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交集弘一-悲喜交集弘一图片
1.安树的文摘语录
2.从李叔同事业巅峰时选择出家,看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何方?
3.能力匹配不上欲望的痛苦与尴尬是怎样的?
4.“人生如梦亦如幻,朝如晨露暮如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优秀散文集:向往儿时梦
6.关于送别的诗、词、句
安树的文摘语录
1.敲响南半球某个角落一个新生的钟,谁可知北半球某个角落是一场亡,一场落幕。你在上海流下的眼泪某个清晨是否会随着晨露一起蒸发,然后升华变成云,飘到某个陌生的地方,变成雨落下来,再经过消毒净化成为某个陌生人的饮用水,喝下去被身体吸收,又变成眼泪滴下来也不一定。所以你流的眼泪何尝不是别人流过的,又何尝不是某个人即将要流的。那么你不哭,世界就不哭。
2.我努力微笑,只为掩饰心底最荒凉的悲伤! 3.印上你们和我的指纹,印上我们的天真和稚嫩,印上我们的所有悲悲戚戚。快乐的忘乎所以,亦或是悲伤的不闻世事……
4.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离开,像晴天,一堆积起来的雪堆,消融、消融。最后在地上留下一个圆,风悠悠的吹过去。那么干净……
5.突然发现每个人的坚强都是那么的不堪一击。多少时候,微笑的面孔下,掩藏的是分明的忧伤?多少时候,将忧伤轻描淡写的我们,却总是将泪水默默流回心底?那些闪闪发光的充满了希望的劝慰,很多说给别人听的同时也说给自己听。
6.以后,希望我们一起在场的时光里那些小小的委屈和涌出的泪水,请将其覆盖于你们手背的层层纹络里。或许,我们都是在那里学会了成熟……
7.谁足够坚强,如一座无声的城,这层华盖的背后谁的心依旧坚不可摧。而我终究不是那么坚强的孩子。就连弘一法师在辞世的那一刻也有“悲喜交集”的感慨。而我只是一介凡夫俗子。
8.什么叫坚持,就是心灰意冷到绝望的时候依然不动声色的超前奔跑
9.什么事物开始都是儿戏,就像辛亥革命,不过将儿戏坚持下去了,当真了也就惊天动地了
10.我喜欢总结一切事物,包括我的日子,却总是总结出一次接一次的绝望来,夹杂着未来绵延不尽的日子,我站在一段时光的指尖,狠狠的给另一段时光画上句点,这最后的时刻。和那些一去不再回来的昨天,一起消失不见
11.今天立冬,喜欢这样的字,在日历上把日子平分成一段一段
12.我一直有一个毛病,就是不喜欢把别人拿来和自己作比较或者把自己拿去和别人作比较,闲下来的时候总是想想过去和现在的自己,我也不擅长去关注别人把一件事做得很好,然后想着法去超越他,但我认为真正的成功不是你超越了谁,而是你是否超越了昨天的自己,我一直不想雷同别人走过的路
13.一路向北,列车驶向另一片广莫的荒野,路旁的白杨树,在夏天瓦蓝的日光下,绿影婆娑
14.窗外的雨帘,模糊了我的视线。透过朦胧,感觉那雨似乎是我的眼泪在流淌。于心头,陡升一缕黯然。雨叩心窗,有些许凉意溢出。你的眼眸,是否有如这凌乱的雨滴,透过浮世路口,给我一瞥今世的忧伤?透过今世的迷离,在找寻流年的影踪?几缕哀愁如指尖流淌的韵律,在雨的弦上轻轻滑过,独奏了一曲浅泪柔情
15.开始还是结束,我们在这样被规律化的自然里轮回,我闭上眼,看见黑色的潮水向我涌来,伴着千落万丈的力量,像一个不知深度的谷地沉落,沉落。然后,等待一场粉身碎骨的亡。亡的旁边是一场绚丽的新生,我该喜还是该悲
16.盛夏,我在直线上行走,最着我的最寂寞
17.我所坚持的,是你们不屑的。我是认真的,也是相信的。相信一如往昔里,是种雪花的颜色
18.生如夏花,只求花开半夏亦足。圆满两个字,奢侈的可笑,我再也没有办法想像有什么会比明天起床后的阳光更美好
19.每一个人,都在用尽一生的时间,来寻找幸福,其实,在寻找幸福的路上,就是一种不加任何修饰的幸福
20.偶尔要回头看看,否则永远都在追寻,而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
21.愿是淌过你生命的河……,静静地,看你一生的风景
从李叔同事业巅峰时选择出家,看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何方?
现代人认为,信佛修佛的人,多是因遭遇不幸,或姻恋失败,或是要解决身体疾病,所以李叔同的出家原因,百年来众说纷纭。 人们无法理解,正值事业巅峰、一生富贵的他,为什么要义无反顾遁入空门?
