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懿传:如懿对皇上说了一句话,至今让人回味

2.有关下雨天喝酒的诗句

3.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下一句是什么

4.田单何以两城复千里齐地?故事的历史难免吊诡,谈古论今要讲道理

5.把《青花瓷》的歌词改写成散文

如懿传:如懿对皇上说了一句话,至今让人回味

谈古论今下一句-谈古论今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如懿传》现在正在热播。从一开始的不被开好受争议,到现在收到无数观众的追捧,这逆袭也是非常成功了!在举起那个中,如懿和皇上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两人两情相悦,相知相守!那时候乾隆爷还不是皇上,如懿也是云英未嫁的小姑娘,两人经常相约一起谈天说地,谈古论今,这纯真的感情真的是让人非常羡慕了!也可以说是非常快乐了!但可惜的是乾隆爷登基为皇,拥有天下和后宫佳丽三千!再三误解如懿,两人再也回不去当初的时光了!

乾隆爷当初还是阿哥的时候,其实本想选如懿当皇后的,但是却因为先皇的一句话,如懿嫡福晋的身份就离她远去了,那时候的如懿,却并不看重名分,认为只要有乾隆爷的爱情就行了!其他什么都不重要!但是,在皇上登基后,所有的一切都称为镜中水月,一戳即破了!

虽然在乾隆爷和如懿成婚的时候,如懿只是侧福晋,皇上为了如懿并没在大婚当天去嫡福晋的屋子,而是选择了和如懿洞房花烛,只为了和如懿留下人生最美妙的记忆!那时候的皇上,是真的非常宠爱如懿!但是随着登基为皇,随着后宫佳丽逐渐的增多,皇上的注意力逐渐的不能只在如懿一个人身上了!在如懿被陷害的时候,皇上甚至并不相信她,而是直接把如懿打入冷宫,如懿在冷宫被阿箬背叛,父亲去世,被后宫众妃使尽手段的陷害!还在饭菜中动手脚!可惜的是皇上却丝毫没有动摇,没有让如懿出去的意思!

如懿的爱,如懿的热切的心,最后都在冷宫中逐渐被冷却了,麻木了!后来的如懿终于出了冷宫!但是和皇上之间的感情却出现了无法弥补的裂痕,如懿也变得小心谨慎起来!可是后宫很多人还是眼红如懿,再一次被陷害打入冷宫!如懿经过这次是彻底的心碎了!所以在出冷宫后,整个人都变了!但心还是善良的,只是不再那么信任皇上,和皇上亲密无间了!

在南巡的路上,皇上看到了江南姑娘的不同一面,有些沉迷其中。魏嬿婉不怀好意告知如懿,皇帝召幸风尘女子的消息,使如懿怒登御舟。如懿因为劝阻乾隆不成,一怒剪发,从此二人也就彻底决裂。如懿对皇上说了一句话让人记忆犹新“你是我所愿之人,我愿和你在一起”其实这是在两人大婚的时候,皇上对如懿所说的话,听到这句话再次出现在耳边,皇上回忆起当初两人海誓山盟的时光泪流满面,只是两人之间的感情再也不能回到当初了!

虽然时间能冲淡一切,但是真正的感情就会像美酒一样,时间越久,沉淀的约香醇!虽然也许再也没有当初的激情了,但是却会转变成里另外一种类似亲情般的感情!就如同家人一般,成为生命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如懿和皇上的感情却没能沉淀如此!也是一种心酸!对此,你怎么看呢?

有关下雨天喝酒的诗句

适合雨天喝酒的诗句:

1、下雨天,喝酒天。此是人生第一欢,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黄花明日鲜。

下雨天,喝酒天。曲水流觞漾毫尖,兰亭书成惊千古,灵秀原自出天然。

3、下雨天,喝酒天。红泥小炉火已燃,邀得二三知己在,谈古论今说华年。

4、下雨天,喝酒天,朦胧不知几多言。未觉东天现曙色,但见白发满鬓端。

5、下雨天,喝酒天,人间有酒须尽欢,刘伶畅饮暮达旦,此中日月胜万千。

6、下雨天,喝酒天,收得陶藏酒一坛,入口不谈品高下,先赞水是故园甜。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下一句是什么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这句诗的全文如下:

原文:

一个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舍茅屋有几间,行也安然,待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夜归儿女话灯前,今也有言,古也有言。

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

南山空谷书一卷,疯也痴癫,狂也痴癫。

这首诗出自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是元代散曲的代表作家之一,散曲创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译文:

