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盘扪烛古文的意思-扣檠扪烛
1.扪是什么意思
2.初四语文课文《日喻》翻译
3.苏轼的日喻文言文翻译
4.扣字与家字的成语有哪些?请高人指点!
5.苏轼的《日喻说》中扪烛而得其行扪的意思
6.谁能给我文言文<<日喻>>翻译?
扪是什么意思
扪的意思:按;摸;用手指轻压体表,以测知其下面部分坚实程度之一种物理诊断方法。
读音:mén
词性:通常在句中作动词,修饰主语或宾语。
字体结构:左右结构。
例句:最后我把他安顿到了一家规模比较小的销售健身器材公司做业务员,相信他那张嘴巴能混到饭吃,我也就做得扪心无愧了。
组词介绍
扣盘扪烛:拼音是kòupánménzhú,比喻不经实践,认识片面,难以得到真知。
扪虱清谈:一边捉身上的蚤子一边讲经说理,其实这也是一种处世态度。
扪心清夜:拼音是ménxīnqīngyè,指深夜不眠,进行自我反省。
扪足:拼音是ménzú,解释是以手摸足。
历井扪天:拼音是lìjǐngméntiān,意思是手能触天,形容极高。
初四语文课文《日喻》翻译
日喻(苏轼)
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e4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来源: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苏轼的日喻文言文翻译
1. 求苏轼的《日喻》文言文翻译
苏轼的《日喻》译文: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短笛,把它当做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短笛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蜡烛作太阳而到把乐器短笛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还是会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希望帮到你!~
2. 求苏轼的《日喻》文言文翻译苏轼的《日喻》译文: 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短笛,把它当做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短笛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
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蜡烛作太阳而到把乐器短笛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
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 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
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还是会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希望帮到你!~。
3. 苏轼《日喻》的翻译日喻(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e4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4. 苏轼《日喻》的翻译原文 生而眇(miǎo)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mén)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龠 ,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è),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有人)敲钟的声音,把发出声音的铜盘当作太阳。
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不是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因为没有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
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
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的。 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5. 宋·苏轼《日喻》全部译文日喻(苏轼) 生而眇miao3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e4,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e4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
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
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6. 《日喻》节选译文日喻(苏轼)生而眇miǎo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è,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
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
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
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
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
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
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生字新词:眇: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扪:摸。
揣:摸。龠: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譬:比喻。相:形容,比喻。
卒:终于,终究。欤:吗,助词,表疑问。
没:能潜水。涉:涉水,指徒步涉水。
题解:“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论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相关链接: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著名古文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大苏:《核舟记》中“盖大苏泛赤壁云”中“大苏”指苏轼。
“问之有目者”——“问之(于)有目者”向“以为日也” ——“以(之)为日也”把 …… 当作“与……远” ——相比差距很大“未曾” ——不曾,没有大意: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没有直接观察,道听途说,对事物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比 喻(寓深奥的道理于通俗的比喻之中的形象的论证方法)盲 人 识 日 要亲自观察,不可道听途说,才能正确认识事物问之有目者 得其声} }未得其实未尝见而求之人 得其形比 喻(寓深奥的道理于通俗的比喻之中的形象的论证方法)盲人识日 要亲自观察,不可道听途说,才能正确认识事物“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道可致而不可求指出人们“求道之过”理解:“人之未达” ——人不能通晓明白(。
扣字与家字的成语有哪些?请高人指点!
