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寺庙大雄宝殿的“大雄”是什么意思?一般都供奉着谁?

2.劝学上进的名人名言

3.綦崇礼的人物关系

4.《东宫》第4集:愁连远水波涛夜,梦断空山雨雹时(2)

5.带有说字的文言文题目

6.汉朝为什么会发生“巫蛊之祸”?

寺庙大雄宝殿的“大雄”是什么意思?一般都供奉着谁?

行将就木 的意思-担行将就木的意思

去过佛家寺庙的人,应该对大雄宝殿不陌生。

大雄宝殿是寺庙中的正殿,也是整个寺庙中最核心的建筑,一般用来供奉释迦牟尼和其他诸佛。

可以说,不管是哪里的寺庙,都会有大雄宝殿的存在,并且它一定是众佛殿里最大、最雄伟、气势最庄严的那一座。

那么,为何它会叫大雄宝殿呢?大雄是什么意思?它和释迦牟尼之间有什么渊源?

大雄宝殿 大雄一词的来历

大雄宝殿,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就是大而雄伟的宫殿。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这样的理解是没有问题的。大雄宝殿确实是寺庙中最大最宏伟的宫殿。

但大雄这两个字,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含义。

事情还要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说起。彼时,古印度的婆罗门教如日中天,由它衍生出的种姓制度和宗教特权引起了以刹帝利为首的其他种姓的不满。

公元前6世纪,印度文明东移,恒河流域的众多国家开始兴起,古印度由此进入了多国纷争的局面。

古印度的婆罗门教

政治上的动荡,激发了思想上的活跃因子,印度宗教界出现了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类似的百家争鸣现象。与此同时,早有不满的刹帝利王族联合吠舍商人,对婆罗门的宗教特权发起挑战,掀起了一场反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

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出身于刹帝利王族的筏驮摩那和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大家都很熟悉,筏驮摩那又是何人?

其实,筏驮摩那是印度耆那教的创始人,也是那个被称为大雄的人。他比释迦牟尼出生的时间要早,但他和释迦牟尼一样,都出身于刹帝利王族。筏驮摩那30岁时出家,苦苦修行十二年,最终在一棵菩提树下觉悟成道。

筏驮摩那

从那之后,他广纳信徒,广宣教义,耆那教在他手中渐渐兴起。

耆那教的教徒认为他的觉悟很高,感念他对耆那教的恩典,故而尊称他为摩诃毗罗,有伟大的英雄之意,简称大雄。

为了纪念筏驮摩那,他的出生日成为了印度的大雄节。后世的人们也常用大雄这个词专指耆那教的筏驮摩那。

那么问题来了:耆那教的大雄,跟佛教的释迦牟尼有何关系?

其实,雄这个字,在当时的古印度并不是特指,而是各个宗教对于大宗教家的一般称呼,是古印度宗教上的尊称。比如甘地,就被称为圣雄。

佛教称释迦牟尼为大雄,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耆那教的影响。

耆那教

了解过古印度宗教的人都知道,佛教和耆那教之间渊源颇深。不说创教的筏驮摩那和释迦牟尼都出自刹帝利王族,就连教中的一些思想和教义,都有很多交叉之处,甚至有学者戏称两教为姊妹教。

比如耆那教和佛教都将轮回看作宇宙的基本原理,力图通过修行摆脱生轮回,超然于世;再比如这两个教都推崇禁欲主义,倡导教徒们和欲望作斗争。

不仅如此,耆那教和佛教之间也共用着许多宗教称号。比如大众所熟知的佛陀、如来、阿罗汉等。大雄也是其中之一。

更有意思的是,耆那教中的大雄一词,不仅意味着伟大的英雄,还有着战胜欲望的胜利者之意,而释迦牟尼之所以被尊称为大雄,也有战胜欲望的这一因素在。这其中,到底有何渊源?

释迦牟尼 佛教大雄的养成之路

说到佛教的佛祖释迦牟尼,那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传奇。

释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623年,未出家前的名字叫做乔达摩悉达多。

他的父亲叫首图驮那,是迦毗罗卫的国王。母亲摩耶夫人是天臂城善觉王的大女儿。

可以说,悉达多一出生就是妥妥的人生赢家。

悉达多出生后的第七天,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幼年失恃的他是被姨母抚养长大的。

期间,作为王族子弟,悉达多每日都要学习贵族的学问和技能。但即便如此,他的生活还是优渥而舒适的。

释迦牟尼

悉达多在16岁的时候结了婚,和妻子生下了一个儿子。如无意外,他会在不久的将来继承他父亲的王位,成为迦毗罗卫新的国王。

然而到了后来,悉达多的心态有了很大的转变。

当时的古印度,正处于列国纷争的动荡时期,很多小国都在一夕之间被覆灭吞并。悉达多见此情景,越发觉得世事无常,也悲凉地认为,自己的国家肯定也难逃灭亡的命运。

由此他联想到,被强权覆灭的小国身不由己,人又何尝不是呢?生老病这一切,都非人为所能控制,每个人都摆脱不了命运的苦难。既如此,为何不跳脱出来,从精神上寻求解脱之道?

乔达摩悉达多

悉达多想到此处,终于决定逃离这无边的苦海。他在29岁的时候放弃了王位,抛弃了父母妻子,偷偷离开了王宫,开始了他出家修行的生涯。

为了寻找心中自在而超脱的净土,悉达多先后拜访了苦行仙人、事火仙人、禅定仙人等多位宗教大师,但他们的学说都不太圆满,悉达多不满意,只能自己苦修。

他来到了尼连禅河边的苦行林中。

为了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在苦行林中生活了六年,每天只吃一麻一麦,力图通过折磨肉体来砥砺求道的心,获得灵魂上的升华。

苦行林

然而六年的时间过去了,悉达多在求道之事上却是一无所获。长期的营养不良,更是让他形容枯槁,像是一位行将就木的老人。

悉达多由此顿悟:苦行并不利于修道,而且对身体有碍。

想通了的悉达多离开了苦行林,走入尼连禅河,洗去身上沉积已久的污垢。他决定先让身体恢复过来,再去寻求心中的修行梦。

然而他太虚弱了,洗浴已经用掉了他全身的力气。洗浴完后,悉达多甚至站都站不稳,只能靠着岸上的树枝勉强站起来。

这一切,都被净居天人看在了眼里。

悉达多

他找到了在林外牧牛的女子,告诉她:今有太子在于林中,你可以去供养他。

牧女听了满心欢喜。她取了金_,往里面盛了香甜的乳糜,来到悉达多面前,双手举过头顶,向悉达多虔诚献上自己的供养。

悉达多接受了牧女的乳糜,他道:我为成道度众生故而受此食,当使施者丰衣足食,安乐无病,福寿增长,智慧具足。

说罢,恢复力气的悉达多来到了迦耶的一棵菩提树下,静坐冥思,并坚决道:不成佛道,不起此座。

悉达多

此时的悉达多经过了六年的苦行,早就磨去了心中的诸般执着和妄想,可谓是烦恼尽断,业力尽无。

这个时候的他,其实与心中的道十分接近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魔王波旬听闻了悉达多誓要成佛的意愿,担心悉达多得道成佛的他坐不住了,开始想方设法地去捣乱。

为了动摇悉达多的佛心,阻止他修成正果,魔王波旬率领手下众魔,向悉达多发起攻击。但无论是刀枪剑戟还是毒蛇猛兽,都不能伤害悉达多分毫。

悉达多

波旬见状又气又怒,他叫来了自己的三个女儿,企图用美色迷惑悉达多,并对他许了各种荣华富贵。

然而,面对波旬的疯狂输出,悉达多却是泰然自若,不为所动,似是天塌了也入不了他的眼。他端正地盘坐在地,一手捻起袈裟一角置于胸前,一手结降魔印,将戒、定、慧发挥到了极致。

于是,围在他身边青春靓丽的魔女们,在悉达多的神通之下露出了又老又丑的真面目,其余张牙舞爪的魔兵们也被击打得溃不成军。在与魔王波旬的斗争中,悉达多大获全胜,最终证道成佛。

这便是有名的降魔成道的故事。

悉达多

现在看来,这些所谓的魔,不就是扰乱世人思绪的种种欲望吗?悉达多降服众魔的过程,其实也是和自己心魔斗争的过程。到了最后,他的道心战胜了他的欲望和心魔,最终从普通人变成了觉悟者,修成正果。

悉达多成道之后,并没有忘记当初他对牧女许下的诺言。

他首先来到了鹿野苑(今印度萨尔那特),向当地的群众说法传教。此后,他更是踏遍了恒河流域,穿梭于各个阶级之间讲法传道,救无数人脱离苦海,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除此之外,他还有天尊、世尊、释尊等称号,那么大雄这个称号又是怎么回事?

