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所见略同下一句-英雄所见略同下一句怎么回复
1.荆轲临行前要等的那个人到底是谁呢?
2.英雄所见略同怎么回复?
3.关于三国诸葛亮的问题,懂的来@.@
荆轲临行前要等的那个人到底是谁呢?
盖聂。他一直在等盖聂。盖聂也是当时有名的剑客。但盖聂这个人行踪不定,神龙见首不见尾。荆轲等不到他.只好和秦舞阳“入不测之强秦”。结果功败垂成。
盖聂,榆次区聂村人。
盖聂生在武术世家,从小接受父亲的熏陶,练就了一把出神入化的神剑术。舞起剑来,那真是变化无常,只见剑影缠身,不见其尊。十八九岁时,便在赵、晋两国武术界名声显赫。多少江湖剑侠,来榆次县聂村比武,都桀骜而来,败兴而去。因此,榆次区、聂村,也随着盖聂而闻名远方了。盖聂收有很多徒弟,以教武术为生。虽练的一手神剑,且从不参于江湖恩怨,因他安稳守已,济贫扶弱,在榆次具有很高的威望。就县府,也敬他三分。
长言说:“好汉护三村”因盖聂缘故,别说聂村,就连聂村周围的村子,都很少受到外户的侵袭骚扰。村民过的十分坦然安逸。
一月,盖聂正在院中教徒,家人前来报知:“有一位自称魏国的剑术大师荆轲,前来拜访。”
盖聂一听是荆轲,鄙夷地一笑,自言自语道:“什么剑术大师,哼”
盖聂一代剑术大师,怎能不知荆轲的底细。
荆轲,三十多岁,与盖聂不差上下,魏国人,且一直在燕国游荡。出身贫寒,自幼性情急躁,好打报不平,侠肝义胆之气,令江湖人折服。他爱读书,且很难知其解。练剑且超乎常人。随师学了几年,便身背一口宝剑,到处游历,结交江湖武林中人,由于一帮信仰他的人吹捧,名声渐渐地传的远。他走一处讲一处,自以剑为荣。讲到兴浓时,拔剑起舞以炫人。
他在燕国听武林中人说:“榆次县聂村,有一神剑大师,叫盖聂,剑术十分了的。
荆轲,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与不服,千里迢迢,慕名来到榆次县聂村,于盖聂一比。
盖聂出于礼节,把荆轲请到上房。荆轲一性急之人。茶未沾唇边,便振四壁地讲起剑道来。又把他的剑,捧到盖聂面前夸耀。“此剑天下真宝剑也。”说完,便迫不急待地邀盖聂院中一比。
荆轲说的唾沫四溅,盖聂始终未还他一句。只是用白眼斜视着他。
荆轲实感难看尴尬,动觉浑身刺痛心中一颤,抬眼细觑,盖聂满身傲气,并从小瞧自已的眼神中看出,盖聂决不是一般的剑客。
荆轲未动一剑,便败下阵来,很知趣地收起剑,双手一揖,低头而去。
荆轲走后,盖聂对他的几个徒弟说:“这个荆轲,不知天高地厚,他所论的剑术,只是一般的流识,不堪入耳。别说比武,我只用眼瞪他,他就走了,还算知趣。他真感羞愧的话,不敢再仃留于榆次。”
后来盖聂的徒工弟,果然去荆轲住过的地方打听,当日就走了,而且离开了榆次。
盖聂的徒弟报给盖聂,盖聂十分惋惜地叹道:“荆轲这个人,性情直率倒可取,但惜他心高气傲不谦虚。我想用眼瞪他,是想让他规举些,要他拜我为师,苦练剑术以可成名。可是他自尊心太强。就他那点剑术,一般的事还可以。安邦救国的大事,志大而才疏,是他致命的弱点。”徒弟们点头笑了。
确实是,荆轲错过了一个良好的成名机会。如若能放下架子,留于盖聂身边,他便是另一番情景了。
荆轲这一走不要紧,不久传来了惊天动地的事。
盖聂因于荆轲一会,尽曹来了杀身之祸。
原来,荆轲与盖聂比武未成,败兴而去,之后去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在好友狗屠车宁的狗肉店中正在一边吃酒,一边兴致勃勃地,又在炫讲他的剑术时,遇到了从前的好友田光。
田光也是武侠之人,在燕太子丹身边为臣。他是受燕太子之托来请荆轲。
燕太子丹恨透了到处杀掠的秦始皇,早有刺杀之心。他访遍燕国名剑侠,无一人能当此重任。听人说有一魏国剑术大师,曾在燕国游住多年,后又不知去向。有人举荐田光,是荆轲的好朋友,只有他能寻的见荆轲。
田光答应了太子丹,到处打听荆轲的下落,没想竟在赵国的都城邯郸,一家狗肉店中找到了荆轲。
田光说明来由。荆轲本是个侠义之人,没加任何思索,就豪爽的答应了田光。
