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青弗止的弗什么意思 响遏行云的遏什么意思

2.短小的文言文

3.古代文言文吧

4.薛谭学讴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急需)

秦青弗止的弗什么意思 响遏行云的遏什么意思

响遏行云的道理-响遏行云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交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节拍,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于是薛谭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注释

(1)讴: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这里指唱歌

(2)于:向;

(3)穷:尽,完;

(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辞:告辞

(5)弗止:没有劝阻;

(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用酒食送行;

(7)抚节:打着节拍:

(8)遏:阻止;

(9)谢:认错,道歉;

(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11)止:劝阻

启示

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这里也给我们以启示:一方面可以说恰当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道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当反过来用它来指导学生实际时,就应具体化、形象化,教师的引导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往往容易产生自满的同学,这样的导向往往能使其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让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发展,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四有人才”,进而激励他们锐意进取的可贵精神。

赏析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虚心求教,要没有止尽地学下去。不能骄傲自大,要知错就改!这是我们阅读本文应该得到的启示。

学习是学无止境的,学海无涯,永远学习。要谦虚好学,不能浅尝辄止。

如果有帮到您 请给予好评 谢谢拉#^_^#祝您愉快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短小的文言文

弈秋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假使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工之侨献琴 刘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译文:

工之侨得到一块好的桐木,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象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这琴)不古老。”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可悲啊,这样的社会!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道理: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浮华的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是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官至丞相。这篇《诫子书》是写给儿子诸葛乔(一说诸葛瞻)的。

语译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楚人学舟

原文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翻译

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胶柱鼓瑟

原文

齐人就赵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翻译

有个齐国人跟赵国人学弹瑟,由赵国人先调好了弦,(齐人)就将调弦的柱子用胶粘住了回家。三年弹不成一首曲子,那齐人埋怨赵国人。有个跟赵国人学艺的人来到他这里,询问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面这(齐)人这么蠢。

诗画皆以人重

王士禛 清代诗人

予尝谓诗文书画皆以人重,苏、黄遗墨流传至今,一字兼金;章敦、京、卞岂不工书,后人粪土视之,一钱不直。永叔有言,古之人率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使颜鲁公书虽不工,后世见者必宝之,非独书也。诗文之属莫不皆然。

译文我曾经说过诗文书画 都是因为人的品德才变得贵重起来,苏轼、黄庭坚的墨迹流传到今天,一个字就值得上 上两的黄金(一字兼金的意思不明,猜的);章敦、蔡京、蔡卞之流的字难道写得不好吗,,但是后世的人都把他们的字当成粪土一样,一钱不值。欧阳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古时候的人的字都是写得很好的,但只有那些廉洁贤能的人的字才能够流传久远,就算颜鲁公(颜真卿)的字写得不好,后世的人见了也会把他的字当成宝贝一样,并不单单是因为他的字的本身的好坏。诗与文章之类都是这个道理。

杨布打狗

[古文]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

缁(zī):黑色。

评注:

这篇寓言故事说明:若自己变了,就不能怪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别人另眼看自己,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然的话就像杨布那样:一身衣服变了,反而怪狗不认识他。

翻译

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恰好遇上天下雨,他就脱掉白衣穿上黑衣服回家。他的狗不知道是他换了衣服,汪汪叫着扑过来。杨布怒气冲冲地就要打这条狗,杨朱对他说:“你别打它啦,你也可能犯它这种错误。要是你的狗出去时是白色,回来时却变成了黑色,你会不觉得奇怪吗?”

善呼者

[原文]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

[译文]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对门客说:“没什么能力的人不能跟我们一块出门”。

一天,有个穿褐衣的人找上了门,对他说:“我嗓门大!”于是公孙龙问他的门客:“你们中间有大嗓门麽?”下面回答说没有。于是公孙龙就把这个大嗓门的人收做门客。

过了几天,公孙龙要去游说燕王,不料走到河边这边的岸上没有船,于是他让大嗓门往对岸喊话要船,就喊了一下,那边就有船家听到开船过来了

纪昌学射

[原文]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眥,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月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译文]甘蝇,是古代善于射箭的人。(只要)把弓拉满就会兽伏鸟落。他的弟子叫飞卫,向甘蝇学习射箭技术,技能超过了他的老师。纪昌,又向飞卫学习射箭技术,飞卫说:“你先学会不眨眼,然后就可以谈论射箭的事了。”

