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故犯是贬义词吗-明知故犯近义词
1.为非作歹触犯法律成语
2.明知故犯什么意思?
3.明知故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为非作歹触犯法律成语
为非作歹触犯法律成语——答案:明知故犯、知法犯法、执法犯法、作奸犯科、违法乱纪、败法乱纪、以身试法。
1、明知故犯
míng zhī gù fàn
解释明明知道不能做,却故意违犯。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问:‘一切含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甚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结构紧缩式。
用法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辨形故;不能写作“固”。
近义词知法犯法
反义词知过必改
辨析~与“知法犯法”有别:~语义轻;“知法犯法”语义重。
例句有些事;虽然我们知道这样做不好;但却~。
2、知法犯法
zhī fǎ fàn fǎ
解释知道法律,又违反法律。指明知故犯。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僧官老爷!知法犯法!”
结构紧缩式。
用法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分句。
近义词明知故犯、执法犯法、以身试法
反义词遵纪守法
辨析~和“以身试法”;都指明明知道是犯法的事;还要亲自去做。但“以身试法”偏重于亲自去做犯法的事;仅指犯法;~偏重指“明明知道犯法”;还故意违犯。并含有违犯规章制度等意思;应用范围较大。
例句执法的人却故意犯法;这不是~吗?
3、为非作歹
wéi fēi zuò dǎi
解释做种种坏事。
出处元·尚仲贤《柳毅传书》:“我且拿起来,只一口将他吞于腹中,看道可还有本事为非作歹。”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贬义。一般作为谓语、定语。
正音作;不能读作“zhuò”。
辨形作;不能写作“做”。
近义词为所欲为、为鬼为蜮
反义词安分守己、循规蹈矩
辨析~和“为所欲为”、“胡作非为”;都含有任意做坏事的意思。但~仅指干坏事;“为所欲为”偏重任意;多指干坏事。
例句
(1)他们都很老实;即使饿着肚子也不会去~。
(2)一小撮~的犯罪分子终于受到了法律的严厉惩罚。
4、作奸犯科
zuò jiān fàn kē
解释奸:坏事;科: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贬义。一般作主语、谓语、定语。
辨形作;不能写作“做”。
近义词违法乱纪、以身试法、知法犯法
反义词安分守己、奉公守法、循规蹈矩
辨析~与“违法乱纪”有别:~侧重于形容作坏事;多用在书面语里;“违法乱纪”侧重于形容犯纪律;多用在口语里。
例句今儿子既在你处,必然是你~,诱藏了我娘子,有甚么得解说?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八
5、违法乱纪
wéi fǎ luàn jì
解释违犯法令,破坏纲纪。
出处《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上》:“而便放志专行,威劫省禁,卑侮王僚,败法乱纪,坐召三台,专制朝政。”
结构联合式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败法乱纪
反义词遵纪守法
例句王朔《人莫予毒》:“违法乱纪的事我可不干,我已经错了,不能一错再错。”
6、以身试法
yǐ shēn shì f
解释身:亲身,亲自;试:尝试。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出处《汉书·王尊传》:“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结构偏正式。
用法含贬义。用作书面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正音试;不能读作“sì”。
辨形试;不能写作“式”。
近义词违法乱纪、作奸犯科
反义词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以身许国
辨析~和“知法犯法”都指明明知道是犯法的事;还要亲自去做。但~偏重于亲自去做犯法的事;仅指犯法;“知法犯法”偏重于“明明知道犯法”;还故意违犯;并含有违犯规章制度等意思;应用范围较广。
例句我们要加强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事实上;甘心~的人毕竟是不多的。
明知故犯什么意思?
明知故犯的意思是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或违法的,却故意去做。
一、出处
明知故犯出自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问:‘一切含灵具有佛性,既有佛性,为什么却撞入驴胎马腹?’师曰:‘知而故犯。’”
译文:“一切生物都有佛性,既然有佛性,为什么却要投身成驴和马呢?”老师回答:“明明知道不能做,却故意违犯。”
二、用法:
1、紧缩式
2、作谓语、定语、状语
3、含贬义?