燕王喜,二十八年,太子丹亲自把荆轲送到易水河畔。监别时,有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悲壮地唱了一首“风潇潇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果真:荆轲刺杀秦始皇未成,尽于秦始皇的剑下。而后召令全国各县,凡是与荆轲有过交往的全部追杀,特别是最近与荆轲会过面的人。
那时,赵国榆次,已被秦国占领扫平。因荆轲刺杀秦始皇之前,,来过榆次县聂村找过盖聂,盖聂因此而视为同党受到牵连下了大狱。
盖聂本应斩立决,只因平时为人不错,又与官府素有来往。上下打点,暂寄人头没有被杀。
就在这期间,秦始皇于他的大将军王剪论剑。说“六国之中,谁的剑法第一?”
王剪大将军,本是个耿直之人,虽说秦始皇是一流的剑客,但并没有拍他的马屁,而很坦诚地说:“皇上要问如今天下谁的剑法第一,别的不知道,就其目前来讲,尽管高手如云,但真正算的上剑术大师的要数赵国的盖聂。那剑法真是出神入化无人可比。
前一段荆轲未刺我皇之前,去赵国寻盖聂比武。盖聂乃何许人焉,怎能于荆轲这等靠吹捧而得名的下等剑客比武,只用白眼觑视,荆轲便受不了盖聂眼中射出的无影神鞭,便败走它乡了。“
秦始皇一听大惊,心疑天下尽有如此内功高深的神人急忙问道:“盖聂现在何处?”
王剪说道:“我扫平赵国临回咸阳时,因荆轲行刺我皇盖聂与他一会,受到牵连,被我当地县府下了大狱。”
秦始皇长吁一口气如释重负地说:“差点被那庸人荆轲毁了一代名剑。”
秦始皇虽暴戾恣睢,且特爱人才,又听王剪讲了一通,盖聂乌金山上斩妖魔的神奇学说,更激起了他一睹盖聂之意。急忙命赵高下诏,把盖聂连夜押送咸阳。
秦始皇,一见盖聂果然一表非凡,雄风四射的身形惊异地从龙位上站了起来。只见盖聂身材适中,但上下精神,尽管一路的疲惫尘埃,还是掩饰不住那满身的豪侠英雄之气。
秦始皇,即命左右,给盖聂卸去枷锁,略寒喧几名,便急不可奈朗朗地盖聂论起剑道来。
盖聂,本是行武出身,秦始皇虽暴戾,但早闻他的剑法,还是令他敬佩不已。高人见高人,都有一股难掩的傲气,与探究的兴致。
盖聂与秦始皇攀谈切搓由浅入深,竟忘了他是一个残暴的皇帝,尽忘了自已是个阶下囚。在殿下走来走去,谈的津津有味。他对秦始皇的剑道非常吃惊,真是少有的世外高人。怪不得有如此的胸襟,敢于扫平六国。
秦始皇也一样,英雄所见略同,对如此精通剑道的盖聂,心存爱惜,如若身边有此大将,我岂不是如虎添翼。自已的剑道,决不在盖聂之上,但心中的不服,还是想与盖聂一比高低。
盖聂没有拒绝,同样与秦始皇有着一样的心里。一见高低,也许是艺人的同病吧。但比武之前,盖聂向秦始皇提出了一个条件。“如若败在君王之下,随意处治。如若胜时,请君王放我返乡。”
秦始皇毫无迟意爽快地答应了,其意尽快比武。
秦始皇乃一代暴君,有何人敢向他提过任何条件。也就是盖聂这等高人。
秦始皇的所为令盖聂意外,他很快镇静,略做收拾一番,拿起侍卫递来的剑,便与秦始比了起来。
那场面,真是世间少有,高人相遇如龙争虎斗。只见盖聂一柄“乾坤绝命剑”如一道银辉在空中闪耀。挥、劈、扫、戳起一团雪雾,横、点、指、斩气势如虹真如一条银龙紧缠秦始皇腰身。秦始皇眼花缭乱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令文武百官大开眼界。
盖聂忽生一念,想借比武置秦始皇一。但盖聂是个思想境界很高的人,他配服秦始皇的胸怀与胆识。若大的中国,四分五裂,实在应该属于一个政权之下。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一个民族的强大。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功不可抹。但残暴的高压治国条例,令人心寒。统一初治,也许以后会有所改变。
盖聂动了侧隐之意,当一招,仙人指路直刺秦始皇的哽嗓咽喉时,突然仃了下来。
秦始皇只见一道亮光,自知难躲热血上涌,闭目等。
少停片刻,睁眼看时,毫发无损,当即喝退围上来的左右。
