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王安石《上执政书》原文,谢谢!

2.曾国藩哲理名言

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而后已,不亦远乎?”的核心

4.古代名句经典

求王安石《上执政书》原文,谢谢!

力小任重者踣-力小任重恐终败事

貌似只有范仲淹的《上执政书》,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这一篇~

上执政书

天圣五年月日,丁忧人范某,谨择日望拜,上书于史馆相公、集贤相公参政侍郎,参政给事。某居亲之丧,上书言事,逾越典礼,取笑天下。岂欲动圣贤之知,为身名之计乎?某谓居丧越礼,有诛无赦,岂足动圣之知耶?矧亲安之时,官小禄薄,今亲亡矣,纵使异日,授一美衣,对一盛馔,尚当泣感风树,忧思无穷,岂今几筵之下,可为身名之计乎?不然,何急急于言哉?盖闻忠孝者天下之大本也,其孝不逮矣,忠可忘乎?此所以冒哀上书,言国家事,不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庶乎四海生灵,长见太平。况今圣人当天,四贤同德,此千百年中言事之秋也。然圣贤之朝,岂资下士之补益乎?盖古之圣贤,以刍荛之谈,而成大美者多矣。岂俟某引而质之?况儒家之学,非王道不谈,某敢企仰万一,因拟议以言之,皆今易行之事。其未行者,某所不言也。

恭维相府居百辟之首,享万钟之厚,风兴夜寐。未始不欲安社稷、跻富寿,答先王之知,致今上之美。况圣贤存诚,以万灵为心,以万物为体,思与天下同其乐。然非思之难,致之难矣。某窃览前书,见周汉之兴,圣贤共理,使天下为福为寿数百年,则当时致君者功可知矣。周汉之衰,奸雄竟起,使天下为血为肉数百年,则当时致君者罪可知矣。李唐之兴也,如周汉焉;其衰也,亦周汉焉。自我宋之有天下也,经之营之,长之育之,以至于太平。累圣之功,岂不大哉!然否极者泰,泰及者否,天下之理,如循环焉,惟圣人设卦观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非知变者,其能久乎!此圣人作《易》之大旨,以授予理天下者也,岂徒然哉?今朝廷久无忧矣,天下久太平矣,兵久弗用矣,士曾未教矣,中外方奢侈矣,百性久困穷矣。朝廷无忧,则苦言难入;天下久平,则倚伏可畏;兵久弗用,则武备不坚;士曾未教,则贤材不充;中外奢侈,则国用无度;百姓困穷,则天下无恩。苦言难入,则国听不聪;倚伏可畏,则奸雄或伺其时矣;武备不坚,则戎狄或乘其隙矣;贤材不充,则明器或假于人矣;国用无度,则民力已竭;天下无恩,则邦本不固矣。倘相府思变其道,与国家磐固基本,一旦王道复行,使天下为富为寿数百年,由今相府致君之功也;倘不思变通其道,而但维持岁月,一旦乱阶复作,使天下为血为肉数百年,亦今相府负天下之过也。昔曹参守箫何之规,以天下久乱,与人患 ,而不敢有为者,权也;今天下久平,修理政教,制礼作乐,以防微杜浙者,道也。张华事西晋之危,而正人无徒,故维持纲纪,以延岁月,而终不免祸,以大乱天下。今圣人在上,老成左右,岂取维持之功,而忘磐固之道哉?

某窃谓相府报国致君之功。正在乎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也。固邦本者,在乎举县令、择郡守,以救生民之弊也;厚民力者,在乎复游散、去冗僭以阜时财也;重名器者,在乎慎选举、敦教育,使代不乏才也;备戎狄者,在乎育将材、实边郡,使夷不乱华也;杜奸雄者,在乎朝廷无过,生灵无怨,以绝乱之阶也;明国听者,在乎保直臣、斥佞人,以致君于有道也。

夫举县令,择郡长以救生民之弊,何哉?某观今之县令,循例而授,多非清识之士,衰老者为子孙之计,则志在苞苴,动皆循已;少壮者耻州县之职,则政多苟且,举必近名。故一邑之间,薄书不精,吏胥不畏,徭役不均,刑罚不中,民利不作,民害不去,鳏寡不恤,游惰不禁,播艺不增,孝悌不劝。以一邑观之,则四方县政如此者,十有七八焉。而望王道之兴,不亦难乎?某恐来代之书论得失者,谓相府有不救其弊之过矣,如之,何使斯人之徒,为民父母,以困穷其天下?

又朝廷久有择县令郡长之议,而不遂行者,盖思退人以礼,不欲动多士之心,故务因循而重改作也,岂长世之策哉?倘更张之际,不失推恩,又何损于仁乎?今约天下令录,自差京朝官外,不过千数百员,自来郊天之恩,鲜及州县。若天下令录,自大礼以前满十考者,可成资日替与职官,七考以上,可满日循其资俸,除录事参军,则县令中昏迈庸常之流,可去数百人矣。盖职官禄事参军,不甚亲民,为害亦细。此谓退人以礼,士岂有怨心哉?其间课最可尚,论荐颇多,俟到铨衡,别议畴赏。前既善退,后当精选,其判司簿尉,不由举荐。初入令录之人,并可注录事参军。如无员缺,可授大县簿尉,仍赐令录之俸。其曾任令录,有过该恩,舍入本资者,可依初入之例。颁此数条,入令者鲜。然后委清望官,于幕职判司簿尉中历三考以上,具理绩举充。其川、广、福建县令,可委转运使等,就近于判司簿尉中举移,庶从人便。若此后诸处县令,特有课最可旌尚者,宜就迁一官,更留三载,庶其宣政者可以成俗,其侥幸者自从朝典。如此行之,三五年中,天下县政,可澄清矣。愿相府为天下生灵而行之,为国家磐固基本而思之。不以听刍荛为之嫌而罢之,则天下幸甚!幸甚!

某又观今之郡长,鲜克尽心。有尚迎送之劳,有贪燕射之逸,或急急于富贵之援,或孜孜于子孙之计,志不在政,功焉及民!以狱讼稍简为政成,以教令不行为坐镇,以移风易俗为虚语,以简贤附势为知己,清素之人,非缘嘱而不荐,贪黩之辈,非寒素而不纠。纵胥徒之奸克,宠风俗之奢僭。况国有职制,禁民越礼,颁行已久,莫能举按。使国家仁不足以及物,义不足以禁非。官实素餐,民则菜色,有恤鳏寡,则指为近名;有抑权豪,则目为掇祸。苟且之弊,积习成风,俾斯人之徒,共理天下,王道何从而兴乎?某恐来代之书论得失者,亦谓圣朝有不救之过矣。然朝廷黜陡郡长为难者,官有定制,不欲动摇,惧其招怨而速侥幸尔。故知县两任,例升通判,通判两任,例升知州,奈何在下之时,饰身修名,邀其清举;居上之后,志满才乏,愆于素持,止能偷安,未至复悚,故贤愚同等,清浊一致,此乃朝廷避怨于上,移虐于下,俟其自败,民何以堪?故郑庄公伺共叔自弊,而春秋罪焉,以其长恶也。《易》曰:“覆霜坚冰至。”由辩之不早辩也,此圣人昭昭之训,岂用于先王而废于今日哉?近年诸处郡长,以赃致罪者数人,皆贯盈之夫,久为民怨,如此之类,至终不败者,岂止数人而已乎?虽转运使提点刑狱,职在访察,其如位望亚相,怨仇可敌,非致败露,鲜有发现。宜乎论道之间,激扬天下。