李叔同被称作所谓“先驱”,但在“五四”运动的前一年,这位积极探索西方文化的激昂之士,绕了一大圈,却返回了中国传统,而且走得更深更远。
“五四”以后,受实证科学主义的影响,中国人渐渐转向无神论,也就更不能理解李叔同的出家之举了。
早慧的“神童”
1880年9月23日,李叔同生于天津名门望族。他降生之日,一只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人们都说这是佛赐祥瑞。其父李筱楼当时已是68岁,老来得子,非常高兴,给他起名文涛,字叔同,他排行第三,小字三郎。李叔同的母亲王氏,是李筱楼的五姨太,当时是20岁。
李叔同的父母都信佛。李筱楼名世珍,祖籍浙江嘉兴,曾中头名进士,与李鸿章、吴汝伦并称清朝三大才子。他官至吏部主事,致仕后经营盐业、兴办银庄,终成津门巨富,与当朝仕宦多有往来。晚年李筱楼尊崇王阳明理学,信仰禅宗佛学。他乐善好施,曾创办慈善救济团体,开办义学,有“李善人”之称。
幼年李叔同即受佛教薰染,5岁时,家里延请高僧为病重的父亲诵《金刚经》,唯李叔同能入内室,与其父同聆佛法。
李筱楼后,李鸿章亲自为其祭仪点主。灵柩在家停放七日,众多和尚昼夜诵经,此事给小叔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幼时他与弟弟的游戏,便是学和尚做法事,“两个人都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炕上念佛玩。”李叔同的大娘郭氏及长嫂,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曾教叔同念诵《大悲咒》等佛经。
聪慧异人的李叔同,学舌时就跟着老父摇头晃脑地背诵对联了;6、7岁时,他攻读《昭明文选》,琅琅成诵;8岁读四书五经,他过目不忘;13岁临摹历朝名家碑帖,他就以篆刻和书法闻名,被人称作“神童”。
然而,人生的苦空,李叔同过早就感受到了。15岁时,他就写下: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瓦上霜。
16岁,李叔同考入辅仁学院学习八股文。枯燥的八股他写得文采斐然,常得嘉奖。八股文章试卷格式严谨,文字必须写进印好的方格之内,但文思泉涌的李叔同,书难尽意,便觉纸短文长,常常一格之中夹写两字,于是就有了“李双行”的外号。当时他还师从名家学习传统的诗词及篆刻方法。
少年的李叔同比较叛逆。他沉迷当时被称为“贱业”的戏曲,喜欢唱戏、客串,还为心仪的坤伶捧场,甚至陷入迷恋而未果。
18岁时,李叔同与门当户对的俞家女成婚。这是母亲为他聘娶的天津茶商之女,后为他生下三个儿子(一子夭折)。
当时的社会风气认为,传统文化难以立国,受此影响,李叔同仰慕西方的思想和技术。哥哥从家产中拨出巨资供其置家,李叔同首先就买了一架昂贵的钢琴。
维新变法时,李叔同无比兴奋,刻下“南海康梁是吾师”的印章,以表其志。变法失败后,他一度被怀疑为同党。1898年10月,李叔同带着母亲与家眷迁居上海,租住在法租界。
“二十文章惊海内”
到上海以后,这位19岁的津门才子,以年少鲜有的才华及桀骜不羁,很快驰名上海滩。每写文章,他必定“技惊四座”。多年以后,李叔同以一句“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概括了这个时期的状态。
他与上海新学界的领袖人物许幻园、文人袁希濂、儒医蔡小香、名士张小楼,结成“天涯五友”。这志趣相投的五人,相互酬唱,宣扬民权思想,品茗论艺,沉浸在琴棋书画、风花雪月之中,享受着风流倜傥的快意人生。
1901年,李叔同考入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就读经济特科班,与黄炎培等人师从蔡元培。南洋公学的办学特点是中体西用,他接受了较系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也吸纳西方文化。他的英文成绩是甲等,被评为“口齿清楚,文法娴熟”,对日文他也略有掌握。
当时李叔同最喜法学,曾写过名为“论强国对弱国不守公法之关系”的论文,读书时期还翻译了法学著作《法学门径书》和《国际私法》,两本书出版后在当时影响很大。
期间,李叔同曾报名应试科举,答卷针砭时弊,自然名落孙山。三场均未考中,仍回南洋公学就读。
1902年罢课风潮,蔡元培辞职,为了支持学潮,李叔同等很多同学都主动退学。后来他参加了“沪学会”,开办补习科,举行演说会,提倡移风易俗,探讨所谓“新文化、新伦理、新道德”。
1905年李叔同创作《祖国歌》,一经发表即风靡大江南北,广为传唱。之后他出版了《国学唱歌集》,以《诗经》、《离骚》、唐宋诗词等为歌词,富有传统文化内涵,显示了他深厚的“国学”底蕴。
李叔同宣传男女婚姻自主的思想,编写了《文野婚姻新戏剧本》;他将新思想新知识融入戏曲,创作了《黄天霸》等京剧戏目。他亲自上场,从小生唱到老生,赢得满堂喝采;他与上海书画名家一起办《书画报》,名声大振,成为上海的书画名流。
丰子恺描述过当时李叔同在上海模样:“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
“问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这是李叔同对自己当时状态的写照。这位富家公子哥,家在上海有钱庄,出手阔绰,年少轻狂。除与文人往来,还常与歌郎、艺妓交际,为之写歌赋诗,极具纨绔之风。
烟花柳巷,声色犬马,这种寄情声色的游戏人生,虽如鱼得水,他自己也是有担忧的,22岁的李叔同写信给许幻园:“终日花丛征逐,致迷不返,将来结局,正自可虑。”
留学日本,学习西方文化
1905年四月,母亲王氏病重,李叔同速延请名医,未能奏效,因上街置办棺木,没能亲自送终,成为憾事。其母当时只有45岁。
悲痛欲绝的李叔同扶柩回津,为母亲举行了西式丧仪。追悼会上,家人不穿白色孝服,全部改穿黑色服装。不用锣鼓唢呐,李叔同用西洋的《弥撒》为母亲填挽歌,自弹自唱。
母亲后,李叔同一度改名为“李哀”,自言“看破一层世相”,“幸福时期已经没有了”。然后将发妻和两个儿子托付给二哥,自己远走日本留学,学习西方文化。
到了日本,李叔同入乡随俗。那时还是大清,他就立即剪掉辫子,改成西方最时髦的三七分。戴没脚眼镜,脱下长衫马褂,换上西装、尖头皮鞋。没多久,他便能说一口纯正流利的日语了。他花巨资在东京上野租私人洋楼,装修成文艺气息浓厚的宅子,取名“小迷楼”。