释迦牟尼

这其实跟释迦牟尼的降魔成道有关。释迦牟尼降魔成道的事迹广为流传,被极力传颂,就连我国的敦煌壁画中,都有多幅佛祖的降魔成道图。

《相应部》(第四 恶魔相应)记载道:大雄众会前,欢善依无畏,如来得十力,超离世爱着。

意思大概是佛陀具备十力,降服众魔,不畏不惧,故而称为大雄。再加上释迦牟尼是佛法的集大成者,一生都致力于济世度人,可谓是功德无量。

《妙法莲华经》、《正法华经》、《佛种姓经》等佛家著作遂都以大雄的称号来称呼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

大者,大智慧、大力也;雄者,除魔卫道也。与耆那教的大雄不一样,佛教中的大雄不是一种称谓。

它更多的是一种赞扬,一种对释迦牟尼佛法无边的敬仰,有至高无上的圣人之意。

这样看来,供奉释迦牟尼的大雄宝殿最为宏伟壮丽似乎也并不稀奇了。

那么大雄宝殿除了供奉释迦牟尼之外,通常还会供奉哪些佛?他们都有着什么样的佛学意义?

释迦牟尼 大雄宝殿的佛学意义

经常去寺庙的人会发现,不同寺庙的大雄宝殿,供奉的主尊佛像都是不一样的,这其中当然也代表了迥然不同的佛学意义。

有的大雄宝殿会单独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的造型有各种不同的姿势,较为常见的有成道相和说法相,这两种姿势皆为跏趺坐。

成道相的释迦牟尼两腿交互,左手施定印,横放在左脚之上,意为禅定之意。右手则自然下垂,结触地印,也就是破魔印,表明释迦牟尼愿意牺牲自己来求得众生解脱。

这种意志唯有大地才能证明。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的说法相,又叫初转像。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双手置于胸前作说法印。有的说法相是双手掌心向外置于胸前,翻举结说法印,有的则是左手结定印或手捧钵盂,右手结法印。

除此之外,释迦牟尼还有立身像。立身像的释迦牟尼左手下垂,右手屈臂上伸。这种情况下,就不是释迦牟尼单独一佛了,他的身侧会有二比丘像,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

还有的大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的三身佛。

三身佛,即法身佛、报身佛和应身佛。释迦牟尼的法身佛为毗卢遮那佛,他是佛教真理的化身,有普照万方的意思,位于三位佛像的最中间。

释迦牟尼

左侧则是报身佛卢舍那佛。他是莲华藏世界的教主,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代表了最圆满的智慧。

应身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指的是佛为了普度众生而随机呈现的各种化身,意为随缘教化不同众生,佛法面前众生平等。

当然,也有一些寺庙的大雄宝殿供奉的是三世佛。

三世佛,就是俗称的三宝佛,它可以说是横扫十方世界的一切佛。而三世佛又分为横三世佛和纵三世佛。

卢舍那佛

横三世佛以空间地域来划分,又叫做三方佛,是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代表。它最中间的一尊,就是主管中央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尊是来自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

他结跏趺坐,一手持钵盂,一手持药丸,意为现世安乐,祛病消灾;右尊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他的双手叠放在脚上,掌中的莲台熠熠生辉,意为将引渡众人脱离轮回的苦海,到达西方极乐世界。

纵三世佛则以时间为标尺,涵盖了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相对应的分别是燃灯佛、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

其中,燃灯佛位于最左边,释迦牟尼佛位于中间,弥勒佛则居于右侧。

三世佛

除去以上说的这些,华严三圣也是大雄宝殿供奉的对象。

华严三圣,又被称为释迦三尊,即释迦牟尼佛、文殊师利菩萨和普贤菩萨。

这里的释迦牟尼,是以毗卢遮那佛的姿态出现,代表着烦恼除净,万千功德;文殊师利菩萨手执玉如意居左位,代表了智德和正德。

普贤菩萨则拿着一朵莲花,居于毗卢遮那佛的右侧,象征着理德和行德,与文殊师利菩萨相辅相成。

华严三圣

由此可见,虽然有的大雄宝殿不是单独供奉释迦牟尼,但是释迦牟尼都牢牢占据了最中央的位置,这无疑和他的佛学成就分不开。

纵观释迦牟尼的修行之路,可谓是悲智双运,福慧双修,不断地用大慈悲和大智慧利益众生。

想来,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成为名留青史的圣人,才能无愧于大雄这两个字吧。

劝学上进的名人名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荀子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4、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B.富兰克林

5、书虫将自己裹在言辞之网中,只能看见别人思想反应出来的事物的朦胧影象。 -W.哈兹里特

6、有些人为思想而读书-罕见;有些人为写作而读书-常见;有些人为搜集谈资而读书,这些人占读书人的大多数。 -C.C.科尔顿

7、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8、书是唯一不的东西——丘特

9、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

10、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11、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2、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13、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14、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15、]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16、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17、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8、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19、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20、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培根

21、书是良药——刘向(我国汉代大学者)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22、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23、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24、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5、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26、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27、书是顾问——凯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28、书是奇迹——高尔基说:“书,要算要类在走向未来幸福富强的道路上所创造的一切奇迹中最复杂最伟大的奇迹。”

29、书是社会——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30、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31、书是遗训、忠告和命令——赫尔岑说:“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中选,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走来接替他的岗位的站岗人的命令。”

33、“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34、“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3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36、“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37、“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弥尔顿

38、“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赫尔岑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7则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4、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6、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7、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中国现代名言3则

1、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邹韬奋《韬奋文集》

2、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选集》

3、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西方名言3则

1、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2、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3、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7则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西方名言3则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对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音。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唯一正解的方法。——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托尔斯泰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它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爱因斯坦

中国现代名言3则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韬奋《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选集》

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读书名言或读书格言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读 书 名 言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7则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中国现代名言3则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韬奋《韬奋文集》

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选集》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西方名言3则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读该书的终末,就懂得它的起因。这是我所能介绍给你惟一正解的方法。

——狄慈根:《辩证法的逻辑》

重要的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知识的质量,有些人知道很多很多,但却不知道最有用的东西。

——托尔斯泰

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

读书名言

“书籍是人类的编年史,它将整个人类积累的无数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传下去。”——坎耶里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书籍是培育我们的良师,无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语和训斥,不收学费,也不拘形式。”——德伯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弥尔顿

“书籍是生活的加速器。”——尼克拉耶娃

“书是这一代对下一代精神上的遗训。”——赫尔岑

名人名言 读书篇

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勤动笔墨勤看书。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中国古代读书名言

1、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

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 熹

3、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 熹

4、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 熹

5、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6、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朱 熹

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 熹

8、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0、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匆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郑板桥

11、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1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13、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14、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15、 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 惟精心寻思,体贴向身心事物上来,反覆考验其理,则知圣贤之书,一字一句皆有用矣。——薛宣,明朝理学家

16、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 -南宋 尤袤

17、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 ―――清 童铨

18、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明代学者)

19、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 徐谓 (明代)

20、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21、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22、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23、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秦牧

24、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25、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26、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

27、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2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29、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3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31、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有能出得书,则又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宋]

32、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 颐

33、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34、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35、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清]

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明]

36、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3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8、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39、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门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中国近现代读书名言: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选集》

3、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4、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5、书看多了,文章自然就会写了。 ——--鲁 迅