一场虚惊,秦始皇汗流满目,对盖聂不杀之意,更有好感。轻揩虚汗,悠悠地走回龙位,对站在殿下的盖聂说道:“盖聂你赢了本王,按理事先有约,应放你出宫。但本王实在爱你才华出众,故有意留你在宫内,做我的侍卫。你还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出。”
不管秦始皇如何赐以高官厚禄,盖聂就是不从。秦始皇一气之下,把盖聂暂押牢中。整日好吃好喝,就这样一关三年。
秦始皇巡幸统一后的六国,当行至甘肃一代时,得了暴病,于沙丘之中。
临前,秦始皇留下遗诏,立德才兼备的大太子扶苏继承皇位。没想,赵高、李斯善改遗诏,立了二公子胡亥,也就是赵高的学生,继承了皇位。
秦二世,荒*无道,是个无能之辈。整日不理朝政,在后宫与妃子斯混,任凭赵高、李斯一党人胡做非为。把秦始皇刚统一不久的中国,从新陷于民不聊生苦难深重之中。
赵高为了加快阿房宫的建成,征调天下百万劳工,就连各县的在押也征了去。因秦始皇一,盖聂也随着众多,去修阿房宫了。
天下人恨透了腐朽的秦二世 ,全国各地,出现了揭杆而起的好汉。陈胜、吴广是最先敢以头撞山为碎的人。他们是历史上起义的巨人。
陈胜吴广的农起义军,因得民心,很快收复了被秦国占有的楚国。
陈胜吴广的大名不径而走,传遍了全国,也传进了修建阿房宫的劳役之中。
盖聂为人厚道,也很丈义,在众多劳役之中,相当有威信,无不敬佩他的人品。 当时,苦役之中,也有一位榆次人,劝盖聂领头造反,投奔陈胜吴广。
盖聂,经过再三权衡,苦思晏想, 一是秦国气数已尽,没有什么前途可言。二是除了造反,再毫无活命之路有家难归,尤其在这里受折磨而,倒不如聚众造反,幸许不有一线生路。
思绪已定,窜通各路头领,四千多人,在一风高夜黑之夜,他深深地向着家乡拜了三拜,盟誓起义,杀秦军看守,日夜兼程,投奔了陈胜、吴广。
盖聂,因他有一把无人比极的神剑,吕建奇功,陈胜十分器重。并分为大将军。
陈胜本是楚国人,自封楚国为王。上行下效,因各路军阀之中,多为燕、赵、楚、魏之人,把秦始皇灭掉的六国名号,又各自回复,盘居一方。
盖聂深为这支起义不久的农民起义军备感担忧。对陈胜吴广,胸无大气实为心恢意冷。他深深地意识到,这支起意军毫无前途可言,用不了多久,因地盘很快又会内讧,相互开战,秦军借此,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平灭。
盖聂,实在厌恶这种自相残杀的战争,联络平时与自已忠实的好友,借口游猎出走,隐居太行山之中。
果不出盖聂所料,这支新生的农民赵义军,因不能团结,各自为营,很快被秦军一扫而平。
盖聂之名,其实并不是他的大名,是民间送于他的艺名。盖聂姓赵,名成。在十五岁那年,聂村聂店,两村比武,盖聂得了第一。所以村人送他一艺名:盖聂。
盖聂思乡心切,且不敢返回故里榆次聂村,当时两聂赵姓之多,为了永念故乡父老养育之情,把他隐居的地方桃花源改名赵家庄。
英雄所见略同怎么回复?
相见恨晚。
相见恨晚(xiāng jiàn hèn wǎn)。
解释:恨:遗憾。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
出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天子召见三人,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
近义词:相知恨晚、相识恨晚。
反义词:白头如新。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彼此投合。
成语故事:汉武帝时期,齐国人主父偃饱学多才,游历于诸侯之间,没有得到任用。他穷困潦倒时只好上书给汉武帝,得到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召集他与徐乐、严安三人议事,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主父偃建议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以巩固政权。?