古者天子五载一巡,皇上凝命,于今六载矣,以军国重大,未可行远古之道。今郊礼之余,宜宣大庆,可于两制以上,密选贤明巡行诸道,以兴利除害,黜陡幽明,舒惨四方,岂同常务。可命御史严谕百僚,与出使之官,绝书刺往还之礼,仍翌日首涂,以禁请托。苟利天下,大体何伤。所出之官,宜以宣庆之名,安远听也。其诸道知州、通判,耄者、懦者、贪者、虐者,轻而无法者,堕而无赦者,皆可奏降,以激尸素。又四方利病得以上闻,未举 守之礼,而遣观风之使,非不典也,然后委清望官,于朝臣通判中举诸郡长;于朝臣知县中,举诸通判,今后通判之官,非著显效,及有殊荐,虽或久次,止可加恩,郡国之符,不当轻授。其知县之人,入通判者,宜 此例。如此行之,天下郡政,其滥鲜矣。今一司一务,犹或举官,一郡之间,生灵数万,反可轻授予人乎?愿相府为天下生灵而行之,为国家磐固基本而行之,不以听刍荛为嫌而罢之,天下幸甚!幸甚!

某前所谓官有定制,不欲动摇,惧其招怨谤而速侥幸者,两宫圣人临轩命使,激扬善恶,澄清天下,何怨谤之有乎?自兹以降,非举不授,举官之责,厥典非轻,何侥幸之有乎?如所举之人,果成异政,则宜旌尚举主,以劝来者。圣朝未行此典。盖亦缺矣。

县令郡长既得其材,然后复游散,去冗僭,以阜时之财者,何哉?某观天下谷布,厥价翔起,议者谓生灵即庶,使之然矣。某谓生者即庶,则作者复众,岂即庶之为累哉?盖古者四民,秦汉以下,兵及缁黄,共六民矣,今又六民之中,浮其业者不可胜纪,此天下之大蠹?也。士有不稽古而禄,农有不竭力而饥,工多奇器以败度,商多奇货以乱禁,兵多冗而不急,缁黄荡而不制,此六民之浮不可胜纪,而皆衣食于农者也。如之,何物不贵乎?如之,何农不困乎?某谓谷帛之贵,由其播艺不增,而资取者众矣;金银之贵,由其制度不严,而器用者众也。或谓资四夷之取而使之然,则山川之所出,与恩信之所给,自可较之,非某所敢知也。今更张之制,繁细非一,某敢略而陈之:

夫释道之书,以真常为性,以清净为宗,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智者尚难于言,而况于民乎?君子弗论者,非今理天下之道也。其徒繁秽,不可不约。今后天下童行,可于本贯陈牒,必诘其乡党,苟有罪戾,或父母在鲜人供养者,勿从其请,如已受度,而父母在别无子孙,勿许方游,则民之父母鲜转沟于壑矣。斯亦养茕独助孝悌之风也。其京师道观,多招四方之人,宜给本贯凭由,乃许收录,斯亦辨奸细、复游散之要也。天下寺观,每建殿塔,蠹民之费,动逾数万,止可完旧,勿许创新,斯亦与民阜财之端也。

又古者兵在于民,且耕且战。秦汉之下,官库为常,贵武勇之精,备征伐之急也。今诸军老弱之兵,讵堪征伐,旋降等级,尚费资储,然国家至仁,志在存活,若诏诸军年五十以上,有资产愿还乡里走者,一可听之,稍省军储,复从人欲。无所归者,自依旧典,此去冗之一也。又诸道巡检所统之卒,皆本城役徒,殊非武士,使之禁暴,十不当一,而诸州常患兵少,日旋招致,谷帛之计,其耗万亿。以某观之,自京四向,千里之间,或多寇盗,盖刨置巡检,路分颇多,而卒伍至赢,捕掩无效,非要害者,悉宜罢之。所存之处,资以禁军,训綀即精,冠盗如取。况千里之内抽发非难,又使少历星霜,不至骄惰。彼无用之卒,可减万数。庶使诸郡,节于招致,此去冗之次也。又京畿三辅,五百里内,民田多隙,农功未广,既已开沟洫,复须举择令长,使询父老,研求利病,数年之间,力致富庶。不破什一之税,继以百万之籴,则江淮馈运,庶几减半,挽舟之卒,从而省焉,此去冗之大也。

至于工之奇器,败先王之度,商之奇货,乱国家之禁。中外因之侈僭,上下得以骄华,宜乎大变浇漓,申严制度,使珠玉寡用,谷帛为宝,此又去僭丰财之本也。今盛明之代,何事而不可行乎?囊者国家禁泥金之饰,久未能绝,一旦使命妇不服,工人不作,于今天下无敢衣者。使其余奢僭,皆如泥金之法,亦何患不禁乎?

又播艺之家,古皆督贵,今国家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每于春首,则移文于郡,郡移文于县,县移文于乡。乡矫报于县,县矫报于郡,郡矫报于使,利害不察,上下相蒙,岂朝廷之意乎?

若县令郡长,一变其人,乃可诏书丁宁,复游散之流,禁工商之侈,去士卒之冗,劝稼穑之勤,以《周礼》司徒之法,约而行之,使播者艺者,以时以度,勤者惰者,有劝有戒,然后致天下富之寿之,彼不我富不我寿者,岂难革之哉?此则厚民力,固邦本之道也。观夫《国风》之《七月》,小雅之《甫田》,皆以农夫之庆,为王化之基,岂圣人不思而述之乎?故周、汉、李唐,虽有祸乱,而能中兴者,人未厌德,作乱者不能革天下之心,是邦本之固也。六朝五代之乱,鲜克中兴者,人厌其德,吊民者有以革天下之心,是邦本之不固也。然则厚民力,固邦本,非举县令,择郡长,则莫之行焉。

或谓举择令长,久则乏人,亦何道以嗣之。某谓用而不择,贤熟进焉;择而不教,贤孰继焉。宜乎慎选举之方,则政无虚授焉;孰教育之道,则代不乏人。今士林之间,患不稽古,委先王之典,宗叔世之文,词多纤秽,士维偷浅,言不及道,心无存诚。及于入官,鲜于致化,有出类者,岂易得哉?中人之流,浮沉必矣,至于明经之士,全暗指归,讲议未尝闻,威仪未尝学,官于民上,贻笑不暇,责其能政,百有一焉。《诗》谓长养人材,亦何道也?古者庠序列于郡国,王风云迈,师道不振,斯文销散,由圣朝之弗救乎!当太平之朝,不能教育,俟何时而教育哉?乃于选用际,患其才难,亦由不务耕而求获矣。