6、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读书杂谈》

7、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鲁迅全集》

8、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致颜黎民》

9、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

10、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 ——--臧克家

1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12、努力耕耘,少问收获。学生读课外书籍要养成习惯。先看序文或作者、编者的前言,知道全书的概况,是好习惯。把书估计一下,预定若干日读完,而且如果能按期看完,是好习惯。有不了解处,不怕查工具书,不怕请教老师或者朋友,是好习惯。自己有所得,随手写简要的笔记是好习惯。其实说不好的习惯,半途而废,以及眼睛在书上,脑子开小差,都非常不好。——-叶圣陶

13、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陶行知:《八位顾问》

14、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陶行知

15、奋力是万物之父! —————陶行知

16、学和行本来是有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书库。 ——谢觉哉,

17、没有时间,挤;学不进去,钻。 ——--谢觉哉

18、我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冰心

19、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邹韬奋

20、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高士其

21、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22、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 ―――顾颉刚

23、要记住,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一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就要如获至宝,准确地摘记下来。天才是就是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这样,卡片摘记积累的多了,功到自然成,你就可以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分析研究,综合利用,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 ―――吴晗

24、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研究,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 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广。——吴晗

26、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27、多读多抄,这二者是必须保证的。――吴晗

28、环境于人的影响极大,亲师取友,问道求学是创造环境改进自己的最好的方法,你们于潜心独研外更要注意这一点,万不要一事不管,一毫不动,专门只关门读书。――向警予

29、外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黄庭坚

綦崇礼的人物关系

与李清照、秦桧

綦崇礼,字叔厚,高密人,生于1083年,时为北宋宋神宗元丰六年。綦崇礼出身书香门第,父祖辈虽然没有做过大官,但都是明经、进士出身。綦崇礼幼时就聪颖异常,写得一手好文章。传说他10岁时就能为乡邑邻人撰写一般人不敢下笔的墓志铭,就连他的父亲看到他写的文章也非常吃惊,认为綦崇礼将来会有大的作为和出息,私下感叹说:“我家祖辈积德行善的回报,可能就应在这个孩子身上了。”

16岁时,綦崇礼离开家乡到当时宋朝的京都开封———时称汴京,进入朝廷设立的最高学府———太学学习。他虽然才华出众,但科考时却屡试不中,在考场上困顿多年,直到1118年,他35岁时,才考中进士,取得了做官的资格。綦崇礼考中进士后,先被朝廷授于淄县(今山东省淄博市)县主薄的官职,不久又将他调回京都,先后授予他太学学正、太学博士、宣教郎、秘书省正字、工部员外郎等官职。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攻陷北宋的京都开封,发生“靖康之变”,徽宗、钦宗两帝被金兵掳往金国北地,北宋灭亡。开封被攻陷时,綦崇礼跟随抗金队伍逃离汴京。

1127年5月宋高宗即位,綦崇礼得知后投奔而来,被朝廷授予起居郎兼给事中的官职,成为为皇帝起草诏书的近臣。1129年,南宋朝廷在金兵的攻掠下被迫渡江南迁,几近覆亡,最终驻跸江南,定都临安(今杭州市)。当时金兵攻势正盛,战局吃紧,为征调各支抗金队伍抗击金兵南侵,皇帝需要颁发很多诏书圣旨,而这些圣旨诏书,大多出自綦崇礼之手。不久,就被宋高宗擢升为专替皇帝起草圣旨诏书的主管大臣———中书舍人,成为皇帝身边的三品大臣。

由于綦崇礼才华出众,替宋高宗起草的圣旨诏书不但深符帝意,而且出语不凡,义正严辞,大大激发了全国军民的抗金斗志,受到朝野内外的一致推崇。1130年,綦崇礼官至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不久,又以徽猷阁直学士的身份兼任漳州(今福建省漳浦县)知府。因为按宋朝的规定,地方行政长官必须由朝廷官员兼任。当时的漳州,民风强悍,加之连年战乱,匪盗蜂起,民心不稳,波及邻县,号称难治。綦崇礼到任后,剿匪安民,修兵备战,赈灾扶弱,发展生产,很快就把漳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盗匪匿迹,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不久,又调任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知府。

1132年2月,綦崇礼被朝廷调回京都担任礼部侍郎,七月,又改任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由于朝廷南渡时,各官署文书簿册几乎全部毁于战火,朝廷籍以运行的各项典章条律制度亟须建立和恢复,綦崇礼主持了这一重大工作,用不长的时间就为朝廷各部和有关官衙制定出了一套完备的典章制度。綦崇礼在为朝廷完成各项典章条律的重建任务后,又被调任兵部侍郎。在任职兵部侍郎期间,他多次上书高宗,陈述对抗金形势的分析和提出抗击金兵南侵的御敌方略,受到宋高宗的重视和认可。

1134年9月,由高宗皇帝亲笔御批綦崇礼任翰林学士。宋南渡以来,皇帝近侍大臣由皇帝亲笔御批任命,綦崇礼是第一人,此后形成惯例,由此可见宋高宗对綦崇礼的倚重。

此后不久,綦崇礼又进官侍读,并兼史馆修撰,期间,他主持编纂了神宗、哲宗两帝实录。随后,他又出任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知府。在兼任绍兴知府期间,他预见到浙东绍兴一带地处京都后方,扼江临海,一旦战事发生,必将成为朝廷的后方基地,因此必须加强战备,他的这一远见卓识的见解得到宋高宗的支持和赞同。随后,他立即着手组织人力修缮城郭,磨砺兵甲,备运钱帛,以备战时之用。同时,还安排舟舰,扼守海道,以防金兵从海上偷袭。果然,1134年冬和1137年冬,金兵两次大举南侵,宋高宗都被迫撤离到绍兴一带。由于这一带在綦崇礼督促下提前做好了战备,金兵无法侵入,不但使朝廷安然无恙,而且使这一带人民免受了战火之患。

从1134年任翰林学士后,五年间,綦崇礼为皇上起草了数百篇圣旨诏书,史载他代皇上撰写的诏书,“气格浑然天成,一旦当书命之任,明白洞达,虽武夫远人,晓然知上意所在。”起草诏书时“文简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体。”

1137年,宋高宗重新起用对金主张投降议和的秦桧为朝廷大臣,第二年又擢升他为宰相,专主对金议和。朝廷中的抗金将领和大臣受到秦桧倾轧排挤,綦崇礼见国事不可收拾,于1139年2月向宋高宗提出辞呈。

辞官后綦崇礼迁到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市)居住。綦崇礼退居台州后,把他一生写就的诗文奏章编著成60卷的《北海集》。今人惋惜的是,《北海集》一书早已失传,仅在《宋史》中存目。后人所见到的綦崇礼的诗文大多是明朝时编入《永乐大典》而保存下来的。

1142年,綦崇礼病卒于台州,终年59岁。卒后,朝廷赠官左朝议大夫。

綦崇礼为宋时一代名士,《宋史》有传,传中评述他“为人不高傲,能容众,廉俭寡欲,端方亮直,不惮强御。”还说他“除专心辞事外,还洞晓音律,常在气振之时,慷慨长歌,议论风生,不愧为一时之英。”

綦崇礼、李清照及秦桧

说到綦崇礼,就不能不提到李清照和秦桧。綦崇礼之所以常常被后人提及并受到关注,除了他是宋代翰林学士的自身因素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与他曾同大名鼎鼎的女词人李清照和大奸臣秦桧之间出现过一些恩怨纠葛,因而名噪一时并流传后世不无关系。

李清照,1084年出生在济南历城的一个仕宦家庭里。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文坛的名士之一,以文章受知于苏东坡,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官至礼部员外郎,有《洛阳名园记》一书传世。她的母亲是宰相的长女,出身豪门,也是一位精通文墨的大家闺秀。由于受家庭熏陶,李清照少年即有诗名,才华过人,是名动文坛的才女。

李清照18岁时嫁给了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人,与綦崇礼有亲戚关系,是綦崇礼的表兄,这样,尽管綦崇礼比李清照大一岁,但按亲戚关系要称李清照为表嫂。赵明诚也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赵挺之,进士出身,在朝廷身居要职,曾两度出任丞相。赵明诚是赵挺之的第三个儿子,少时即有文名,特别喜欢收藏前代图书、字画、碑文刻石、青铜铭器,是名重当世的金石学家。赵明诚结束太学学业后,被朝廷授予鸿胪少卿的官职。1107年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病卒,赵挺之因生前曾与权奸蔡京争权,后受到蔡京的诬陷,亲属也受到株连,赵明诚的官职被夺。赵明诚被夺官后,于1108年携李清照回到青州的故居屏居,开始了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的美满生活,并且在这里一住就是13年。这期间,李清照一面帮助赵明诚搜集上起三代下及隋唐的金石、碑刻,字画,并加以整理、校勘和品题,编成金石学名著《金石录》;一面醉心于诗词的创作,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词作,成为她一生中诗词创作的旺盛成熟期。