歧 路 亡 羊

[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杨子的邻居掉了一只羊,于是带着他的人,又请杨子的儿子一起去追赶羊。杨子说:“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邻人说:“有许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们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人回答道:“逃跑了。”杨子说:“怎么会逃跑了呢?”邻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楚人隐型

[原文]楚人贫居,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鄣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译文]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方》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片树叶,来摘取它。这片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片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得见我不?”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整整过了一天,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欺骗他说“看不见了”。楚人内心暗自高兴,携带着对叶进入集市,当着面拿取人家的货物。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到了县衙门里。

夸父逐日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揠苗助长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宋国有有一个担忧自己田里的禾苗总不长,就把每棵禾苗都拔高了。他筋疲力尽地回到家,对佳人说:“今天我可累坏了,是为了帮禾苗长高。”他的赶紧走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都干枯了。

何待来年

[原文]今有人。曰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提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天天都偷邻居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正道人的行为。”  他说:“好吧,我以后减少一些,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就不偷了。”既然知道不对,就应该立刻改正,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亡羊补牢

[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杨子的邻居掉了一只羊,于是带着他的人,又请杨子的儿子一起去追赶羊。杨子说:“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邻人说:“有许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们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人回答道:“逃跑了。”杨子说:“怎么会逃跑了呢?”邻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精卫填海

[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滥竽充数

[原文]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一个“广”字头,里面是禀的字,意思是粮食仓库)食以数百人。宣王,(左边一个三点水旁,右边一个“缗”字的右边部分,这个字是一个古代皇帝的称号)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每次都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请求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把仓库里的粮食给吹竽的几百人。(后来,)齐宣王了,齐(左边一个三点水旁,右边一个“缗”字的右边部分,)王立王登基。((左边一个三点水旁,右边一个“缗”字的右边部分)王立 王听人吹竽是)喜欢一个一个地听。南郭逃走了。

薛谭学讴《列子》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效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完全学会,就认为全部学到手了,于是辞别了秦青回家。秦青不阻止,在城外大路旁为他饯行,并且边弹琴边高声歌唱。歌声振动树林,响彻云霄,使天空中飘动的云也止住了。薛谭这才赔礼道歉请求返回,终生都不敢说要回去的话了。

关尹子教射

列子学射,中(射中了靶子)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相当于“的”,这里指射中靶子的道理)乎?”对曰:“弗知(不知道)也。”关尹子曰:“未可(不行。意思是还不能算学会射箭)。”退(告辞回去)而习之(学习射箭)。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遵守,依照)而勿失(丢失,违背)也。”

塞翁失马

[原文]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文]边塞上有一人善于算卦,知道他的马无缘无故走失了,跑到北边少数民族住的地方。人们安慰老翁。他说:“这怎么不是好事呢?”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好马回来。人们恭喜老翁,他说:“这怎么不是坏事呢?”家里的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却堕马而折断了股骨。人们安慰老翁,他说:“这怎么不是好事呢?”过了一年,外族人入侵,青壮年加入战斗中。参加战斗的人,十个了九个。惟有老翁的儿子因为腿脚有毛病,不能参加战斗,父子一起活了下来。

养猕猴的人

[原文]宋有狙公(养猕猴的人。狙:猕猴)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理解)狙之意,狙亦得(懂得)公之心。损(减少)其家口(家中口粮),充(满足)狙之欲(要求)。俄而匮(缺乏)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顺服)于己(狙公自己)也,先诳(欺骗)之曰:“与(给)若(你们)芧(xù,橡实),朝三而暮四,足(够)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译文]宁国—有个狙公,喜爱猕猴,养了一大群。(他)能了解猕猴的心意,猕猴也懂得狙公的话语。(狙公)减少家中的口粮,用来满足猕猴的要求。不久,(家里的口粮)不够了,(狙公)想限制猕猴的食量,却又担心这些猕猴不顺服,于是先欺骗它们说:“以后给你们橡实吃,早上三粒,晚上四粒,够了吧?”这些猴猴都直立起来,发着怒。(狙公)马上改口说:“给你们橡实,早上四粒,晚上三粒,够了吧?”(这时,)所有的猕猴都趴在地上,显得十分高兴。

