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的意思和道理-克己复礼出自哪里
1.《论语 颜渊》渐修和顿悟
2.论语告诉你什么道理
3.一日克己复礼翻译
4.清朝书法家写过三块碑文,我们从其中能明白什么道理?
《论语 颜渊》渐修和顿悟
顿悟是苦思冥想得不到结果,某一句话,某一个动作,或者某一件事,触发了人的灵感,豁然开朗,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文学上称之谓灵感,佛学上称之谓开悟,就像苹果砸到了牛顿头上发现万有引力,阿基米德洗澡发明浮力原理那样,量变达到了一定程度就发生了质变。顿悟不会凭空而来,而是要经过不断地学习、思考、练习、试验、研究,长期的积累,才能达到顿悟的境界。
这一段是孔子思想的中心,“克己复礼为仁”。 克就是克,克伏下去,含有心理的争斗意思,“克己”就是通过思想斗争,达到心理的净化。“复礼”就是恢复到礼的境界,礼的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克己复礼”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达到那个礼的境界才叫做仁。
孔子继续解释说,假使有一天真正做到了“克己复礼”的境界,就“天下归仁焉”就是归到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仁境。因此,仁的境界在于自己,要身体力行,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老师传的。
关于仁,在论语上半部的“里仁”篇中,孔子就讲了很多,比如“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等等,这些话只是讲仁的体、仁的用、仁的现象,仁的思想,仁的待人处世,没有讲到仁的本质。所以最勤奋的弟子颜渊要问孔子,如何用一句话定义“仁”,孔子给仁下了简洁的定义,那就是克己复礼为仁。
颜回听了这个定义,觉得还是太高大上了,于是他继续问。
颜回说,仁的道理很深,能否给个引子给我们入手,也许可以进入“克己复礼”的境界。因此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个消极的规范。就是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严格地管束自己,由外在规范,熏陶自己。这下子颜回彻底懂了,他说:我虽然很笨,不大灵敏,悟性不高,但是借外力熏陶内心的方法是懂了。我只好用这种方法,慢慢去达到那个“克己复礼”的境界。
达到仁的境界很难,相当于是顿悟的境界,只能退而求其次进行渐修,那就是借助外力来熏陶内心,管住自己的眼、耳、鼻、身体,从日常生活中以仁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渐向仁的境界靠拢。
冉雍,字仲弓,他是孔子表扬可以南面,具有帝王之才的弟子,他向老师问仁。孔子说:出门到外面去,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要像对待贵宾一样,对所有人都要恭敬,礼貌,不能看轻任何一个人。为老百姓做事,要像承担大祭那样庄重和肃穆,以诚敬的态度来管理人民,这就是仁道。
你自己不愿意的,就要想到别人也不愿意。在邦国和他人没有怨恨心,没有什么遗憾的事,在家里也做到心中无怨。这两条是很难做到的,不仅要家庭和睦,还要社会和谐,做到于己于人都无怨尤,就是真正的仁行。冉雍听了以后说,我虽然没有高度的智慧,但是我会朝这方面努力。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问仁,孔子的答复又不同了。他说:有仁道的人,在讲话的时候,不随便说话。这个“讱”就是忍。司马牛说:讲话慢一点,不随便放言高论,这样就叫做仁吗?这个很容易嘛!孔子说,你不要看得容易,真做起来很难,你能不高谈阔论吗?司马牛再问怎样才够得上作为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觉得这个也很容易,他疑惑地问:只要没有忧愁,没有恐惧,就是君子了?孔子知道他弄错了,告诉他不忧不惧是不容易的,要随时反省自己,内心没有欠缺的地方,没有遗憾的地方,心里非常安详,才能够无忧无惧。
三个人问仁,孔子回答都不一样,告诉最优秀弟子颜回是“仁”的哲学定义“克己复礼”,和行动指南“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仁的最高层次。回答冉雍的是“仁”的用途,用于人际关系,待人如待贵宾;用于处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目的是达到家人和睦,社会和谐。这是仁的第二层次。对官场人物司马牛,按照他喜欢放言高论的特点,告诉他,仁就是慢慢说话,或者不说话,要说也说实在话。这是仁的最低层次,从日常的说话做起。
所以综合来说,仁就是修行,从说话开始,然后用于待人处事,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仁的境界。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仁的要求进行自身修养,达到悟道的境界。
论语告诉你什么道理
一个字:仁!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怎样达到仁?克己复礼,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
一日克己复礼翻译
一日克己复礼翻译: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
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内容简介:
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成书过程: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
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清朝书法家写过三块碑文,我们从其中能明白什么道理?