1121年,朝廷重新起用赵明诚,授予他莱州(今山东省莱州市)知府的官职,不久,又调任缁洲(今山东省淄博市)知府。1126年,李清照的命运发生逆转,这一年,金兵冲陷宋都汴京(今开封),大宋国境狼烟四起。在这国难当头之际,赵明诚的母亲又在建康(今南京市)病逝。赵明诚只好先赴建康奔母丧,留下李清照将十几年来收藏的金石书画装载十五车,随后避乱南下。由于时间仓促和不便搬动,临行时留下的书籍文物还装满10余间屋子,李清照刚刚离开,青州就发生兵变,李清照故居的房屋连同书籍文物被乱兵一把火烧毁,夫妇二人几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令李清照痛心不已。1127年,赵明诚被授官江宁(今南京市)知府,1129年,又改授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知府,谁知,尚未到任就突患重病,不治身亡。李清照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悲痛欲绝,大病一场。她一生未曾生育过儿女,从此便孤身一人,流落江南,过着无依无靠、寄人篱下的凄凉生活,直到1155年病逝身亡。

秦桧,1090年出生,江宁(今南京市)人。据史料记载,秦桧与李清照有亲戚关系,秦桧的妻子王氏是李清照舅父的女儿,也就是说李清照和王氏是表姊妹,但李清照鄙视秦桧与王氏的为人,虽然是亲戚,却从不来往。

据《宋史》及有关史料记载,秦桧1115年考取了进士。秦桧虽然未中过状元,但他博学多才,特别在书法方面造诣很深,他总结前人之长,创立了一种新字体,这种字体就是我们现在还在广泛使用的“宋体”。按一般习惯,这种字体应该按创始人的姓氏称之为“秦体字”,但由于人们厌恶他的人品德行,将他创立的“秦体字”改称为“宋体字”。秦桧考中进士后,先是授官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随后又把他调回朝廷任职。1126年“靖康之变”时,他和妻子王氏被金兵捉俘,随后同徽、钦二帝一同被掳往金都。在被俘期间,他投靠了金主,成为金国重臣和军事将领挞懒的亲信。

1130年,挞懒在率兵南侵时将秦桧夫妇放归。秦桧回到南宋朝廷后,欺骗朝廷说他是杀了监视他夫妻二人的金兵夺船逃回来的,骗取了宋高宗的信任。1131年2月,宋高宗授予秦桧参知政事的要职,与綦崇礼同朝为官。秦桧甫上任就极力鼓吹对金议和投降的主张,并且吹嘘说:“假如让我当宰相,不用几天,我就能做出轰动天下的大事来。”同年8月,秦桧被宋高宗授予宰相之职。秦桧当权后,提出了投降卖国的“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主张,就是说黄河、中原的土地、人民归金国,淮河以南的土地、人民归南宋。秦桧的这一投降主张,受到朝廷内外特别是抗金将领的强烈反对,宋高宗慑于当时全国上下一致要求抗金收复失地的呼声和大势,加之帝位未稳,因此不但不敢冒然采纳秦桧的投降主张,并且在朝野内外一致呼吁下,授意綦崇礼起草了通告天下罢免秦桧的宰相之职的诏书,这就埋下了綦崇礼与秦桧交恶积怨的伏笔和根苗。1137年,在各路抗金队伍的抗击下,金兵的南侵势头受到遏制,抗金局势开始向有利于宋军方面转变,同时,南宋朝廷在江南立足已稳,在此局势下,宋高宗为保住他的皇位,开始实行偏安江南、与金议和的投降主张,为推行这一投降主张,2月,他又重新起用秦桧,授予他主管军事的枢密使之职,1138年正月,又提任他担任主持朝政的宰相。秦桧身居要职后,极力迎合高宗的心思,处心积虑地打击、排挤、诬陷抗金将领和朝臣。綦崇礼见宋高宗苟安昏庸,奸相专权,不愿同流合污,向宋高宗提出辞呈,与1139年2月离开朝廷,退居台州。

秦桧再次出任宰相后,迎合宋高宗的议和投降主张,深得高宗宠用,屡屡加官进爵。秦桧当政期间,一味投降卖国,独揽朝政,排除异己,残害忠良,直到他1155年病。

恩仇纠葛

救助李清照

1129年6月,赵明诚在建康病逝后,家破人亡、举目无亲的李清照只好投奔他的弟弟。此时金兵大举南侵,刚刚建立起来的南宋小朝廷在金兵的追击下步步南退,李清照跟随逃亡的难民沿着朝廷的退却路线,经越州、台州,到剡州、温州,再往衢州,最后到达杭州,一路颠沛流离,转徙奔波,既要逃命,又要照看几经劫难保存下来的一些图书文物。几年的逃难生活,使李清照身心交瘁,重病缠身。就在李清照彷徨无助、几欲不支之时,有一个人闯入了李清照的生活,这个人叫张汝舟。关于张汝舟这个人,史料记载不多,对于他的籍贯和与李清照认识的经过也语焉不详,只记载他当时在朝中监诸军审计司任职,风流倜傥,能说会道。张汝舟结识李清照后经常去看望她,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这使孤苦无依,病困交加的李清照倍感温暖,很快便答应了张汝舟的求婚请求,时在1132年,李清照已49岁。

张汝舟当初之所以要迎娶已是年过半百、人老珠黄的李清照为妻,一是贪慕李清照当时天下第一才女的名色,二是图谋她收藏的那些价值连城的书图文物。李清照感到受骗上当后,毅然决然同张汝舟离婚。此时的李清照虽然病困交加,老年体弱,但她却从来就不是一个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弱女子,而是一个有胆有识、敢爱敢恨的女中伟丈夫。

在当时男尊女卑,女子主动提出与丈夫离婚谈何容易。她利用掌握的张汝舟弄虚作假欺骗朝廷谋取官职的罪状,避轻就重,以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为由,告了他一个欺君之罪,并要求离婚。

按照当时宋代的刑律,如果丈夫有罪被流放到偏远的外地,那么妻子就可以合法地和他离婚,并且能够保住自己的财产。李清照出身于诗礼簪缨的官宦世家,谙熟律令,深知历来朝廷对科场舞弊案件非常重视,一旦有人入官举报,皇帝都要亲自过问。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的罪名查实成立后,由皇帝下旨褫夺官职,流放到广西柳州。

宋代有一条恶劣的律条:妻子入官讼告丈夫,即便是事实确凿,罪名成立,在丈夫受到刑罚的同时,妻子也必须坐两年牢。为了尽快结束这段不堪回首的婚姻,与这个无耻小人一刀两断,李清照义无反顾。

就在李清照身陷囹圄之际,綦崇礼向李清照伸出了救助之手。当时,綦崇礼正被宋高宗信任和倚重,綦崇礼将李清照几年来颠沛流离、一直追随皇上銮驾及被张汝舟骗婚的经过如实奏报给宋高宗,请求皇上网开一面。宋高宗答应了綦崇礼的请求,李清照在牢房中只关了九天就被释放回家了。

李清照出狱后,给綦崇礼写了一封书信表示感谢,这就是著名的《投翰林学士崇礼启》,在这封信中,李清照不仅对綦崇礼搭救她出狱表示衷心感谢,还详细阐述了自己被骗婚的经过,表达了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决不忍辱偷生的由衷之情。