半块田地,一具犁铧,收成好坏全凭老天说了算。虽然粗茶淡饭,但每顿都能吃饱,早晚吃的都很香甜。粗布的衣服比丝绸的穿的暖和,长短都能穿。

有三两间草屋,住着舒服,出去放心。雨过天晴,驾小船去钓鱼,边钓鱼边喝酒,生活坦然。晚上回来,有儿女陪着谈古论今,其乐融融。睡觉睡到自然醒,快活赛过神仙。到南山读书,,空谷无人,想疯就疯,不怕人笑话。

扩展资料:

《山坡羊》中反映了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反应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张养浩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数职。

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百度百科-张养浩

田单何以两城复千里齐地?故事的历史难免吊诡,谈古论今要讲道理

田单复齐,单从军事上分析,就是一头雾水。

除了英雄主义的赞歌就是小人多作祟的权力 游戏 ,但这些根本不能解释一支即墨城中军是怎么击溃燕军、光复齐国的。

田单复齐,一句话、四个字。然后,齐国千里之地、七十余城就光复了。

燕战国虽然是七大战国中最弱的,但也是七雄之一,经历燕昭王改革,已经锤炼出了一支蓟北精兵。国力正上升、军力正彪悍,而且是举国倾兵,在其他四国的配合下已经灭了齐战国。

而此时的齐国,就剩下即墨(今山东平度)和莒城(今山东莒县)两座城池,连齐湣王都被杀了。

PS:《战国策?齐策》摘录,”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岁余,士卒多而聊城不下“。田单复齐,齐国七十余城皆已光复,但聊城始终攻不下来。燕国的聊城守将担心燕王猜疑、担心归国别杀,于是赖在齐国不走。而聊城燕军之所以最难打,就是因为这伙人有国不能回。因此,可以判断燕国早就占了聊城,齐国就剩下即墨和莒这两座城池,一座由田单坚守、一座由齐襄王坚守。

田单反间计而燕国换将、即墨火牛阵而燕军完败,这些都是在讲故事而不是在讲道理。故事虽然精彩,却解释不了问题。然而,讲故事的成本足够低,而且最能被受众信以为然,一听是这么回事,然后就信了,于是故事就成了 历史 。但讲道理的成本就太高了,你得对比燕齐两国、两军,还得仔细叮问各种细节,甚至还要结合当时人心形态,关键是你得逻辑自洽地给出说法。史书就是写简略的记叙文,根本就容不下多少文字来揭示太多复杂。

但是,我们却必须往道理层面去追问而不能满足与故事提供的愉悦体验。否则,就理解不了 历史 的本来面目。虽然细节已经淹没难查,但大势中还是能够为简略 历史 做出注解。

要解释齐国为什么能以两城复国,就必须先解释乐毅与燕国为什么用了五年时间都不能攻破即墨和莒城。

原因就是乐毅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在济西之战后遣散了五国联军。

以燕国的实力,只能被齐国吊打,燕昭王明君、乐永霸名将,这些统统没用。战国战争就是缠烂打,而竞争越残酷、打法就越相似。所以,战争竞争就是拼国力、拼战士、拼战心凝聚力,所谓的名将、兵法要么是实力的注脚、要么是幸存者偏误。

但燕国之所以能够灭齐,不是玩战争手段而是玩外交手段。但前提是齐国得极为配合,而偏巧齐湣王就是一个妄人,把能得罪的人全给得罪了。最不要脸的就是:趁着五国伐秦(齐、燕、韩、赵、魏),他把宋国给占了。于是,燕昭王、乐毅和苏秦这个君臣铁三角一通捭阖操弄,就组织了五国联军,没啥可说的,就是要揍齐国而且还要猛揍。公元前288年还是五国伐秦,公元前285年就是五国伐齐了,你就说齐湣王是怎么玩的吧。这个过程中,楚战国一直没露脸,本来可以做齐国盟友的,但也被齐湣王给得罪了。所以,后来就是坐山观虎斗,你们中原人套路深、我们楚国人玩不了。等五国联军把齐国打残了,楚国就赶紧收割淮北之地这个硕大果实。

燕国灭不了齐国,但五国就没啥问题了。没有名将称雄、没有兵法精妙、更没有什么英雄故事,我就是人多,我人多就是欺负你人少。于是,在济西决战中,五国联军就消灭了齐国的主力部队。齐国不是秦国,要实力没实力、要天险没天险,所以一战之后就国门大开,然后等着被灭。