齐大饥

[原文]齐大饥(饥荒很严重)。黔敖为食(设食摊)于路,以待饿者而食(给……吃)之。有饿者,蒙袂(用袖子遮住脸;)辑屦(拖着鞋子)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着)食,右执饮(端着汤),曰:“嗟(喂)!来食(来吃)!”扬其目(指饿者瞪着眼)而视之,曰:“予唯(正因为)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这个地步)也。”从(指黔敖赶上去)而谢(道歉)焉。终(到底)不食而。

[译文]齐国发生了大灾荒。富人黔敖在路边熬了粥,等待饥饿的人来了,就施舍给他们吃。有个饿得发慌的人,用衣袖蒙着头,用绳子绑着鞋,昏昏沉沉地走过来,黔敖见了,左手捧起食物,右手端着汤,叱喝道:“喂!来吃吧!”那人听了,翻起眼睛,瞪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吆喝着施舍的食物,才饿到这种地步啊!”(黔敖)随即向他表示歉意。那人始终不肯吃,便饿了。

叶公好龙

[原文]叶公子高好龙,钩(衣服上的带钩)以写(画)龙,凿(同“爵”,酒器)以写龙,屋室雕文(雕刻的花纹)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下降到叶公住地),窥(探望)头于牗(yǒu,窗户),施(延伸)尾于堂。叶公见之(龙),弃而还走(掉头就跑。还,通“旋”。),失其(他的)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那个)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器上刻着龙,房屋卧室凡是雕画花纹的地方全都刻画着龙。于是天上的真龙听到这件事,就降落到叶公的住所,把头伸到窗户里来探看,尾巴拖到厅堂里。叶公看见了掉头就跑,吓得魂飞魄散,脸部变色,惊恐万状。可见,这个叶公并不是喜爱龙,而是喜爱那种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啊。

漆画作蛇

[原文]尝有亲客,久阔(久别)不复来,广(乐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承蒙)赐酒,方(正)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厌恶)之,既饮(喝完酒)而疾(得病)。”于时(当时)河南(乐广担任河南尹)听事(听事堂)壁上有角(弓),漆画作蛇,广意(意料)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日:“酒中复有所见不(否)?”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沈疴(chénkē,重病)顿愈。

[译文] (乐广)曾经有个很亲近的朋友,很久没到家里来了。乐广问他是什么原因,(那朋友)回答说:“前次我在你家里做客,承蒙你设酒款待。(我)正要举杯饮酒, (忽然)看见酒杯里有一条小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可还是把酒喝下去了,(喝下之后,)就得了病。”(乐广回忆)在那次请客时,客厅墙壁上挂着一张漆了彩色、画有小蛇的角弓,便想到酒杯里的小蛇一定是角弓的影子。(于是,乐广)再把酒杯放到原来的地方,对他的朋友说: “酒杯里还能看见什么东西么?”那人回答说: “所看到的东西跟原先一样。”乐广就把酒杯里看见小蛇的原因告诉了他。那位朋友豁然开朗,疑虑全消,病也一下子好了。

庶人章第六

[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古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平民的孝道,除了利用天时和地利之外,还要保护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名誉,节约用钱,以孝养父母.从天子到平民,都不能始终尽孝,但是有人说恐怕尽不了孝道的话,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归田赋

[原文]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鱼留,音留)。

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译文]在京都作官时间已长久,没有高明的谋略去辅佐君王。只在河旁称赞鱼肥味美,要等到黄河水清还不知是哪年。想到蔡泽的壮志不能如愿,要找唐举去相面来解决疑题。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随渔夫去同乐于山川。丢开那污浊的社会远远离去,与世间的杂务长期分离。

正是仲春二月,气候温和,天气晴朗。高原与低地,树木枝叶茂密,杂草滋长。鱼鹰在水面张翼低飞,黄莺在枝头婉转歌唱。河面鸳鸯交颈,空中群鸟飞翔。鸣声吱喳,美妙动听。逍遥在这原野的春光之中,令我心情欢畅。