今春诏下礼闱,凡修词之人,许存策论,明经之士。特与旌别,天下之望,翕然称是。其间所存策论,不闻其谁,激劝未明,人将安信?倘使呈试之日,先策论以观其大要,次诗赋以观其全才。以大要定其留,以全才升其等级。有讲贯者,别加考试,人必强学,副其精举。复当深思治本,渐隆古道。先于都督之郡复其学校之制,约《周官》之法,兴阙里之俗。辟文学掾,以专其事。敦之以诗书礼乐,辩之以文行忠信,必为良器,蔚为邦材,况州县之用乎?夫庠序之兴,由三代之盛王也,岂小道哉?孟子谓“得天下之英材而教育之,一乐也”。岂偶言哉?行可数年,士风丕变,斯择材之本,致理之基也,又李唐之盛,常设制科,所得大才,将相非一。使天下奇士,学经纶之盛业,为邦国之器,亦策之上也。先朝偶属多务。暂停此科。今可每因贡举之时,申其坠典,必有国士,继于唐人,岂非国家之盛选欤?勿谓未必得人,遂废其道,此皆慎选举、敦教育之道,亦何患乏人哉!

倘国家行此数事,若今刑政之用心,则无不成焉。前代离乱,鲸吞虎噬,无卜世卜年之意,故斯道久缺,反为不急之务。既在承平之朝,当为长久之道,岂如西晋之祸,而有何公之叹者乎?愿朝廷念祖宗之艰难,相府建风化之基本,一之日图之,二之日行之,不以听刍荛为嫌而罢之,则天下幸甚!幸甚!

至于岩穴草泽之士,或以节义敦笃,或以文学高古,宜崇聘召之礼,以厚浇竞之风。国家近年,羔雁弗降,或有考盘之举,不逾助教之名,孝廉之士,适以为辱,何敦劝之有乎?

又流外之官,澄清未至,沿之则百姓受弊,革之则诸司乏人。将使群谤不兴,众心知劝,不若敦仍旧之制,加奖善之方,自簿尉两有举奏者,许入录事参军,录事、参军有举奏者,许入职事官,或换三班使臣。既有进身之阶,岂无畏法之志。设使流内之人,无迁进之望,而能尽公者必亦鲜亦。今后百辟新入之人,或采其艺能,或出于仕族,行藏必审,考试必精。避役之人,无图之类,严革其弊,高为之防,既激其流,复澄其源,亦何患流外之冗乎?

某又谓育将材,实边郡,使夷不乱华者,何哉?盖闻古之善御戎者,将不乏人,则师战而不衄;边不乏廪,则城围而不下。狄疑且畏,罔敢深入,此刘汉所以长也。不善御戎者,将在贵臣,边须远馈,故战之则衄,围之则下,狄无疑畏,乘虚深入,此石晋之所以亡也。今兵久不用,未必为福。在开元之盛,有函谷之败可龟鉴矣。何哉?昔之战者,耄然已老,今之壮者,嚣而未战,闻名之将,往往衰落,岂无晚辈,未闻边功,此必庙堂之所思也。仍闻沿边诸将,不谋方略,不练士卒,结援弭谤,固禄求宠,一旦急用,万无成功。加以边民未丰,边廪未实。下武之际,兵寡食足,如屯大军,必烦远馈,则中原益困,四夷益骄,深入之虞,未可量也,于时庙堂之上。虽有皋陶之谋,伯益之赞,不亦难乎!

夫天下祸福,如人家道,成于覆篑败于疾雷,圣朝岂恃其太平,而轻其后计,王衍之鉴岂曰不明?清谈之间,坐受其弊。盖备之弗预,知之弗为,许下之兵,日血十万,岂不痛心哉?今西北和好,诚为令图,安必虑危,备则无患。昔成周之盛,王道如砥,及观周礼,则有大司马阵战之法,粲然具存,乃知礼乐之朝,未尝废武。

今孙吴之书,禁而废学,苟有英杰,受亦何疑。且秦之焚书也,将亦愚其生人,长保天下;及其败也,陈胜吴广,岂读书之人哉?况前代名将,皆洞达天人,嗣续忠孝,将门出将,史有言焉。今将家子弟,蔑闻韬钤,无所用心,骄奢而已,文有武备,此能备乎!今于忠孝之门,可搜兵略,历试边任,使其识山川之向背,历星霜之艰难,一朝用之不甚颠沛,十得三四,不云盛乎?至于四海九州,必有壮志,宜设武举,以收其遗。唐郭子仪,武举所得者也,斯可遗乎?又臣僚之中,素有才识,可赐孙吴之书,使知文武之方,异日安边,多可措任,此皆育将才之道也。又沿边知、通,精加选择,特授诏命,专谋农桑,三五年间,丰其军廪,此实边郡之道也。将材既良,边郡既实,师战不衂衅,城围不下,狄疑且畏,敢深入乎?朝廷可高枕矣。

前代御戎,其策非一,唐陆贽议沿边备守之术,请置本土之兵,勤营田之利,与今事宜相近,可约而行也。本土之兵者,若今之北边有云翼、招收之军,更可增致,作为奇兵。至于营田之利,宜常兴作而加焉,愿相府为国安危思之,五代之乱非远也。为河朔生灵思之,景德之前未久也。今相府劳一夕之思,绝百代之耻,无使中原见新羁之马,赤子入无知之俗,则天下幸甚!幸甚!圣人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又曰:“民利于今受其赐。”管仲霸臣也,而能攘戎狄、保华夏,功高当时,赐及来代。况朝廷之盛德乎?

某又谓朝廷无过,生灵无怨,以绝乱之阶者,何也?盖天下奸雄;无代无之,或穷为夜舞,或起为大盗,伺朝廷之过,执以为辞,幸生灵之怨,吊而称义,不然,以何名而动哉?今明盛之朝,岂有大过,亦宜辨于毫末,杜其坚冰。或戚近挠权,或土木耗国,或禄赏不均,或纲纪未修,或任使未平,斯亦过之渐也。

某敢小举其失以言之:国家戚近之人,不可不约,除拜之际,宜量其才,非曰惜恩,俱乎致寇,若力小任重,则挠权乱法,增朝廷之过,启奸雄之志。《易》曰:“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所谓盗者,其奸雄之谓乎?今道路传闻,或缁黄之流,或术艺之辈,结托亲近,邀求进贡,或受恩赐,或与官爵,此挠权之渐矣,可不畏乎?夫赏罚者天下衡鉴也,衡鉴一私,则天下之轻重妍丑,从而乱焉。此先王之所慎也。

又土木之兴,久为大蠹。或谓土木之兴,出自内帑,无伤财害民之弊,故为之而弗戒也。某谓内帑之物,出自生灵,太祖皇帝以来,深思远虑,聚之积之,为军国急难之备,非诌神佞佛之资也。国家祈天永命之道,岂在兹乎?如“洞真”、“寿宁”之宫,以延燎之灾,一夕逮尽,岂非天意警在帝心,示土木之崇,非神灵之所据也,安可取民人膏血之利,辍军国急难之备,奉有为之惑,冀无状之福,岂不误哉?一旦有仓卒之忧,须给赏之资,暴加率 ,其可及乎?此耗国之大也,可不戒哉!倘谓内藏丰盈,用不可竭,则日者黄河之役,使数十州之人,极力负资,奔走道路,岂惜府库之余而不用之耶?故土木之妖,宜其悉罢,岂相府之不言乎?两宫之不听乎?

