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义灭亲出自什么典故-大义灭亲出自
1.哪个成语故事讲了石蜡为人正直的故事
2.石碏大义灭亲,司马迁并不认同
3.大义灭亲的典故
哪个成语故事讲了石蜡为人正直的故事
是大义灭亲。出自《左传·石碏大义灭亲》。
《左传·石碏大义灭亲》: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名叫庄姜。庄姜长得很美,但没有生孩子,卫国人给她作了一首诗叫《硕人》。后来卫庄公又娶了一个陈国女子,名叫厉妫。厉妫生下孝伯,孝伯早。厉仍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庄姜把柜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2]
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喜好武事,庄 公子加禁止。庄姜则讨厌州吁。大夫石碏劝庄公说:“我听说疼爱孩子应当用正道去教导他,不能使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 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这四种恶习的产生,是给他的宠爱和俸禄过了头。如果想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下来;如果定不下来,就会酿成祸乱。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下位,地位在下而不怨恨,怨恨而能克制的人,是很少的。况且低妨害高贵, 年轻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近,新人离间旧人,弱小压迫强大,*乱破坏道义,这是六件背离启发的事。国君仁义,臣下恭行,为父慈爱,为子孝顺,为兄爱护,为弟恭敬,这是六件顺理的事。背离顺理的事而效法违理的事,这就是很快会招致祸害的原因。作为统治民众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来,这大概是不行的吧?”卫庄公不听劝告。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但禁止不住。到卫桓公当国君时,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
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 的方法。石碏说“能朝见周天子,君位就能安定了。”石厚问; “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碏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年纪老迈,没有什么作为了。来的那两个人正是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陈国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这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巨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大义灭亲
[拼音]
dà yì miè qīn
[释义]
大义:正义,正道;亲:亲属。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循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石碏大义灭亲,司马迁并不认同
“大义灭亲”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意思是:为了维护正义不徇私情,使犯罪的亲属受到应有的惩处。
与《左传》高度赞扬不同,《史记》根本没提及,好像司马迁并不认同石碏。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这就是一个相对论,打江山其实也不容易,但是相对坐稳江山,更难。只要孔武有力,一股子蛮劲就可能打下江山坐上宝座;但是要坐稳江山,就不能单纯依靠蛮力了。
卫庄公庶子州吁带领一帮子亡命逃犯袭击并了弟弟卫桓公,抢占了王座,自立为王。
坐上宝座之后,州吁感觉卫国人不太顺服于他。他看别人不顺眼,别人也拿不正眼看他,毕竟他的王座是强抢而来。
一直追随州吁的好基友石厚出主意,说:君王坐上王位,按说应该立威,清理王室内不忠诚的大臣,只是现在缺少理由。
恰在此时,郑庄公的弟弟姬段设想再次攻打郑国,州吁和石厚商量之后一致赞同。
石厚说,对郑国开战,既可以显示一下实力,震慑一下王室内大臣,又可以转移国内矛盾焦点。州吁原本就“好兵”,又是武力夺取王位,自以为打遍天下无敌手,所以欣然同意对郑用兵。