于是我就在大湖旁高唱,在小丘上吟诗。向云间射上箭矢,往河里撒下钓丝;飞鸟被射中毙命,鱼儿因贪吃上钩,天空落下了鸿雁,水中钓起了魦鰡。

不多时夕阳西下,皓月升空。嬉游已经极乐,夜来还不知疲劳。想到老子的告诫,就该驾车回草庐。弹奏五弦琴指法美妙,读圣贤书滋味无穷。提笔作文,发挥文采,述说那古代圣王的教范。只要我置身于世人之外,哪管它荣耀与耻辱的所在。

寒花葬志

[原文]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艹热〕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译文]婢女名寒花,是我妻魏孺人的陪嫁丫环。于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葬在土山之上。她没有能侍奉我到底,这是命啊!

寒花当初陪嫁来我家时,年方十岁,两个环形发髻低垂着,一条深绿色的布裙长可拖地。一天,天气很冷,家中正在烧火煮荸荠,寒花将已煮熟的荸荠一个个削好皮盛在小瓦盆中,已盛满了,我刚从外面进屋,取来就吃;寒花立即拿开,不给我。我妻就笑她这种样子。我妻经常叫寒花倚着小矮桌吃饭,她就吃,两个眼珠慢慢地转动着。我妻又指给我看,觉得好笑。

回想当时,一晃已经十年了。唉,真可悲啊!

师旷论学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家书四种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以淡泊、宁静、力学,提示其子修身为学之要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作为一个君子,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用节俭来涵养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有清明高尚的志向;如果不宁静谦虚,就不能够穷极远大。为学一定要宁静致志,除了有天生的禀赋之外,还必须努力学习。因此,不努力学习无法增广才智,不立志无法成就所学。人若是怠惰了,就不能奋勉精进;若是凶险急躁,就不能化恶向善,有好的品德。年华随时光消逝,上进的意志也随着时光远去,终至一无所成,很可悲地守着敝陋的屋舍,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比强者更强之二:朱熹家书。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 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现在的国君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和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古代文言文吧

1. 大家帮帮忙

曹丕说:我现在限你7步之内就作出一首诗.如果真能,就免你一;如果不能,就会被判重罪,决不会饶恕!曹丕的臣子都很惊讶.曹丕又说:7步作出诗,我认为已经很慢了.你能否做出诗来?曹植说:希望给出题目.曹丕说:我和你是兄弟.就以这个为题出口成诗.也不许出现“兄弟”两字.曹植不假思索,随口念一首说:“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泪顷然而下,他们的母亲卞氏,从后殿走出来说:“兄弟之间逼迫弟弟作什么?”曹丕慌忙的离开座位说:“国家的法是不可废的.”于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曹植告辞上马走了.

这是自己翻译的,可能有错最好让老师或专业人士改正一下.

2. 我想找10篇古代文言文故事

这有个文言文网站,你自己看看吧!/puton/index例: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人材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

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3. 为什么古代都是用文言文著书呢

古人为什么写文章用文言文? 古人写文章为什么用文言文?这个问题在上学时一直纠缠着我。

直到上大学时,碰到一个同学,此人喜欢文雅,但性情浮躁,买了很多像《资治通鉴》、《古文观止》一类的书,却很少看,一次我问他:“你看了这么所书,有何心得?” 此人回答道:“书没怎么懂,还是有所发现,你知道古人为什么写文章都有文言文吗” “不知道。” “古代纸贵,最开始用竹片,做起来麻烦,有钱人用丝绸,丝绸也很贵,后来发明了纸,但又经常洛阳纸贵,总之写文言文就是为了省纸。”

我听了,感觉挺有道理。 我对古代语言不熟悉,所以不敢乱说。

但是我想,口语与书面语肯定是存在差异的,这在今天的白话文也是一样的。当然古代的文言书面语(如果可以这样称的话)与古代文言口语肯定也不会例外。

我也不内行, 我甚至想象商周春秋的古人老百姓说话的语法和现在农村也差不哪去, 只是方言区别而已, 就像北方人听不懂闽浙话一样。 如,史记货殖列传有句:谚曰: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白起列传, 李信曰: 不过用二十万人; 王翦曰: 非六十万人不可。

听来和现代简直没区别 白话文的产生自然要求汉字简化: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原来一个字表达的意思先在必须要用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字表达了。原来写一个字时间现在必须要写两三个字。

