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样物品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成语 就是已经没有了使用价值,需要处理掉

2.明察秋毫的意思是什么?

3.一、 请通过脑筋急转弯,写出各条成语

4.帮我归纳一下初一(上下)和初一(上)的语文古诗与文言文!

5.文言文秋毫

一样物品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成语 就是已经没有了使用价值,需要处理掉

明察秋毫猜一物品名-明察秋毫下一句是什么

三顾茅庐: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妄自菲薄: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作奸犯科: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危急存亡: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

临危授命:出自诸葛亮《出师表》;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出自诸葛亮《出师表》;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醉翁之意不在酒: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暴露出来.

山肴野蔌: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觥筹交错: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舍生取义:出自《鱼我所欲也》;舍弃生命为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思贤若渴:出自陈寿《隆中对》;比喻迫切地想延揽有才德的人.

心旷神怡: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气象万千: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黔驴技穷:出自柳宗元《黔之驴》;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用完了.

一鼓作气:出自《曹刿论战》;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不求甚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比肩继踵:出自《晏子春秋》;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不蔓不枝:出自周敦颐《爱莲说》;既不蔓延,也不分枝;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刮目相看:出自司马光《孙权劝学》;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朝发夕至:出自郦道元《三峡》;早上出发晚上就能到达;形容路途不远或交通方便.

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 明察秋毫:意为眼睛明亮得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生的细毛.形容目光敏锐,观察入微.沈复《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源于《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2. 怡然自得:形容喜悦而满足的样子.《童趣》:“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3. 庞然大物:指形体大而笨重的东西,也指貌似强大而实则虚弱的东西.《童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源于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4. 温故知新: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源于《 论语 > 十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 见贤思齐:看见品德好的人就想和他一样,形容有好学向上之心.源于《 论语 > 十则》:“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 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源于《 论语 > 十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 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程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源于《 论语 > 十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需要或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给别人.源于《 论语 > 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9. 历历在目: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蒲松龄《山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10.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也可能变为好事.源于《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1.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看清真相.源于《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孙权劝学》(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源于《三国志·吴志》.

明察秋毫的意思是什么?

明察秋毫

[成语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典故出处]清·沈复《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译文]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见到细小的物品,一点观察它的纹理。

[近义词]洞若观火、明查暗访

[反义词]不见舆薪

[常用程度]常用

扩展资料:

近义词:

洞若观火

[成语解释]洞:透彻。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

[典故出处]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发薪”》:否则怎样,他却没有说。但这是“洞若观火”的,否则,就不给。

[近义词]洞察一切、明察秋毫、一目了然

[反义词]雾里看花、隐隐约约、大惑不解

[常用程度]常用

[感彩]褒义词

一、 请通过脑筋急转弯,写出各条成语

、最爱学习的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43、最精明的投资(一本万利)

2、最爱工作的人(废寝忘食)44、最紧张的阶段(一触即发、剑拔弩张)

3、最贵的话语(一诺千金、金口玉言)45、最急的性子(杀鸡取卵)

4、最贵的稿费(一字千金、惜字如金)46、最坚韧的头发(千钧一发)

5、最宝贵的时间(千金一刻)47、最快的速度(日行千里)

6、最长的寿命(寿比南山、与天同寿)48、最快的流水(一泻千里)

7、最长的腿(一步登天)49、最快的阅读(一目十行)

8、最长的时间(千秋万代、与日月同辉)50、最宽阔的胸怀(虚怀若谷)

9、最长的一天(度日如年)51、最宽的视野(一览无余)

10、最长的棍子(一柱擎天)52、最吝啬的人(一毛不拔)

11、最成功的战斗(一网打尽)53、最厉害的贼(偷天换日)

12、最彻底的变化(改头换面、瞬息万变)54、最离奇的想法(异想天开)

13、最彻底的劳动(斩草除根)55、最牢固的城墙(铜墙铁壁、滴水不漏)

14、最惨的结局(一败涂地)56、最秘密的行动(神出鬼没)

15、最大的效益(一本万利)57、最怪的口音(南腔北调)

17、最大的满足(天遂人意)58、最美的情话(甜言蜜语)

18、最大的家(四海为家)59、最美妙的梦(南柯一梦)

19、最大的容量(包罗万象)60、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20、最大的差距(天壤之别)61、最难治的病(肝肠寸断)

21、最大的手(一手遮天、翻云覆雨)62、最难听的歌曲(陈词滥调、油腔滑调)

22、最大的地(方无边无际)63、最难行的礼(五体投地)

23、最大的树叶(一叶障目)64、最能击中要害的话(一针见血)

24、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65、最贫瘠的土地(寸草不生、不毛之地)

25、最多的颜色(万紫千红)66、最漂亮的帽子(冠冕堂皇)

26、最反常的气候(晴天霹雳、六月飞霜)67、最怕事的人(胆小如鼠)

27、最费时的工程(百年树人)68、最奇怪的动物(狼心狗肺)