李叔同入东京美术学校油画科,接受西方写实主义绘画教育,同时就读音乐学校,研究乐学与作曲。学习钢琴时,他不惜动手术,以拉长手指的距离。后来他出版发行了中国近现代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
李叔同还研究戏剧,与同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在东京为中国两淮水灾募捐,义演《茶花女》时,他男扮女装,成功反串了茶花女,其优美婉丽,被称超过日本。在《黑奴吁天录》的演出里,他还一人饰男女两个角色。
留学日本五年,李叔同大量接受西方的现代艺术,身体力行实践西方现代思想,其个人生活也是反传统的。期间,他与一日本模特自由恋爱,并且成婚。
回国任教
1910年,31岁的李叔同带着日籍夫人回国。不久他带着日籍夫人去上海居住,原配夫人及两个儿子被他留在了天津。
他被南京高等师范聘请做图画、音乐教师,后来又应杭州师范之聘,兼任两个学校的课。教书期间,他加入西泠印社,从事金石研究与创作。
至友、同事夏丏尊说:“就学问讲,他博学多能,其国文比国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历史比历史先生更高,其常识比博物先生更富,又是书法金石的专家,中国话剧的鼻祖。他不是只能教图画音乐,他是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而教他的图画音乐。”
李叔同的案头书,是一本明代刘宗周的《人谱》,在封面上,李叔同写了“身体力行”几个字。他常拿书中古贤人的嘉言懿行教导学生,自己也行不言之教,做事极致认真,一丝不苟,连走路他都目不斜视。
此时的李叔同,脱下洋装,换上灰色粗布袍、黑布马褂和布底鞋,金丝边眼镜也换成了黑色钢丝边眼镜。他对艺术的理解开始回归正统,走回儒家文艺理念。他认为文人修身,重于修艺,艺德重于技能的训练。“工图画者其嗜好必高尚,其品行必高洁”,“士先器识而后文艺”。“一个文艺家如果没有器识,无论技术何等精通熟练,亦不足道”,器识,就是指修养与境界。李叔同将“艺德”的养成,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准则,“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他培养学生的最高目标是“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
依循传统的“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李叔同非常重视音乐教育,认为音乐对人的性情有非常大的陶冶作用,他倡导“以美淑世”的美育理想,认为艺术有提升道德的力量。
李叔同大胆引入西方美术、音乐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中国传统绘画及音乐韵律,尝试中西艺术的融合。他以学问和人格折服了学生和同事。他每月寄钱给刘质平,资助他在日本的留学费用,直至他学成,而且不求偿还,还叮嘱刘质平不可告诉他人。做教师的七年里,他先后培养出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众多名人。
在美术领域,李叔同创造的诸多第一,改变了中国美术史。他最早在中国介绍西洋画,首创中国报纸广告画,最早创作、倡导中国现代木版画。他撰写的《西洋美术史》、《欧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创下当时国人研究的第一。
李叔同是将西方戏剧引入中国的先驱,也是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他最早将西方乐理引入中国,最早介绍西洋乐器、引进五线谱,最早在国内推广钢琴音乐;他作曲作词的《春游》,是我国最早的三声部声乐作品;脍炙人口的《送别》,借鉴西方乐曲的同时,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歌词意味深远,充满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意境。
这位学贯古今,融汇中西的全才、通才,在事业渐趋登峰造极中,内心却无处为安。在李叔同看来,文艺还是属于“术”的范畴,文艺再好,也只是末枝小道,不是终极真理。而人生的无常、生命的倏忽,却是旖施绚丽生活中不可回避的本质。
绝尘而去 剃发为僧
1916年,李叔同假期到杭州虎跑寺断食,开始是想借此疗治长期折磨他的神经衰弱症。期间的一些神奇体验,让他悟到很多东西,同时他也接触了很多佛经,对名利情执的虚妄,有了进一步了悟。第二年,李叔同又去听法,自己改名为“李婴”, 示脱胎换骨之意。
1918年,他黄历新年期间在虎跑寺度过,成为在家弟子,取名演音,号弘一。回校后虽照常教课,但茹素诵经,世味日淡。
1918年黄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将多年视若珍宝的藏品,包括书籍、字画印章、折扇、金表等都外赠或销毁,然后到杭州灵隐寺受具足戒,正式剃发出家,那时他39岁。
其实出家前,李叔同曾借喻荷花,抒怀“昏波不染,成就慧业”。也曾致信刘质平,“不佞以世寿不永,又以无始以来,罪业之深,故不得不赶紧修行……”那时朋友都以为他不过是说说而已,一般的文人雅士也常作此言,没想到他是当真的。
黄炎培的回忆文章中,记述了李叔同与日籍夫人的诀别:弘一出家后,日籍夫人从上海赶到杭州,通过两位朋友去找丈夫。“走了几个庙,找到了,要求叔同到岳庙前临湖素食店共餐。三人有问,叔同才答,终席,叔同从不自动发一言,也从不抬头睁眼向三人注视。饭罢,叔同即告辞归庙,雇一小舟,三人送到船边,叔同一人上船了。船开行了,叔同从不一回头。但见一桨一桨荡向湖心,直到连人带船一齐埋没湖云深处,什么都不见,叔同最后依然不一顾,叔同夫人大哭而归。”
弘一写信告知天津家人自己出家,让家人也吃斋念佛,还嘱咐两个儿子用功读书。天津家人常给他写信,弘一信都不拆开,托人在信封后面写:“该人业已他往,均原封退还。”原配妻子俞氏,不到50岁病故,当时家人给弘一写信报丧,也没收到回复。后来,有人发现,弘一法师曾为亡妻抄经回向。
李叔同的同事姜丹书,曾与出家前的李叔同有过一段对话:
姜丹书:“你想出家?”
李叔同:“是的。”
姜丹书:“为何?”
李叔同:“无所为。”
姜丹书又问:“君固多情者,忍抛骨肉耶?”
李叔同 “譬患虎疫,将如何?”
如若患暴病而,或者霍乱来了,即便内心难舍妻子儿女,又有什么办法吗?