如果我想写的和原来一样快就必须用更简洁的方式来表示汉字。“汉字拼音化”和“简化字”的出现毫不奇怪。

在下面这个5个W的例子可以看出白话文的bug及改革原因: 英语:what who when where why+how 白话文:什么、谁、什么时候、哪里、为什么+怎样 文言文:何、谁、何时、何地、为何+如何 在5个W的对比上,现代汉语在字节的节省程度上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相比都处於劣势。

世界上用4个音节来表达一个W只有现汉一家。“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样的词真是世界最精华语言中的最糟粕。

3、总结——汉语“堕落”示意图: 语音减少→同音歧义产生→多音节词→现代汉语白话→简化汉字→或[汉字拼音化] 与其对应的三组变化: 《广韵》3671/3890→普通话1200 ↓ 古代文言/白话→现代汉语白话 ↓ 繁体字→简体字 所以说,“”及建国后的“文化”从宋《广韵》之后已经埋下了伏笔,这些改革是宋朝之后汉语语音减少造成的矛盾的縂爆发。

4. 为什么古代都是用文言文著书呢

古人为什么写文章用文言文?

古人写文章为什么用文言文?这个问题在上学时一直纠缠着我。直到上大学时,碰到一个同学,此人喜欢文雅,但性情浮躁,买了很多像《资治通鉴》、《古文观止》一类的书,却很少看,一次我问他:“你看了这么所书,有何心得?”

此人回答道:“书没怎么懂,还是有所发现,你知道古人为什么写文章都有文言文吗”

“不知道。”

“古代纸贵,最开始用竹片,做起来麻烦,有钱人用丝绸,丝绸也很贵,后来发明了纸,但又经常洛阳纸贵,总之写文言文就是为了省纸。”

我听了,感觉挺有道理。

我对古代语言不熟悉,所以不敢乱说。但是我想,口语与书面语肯定是存在差异的,这在今天的白话文也是一样的。当然古代的文言书面语(如果可以这样称的话)与古代文言口语肯定也不会例外。

我也不内行,

我甚至想象商周春秋的古人老百姓说话的语法和现在农村也差不哪去, 只是方言区别而已, 就像北方人听不懂闽浙话一样。

如,史记货殖列传有句:谚曰: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白起列传, 李信曰: 不过用二十万人; 王翦曰: 非六十万人不可。

听来和现代简直没区别

白话文的产生自然要求汉字简化: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原来一个字表达的意思先在必须要用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字表达了。原来写一个字时间现在必须要写两三个字。如果我想写的和原来一样快就必须用更简洁的方式来表示汉字。“汉字拼音化”和“简化字”的出现毫不奇怪。

在下面这个5个W的例子可以看出白话文的bug及改革原因:

英语:what who when where why+how

白话文:什么、谁、什么时候、哪里、为什么+怎样

文言文:何、谁、何时、何地、为何+如何

在5个W的对比上,现代汉语在字节的节省程度上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相比都处於劣势。世界上用4个音节来表达一个W只有现汉一家。“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样的词真是世界最精华语言中的最糟粕。

3、总结——汉语“堕落”示意图:

语音减少→同音歧义产生→多音节词→现代汉语白话→简化汉字→或[汉字拼音化]

与其对应的三组变化:

《广韵》3671/3890→普通话1200

古代文言/白话→现代汉语白话

繁体字→简体字

所以说,“”及建国后的“文化”从宋《广韵》之后已经埋下了伏笔,这些改革是宋朝之后汉语语音减少造成的矛盾的縂爆发。

5. 古代是说文言文的吗

文言文其实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他们的口语是比较生活话的。

就像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也有区别一样,只是随着汉语的发展,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没有那么大了而已。古汉语的书面语即现在所说的文言文因为和人们的日常口差异太大,普通人(没学问的人)听不懂,所以近代才会提倡白话文啊。

官话、吴语等,其实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和方言,这和文言文是书面语、口语没关系。古汉语的声调的确和现代汉语不同,有五个声调,但是这也只是汉语的语音问题,可以看一下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史》。

6. 古代人说白文还是文言文啊

平时口头交流用口语。白话文和文言文都是书面语,都不是人们日常口头交流用的口语。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在于,两者与口语的差异程度,前者与口语差异不大,而后者则差异极大。