但此战后,乐毅开始耍滑头了,认为齐国已经成不了什么气候了。于是,他就把其他四国给忽悠走了,当然得给钱、没钱人家肯定不走。其他四国当然不是见钱眼开短视之辈,你给钱我就走,这根本就不符合战国逻辑。但,这里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秦国。秦国这家伙看你们已经打乱了,就赶紧折腾三晋。齐国对秦国是越国以鄙远,而秦国远交近攻的国策也不允许自己图谋齐国。但三晋就不一样了,秦国能揍三晋就不会给三晋留一口气。在乐毅殖民齐国的这段时间里,秦国是拳打三晋、脚踢楚国,把燕齐以外的其他战国打了个遍。所以,乐毅能够把其他四国给忽悠走,燕国也能在齐国殖民五年。这是 历史 给乐毅和燕国的机会。

但,这个机会虽然难得,但也有问题。那就是燕战国自己灭不了齐国。因为燕国的体量太小,而齐国的体量太大,给乐毅一个齐国、他也消化不了。而在当时,这个问题还不严重,因为齐国已经被打残了,只能挨揍、不能还手。

乐毅的这个失误说得有点儿多了,主要是得交代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齐国灭宋招来五国联军,燕国灭齐为什么没人搭理。

乐毅的第二个错误就是分兵攻打莒城和即墨。但这个两个地方都不好打,因为实力非常强。齐国五都,分别是临菑、平陆、阿、即墨和莒。齐国但凡列国征伐,就是五都出兵。齐国灭燕的时候,就是五都主力会同燕齐边防军的组合,五都兵当然是最硬王牌。所以,五都不是简单的五座城市,而是齐国的五大,是能够出重兵集团的地方。

于是,简单概括当时形势:乐毅虽然占了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就剩下两座城池了,也就是即墨和莒城,但是,这两座城市却拥有齐国五分之二的军事力量。齐国虽残破,但即墨和莒城的力量肯定更强,因为被打溃的齐军也要往这里跑。

而楚国在这个时候已经发兵援齐了,楚兵进入莒城。但楚国也不是仁人君子,这时候齐国就是破鼓万人捶,于是楚国的前线主将把齐湣王给玩了。但是,没事。后来莒城父老又立了齐襄王。齐襄王好坏不论,关键是齐国已经不可能再出比齐湣王更差的国君了,齐湣王就是昏君的底线。

你乐毅把即墨和莒城捆在一起打,就一个也打不下来。举国燕军怎么就打不下来了?原因就是占了齐国七十余城,城城都要派军镇守,而燕国本身的兵力就不够。但齐国剩下的这两座城市至少能够集中齐国五分之二的兵力。所以,两个一起打,根本就打不动。

乐毅的第三个错误就是输出暴力还没结束就开始输出秩序了。燕国要吞并齐国,就必须输出秩序,否则建立不了统治。于是,乐毅在遭遇阻力之后就放慢了对即墨和莒城的进攻,开始搞攻心化齐。乐毅经略齐国五年时间,其主要工作不是攻城而是化民,具体操作就是输出秩序。这个思路是对的,但问题是齐国一直就没,不仅有两座坚城而且还有了新国君。这就是输出暴力不彻底,乐毅自己给自己挖坑了。

然后,再讨论田单是如何复齐的,简单认为就是靠两座城市就能光复齐国,这就是天方夜谭。但实际的 历史 根本就不会这么简单。

趁着五国灭齐,楚国抢了淮北之地,可以说是收益巨大。但接下来楚国就会踏实呆着吗?这个不可能。秦国和三晋都顾不上燕齐之争,而楚国却完全顾得上。公元前284年,齐湣王莒城被杀,楚国势力被赶出齐国。公元前280年,秦国开始折腾楚国,但楚国割让汉北及上庸地,然后秦楚就不打了,秦国又去折腾三晋了。到了公元前279年,才出现燕国换将而田单复国。

也就是说,在公元前284年到公元前280年,楚国就没啥事。直到公元前279年,秦国才又开始折腾楚国,这时候才是大折腾,直接把楚国国都给占了。而战国是大争之世,谁也不会没事浪费光阴。所以,楚国在干预燕齐相争这件事上,不仅有时间而且有能力,关键是有动机。楚齐交界而楚齐交恶,邻国就是仇敌。但楚国宁愿面对一个羸弱的齐国也愿意面对一个崭新的燕齐大战国。这是楚国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楚国一定对田单和齐襄王进行了物质上的援助,楚国可以不出兵,但一定出粮、出钱、出辎重,不会眼睁睁地看着燕国彻底吞并齐国。

所以,乐毅灭齐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田单复齐也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甚至都不是两国之间综合国力的较量。一定要把战国时代看成一个关系复杂且尔虞我诈的关系网。否则,很多战争问题就根本没法解释。

还有一个就是得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个时代背景就是人心。这是最重要的问题。

秦始皇攻灭六国,但大秦帝国短命而亡。陈胜吴广振臂高呼,然后就是六国复辟,根本就没有陈胜吴广这支农民军什么事。原因是什么?