28、最繁忙的季节(多事之秋)69、最强壮的身体(钢筋铁骨)

29、最工平的事情(一视同仁)70、最守秘密的人(守口如瓶)

30、最巨的人(顶天立地)71、最突然的变化(一反常态、瞬息万变)

31、最高的瀑布(一落千丈)72、最危险的游戏(玩火自焚)

32、最高明的医术(起回生、改头换面)73、最珍惜时间的人(争分夺秒)

33、最高超的技术(鬼斧神工)74、最悬殊的区别(天壤之别)

34、最高明的指挥(一呼百应)75、最香的饭菜(回味无穷、香飘万里)

35、最好的记忆(过目成诵)76、最险恶的地方(穷山恶水、险象环生)

36、最好的药方(药到病除)77、最狭义的见解(一己之见)

37、最好的战术(不攻自破 )78、最勇敢的人( 勇者无惧 )

38、最荒凉的地方(寸草不生)79、最有学问的人(博古通今)

39、最华丽的建筑(琼楼玉宇)80、最有毅力的人(锲而不舍)

40、最后的结论(一锤定音)81、最有预能的人(未卜先知)

41、最坏的名声(遗臭万年)82、最有权威的决策(一锤定音)

42、最精彩的表演(有声有色、掌声雷动)83、最有价值的笑(一笑千金、回眸一笑百媚生)

84、最遥远的地方(天涯海角)85、最远的邻舍(天涯比邻)

二、 根据成语的意思进行联想各猜一件物品名。

1、铜墙铁壁(防盗门 )2、感人肺腑(辣椒、书 )

3、明察秋毫(眼镜、放大镜、显微镜 )4、一身是胆(暖瓶 )

5、藏访纳垢(鸡毛掸子、吸尘器 )6、相映成趣(相册 )

7、遥相呼应(镜子 )8、不翼而飞(隐形眼镜 )

9、人云亦云( 录音机)10、包罗万象( 电视)

帮我归纳一下初一(上下)和初一(上)的语文古诗与文言文!

童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回忆自己年幼的时候,能够张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当我)见到微小的事物,必定会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嗡嗡声如雷,我暗暗把它们比作成群的白鹤在空中飞舞。我心里这样想,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真变成白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子也因此僵硬了。(我)又留几只蚊子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鸣叫,形成“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因此我高兴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墙凹凸不平的地方,花台旁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观察,把丛草比作树林,把虫蚁比作为野兽,把土块凸起的地方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比作山沟,凭着想像在其中游玩,(感到)安适愉快十分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便蹲下来观察。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庞然大物,推倒山压倒树地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我那时年纪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我定了定神,捉住了这只蛤蟆,用鞭子抽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别的院子去了。 1.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自传体散文)。题目是编者加的。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2.余:人称代词,我。 3.忆:回忆。 4.稚:幼小。 5.张目:张大眼睛。 6.明察秋毫: 形容视力好。 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7.藐:小。 8.细:仔细。 9.故:所以 10.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以外。 11.私:私下里,暗暗地。 12.于:在。 13.则:那么,就。 14.或:有时。 15.项为之强(jiāng):脖子因此变僵了。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16.素:未染色的。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17.徐:慢慢地。 18.以:用。 19.使:让。 20.而:并且。 21.作:当做。 22.观:景观。 23.唳:鸟鸣。 24.为之:因为它。 25.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然,……的样子。 26.项:脖颈,颈。 27.以……为……:把……比作……。 28.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29.兴:兴致。 30..盖:原来 31.虾há蟆:癞蛤蟆。 在古文中,“虾”相当于“蛤”(但在考试中一般不会出现) 32.方:正。 33.鞭:名词动用,用鞭子抽打 34.之:代词,它指虾蟆。 35.驱:驱赶。 36.庞然大物:体积庞大的东西(后来引申为外表上强大而实际很虚弱的东西) 37.果:果真 38.林:森林 39.怡然自得: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40.私拟作:(我)暗暗把他们比作 41.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ing)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像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7、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8、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的态度、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编辑本段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编辑本段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编辑本段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编辑本段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编辑本段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山市 蒲松龄

原文

奂(huàn )山山市,邑(yì)八景之一也,然数(shù)年恒(héng)不一见。孙公子禹(yǔ)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míng),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chán)院。无何,见宫殿(diàn)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yuán)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xiāo)汉。楼五架,窗扉 ( fēi ) 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shǔ),楼愈(yù)高,则明渐少。数(shǔ)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àn)然缥缈(piāo)(miǎo),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yú)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sì),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0课(1张)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碧绿的瓦,屋脊高高翘起,这才明白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用亿万来计算。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一直连接到云霄与天河,(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不一。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编辑本段注释