汉语一直有一种超越方言的标准语,现在称之为普通话或国语,古代则有雅言、通语、官话等称谓。汉语标准语的语音在古代一直称为洛阳音。因为古代认为洛阳居天下之中,音最纯正,因此洛阳音就成为标准音。即使我们现在普通的话的标准音虽然称之为北京音,但北京音其实也是一种洛阳音,他是洛阳音在北方的变体,是由古北京洛阳音与南京洛阳音融合而成。

汉语的标准音虽然一直称为洛阳音,但是作为标准音的洛阳音与现代洛阳本地的方音其实还是很不一样的。在汉语不同的发展时期,洛阳音其实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周秦与两汉的洛阳音,听起来更接近于现代的福建闽南一些方言。而隋唐时期的官话语音则更接近于现代的粤语。

现代的北京音形成于宋代。在宋代时期洛阳音在全国一些大都会地区发生了几大分化,形成了南京音、北京音、开封音、杭州音等。影响最大的是南京音和北京音,因为正是这两者在明初融合成现在的北京音,成为现在普通话(国语)的标准音。

7. 求十篇古代短文(文言文)一定要短小的,好背的

1、傅马栈最难 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②尝为圉人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

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管子·小问篇》)2、东野稷败马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

"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庄子·外篇·达生》)3、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4、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列子》)5、欲食半饼喻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其人志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百喻经·欲食半饼欲》)6、反裘负刍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

"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刘向《新序·杂事二》7、魏文侯期猎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选自《魏文侯书》)8、宋贾买璞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

9、熊渠子射石 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关弓射之,灭矢饮羽,下视,知石也。却复射之,矢摧无迹。

刘向《新序·杂事四》 10、多言何益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 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

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墨子·附录》)。

薛谭学讴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急需)

薛谭学讴 这则故意的寓意十分明显,是劝人学习应该虚心,不要浅尝辄止,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古籍《列子.汤问》内有一段“薛谭学讴”,原文仅有五十一个字。古文历来讲究简洁,力求言简意赅,不似我们今天风行的假大空文风。

今将原文抄录如下: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秦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生不敢言归。

我试将这段古文译成我们习惯使用的白话文。译前,先将原文内的几个生涩古字释说一下:“讴”,即唱歌;“弗”,不;“饯”,为送别举办饯行;“郊衢”,城市郊外的大道;“抚”,古时与“拊”字通用,作表示拍击、拍打之意用的动词;“节”,古时的打击乐器;“反”,古时与返通用。这段古文说的是发生在两千五六百年以前战国时期的故事。秦国有一个叫薛谭的青年歌手,为提高唱歌本领,投在秦国歌唱家秦青的门下学习声乐艺术。薛谭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盲目自认已经全部学到,踌躇满志的要去独闯江湖,于是向秦青提出要求结束学习,要告别老师回自己家去。面对自满的学生,秦青没有批评,没有制止,不仅同意了薛谭的请求,还郑重举办了结业仪式,秦青亲自出城送别,又在郊外的大道设宴为薛谭饯行。眼看薛谭就要离去,不知何日能再聚,想起薛谭学艺以来的岁月时光里,师生进行传承艺术,相互融洽相互尊重,秦青胸中泛出不舍之情难以自禁,秦青取出随身携带着的叫“节”的打击乐器,拍拍打打的敲了起来,又紧随这敲打出来的节奏,纵情引吭高歌,他把自己对离别的伤感倾泄在歌声里。但见,秦青激昂的歌声,把大道附近树林里的大树震荡得枝摇叶晃;秦青高亢的歌声,直插九霄云天,正在天空飘行的白云遭受强大有力的歌声阻挡,只得被迫停止了游动。薛谭第一次亲身目睹了自己的老师歌唱本领如此高强,技艺如此绝伦,发自肺腑钦敬,薛谭幡然醒悟,明白自己肤浅的学业与老师已经登临的艺术高境差距之遥有如地对天。薛谭当即向老师认错,恳求老师准允他重返师门继续学习。秦青谅恕了薛谭,师生皆是欢喜,从此以后,薛谭安心学艺,永远不敢再说自己要毕业要回家的话。