于是,州吁主动联系宋国、陈国、蔡国,组成联军一起攻打郑国。宋、陈、蔡三国答应州吁的邀请,毕竟卫国影响还在。州吁的爷爷——卫武公在“佐周平戎”中展示了较强的军事实力,而且“内修德政,百姓和集”,综合国力也非常强悍。
四国联军对郑开战,就像一场闹剧,无疾而终。
“(陈桓公)二十六年,卫杀其君州吁。” ——《世家第六 陈杞》
“(郑庄公)二十四年,宋穆公卒,公子冯奔郑。郑侵周地,取禾。二十五年,卫州吁弑其君桓公自立,与宋伐郑,以冯故也。” ——《世家第十二 郑》
《史记》中《世家第五 管蔡》只字未提卫国这段时间历史,《世家第六 陈杞》象征性地记录了“州吁之”,攻打郑国好像根本没有这么回事。《世家第十二 郑》虽然提到了卫国联合伐郑,对宋国为何参战作了透露,为追缉逃亡在郑的公子冯。
“殇公元年……宋许之,与伐郑,至东门而还。二年,郑伐宋,以报东门之役。其后诸侯数来侵伐。”? ——《世家第八 宋微子》
郑国好像根本不在意这次联军的攻伐,司马迁在郑世家根本没提及。原因有二:一来此时郑国在诸侯国中实力强悍,敢于“犯上作难”,侵占周王朝土地,且偷取了稻种。周桓王后来率领陈、蔡、虢、卫五国联军报复性攻伐郑国,竟然被郑国挫败。二来卫国带领的联军一盘散沙,根本没有战斗力,在《世家第八 宋微子》记载“至东门而还”,倒像是组织了一次一日游。
“至郑郊,石碏与陈侯共谋,使右宰丑进食,因杀州吁于濮,而迎桓公弟晋于邢而立之,是为宣公。”? ——《世家第七 卫康叔》
四国联军究竟为什么失败呢?司马迁在《世家第七 卫康叔》透露,石碏将联军总司令州吁阴了。
“石碏乃因桓公母家于陈,佯为善州吁。” ——《世家第七 卫康叔》
人物关系需要捋顺:石碏是石厚的父亲,是卫庄公的近臣。此处的桓公是卫桓公——姬完,也是州吁的弟弟。卫桓公姬完的母亲是卫庄公的夫人(正室),是陈国的陈桓公的女儿。州吁夺取的王位,是了弟弟卫桓公得来的。
上面那句话容易理解了吧。石碏找到了陈桓公,两人商量着设了一个局。州吁带领四国联军攻打郑国,石碏和陈桓公暗中支使右宰丑在上饭的时候,趁机宰杀州吁。石碏将流亡在外的姬晋(卫桓公的弟弟)迎接回来,扶持登上王位,这就是卫宣公。
州吁坐上来路不正的王位,真是被逼无奈了,为了获取诸侯认可,连姬完的亲舅舅陈桓公都敢相信。你可是杀了人家的亲外甥。
“卫人皆不爱”,州吁更没有想到,好基友石厚的老爷子石碏会如此狠毒,暗中设局害了他。
可让州吁更没有料到的是,石碏会让家臣把石厚给杀了。虎毒尚且不食子,何况人呢。在《史记》中,司马迁压根没提石厚,更没有对石碏大义灭亲作记录。
反而是《左传》高度赞扬,“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也。”
“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臣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大义灭亲,值得称颂的一种高尚美德。在道德、理性法则面前,为了公平正义,忍痛割舍亲情令人敬仰。然而石碏为人父母,教育缺失更应该反省。所谓“子不教,父之过”,石碏是否反思过自己的原因?
州吁年轻时就喜欢舞枪弄棒,卫庄公还给了州吁带兵权力。石碏因此劝谏卫庄公不妥,恐怕将来造成内部祸乱。卫庄公“不听”。《左传》中石碏劝谏卫庄公约束庶子州吁,“爱子,教之以义方”。禁止孩子从小骄奢*佚,避免将来走向邪路。
可惜,石碏能劝谏卫庄公如何教育孩子,自己却不能身体力行,教育好石厚。
所以,司马迁不太看好石碏“大义灭亲”的举动,卫世家不值得一提;石碏更没有进入列传扬名。
大义灭亲的典故
大义灭亲的典故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大义灭亲,这个成语出自于西周时间,一位石蜡的父亲派自己家人处决了自己的儿子,听着好吓人,虎毒还不食子呢,怎么那么很心呢,这不人家这位父亲心中有大义,亲自高密,坑自己儿子,还杀他。他儿子叫石厚,这个儿子也不省心跟随了一个杀掉自己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卫国的国君的州吁。
此人上台后国人不服,为了缓和国内矛盾开始攻打接壤的郑国,连个当时的宋国,同时联合了当时想讨好的陈国和蔡国,组成了四国军队,结果从夏天到到秋天,夏天还包围了郑国的国都,楞是打了五天没有个结果,顶多秋天的时候打败了郑国的步兵,抢了一些庄稼,撤了回去。
事情的背景
这个成语大义灭亲,早在州吁被卫庄公疼爱时,石蜡说你这个皇帝那,你要好好教育他,不然他骄,奢,*,逸必然走上邪路,你要是想让他当太子就早早定下来,要是不立,你还宠他,早晚是个祸害,他爹卫庄公就是不听,同时,石蜡也说自儿子石厚别跟这个犊子州吁来往,这个石厚也不听。
后来州吁夺了王位,被石蜡算计,说你呀想名正言顺,你要去周天子那 一趟,这个州吁满口答应问,怎么才能见周天子,他说你呀要去陈国,让陈桓公引荐,就行啦,你想呀,你杀了陈国的外孙,自己当国王还有你的好,于是州吁和石厚来到陈国,去了就被扣了,这都是石蜡的安排。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