又文武百官之禄,取兵荒五代之制,或职轻禄重,或职重禄轻,重轻之间,奔竞者至,大亨之世,犹患不均,岂圣朝之意乎?所宜损之益之,以建其极。

又今三司之官,差除颇异,禄赐弗轻,何知弊而不言,多养望以自进。天下金谷,决予以群胥,掊克无厌,取怨四海,使先帝宽财之命,弗逮于民,和气屡伤,丰年寡遇,曾不谓之过乎?盖由三司之官,不制考限,不责课最,朝受此职,夕求他官,直云假涂,相与匿祸。天下受弊,职此之由,岂圣朝之意乎?宜其别制考课,重议赏罚,激朝端之俊杰,救天下之疲瘵,其庶几乎?

又古之勋臣,赏延于世。今则每举大庆,必行此典,自两省以上,奏荐子弟,必为京官,比于庶僚,亦既忧矣。而特每岁圣节,各序子孙,谓之赏延,黩乱已甚,先王名器,私假于人,曾不谓之过乎?非君危臣僭之朝,何其姑息若是耶?遂使萌序之人,塞于仕路。曾未稽古,使之司民,国家患之,屡有厘革,然但革其下而不革其上,节于彼而不节于此,天下岂以为然哉?我相府岂惜一孺之恩,不为百辟之表乎?

又远恶之官,多在寒族,权贵之子,鲜离上国周旋百司之务,懵昧四方之事,况百司者,朝廷之纲纪,风教之户牖。咸在童孺,曾无激扬,使寺省之规,剥床至足,公卿之嗣,怀安败名。未赏试难,何以致远?非独招缙绅之议,实亦玷钧衡之公。

此则禄赏未均,任使未平,纲纪未修之类也。斯弊已久,何可极乎?惟我相府能革其弊,能变其极,而天下化成,不为难矣。

晋赵王伦、石勒之徒,心窥天子,口责丞相,岂非奸雄之人,伺朝廷之过乎?又今久安之民,不经涂炭,劳则易怨,扰则宜惊。猛将谋臣,威信未著。况边民尚困,边廪尚乏,苟有骚动,馈运所艰,武备未坚,狄志可聘,既挠之以征战,或以加之以饥馑,生灵穷匮,奸雄奋迅,鼓舞群小。血视千里,此五代之鉴昭昭焉,非止方册之有云,抑耳目之可接也。我太祖皇帝、太宗皇帝,亦尝有事四方,劳于馈运,而生灵不敢怨,奸雄不敢动者,何哉?一则五代余民久在涂炭,乍睹明盛,如子得母,纵有劳役,未甚曩昔,此生灵不敢怨也。又当乘天开之运,震神武之威,征伐四方,动如山压。况躬擐甲胄,备尝艰难,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此奸雄所以不敢动也。所谓彼一时此一时尔。今朝廷岂谓当时之易,而不虑今时之难乎?

又谓保直臣,斥佞人,以致君于有道者,何哉?有若人未之病,则苦口之药鲜进焉;国未之危,则逆耳之言鲜用焉。故佞臣易进,直臣易退,其致君于有道也难哉!及其既病也,药必错杂而进,故鲜效焉;及其既危也,言必错杂而用,故鲜功焉。盖佞人在矣,直臣远矣,其悔之也难哉。今朝廷久安,苦言而不用者,势使之然矣。

天深戒而不变者,祸可畏矣。伏闻京师去岁大水。今岁大疫,四方闻之,莫不大忧,此天之有以戒也,岂徒然乎?而京师之灾,甚于四方,何哉?盖京师者政教所出,君相之所居也,祸未盈而天未绝。故鉴戒形焉,不独恐惧其心,必使修省其政,国家之德尚可隆,天下道尚可行也。倘弗惧于心,弗修于政,渐盈于祸,渐绝于天,则国家四海,将如何哉?或谓国家之灾,由历数而定,非政教之出。若如所论,则夏禹九畴之书,果妖言耶?岂欲弃而焚之乎?苟天下有善,则归诸已;天下有祸,则归诸天。岂圣朝之用心?愿黜术士之言,奉先王之训,必不谬矣,必无过矣。于保直臣,斥佞人,则两宫二圣之心,如日星焉,孰可蔽其明乎?纵有行伪而坚,言伪而辩,试于行事,人焉廋哉!

某往日不极言,而今极言者,学陋之人,思虑未精,又亲安之时,上惧失禄,不幸亲今亡矣,朝廷或怒之,自顶至踵惟忠也,又何忧乎?倘相府思变其道,与国家作长久之计,固其基本,一旦王道复行,使天下为富为寿数百年,则福在国家,功在相府,得与天下生灵,长见太平,幸甚!幸甚!

窃以五代以来,诸侯暴酷,视民如芥,生杀由之。皇朝龙兴,典章一宽。真宗皇帝至仁如天,尽心于此,内则举执法之吏,外则创按刑之司,徒、流之间,无敢差者。若今于教化之道,复如刑名之用心,亦何患不至乎?今缙绅之间,多议按刑之司,无益于外,亦思之未深耳,如得其人,纠察四方,绝斯民之冤,协先帝之志,岂无益乎?得人而已。不可谓川之既平,可坏其防也。今王刑既清,王道可行,此天下士人,为相府惜其时也。或曰天下之事,犹指诸掌,岂相府弗克行乎?亦在两宫之意尔。谓人主在上,或喜怒生杀,或好恶邪正,则谏诤之际,为臣不易也。若乃修四方之政教,正百司之纲纪,澄清风俗,相府之职也。岂必两宫之意乎?