世人观察事物,判断是非,因为要受视角、思维定式、人生经历、身处环境、身居地位等诸多要素的影响或束约,获取的印象,作出的结论,就相互出入很大,于是人们各执己见,各述己论,莫衷一是。读书也同此理。人们同读一本书,各有各自的解读方法,各有各自的读后联想。我现在谈谈我读“薛谭学讴”,一文的感想。

在我读过的有限的书籍中,《列子.汤问》篇中的“薛谭学讴”,是我看见的最古老的记述声乐教育的文字。此文告诉我们,我国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职业声乐教师,因为《列子》一书是战国时期问世的著作。只可惜《列子》著作不是正宗史书,又叹惜中国的正宗史书是不记载中国的科教文发展史的,使我们的那些善令大人物宠爱的学者们,不能手执《列子》一书去尽施捕风捉影的看家本事来番大扬国威。

“薛谭学讴”全文没有叙述秦青进行声乐教育的具体细节,没有介绍薛谭声乐学习的内容,甚至连薛谭在发生了要“辞归”究竟已经向秦青学艺有多久也不交待,我以为与正题“学讴”有偏离之嫌。《列子》篇中另有一段叙述纪昌学箭的文字,纪昌的老师飞卫的训练法,纪昌艰苦学练射术的实况,文章介绍得很详细。我猜,这恐怕是因为作者对声乐教学较陌生,对射术训练很熟悉的原因。

“薛谭学讴”全文的重心是刻画人物秦青和薛谭,颂扬秦青的“视徒如子”和薛谭的“知错则改”的好品质。秦青对待学生,宽容大度、仁爱和善,作者用最简洁、洗练的词字成功塑造出教师秦青的高大形象。但是,秦青的人格再高大,却可惜是古非今。无论我们把眼能睁多大,也很难在今天的哪所学校里能轻松寻觅到秦青的那可尊可敬的身影,那种正把馋眼盯着学生们钱袋的道貌岸然的教师,反是张眼便可看见。我略知某些大学府里的龌龊事,还耳闻目睹某些个音乐学院里的幕后情,但我须受中国的文化界、教育界尤其音乐界的“只许歌德”钢铁法则的制约,只能闭嘴。“一日遭蛇咬,十年怕井绳,”,以免再遭口诛,惧畏再有人又要怒斥我这个三十多年前身陷大牢被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击落了全部牙齿的人,是满嘴狗牙。

其实,薛谭很可爱。薛谭不仅有“知错则改”的大丈夫品质,有对真善美尤其声乐艺术的执著追求的好德性,还有头脑清晰、眼光锐利的艺术鉴别力。在混沌世界,尤其在铜臭熏天的年度,学生寻明师难;明师寻好学生更难。学生寻明师,其难难在必须长着一对锐眼。中国人病痛多,否则电视广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药物广告。国人之眼疾,比如“红眼病”、“势利眼”,比比皆是。治疗眼疾的药,电视却从无广而告之的,可见此等眼病是无药可治的癌症。“势利眼”者便要“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何有拜会明师的缘分?薛谭听见秦青激亢放歌,当即识辨出这是最高级的声乐艺术,出于对艺术的真爱,所以断然决定认错,争取返回秦青门下去努力学习真正的艺术。可惜,有太多太多的中国青年没有艺术的鉴别力,浑浑噩噩地叫惯施烟雾的煤体轻易牵着鼻子乖乖的走,否则,哪来的“追星族”?何来如此之多的人痴目迷恋“十二乐坊”?什么是“艺术鉴别力”?这是一个三言两语不能说清的大学术题。我常对我的学生说,能“观文辨人”者有望叩开圣洁的文学大门;可“听音识人”者方可步入高雅的音乐之堂。这其实说及的也只是“鉴别力”的大海之一滴而已。明师寻觅“好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生理条件(比如,色盲不得学美术,耳背不得学音乐,骨骼欠佳不得学舞蹈),俯拾皆是,精神好(执着追求艺术又刻苦学习)的学生也不难找,明师要寻人格、品德好的学生,无疑大海捞针。为什么会这样?我不说,硬要说,我又要犯矛头直指社会对特保“儿皇帝”放纵的揭短罪过,又要如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去唠叨:“如今世道,一代不如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