关于三国诸葛亮的问题,懂的来@.@
看楼主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讨论真实历史上的诸葛亮,而不是演义里的人物。我下面会严格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尽量按历史的原型去说。
1. 关于三国里谁的智力最高,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们先说三国里智力第一流的有哪些人。曹魏方面,最著名的是他手下的五大谋士,即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此外,曹操本人智力也很高,加上司马懿,以及后期的邓艾、钟会等。东吴方面,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大统帅,加上后期的诸葛恪、陆抗。蜀汉方面,我觉得只有一个,法正。其他势力,田丰、沮授也算是一时难得的智谋之士。
PS: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诸葛亮和庞统不属于智谋之士。先说诸葛亮,《三国志》里面从没提到诸葛亮的奇谋。从最开始的隆中对说起,隆中对本身只是一个战略规划,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宏大的战略设想,而没有计谋的成分。诸葛亮出山后,先是跟着刘备连战连败(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等都是罗贯中替他烧的),退到夏口,不能再退了,于是向刘备提出“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出使东吴,在孙刘联盟的建立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外交才能,但没有看到他的奇谋(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等也是子虚乌有的事)。然后就是赤壁大战,可惜这仗是周瑜、刘备打的,没诸葛亮什么事(草船借箭、借东风也是假的)。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势拿下江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注意,这里的军师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专门替老板谋划的军师,诸葛亮的主要任务是“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也就是统管地方政事和后勤。刘备入川后,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任务是“署左将军府事”,刘备当时就是左将军,诸葛亮就等于是他的秘书长。这个秘书长也不是出谋划策的,还是负责后勤,《三国志·诸葛亮传》下一句是这样的:“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很明显,诸葛亮就是负责后勤保障的,当时随刘备出征的,是法正。刘备登基后,诸葛亮成为丞相,丞相这个职务,也就是掌管全国政事。