大秦之所以迅速解体,是因为六国人心;陈胜不能为王,也是因为六国人心。六国百姓只认六国的王,既不认大秦皇帝也不认陈胜吴广。

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统一六国。而六十年前呢?六十年前,这个人心就更强。这里就有必要交代一下古之人心到底是一个什么逻辑了。简单说,就是天下百姓是怎么对待忠诚这个问题的。

还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解释这个问题吧。因为你用今人的人心根本就无法类比探求古人的人心。

春秋之时,晋国大将中行穆子率军围攻鼓国。鼓国肯定是打不过,于是鼓人就要献城投降。但是,中行穆子不同意,让鼓人好好守城、迎接晋军辣手摧花。中行穆子这个没道理的举动,到底是什么道理?投降不行,非要攻城,他到底在想什么?

原因就是:鼓人投降,肯定要与中行穆子做交易。接受城池,答应了他们的交易,就是与奸人为伍;接受城池,却拒绝了他们的交易,就是失信于人。无论怎么做,都是道德困境。这就是所谓的“非事君之礼也”,都对不起国君。

这是中行穆子的逻辑,那么鼓国就没有中行穆子这种事君以礼的人臣吗?当然有,这个人就是夙沙釐(lí),而且这个人讲的道理才真正揭示了古之人心的底层逻辑。

中行穆子攻下鼓国,然后为鼓国新立了国君,告诫鼓国百姓好好辅佐新国君。之后,中行穆子就带着鼓国原来的国君鼓子鸢,准备回晋国了。这时候鼓国大臣夙沙釐却非要带着族人跟着鼓子鸢一起去晋国当俘虏。中行穆子就质问夙沙釐:鼓国还在、鼓国也有了新国君,你这个鼓国大臣为什么不留下来辅佐新国君治理鼓国?为什么非要跟着鼓子鸢呢?夙沙釐则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夙沙釐忠于的是鼓国国君,而不是鼓国土地,自古从来只有君臣而没有土臣。“委质为臣,无有二心。委质而策,古之法也”,我把我自己交给了国君鼓子鸢为臣,就不会有二心,我的名字已经被国君记录在册,所以就必须以相报,这是“古之法也”。

从夙沙釐的回答中,我们就能够推理出古之人心的底层逻辑。精英士大夫,忠诚的是国君而不是国土,也就是忠于人而不是忠于地。所以,齐国田单的忠诚逻辑就是忠于国君齐王而不是忠于齐国土地。这是士大夫,那么普通百姓呢?他们忠诚的是齐国田氏家族,而不是齐国土地。

在古之人心中,忠于君还是忠于国,不是一回事,是分开讲的,而且忠于君要强于忠于国。这个逻辑肯定不是绝对的,而且以后则是忠于国要胜于忠于君。特别是的孟子的观点占了上风以后。但,就当时的齐国百姓而言,他们更忠于齐国国君而不是齐国土地。所以,燕国占领了齐国的土地,既输出了暴力又输出了秩序,但还是不能化齐归燕,因为始终征服不了齐人的人心。

于是,田单复齐,只要击破围攻即墨的骑劫所部,就能引发整个齐地七十余城的光复大战争。原因就是这个人心的逻辑,才是齐国能以两城实现复国的根本所在。

最后总结:

战国战争就是缠烂打的,实力说了算,而燕国的实力不仅吞不下齐国甚至也灭不了齐国。

战国关系则是错综复杂的,战争之外还有各种纵横捭阖,于是集中五国之力的乐毅就能灭掉齐国。

但乐毅却不能化齐为燕,齐国虽然仅余两城,但这两城至少可以提供五分之二的齐国军事力量。除了实力的不允许,还有人心的不允许。

在灭齐与化齐的过程中,乐毅在战略上遣散了五国同盟、在战术上左右开弓、在手段上提前结束了暴力输出。这是乐毅所犯的错误。

齐国残存两城而不,楚国的干预必不可少,而其他战国也应该干预,这是乱世竞争的逻辑。但是,秦与三晋顾不上,因为这四个国家也在缠烂打。

齐国之所以能够复国,一个外部支持就是楚国,但关键是一个人心的逻辑。齐国百姓忠于齐国田氏家族,而不是齐国土地。所以,燕国以暴力输出加秩序输出的方式占了齐国土地,也没用,因为改变不了齐国民心。