与秦桧结怨

1131年2月,宋高宗先是授予秦桧参知政事之职,8月,又拜为宰相。秦桧出任宰相后,提出和推行了一系列投降议和的卖国主张,受到朝野内外特别是力主抗金朝臣们的强烈反对。宋高宗迫于当时朝野内外一致要求抗金的压力,不得不忍痛罢免了秦桧的宰相之职,并要綦崇礼起草诏书通告天下。作为近侍大臣的綦崇礼自然深知皇帝的心思和秦桧的为人,为防后患,他请求皇上先写下罢免秦桧的旨意,自己再据圣意起草诏书,宋高宗取过纸笔写下了几条罢免秦桧的旨意交给綦崇礼,綦崇礼根据皇上的旨意草拟了罢免秦桧相位的诏书,并将皇上的“御笔”收藏起来。秦桧知道这件事后恨透了綦崇礼。

一时失势的秦桧将仇恨埋在心底隐忍不发,但他时刻关注着局势的变化,伺机东山再起。1138年3月秦桧被再度起用,专权对金议和。綦崇礼知抗金大业无望,国是不可为,为躲避奸佞陷害之灾,于1139年2月向皇上递上辞呈,退居台州。

不出綦崇礼所料,秦桧重登相位后,立即对朝中主张抗金的大臣特别是抗金的军事将领痛下杀手。1141年4月,他密奏高宗,急令在前线指挥抗金的岳飞、张俊、韩世忠等一班军事将领班师回朝,用明升暗降的手法,解除了他们的兵权,紧接着又组织狱词,罗织罪名,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父子及张宪等抗金将领处,为推行他的投降和卖国主张扫除了障碍。秦桧在、肃整完朝廷中坚持抗金的军事将领后,随即把矛头转向反对过他或与他不利的朝臣。在除掉他必欲处之的岳飞等一班抗金军事将领后,他把报复的第一个目标就指向了曾替皇帝起草罢免他相位诏书的綦崇礼。

1142年3月,在他刚刚岳飞父子一月后,他就派心腹到台州找綦崇礼索要那份宋高宗交给綦崇礼罢免他相位的“御笔”,恰好綦崇礼病逝,家人居丧,求索不得。綦崇礼家人知秦桧不会放过,小心处世。

秦桧深知,皇帝亲笔所写交给綦崇礼让给他据以起草罢免他相位的那份旨意,是他卖国投降的铁证,这份“罪证”成了他的一大心病,在他专权朝政,权势熏天的十多年里,他挖空心思地想找到并毁灭这份罪证。1155年,在他身染重病、行将就木之际,他终于找到了一些端倪,有人告密这份“御笔”藏在綦崇礼的女婿谢家。得知这一消息,他一面给宋高宗写了奏本,要求宋高宗将綦崇礼所收藏的御笔缴回,奏本还未送出,他又改变了主意,干脆假传圣旨,派人到台州谢家搜查“御笔”;一面选派他的心腹出任台州知府,将谢家人抓捕起来,追查“御笔”的下落。但抓捕关押谢家人的秦桧爪牙还未来得及将谢家人押送官衙,就传来秦桧病的消息。主子一,爪牙心慌,不但去谢家搜索“御笔”的爪牙作鸟兽散,就连抓捕谢家人的秦桧心腹之徒也见风使舵,十分恭敬的将谢家人送回家,这样,秦桧卖国投降的罪证才得以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东宫》第4集:愁连远水波涛夜,梦断空山雨雹时(2)

明远公主道,“太子一,东宫虚位,宣德王野心勃勃,一心觊觎太子之位,而皇后和高相一党,为了巩固外戚势力,肯定会想方设法扶植一个傀儡占据东宫,承鄞无忧无虑的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不管他愿不愿意,都会被卷入这场血雨腥风。”

明远公主在得知李承鄞里逃生以后,她忍不住为李承鄞的未来担心,故而,她开始分析朝局形势。现如今,李承稷已,东宫太子之位悬而未决,皇后和高相一党,为了能继续把持朝政,势必会扶植一个傀儡入主东宫,李承鄞从小失去母亲,他作为皇后的养子,自然是最佳人选。

而李承鄞要面临的,可不仅仅是他要成为皇后和高相的提线木偶,他还要面对来自宣德王为了登上太子之位而针对他的明枪暗箭。只怕,李承鄞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无忧无虑地生活了,他再不愿意,也会卷入这些是是非非之中,因为,这就是他是皇帝之子、皇后养子的命运。

这里,是编剧对原著的改编。原著中,明远娘娘只是出现了区区数笔,她只出现在小枫的回忆里,说她是一个好看的女人,穿衣打扮同西州的女子都不一样(不像电视剧,明远公主虽为中原人,但仍是一副西州打扮),西州王待她很好,西州王说,待她好,就是待中原好。在电视剧里,编剧对明远公主这条线,进行了丰厚的扩写,且逻辑清晰,有条有理,十分能显示出编剧的创作功底。编剧安排明远公主,成为点醒李承鄞的第1人,并在明远公主的引荐下,李承鄞得以结识柴牧与顾剑,开启了他利用母族势力争储夺位的历程。而柴牧,则完全是编剧杜撰出来的,竟然还能这样合情合理。

柴牧担心道,“五皇子为人单纯,容易被人利用,轻信于人,再加上他不是皇后亲生的,万一失去利用价值,只怕有性命之忧吧。”

1.其实柴牧也并不足够了解李承鄞,他也彻头彻尾地被李承鄞做出来的那一副单纯无知的表象所蒙蔽了。李承鄞他真的很单纯吗?他真的轻信于人吗?其实并不是。他从小装作自己喜欢吃核桃酥,他在救他一命的小枫面前,都警惕性满分。从始至终,他完全信任的,除了他的皇长兄,就只剩下了一个裴照。就是对着柴牧,他都不够信任,更不要说顾剑。

书鄞比剧鄞更加心思叵测,他可是谁都不信,包括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裴照。书鄞安排裴照做诱杀顾剑的总指挥,他从始至终根本不曾出现,为什么?不过是因为,书鄞觉得小枫比起他来,更加偏爱裴照,他非得斩断小枫对裴照的情意不可。同时,他在借这件事,告诫裴照不要觊觎他心坎上的女人,否则,明天他也会让裴照像顾剑一样万箭穿心。要知道,顾剑身上的每一根箭,都是李承鄞对他恶毒的嫉妒化成的诅咒,它非但杀了顾剑,亦恐吓了裴照。好在,裴照从始至终不曾对小枫有过半分奢望,而且裴照一直知道,就算是失忆的小枫,亦爱慕太子,他很是能恪守作为臣子的本分,再加上裴照从小和书鄞一起长大,他便平平顺顺地活到了最后。

2.柴牧对五皇子的第2个揣测,倒是很对。五皇子是真的与皇后面和心不和,书鄞和剧鄞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来说一句公道话,李承鄞被皇后利用,难道他就不曾被柴牧利用吗?柴牧为什么那样不遗余力地帮着李承鄞登位?不过是为了他要利用李承鄞为顾家翻案。而李承鄞对顾家真的有那么深的感情吗?

在李承鄞尚在襁褓之中时,他的生母顾淑妃就过世了,可以说,他的生母除了生了他,除了把他托付给皇后照顾,什么都没为他做过。至于他的舅舅顾如晦,李承鄞更是与他毫无交集,对他毫无感情。(我们总不能强词夺理地说,因为有血缘,便会有一种不可割断的亲情吧?亲情这种东西,本身就受到成长环境和认知差异的影响的,在亲情之上,还存在人与人之间作为独立个体的互相理解和包容,这也是很多领养的孩子对原生家庭感情淡漠的理由。)

同时,李承鄞真的对皇后毫无感情吗?其实也不是。李承鄞也明白,皇后一手养育了他,虽然小时候对他很严厉,但也是为了让他成材,而且,皇后和他是利益共同体,皇后对他的感情也不掺假,若无皇后,别说他能登上太子之位,就是他能不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不一定。所以,剧鄞在设计扳倒皇后以后,才会那么纠结、痛苦。

所以,从人性的考量来看,李承鄞与柴牧、与顾剑只是一种互相利用、互相成就的关系。李承鄞利用柴牧、顾剑来登上太子之位,得到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时为生母复仇;而柴牧与顾剑,则是利用李承鄞为自己的知己、自己的生父翻案。所以,当他们之间因为李承鄞的目标已经达到,而顾剑又在撼动李承鄞对绝不肯舍弃的挚爱的占有欲的时候,这种不牢靠的同盟关系便立刻土崩瓦解了。所以,李承鄞诱杀顾剑,也完全在情理之中。不是因为李承鄞是太子,我们任何一个人面对这样的情况都会这样做,只不过因为李承鄞是太子,他可以把事情做绝,他可以在刺杀顾剑、留住小枫的时候,做得更有效率。

明远公主总结道,“也许,是时候告诉他真相了。”

明远公主为什么决计在这个时候,告诉李承鄞有关顾家的前尘往事呢?