以上表现出来的,都是诸葛亮的外交和政治才能,一点没有体现他的奇谋。刘备后,诸葛亮开始统军,但是除了打赢了南蛮之外,北伐中原从未取胜。第一次北伐就被张郃击败,后面几次都被张郃、曹真、郝昭,以及后来的司马懿挡住,《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记载就有“为张郃所破”“曹真举众拒之”“曹真拒之”“为司马宣王所拒”的字样。当然诸葛亮也是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的,否则司马懿看了他的营寨之后,不会感慨“天下奇才也!” 不过,他的奇谋方面一直没有表现。难怪陈寿虽然非常推崇诸葛亮,也不得不评价他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再说庞统,他和诸葛亮一样,很明显也是治理内政的人才,而非智谋之士。他的出场,要在赤壁之战结束后,他没有参与赤壁之战,也没有献什么连环计,那是曹操自己想出来的。出山后第一个官职是耒阳令,因为不理政事被撤职。后来鲁肃向刘备推荐他,是说他胜任治中、别驾这类的职务,刘备和他谈过后,任命他为治中从事,这些职务都是治理内政型的职务。后来他终于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很巧,和他并为军师中郎将的就是诸葛亮,这两个人都是内政型人才,而非奇谋型人才。而且这个军师,是干后勤工作的。
庞统唯一一次为刘备设谋,就是在西川准备和刘璋翻脸时,向刘备献的三条计策,上策是抄小路直取成都,中策是诱杀杨怀、高沛,下策是退回荆州。仔细分析一下,这三条计策都有问题,上策和魏延提出的抄子午谷小道直取长安有类同之处,可惜刘备的军队本来就不熟悉川中地理,能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就是一个大问题;即使找到了路,如果行动上不够迅速及时,等于前功尽弃;而且万一在某处小路被人堵住,进退不得,那更是将三军推进地。所以刘备立即否决这个所谓的计策。再说下策,退回荆州,那等于前面进军西川都是白费功夫,刘备岂能甘心?所以这一条等于白说。这样一来,也就只能选取中策,先打下涪水关,然后慢慢前进。
庞统的军事能力也只是一般般,刘备和刘璋翻脸之后,很快打到成都附近,绵竹都打下了,围住了雒城这座孤城,硬是打了一年多才打下来(这个和演义不同),还不得不招来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援军帮忙,间接导致荆州的丢失。
上面说了这么多,无非是纠正长期以来形成的“卧龙凤雏智计可安天下”的一贯思维,下面我们继续说三国的智谋之士。上面列举的很多人,但如果要说智力最高的谋士,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算谋士。所谓谋士,从字面解释,就是设谋献计的人。深层次讲,所谓“谋士”,即以谋取士,用自己的智谋为王侯霸业服务,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理想。“谋”是一个动词,也是一个名词。对于谋士自己来说,“谋”是一种保护;对于他的主人来说,“谋”是一件武器;对于他的敌人来说,“谋”则是一把利剑。这些谋士,不同于统军作战的统帅们,他们不需要率军作战,只需要“谋”即可。从这个角度分析,曹操、司马懿、邓艾、钟会、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诸葛恪等,统统不算谋士,只有曹操的五大谋士,以及法正、田丰、沮授算谋士。
而要说最高层次的谋士,必须达到以下五个境界:
谋士的第一层境界:“谋”己。作为一个谋士,若连自己的生命都保全不了,何来谋人、谋兵、谋国、谋天下?运用自己的谋略,让自己活下来、并且活得有价值是成为一个谋士最基本的条件。是故,“谋己”是谋士的第一层境界。
谋士的第二层境界:“谋”人。学会了为自己谋,还要学会为别人谋,若是一个谋士不能为别人出谋划策,他能称为什么谋士?如果不能为别人谋划的谋士又有什么使用价值?是故,“谋人”是谋士的第二境界。
谋士的第三境界:“谋”兵。会谋己、谋人都只能保全少数的几个人,而作为一个谋士,他必须具有“谋”成千上万人生命的能力。这就是“谋”的第三层境界——谋兵。兵者,国之大事;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此一切以政治斗争为最终目标而展开的种种智谋较量,在现实中最最集中体现的就是兵争攻伐。所以谋士的最现实的作用就是对于战争的测谋,这也是我们一般人对于谋士智谋水平优劣品评的最直观的测评指标。