绝尘而去,绝不回望张顾,李叔同如此了断世缘,与他纯粹的出家目的有关。他的禅房里,自书“虽存若殁”四字。在他看来,出家就是为了生大事,妻儿、朋友的情缘均可以断。短暂的人生中,亲人早晚是要分别的,大限总要到来,出家不过是将它提前罢了。
翩翩不羁的公子,变成名副其实的苦行僧
出家早年李叔同几乎不见客,除了讲经,对殷勤求访者,他以一句“老实念佛”回复,不多发一言。
夏丏尊曾见,弘一与众多和尚挤在一间拥挤的禅房里,然后于河边采水,以鲜竹漱牙,毛巾破如抹布。夏丏尊要给他换一条新的,弘一说:“哪里,还受用着哩,不必换。”在他看来,破烂的席子、毛巾,白菜萝卜苦咸菜,都好,一切都好。
他双目低垂,脸容肃穆,过去那个生活讲究精致、翩翩不羁的公子,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苦行僧。房中只有一张板床。外出云游,也是一席一被一伞,有时自己还挑行李。洗衣缝补,他全都自己动手。每日黎明即起,冷水擦身,但凡染病,从不经意。他患病在床,有人前往问候,他说:“你不要问我病好了没有,你要问我佛念了没有。”
弘一严格持守最严谨最刻板的律宗戒律,成为恪守佛门“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的典范。他日食一餐,过午不食。素菜之中,也不吃菜心、冬笋、香菇等,因为其价格比其它素菜要贵很多。
1924年,弘一求见印光,被概不见客的印光拒在山门之外,他从天明等到日暮,终于见到印光,与之同修了七日。这七日深刻影响了他以后的修行生涯。弘一悉心研究已中断700余年的律宗,撰写著作,躬行实践。后半生里,他不辞劳苦云游各地,四处弘扬律宗。
每前往讲律,行前弘一都约法三章:不为人师,不开欢迎会,不登报吹名。为防人接船,有时他还特地临时改搭他船。除讲律外,他闭门谢客,市长等高官都难以请到他。晚年弘一在福建讲经,忽然接到一少年来信,指责他忙于交际应酬。弘一反省自己,深感惭愧,当即回信表示:“即当遵命闭门精修,摒弃一切。”
1937年底,厦门轰炸不断,弘一集众演讲,尽力助众生渡劫。他弘法闽南,时值厦门陷落,好友劝他去内地避险。他作偈曰:
亭亭菊一支,
高标矗晚节。
云何色殷红,
殉道应流血。
非佛书不书 非佛语不语
出家之后,弘一发誓:非佛书不书,非佛语不语。他认为“耽于书术,增长放逸,佛所深诫”,毅然割断自己曾醉心的话剧、油画、西洋音乐等艺术。原本他诸艺俱废,后来还是保留了书法,因为可以“写佛语结缘利生”。弘一最常写的就是“以戒为师”,也常写:“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弘一的书法,敛神藏锋,大巧若拙,已经是一种心灵的迹化了。他下笔一丝不苟,不矜才使气,不激不厉。刘质平回忆说,弘一写字书极慢,五尺整幅要写两个小时方成。
在谈写字方法的演讲中,弘一曾对僧人说:“倘然只能写几个好字,若不专心学佛法,虽然人家赞美他字写得怎样的好,那不过是‘人以字传’而已!我觉得,出家人字虽然写得不好,若是苛民有道德,那么他的字是很珍贵的,结果都是能够‘字以人传’;如果对于佛法没有研究,而是没有道德,纵能写得很好的字,这种人在佛教中是无足轻重的了……”
他自认罪孽深重,非酷戒不足以灭障
李叔同被称作所谓“先驱”,但在“五四”运动的前一年,这位积极探索西方文化的激昂之士,绕了一大圈,却返回了中国传统,而且走得更深更远。
他一生富贵,漫天才情,内心却有着无处为安的苦闷,这是执于现实的人很难理解的。“五四”以后,受实证科学主义的影响,中国人渐渐转向无神论,当然也就更不能理解李叔同的出家之举了。
当人们还在感叹李叔同绝伦的才华时,他对自己年轻时代的诗歌及荒唐的生活,全部做了彻底的否定。1923年,西泠印社印了一本他的《漱筒诗集》,被弘一斥之为“多涉绮语,格调也卑,无足观也”。绮语,指轻浮无礼、不正经、令人邪思之言;1929年,开明书店请弘一写字模,开始他应允了,后又反悔,反悔的重要原因是:有些字,出家人书写甚不合宜,如刀部中,残酷凶恶之字甚多,又女部中更不堪言,尸部中更有极秽之字……
弘一不断省察自己既往的“放浪无赖”,他曾对丰子恺说,自己出家之前,一味地书呆子气,人情世故什么的一点儿都不懂。在《最后之忏悔》中,他写道:“我从孩提起就一直造恶,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无甚区别……”
60岁的时候,弘一用一句“不堪回首”,概括自己从幼年以后的种种经历,自认罪孽深重,非酷戒不足以灭障。
在那个普遍排斥传统、排斥宗教信仰的大背景下,弘一宣说:佛法非迷信,佛法非宗教,佛法非哲学,佛法非违背科学。他出家不是因为厌世,也不为避世,实在是因为参透了人生。既然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荣华富贵、旷世之名声,或者子孙家业,更是身外之物。世间学术、绘画音乐等文艺,也不过是暂时的虚幻美景,而返本归真、追究终极真理,才是生命的真正意义。
出家后,李叔同那因无常世事而躁动的心,终归于安宁。
“这个世界,我总要来。 ”
1942年春,弘一前往灵瑞山讲经, 不久住在温陵养老院,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为大众讲经 , 并向院中老人讲说净土法要 。黄历二十三日,弘一示现些微疾病,但拒绝医药、探视,只是专一念佛。
二十七日,弘一绝食,只饮水。二十八日,他写好遗嘱,交代妙莲法师负责后事。九月一日下午,弘一在一张纸上写下“悲欣交集”,交给妙莲法师,并嘱咐: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他还特别叮嘱,当他呼吸停止时,要待热度散尽,再送去火化,身体停龛时,要用四只小碗填龛四脚,再盛满水,防止蚂蚁爬上来,这样在焚化时,可以避免损伤蚂蚁。他自认自己福气不够,说火化时,“不必穿好衣服,只穿旧短裤,以遮下根而已。”
说完,弘一默念佛号不辍。临终前,弘一法师还说了这样话:“这个世界,我总要来。”“释迦牟尼佛与我们这个世界有不尽的因缘,我们与未来的世界亦然。”
四日戌时(晚上7点至9点),弘一右胁而卧,安详圆寂,终年63岁。这天是公元1942年10月13日。
第二天一早,夏丏尊收到了弘一的一封信:
丏尊居士文席:朽人已于九月初四日迁化(日期是嘱人后填写)。曾赋二偈,附录于后: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亡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谨达,不宣。音启。
“悲欣交集”通常的解释是,一面欣喜自己的解脱,一面悲愍众生的苦恼。
出家28年,弘一法师最后的遗物,是一件百衲衣、少量衣被和一把雨伞。百衲衣上的二百多个补丁,都是他亲手缝补的。
弘一法师圆寂后七天,尊其遗嘱:“龛用养老院的,送承天寺焚化。”荼毗后,获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块有六百块。
弘一法师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世祖,与印光、太虚、虚云并称为“民国四大高僧”。
参考资料:
《李叔同全集》
夏丏尊《生活的艺术》
丰子恺《怀李叔同先生》,
姜丹书《弘一大师咏怀录》
欧七斤、盛懿《出旧入新:南洋公学经济特科班对李叔同的影响》
陈海量、姜丹书等《弘一大师永思集》
林子青《弘一法师年谱》
能力匹配不上欲望的痛苦与尴尬是怎样的?