而田单但能解除即墨之围、击溃骑劫所部,就会引发千里齐地的光复大战争,齐国人心所向,燕军只能狼狈归国。

把《青花瓷》的歌词改写成散文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

门环惹铜绿 ,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首先跟亲爱的网友们分享此次填写杰伦新专辑里这首「青花瓷」的创作过程。前一阵子我认识了几个鉴赏古董艺术的朋友,在与他们时而青铜、时而宋瓷、时而明清家具等横跨千年谈古论今的聊天中,触发我想用那些传世的国之瑰宝来当歌名的动机。当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青铜器,以殷商时期开始铸造的青铜器来做为词曲名,用青铜的厚实象征爱情的坚真;以千年斑驳的铜锈来比喻世事的沧桑;以器皿上难解的铭文来阐述誓言的神秘。但才刚开始落笔时便发现杰伦这首「青花瓷」的曲调温柔委婉、淡雅脱俗,以至于我脑海中浮现的全是烟雨江南的画面。又因当时的青铜器也同时制作成杀敌的兵器,这使得「青铜器」这三个字看来太过厚重不够轻盈,充满厮杀的硝烟味,于是尚在构思中的歌词还未落笔便已放弃。

后来我再次选定宋朝时曾盛极一时的「汝窑」为歌名,主要原因是为它举世无双的珍稀度所震撼。因为战乱的关系,与釉料配方跟烧制过程会窑变等因素,全世界现所传世的汝窑珍品竟只有70余件,堪称国之瑰宝,弥足珍贵。但问题又来了,因为纯正上品的汝窑,只有一种颜色,就是「天青色」,完全没有任何花俏的纹饰,而且造型简单素雅,在我看来犹如现今极简主义大师的作品,虽有一种朴素的内涵,与经久耐看的质感,但总觉得不足以形容诡谲多变,爱恨兼具的爱情。虽然最后还是没能用汝窑当歌词名,但我在收集写作资料的过程中,却因为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词句,触发我灵感而写下副歌的第一句「天青色等烟雨」。「雨过天青云破处」此话据传语出宋徽宗,因当时的汝窑专供宋皇室使用,而窑官将汝窑瓷烧制完成后,请示宋徽宗为其色定名时,徽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此后,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此句另有一说为五代后周柴世宗所说)但后来我还是放弃用汝窑当歌名,除了因为它的特性不适用于缠绵诽侧的爱情外,汝窑的名字也稍嫌不够凄美。几经转折,最终歌名才确定用初烧于唐代至今已绵延一千多年为中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销艺术品—「青花瓷」。

当初当我确定了「天青色等烟雨」的歌词后,没多久就又顺手写下副歌第二句「而我在等你」,于是副歌第一行的关键词即孕育而出:「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因我歌词里所描述的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出现的,它必须耐心的等待一场不知何时会降临的雨,才能够在积云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颜色出现。因为雨过天晴后才会出现天青色,故必先降雨才能有天青,但我倒过来说,天青色在期待着雨天的来临。还有,之所以用「烟雨」,而不用「降雨」,则纯粹是因为烟雨的意境比较美。而我用「天青色等烟雨」此句来对仗较为白话的下一句「而我在等你」,一连用了二个“等”字,是为来强调爱情里最无力的无奈就是「等待」。换个散文式的说法就是:「这天气的变幻莫测,那里是我们平凡人所能掌握的呢?想看到纯净被雨洗涤过的天青色,就只能耐心的等待雨停,就如同我也只能被动而安静的等待着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你。」

这首青花瓷里还出现「芭蕉」这个歌词里较不常出现的草本植物,实在是因为个人对「芭蕉」这款植物情有独锺莫名热爱。就像椰子树会让人联想南台湾,棕榈树等同于热情的海滩,仙人掌的场景则理所当然在沙漠一样,不知怎地,对于「芭蕉」,我就自然而然的会联想起宋词中烟雨江南里的苏州林园。如李煜的长相思里就有「…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棵,夜长人奈何。」其实你只要仔细观察宋词里常出现的植物,「芭蕉」出现的频率还颇高。另外日本著名的俳句诗人松尾芭蕉,也是取芭蕉为自己的别名,这又让芭蕉这植物增添些文人气质。