字词解释

1 、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2 、奂山 :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 3.、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 4 、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恒,经常。 然,但是。数年,许多年。 5 、同人:同业的朋友。 6、饮:喝酒 7 、青冥 :青天,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 8 、相顾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9 、念:心想。 10 、近中:近处。 11 、禅院 :寺院。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11 、无何 :不久,不一会儿。 12 、碧瓦飞甍: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 飞甍 :飞檐。甍,屋檐。 13 、始悟 :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14 、未几 :不久,不一会儿。与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 15 、高垣睥睨 :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16 、连亘 :连绵不断。 17 、居然城郭 :竟然像一座城市。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18 、中有楼若者 :其中有的像楼房。 19 、堂若者 :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20 、坊若者 :有的像街巷。坊(fǎng),街巷,店铺。 21 、历历在目 :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22 、以:用 23 、莽莽然 :这里形容尘土之大。莽莽,广大。 24 、依稀 :隐隐约约。 25 、既而:一会儿。 26 、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没有。乌,同“无”。 27 、危楼 :高楼。危,高。 28、 直接:一直连接。 29、 霄汉 :云霄与天河。 30、 窗扉 :窗户。 31、 皆:都 32 、洞开 :大开。洞:像洞一样。 33、裁如星点 :才像星星那么小。裁,同“才”,仅仅。 34、黯然缥缈 :昏暗得看不分明。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35、而:连词,表示承接。 36 、往来屑屑 :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37、或:有的。 38、凭 :靠着。 39 、不一状 :姿态不一。 40、逾时 :过了一会儿。 41、倏忽 :突然。 42、人烟市肆 :人家和商店。市肆,集市。肆,店铺。 43、遂 :终于。 44、孤 :孤零零 45、耸 :耸立 46、惊疑 :惊奇,疑惑 47、碧 :青绿色 48、 同人:同业朋友 49、然:但是 50、数:几 51、明(出自文中“则明渐少”):光亮, 52、行(出自文中“又闻有早行者”):赶路 (另一说行也为走的意思) 53、 与世无别: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54、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 55、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56、孤塔耸起:意思是孤零零的一座塔耸立起来。 57、直接霄汉: 古意: 无限接近于天河,形容山高。 今意: 直直的插入云霄与天河,比喻山高景色美。 58、市肆:集市。肆,店铺。 59、历历在目: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60、黯然飘渺:昏暗的看不分明

......

文言文秋毫

1. 在古代的文言文中,明察秋毫的明是什么意思

明在“明察秋毫”中指目光明锐。在语法上用如名词,单音节,表“明锐的目光”。

“明”与“察”的语法结构为主谓关系,意为“明锐的目光足以察觉到(秋毫)”。不同于偏正结构的双音节词“明察”(如“明察暗访”)。

秋毫:秋天鸟兽毛羽下为防寒生出的细微绒毛。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意思是,目光敏锐,观察入微,足以看见秋天鸟兽新长的毫毛,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这是成语“明察秋毫”的出处。

明察秋毫,用以形容人敏锐的观察判、断事物的能力,辨别是非,观察细微,不受蒙蔽。?

2. 解释文言文《童趣》里的字能张目对日的张;对明察秋毫的明;秋毫藐

能张目对日的张;对 张:睁大 对:直视明察秋毫 的明;秋毫 明:能清楚地看到 秋毫:鸟类新长出来的纤细的羽毛藐小;必;细;纹理;故时;物外;私;拟;群; 藐小:细微 必:必定 细:仔细 纹理:(这个可以直译) 故时:顿时 物外:物体以外的事物 私:私下 拟:想象 群:(这个可以直译)舞于空中 的于 (全句):在空中飞舞心之所向 的向 (全句):果然就真的有几只鹤在空中飞舞昂首观之 的昂 昂:抬头鹤唳云端 的云端 云端:云的顶端定神细视 的定 定神:定下神来庞然大物 的庞 庞:大的(不确定)盖伊癞蛤蟆的盖 盖:原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的尽为 尽为:全部都方出神:正出神不觉:不知不觉。

3. 幼时记趣(文言文)中,明,察,秋毫,藐,必,细,察,其,故,之

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文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我能张着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能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余:我。

稚:幼小。

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明:明白,清楚

秋毫:细小的物品

藐:小,微小

必:一定

细:仔细,认真

其:它的,指代“藐小微物”

之:的

第一个‘察’:看清。

第二个‘察’:观察、察看。

4. "秋毫"是什么东西

这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孟子对梁惠王说:"能够观察到秋天动物新长出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一车柴草,王同意吗?"惠王说:"不同意。"孟子就又说:"现在恩德足以施及鸟兽,而实际百姓还没得到任何好处,这是为何?一根羽毛都不举,那是没有用力;一车柴草看不见,那是没有用眼睛。

不爱护百姓,那是没有恩德的表现。所以名义上称王却没有王的功德,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好。

5. 文言文阅读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

1、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又留蚊/于素帐中。

2、①通“僵” 僵硬 ②的 ③鸟鸣 ④驱赶

3、①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②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个小虫就都被它吞了进去。

4、本文记述了观夏蚊成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观虫斗驱蛤蟆三件趣事。

5、示例:

喜欢的一处是: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理由: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却异想天开,将它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这是一幅凭想象放大的“图景”。他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