谋士的第四层境界:“谋”国。比起“谋国”来,为一人谋、为千人谋都是很浅的层次。一个人要是能做到“谋国”(国代指诸侯势力),必须具备远大的眼光和超人的洞察能力,这些都不是常人所能具备的。是故,谋士的第四层境界是“谋”国。谋国是建立在上述三个境界的基础上的,但是仅仅拥有了上述三个境界还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谋士所策划的计策实在不能称之为谋略,因为仅有谋己、谋人和谋兵三层能力的谋士所作的策划实在太狭隘了,并不能达到战略的境界。而谋国是建立在对于国家资源、国际关系和战术优劣对比基础上,对于国家命运的把握,这是需要具有大眼界和大智慧才能完成的“不可能的任务”。
谋士的第五境界:“谋”天下。做到了以上四点,这样的谋士就可以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但是,还不能被称为真正的“谋士”。真正的谋士必须具备一项“人”所不具备的能力——谋天下的能力。因为从道德层面来看,上述四个境界都是出于对于有限资源的无限渴求和残酷掠夺,这其实是“人性恶”的集中体现。但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而屹立于大千世界,正是由于人类深刻了解了这种“恶”的道德层面对于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致命危害。从而诞生出对于“性本善”的道德向往,而真正拥有以天下为己任胸怀的士,是那些真正能够将对于人本关怀自始至终贯彻于自己一切行为中的人。因此,所谓谋天下,并不是以天下为个人或集团资本而进行谋划,而是以天下苍生为本源进行呵护的大智谋。这才是谋士的最高境界。
从以上五点分析,荀彧、荀攸、田丰、沮授连第一点都做不到,不会替自己谋,否则不会在自己老板手里。程昱和法正最多做到谋兵,也就是第三层。贾诩做到了第四层,也就是谋国。至于第五层,贾诩的计策过于狠毒,而且早年还引狼入室,教唆李傕、郭汜等造反,没有看出他胸怀天下的一面。我的看法是,只有郭嘉做到了第五层,为天下谋。
我们看看郭嘉的经历,他最先投靠的是袁绍,但很快看到袁绍不成器,就离开袁绍,投靠曹操。郭嘉走前,对辛评、郭图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郭嘉全面分析了袁绍的致命弱点,指出他不能成就大业,后来事实果然如此。这充分说明郭嘉不仅会为己谋,还很会替人谋,可惜辛评、郭图听不进去。
郭嘉投靠曹操后,曹操很为形势担心,怕打不过袁绍,郭嘉就全面分析了曹袁两人的性格,一口气提出“十胜十败”,让曹操放心下来。此后曹操要攻打吕布,又怕袁绍偷袭后方,郭嘉说,没必要害怕,袁绍正攻打公孙瓒呢,一时回不来,坚定了曹操的决心。和吕布打了几仗之后,吕布的残部被围在下邳,曹操见士卒疲惫,想撤军,郭嘉说不能撤,一撤就前功尽弃、养虎遗患了。于是再接再厉,生擒吕布。刘备来投,郭嘉劝曹操“宜早为之所”,软禁刘备,结果曹操不小心放走他,后来果然“恨不用嘉之言”。
官渡之战时,曹袁对峙,传言孙策会偷袭后方。郭嘉说,不用怕,为什么呢?“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於匹夫之手。”后来孙策果然被刺客杀。
官渡之战打到一半,曹操想先对付刘备,又怕袁绍乘虚攻打。郭嘉说:“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于是曹操东征刘备,袁绍果然“迟而多疑”,动都没动一下。
