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反常必有妖四句-事出有因必有妖什么意思
1.必有妖前面怎么说呢?
2.悟空头上的金箍儿哪去了?
3.晴雯是怎么的啊?
必有妖前面怎么说呢?
必有妖说的应该是“事出反常必有妖”,其前一句是“外祖雪峰先生曰”。
“事出反常必有妖”引申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越七八日乃萎落,其根从柱而出,纹理相连,近柱二寸许,尚是枯木,以上乃渐青。先太夫人,曹氏甥也,小时亲见之。咸曰瑞也,外祖雪峰先生曰:物之反常者为妖,何瑞之有!曹氏亦式微。”
意思是说花叶繁茂下垂,过了七八天才枯萎谢落。花的根从柱生出,纹理与柱相连;靠近柱子二寸光景,还是枯木,往上才渐渐发青。
先母太夫人是曹氏的外甥女,小时亲眼见过厅柱的牡丹,当时都认为是吉祥征兆。我的外祖雪峰先生说:“反常的物就是妖,哪有什么吉祥征兆。”后来曹氏门庭也衰落了。
《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原因: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1789——1798),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
在纪昀看来,这伙道学家满口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视人欲为罪恶,才是最大恶。”事出有因必有妖“正是纪昀科学,不迷信的表现。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纪昀开始用文字勾勒讽刺这些假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假道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斥责与抨击。
悟空头上的金箍儿哪去了?
□郑连聪读过《西游记》的大概都会发现,孙悟空的形象有点前后不一。在悟空闯东海走阴间大闹天宫时,本事何等了得,十万天兵天将加上天罗地网也拿他不住。后来保了唐僧西去,虽说一路降妖除魔,却总是缚手缚脚,施展不开。别说什么天神天将,就算是他们的童子座骑,也往往让孙悟空束手无策,只好到处搬取救兵,解决危难。同一部书,为何前后矛盾如此?或者我们可以说是作者的疏漏,构思不密,细加推究,其实也可以有别样的理解。特别是当我们把注视的焦点对准孙悟空头上那个金箍时,便会有一种豁然贯通之感。孙悟空受观音点拨,做了唐僧的大徒弟,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只是猴性难改,不服管教。于是观音用计,在他头上加了一个金箍,以方便唐僧的管束。那么这金箍有什么象征意义?要理解这一点,还得从孙悟空的出世说起。孙悟空本天生石猴,无父无母,当然也无其他亲人。后来历尽千辛万苦,拜得须菩提祖师为师,学成诸般本事。下山之前,祖师却明言,不再承认这个弟子。如此结果,于须菩提祖师而言,是他知道悟空将来必然闯祸,可能累及自己名声;于作者而言,则是给悟空保持了一个无牵无挂的干净之身。正因如此,才能有后来大闹天宫的酣畅淋漓。人是一种群居动物,随着人猿相揖别,由自然之群而逐渐发展为有组织的社会。社会的运作与发展,需要维系其正常秩序以及个体间的关系。赖以维系者,可分几个层面而言。最浅的层面是制度,包括政治法律等社会制度;中间层面是规范,一整套逐渐形成的社会规范;而最深的层面便是观念,是以高卑定位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这几个层面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便是中国古代所谓的礼制。在礼制的作用下,整个社会便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恰如一张大网。网住了,便无从挣脱。只要你是这个社会中的个体,想不受其影响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其影响力又极大,任你如何有才,多大本事,也抗衡不了。孙悟空乃天生石猴,没有任何社会关系。后来发现水帘洞府,做了猴王,也是“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身份,他才可以不受约束,毫无顾虑,放手去干,也就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本领。试想,假如孙悟空有生身父母,又或者须菩提祖师一直承认这个徒弟,悟空便要遵从他们的意愿,至少也要替他们的安全和名誉着想。有了这些牵连和顾虑,悟空还能跟天庭放手一搏吗?还是太白金星老于世故,他瞅准了这一点,所以几次劝说玉帝,采取招降的策略,他深知只要让悟空变成“圈内人”,就便于管束了。从天庭的角度看,这应该是最佳策略,而且差点就成功了。只是因为玉帝对悟空的重视不够而并未真正当“自己人”看待,才逼得他两度反下天庭。及至悟空为如来镇压,又经观音指点给唐僧做了徒弟,情况便与此前有所不同了。他已经做了唐僧的正式徒弟,而且是开门大弟子,也就通过唐僧而联入了社会之网,那一套已经形成的社会关系社会规范便对他有了约束力。