例句:
鲁迅 《彷徨·在酒楼上》:因为我已经深知道自己之讨厌,连自己也讨厌,又何必明知故犯的去使人暗暗地不快呢?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州官放火[zhōu guān fàng huǒ]:
释义:全句“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后喻在上者可为非作歹,在下者却处处受限。
出处: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
原文: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译文:田登作郡守时,自己规定要避讳他的名字,谁误犯了他的名字就生气,吏卒大多因此挨板子。人们不得不把“灯”叫做“火”。正月十五摆设花灯,允许民众进城观看,街上张贴布告说:“本州依照惯例,放火三日。”
百度百科-明知故犯
明知故犯什么意思?有什么历史典故?反义词和近义词是什么?
编号 668 成语 明知故犯 注音 ㄇㄧㄥˊ ㄓ ㄍㄨˋ ㄈㄢˋ 汉语拼音 míng zhī gù fàn 释义 形容明明知道不对,却故意去做。
语本宋.陈世崇《随隐漫录》卷一。
典源 宋.陈世崇《随隐漫录》卷一西山蔡先生训子,……曰:「作事皆依本分,屈己饶人终无悔。
吝钱谷与人交关、头头让人、些少生事,一切用柔道理之。
若识些道理,不做好人,天地鬼神亦深恶之。
盖不识好恶1>,如童稚2>,如醉人,虽有罪可赦;若知而故犯,王法不可免也。」
〔注解〕(1)好恶:音ㄏㄠˋ ㄨˋ,喜好和憎恶。
(2)童稚:孩童。
典故说明 「明知故犯」的意思是明明知道是错的,却故意去违犯。
例如国家颁布了法令,人人都应该遵守,但是有些人因不知法而犯法,这是无心之过,还可原谅;如果是明明知道法令规定如此,却故意去触犯,这就是「明知故犯」了。
这种意念在文献上比较早的出处是宋代陈世崇的《随隐漫录》卷一引西山蔡先生对子孙的训示说:「盖不识好恶,如童稚,如醉人,虽有罪可赦,若知而故犯,王法不可免也。」
意思是说:一个人不明是非,就像小孩子和醉汉,如果犯错,还可以原谅;但是如果是已经知道不对了,还去犯错,那就应该受法律制裁。
这里的「知而故犯」就是「明知故犯」的意思。
后来「明知故犯」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明明知道不对,却故意去做。
在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五.德山志先禅师》也有「知而故犯」的说法。
「明知故犯」不一定单指犯法而言,泛指一切明知事情是错的,却故意去触犯的行为。
如明代郑若庸《玉玦记》第二二出:「正是明知故犯,也因业在其中。」
又如《文明小史》第四○回:「人家尚且替我们那般发急,我们自己倒明知故犯。」
都是这个意思。
书证 01.明.郑若庸《玉玦记》第二二出:「正是明知故犯,也因业在其中。」
02.明.李贽《焚书.卷二.书答.与周友山书》:「然弟之改过实出本心,盖一向以贪佛之故,不自知其陷于左道,非明知故犯者比也。」
03.清.李渔《闲情偶寄.卷三.词曲部.音律.恪守词韵》:「常见文人制曲,一折之中,定有一二出韵之字。
非曰明知故犯,以偶得好句,不在韵中,而又不肯割爱,故勉强入之,以快一时之目者也。」
04.《镜花缘》第六一回:「此物既与人无益,为何令尊伯伯却又栽这许多?岂非明知故犯么?」05.清.〈会批义律禀〉:「因此次尚在收缴之际,是以从宽驱逐;如将来再有他夷明知故犯,定照新例严办,不能再邀宽贷也。」
06.《文明小史》第四○回:「人家尚且替我们那般发急,我们自己倒明知故犯。」
07.《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九回:「正惟这一班明知故犯的忘八蛋,做了出来,才使得那一班无知之徒,跟着乱闹啊!」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形容明明知道不对,却故意去做。
使用类别用在「故意妄为」的表述上。
例 句<01>无心之过,情有可原;假如是明知故犯,那可要加重处罚了。
<02>学校三令五申禁止学生抽菸,他却明知故犯,当然要被记过处分了。
<03>老师已经再三告诫他不要沉迷网咖,他却置若罔闻、明知故犯,真是令人生气。
近义词: 知法犯法
反义词: 知过必改 辨识 参考语词 知而故犯,明知明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