1.明远公主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她再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李承鄞,只怕没有机会了。

2.明远公主担心,因为李承鄞与皇后、高相之间信息不对等,使得他在被皇后、高相利用的时候,缺乏足够的戒备心与警惕感。毕竟,在明远公主看来,当初皇后能毒顾淑妃,便能随时舍弃掉这个不是她亲生骨肉的李承鄞。明远公主是在保护李承鄞。

3.明远公主希望靠李承鄞在为顾家复仇的同时,清除掉朝廷的奸佞——高相,为皇帝分忧。这是明远公主这个角色身上的局限性,她并不知道,掌握绝对权力的皇帝,才是害顾淑妃与顾如晦的罪魁祸首。她还在妄想以除佞臣、清君侧的方式一整朝纲,是为幼稚。

明远公主身上除了这一点局限性之外,还有一点就是,她太过淳善。要知道,她被她的父皇派来和亲西域,只是她的父皇安定边疆、坐稳帝位的一颗棋子罢了,她后,她的兄长,当朝天子,没流露出一丝伤感,只是着急她一,边疆不稳,急火火地要把小枫娶进东宫。从始至终,只有太皇太后对明远公主念念不忘,追思不已。人真的没有必要为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人付出感情,因为那个拥有绝对权力的人,为了他的权力,会去利用任何一个人,因为这份绝对的权力,就是那个人身上的虿尾,他随时会伤害他身边的人,哪怕是深爱他的人。

这里,便引申出《东宫》这部剧中的一个终极的问题——李承鄞究竟值不值得小枫来爱呢?

首先,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李承鄞的父亲,当今的皇帝,并不值得任何一个人来爱。单单说他身边的女人,顾淑妃可是他心中的白月光了吧?可是他任由皇帝毒了顾淑妃。他对明月也算得上是痴迷了吧?可是他只是在明月的身上寻找顾淑妃的影子,他可以一边和明月谈情说爱,一边就赐明月的生父柴牧。皇后没做过什么对不起皇帝的事吧?可是皇后最后却被废弃,自己把自己吊了。还有高贵妃,高如意也是真心爱慕皇帝的,她还怀了身孕,皇帝却在利用完了她以后,赏了她一碗堕胎药,让那么大月份的高贵妃小产而。

再来说李承鄞。李承鄞虽然不是皇帝,但他是太子,也就是未来的皇帝了。先来说书鄞。赵瑟瑟算是书鄞明面上的挚爱了,但是书鄞对瑟瑟,却是从始至终地利用,在利用赵家扳倒高家以后,他赏了毫无利用价值的瑟瑟一杯毒酒,还叫赵家满门抄斩。书鄞也曾经因为那个模糊的背影迷恋过绪娘,与她春风一度,让她怀上孩子,书鄞却为了抓住赵瑟瑟的把柄,任由赵瑟瑟毒绪娘,书鄞亦丝毫不曾顾念过绪娘腹中他的亲生骨肉,反而试图利用绪娘小产挑拨皇后与赵家的关系,为自己在前朝除去高家铺路。书鄞对小枫算是痴心不悔了吧?可是书鄞却丝毫不顾念婚礼当天被他抛在丹蚩的小枫的活,直到在以为小枫后,他感受到他难以承受的痛苦,他才意识到自己对小枫的情意。

再来说剧鄞。剧鄞对瑟瑟如何呢?其实大体的套路与书鄞没有多大的改变,只是他没有心狠手辣到亲手赐瑟瑟而已,瑟瑟最后的疯癫,也是李承鄞一手逼出来的。小枫后,西境局势平定下来,李承鄞继承了皇位,他还会留着赵家吗?其实剧鄞对赵家非常不满意,这一点,从他对赵世玄的态度上就能看出来。赵家最后,也一定会落得个高家的结局。剧鄞对小枫呢?编剧非常偏爱剧鄞,把他最大的罪孽——不顾留在丹蚩战场上小枫的活这件事彻底抹去了,但是他其他的罪过倒是一点儿也不少。他无视小枫与他隔着国仇家恨(最后一集,剧鄞已经想起了一切),非要强求小枫,小枫为何自刎?至少有一半是为了李承鄞在以战火要挟西州。他无视小枫从顾剑那里回来,受惊严重,瘦得脱了形,还非要小枫委身于他。他在诱杀顾剑的时候,无视阿渡是活。这样的李承鄞,真的值得一个女人来爱吗?越有权力的男人,越不值得女人来爱。

李承鄞在高显和裴照的侍从下,来到了西州王宫向西州国主求亲。李承鄞道,“我此番来西州,是奉了父皇之命,特意前来奉上这和亲国书,请王上过目。”说完,李承鄞便双手奉上了这国书,并为西州国主行了一个近90°的鞠躬礼。

从这个近90°的鞠躬礼中,我们可以看出豊朝对西州的态度——他们很想拉拢西州,以为自己即将对丹蚩用兵扫清障碍。所以说,如果小枫真的嫁到上京,如果她最后不自杀,就算李承鄞对她毫无感情,也会让小枫顺顺当当地做皇后,母仪天下,因为,小枫有西州的势力傍身,谁也不敢轻视她。

有人可能有一种大汉族的情结,觉得他们汉人朝廷,是绝对不会接受一个番邦女子做皇后的。这里就不得不说一说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之前就已经分析过,豊朝是以李姓唐朝为原型的,而历史上的唐朝,非常尊重女子,女子在了丈夫以后,是完全可以改嫁的,甚至会嫁得更好。(后面的番外里就说过,李承鄞的儿子李穆,给元珊和晋王赐婚,元珊是孀居,原先嫁的是封地遥远的赵王。)他们李氏一族,并不是完全的汉人,而是有鲜卑血统的汉人,甚至就是汉化的鲜卑人,他们对于与少数民族联姻,让异族女子做母仪天下的皇后,不会有任何顾虑。

李承鄞直起身子,接着说道,“父皇希望,王上能将贵国的九公主,嫁到中原来,继明远公主后,两国能再次缔结连理,敦睦邦交,累世通好。”

李承鄞很清楚地为自己的父皇传达了他的意思,皇帝当然知道,明远公主已经身染重病,时日无多了,他希望九公主嫁入中原,也是为了能在明远公主病逝后,能与西州多一重保障,而不是从此后形同陌路。

西州国主道,“两国和亲,累世通好,正是本王的夙愿,本王……”

西州国主当然很容易地就答应了下来。但是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西州的细作米罗已经把太子遇刺、豊朝马上对丹蚩用兵的准确情报送到了西州王宫,从西州国主的这番话中,可以很容易地推断,西州并不打算沾染豊朝与丹蚩的是是非非,他甚至还想让小枫嫁到豊朝去,以改善和豊朝的外交关系,不要让战火蔓延到自己的国土上。

就在这时,硕博的求亲使者利敦来了。因为利敦他并不想真的为硕博国主求亲,而只是为了挑拨硕博国主与西州国主之间的关系,以为自己篡位铺路,所以,利敦可以说是趾高气昂,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

李承鄞见了这样不堪入目的场面,自然不愿和这种人白咧咧,他立刻给自己的亲信高显使了个眼色,高显也立刻明白了,高显向西州国主进言道,“既然有国事要处理,不如让五皇子先行回避,具体和亲事宜,由末将处理可好?”

