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惊蛇出处和解释-打草惊蛇的意思和典故
1.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打草惊蛇是什么意思?
[成语解释]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典故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译文:你虽然只是打了草,但是我已经惊动了蛇。
[ 近义词 ]操之过急、因小失大。
[ 反义词 ]欲擒故纵、引蛇出洞。
[常用程度]常用。
[感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用于否定句。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古代。
近义词:操之过急。
[成语解释]操:做,从事。处理事情,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典故出处]当代·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杨嗣昌和高起潜都没生气,劝他不要操之过急。
[ 近义词 ]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 反义词 ]处之泰然、措置裕如。
[常用程度]常用。
[感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劝诫别人不要鲁莽从事。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