还有顺带一提的是“惹”这个字在歌词中的用法,是我从六祖慧能那句著名的揭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得到的体会。因为「何处惹尘埃」其实也可写成「何处“沾”尘埃」,或「何处“染”尘埃」,但因为沾与染的语意都没有“惹”来的强烈,沾与染只是一种与他物接触的用词,但“惹”字却有不请自来的招惹之意,主动性很强,比较具侵略与戏剧性。也因此,我用「门环惹铜绿」,而不用「门环染铜绿」;还有下一句歌词我也是用「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也不用「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遇见”你」是同样的道理。其实在「南拳妈妈」的《花恋蝶》中我就已经用了“惹”这个字来描述我欲达到的意境,在第一段歌词里「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我用「屏风“惹”夕阳斜」来表示黄昏时因屏风的阻挡致使照进屋内的光线倾斜,而不用较能让人望文生义的「屏风“遮”夕阳斜」。

最后,关于「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的词意,在此容我再累字赘语的解释如下;一场大雨后满园的翠绿,空气里充满湿润的水气,芭蕉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雨滴,此时此景,最是诗意;还有那历经朝代更迭,饱受岁月风霜后,依旧镶嵌在门板上只是多了些锈蚀斑驳的铜环,最富古意。我先用「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这段文言词句以景入情,然后再承接较为白话的下一段「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以为对仗。因芭蕉与门环都是静态的实物,只能被动的等骤雨,等岁月侵蚀后慢慢氧化的铜绿;但人称代名词的“我”却跟芭蕉与门环不一样,因为“我”是可以自由移动的,于是我偶然经过江南小镇邂逅“惹了”你,并不是被动的等你,而是主动的去认识你。所以虽然同样都是用动词的“惹”,但其主动与被动性却迥然不同,而且在这段词里我一连用了三个“惹”字,字义相同,用法却不同,饶富趣味。总之这首歌写的颇为辛苦,常字字斟酌,句句推敲,通篇词句真的几乎快达到「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的境界,但如此也很有成就感。下次如有时间再将此篇「青花瓷」词改写成散文式的文章与大家分享啰!...(笑)

首先跟亲爱的网友们分享此次填写杰伦新专辑里这首「青花瓷」的创作过程。前一阵子我认识了几个鉴赏古董艺术的朋友,在与他们时而青铜、时而宋瓷、时而明清家具等横跨千年谈古论今的聊天中,触发我想用那些传世的国之瑰宝来当歌名的动机。当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青铜器,以殷商时期开始铸造的青铜器来做为词曲名,用青铜的厚实象征爱情的坚真;以千年斑驳的铜锈来比喻世事的沧桑;以器皿上难解的铭文来阐述誓言的神秘。但才刚开始落笔时便发现杰伦这首「青花瓷」的曲调温柔委婉、淡雅脱俗,以至于我脑海中浮现的全是烟雨江南的画面。又因当时的青铜器也同时制作成杀敌的兵器,这使得「青铜器」这三个字看来太过厚重不够轻盈,充满厮杀的硝烟味,于是尚在构思中的歌词还未落笔便已放弃。

后来我再次选定宋朝时曾盛极一时的「汝窑」为歌名,主要原因是为它举世无双的珍稀度所震撼。因为战乱的关系,与釉料配方跟烧制过程会窑变等因素,全世界现所传世的汝窑珍品竟只有70余件,堪称国之瑰宝,弥足珍贵。但问题又来了,因为纯正上品的汝窑,只有一种颜色,就是「天青色」,完全没有任何花俏的纹饰,而且造型简单素雅,在我看来犹如现今极简主义大师的作品,虽有一种朴素的内涵,与经久耐看的质感,但总觉得不足以形容诡谲多变,爱恨兼具的爱情。虽然最后还是没能用汝窑当歌词名,但我在收集写作资料的过程中,却因为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词句,触发我灵感而写下副歌的第一句「天青色等烟雨」。「雨过天青云破处」此话据传语出宋徽宗,因当时的汝窑专供宋皇室使用,而窑官将汝窑瓷烧制完成后,请示宋徽宗为其色定名时,徽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此后,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此句另有一说为五代后周柴世宗所说)但后来我还是放弃用汝窑当歌名,除了因为它的特性不适用于缠绵诽侧的爱情外,汝窑的名字也稍嫌不够凄美。几经转折,最终歌名才确定用初烧于唐代至今已绵延一千多年为中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销艺术品—「青花瓷」。