扣壶长吟 借指抒发壮怀或不平之气
不折不扣 折、扣:出售商品时,按定价减去的成数。没有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扣槃扪烛 扣:敲;扪:摸。比喻认识片面,未得要领。
扣人心弦 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
七折八扣 比喻折扣很大,减掉了很多。
丝丝入扣 丝丝:每一根丝;扣:织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
号天扣地 扣:同“叩”,敲击,撞击。向着天大声哭叫,将自己的头撞向地面。形容十分悲痛。
局地扣天 见“局天扣地”。
局天扣地 悲痛诉说貌。
扣楫中流 犹中流击楫。
扣盘扪钥 见“扣盘扪烛”。
扣盘扪烛 扣:敲;扪:摸。比喻不经实践,认识片面,难以得到真知。
三环五扣 形容捆绑结实。
以莛扣钟 见“以莛撞钟”。
扣槃扪籥 〖解释〗比喻认识片面,未得要领。同“扣槃扪烛”。
乱扣帽子
阿家阿翁 阿:助词,用在称呼的前头;家:通“姑”,丈夫的母亲;翁:丈夫的父亲。公公婆婆
安家乐业 安定地生活,愉快地从事其职业
败国丧家 败:衰败,沦亡;丧:丧失。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同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
半路出家 半路:半途,中途,指成年以后;出家:离家当和尚或尼姑。指成年后才去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业,不是科班出身
不是冤家不聚头 聚头:碰头。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
当家作主 本指主管家政,有权对家事做出决定。比喻在单位或国家中居主人翁地位
儿女亲家 指两家儿女结为婚姻的亲戚关系
发家致富 发展家业,使家庭变得富裕起来
欢喜冤家 指似怨恨而实相爱的恋人或夫妻
家败人亡 家庭败落,家人亡
家道小康 家道:家境;小康:中等水平。家庭经济比较宽裕
家贼难防 家贼:家庭内部的小偷。家庭内部的小偷最难防备
挨家挨户 一家一户,户户不漏。挨,依次,顺次。
爱国如家 指帝王像爱抚自己的家室一样爱国爱民。
看家本领 指特别擅长的技能
看家本事 指自己特别擅长的本领
安家立业 安置家庭,创立基业或事业。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
安国宁家 指治理国家。
安家落户 到一个新地方安家,长期居住。
罢黜百家 罢黜:废弃不用。原指排除诸子杂说,专门推行儒家学说。也比喻只要一种形式,不要其他形式。
白手起家 白手:空手;起家:创建家业。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百家争鸣 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
称家有无 称:适合,相符。与家庭经济情况相符。指办理婚、丧等事不可过奢或过俭。
成家立业 指男的结了婚,有职业,能独立生活。
成一家言 指学问自成体系可派别。
打家劫舍 劫:强抢;舍:住房。指成帮结伙到人家里抢夺财物。
大方之家 大方: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
大家风范 大家:旧指有声望地位的高门贵族。风范:风度、气派。出自高贵人家特有的气派。
大家闺秀 旧指世家望族中有才德的女子。也泛指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儿。
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原是一些店铺招揽生意的用语,向顾客表明他没分店,只能在他这一家店里买到某种商品。泛指某种事物只有他那儿有,别处都没有。
对头冤家 对头:冤家、仇人。指仇人。
法家拂士 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指忠臣贤士。
浮家泛宅 泛:漂浮;宅:住所。形容以船为家,在水上生活,漂泊不定。
改换家门 提高家庭的社会地位。
告老还家 告老:因年老而告退;还:回,返;家:故乡、故里。因年老而辞职回归故乡安度晚年。
孤家寡人 三代帝王的自称。后指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
国尔忘家 一心为国,不顾家庭。
国仇家恨 国家被侵略之仇,家园被破坏之恨。
国破家亡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国家栋梁 栋梁:支撑房架的大梁。这里比喻责任或作用大。肩负国家重任的人。
家破人亡 家庭破产,人口亡。
家书抵万金 比喻家信的珍贵。
机杼一家 指文章能独立经营,自成一家。
家贫如洗 家里穷得象水冲洗过一样。形容极度贫穷。
家贫亲老 家里贫穷,父母年老。旧时指家境困难,又不能离开年老父母出外谋生。
家无儋石 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儋。形容家里没有存粮。比喻家境困难。
家给民足 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家常便饭 指家中日常的饭食。也比喻常见的事情。
家丑不可外扬 家里不光彩的事,不便向外宣扬。
毁家纾难 毁:破坏,毁坏;纾:缓和,解除。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家喻户晓 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敝帚:破扫帚。享:供奉。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有时用于自谦。
家长里短 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
家鸡野鹜 比喻不同的书法风格。也比喻人喜爱新奇,而厌弃平常的事物。
家家户户 每家每户。指所有的人家。
家翻宅乱 形容家里吵吵闹闹,不得安宁。
家鸡野雉 雉:野鸡。原意是晋庚翼把自己的书法喻为家鸡,把王羲之的书法喻为野鸡,以示贱近与贵远。亦比喻风格迥异的书法绘画等。
家徒四壁 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家无二主 指一家之内,不可以有两个主人,否则会发生争吵,不得安静。
家道中落 家业衰败,境况没有从前富裕。
家弦户诵 家家都不断歌诵。形容有功德的人,人人怀念。也形容诗文流传很广。
家见户说 每家每户都知道。
家道从容 指家庭生活条件充裕。
家学渊源 家世学问的传授有根源。
家给人足 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
拉家带口 带着一家大小(多指受家属的拖累)。
破家县令 指横暴的地方官。
齐家治国 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