也许这是我们的天性。我是一个从小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在外人的评价中,更好的说法是“不吃烟花”(其实听着不太好),刻薄的说法是“整天和人不一样,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就这样稀里糊涂的长大,因为什么都不在乎,一直保持着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的闲暇时光,但直到几年前,我遇到了一件完全让我陷入混沌的事情。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面对“能力配不上欲望”的人类终极痛苦。王小波说:“所有人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分量,让我对王小波多了一点佩服。其实那件事离不开“别人眼中无关紧要的喜怒哀乐”这个范畴,但对我来说却是沉重的打击。事件的起因是我看中了一个房间。
那个如梦如幻的位于江南的房间,四周是山和湖,有五颜六色的桃李。它满足了我所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想象,是我一直想要的房子。小区的居民也很热情友好。晚上出来散步的人都耐心的给我讲了各种细节。有一个漂亮的阿姨甚至送了我一根新鲜的竹笋。然而最后的结果是,那个房间虽然比得上我“一个人老去,选择一个城市去”的理想,但我还是怀念。那段时间,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包围着我,让我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和愤怒。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感觉。当我周日清理电脑,重读当时写的一段话时,那种尴尬的味道虽然时光流逝,却依然可辨。今天贴腮帮子,博君笑。
今天有台风过境,风很大。昨晚走在广场上,滚滚的风把人裹得严严实实,他们停不下来,就像狼一样狂奔。我特意穿了一件素净的白麻布,黑发素面,不用雕琢。落入外人眼中,不知是否有一种人如菊花般苍白的感觉。但我知道自己此刻的内心正被一种强烈的情绪所支配,义愤填膺之后,不禁感到跌宕起伏和压抑。这种伟大的情感叫做——欲望。是的,因为房子。
此刻,我深深体会到那句话的含义:人的痛苦,大部分来自于无法与野心相匹配。第一次意识到这句话背后的无奈和冷漠...我对海浪抛来的金钱和时间是多么愤怒啊!虽然他们造就了今天的我,但即使我再努力,我还是会选择这样的方式。但我此刻的遗憾是真实的,也是无奈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是被贴上“不吃烟花”的标签。我从来不贪图名利,一派野鹤野云,天下无竞争。只是好像是不自觉的,在感情中渐行渐远,经历喜怒哀乐。以至于很多年来,我都误以为自己是“为爱而生”...
这一刻,我真的明白了,欲望是给自己的,却从来没有远离过。感情不是更多的是欲望和情欲吗?只是没想到钱的魔力会这样打我。这一刻,它,放大了,让我痛苦。钱,如果只是一个数字,并不能说明什么,也不能让你足够迷惑,但是如果它明确的表明了某种当下的愿望,比如,在一个你念念不忘的城市里拥有这样一套自己喜欢的房子。我必须对自己的内心坦诚,我承认我被这种欲望打动了。然而,接着我听到了这个声音:嘿!你的钱够吗?没有?哦,对不起,你只能选择错过。你的能力,呵呵,真的配不上你的欲望。
这个声音来自我的内心,里面包含了很多嘲讽,让人哭笑不得。原来我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崇高。原来人对自己的误解可以这么大,所谓的道德坚守真的不容易啊!我甚至想起了一句话:世界上从来没有绝对的男女忠诚。如果没有错,可能是因为诱惑不够高。想想《名利场》里一些五颜六色的所谓名人,有多少人不择手段的往上爬,他们的造型也是令人窒息和伤感的。但是它们不也一样被穿越边境的台风紧紧包裹着吗?追求名利,自助,永不止步!
男人,怎么才能过好这一生?这是一个极其简单而复杂的世纪问题。古人云,无欲则刚。信不信由你,古人诚而不诈!欲望,以其沉重的重量和梦幻般的幻想,让人疯狂。怪不得佛教徒要喊:傻!普通人!来吧,让我冷静下来。就像这种素色的亚麻布,稍微淡一点。我沉下心来思考,或者安慰自己。如果这个梦想实现了,生活会完美吗?就像童话里说的,从此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哈,我已经过了认为人生“绝对好”和“绝对坏”的年纪了。
我知道情况肯定不是这样。人生总会有喜有悲,有高有低,无论你住在哪里,江南还是塞北。弘一法师的那句“悲喜交集”已经告诉了世人味道...生活久了,迷恋的烟雨可能变成雨天晒衣服的抱怨;没有泥尘飞扬的风,估计会变成习以为常的日记开头“今天有台风过境。”就这些吧?但是我该放弃吗?这种欲望,无论是让我沮丧还是依然让我着迷,难道不是对“活在当下”的另一种诠释吗?为什么不依靠梦想的生命力?
“人生如梦亦如幻,朝如晨露暮如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人生如梦亦如幻,朝如晨露暮如霞”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释义
人生不过是一场梦幻而已,如清晨的露,随阳而逝,如黄昏之霞,转瞬即去.
这是一种在现实中经历了太多苦难,太多挫折之后的感叹,表达了作者看透世事红尘,一切皆感虚幻的心境.