唐僧既是人间君主李世民的臣民,又是如来佛祖的虔诚信徒,跟玉帝为代表的天庭关系也不错。有了这诸般社会关系,作为他的徒弟,悟空在取经路上的缚手缚脚也就事出有因了。悟空所遭遇的各路妖怪,又可以分两种情况,有的他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有的则非要搬取救兵不可。那么这两种情况下的妖怪有什么不同呢?前一类妖怪的数量不大,如白骨精、蟒蛇精等。它们往往是一些山精野怪、孤魂野鬼,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关系,对付起来也就不太困难。第二类妖怪的身份就大不一样了,它们或者是天神的童子,或者是菩萨的坐骑,又或者是精怪而在天上攀上了亲戚。反正它们在天庭或佛界有着很厉害的后台。这些妖怪,跟整个社会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权力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有些甚至就是皇亲国戚。已经成了“圈内人”的悟空面对它们时,必然有诸多的牵制与顾虑,再加上金箍的潜在制约,悟空便十分被动了。不妨再细想一下,悟空为什么对付不了这些妖怪,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妖怪手中往往有着各种厉害的法宝,悟空十有八九便是败给了这些法宝。值得深思的是,这些法宝大都是妖怪从神佛那儿偷来的,作为法宝的主人,这些神佛们对其法宝的特点、神通自然十分清楚,使用起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这些法宝由妖怪用来已是威力惊人,在其真正主人的手里应该更加厉害才是。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当初悟空大闹天宫时,玉帝曾派出十万天兵天将以及哪吒父子、二郎神等干将,在不能奏效时甚至远请如来佛出山,可谓劳师动众,费尽心思。而拥有厉害法宝的天神很多也参加了与悟空的对抗,为了完成任务,他们自然会使出浑身解数,尽力而为。手中握有厉害的法宝,怎会不加利用?然而却不见这些法宝发挥威力。举个例子,在取经路上出现的法宝中,有一件非常厉害的金刚琢,可以收取悟空的金箍棒而让他束手无策。此物本是太上老君所有,在悟空与二郎神苦战时,太上老君从高处丢下打了悟空的头一下,仅此而已。为什么金刚琢此时却不能收取悟空的金箍棒呢?为什么其它的法宝也没见发挥明显的作用呢?我们不妨这样理解,此时的悟空还不是圈内人,还不受内部规范的约束,因此法宝在这时对他无效。要对这些法宝的象征意义作出准确的表述,并不容易,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与秩序有重要的关联。从书中的说明来看,这些法宝往往孕育于天地化生之时,与世界的形成相伴而生。正因为这种出身的源头性,使它们具有了某种特殊的神通和力量。可以理解,这种与社会秩序相伴生的特殊力量,在面对还游离于社会体系之外的悟空时,就失去了效力。较之法宝具有更明显象征意义的,是悟空头上所戴的金箍。肉眼凡胎但掌握了咒语的唐僧与金箍的结合,不仅多次对悟空的降妖行动进行直接牵制,更是形成了一种潜在的约束力,使得悟空在做事时多所顾虑。因此可以说,金箍对悟空的限制要较那些法宝更为致命。细心的读者应该注意到,观音给悟空戴的金箍,是她在西天接受使命时如来佛所给。而在《西游记》一书中,如来佛不仅具有最高的本领,更是处在整个宗教世界的金字塔之尖,他所代表的正是社会最高的权威与规范。那个金箍,不正可以看作那一套社会规范的一个象征吗?还有一个情节不应忽视。师徒取得真经,回如来处听封。分封完毕,悟空便对唐僧说道,现在我也成佛了,跟你一样,应该不用再戴个金箍了吧?你就念个《松箍儿咒》,把那金箍去了吧。唐僧回答说,当初因你难管,才用这个办法制你,现在你已成佛,那箍自然没了,不信你摸摸看。悟空伸手去摸一摸,果然没了。那悟空头上的金箍哪儿去了呢?是谁帮他摘了吗?事实是,谁也没摘,而是化了,内化到他的身体、他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去了。经过漫长取经路上的不断“修炼”,他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这样一套社会规范。既然已经内化,就不再需要外在的约束,金箍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西游记》虽大旨谈魔谈幻,而不离现实。在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作者邮箱:ddliancong@163.com)说明:读《西游记》时有个疑问,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缘何取经路上这般不济?在上文化史课时,对这一问题忽有所悟,那是大概三年前的事了。在课上讲过几次后,觉得想法渐次清晰。循此思路,写成了此文。初稿并不满意,后又反复修改,并得到多位师友的建议和点拨,成今天的样子。从命篇至现在,已近三载了。今日把它贴出来,请各位朋友多提宝贵意见。
晴雯是怎么的啊?