当初当我确定了「天青色等烟雨」的歌词后,没多久就又顺手写下副歌第二句「而我在等你」,于是副歌第一行的关键词即孕育而出:「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因我歌词里所描述的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出现的,它必须耐心的等待一场不知何时会降临的雨,才能够在积云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颜色出现。因为雨过天晴后才会出现天青色,故必先降雨才能有天青,但我倒过来说,天青色在期待着雨天的来临。还有,之所以用「烟雨」,而不用「降雨」,则纯粹是因为烟雨的意境比较美。而我用「天青色等烟雨」此句来对仗较为白话的下一句「而我在等你」,一连用了二个“等”字,是为来强调爱情里最无力的无奈就是「等待」。换个散文式的说法就是:「这天气的变幻莫测,那里是我们平凡人所能掌握的呢?想看到纯净被雨洗涤过的天青色,就只能耐心的等待雨停,就如同我也只能被动而安静的等待着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你。」

这首青花瓷里还出现「芭蕉」这个歌词里较不常出现的草本植物,实在是因为个人对「芭蕉」这款植物情有独锺莫名热爱。就像椰子树会让人联想南台湾,棕榈树等同于热情的海滩,仙人掌的场景则理所当然在沙漠一样,不知怎地,对于「芭蕉」,我就自然而然的会联想起宋词中烟雨江南里的苏州林园。如李煜的长相思里就有「…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棵,夜长人奈何。」其实你只要仔细观察宋词里常出现的植物,「芭蕉」出现的频率还颇高。另外日本著名的俳句诗人松尾芭蕉,也是取芭蕉为自己的别名,这又让芭蕉这植物增添些文人气质。

还有顺带一提的是“惹”这个字在歌词中的用法,是我从六祖慧能那句著名的揭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得到的体会。因为「何处惹尘埃」其实也可写成「何处“沾”尘埃」,或「何处“染”尘埃」,但因为沾与染的语意都没有“惹”来的强烈,沾与染只是一种与他物接触的用词,但“惹”字却有不请自来的招惹之意,主动性很强,比较具侵略与戏剧性。也因此,我用「门环惹铜绿」,而不用「门环染铜绿」;还有下一句歌词我也是用「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也不用「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遇见”你」是同样的道理。其实在「南拳妈妈」的《花恋蝶》中我就已经用了“惹”这个字来描述我欲达到的意境,在第一段歌词里「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我用「屏风“惹”夕阳斜」来表示黄昏时因屏风的阻挡致使照进屋内的光线倾斜,而不用较能让人望文生义的「屏风“遮”夕阳斜」。

最后,关于「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的词意,在此容我再累字赘语的解释如下;一场大雨后满园的翠绿,空气里充满湿润的水气,芭蕉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雨滴,此时此景,最是诗意;还有那历经朝代更迭,饱受岁月风霜后,依旧镶嵌在门板上只是多了些锈蚀斑驳的铜环,最富古意。我先用「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这段文言词句以景入情,然后再承接较为白话的下一段「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以为对仗。因芭蕉与门环都是静态的实物,只能被动的等骤雨,等岁月侵蚀后慢慢氧化的铜绿;但人称代名词的“我”却跟芭蕉与门环不一样,因为“我”是可以自由移动的,于是我偶然经过江南小镇邂逅“惹了”你,并不是被动的等你,而是主动的去认识你。所以虽然同样都是用动词的“惹”,但其主动与被动性却迥然不同,而且在这段词里我一连用了三个“惹”字,字义相同,用法却不同,饶富趣味。总之这首歌写的颇为辛苦,常字字斟酌,句句推敲,通篇词句真的几乎快达到「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的境界,但如此也很有成就感。下次如有时间再将此篇「青花瓷」词改写成散文式的文章与大家分享啰!...(笑)