如数家珍 好象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清官能断家务事 俗语。表示家族纠纷情况复杂,外人没法断定谁是谁非。
人给家足 给:富裕,充足。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倾家荡产 倾:倒出;荡:扫除,弄光。全部家产都被弄光了。
穰穰满家 穰穰:丰盛。形容获得丰收,粮食满仓。
身家性命 本人和全家人的生命。
胜败乃兵家常事 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丧家之犬 无家可归的狗。比喻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诗礼之家 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天下一家 视天下人为一家,和睦相处。也指全国统一。
天下为家 原指将君位传给儿子,把国家当作一家所私有,后泛指处处可以成家,不固定居住在一个地方。
万家灯火 家家点上了灯。指天黑上灯的时候。也形容城市夜晚的景象。
万贯家财 形容家产极丰。
万家生佛 旧时指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
通家之好 指两家交情深厚,象一家人一样。
无家可归 没有家可回。指流离失所。
小康之家 指可以维持中等生活的家庭。
小家子气 形容人的言谈举止及做事不大方。
养家活口 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一家眷属 眷属:家属,亲属。比喻出于同一流派。
一家之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
宜家宜室 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
宜室宜家 形容家庭和顺,夫妻和睦。
忧国忘家 因忧虑国事而不考虑自己的家事。
在家出家 指不出家当和尚,清心寡欲,在家修行。
遭家不造 遭:遇到;造:成。原是周成王居父丧时自哀之辞。后指遭遇家中不幸的事。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原是一些店铺招揽生意的用语,向顾客表明他没分店,只能在他这一家店里买到某种商品。泛指某种事物只有他那儿有,别处都没有。
冤家路窄 仇敌相逢在窄路上。指仇人或不愿意见面的人偏偏相遇。
诸子百家 原指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个派别,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
败国亡家 使国家沦亡,家庭败落。
白手成家 没有依恃,而独立兴起的家业或事业
保家卫国 保卫家乡和祖国。
不识东家 指不识近邻是圣贤。
成家立计 犹言成家立业。
成名成家 树立名声,成为专家。
尺二冤家 指众多的求书画者。尺二,指卷轴高度。
打家截道 谓到人家里和在路上抢夺财物。
打家截舍 见“打家劫舍”。
当家理纪 当家:主持家政。主持家政,管理家务。亦作“当家立纪”。
东家西舍 犹言左邻右舍。
东家效颦 见“东施效颦”。
伐冰之家 伐冰,凿取冰块。古代唯有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得以用冰,因以“伐冰之家”称达官贵族。
泛宅浮家 谓以船为家。
分家析产 见“分烟析产”。
丰屋蔀家
黼国黻家 谓国家文教之治,美如锦绣。
富家大室 亦作“富家巨室”。指广有财产的大户人家。
富室大家 泛称广有资财的大户人家。
故家乔木 ①谓世家的人才、器物必定出众。②喻指乡贤。
国而忘家 谓为国事而忘其家。
国耳忘家 见“国而忘家”。
行家里手 里手:内行人。指精通这种业务的人。
黑家白日 不分昼夜,整天整夜。
胡越一家 喻居地远隔者聚集一堂。犹言四海一家。
会家不忙 见“会者不忙”。
毁家纾国 见“毁家纾难”。
家藏户有 家家都有。
家常茶饭 家庭中的日常饮食。多用以喻极为平常的事情。
家长礼短 同“家长里短”。
家常里短 犹“家长里短”。
家成业就 谓有了家产。
家传户诵 家家户户传习诵读。
家传户颂 见“家传户诵”。
家传人诵 家家户户传习诵读。
家道消乏 家道:家境,家庭经济情况。消乏:贫困,空乏。家境贫寒,经济空乏。
家烦宅乱 家中上下不得安宁。形容在家里喧哗吵闹。
家反宅乱 见“家烦宅乱”。
家骥人璧 喻指优秀人才。
家累千金 谓家中极富财产。
家破人离 犹家破人亡。
家散人亡 同“家破人亡”。
家徒壁立 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家亡国破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家无常礼 谓家人之间平居不必拘礼。
家无担石 十斗为一石,两石为一担。形容家里没有存粮。比喻家境困难。
家无斗储 家里的粮食储备不足一斗。形容生活窘迫。
家殷人足 家家富裕,人人丰足。
家喻户习 家家通晓,户户熟悉。
家谕户晓 见“家喻户晓”。
家至户察 到每家每户去察看。
家至户到 到每家每户;遍及每家每户。
家至户晓 晓:告知。到每家每户宣传,使每家每户都知道。
家至人说 传到每一家,人人都知道。
九流百家 泛指各种学术流派。参见“九流一家”。
九流十家 先秦到汉初各种学说派别的总称。
开国承家 谓建立邦国,继承封邑。
坑家败业 产业散尽,家道没落。
平地起家 比喻原来没有基础而建立了一番事业
破家败产 犹言倾家荡产。
破家荡产 耗尽家产。
破家荡业 见“破家荡产”。
破家竭产 见“破家败产”。
破家丧产 见“破家败产”。
破家为国 为了国家大业,不惜毁坏自己的家庭。比喻无私奉献。
弃家荡产 犹倾家荡产。
千家万户 众多人家。
千金之家 指富豪之家。
倾家败产 见“倾家荡产”。
倾家竭产 用尽全部家产。
倾家破产 拿出或丧失掉全部家产。
情同一家 比喻情谊深厚,如同一家。
人亡家破 家庭破产,人口亡。形容家遭不幸的惨相。
人足家给 同“人给家足”。
三家村 指偏僻的小乡村。
丧家之狗 失去靠山,无家可归者或丧失了主子、惶张惊恐,无处投奔者
诗家三昧 作诗的诀窍。
诗礼传家 谓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诗礼人家 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书香人家 同“书香门第”。
书香世家 同“书香门第”。
四海为家 四海:各地、到处。什么地方都可以当作自己的家。指志在四方,不留恋家乡或个人小天地。
苏轼的《日喻说》中扪烛而得其行扪的意思
原文:
生而眇(miǎo)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②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 ,以为日也.日之为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è)④,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注释:
注释:
①眇(miǎo):目盲.
