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擒贼擒王的注解

2.擒贼擒王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擒贼擒王的注解

擒贼擒王-擒贼擒王1970年国语版

原文: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①。

注释:①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 卦。坤,八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

引本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争斗在田野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

翻译:摧毁敌人的主力,抓住它的首领,就可以瓦解它的整体力量。好比龙出大海到陆地上作战,面临绝境一样。

擒贼擒王的寓意是指:在两军对战中,如果把敌人的主帅擒获或者击毙,其余的兵马则不战自败。比喻在解决事情上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的细节便可以迎刃而解。

出处:《擒贼先擒王》选自《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擒贼擒王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擒贼擒王的近义词有打蛇打七寸、攻其要害;反义词有放虎归山、养虎为患、除恶务本等。

1、打蛇打七寸的意思是,在打击蛇的时候,要打它的要害部位,即七寸,才能使蛇无法反抗或攻击。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比喻在解决问题或打击敌人时,要找到关键所在,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或击败敌人。

2、攻其要害则是指在攻击敌人时,要攻击敌人的要害部位或关键所在,从而使敌人的战斗力或作战能力受到严重削弱。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比喻在解决问题时,要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3、放虎归山意思是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敌人放走,留下后患无穷。

4、养虎为患则是指养育老虎,将给自己带来祸害。

5、除恶务本则是指要彻底清除恶势力或坏势力,不留后患。

擒贼擒王历史典故:

擒贼擒王这个成语的历史典故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唐玄宗为了维护边境安全,派遣军队前去征讨反叛的南诏国。其中有一场战斗,唐军面对敌人的围攻,陷入了困境。此时,一位名叫张守圭的将军主动请缨,要求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部队,深入敌后捉拿敌军首领。唐军统帅批准了他的计划,并且给他增派了几个勇士作为助手。

张守圭率领着这支小部队,趁着夜色突袭了敌军后方,迅速地打败了敌军的守卫部队。最终,他们成功地擒获了敌军首领,并且押回了唐军大营。唐军士气大振,张军反败为胜。唐玄宗听闻胜利的消息后非常高兴,立即提拔张守圭为右骁卫将军。

这个故事成为了后世广为流传的典故,被人们比喻为在解决问题或打击敌人时,必须抓住关键所在,一击中的,才能更容易地获得胜利。在战争中,打击敌人的指挥中枢和精锐部队,摧毁敌军的斗志和指挥系统,是非常有效的战术手段。同样地,在解决问题时,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它,也是非常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