这是我从《百家讲坛》摘下的文章,或许可以帮助你
晴雯之与袭人之冤——《百家讲坛》
从清代乾隆年间到现在,从一个普通读者到著名红学家,有许多人都认为,晴雯之,袭人负有极大的责任--是因为袭人告密,导致了晴雯被赶出大观园。当时晴雯生着重病呢,所以不久晴雯就了。
在乾隆、嘉庆年间,也就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那么离开现在已经有二百年了,有一位叫二知道人,一位评点家,他在谈到金钏之、晴雯之的时候,他就说:“袭人是功之首,罪之魁。” 她向王夫人进言有功,立头功的就是她,罪魁祸首也是她。比他稍微晚几十年,道光年间,那就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叫涂赢的,说得就更严重了,人如果奸猾,可她装得非常有人情味--“奸而有人情者难辨”,这样的人不太好分辨,那些奸在表面化的,你一看就看出来了--袭人就是“奸而近人情者,阅其平生,黛玉,晴雯,逐芳官、蕙香,挑拨秋纹、麝月等等,其虐肆矣。”她干的坏事太严重了,太多了。由此可见,袭人受到大家的怀疑,可以说是历史悠久。那么到底袭人有没有责任呢?我们借用一句俗话来说,这叫“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我先说,为什么“事出有因”?因为袭人确实十分可疑。
她有三大疑点。第一,袭人曾经向王夫人进言。这事情发生在贾政毒打宝玉之后,贾政差点把宝玉打,可是袭人对王夫人说什么呢?她说:“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情来。”你看,她这话说得多么严重。而且袭人说:“希望太太怎么变着法,把二爷搬出大观园。”这意见够具体的了,不仅分析了事情的严重性,而且提出了“建设性意见”。那么王夫人当时一听,非常感动,对袭人说了许多感激的话,而且保证绝不辜负她。紧接着,赏给她两个菜,这是小事;再紧接着,就命令王熙凤把袭人的工资增加一倍半。这是第一,袭人可疑。
第二,在抄检大观园之前,王夫人不是把晴雯叫来给训斥了吗,当时她说了那么句话,她说:“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你干的事,我都知道。那你想,晴雯干的事,王夫人知道,只可能谁告密?那明摆着,只有袭人告密了。这是七十四回。七十七回,王夫人亲自到大观园,她在怡红院公开宣布,她说:“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儿神意,时时都在这里。”这明摆着说,我在这儿有“暗探”啊!我这儿有“间谍”派着呢,我自己不来,我的心,我的耳朵,我的精神,我的感觉,都在这儿,有人给我打“小报告”。这是明摆着说袭人,这还有跑吗!
第三,连宝玉都怀疑袭人。你想,宝玉跟袭人关系多好啊!抄检大观园之后,宝玉问袭人:“怎么咱们私底下说的玩的话,太太都知道了。怎么太太别人的毛病都挑了,就单不挑你,还有秋纹、麝月。”不仅袭人是“密探”,还有两个帮手!连宝玉都怀疑她。
所以,这袭人确实疑云重重,很难摆脱这个干系。所以,二百年来,她屡受怀疑,实在是在情理之中。
那么我为什么说“查无实据”呢?这个原因就比较复杂。
我们现在先从袭人这个人,她的基本品质开始分析。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她有重大行动,有突出贡献,或者干了非常严重的坏事,常常和她的基本品质是有联系的,前面应当有蛛丝马迹可寻,应当有它的文化基因在里边起作用。在《红楼梦》的丫头里头,袭人有好几个地方都堪称第一。第一,是在所有有名有姓的丫头里头,除了黛玉刚带来的南方的那个小丫头雪雁,后来贾母又把紫鹃--她自己的丫头给了黛玉,提了一下这两个人以外,第一个出场,有名有姓的丫头就是袭人。而且曹雪芹是非常少见地对袭人做了很详细的介绍。比如,袭人她本来的名字叫什么?说叫蕊珠。她原来姓什么?姓花。她后来怎么改的名?谁给她改的?等等。原来伺候贾母的时候怎么样?介绍得很详细。这就可想而知,袭人在曹雪芹心目中的地位的重要和在这个小说当中的地位的重要。你看,黛玉刚进府,当天晚上进府的时候,不是贾宝玉把那个玉甩了嘛,说,这么好的妹妹都没有玉,等等,哭啊什么的。后来当天晚上,袭人到黛玉屋里头介绍那个玉,也是她。所以袭人是所有大丫头当中,第一个出场的戏就很多的,介绍非常详细,这不寻常。