倘相府疑某之言,谓欲矫圣贤之知,为身名之计,岂不能终丧之后,为歌为颂,润色盛德,以顺美于时,亦何必居丧上书,逾越典礼,进逆耳之说,求终身之弃,而自置于贫贱之地乎?盖所谓不敢以一心之戚,而忘天下之忧,是不为身名之计明矣。观前代国家,当其安也,士人上言,论兴亡之道,非圣主贤相,则百不一采。及其往也,则后之史臣,收于简策,为来代之鉴。今日之言,愿相府采其一二,为国家天下之益,不愿后之史臣,收于简策为来代之鉴。

狂斐之人,诛赦惟命,以庙堂深严,恐不得上,乃敢于相门下,名致此书,庶有一达于聪明,干犯台严下情无任惶恐激切之至。不次,某罪惶恐再拜。

曾国藩哲理名言

曾国藩哲理名言

1、人人料必胜者,中即伏败机,人人料必挫者,中即伏生机。

2、处事宜决断。

3、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4、好谈己长只是浅。

5、一切皆暗暗安排,胸有成足。

6、荐贤不可示德,除奸不可示威。

7、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8、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9、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10、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11、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12、事到手且莫急,便要缓缓想。想得时切莫缓,便要急急行。处天下事,只消得安详二字,兵贵神速,也须从此二字做出。然安祥非迟缓之谓也,从容详审,养奋发于定之中耳。

13、思与学不可偏废。

14、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15、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16、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17、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18、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19、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20、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21、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22、人见其近,吾见其远,曰高明;人见其粗,吾见其细,曰精明。

23、银钱则量力资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24、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25、生早已置之度外。

26、作善岂非好事,然一有好名之心,即招谤招祸也。

27、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28、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节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29、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心。

30、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31、知足则乐,务贪必忧。

32、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怀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33、既爱其才,宜略其小节。

34、观人之法,以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为主。

35、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36、眉宇间大有清气,志趣亦不庸鄙,将来或终有成就。

37、择众论之善者而从之。

39、事前加慎,事后不悔。

40、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哲理名言名句大全古代哲理名言宽容的哲理名言 曾国藩名言

曾国藩名言

1、绮语背道,杂学乱性。曾国藩

2、甘让君子其志卑,不让小人其量浅。曾国藩

3、沽虚誉于小人,不若听之于天。遗货财于子孙,不若周人之急。曾国藩

4、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曾国藩

5、越自尊大,越见器小。曾国藩

6、事以急败,思因缓得。曾国藩

7、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曾国藩

8、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曾国藩

9、知足则乐,务贪必忧。曾国藩

10、信算命,信风水,皆妄念所致。读书明理人以义命自安,便不信也。曾国藩

11、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曾国藩

12、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曾国藩

13、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曾国藩

14、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曾国藩

15、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曾国藩

16、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曾国藩

17、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曾国藩

18、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曾国藩

19、智大心劳者狂,力小任重者踣。曾国藩

20、一念忽略,便有错言错事。曾国藩

21、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曾国藩

22、善人种德,降祥于天。恶人种祸,贻殃于后。曾国藩

23、只是一个见小,便使百事不成,亦致百行尽堕。曾国藩

24、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曾国藩

25、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曾国藩

26、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曾国藩

27、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曾国藩

28、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曾国藩

29、巧辩者与道多悖,拙讷者涉者必疏,宁疏于世,勿悖于道。曾国藩

30、姑息必成大忍(过),面誉必至背非。曾国藩

曾国藩名言名句曾国藩名言警句马克吐温名言老舍名言 曾国藩名言_曾国藩的名言大全_句句经典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1 事事顺吾意而言者,此小人也,急宜远之。

2 绮语背道,杂学乱性。

3 集众人之私成天下之公。

4 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

5 养得胸中一种恬静。

6 名节之于人,不金帛而富,不轩冕而贵。士无名节,犹女不贞,虽有他美,亦不足赎。故前辈谓爵禄易得,名节难保。

7 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

8 甜酸苦竦宜尝遍,是非好恶总由人。出入生宁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

9 事涉刻薄者,即所持甚正,亦不可自我开端。

10 有志、有识(既博且专)、有恒,治学之三要素。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11 小人如虎狼蛇蝎,殆又甚焉。虎狼之威,蛇蝎之状,皆知其足以害己,深避而预防之。小人则心如虎狼,其貌驺虞,念如蛇蝎,其言鸾和,人不知其将害己而狎之,鲜弗及矣。

12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13 富贵家宜劝他宽,聪明人宜劝他厚。

14 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15 功名官爵,货财声色,皆谓之欲,俱可以杀身。

16 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17 当至忙促时,要越加检点。当至急迫时,要越加饬守。当至快竟时,要越加谨慎。

18 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19 刚柔并济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20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21 君子所性,虽破万卷不加焉,虽一字不识无损焉。

22 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23 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

24 两君子无争,相让故也。一君子一小人无争,有容故也。争者两小人也,有识者奈何自处于小人。

25 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26 好胜人者,必无胜人处,能胜人,自不居胜。

27 处有事当无事,处大事当如小事。

28 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为子孙做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做善方便者,其后受惠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29 诚则金石所穿。

30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31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32 常沉静,则含蓄义理而应事有力。

33 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34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35 轩冕而敬,伪也。匿就而爱,私也。

36 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37 不可轻率评讥古人。

38 不随众从之喜惧为喜惧。

39 苟能读书者,则无地不可。

40 无好小利。

41 人只是怕当局,当局者之十,不足以旁观者之五。智臣以得失而昏也,胆气以得失而奋也。只没了得失心,则声气舒展,此心与旁观者一般,何事不济?

42 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心。

43 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44 未有根本不正,而枝叶发生,能自畅茂者也。

45 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46 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47 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48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49 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50 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51 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52 凡处事但自家踏得田地稳,一任间言语。

53 凡天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谋之贵,众断之贵独。

54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55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56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57 有理义以养其心,则虽老而神明不衰。苟为不然,则昏于豢养,败于戕贼,未老而志衰矣。励志之士,可不戒诸。

58 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59 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60 谦则不招人忌,恭则不招人侮。

61 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62 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63 神正其人正,神邪其人奸。

64 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

65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66 人伦明,则礼乐兴。

67 勤以养生,勤以致富人败,离不得个逸字。天下百病,生于懒也。人不勤则万事俱废。千古之圣贤豪杰,即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个勤字。

68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69 君子称人之善而非誉也,折人之过而非毁也,毁其劝善而改过也。小人不然,善则忌之,过则扬之。

70 务须咬牙厉志,蓄其气而长其志,切不可恭然自馁也。

71 慎能远祸,勤能济贫。诸葛长青:谨慎、勤奋、关爱他人,即是活菩萨。

72 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

73 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74 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75 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76 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矣。

77 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78 将古人心信今人,真是信不过。若以古人至诚之道感今人,今人未必在豚鱼下也。

79 人之精神不可无所寄。

80 夫为善易,积善难。士之于善也,微焉而不厌,久焉而不倦。幽隐无人知而不间,招世之疾逢时之患而不变。是故根诸心,诚诸言行,与时勉勉,不责其功夫,然后亲友信之,国人安之,而鬼神格之也。善积未至,其畴能与于斯乎?

81 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82 今人计较摆布人,费心心思,却何曾害得人?只是自坏了心术,自损了元气。

83 凡事皆贵专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

84 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85 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一也。

86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独利则败,众谋则泄。

87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欲求变之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88 特患业之不精耳。

89 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机;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90 克己之学反省自己

91 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

92 古之人修身以避名,今之人饰己以要誉。所以古人临大节而不夺,今人见小利而易守。

93 家有万金,不如进德修业可靠

94 凡权要人声势赫然时,我不可犯其锋,亦不可与之狎,敬而远之,全身全名之道也。

95 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96 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97 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

98 去山中贼易,去心中贼难。

99 提出良心,自作主宰,决不令为邪欲所胜,方是功夫。

100 清淡者,崇德之基也。忧勤者,建业之本也。古珲无富贵之圣贤,无宴逸之豪杰。诸葛长青:素食青菜,君子之为也,积累阴德之法也!