请采纳~
优秀散文集:向往儿时梦
向往儿时梦
闭上了眼睛,看到你说的下一个季节举行一场粉红色订婚礼。天气冷了,冷的不能呼吸。分不清,是太冷,还是冷清。其实我很想告诉你,两个人的婚礼也会很开心。北京的冬天,眼泪掉下就结了冰。我好像看到一滴泪停留在了空中。就好像,你说的约定,停留在了约定的那天。街上,常常看到有人在扫梧桐叶。不过在这个城市,不会有人像你一样无聊的用打火机去烧。电视中的互相拥抱取暖,已经在梦中成为了习惯。每天早上醒来,洗完脸后,总是会习惯性的走进房间盯着床发一会呆。因为在以前,总有个大懒猪还在睡得流口水。时间,在慢慢的把过去的足迹掩埋。困惑,这样子的等待,是为了什么。甚至,我的现在,是不是在等待。到了现在,还为什么要忍耐。在幻想的尽头,会不会就是你说过的不看、不想、不说。镜子里问自己,是不是我让你脱节。指尖滑过琴键,黑白相间,好似一个个白天黑夜。马上就快要到12月了,北京的天气,一定会下雪。被白雪包裹的学校,一定会很美。只是,到时候,我是不是又要坐在一旁。看着那一排一排的两排脚印。这边的消费高得多,每个月的的生活费剩不了多少。罐子里的零钱,加起来还不到一百。要是败家子还在身边,恐怕会多很多吧。昨天逛街,看到一把很漂亮的木质混音吉他。如果价格是三百而不是三千,它现在已经挂在墙上了,虽然没有了弹它的主人。本兮出了吉他曲,听了几遍。沮丧,那种嗲声嗲气的,我是学不会了。真想不懂,本兮那样子,怎么会有那么嗲的声音。而且,就算学会了,我也不会是别人的宝贝。还学来做什么。
周围的人,很直接很实际。感觉少了一些东西。没有人,会讲那些无聊荒诞的笑话。也没有人,会说话只说一半。更没有人,张开口说的就是承诺。少了一个这样的人。生活,真的少了很多。
永恒你我
我常揣想,当暮色已降,走过街角的你会不会忽然停步,忽然之间把我想起。在那拥挤的人群中,有谁会注意我阴暗的面容?有谁能知道我心中刹那的疼痛?有谁能告诉我这心悸的季节里是否有你在颤动?那年雨季的回忆里,仍然有你我的影迹,闪耀不时的跳跃。那么我把你抓住了吗?不要跑,以后的路,以后的天地,只属于我们的天地,我们一起闯荡共同奋斗吧。想要和你永远永远的含义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呢?是夜色里闪着萤光的浪,还是那暖暖的海风?是渴望了千年的那一吻,还是紧拥里的温存?就像融为了一体,我爱,让我好好的端详你,好能永远不忘记。
摆渡红尘,穿越心的黑暗
总有这样的时候,行走在生命的黑夜,没有月亮,没有星星。别在意,黎明即将来临,又是一个艳阳天。总有这样的时候,心情好像无边的沙漠,寂寞荒凉,别在意,安静地享受一种空旷,会发现美丽的月牙泉就在眼前。
人生飘蓬,波峰浪谷,顺流逆流。长路漫漫,坎坷崎岖,一波三折。总有错身的缘,总有不了的情,总有失落的梦,总有离别的痛,总有不能满足的.欲望,总有遗憾的追逐……人生没有圆满,弘一法师用“悲喜交集”四个字,一语道破玄机。人的一生,每一个场景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彩排,没有预演,无法回放。情节扑朔迷离,结局无法预料,遗憾在所难免。人渴望圆满,所以永远挣扎在无休止的痛苦之中。
正如没有冬雪的寒冷,便没有春阳的温暖,没有风雨的凄迷,便没有彩虹的绚丽。没有的悲衰,也就没有生的乐趣,没有失败的泪水,便没有成功的欢笑,没有思念的苦涩,又如何能体会相逢的欣喜……酸甜苦辣,谱写成生命交响乐精彩的华章。喜怒哀乐,描绘出生命五彩缤纷的画卷。
“放下就是幸福”。仿佛阳光透过窗棂,照亮了黑暗。心,豁然开朗。是的,当时间匆匆从身边溜走,青丝成雪,岁月爬上光洁的额头,生命的乐章已接近尾声,人生进入了暮年。堪破一切繁华终是过眼的云烟,一切的功名利禄早已是昨日黄花,一切的恩怨情仇早已随风飘散。生命褪尽了华丽的色彩,还原成素洁的容颜。此时才彻悟,生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从虚无中来,回归到尘埃里去。人生如梦,梦醒来,生命散场,一切都将灰飞烟灭。当生命从此岸摆渡到彼岸的时候,所有自认为永远放不下的东西,无论如何不得不放下。在时光无涯的旷野里,生命只是匆匆的过客。惯看秋月春风,是非成败转头空。惟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一直很欣赏这样一句话,“如果痛到无法哭泣,就试着用微笑代替”。在挫折与困顿中挺起胸膛,在无奈和隐忍中学会坚强,抛开忧愁和烦恼,让心情泊在春天的肩头。顺其自然是最好的生活法则。从无谓的烦恼中走出来,幸福就像身后的影子,只要向着太阳走,它就一直跟在你后头。
虽然风雨常在不期然的时候抵达,但是,花该开的时候,依然如期盛放,潮水该涨的时候,依然如期澎湃。也曾山重水复疑无路,只要不停止前行的脚步,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常言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历尽艰难,方能将如诗如画的风景,尽收眼底。
佛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唯有活在当下”。是啊,过去的早已成为过去,人生开弓没人回头箭。谁也不可能再回到从前。回首向来萧瑟处,无处话凄凉。沉缅于往昔,执着于旧梦,只能给自已增添无谓的烦恼与痛苦。学会放弃,让昨天留在心底,留下美好的回忆,学会放弃,让明天有个轻松的开始,学会放弃,生活更容易。遥望前途,云遮雾绕,烟霭茫茫,天涯在何方。未来无法企及。梦在远方寻找栖息的驿站,路在脚下绵延伸展。站在某个渡口张望,找不到来与去的方向。在迷茫与徘徊中,错过了花香满径,错过了明月如霜,错过了一路良辰美景。那么,就活在当下吧。不能回到过去,无法预知明天,唯有把握住今天。珍惜现在,让明天不再有遗憾,摆渡过去,成就未来。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快乐与痛苦全在一念之间。心态决定生活的质量。以前看到过这样的哲理故事:同样是半瓶红酒,乐观的人看到了,说,幸好还有半瓶酒。悲观的人看到了,说,怎么只有半瓶呢?一样的一杯咖啡,有的人品出了醇香,有的人却喝出了苦涩。一样的雨,在诗人的眼里,苏东坡吟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温庭筠却吟得伤感凄清:“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世间的真相就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有聚必有散,有合必有离,一切皆如梦幻泡影。世事难测,悲喜无常。生命是树,痛苦烦恼就是树下的落叶。谁也不可能把树下的落叶一次扫完,即使今天扫得很干净,明天它依然会落,痛苦和烦恼会伴随人生的每一个日子。然而幸福与快乐才是生活的本源。心胸开阔,世事洞明。人淡如菊,心素如简。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脚步如何能走得轻快?心灵让烦恼和忧愁占据,如何能凌空飞翔?给生命留白,与心静坐,给自己回旋的余地,给自己呼吸的空气。或蜗居家中,一杯清茶,一曲丝竹,一卷诗词。或忘情于山水,听鸟语婉转,观涛走云飞,一枕海棠风,醉卧落花香。
世态炎凉,无需迎合,人情冷暖,匆去在意。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静听大海潮起潮落,笑看天边雁去雁回。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以平常心对待无常事,淡然看待人生的得失,荣辱与成败。在纷扰喧嚣的红尘,亦能简单明约,宁静安然地享受生命与生活。
摆渡红尘,穿越心的黑暗,总有一天会等来花开莲现,花落莲成的喜悦!
