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曳兵弃甲的典故

曳兵弃甲的典故

曳兵弃甲的意思-弃甲曳兵而走的曳

曳兵弃甲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著名典故,与战国时期的齐国将领孙武有关。

据传,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将领兼军事家,他在战争中采取了一种战术,即弃甲曳兵。当时,齐国与楚国发生了战争,楚军强大,齐军实力相对较弱。为了迷惑楚军,孙武制定了一套策略:他带领齐军主力先行撤退,然后留下少量部分将士假扮成齐军,保持阵型。

接着,这些将士脱下甲胄,身穿普通衣服,用绳子曳着砍刀,从容离开,仿佛是溃军。楚军困惑不解,误以为齐军已经溃败,纷纷追击。而实际上,孙武悄悄带领主力重新集结,并突然回击追赶的楚军,将其打败。曳兵弃甲的典故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战术的思考和实践上。强调战争中的欺敌行动和迷惑敌人的重要性,通过虚实结合、出奇制胜的策略,取得战争的胜利。

曳兵弃甲的拼音:yè bīng qì jiǎ。

释义: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近 义 词:丢盔弃甲。形容战场上败退时抛弃武装和防御器械的情景。它通常用来比喻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毫不顾及自身形象、安全或责任而慌不择路地逃跑或放弃一切。

曳兵弃甲造句:

1、在关键时刻,他曳兵弃甲,背弃了自己的团队,最终导致了失败。

2、面对困境,他选择了曳兵弃甲,放弃了继续努力的机会。

3、这位球员因为伤病问题,不得不曳兵弃甲,无法参加接下来的比赛。

4、老板的决策让员工感到失望,有些人开始曳兵弃甲,开始考虑离职的可能性。

5、在关键的时刻,他面对挑战毫不畏惧,决不曳兵弃甲,坚定地迎接困难并取得了成功。

使用成语曳兵弃甲时的注意事项

1、情境适用:成语曳兵弃甲是一个比喻性的表达,通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个集体在面对困难、挑战或责任时退缩、放弃或妥协的情况。在使用时,需要确保语境符合这个含义。

2、避免歧义:有时成语的使用可能会引起歧义或误解。因此,在使用"曳兵弃甲"时,应尽量清晰地表达意思,避免引起误解或产生其他不必要的解读。

3、注意语气和态度:成语曳兵弃甲常常带有一定的贬义或批评的语气,暗示某人放弃了原本应有的责任或勇气。在使用时,要注意语气和态度,避免给人造成过分苛责或指责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