101 三寡: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102 曾国藩语录:1,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2,为人不可过于聪明。3,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4,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5,不可轻率评讥古人。6,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7,另起炉灶,重开世界。8,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9,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时。

103 不怕打不着,只怕打不胜。

104 步步前进,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105 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106 广积聚者,遗子孙以祸害;多声色者,残性命以斤斧。

107 好饰者,作非之渐。偏听者,启争之端。

108 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不恃一二人之骤发,而恃大众之维持。

109 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

110 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

111 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

112 得意而喜,失意而怒,便被顺逆差遣,何曾作得主。马牛为人穿着鼻孔,要行则行,要止则止,不知世上一切差遣得我者,皆是穿我鼻孔者也。自朝至暮,自少至老,其不为马牛者几何?哀哉!

113 诚无悔,恕无怨,和无仇,忍无辱。

114 勿好小利。

115 世间极占地位的,是读书一著。然读书占地位,在人品上,不在势位上。

116 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

117 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之时。

118 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

119 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120 框扶社稷,功高盖世!

121 凡事豫则立。

122 人以气为主。

123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

124 智慧愈苦而愈明。

125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126 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

127 能庇人便是大人,受人庇便是小人。

128 三知:知命,知礼,知言。

129 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130 有恻隐之心者,必有羞恶。

131 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清高太过则伤仁,和顺太过则伤义,是以贵中道也。

132 失意事来,治之以忍,方不为失意所苦。快心事来,处之以淡,方不为快心所惑。

133 君子出则忠,入则孝,用则知,舍则愚。

134 处毁誉要识有量,今之学者反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真恶在我,毁誉与我分毫无干。

135 家和则福自生。

136 侍亲以得欢为本。

137 小仁者,大仁之贼。

138 独享大名为折福之道。

139 忿怒二字,圣贤亦有之,特能少忍须臾,便不伤生。

140 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141 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142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

143 不位而尊者曰道,不贷而富者曰文。噫!吾将谓得时乎?尊而骄者不为矣,吾将谓失时乎?富而安者吾为矣。

144 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145 勿扬人过,反躬默省焉,有或类是,丞思悔而速改也。

146 才智英敏者,宜加浑厚学问。

147 人宜减者决减之,钱宜省者决省之。

148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149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

150 凡办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151 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152 恶莫大于毁人之善,德莫大于白人之冤。

153 知天地万物于一体,则能爱矣。

154 气为心害,养心当先制气。诸葛长青:制怒,制怒,怒火烧心,后果严重!

155 责己厚而责人薄耳。

156 处事速不如思,便不如当,用意不如平心。

157 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

158 待人以诚,待人以恕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人之不可无良友也!,凡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吾辈总以诚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废,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心虚则不动客气,不挟私见,终可以为人共谅。

159 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

160 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心安为福,心劳为祸。

161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162 既有定识,又有定力。

163 生早已置之度外。

164 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

165 短不可护,护则终短。长不可矝,矝则不长。尤人不如尤己,如圆不如好方。用晦则天下莫与汝争智,谦则天下莫与汝争强。多言者老氏所戒,欲纳者仲尼所臧。妄动有悔,何如静而勿动?太刚则折,何如柔而勿刚。吾见进而不己者败,未见退而自足者亡。为善则游君子之域,为恶则入小人之乡。

166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167 才觉私意起,便克去,此是大勇。

168 放开手,使开胆,不复瞻前顾后。

169 越自尊大,越见器小。

170 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171 一日无进境,则日日渐退矣!

172 圣贤成大事者,皆从战战兢兢之心来。

173 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

174 忧时勿纵酒,怒时勿作札。

175 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176 择众论之善者而从之。

177 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178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179 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180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181 称人之善,我有一善,又何妒焉?称人一恶,我有一恶,又何毁焉?

182 另起炉灶,重开世界。

183 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

184 守笃实,戒机巧,守强毅,戒刚愎。

185 千古圣贤豪杰,既奸雄欲有立志者,不外乎一个勤字。

186 要与世间撑持事业,须先立定脚跟始得。

187 讲求清廉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人皆敬重。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苟取,但求吾身不苟取。以此风示僚属,即以此仰达圣主。

188 居心平,然后可历世路之险。盘根错节,可以验我之才;波流风靡,可以验我之操;艰难险阻,可以验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验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验我之操。

189 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曾国藩经典名言

曾国藩经典名言

1、倚富者贫,倚贵者贱,倚强者弱,倚巧者拙。倚仁义不贫不贱不弱不拙。

2、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以廉沽名者贪,以洁沽名者污。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有一于此,乡原之徒,又何足取哉?

3、以德遗后者昌,以祸遗后者亡。谦柔卑退者,德之余,奸诈者,祸之始。

4、衣冠之族,以清白遗世为本,务要恬穆省事,凡贪戾刻薄之夫,皆不宜与之相接。

5、小人专望人恩,恩过不感。君子不轻受人恩,受则难忘。

6、吾不知所谓善,但使人感者即善也。吾不知所谓恶,但使人恨者即恶也。

7、闻善言则拜,告有过则喜,有圣贤之气象。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8、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9、事莫待来时忍,欲莫待动时防。即来思隐,即动思防,如火炽水溢,障之甚难。

10、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事后论人,每将智人说得极愚。局外论人,每将难事说得极易。二者皆从不忠不恕生出。

11、世间事各有恰好处,慎一分者得一分,忽一分者失一分。全慎全得,全忽全失。小事多忽,忽小则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则失难。存心君子,自得之体验中耳。

12、食能止饥,饮能止渴,畏能止祸,足能止贪。

13、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14、人之制性,当如堤防之治水。常恐其漏坏之易。若不顾其泛滥,一倾而不可复也。

15、人生至愚是恶闻己过。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

16、人皆有爱生恶之心,人皆为舍生取之道。何也?见善不明耳。

17、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18、贫贱时眼中不着富贵,他日得志必不骄。富贵时意中不忘贫贱,一旦退休必不怨。

19、女相妒于室,士相妒于朝,古今通患也。若无贪荣擅宠之心,何嫉妒之有?