长大…
人越长大心就越小,本以为我可以做的事,我能做的事很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梦想变少了变淡了,直到有一天我怀疑我能做什么~ 我以为我能把自己的感情世界用文字任意挥洒,落笔才知奔涌的思绪只化作只言片语;我以为我可以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面对选择时才发现自己那么的茫然不知所措;我以为我可以坦然面对上天给我的生活,困难到来时还是不自觉抱怨命运的坎坷;我以为…
这样的生活就够了
其实有时候总有那么一段时间自己会感觉莫名其妙的落寞。我是个冷漠而又孤僻内向的人,这是认识我的同学对我的评价,可是有的同学却说平时见到我的时候我挺开心的啊,但是我的空间里却总会发表一些让人看着觉得我很难受的文字,但是这些人都不了解我。没有人真正知道我到底在想什么甚至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自己总在一个人的时候看看自己的寂寞。其实除了同学之外我还有很多朋友,在朋友的眼里我又是另外一个人了,在班里觉得自己越来越冷漠了,不想和任何人说话,貌似有点自闭的嫌疑,可是有时候就是不想说话,在班里竟然觉得有点压抑了,或许自己的心很小,装的东西也很少,不会伪装也不想牵强,就只是想这样简简单单的生活着,
人影下的秦淮河
你喜欢这样的人群吗?-----题记
我一直走在前面,看不见后面的人,眼里只有我的风景。有时候我想人为什么不变的再强大一点,这样在去你的目的地时就可以跑着过去了。在南京我们有个窝点,也算是暂止了漂泊,此处离秦淮河倒也不远,可地铁,出租还是少不了,我讨厌这种压抑。司机说,“到了”,我尽快下去,顿时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大牌坊,上细琢了不少精美的花纹,可管它是华灯彩绘的街景,圆夜犹皎的夏夜亦或是喧嚣煦热的人群,吸引我的唯有那块石碑,他孤独的守在那,守着几百年的寂寞,当月儿将她的光华洒在他身上,他毫不保留又再次把光芒奉献给我们,在月儿星星零星的天空,他忘了他也是地上的一颗星星。上面的文字我没看清,想再停留一会,他们都散在了远处,我要回到集体了,石碑啊你的集体又在哪?或许……
接下来的一路上有不少的商铺,店主在不时的招揽客人。这些我是不想提的,终到了秦淮河。不,这是现实中的秦淮河吗?我没法拿它与我原来的想象相提并论。我被挤在一角,木然的望着河面。当风吹皴了水面,我的心没有荡起涟漪,但也许友人的心映在的水面早已波光粼粼。水是黑的,不知是月儿也讨厌这样的她,还是这人影干的坏事。
人们总不喜欢人影,想摆脱它,享受孤独,可你知吗你的脚下,还有个它?
淡忘那爱
我爱你,你却不爱我,在一起只是为了利用。放开爱,放开自己,选择离开。离开后你求我原谅你,才知道我的重要。我怕了,怕了这种伤人至深的爱,我不想再受伤了,人也会随时间变,不可能一直在原地,等你。让过去美好的记忆随时间而淡忘吧!
关于送别的诗、词、句
薛涛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短幅有无限蕴藉,无数曲折。前两句写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的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两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了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发现情意的执着。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诗化用前人一些名篇成语,读来感受丰富,诗意层层推进,愈转愈深,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耐人寻味。
关于送别的唐诗有很多,你可以参考:
A 赠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简析孟浩然是一位飘逸的隐士。从开头两句,就道出了诗人对他的敬仰,结句更赞美他象一座高山,是一个可望而不可企及的典型。
B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C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简析诗人正自家乡四川东下,仗剑远游,意气风发,这首诗写得气势奔放和开阔,表现出一种愉快和乐观的心境。
D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E 赋得暮雨送李曹 作者: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
简析这首诗的特点是在暮雨中送行,将别泪和雨丝联系起来,别具一格。
F 留别王维 作者: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简析 在京求仕不成, 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G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H 送人东归 作者: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注郢门山:在今河北省江陵县。
简析这首送别诗的结句千年传诵,使离情更增色彩。
I 送李端 作者: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简析朋友相交于流离患难之中,原本相见恨晚,却又要分别无期,其悲怆之情远过一般的离情。
J 饯别王十一南游 作者: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注汀州:水边或水中平地。此诗后三句似乎出自梁代柳恽的《江南曲》,诗为:“汀州采白苹,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难。”
简析这首送别诗,着重写离情别意。其诗首尾相应,新颖而不落俗套。
K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作者: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注三边:指幽、并、凉三州边远诸郡,泛指边疆。
简析久历沙场征战,年老罢归,不免有苍凉之感。“老去恋明时”既是对当朝的溢美,也是对“曾驱十万师”的依恋;而“日暮欲何之”,则又是对当局婉转的讽刺。
L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作者: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简析这首赠别诗,既凄清缠绵,又慷慨悲歌,别意浓重,劝慰有加,除结句外,余皆“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M 送崔九 作者: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晨。
简析奉劝朋友隐居就要真下决心,才有可能尽情地领略丘壑林泉之美,不要当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立意独特新颖,但去难人所难。
更多: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融情入景。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国维L*
3、宋之问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杜被贬。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嗟”同知已离别而惆怅,为故人被贬而伤感受,因宦海无常而慨叹。江边垂柳依依惜别,储蓄写出人虽不至心意已到。后四句接连用典,慨叹友人怀才不遇。音韵和谐,对仗匀称,朴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活用典故,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是何年。
——开头别宴将尽分手在即,直接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真挚,二联写离情的缠绵,三联时间已晚离别到来,“何”后会难期,隐隐的哀愁,没有长吁短叹,在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不温不火,意态从容,气象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沧浪诗话。作者谪居岳州,梁知微经此入朝,送客。征帆远去,凄宛而不抒情,反写简淡的秋景。孤——由峰而转向人,神话传说使君山缥缈,浮——迷离扑朔之感,三句写了神仙不可接,友人不可接,朝廷不可接。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通体散行风致天然惟在兴致。
7、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8、李颀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兑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站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跎。
——把霜拟人化,写出深秋时节的萧瑟气象,寒不可见树色可见。催,生动有感,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9、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11、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交待行踪,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怀着深情,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12、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两句直写日落之景,纯用白描。
13、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练,朴素秀美。前二句点明时间,后二句写归去情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归意,诗人形象隐于诗外,表露寄托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饯别王十一南游》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借助眼前的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友人远去,频频挥手,依依惜别,没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景物入诗,用一望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烟水、青山、飞鸟来烘托自己惆怅的心情,空字不只点出被送友人远了,同时写出诗人此时的空虚寂寞之情。五六句写诗人心随友人远去,直到目的地。最后又回到现场,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首句写氛围,声音、情状、时间、地点,显得黯然销魂。二句用两个自,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三四句用同病相怜来写依依惜别,通篇基本上直陈其事的赋体,紧扣江边使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4、岑参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难舍之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字里行间激情荡漾。开篇造成特殊的背景,烘托李副使毅然前行的气概,珍重的送别之意暗含其中,三四句明写友人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五六句化惆怅为豪放,末句直抒胸臆,气贯长虹。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语言口语化,亲切洒脱,声调悠扬流美,奔放明快,韵律自由活泼,节奏跌宕有致。