第二,袭人是所有丫头中戏分最重的,她的戏最多。《红楼梦》里边有很多大丫头,但是袭人的戏分超过了鸳鸯,其他就更不必说了。那是因为袭人是男一号贾宝玉的主要助手。
第三,袭人是惟一和宝玉有过肌肤之亲的。因为宝玉在梦游太虚幻境和可卿,叫兼美的那个女孩子的,他毕竟是属于梦境,是梦遗,他不是一个实际的行为;而袭人是和他惟一有性行为的女孩子。宝玉身边美女如云,但是惟一和他有性关系的是袭人。
那么在脂批里边有一句话,叫做“晴有林风”,就是说,晴雯有点林黛玉的作风;“袭乃钗副”,说袭人就好像是薛宝钗第二。袭人和宝钗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就是她们俩都真诚地信奉封建道德,她们都很自觉地用封建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仅规范自己,也规范别人,也这样地要求别人。所以袭人向王夫人进言,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动机,这样一种认识。
但是袭人她不是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的简单地翻版,而是另外一个突出的艺术典型。袭人和宝钗,我们绝不会混淆,她不仅地位不一样,长得不一样,艺术修养不一样,最重要的是袭人和宝钗有一些很重要的区别:薛宝钗是个冷美人,铁石心肠,“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里边,抽那个诗签,上面那句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所以薛宝钗的特点是“无情”,而袭人是“有情”。
何以见得?我们从同一件事就可以看得出来。金钏之,薛宝钗就表现出那种对人的生命的冷漠,对一个丫头之的那种冷漠:“如果自杀的话,她也不过是个糊涂人。无非多给她点银子发送发送。”她是这样一种非常冷漠的态度。而袭人不是,袭人想起了过去她和金钏在一起的时候,她不禁流下泪了;而且她是什么呢?点头赞叹,这点非常了不起。为什么说“赞叹”非常了不起?金钏为什么自杀?她要用自己的生命来证明自己是清白的,是无辜的。在金钏身上,体现了一种非常宝贵的人格意识,人格高于生命,我宁可去,我也不能受辱。而袭人对金钏的这种行动是点头赞叹!这是她和薛宝钗所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在袭人进言之后,我为什么说她从来没有向王夫人提过晴雯的一点事呢?我们只要看,在抄检大观园之前那个七十四回。七十四回在“绣春囊事件”发生以后,邢夫人借机发难。王善保家的,她是邢夫人的陪嫁,王善保家的就说晴雯的坏话。这时候,王夫人连晴雯是谁都不知道,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如果说,袭人以前说过晴雯的任何一句坏话,那么晴雯早就被赶出大观园了。那么王夫人当时就不知道哪个丫头叫晴雯,后来王夫人下令马上把晴雯叫来。而且让那个丫头不许告诉她,为什么叫她。
晴雯这时候来了,晴雯一看那架势,就知道自己被暗算了。我们看晴雯来了以后,王夫人怎么说的?王夫人就说:“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然后她就问宝玉今日可好些?我们看,晴雯回答得胸有成竹,晴雯真是聪明绝顶,她说:“我不大到宝玉房里去,又不常和宝玉在一处,好歹我不能知道,只问袭人、麝月两个。”王夫人就信以为真了。如果袭人早就告了她的密,王夫人会信以为真吗?我们看,王夫人说:“这就该打,你难道是人啊?要你们做什么?你不是在宝玉屋里的吗?宝玉今天好点,你都不知道!这就该打,你是人啊。”结果晴雯回答说,晴雯回答得真妙。她说:“我原是跟老太太的,因老太太说,园里空大人少,宝玉害怕,所以拨了我去外间屋里上夜,不过看屋子。老太太让我去的时候,我本来我就回过,回过我笨,不能服侍。老太太骂了我,又不要你管他的事,要伶俐的做什么?我听了这话才去的。”晴雯多聪明啊!你想,王夫人能去找老太太对证吗?说,老太太您说过这话吗?晴雯知道,王夫人肯定不会对证,她编出来。你想,晴雯把贾母搬出来,真高明!