首先跟亲爱的网友们分享此次填写杰伦新专辑里这首「青花瓷」的创作过程。前一阵子我认识了几个鉴赏古董艺术的朋友,在与他们时而青铜、时而宋瓷、时而明清家具等横跨千年谈古论今的聊天中,触发我想用那些传世的国之瑰宝来当歌名的动机。当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青铜器,以殷商时期开始铸造的青铜器来做为词曲名,用青铜的厚实象征爱情的坚真;以千年斑驳的铜锈来比喻世事的沧桑;以器皿上难解的铭文来阐述誓言的神秘。但才刚开始落笔时便发现杰伦这首「青花瓷」的曲调温柔委婉、淡雅脱俗,以至于我脑海中浮现的全是烟雨江南的画面。又因当时的青铜器也同时制作成杀敌的兵器,这使得「青铜器」这三个字看来太过厚重不够轻盈,充满厮杀的硝烟味,于是尚在构思中的歌词还未落笔便已放弃。

后来我再次选定宋朝时曾盛极一时的「汝窑」为歌名,主要原因是为它举世无双的珍稀度所震撼。因为战乱的关系,与釉料配方跟烧制过程会窑变等因素,全世界现所传世的汝窑珍品竟只有70余件,堪称国之瑰宝,弥足珍贵。但问题又来了,因为纯正上品的汝窑,只有一种颜色,就是「天青色」,完全没有任何花俏的纹饰,而且造型简单素雅,在我看来犹如现今极简主义大师的作品,虽有一种朴素的内涵,与经久耐看的质感,但总觉得不足以形容诡谲多变,爱恨兼具的爱情。虽然最后还是没能用汝窑当歌词名,但我在收集写作资料的过程中,却因为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词句,触发我灵感而写下副歌的第一句「天青色等烟雨」。「雨过天青云破处」此话据传语出宋徽宗,因当时的汝窑专供宋皇室使用,而窑官将汝窑瓷烧制完成后,请示宋徽宗为其色定名时,徽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此后,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此句另有一说为五代后周柴世宗所说)但后来我还是放弃用汝窑当歌名,除了因为它的特性不适用于缠绵诽侧的爱情外,汝窑的名字也稍嫌不够凄美。几经转折,最终歌名才确定用初烧于唐代至今已绵延一千多年为中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销艺术品—「青花瓷」。

当初当我确定了「天青色等烟雨」的歌词后,没多久就又顺手写下副歌第二句「而我在等你」,于是副歌第一行的关键词即孕育而出:「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因我歌词里所描述的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出现的,它必须耐心的等待一场不知何时会降临的雨,才能够在积云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颜色出现。因为雨过天晴后才会出现天青色,故必先降雨才能有天青,但我倒过来说,天青色在期待着雨天的来临。还有,之所以用「烟雨」,而不用「降雨」,则纯粹是因为烟雨的意境比较美。而我用「天青色等烟雨」此句来对仗较为白话的下一句「而我在等你」,一连用了二个“等”字,是为来强调爱情里最无力的无奈就是「等待」。换个散文式的说法就是:「这天气的变幻莫测,那里是我们平凡人所能掌握的呢?想看到纯净被雨洗涤过的天青色,就只能耐心的等待雨停,就如同我也只能被动而安静的等待着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你。」

这首青花瓷里还出现「芭蕉」这个歌词里较不常出现的草本植物,实在是因为个人对「芭蕉」这款植物情有独锺莫名热爱。就像椰子树会让人联想南台湾,棕榈树等同于热情的海滩,仙人掌的场景则理所当然在沙漠一样,不知怎地,对于「芭蕉」,我就自然而然的会联想起宋词中烟雨江南里的苏州林园。如李煜的长相思里就有「…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棵,夜长人奈何。」其实你只要仔细观察宋词里常出现的植物,「芭蕉」出现的频率还颇高。另外日本著名的俳句诗人松尾芭蕉,也是取芭蕉为自己的别名,这又让芭蕉这植物增添些文人气质。

还有顺带一提的是“惹”这个字在歌词中的用法,是我从六祖慧能那句著名的揭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得到的体会。因为「何处惹尘埃」其实也可写成「何处“沾”尘埃」,或「何处“染”尘埃」,但因为沾与染的语意都没有“惹”来的强烈,沾与染只是一种与他物接触的用词,但“惹”字却有不请自来的招惹之意,主动性很强,比较具侵略与戏剧性。也因此,我用「门环惹铜绿」,而不用「门环染铜绿」;还有下一句歌词我也是用「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也不用「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遇见”你」是同样的道理。其实在「南拳妈妈」的《花恋蝶》中我就已经用了“惹”这个字来描述我欲达到的意境,在第一段歌词里「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我用「屏风“惹”夕阳斜」来表示黄昏时因屏风的阻挡致使照进屋内的光线倾斜,而不用较能让人望文生义的「屏风“遮”夕阳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