20、溺爱者受制于妻子,患失者屈己于富贵。大丈夫见善明,则重名节如泰山。用心刚,则轻生如鸿毛。

21、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律己则寡过,绳人则寡和。寡合则非涉世之道。故君子责己,小人责人。德有余而为不足者谦,财有余而为不足者鄙。

22、可以一出而振人之厄,一言而解人之纷,此亦不必过为退避也,但因以为利,则市道矣。

23、君子不可以不忍也,忍欲则不屈于物,忍剧则不扰于事,忍挠则不折于势,忍穷则不苟于进,故曰,必有忍乃有济。

24、久视则熟字不识,注视则静物若动,乃知蓄疑者乱真,过思者迷正应。

25、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物极则反,害将及矣。

26、静坐自我妄为,读书即是立德。

27、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为愚也。

28、俭以养廉,誉洽乡党;直而能忍,庆流子孙。

29、好誉者,常谤人;市恩者,常夺人。其倾危一也。

30、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

31、高才能文章,善居之,足以成名,不善居之,足以致祸。

32、定静安虑得,此五字时时有,事事有。离了此五字,便是孟浪做。

33、薄福者必刻薄,刻薄则福益薄矣。厚福者必宽厚,宽厚则福亦厚矣。

34、毕竟先知后行,至于纯熟,乃能合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而后已,不亦远乎?”的核心

单就一句话也没什么核心,我只是谈谈自己一些看法,:

这段话出于论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而后已,不亦远乎。"

朱熹《论语集注》“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 曾子讲了立志,要开阔光大;践行,要坚毅果敢。

当然不知道曾子说这话的时候是什么年纪:

从字面内容来看属于青年热血沸腾的对世界大声宣扬的一段话。是属于对自己人生放狠话的时期,这种情况谁都有过,就是立下什么志向,像某某那样,超过谁,做到什么等等。五年、十年后回头来看,大多成为泡影笑谈,成为文艺青年凄凄哀哀的忧伤,回顾当年,意气风发,对世界大放狂言,所谓远大志向,所谓一定做到是多么幼稚。这说明曾子也年青过。

当然,也不能简单的就认为是一个热血青年的愤青语录,如果曾子是在一个他比较成熟的阶段所立下的成熟目标或是当他回顾自己一生时对自己对学生发出的感叹和教诲,不论是在成熟年纪中这两种的哪一种,都是值得敬佩的,因为他通过不断的求索和证道,见识到了“仁”之真切,以至于他认为他将 devote himself (投身)去 做“仁”这件事,将”仁”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一生为之一以贯之,历经艰难困苦也不怀疑和动摇自己的信念,为之努力一生,最终认为自己做到了。这是很了不起的。

个人愚见,如果认为这是曾子对一生的回顾,也是对弟子的勉励,意境会来得好一些,回顾自己这么一生,要做事,要做成事,弘毅两字缺一不可,弘就是博,就是知,就是不疑、定见,就是见识世界之美后的选择。毅就是精,就是行,就是精进,就是斩却世间魔障的果决。弘毅二字就是对待知与行的态度。

“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此为弘方,“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此为毅法。

但是弘毅二字,在如今也需要辩证的来看,或者说也要有其边界。那么,我们从另一面来看:

《近思录》:“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终败事。”

对于青少年来讲,弘毅二字如何不落为少年轻狂的笑柄是为首要,弘毅认为知先行后,只有知道了宏大的目标方可坚定前行。可是在我看来,与其空悬,不如先行。一个人在年少时,怎么能确定出自己的志向或梦想不是出于误解或虚幻呢?曾子做到了宏,值得敬佩。但对于普通的你我而言,知宏(也就是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很难的,而毅则更难,朱熹谓之强忍。即使每每想到为之奋斗的目标就血脉喷张、斗志昂扬,可真正做起来,真正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又何其难也?一个“毅”字要经受多少彷徨和质疑,浸透了多少汗水与泪水、又染红了多少血色。曾子一个毅字何其壮阔? 可是,宏大的志向,常陷于不切实际的空谈罢了,反而是那些小小的,你甚至不好意思对人说的小感动,小坚持,甚至被人耻笑的动机一直支撑着你的行为,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就从这里开始吧,只要你不断前行,不断探索,或许在你前行的道路上找到了你为之弘毅一生的事呢。又何必在意开头是否弘大广阔呢?

古代名句经典

1、讲论诗词,笑谈街市,学难似风里扬丝,一世常如此。关汉卿

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3、马头咫尺天涯远,易去难相见。马致远

4、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

5、读书使人寡过,不独明理,此心日与道俱,邪念自不得而乘之。吕坤

6、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范仲淹

7、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罗贯中

8、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秦观

9、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秦观

10、兵有奇正,旋相为用,如环之无端。苏辙

11、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汤显祖

12、坐中更有挥毫客,一段风流画不成。范成大

13、言有大而无实,无实者,不祥之言也。王夫之

14、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避还休。范成大

15、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秦观

16、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多在阵前亡。冯梦龙

17、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程颐

18、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朱熹

19、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秦观

20、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不足悲,可悲是而无补。吕坤

21、欲报君恩,岂恤人言。张居正

22、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张居正

23、先众人而为,后众人而言。吕坤

24、宁鸣而,不默而生。范仲淹

25、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26、所见所期,不可不远且大,然行之亦须量力有渐。志大心劳,力小任重,恐须败事。程颐

27、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罗贯中

28、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

29、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关汉卿

30、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31、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汤显祖

32、读而不晓就思,思而不晓就读。朱熹

33、晋之失败,贿赂己耳,交游己耳。王夫之

34、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冯梦龙

35、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关汉卿

36、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

37、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

38、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朱敦儒

39、莺逢日暖歌声滑,人遇风情笑口开。汤显祖

40、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

41、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

42、白日去如箭,达者惜光阴。朱敦儒

43、方严是处人大病痛,圣贤处人,离一温厚不得。吕坤

44、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朱敦儒

45、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朱熹

46、戒太察,太察则无含弘之气象。于谦

47、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冯梦龙

48、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醉了由他。马致远

49、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马致远

50、欲傍蟾宫人近远,恰如春在柳梅边。汤显祖

51、唇齿相依关共运,戚欣与共胜天伦。于谦

52、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朱熹

53、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

54、事理通达心气平和,品节详明德性坚定。朱熹

55、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56、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苏辙

57、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范成大

58、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

59、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贪欲之为狂。吕坤

60、吾无过人者,但生平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司马光

61、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戚继光

62、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朱敦儒

63、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朱熹

64、金凤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

65、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

66、目不容一尘,齿不容一芥,非我固有也。如何灵台内许多荆榛,却自容得?吕坤

67、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

68、有能推至诚之心而加以不息之文,则天地可动,金石可移。苏辙

69、功名富贵笑谈中,回首一场春梦。汤显祖

70、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范仲淹

71、要人知重勤学,怕人知事莫做。冯梦龙

72、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短,取其所长。司马光

73、谦固美名,过谦者,宜防其诈。朱熹

74、鸟畏,故鸣哀;人穷反本,故言善。朱熹

75、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

76、花有重开的,人无再少年。关汉卿

77、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张居正

78、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司马光

79、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

80、世间万物有盛衰,人生安得常少年。于谦

81、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间耳!罗贯中

82、未有不立志之人,便能做得事业。戚继光

83、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朱熹

84、文情不厌新,交情不厌陈。能存先昔友,留示后来人。汤显祖

85、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朱熹

86、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

87、把意念深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起,何事不可做。吕坤

88、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

89、积学于已,以待用也。程颐

90、韵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秦观

91、仁者虽怨不忘亲,虽怒不弃礼。冯梦龙

92、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冯梦龙

93、不可以一时之失意,而自坠其志。冯梦龙

94、有过是一过,不肯认过,又是一过。一认过则两过都免,一不认过则两过不免。吕坤

作文素材指导:友情的古代名句

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战国)庄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晋)付玄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寿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宋)欧阳修