《武威送刘判官碛西行军》
火山五月少行人,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首句似即景信口道来,点明季节和所向,写行程之难,次句写李判官的过人之勇。马之快,原之阔,身手矫健。尾句有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使诗脱却一般私谊的范畴,升华到更高境界。此诗只就此地与彼地的情景略加夸张和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可说独具一格。
15、贾至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这是一首情韵别致的送别诗,诗人先从自己离别洛阳时写起,怀着被贬的失意离开故乡,以物候的变化表达时间的变换。深得采薇遗韵。开首两句洒脱飞动,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三句的世情含意极丰,世事如浮云,更觉离情难遣如流水之悠长。结尾一个空字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而又依依不舍的深情。唐诗中写迁谪之苦,离别之恨者多,且各尽其妙,此诗以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情形倍加难堪,写得沉郁苍凉,一结有余不尽。
16、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此诗开始从上次的分别说起,接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和惜别,描写曲折,富有情致。上次别后相见不易,此间相思自在言外,正因如此,才相见如梦,加深了惜别和伤感的心情,前两联构成因果关系,翻疑梦,久别初见时悲喜交集的神态尽在其中,各问年,不仅在叹息年长容衰,也在以实证虚后两联写深夜长谈,但太多的话说不完,故诗人避实就虚,只以景象来渲染映衬,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多么凄凉,不仅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境,也象征人事的飘浮不定。既描写了实景又虚写了人的心情。结句表面上写劝酒,实际上总写伤别。综观全诗,中四句极工,写尽悲喜伤感,不可收拾,末二句却能轻轻收结,略略冲淡,可见诗人能运笔自如,具有重抹轻挽的笔力。
17、严维
《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写的是送行及送行之后情景,前两句写送行,交代时间地点,一个愁字语带双关,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三句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表达出来。日晚写时间之久,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自然地带出末一句,此句是所望之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日晚寒鸦尽,空余江水东,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含有无限深情。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感情融入景物当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18、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时钟。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虽是送别诗,却重在写景。起句点雨次句点暮切题,暗中还写了送,并且绘出了一个压抑的场面,为后文做铺堑,中间四句构成了一百万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深和远又染上一层迷蒙暗淡的色彩,无不染上离愁别绪,形成浓重的压抑的氛围,诗人置身其间情动于衷,不能自已。结尾一联直抒胸臆
19、卢纶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落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次句虽平直、刻露却因承上句而无平淡之感,倒为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但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寒云给人以沉重阴冷之感,烘托了悲凉的心境。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仍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伤怀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思想发展的高潮。四联仍归到悲字遥望远方掩面而泣,最后一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21、权德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事雕饰,在平淡中蕴含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前两句一别一逢十年岁月,引发人事沧桑之感,平淡的叙述而别有情致。此诗不写久别重逢的感触,而是再一次分别的情味。三四句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别的素描,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境界寂静而略带荒凉,有黯然神伤的意味。前路漫漫四顾苍芒,忽逢又别,使人想到人生离合,别逢总是那样偶然、匆匆,难以预料。
22、薛涛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短幅有无限蕴藉,无数曲折。前两句写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的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两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了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发现情意的执着。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诗化用前人一些名篇成语,读来感受丰富,诗意层层推进,愈转愈深,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耐人寻味。
25、柳宗元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此诗写监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愁字,而表面的平静中却蕴藏着深沉的激愤和无限的感慨。首道出了二人共同的宦海经历和人世沧桑,现在又共同遭难,感到难以再会,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后二句看似平淡却自然流露出讥讽与无奈。此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现,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之情。首联开篇点题写惜别之情,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末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在远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梦。烟字确实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真意浓,十分真切感人。二联集中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中的愤懑与愁苦。 《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26、元稹
《重赠乐天》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V0W;
——首句提到唱诗,把读者引进离筵的环境中。首句休遣,次句解释,筵上唱离歌本已添别恨,何况是自己与友人的赠别之作,不免让人引起回忆,更加伤感。三句从眼前写到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别字贯穿上下诗意转折自然,四句是想象中分别的情景,想象具体入微,诗以景结情,余韵不尽。此诗说到分手和分手的时间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读后却有无穷余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7、韩琮
《暮春泣水送别》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历来送别多言离愁别恨,而此诗匠心独运,重写古今情,不落俗套,别具新意。首句选用暗稀二字以暗渡的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次句化用,想到李杜深情,以都城的繁华衬离别的惆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从中透出,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三四句抒情,行人指远行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有才之人、有志之人、有为之人跨过这道水,这水流走了他们的大好年华,也流走了大唐五朝的国运。此诗写得含蓄蕴藉,凝重深沉诗意深广、韵味悠长。
28、许浑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首句写友人乘舟运去,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二句写友人走后的江上景色,以乐景写哀情,急字透出诗人水流何太急的心理状态。三四句写暮色苍茫暗淡,风雨迷蒙凄清,心情也怅惘空虚,凄暗孤寂。四句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更含蓄更具感染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