②扣:敲打.
③扪(mén):用手摸.
④龠(yuè):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笛子,但比笛子短.
⑤揣:摸
谁能给我文言文<<日喻>>翻译?
原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 ,以为日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译文或注释: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
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注释
[1]眇(miǎo):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
[2]扪:摸。
[3]揣:摸。
[4]龠(yuè):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5]譬:比喻。
[6]相:形容,比喻。
[7]卒:终于,终究。
[8]欤:吗,助词,表疑问。
[9]没:能潜水。
[10]涉:涉水,指徒步涉水。
赏析
苏轼之文长于说理,往往"昭晰无疑"(《艺概·文概》),长篇论说文是这样,短小精悍的杂说也莫不如此。而且杂说较之正式的议论文更灵活,笔调更从容,"能道意所欲言"(《答王庠书》),充满了诗一样的情趣和哲理,愈加耐人寻味咀嚼。本文就是其杂说中的代表作。
文章一开头就叙述故事,这种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都不明确(即使虚拟的也没有),其结构是抽象的,是作为论据的"寓言"。因其描写生动,故而显得具体实在,说服力极强。它告诉我们: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如果撇开感性经验而单靠间接经验,就像瞎子那样"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那么势必会"转而相之",混淆这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臆测,杜撰,闹出"闻钟以为日""扪烛以为日"的笑话,那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作者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求达也无以异于眇。"如果单凭"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然而单有感性经验还不够,还得亲自实践,多次探索,方能掌握道;作者认为"道可致而不可求"。那么"致"与"求"有什么区别呢?作者引古人语对"致"作了解释:"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这里的"致"就是一种"循序渐进",平时积学,自然得"道"的意思,学至则道自致。譬如军队能够掌握主动权,可进则进,可退则退,待时机成熟就行出击,才能获胜,若牵"求"胜利,就成了"致于人"了,就会失败。求道也是如此,如果经过平时不断的实践,而不是急于求成,那么道是可致的。
作者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又给我们讲了另一个寓言故事。作者发现"南方多没人",而北方则少有,原因何在?就在于"南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因为"日与水居",故能渐识水性,"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水之道者。"懂得水性("水之道")方才能"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可见求"道"单凭勇气是不行的,还得经过长期的实践。如果想一蹴而就,"不学而务求道",走捷径,投机取巧,那就只能像北方学"没"者那样,没有不被溺的。
作者运用寓言阐述道理时,夹叙夹议,深入浅出,寓言讲完,道理也就清楚了。而且作者连续运用两个寓言说明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丝丝入扣,环环相接,可称之为"螺旋式"的比喻方式,即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有连续性发展性的寓言故事构成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趋深入和加强,这是苏轼的创新(参见朱靖华《苏东坡寓言评注·序言》)。
最后一段联系实际并交代为文的目的。"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相反,"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经术本来就是载道的,所以"士知求道而不务学",他们不知道"道"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想真正理解"道",不能单靠读几本经书,应该杂学旁收,既不能忽略感性经验,又要经过长期的摸索思考,以渐进于道。这里,作者是针对王安石以经术取士而发的。《御选唐宋文醇》卷三十八云:"宋自王安石始以经术取士,一时求仕者皆改其妃青媲白,而谈道德仁义;及致之于用,则茫然失据,亦与妃青媲白无二焉,此苏轼《日喻》所以作也。"
总之,作者运轻灵之笔娓娓道来,仿佛与人对面而谈,亲切动人,语浅道明,毫无论说文的板滞之弊。且本文还继承了战国议论文的优点,以寓言作为论据,使行文简洁明了,形象生动。正如王文濡所评:"文以道与学并重,而譬喻入妙,如白香山诗,能令老妪都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