晴雯接着说,她说:“不过十天半个月之内,宝玉闷了,大家玩一会子就散了。至于宝玉饮食起居,上一屋有老奶奶、老嬷嬷们,下一屋又有袭人、麝月、秋纹几个,我闲了还要去做老太太屋里的针线。”你想,王夫人会去对吗?老太太你还让她做针线吗?才不会。“我闲了,还要做老太太屋的针线。”所以“宝玉的事竟不曾留心,太太既怪,那我以后留心就是了。”这是以攻为守啊!你不说我不留心吗?那我以后留心就是了。王夫人说,别,别,别。她说:“你不近宝玉,这是我的造化,不劳你费心。”王夫人是信以为真。这一方面,说明王夫人糊里糊涂;另一方面,最有力的证明,袭人从来就没提过晴雯一句坏话,连晴雯这个人的存在,她都没讲过。王夫人根本不知道,宝玉身边有一个叫晴雯的丫头,是不是?
我们还可以注意一下,曹雪芹给了袭人一个非常好的姓名,姓花。花,在《红楼梦》里面,在中国传统文学当中,特别在《红楼梦》里面代表少女,花季的少女嘛!而且尽管袭人也像《红楼梦》中的许多少女一样,有一个悲剧的结局,但是相对而言,袭人的归宿是比较好的,袭人最后嫁给了宝玉的好朋友,无论是容貌、人品,样样都很出色的琪官蒋玉菡,这可不是偶然的。你们看看《红楼梦》的这些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当中,只有个别人有相对较好的结局,探春是一个,相对较好,她远嫁了,没有。她的结局起码要比有的人要好,这些都不是偶然的。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曹雪芹是非常喜欢袭人的,所以曹雪芹笔下的袭人,不可能扮演一个像“”当中讲的“密探”、“内奸”、“告密者”等等这样的角色。
那么我们要说,晴雯到底是被谁害的呢?宝玉怀疑的那些他们私底下的玩话,是谁传出去的呢?晴雯为什么会招某些人恨呢?
这里,我首先要从晴雯的个性说起。简单地说,晴雯的个性和当时的环境格格不入。在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里面,对那些少女都有一些“判词”,或者“红楼梦曲”里面,预示了她们的命运,揭示了她们性格特点,人性的优点或者缺点。我们可以注意到,晴雯的判词出奇的好。你可以比较一下,晴雯是“心比天高”,她这个评价之高,超过了探春等好几个少女。像探春、妙玉、可卿、凤姐等人,都远不如晴雯的判词评价之高。
《红楼梦》的人物里面,它是一组一组,常常是一组一组对比的写法。那么前面我们讲到,“晴有林风,袭乃钗副”。晴雯确实在某些地方有林黛玉的作风。哪个地方呢?最重要的是,她们两个人的性格都非常率真,很真诚,非常纯洁。如果说,袭人像一块半透明的毛玻璃,那么晴雯就是晶莹剔透的水晶,你可以一眼把她看得非常清楚。晴雯在说话方面,也像黛玉那样直来直去,无所顾忌,有时候说话就会比较尖刻,就容易得罪人。所以这个地方都能够看出,晴雯她有非常可爱的一面,她真诚、直率,宁折不弯。晴雯的性格当中最可宝贵的一面,和黛玉非常相像,就是她有一种比较自觉的人格意识和朦胧的平等意识。这一点,在当时的社会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因为很多人是自觉地在做奴才,而晴雯不。比如说,有一回里边写到,秋纹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七回,她跟着宝玉去给贾母和王夫人送花,得了几百个钱和两件衣服的赏。回来以后,秋纹就把这个事唠唠叨叨说了好长,老太太又怎么赏了,太太又怎么赏了,等等,特别自豪。她说,这几个钱倒不是什么大了不起的,她难得这个脸面,她觉得今天特别有体面,得到了老太太和太太的赏钱和赏的衣服。晴雯当时就“呸”:“你还充有脸呢,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她,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晴雯她性格当中这种疾恶如仇,心直口快,非常率真的这一面呢,当时也就同时给她带来一些缺点。
比如说,她有时候就难免有些任性;有时候说话就容易伤人、得罪人。就像袭人说她的“她说话夹枪带棒”。另外,像当时小红这个丫头奉王熙凤之命办事,结果被晴雯和麝月看见了,晴雯就讽刺、挖苦她攀高枝什么的。小红虽然是一个地位很低的丫头,那个级别就是月银五百钱的丫头,三等丫头,可是她出身不一样啊,她是管家林之孝的女儿。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有一句脂批,她说:“管家之女,而晴卿辈挤之,招祸之媒也。” “招祸之媒”就是惹祸的导火线,晴雯得罪的人比较多。