人生乐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

于患难风豪杰。 -(清)魏禧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 -(清)曹雪芹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宋)顾夏

钟子期,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鲍溶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经典古代名人名言_中国古代名言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2、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宋.林逋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5、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荀子

6、辟邪不得其情,则邪愈肆;攻疾不对其症,则病愈剧。明吕坤

7、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罗大经《鹤林玉露》

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9、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荀子

10、一政之举,一令之施,合乎其德智力者存,违于其德智力者废。清 严复

11、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孔子

12、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徵

1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15、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1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17、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汉桓宽

18、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19、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2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

2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22、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23、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2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2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26、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27、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莱根谭》

2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29、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宋胡宏

30、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宋张端义

3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

3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33、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宋.范仲淹

34、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35、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7、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观其志;二曰,穷之辞辨以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三国诸葛亮

38、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3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卜居》

40、离家自是寻常事,报国惭无尺寸功。明于谦

41、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列传》

42、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43、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

44、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 清徐洪钧

45、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陆游

46、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明冯梦龙

47、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子

48、学者不长进,只是好己胜。 宋陆九渊

49、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论语微子》

50、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清魏源

51、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八佾》

52、曲则全,枉则直。老子

5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54、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55、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史记》

56、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明吕坤

57、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58、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定理者,知人而已矣,安民而已矣,进贤远奸而已矣。无定法者,一兴一废一繁一简之间,因乎时而不可执也。 清王夫之

59、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乘、群臣怨、百姓乱。 《淮南子》

60、为政,通下情为急。明薛渲

61、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

62、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63、不信而任事,则事反;不仁而御众,则众殃。宋.李觏

64、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老子

65、读得书多胜大丘,不须耕种自然收。东家有酒东家醉,到处逢人到处留。日间不怕人来借,夜晚不怕贼来偷。水旱蝗虫无伤损,快活风流到白头。 宋苏轼《读书歌》

66、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三国诸葛亮

67、奔走揖拜之日多而公务填委,简书酬酢之文盛而民事罔闻。时光只有此时光,精神只有此精神,所专在此,则所疏在彼。 明吕坤

6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69、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汉司马迁

7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71、为人君者不多听,据法倚数以观得失。无法之言不听于耳,无法之劳不图于功,无劳之亲不任于官,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永在 。战国慎到

72、吾家世清廉,故常居素贫。至于产业之事,所未尝言,非直不经营而已。汉徐勉

7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7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7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7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7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78、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79、明主者务闻其过,不务闻其善。《战国策》

8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训俗遗规》

81、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8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8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84、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屈原涉江》

85、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为非其有。 汉韩婴

8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87、水浊无掉尾之鱼,土确无葳蕤之木,政烦无逸乐之民。北齐 . 刘昼

8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89、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汉王符

90、罚必施于有过,赏必加于有功。 北齐刘昼

9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92、苟利国家生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93、举大事,动众情,必协众心而后济。不能尽协者,须以诚意格之,恳言入之,如不格不入,须委曲以求济事。明吕坤

94、君子言忧不言乐,然而乐在其中也;小人知乐不知忧,故忧常及之。宋叶适

95、金甄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秋谨

96、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

9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9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99、进德修业,要个木石的念头,若稍涉矜夸,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恋,便堕危机。古楹联

100、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不从。 宋欧阳修

101、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母何以逆,愿尔辈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母。 古楹联

102、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宋 苏轼

10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10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10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06、以言伤人者,利于刀斧;以术害人者,毒于虎狼。宋林逋

107、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左传》

108、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

109、捐躯赴国难,视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10、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12、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明谢榛

113、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左传》

11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宋欧阳修

115、馋夫似贤。 汉陆贾

116、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曹 学

11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118、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明末黄宗羲

119、臣门若市,臣心是水。 《汉书》

120、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宋岳飞

12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卫灵公》

122、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2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李商隐

124、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125、愿得此躯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

126、巨壑虽深,兽知所避;烈火至猛,人无蹈。宋苏舜钦

127、整顿世界,全要鼓舞天下人心,鼓舞人心,先要振作自家神气。明吕坤

128、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荀子儒效》

12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130、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13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

13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133、明主好要,暗主好详。荀子

134、不安于小成,然后足以成大器;不诱于小利,然后可以成远功。明方孝儒

13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136、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37、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杂记》

138、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139、人之行贿,并非所愿。只是行之有利,不行有虑。因之,肃贿风,由上起。上之所为,以导下也;上所不好,以检下也。 唐陆贽

140、吴王事事堪误国,未必西施赛六宫。唐.陆龟蒙

141、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驱;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汉。王粲

14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43、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 (宋林逋)

14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45、倚势凌人,势败人凌我;穷巷追狗,巷穷狗咬人。见色而起*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重订增广》

146、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 《淮南子》

147、人而无仪,不何为。《诗经鄘风》

148、不临难,不见忠臣之心;不临财,不见义士之节。宋林逋

149、人生气质都有个好处,都有个不好处。学问之道无他,只是培养那自家好处,救正那自家不好处便了。明吕坤

150、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陆九渊

151、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152、业精于勤,荒于嬉。韩 愈《进学解》

153、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154、生于忧患,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155、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 孙武

156、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157、贪爱沉溺即若海,利欲炽然是火坑。 《重订增广》

158、身为野老已无责,路见流民终动心。宋陆游

159、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160、朝闻道,夕可矣。《论语里仁》

161、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左传》

162、以听官府之大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孔子

163、稂莠不锄,嘉禾不茂;冤愤不泄,戾气不消。明张居正

164、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65、与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与端方人处,如炭入薰炉,虽化为灰,其香不灭。 宋许榧

16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史记》

167、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得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三国诸葛亮

168、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夫》

16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170、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17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172、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晋葛洪

173、不为爱亲危其社稷,故曰社稷戚于亲。管仲

174、治道之要有三:曰立志、责任、求贤。宋杨时

17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7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易经系辞上》

177、事虽易,而以难处之,未有不治之变;患虽远,而以近处之,未有不及之谋。 明王廷相

178、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韩非子难一》

179、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明方以智

180、不以喜以加赏,不以怒以加罚。 晏婴

18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18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

183、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宋刘克庄

184、但令四海歌声平,我在甘州贫亦乐。明郭登

185、块土不能阻狂澜,匹夫不能正颓俗。宋林逋

18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18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读书古代名名言

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5.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6.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1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8.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9.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20.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21.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22.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23.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24.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2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26.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朱熹

27.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朱熹

2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朱熹

29.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3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3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3.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3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36.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3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9.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40.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41.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42.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4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44.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4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4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7.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48.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49.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50.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