编剧在这里,埋下了高显将会为了让李承鄞登上太子之位,一定会用尽一切智谋与手段,逼迫小枫嫁予五皇子的伏笔。

这里,是编剧对原著小说的改编。原著小说写的明明是,李承鄞刚开始来西州求婚的时候,根本就不是诚心的,他是和硕博商量好了,一起来求娶西州九公主,为的就是逼九公主离家出走,他再借着顾小五这个假身份,跟着小枫去丹蚩,在与小枫成婚的当天,把丹蚩引入中原的包围圈,丹蚩阖族被屠。李承鄞故意不理战场上小枫的活,为的就是除去他的软肋。可是在他以为小枫去以后,他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痛苦,而小枫在赫失和阿渡的保护下,逃出了十里连营的屠场,李承鄞便不准小枫了,他非得勉强小枫嫁他,来满足自己对小枫的私心。为了让小枫肯回到他身边,在他找不到小枫的时候,他派使臣去西州,把小枫的娘亲带来,好胁迫小枫,小枫的娘亲性情刚烈,不愿受辱,于是伏剑自刎。后来,裴照给李承鄞出了一个主意,说他亲自去西州,以小枫父兄的性命为要挟,逼迫小枫答应和亲,小枫最终才答应了。编剧非常偏爱李承鄞,也非常偏爱裴照,把李承鄞与裴照胁迫小枫的这件事,全部转嫁到了高显的身上,想要洗白主角,我刚开始真的无法接受——这哪里是那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太子啊?

李承鄞仍然在西州国主面前保留自己的谦恭之态,他假意不理世事,毕竟他只是来奉上这和亲国书的,他又不是那个求娶九公主的人,于是,他做出一副只想着自己的姑姑明远公主的姿态。李承鄞问道,“我听说明远姑姑身体抱恙,我想去探望一下她,不知是否方便?”西州国主立刻答应了他,叫侍从带着五皇子去探望明远公主。

这时候的李承鄞,表露出了他第4处堪当太子的能力:他很会收敛自己。明明他才是在棋局背后搅弄风云的那个人,他却从来不肯过早地暴露自己的能力,还要装出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以他重情义、轻权位为借口,置身事外,打消所有人对他的猜忌和顾虑,同时,利用棋子达到自己的目的。

李承鄞真的对利敦毫无兴趣吗?其实并不是,他走之前,明明目光深沉地盯了利敦一眼,反倒是利敦,丝毫不把他这个五皇子放在心上。这就为后面,李承鄞联合硕博与利敦,合纵连横,一起屠灭丹蚩埋下了伏笔。

我要吐槽一句,李承鄞的这身衣服,是他所有衣服中最难看的一身,也是我最不喜欢的一身。一身绿不说,还显得他俗艳无比,就像个纨绔子弟。

就在九公主进膳的时候,阿渡来禀报说,“豊朝和硕博两国使臣,正在议政殿向九公主提亲呢!”大妃听了这句话,非常愤怒,骂道,“硕博也来提亲?”

大妃之所以这样,不过是因为,硕博国主是个行将就木的糟老头子,比自己的父亲铁达尔王的年纪还大呢,他有什么脸来向自己刚满15岁的爱女提亲?再说了,自己的姊妹嫁给了硕博国主后,就病了,但是,她究竟是怎么的,谁也说不清楚,不能排除她是被虐待致的可能,她怎么可能让自己的爱女跳到硕博那个火坑里去呢?

小枫啊小枫,你可真可怜,难道古代的女子就只有嫁人这一条路吗?在这个故事中,也许唯一值得一个女子嫁的男人,就是裴照了,剩下的,谁也不值得。

李承鄞前脚离开了议政殿,小枫后脚就假扮自己的侍女阿渡去了议政殿,不幸的是,二人擦肩而过,谁也没看见谁。女鹅啊女鹅,你这时候看见李承鄞,多好啊!这样一来,你就不会被李承鄞假扮的顾小五给骗了啊!可是,你就是这么命苦,非得这时候见不到李承鄞,又非得遇上后面的顾小五不可。

李承鄞来的时候,明远公主正在抚琴,吟唱一首《思乡曲》呢。明远唱道,“山一更,水一更,山水迢迢还旧梦。梦里忽恨碧山阻,碧山还有暮云遮。风一程,雪一程,风雪凄凄盼归人。人言落日天涯处,望断天涯不见家。”

这首《思乡曲》,应该是编剧仿照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和李觏的《乡思》(人言落日是天涯)自己拼凑出来的,只不过,拼凑得有点不伦不类——这首诗杂糅了思乡(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与怀人(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两种情感,明远公主的确是在思乡,但她怀什么人呢?其实明远公主和西州国主还叫感情和睦,也不曾喜欢过她不得不放弃的人啊!

这一切,都被李承鄞听到了耳朵里,也记到了心里,并且,这首歌,对李承鄞的影响是很大的。那就是,小枫也是和亲公主,爱上小枫的李承鄞,在小枫失踪以后,突然想起了他在西州王宫里听到的这首歌,便怕了。他借酒浇愁,泪眼汪汪地问裴照,“你说,小枫她是不是不喜欢上京?她想回西州了?”

或许,编剧安排,让明远公主唱了这一首思乡兼怀人的《思乡曲》,是为了投射小枫的命运。在上京的小枫,便是思乡兼怀人的。她想念西州,怀念那个一心一意对自己好的顾小五。而这一切落入李承鄞的眼中,便是无穷无尽的恐惧,和嫉妒心。他怕小枫会回西州去,再也不出现在他面前,他更害怕小枫与她爱的那个人私奔,心里一点他的位置都没有,再也不管他了。

明远见到了李承鄞,仿佛见到了自己的故乡,忍不住叹道,“一别上京多年,真的好想回去看看。”李承鄞笑道,“姑姑,不如这样吧,您这次啊,就跟我回上京,好好住上一段日子,正好让太医,好好调理调理您的身子。”

还记得小枫在听到明远娘娘说到上京的时候,她是怎么说的吗?小枫的话和李承鄞,是一模一样。编剧在这里,暗示了李承鄞爱上小枫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小枫就是李承鄞的本心,严峻的现实逼得李承鄞不得不藏起自己良善、纯真的一面,但李承鄞又把自己最希望实现的生命哲学投射在小枫身上,他才那样地维护小枫,离不开小枫。

除了这些,这里还正好对应了书鄞对小枫的照顾。小枫从顾剑那里回来,和李承鄞说了顾小五的事,两人彻底决裂。李承鄞觉得自己太子的尊严受到冒犯

带有说字的文言文题目

1. 题目带有说字的古诗

题目带有“说”字的古诗

听蓝溪僧为元居士说维摩经

朝代:唐代

作者:孟郊

古树少枝叶,真僧亦相依。山木自曲直,道人无是非。

手持维摩偈,心向居士归。空景忽开霁,雪花犹在衣。

洗然水溪昼,寒物生光辉。

休说

作者:徐夤

休说人间有陆沈,一樽闲待月明斟。时来不怕沧溟阔,

道大却忧潢潦深。白首钓鱼应是分,青云干禄已无心。

梓桐赋罢相如隐,谁为君前永夜吟。

杨本胜说于长安见小男阿衮

作者:李商隐

闻君来日下,见我最娇儿。渐大啼应数,长贫学恐迟。

寄人龙种瘦,失母凤雏痴。语罢休边角,青灯两鬓丝。

送虞说擢第东游

作者:钱起

湖山不可厌,东望有馀情。片玉登科后,孤舟任兴行。月中严子濑,花际楚王城。岁暮云皋鹤,闻天更一鸣。

2. 100字的文言文带题目

《曾子易箦》

原文: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读音huan三声),大夫之箦(读音ze二声,竹席)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曰:“夫子之病〈革〉(读音ji二声)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加点字:文中〈〉中的字

翻译:

曾子病重躺在床上,很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旁边,曾元、曾申坐在床脚下,童仆坐在角落拿着蜡烛。

童仆说:“华美而圆润,(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子春说:“住嘴!”曾子听见这话,惊惧地说:“啊!”

(童仆又)说:“华美而圆润,(那是)大夫(才能享用)的竹席啊!”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送的,我没有(及保┗坏?/font>

啊。(曾)元,(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啊,不能移动(您的身体啊)。幸好到了早晨,(等天亮)

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他(童仆)。君子爱人用德操,小人爱人是用姑息迁就。我还有什么需求啊?