晴雯的性格有许多精彩的表现。我们看“抄检大观园”的时候,在探春那儿,王善保家的不知深浅,探春抬起一掌,打得漂亮。在怡红院,你看晴雯,晴雯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然后两手捉着底子,两手捉着箱子底子朝天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晴雯的厉害,连这个狗仗人势的王善保家的都给吓唬住了。
如果说,“抄检大观园”是一部交响乐,那么探春飞掌和晴雯掀箱,就是两个华段。可话又说回来,探春是**,她那一巴掌打上去,王善保家的是无可奈何,她不敢怎么样;晴雯可是个丫鬟,她在这种情况下,掀箱、倒箱,她所要付出的代价,那很可能是非常可怕的。但是对晴雯来说,宁可受穷,绝不受辱。曹雪芹把中国文人的骨气投影到晴雯的身上,在晴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本人的影子,她体现出了一种中国文人的非常宝贵的品格,就是一种人格绝不能受辱的那种文化人格--这就是鲁迅讲过的“中国的脊梁”的一种表现。
到底是谁害了晴雯?首先,是因为贾府上层社会争权夺利。荣国府贾赦是长房,贾政是二房,但是荣国府的内部大权落在了二房的王夫人手里。尽管王夫人把具体操作的这个权利交给了王熙凤。王熙凤是长房,也就是贾赦和邢夫人的儿媳妇,但是贾琏不是邢夫人生的,邢夫人没有生,没有孩子。可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因此荣国府的大权掌握在王夫人手里,王家的人手里。这一点,邢夫人是心里有不甘的,因此她抓住“绣春囊事件”发难,就在情理之中。
我们看,“绣春囊事件”发生以后,邢夫人找到王夫人,王夫人当时把王熙凤找来审问。然后,王夫人调集了五个陪嫁,就是五个陪房,有周瑞家的,有来旺家的等五个陪房,让她们快快暗地访拿这事。用咱们现在话来说,成立了“专案组”。悄悄地要抓紧,悄悄地暗访。没想到,这时候王善保家的来了,十分关切。王夫人知道,这不是王善保家的关切,而是邢夫人的关切。在这种压力下,王夫人不得不改变主意,不仅让王善保家的参加“专案组”,参与破案,而且改“暗访”为当天晚上进行“突然袭击”。
这个主意是谁出的?是王善保家出的,王夫人只能接受。我们可以回去读一读那一段,曹雪芹写得非常地细致,交代得很清楚。由于邢夫人借“绣春囊事件”发难,所以迫使王夫人采取的措施比本来更加严厉,原来也许不至于这么严厉,这么快,而且王熙凤还可能缓冲一下。因此,晴雯就成了邢夫人和王夫人斗法的牺牲品。
其次,是以王善保家的为代表的一些婆子、媳妇们,趁机打击、报复晴雯。我们看七十七回,看得很清楚,王善保家的是一再指出晴雯,说,就是她,怎么怎么不好。后来,你看七十七回,王夫人到怡红院去搜查的时候,来指认这个、那个,说:“谁叫耶律雄奴?”是谁在指认?老嬷嬷。所谓“老嬷嬷”也就是三十多岁、四十岁。说:“谁说生日跟宝玉一样的,就应该是夫妻呀?”也是老嬷嬷指认。王善保家的就是这些老嬷嬷的代表。
我们可以看一下,小说里面还特别提到了王善保家的是步步紧逼,催促王夫人此刻把她叫来。然后七十七回,王夫人到怡红院的时候,王善保家的她趁势告倒了晴雯。在这之前,抄检大观园之前,趁势告倒了晴雯。有人和大观园不睦的,关系不好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挑拨离间。所以,王夫人才把患有重病、多日米水不沾的晴雯马上赶出怡红院,赶出大观园,连衣服都不让多带。
所以,从上面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晴雯之和袭人毫无关系。那么,为什么二百年来这段公案没完没了呢?这正是曹雪芹写得非常高明的地方,曹雪芹总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因此,《红楼梦》有许多情节,有许多人物都不是读一遍,你就能够弄明白的。如果说读一遍,就什么都弄明白了,那就不是《红楼梦》了
参考资料:
百家讲坛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