在晚清时期,曾有一位马姓书法家,书写过不少杰出的作品,如今都被收藏在西安碑林。在此人的书法作品中,有一个碑文尤为寓意深刻,令不少人看罢之后都明白一个道理。此人究竟是谁?他又会创作出怎样的碑文作品?
在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三学街15号,坐落着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它便是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正式定名于1993年1月,前身是陕西省博物馆。碑林博物馆中的“碑林”二字并非虚传,该地的确称得上是碑石林立。如今的碑林之内,收藏文物1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共19种134件,一级文物535件,文物类型包括书法碑、碑文、墓志、石刻等等。
西安碑林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刻石的集中地,同时更是历代著名书法家艺术珍品的荟萃地,本身拥有巨大的历史与艺术价值。1961年3月,碑林也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在西安碑林之内,存放着大量名家名篇,其中西蜀马氏书法家作品是非常有名气的,这里所说的马氏书法家正是马德昭。马德昭,号自明,在1824年生于四川阆中,是清末时期著名的将领。在咸丰年间,马德昭因军功升任直隶大名总镇,后被清帝御赐巴图鲁、陕甘提督军门第职衔。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德昭本人因为军功太过卓著,致使其书法才华被掩盖,但是从他本人留世的作品来看,其书法成就确实不容小觑。马德昭留在碑林的作品之中,尤属“魁星点斗碑”与“一笔寿字碑”最为著名。魁星点斗碑是融合文字与书画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刻于同治年间。“魁星点斗”四个字,被马德昭巧妙的运用,书写成以“正心修身,克己复礼”为主旨构图,用文字组成人物为基础,呈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一“斗”字的魁星姿态,构筑了立于“鳌”字之上“独占鳌头”的神仙形象。
这块石碑的碑文,告诉我们说,想要独占鳌头,必须要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如果这八个字,一般人不理解,用现代的语言通俗一下就是: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一笔寿碑”则更加有趣,此“寿”字本身的文字组成为九十九与廿一,二者加起来正好是一百二十,相当于两个甲子。由此而言,该“寿”字有花甲重周之意,将“长寿”一词诠释得非常完美。
这个寿字碑,如果按照小编的理解就是:前二十一年是父母老天给的,可以过得浑浑噩噩,后九十九年,一定要努力,因为那是自己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碑林之内,仍有一个重要的石碑,它的名字叫做“如意不可说”。如意不可说石碑之上,笔法十分考究严谨,从右至左来看,“如意”二字自成一体,仿若浑然天成一般,既有神韵又具形态,如果竖立起来观看,更像是一只竖起大拇指的手。“不可说”三个字严谨而又工整,比起“如意”二字自然会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
作者马德昭在书写“如意不可说”五个字时,故意将“如意”与“不可说”分开,目的就是为了令二者反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有句话叫做“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人生得意之时常有,但是万不可与他人述说,否则必然会引起他人的嫉妒,最终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将“如意”变成了“不如意”。古人所谓的“满招损,谦受益”,其实正是这个道理。
马德昭戎马一生,曾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最后老家乡,所总结的人生经验不少,而谦虚之道则是他自身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从马德昭文字内容及排列方式上来看,其本人也是在向观赏者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人生观。
在现代社会中,不少人也都懂得低调做人的道理,它是我们最基本的生存之道,同时也是人类社交活动中的智慧行为。小编也希望读者们能够在马德昭的作品中有所感悟,找到人生最美的真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