我能得到封建礼教的正道而去,也就完满了。”扶着抬起(他的身体)然后更换竹席,(他)躺回席子上还没躺好就了。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在儒家可谓是一位显赫的人物。虽然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曾子此举可谓是“君子爱人之举”,但对一个行将就木的人来说,临依然坚守自己的做人准则可谓是后人推崇和学习的楷模。

一 张光滑的席子却映照了一代贤哲的品质。

做人的标准非一两句话能诠释清楚的,简而言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规则。譬如不许国家公务员借职务之便贪污受贿;不许领导干部者以权谋私……

但是,现实生活中,当某些人躺在本不属于他的席子上时,他们并无愧色甚至从容而镇定。

中国现代语言中“自觉”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其实,“自觉”是一道规则的底线。我们不是经常提倡“要自觉遵守……”吗?看起来,“自觉”在我们社会生活中显得是那么的重要。

做人准则该是一面招展的旗帜,不要将它举在手上,它应该长久地矗立在你的心灵之巅。

3. 100字的文言文带题目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fú)*(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t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yī)!微斯人, 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古文翻译 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在岳阳楼上刻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流水,水波浩荡,无边无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繁密,接连几个月都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水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自己的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旅客不能赶路,桅杆倾倒,船桨断折。

傍晚天色昏暗,猛虎吼叫猿猴哀啼。(这时候)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抬眼望去,觉得尽是萧条的景色,一定会感伤到极点而产生悲伤的情绪。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的海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和小洲上的花草,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来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啊?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那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时间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4. 小学文言文大全(有题目,译文,简短)最佳答案

《杨氏之子》

选自人教版语文书五年级下册10课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伯牙绝弦》

选自人教版语文书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课文: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课文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伯牙心中的想法,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初中要学文言文,如果从小接触,打好基础以后会学的很好很轻松

5. 文言文的题目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

有僧海印国师,出入章献皇后家,与诸贵人交通,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一县大耸,郴州竹场有伪为券给输户送官者,事觉,输户当。察其非辜,出之,已而果得其造伪者。

再迁殿中丞,徙知鄠县。老吏曹腆侮法,以希亮年少,易之。

希亮视事,首得其罪。腆叩头出血,愿自新,希亮戒而舍之,卒为善吏。

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民讹言有绯衣三老人行火。

希亮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及罢去,父老送之出境,泣曰:“公去我,绯衣老人复出矣。”

母终,服除,为开封府司录司事。福胜塔火,官欲更造,度用钱三万,希亮言:“陕西用兵,愿以此馈军。”

诏罢之。青州民赵禹上书,言赵元昊必反,宰相以禹狂言,徙建州,元昊果反。

禹讼所部,不受,亡至京自理,宰相怒,下开封狱。希亮言禹可赏不可罪,争不已。

上释禹,赏为徐州推官,且欲以希亮为御吏。会外戚沈元吉以奸盗,希亮一问得实,自惊仆,沈氏诉之,诏御史劾希亮及诸掾吏。

希亮曰:“杀此贼者独我耳。”遂引罪生废。

皇祐元年,诏提取河北便籴。都转运使魏瓘劾希亮擅增损物价。

已而瓘除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希亮乞廷辨。即对,仁宗直希亮,夺瓘职知越州,且欲用希亮。

希亮言:“臣与转运使不和,不得为无罪。” 力请还滑。

会河溢鱼池埽,且决,希亮悉召河上使者,发禁兵捍之。庐于所当决,吏民涕泣更谏,坚卧不动,水亦去。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 B.腆叩头出血,愿自新C.都转运使魏瓘劾希亮擅增损物价 D.吏民涕泣更谏,希亮坚卧不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诸贵人交通,(诸贵人)恃势据民地。 B.以希亮年少,(希亮)易之。

C.上释禹,赏(禹)为徐州推官。 D.臣与转运使不和,(转运使)不得为无罪。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希亮捕治置诸法——希亮逮捕治理各项法令 B.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向农民勒索财物的巫师有七十多家C.遂引罪坐废——于是把罪过归在自身,因而犯罪被罢官D.庐于所当决——房子就在会决口的地方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陈希亮处事有魄力的一组是( )①察其非辜,出之。 ②希亮戒而舍之。

③民不敢犯,火亦不作。 ④杀此贼者独我耳。

⑤既对,仁宗直希亮。 ⑥坚卧不动,水亦去。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希亮主管长沙县政事,严明执法,敢于惩治依仗权贵之势的不法僧人;他能明察案情,释放无辜者,而查捕到真正的罪犯。B.陈希亮主管鄠县政事,禁止巫师敛民财祭鬼的活动,拆毁不合礼制的祠堂。

他的这方面的一系列措施受到当地父老的拥护。C.陈希亮做开封府司录司事,主张把要用来修塔的三万钱馈赠军用。

他敢于为赵禹的冤案争辩,因打犯外戚沈元吉,他独自承担责任。D.魏瓘弹劾陈希亮在物价上有过失,陈希亮后在朝廷上和他论辩自己正确。

在黄河涨水有决口危险的情况下,他指挥防卫,坚守岗位。(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2题。

(陶)侃性聪敏,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

引接疏远,门无停客。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①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蒱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咸仪,何有乱头养望②自谓宏达邪!”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

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何辱,还其所馈。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

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③,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

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注:①蒱:即樗蒱,古代一种游戏。②乱头养望:用头发蓬乱来博取名望。

③正会:大年初一聚会致贺。7.下列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爱好人伦 人伦:品评人物。

B.阃外多事 阃,国门。阃外,指统兵在外。

C.慰赐参倍 参倍:指加倍。D.听事前余雪犹湿 听事:听取下级汇报事情。

8.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0.“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一句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A.你没有了田地,就随便偷人家的稻子!B.你既不种田,又随便偷。

汉朝为什么会发生“巫蛊之祸”?

汉武帝刘彻平生最敬畏的就是鬼神。他中年得子,晚年多病,因而贪生怕,经常祈福求仙,这种活动也贯穿了他一生。于是,就有人利用汉武帝迷信鬼神的心理,怀着自己的目的,操纵了一幕幕巫蛊的闹剧。汉朝为什么会发生“巫蛊之祸”?

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事件一共有三起,并且分别导致了前皇后被废,丞相被杀和皇后太子沉冤,这三次巫蛊之祸,可谓是一次比一次惨烈。

第一次是因为皇后的妒忌。第一次巫蛊之祸发生在公元前130年。当时的陈皇后是汉武帝的姑表妹,名阿娇。她的忌妒心异常的强烈,为了独占丈夫,对汉武帝的管束也很严格。以至于婚后十余年,非但自己不能生育,嫔妃也未能产下一子半女。文武百官推荐了十几位美貌女子给汉武帝。汉武帝喜欢上了一个歌女,名叫卫子夫。

卫子夫出身卑微,却深得汉武帝宠爱,这使得陈皇后十分嫉恨。她几次三番地寻觅活,陈皇后每闹一次,汉武帝的恼怒怨恨也就更加深一层,更是从此对皇后不闻不问。最后,陈皇后使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这可是大逆不道,十恶不赦的罪行,东窗事发后,陈皇后被汉武帝废除了皇后之位,从此居住在冷宫之中,再也得不到宠幸,孤老终了。

第二次是为了诅咒。第二次巫蛊之祸发生在公元前92年。当时朝廷正在搜捕一个罪犯,丞相公孙贺主动请缨追捕罪犯,罪犯被他抓。罪犯竟然检举说公孙贺的儿子用巫术诅咒汉武帝。汉武帝派人查办,发现属实,就下令杀公孙父子,诛连九族。而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和卫皇后的侄子等人,也都被牵连诛杀。这一次的“巫蛊之祸”,牺牲要比第一次大得多。

第三次是因为汉武帝的猜疑。他的猜疑心理,被奸人江充利用,制造了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巫蛊之祸”。江充与太子不睦已久,看到武帝行将就木,担心自己被杀。就严刑逼供,使人诬告太子,因这次巫蛊案而获罪的,有数万人之多。

者已矣,逝而不返。纵观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在以后的朝代中,也曾发生过“巫蛊之祸”,有的皇帝也能以汉武帝时期的巫蛊案为戒,提高警惕,有的则不能,导致了滥杀无辜的局面的形成,很是悲壮。不过,后世人提到“巫蛊之祸”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汉武帝时期的这三次巫蛊之祸了,毕竟,他们的影响和意义都太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