常。
55、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修心养性佛经经典句子摘抄修心养性佛经经典句子摘抄:
1.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2.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3.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4.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5. 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
6. 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
7. 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
8.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
9. 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
10. 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11. 一心有滞,诸法不同。
12. 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
13. 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
14. 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
15. 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
16. 心无去来,即入涅盘。是知涅盘,即是空心。
17.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
18.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19.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0. 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
21.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
22. 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23.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24. 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
25. 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
26. 自性发时,业识来空。
27. 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
28. 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29.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盘。
30. 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31. 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
32.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33.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名自在人。
34. 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35. 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
36. 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
37. 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
38.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39. 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40.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
41. 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
42.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
43.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44. 是身如电,年年不住。
45. 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
46. 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
47.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
48. 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
49. 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
50. 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
51. 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
52. 向外驰求即是「迷」,回光返照就是「密」。
53. 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
54. 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
55. 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
56.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
57. 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
58. 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
59. 天地原为一逆旅,江湖何处是吾家。
60. 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帘。
61.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
62.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63. 问曰:人为何而活?
64. 佛曰:寻根。
65. 问曰:何谓之根?
66. 佛曰:不可说。
67.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68.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69.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70.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帮忙解释?
心无罣碍
心是主宰,心是心王,心是一切的开始,心是一切的源头。宇宙的森罗万象,都是心意识的变现,都是心王的游戏,都是心的作用变化。心是真正的修行重点所在,所以我们的修行须臾不能离开心的修行--这才不是盲修瞎练,心外求法。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一切的本质就在于心,心解脱了,一切就解脱了,心不解脱,生命就无从解脱,足见心才是修行的主要方向,而非枝枝节节、变化无穷、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毫无头绪、乱无章法、不知所云的现象界。其实啊!现象界就像一场梦,梦中的情节毫无规则可言,因为这些情节都只是心意识的反射罢了,可是如果我们不明白这层道理的话,我们就会把这些纷云的情节,当作千真万确的事实来对待。这时,得与失就变得十分鲜明、高与下就变得十分差异、美与丑就变得非常不同、尊与卑就变得非常不一样……。然而呢,我们都上了大当--上了自己心意识游戏的大当,因为站在心的本质立场来看,这些都是虚幻的,犹如看一场**,总不能为了剧中人物的悲喜而悲喜不已吧!?犹如作了一场梦,总不能为了梦中的主角得失而得失不已吧!?
然而,道理说起来明白易懂,可是一旦我们被业力牵引、被隔阴之迷障蔽,任你是大修行人来转世,如果你不够用功的话,一样只是口说空而行不空、拾人牙慧罢了。所以,对于诸法实相的认知,我们实在需要一分一秒都不离开的自我警--一切的一切,不论是眼所见、鼻所闻、耳所听、身所触,……尽管当下是多么的栩栩如生、千真万确、惊心动魄……其实啊!都只是心的妄念投射罢了!如果我们能安住于这样的正知见,那么我们当然就是一个心中没有罣碍的人了,这样的境界,是多么的轻安自在啊!但是,如果我们只要还有一丝执着--任何方式的执着,包括对于某种观念强烈的主张、某个人非见他不可、某种食物每餐必吃不可、某种娱乐每周非作不可、某种行为非完成不可、某种想念非想不可……内容尽管千万变化,依个人习气而不同,但是它绝对可以归纳二个字,就是〝执着〞。只要有一丝的执着,就有一丝的罣碍,只要执着全部没有了,那就是解脱三界的庄严神圣时刻的降临了。故「心无罣碍」,是多么的稀有难得啊!愿身为佛子的我们,精进再精进,早日达成一丝不罣的超凡入圣、解脱境界。
无罣碍故
没有执着的人,就是没有罣碍的人,也就像一个在空中运动的人,不论他抬起右手、放下左脚、快走、慢跑、前进、后退……对他而言,统统没有任何的障碍,因为,没有东西能够阻挡了空啊!说得更具体一点,一个没有罣碍的人,就是没有得失心的人,因为,当你放下了一切的得或失,那么你才是真正在修〝般若波罗蜜多〞的人。因为,现象界的一切变化都只是一场终须谢幕的戏剧,真正透视掌握了此点,这个人便不再受任何得或失的影响而产生忧悲苦恼了。请不要小看忧悲苦恼对于众生的伤害,当我们陷于这样的情绪之中时,一切的实相都将模糊不清,那么〝果中生因〞的无奈悲剧,便将生生不息的随着我们六道轮回,难有出头的一天。
所以,心中没有了罣碍,就是完全摆脱了一切得失心理。天气放晴也好、下雨也好;自己有钱也好、没钱也好;别人喜欢自己也好,不喜欢自己也好……既然一切都是过去世的因感召今生的果,既然这些结果也都没办法影响心的如如不动,那人又何必作一个自我困闭的春蚕呢?所以,心中没有了罣碍,就是完全摆脱了一切是非心理。别人的对与错,自有他对与错的因与果,我们又何必强烈批判或无法见容呢?因为,如果我们真的希望世界上只有美好与光明,那么,请不要从要求别人开始,而是从要求自己作为开始吧!既然都只是这梦幻舞台的临时演员,又何必太计较别人的演技不好呢?所以,心中没有了罣碍,就是完全摆脱了一切高下心理。别人比我高也好、比我美也好、比我有钱也好……。既然一切都是作一场梦,我们又何必太在意情节的起伏呢?所以,既没有了得失、是非、高下……心中当然也就无所罣碍了。这样的人,就是没有任何牵绊的人了,是世上稀有难得的人,是众生的依皈,是众生的指引,是众生的模范。
无有恐怖
一个没有罣碍的人,心中就必定安然,随处自在。既无得失,就没有得或失的不安与恐惧;既无是非,就没有是非与否的焦虑或迷惑;既无高下,就没有大小评判的分别与差异……这样的人,是完全从恐惧的阴影笼罩中走出来的人,他知道,一切都是假的,难道假的老虎真的会把人给吃了吗?难道假的魔鬼真的能够伤害人吗?难道假的玩具拿到手就快乐了吗?难道假的名声有了就不缺少什么了吗?他深深明白,一切都可以放下了,一切都不再是问题,一切都可以安心了。这样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已经从生命的隐隐不安以及最深层的恐惧──莫明的恐惧、不知所以然的恐惧、茫然的恐惧、微细的恐惧……之中澈底脱离了出来。生命不再是一个囚笼或苦聚,生命成为无尽的幸福与喜悦,而这所有的关键都在于--心。
远离颠倒梦想
心完全解脱妄念的纠缠之后,变得清明、自主、理性,此时,当幻化网撤开之后,一切才开始显现其本来面目。黑白不再颠倒,一切都已回到其本应拥有的位置;主客不再易位,心不再误认妄念为主人;本末不再混淆,心终于明白了自己是--佛。人世如幻,浮生若梦,如果我们不趁早认知这个事实,我们依旧会陷在黑白颠倒、主客易位、本末混淆的生命困境中不能自拔。故既已听闻佛法,即应精进、慈悲、智慧,永远的告别那令人忧悲苦恼不已的颠倒与梦想。
与佛教有关的诗句
1、 理谓理趣,道理广也。性为法性,心性深也。若穷其理趣,则尽其体性。今此经中,意趣体性皆穷究也,此借《周易》‘说卦’之言。 ——澄观 《华严经疏》
2、 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而有余,超言思而迥出者,其唯法界欤! ——澄观 《华严经疏》
3、 应感之事,是佛境界。不同于外,理不可请。内实常存,又何所谓耶? ——道生 《大般涅槃经集解》
4、 顺理生心,名善。 ——道生《大涅槃经集解》
5、 到于彼岸本由正见。入邪见者则不到也。顺在解邪,见理为人也。既入其理,即为彼岸,无复彼岸可到也 ——道生 《注维摩诘经》
6、 以心相得解脱者,无垢在心。 ——道生 《注维摩诘经》
7、 万法虽异,一如是同。 ——道生 《妙法莲华经疏》
8、 善相者,涅槃惑灭,得本称性。 ——道生 《大涅槃经集解》
9、 返迷归极,归极得本。 ——道生 《大涅槃经集解》
10、 布施无相,度生无我。 ——道生《金刚经》
:佛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