官渡之战以后,袁绍病,曹操出兵河北,想一鼓作气,拿下袁绍的地盘。郭嘉劝他不要急,因为袁绍在继承人问题上做法很糊涂,导致袁谭和袁尚明争暗斗,属下也各为其主。如果继续攻打,这两派就会联合起来;如果撤军南下,他们就会大搞窝里斗。所以只要假装南征刘表,等着他们自相残杀,最后来收拾残局就OK了。曹操于是撤军,结果走到一半,袁谭袁尚就打起来了,于是曹操利用他们的矛盾,很快平定了河北。
以上这些,充分反应了郭嘉不仅善于谋兵,还很善于分析人的心理和性格,制定最好的策略,这就是谋国的境界了。
袁尚和袁熙逃到了乌丸那里,曹操想亲征乌丸,这时传来刘备怂恿刘表偷袭许都的消息。郭嘉分析了刘表的性格,认为“表,座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就是说刘表只会夸夸其谈,对刘备是既要利用,又暗地里防备,因此不可能听刘备的话,出兵北伐。后来刘表果然没来。
郭嘉劝说曹操速征乌丸,为什么呢?“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觊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如果不快点攻打,乌丸就可能在袁尚袁熙兄弟的帮助下,连年入寇青、冀两州。在这里,郭嘉已经站到了全民族的角度,为整个汉族、汉王朝谋划,打击乌丸的势力,清除汉奸袁尚袁熙。而且,他认为,这一仗是有成功把握的。“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就是乘乌丸还没有防备的时候,发兵远征,一鼓作气消除这个心头大患。
郭嘉的谋划最终成功,可惜本人却病逝易城,成为曹操一生的遗憾。在赤壁之战后,曹操还长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曹操还在给荀彧的信里说了这样一件事,郭嘉自知身体很差,总是说:“南方病疫很多,我一到南方,就回不来了。”但是他每次谈到战略规划的时候,总是建议曹操先平定荆州。由此可见,郭嘉确实是站在全国、全天下的角度分析问题,而不是他个人的私利。
综上分析,三国智力最高的谋士,是郭嘉。
2. 关于诸葛亮的传说,以下都是假的:火烧博望坡(其实是刘备所为)、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为周瑜吊丧、计擒张任(以上都是完全没有的事)、七擒孟获(只是平定了南蛮)、六出祁山(实际上是五次)、空城计(司马懿当时在宛城,插了翅膀也飞不过来)、骂王朗(王朗是病的)、陇上装神(封建迷信)、火烧上方谷(完全没影)、禳星延命(封建迷信)、遗计斩魏延(其实是因为杨仪和魏延的矛盾所致)、诸葛吓走活司马(完全没有记载)
真假不明的有:八阵图(威力有没有那么大,不得而知)、木牛流马(据说木牛是独轮车,流马是一种船,而不是演义里的永动机械)、孔明灯(说不定是借诸葛亮的名义)
真的事情有:隆中对、联吴抗曹、发明连环弩、从严治蜀、平定南蛮之乱、北伐中原等
3. 诸葛亮忠于蜀汉,这是勿庸置疑的。不用说很多大道理,只要比较诸葛亮和曹操,就可以发现,这两位存在惊人的相似。都是丞相,都开府治事,有自己的决策班子,都是一州之牧(诸葛亮是益州牧,曹操是冀州牧),都封侯(诸葛亮是武乡侯,曹操是武平侯)。他们都掌握了国家大权,曹操后来封公、王,他的儿子取代了后汉,自立为帝;诸葛亮却没有这样做,自始至终都没有越界。所以说,诸葛亮确实是权臣,但他也是一个忠臣。
4. 庞统之,应该和让贤于诸葛亮没什么联系。上面已经分析了两个人的才能,都是治政之才,军事才能有一些,但不太强,奇谋几乎都没有。这样的人才,在曹操那边一抓一大把,刘备这里却不多,因此他们完全可以各做各的,没有必要彼此妒忌。再说如果庞统不,那么后来诸葛亮率军出征的时候,留庞统在国内执政,岂不是很好,完全没必要故意去。庞统之,也不是于落凤破,《三国志·庞统传》的记载是:“进围雒县,统率众攻战,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看来是在攻城时中箭而,不是中伏身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